-
1 # 豫南陳刺園主
-
2 # 大秦鐵鷹劍士
項羽攻而不佔,打敗你就行了,不佔領你的土地,不將你的土地納入西楚管理;劉邦攻下一個地方,就接管了這個地區,並很快將該地區納入他的直接管轄之下。因此項羽越打越弱,而劉邦越打越強。項羽殺其民而不納其地,反應了他當霸王的志向;劉邦攻其地,納其民,行其政,反應了他當皇帝的志向。項羽見秦始皇儀仗後說:彼可取而代之。項羽是要取代秦始皇,換一種活法,也就是回到分封制的時代。劉邦見秦始皇儀仗後說:大丈夫生當如此。劉邦是要成為秦始皇第二,他要郡行天下,皇帝一統!
項羽進入咸陽時,共有四十萬大軍,而當時劉邦不足十萬軍隊,這是巨大的實力反差,因此劉邦不得不屈身折節向項羽示弱求存。蕭何入秦宮後,他沒有去爭奪金銀珠寶,美女佳人,而是將秦朝的圖書法令全部拉走,這有助於他了解天下的一切。可嘆的是項羽的軍師範增老爺子,他自認為對天下的一切瞭若指掌,將富饒的巴蜀之地當成蠻荒之地,他建議項羽將劉邦封到巴蜀之地,並將秦國本土劃分成三塊,分給三名秦朝降將,任務是封鎖劉邦。劉邦在蕭何的建議下要了巴蜀之地,又死皮賴臉的要了漢中之地,這為劉邦的漢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劉邦進入漢中後,在蕭何丞相的主政下漢國很快恢復了秦朝的大部分法令,但是廢除了許多不合理的法令,社會治安與經濟得到快迅恢復。同樣在蕭何的推舉下韓信成了漢軍統帥,這標誌著漢軍有了與楚軍一戰的靈魂人物。韓信是一代兵仙,他接管漢軍後很快出擊三秦,將大秦名將章邯擊敗,收復了老秦國全部故土。韓信在前面攻城掠地,蕭何則在後面接管土地人口,恢復法律,恢復生產,將老秦國當成漢國的的大後方,有了源源不斷的兵源與糧食供應。韓信與蕭何的絕世軍政才能,是劉邦越打越強的根本原因,劉邦打敗了後總能東山再起。
項羽在分封十八路諸侯以後,將咸陽的財貨美女一掠而空,然後一把火把咸陽燒了,這把火不僅把咸陽燒了,也把項羽的民心給燒了。有人給項羽建議,關中是帝王之資,不可棄之不管,當建都咸陽,一統天下。項羽說富貴不回鄉猶如穿錦衣夜行,他堅持回彭城建都;名士罵他是沐猴而冠,卻被項羽活活烹殺了。項羽分將齊國劃分成三部分,分別封給田都、田安、田巿;但是齊國實際軍政大權在田榮手中,田榮沒有得到分封,起兵造反,擊敗了田都 ,擊殺了田巿、田安。項羽十分震怒,前後三次領兵攻擊齊國,每次都是將齊人殺得丟盔棄甲,但是項羽前腳一走,齊人後腳就反,讓項羽疲於奔命。項羽到處滅火,且死死的咬住劉邦不放,而韓信則到處收拾各個諸侯國,攻其地,佔其民;時間一久,項羽的實力越來越弱,而劉邦的實力越來越強。
-
3 # az2777
個人能力(主要是軍事指揮)太強,輕視團隊合作,缺乏統戰能力(不如說心高氣傲壓根看不起其他諸侯),缺乏文治能力,殺孽太重無法安定民心。
說劉邦屢戰屢敗也太過了,只是平定三秦之後漢王的領地已經接近甚至超越西楚霸王了,之後一直在敵地作戰,在成皋滎陽一線大漢已經佔據天下超過一半了,而項羽打個齊國都無法平定下來。
-
4 # 稻葉浩志
因為《項羽本紀》只記錄項籍的勝仗,而且大寫特寫,怎麼牛逼怎麼寫。看一遍《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傅靳蒯成列傳》《樊酈滕灌列傳》你就會發現項籍的楚國是走到哪輸到哪,被灌嬰 靳歙等人統領的郎中騎兵各種揍。
-
5 # 隨機的晨晨剪輯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居月餘,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
這一段記載能看出項羽和劉邦的區別。劉邦雖然沒有項羽善戰,但是他還是挺能收攏人心的。項羽固然連戰連勝,但是他並沒有刻意的擴大地盤,也沒有刻意收攏人心。項羽太意氣用事了,為報項梁之仇,坑殺二十萬投降的秦軍。這件事對他之後影響還是挺大的。
之後項羽又分封多人為王,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等。這些王都是有自己的屬地的。但是最後很多人帶著領地反叛項羽,投降了劉邦。
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很多。但是歸根結底是他們的性格決定的。
-
6 # 香茗史館
這的確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不過秦末時期的戰爭就不必討論了,當時的主要目的是消滅秦國有生力量,推翻其統治。我們主要討論一下秦朝滅亡,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之後的戰爭,我認為項羽之所以連戰連捷卻始終無法壯大實力,而劉邦接連戰敗卻勢力迅速壯大,主要源於兩人發動戰爭的目的、運用的手段和戰爭策略各不相同。
戰爭目的不同:項羽為維持霸主地位,劉邦為奪取江山1、項羽是為了維持霸主地位。項羽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自稱西楚霸王,其最終目的不過是在諸侯當中稱王稱霸,而在之後的戰爭中,他仍然主要圍繞這一目的展開。在推翻秦國統治後,項羽主要發動了兩場對外戰爭,一次是平定齊國之亂,另外一次便是楚漢爭霸,而這兩次戰爭爆發的原因,分別是田榮和劉邦公然挑戰項羽的霸主地位,項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平叛,而並非奪取天下。
2、劉邦則是為了奪取江山。與項羽不同的是,劉邦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奪取天下,不論是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統三秦之地,還是不斷向東擴張,他的目的都是為了一步步擴充實力,從而最終一步步奪取江山。他想要的不是成為諸侯中的霸主,而是要成為天下之主。
正是由於兩人發動戰爭的目的不同,導致項羽發動的戰爭只是為了迫使對方臣服,而劉邦則是為了征服。這種情況下,項羽根本不會考慮在擊敗對方後將其封地納入自己管轄,而劉邦則會毫不猶豫的侵吞掉對方的封地。
正是由於戰爭目的不同,導致兩人在戰爭中採取的手段和戰爭策略全然相同。
戰爭手段的不同:項羽燒殺搶掠,劉邦保境安民1、項羽燒殺搶掠。我們以項羽平定齊地叛亂為例,《史記·項羽本紀》明確記載了,項羽在出兵打敗佔據齊地反叛自己的田榮後,他選擇了“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不僅一路燒燬齊國房屋,將投降計程車兵全部坑殺,甚至將擄掠的男女老幼全部遷往北海,使得百姓死傷無數。項羽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迫使對方臣服,他的燒殺搶掠就是為了懲戒齊地的背叛,然而他的這種殘暴方式不僅沒能震懾住齊地百姓,反而導致齊地百姓憤而反抗,繼續對抗項羽,這使得項羽主力被長期牽制在齊地不能撤出。
2、劉邦保境安民。劉邦與項羽的做法截然不同,他非常重視佔有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生問題,不僅對百姓秋毫無犯,而且在統治地區推行改良後的《秦律》,減免徭役、減輕田租、釋放奴婢,使得百姓安居樂業,負擔大為降低。這使得剛剛經歷了秦朝苛政和戰亂影響的百姓們對其極為擁戴,成為了支撐其日後征戰的最大助力,這同樣也是劉邦能夠多次戰敗,卻又能迅速恢復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項羽的殘暴有其性格原因在,但同樣與其戰爭目的有著極大的關係,他為的就是用盡手段迫使其臣服,並不敢再反叛自己;而劉邦則更加直接,他為的就是贏取百姓的支援,從而穩固自己在當地的統治。正是由於手段的不同,使得項羽喪失人心,根本無法將攻佔地區納入統治;而劉邦贏得人心,很快便能夠穩固自己在當地的統治。
戰爭策略的不同:項羽注重眼前,劉邦注重全域性1、項羽注重眼前。整個楚漢爭霸時期,項羽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擊敗劉邦,平定劉邦的反叛。奈何其雖然能夠屢敗劉邦,甚至以3萬騎兵消滅劉邦56萬大軍,但卻始終無法消滅劉邦。因此,他的目光僅僅侷限於和劉邦之間的正面較量,過於注重戰爭的勝負,而從來沒有從戰略全域性去考慮過。
2、劉邦注重全域性。由於劉邦有著奪取天下的野心,所以他的目標並不僅僅在項羽一個人身上。當然,作為自己奪取天下的最大敵人,如果能夠迅速消滅項羽自然最好,於是便有了彭城之戰的爆發。然而彭城戰敗後,劉邦在明知無法迅速消滅項羽的情況下,便以自己在正面吸引項羽主力,然後便開始奪取其他諸侯土地,一面以韓信攻佔魏地、代地、趙地、齊地,降服燕地,另一方面則透過手段使得衡山王吳芮和九江王英布也倒向自己,從戰略上對項羽完成合圍。
可以說,項羽在戰略層面和劉邦的差距實在太大,他就像一杆鋒利的矛,他全身的力氣都集中在了矛尖,目標就是劉邦。而劉邦則像一張大網,偏偏不與你的矛尖在正面產生衝突,只是纏住你,而後整張大網全面撒開,直到能夠徹底將這杆長矛網在當中。
綜上所述,我認為正是由於兩人戰爭目的、戰爭手段和戰爭策略的不同,使得項羽即使能夠做到百戰百勝,也始終無法擴充自己的實力,而劉邦即使屢戰屢敗,卻能夠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
7 # 楚狂接與
最本質的原因是劉邦政權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優於項羽所倡導的分封制。
項羽所主導的諸侯聯軍滅秦後分封諸侯,實際上是恢復了西周的封建制度,項羽是霸王也是諸侯盟主。而劉邦最初被封為漢王,所轄區域是巴蜀和漢中,這些地方加上後來攻取的關中本來就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土,所以郡縣制和秦朝的行政制度得到了極大保留。
八百里秦川帝王鄉!這就是為什麼劉邦在楚漢相爭每每被打的丟盔棄甲時,蕭何在關中總能源源不斷的輸送新的兵源和糧草的重要原因。這裡既有蕭何卓越的政治才能,也靠的是郡縣制和中央集權的體制優勢。
第二原因是項羽拙劣的政治素養,使其樹敵無數,喪盡民心。項羽先是坑殺秦朝降兵、後來入關中屠戮秦朝宗室、放火焚燬咸陽,不納諫言放棄定都關中的打算,種種倒行逆施使得他喪失了中原地區的民心。後來項羽又在齊國分封和責備九江王英布等時間上做法粗暴,使得諸侯離心。對待人才上恣意妄為不納范增忠言,任性自矜把把當時傑出的人才如韓信、張良、陳平等人推到對手陣營,一副好牌打得稀爛。
逆潮流而動,復古分封制使項羽失去天時;棄關中而定都彭城使項羽失去地利;恃強凌弱,依靠武力治理天下使項羽失去人和。天時地利人和皆失,項羽安得不敗乎?
-
8 # 中國風尚造型師A
項羽打下來的疆土,都分封給各路諸侯了。項羽性格自大,不重用他人。都靠自己。所以都離開了他。劉邦和他相反。他會拉攏人心。
-
9 # 謀士說
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劉邦與項羽打仗,雖說一次又一次的被打敗!但是劉邦在不斷的爭取人心,隊伍在不斷的壯大!而項羽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不斷的吞噬劉邦的地盤,但是項羽在不斷的丟失民心,隊伍在不斷的減少!在做人這方面,項羽不及劉邦,這是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主要的原因!
像韓信這麼優秀的將領他不用,像范增這麼出色的謀士他不用,文臣武將都被排擠,他即便是有三頭六臂又如何!韓信說,項羽這個人,不懂得放權!將士打了勝仗,應該加官進爵,而項羽將大印拿在手裡磨去了菱角都捨不得給手底下的將領!此外,項羽在江山還沒有打牢的情況下殺了義帝,這種過河拆橋的行為,使得他不仁不義!此外,項羽分封不均,他分封全靠感情用事,根本不按照功勞的大小來分,導致一些人不滿!
項羽進入咸陽以後,就屠殺咸陽的老百姓!而劉邦卻與咸陽之民“約法三章”,從這一點來看,項羽已經失掉了民心!所以,項羽雖然打的地盤多,但是失去得也越快!包括很多跟隨他的封王,最後逐漸叛變歸附劉邦,只能說明一點,項羽不得人心!而劉邦,已經是民心所向,人民對他心悅誠服!而項羽恰恰相反,連手底下的謀士范增都離他而去,可見項羽做人是多麼的失敗!
當然,項羽對歷史也做了不少的貢獻,他破釜沉舟滅大秦!他的勇武,誰也比不上他!劉邦在他手底下,只有吃敗仗的份!假如項羽不是一個失敗者!在歷史上的名聲絕對不比韓信差!所以,現在很多人抬舉韓信,而忽視了項羽!成王敗寇,是歷史上的至理名言!如果再讓項羽選擇一次,他應該不會這樣!所以,最終無臉見江東父老,選擇一種體面的方式自刎而死!
-
10 # 歷史小參謀
一、項羽所奉行的是霸道,想要的是威服。
這個可以參考春秋五霸。我能夠打敗你,你服軟就行,我可以封你做諸侯王,我們共分天下。
二、劉邦要的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重點是集權。
與項羽相比,劉邦這邊主要汲取秦郡縣制等先進制度,在楚漢戰爭中後期即採取張良的建議,拒絕實行分封制。所過之處,直接收編,歸劉邦所有(幾個諸侯王的地盤與軍隊除外)。
以上是二者的終極目標。
這個問題,關鍵有兩點:
1、項羽霸道
最終依靠的是什麼力量?六國後人(貴族階層)。楚軍所過之處,重點是搞定當地的某個王,比如齊王不服,他就削齊王,齊王打服了,承認項羽是霸王地位,就算是擺平了。
然而,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服不服
這些六國貴族,雖然早已落魄的和普通人異,然而,他們每個人骨子裡卻一直把自己當王看待。項羽無非代表楚國而已,而齊、趙、韓、魏都是與楚國平起平坐的諸侯國,憑什麼高人一等?這也是齊國一直反楚的主要原因。
能不能出力氣
這些貴族能不能出力氣?答案很肯定,不能。
每個諸侯國都有了自己的軍隊,臣民,憑什麼會主動去做楚國的哈巴狗?這些貴族早已失去了忠心於他們的百姓,能臣、大將等核心力量,這樣的諸侯國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何凝聚力量?事實正是如此,項羽所分封的諸侯國也是一個個外強中乾,主動充當楚漢戰爭時期的跳樑小醜。3沒有立場。他們每個人,內心都將自己當成“真命天子”,本就願意屈服於楚。只是礙於項羽力量太強大,不得不低頭,一旦有機可乘,這些人,要麼直接反楚,要麼投漢,或者表面曲意迎合,暗地裡捅上一刀。總之,這些支援力量,各懷鬼胎,離心離德。以這些六國之後作自己的後盾,最終,逼得項羽無處可逃。
劉邦王道
與項羽將自己打來的利益分給諸侯王不同,雖然仍保持張耳、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王,但即使僅存的這幾個王,也都派有監視的人員,甚至是共同管理治下諸侯國,比如,曹參一直在韓信營中聽命,名為協助,實則是監軍。同時,他將大部分土地都據為己有,把這些利益分給自己的下屬,比如張良、陳平、蕭何、婁敬等這樣的中下層階級。
這些人與項羽所倚重的六國之後不同:
豁得出去。這些人大多都為溫飽而賣命,無後顧之憂,也無富貴病,敢打敢拼,劉邦也捨得下大本錢給他們。比如派陳平散萬金離間項羽、范增,計是好計,錢是好錢!很少掣肘。劉邦對諸侯王採取監視外加及時削弱其力量等策略,讓這些王子不敢輕舉妄動。其他的將軍、文官,由於沒有地盤與軍隊,就更安全了。滋潤萬民,而不是假公肥私。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以上是二者的對比。
回覆列表
項弱雖是常勝將軍,但不善於守城,利用民眾,擴大戰果,需知一個城池被攻下後,除了金銀財寶便只剩底層民眾了,如果不利用當地民眾贏取民心為我所用,只是純粹攻城掠地,全靠武力,試問要多少人能守的住攻下的地方?所以項弱看似經常打勝杖,可這些得來的地盤並沒有成為真正自己的勢力!
另外,項羽楚地貴族出身,自恃身份,根本看不起那些窮苦的老百姓,他的嫡系部隊也是跟隨他的楚地人,每攻下城池擁護人少!
劉邦則不同,每到一個地方,能約束手下不輕易禍害當地老百姓,並且約法三章,維持當地生活秩序,這自然就贏得了底層民眾的人心,能取得老百姓的支援,這樣跟隨他的人就越來越多,肯定勢力就越來越大,這也就是劉邦能用人,會管理人優勢所在!
贏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