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勤勞的貝貝兔
-
2 # 度度狼gg
第五次戰役之後的1951年6月,戰爭雙方對峙於汶口、高浪浦裡、鐵原、金化一線,幾乎就是戰爭爆發時南北雙方開始交戰的接火線,而戰爭也剛好打了一年。也就是在這個月,四野四個主力軍的軍首長奉命回到北京彙報工作,包括38軍政委劉西元、39軍軍長吳信泉、40軍軍長溫玉成和42軍軍長吳瑞林,他們當然受到了隆重的招待,而其中最高的禮遇,是出席了主席的家宴,儘管餐桌上只有四菜一湯。
令軍首長們感到驚訝的是,主席不僅詢問了他們對整場戰爭的看法,還特別瞭解了各個軍在戰場上的作戰細節,宏觀和微觀情況瞭解透徹後,主席已經得出了自己的結論:抗美援朝戰爭,要有長期與美軍對峙的思想準備。也就是說,我方高層根據戰場現實,開始改變抗美援朝戰爭的作戰指導方針,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改變,不久,主席在致彭總的一封長電中專門指出:
“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以達成殲滅任務,這是因為美軍在現時還有較強的戰鬥意志和自信心,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到最後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就夠了,現在我軍一線有八個軍,每個軍殲敵一個整營就是八個整營,這就給敵以很大的打擊了”。
換句話說,主席要求志願軍改變打法,發揚我軍“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一貫戰術原則,把每戰的胃口縮小,力求積小勝換大勝。按當時敵我雙方的編制,就是一次以30000餘人尋殲敵人800人左右,時間一長,累計戰果就是敵方難以承受的代價,主席給這個戰法起了個形象的名稱:“零敲牛皮糖”。
牛皮糖是中國江南的一種小吃,麥糖人用小錘一塊塊地把做好的糖敲下來零賣,顧客買多少就敲多少,這個形象的比喻也說明了軍委在戰略指導思想上的根本轉變:志願軍今後一般不做大的戰役發動,而是在與美軍的對峙中,採取零敲碎打的戰法,既減小了我軍的損失、後勤補給的壓力,也會在不斷的小規模戰役戰鬥中,最大程度地消滅和消耗敵人的兵力。
此時戰場上雙方的軍力對比是:中朝聯軍總兵力110萬,其中志願軍有77萬人、人民軍有34萬餘人,而聯軍加韓軍為69萬人,因此在兵力上中朝方面佔據絕對優勢。然而聯軍尤其是美軍裝備著大量重炮、坦克1130餘輛和作戰飛機1670餘架,還有海軍的270艘艦船,相比於志願軍剛剛投入戰場的少輛坦克,敵人在技術裝備上又佔據絕對優勢。
另外一方,已經升任聯軍總司令的李奇微比較樂觀,堅持要求給予增援然後繼續北犯,即不顧傷亡用六個月左右時間把戰線推到中朝邊境(一廂情願),然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否決了他的建議:第一,美軍不僅傷亡慘重,而且已經耗費軍資100億美元,僅每月耗費軍用物資即達85萬噸:“這場戰爭是個無底洞,看不到聯軍有勝利的希望”;第二,美軍已無力再向半島大舉增兵,在日本的兩個師不能動,而本土就剩下六個師了。
杜魯門也認為,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結束戰爭,把美國從戰爭的泥潭中解脫出來,因為美國的戰略重心仍然在歐洲,因此總統和參聯會的都要求李奇微轉入防禦,然後從政治層面尋求結束戰爭的辦法,那也就是:談判。李奇微與麥克阿瑟最大的不同,是他屬於軍隊中的建制派,服從於政府和陸軍中央的命令,因此美韓軍從1951年7月起,整體上停止了北進的攻勢,戰場雙方形成對峙、
1951年7月起停戰談判開始。由於美軍在談判中提出許多無理要求,比如什麼“海空優勢補償”等等,所以停戰談判進行得非常不順利,這個月的24日,彭總決心發起第六次戰役以配合談判,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考慮,彭總於8月8日向軍委報告了第六次戰役的基本設想:實施大規模反擊作戰,以殲敵兩個師左右、將東線之敵打回到三八線以南地區為戰役目標。
彭總對第六次戰役是有信心的,因為志願軍增援部隊已經到達,同時還將有一定數量的裝甲兵投入作戰,整體情況要大大好於前幾次戰役,消滅敵人兩個師還是有把握的,戰役決心最初也得到了軍委的支援,覆電彭總:“在停戰協定沒有簽訂,戰爭沒有真正停止以前,我軍積極準備9月的攻勢作戰是完全必要”。彭總遂於8月17日發出了進行第六次戰役的預備命令,擬定的戰役發起時間為9月10日。
志願軍各部遂積極進行第六次戰役的準備工作:全軍加強訓練,補充兵員10餘萬人,使地面部隊實力大為增強,其中第一線兵力為兩個兵團8個軍、人民軍3個軍團(共11軍級作戰單位,分為兩個梯隊展開);第二線兵力為志願軍9個軍、人民軍4個軍團,共13個軍級作戰單位。同時組建“志司”後方勤務司令部,使後勤保障工作大為加強,為第六次戰役準備了一個月的糧食和彈藥。
當時正在開城參加談判的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鄧華也接到了預備命令,鄧華經過認真研究,對當時戰場上敵我情況進行分析和研判,8月20日,鄧華會同志願軍參謀長解方聯名給彭總髮電,認為在敵人陣地已經鞏固的情況下出擊,在火力弱勢的情況下進行陣地攻堅,對我軍是不利的,鄧華在電報中說:
“當前敵人已有強大縱深的強固設防,又是現代化的立體防禦,如果我們以現有力量和裝備進行攻擊,傷亡和消耗會很大。如果敵人離開它的陣地,大舉向我進攻,我以現有力量裝備是可以將敵人打垮的,而求得部分殲敵,代價也不會很大”。鄧華同時建議,雖然不立即進行戰役級反擊,但應儘可能進行戰術級反擊,將我與敵人的接觸線向前推進,以便於我更好地瞭解敵人陣地情況及其堅固程度。
而國內的周公和代總參謀長聶帥也仔細研究了戰場形勢,於8月19日致電彭總,提出對9月份進行的第六次戰役再行考慮:“可否改為加緊準備而不發動”,如此,既可預防敵人挑釁和談判破裂,又可加強前線訓練和後勤準備,電報分析了9月份第六次戰役加緊準備而不發動的原因:
1、由於半島境內缺乏志願軍空軍可以直接利用的機場,空軍11月份方能出動作戰,空軍不僅9月份不能參戰,並且也不能掩護清川江以南的運輸。
2、半島雨季8月底才能結束,一些橋樑還沒有修通,連續作戰一個月的糧食9月份得不到保證。有些倉庫距離前線較遠,彈藥不能及時供應。我方糧彈儲備只有一個月,而後方運輸又未修暢,假使敵人窺破此點,我將陷入被動。
3、從戰術上看,在9月份的談判中,敵人向我進攻的可能性較少,因此,我軍出擊必須攻堅,而作戰正面不寬,敵人縱深較強,其彼此策應亦便。經過反覆激戰,時間拖長的可能性極大,結果對談判可能起不利作用。
彭總綜合各方意見,經過志司集體討論後覆電:9月戰役改為積極備戰,防敵進攻,準備適當時機反擊,如此,第六次戰役的原定計劃就被延期了,而到了1951年11月以後,美國已被迫接受了關於軍事分界線的協議,此後,戰爭重點轉為我軍的陣地防禦作戰,第六次戰役的作戰計劃因此事實上被取消了。
但是,第六次戰役雖然準備了而未發動,卻給敵人造成極大的不安和壓力,李奇微在提交的作戰報告中說明:“大批中共增援部隊已開到南韓,強大的炮兵預備隊已開到前線,正在準備發動新的攻勢”。所以第六次戰役我們雖然沒打,卻把敵人嚇得夠嗆,迫使其不敢再發動大規模進攻,也非常有利於停戰談判的進行,頗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
3 # 立志成蟲
抗美援朝時志願軍為第6次戰役是做了準備和動員的,但是始終沒有發動,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戰局已經基本上僵持平衡在38線了。而且志願軍經過5次戰役雖然戰果輝煌,被子打的滿地找牙的美軍又不是傻子,已經清楚了志願軍的長處和短處。第5次戰役時,美軍沒有垂死頑抗而是有計劃的步步後退,如此堅持7天,志願軍的攻勢必然逐漸減弱,因為當時志願軍的後勤供給能力只能保障7天左右所需的糧彈物資,即美軍總結的“禮拜攻勢”,隨後美軍瘋狂反撲,第5次戰役時志願軍處境艱難,60軍180師未能撤回38線以北全軍覆沒,63軍一路拼殺撤退到鐵原奉命固守展開阻擊戰時軍長吳信泉(開國中將)竟然已經兩天都沒吃上飯!63軍在缺糧少彈飢餓疲勞的狀態下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把美軍擋在了鐵原,保持了戰線的完整和戰局的穩定。所以對於發動第6次戰役,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開國元帥)是猶豫的,副司令員鄧華(開國上將)更是明確反對,第5次戰役後美軍沿著38線構築了更多更堅固的陣地工事,志願軍再想突破美軍防線必然付出更大更慘重的傷亡代價。在彭德懷和鄧華等人的堅持下,第6次戰役被無限期的擱置了。“引而不發”卻收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為了發動第6次戰役,志願軍大規模的偵查,部隊和重火力的調動加強,作戰物資的運輸,小規模的戰鬥偷襲奪取一些戰術要地,這些美軍多多少少都感覺到了,不得不加強防守,不敢大規模向志願軍反撲。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線最終穩固在38線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
-
4 # 致命大咖
雙方都意識到北韓戰場無法獲得最終勝利。美國想抽身對付蘇聯,中國也想停戰搞發展。再打一場大戰,誰輸了對國內都不好交代,都得打回來贏得點面子,所以想停戰就不能大打,中美都是明白人。
-
5 # Q九五至尊
1951年6月10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勝利結束,彭老總以志願軍司令部和中朝聯合司令部的名義向華人民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下達第六次戰役預備案,然而熟悉北韓戰爭讀者知道,一直到北韓戰爭結束,第六次戰役都未進行。
志願軍為什麼撤銷了第六次戰役的作戰計劃?這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現實因素所共同決定的;第五次戰役結束後,中朝聯軍和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形成了對峙,志願軍自入朝以來連續發起5次大規模戰役,一方面志願軍傷亡很大,前線志願軍戰士也非常疲憊,需要休整補充兵力。
另外一方面,透過5次戰役,我軍意識到和美軍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美軍也熟悉了志願軍作戰方法,並找到志願軍弱點,志願軍對聯合國軍失去了作戰優勢;另外,1951年7月開始,北韓北部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自然因素和現實因素致使志願軍放棄了第六次戰役。
首先,瞭解下第六次戰役的作戰計劃?志願軍13個軍分為兩個梯隊,由第十九兵團三個軍,第二十兵團兩個軍,第四十二軍,第四十七軍和第二十六軍為第一梯隊,主要任務為圍殲位於金化地區的南韓第2師和美軍的兩個團。
第3兵團3個軍、第38軍和第40軍組成的第二梯隊,則負責擴大戰果。人民軍的4個軍團,主要部署在東線,也分為兩個梯隊,主要任務為配合志願軍作戰。
為了殲滅更多的敵人,彭老總為第六次戰役準備了充足的武器裝備,包括:三個榴彈炮師、一個火箭炮師、一個戰防炮師以及三個坦克團,22個飛行團,此外,志願軍在朝部隊已經突破100萬,加上擴編後的34萬北韓人民軍,中朝部隊在兵力上對聯合國軍形成絕對優勢。
志願軍最終撤銷第六次戰役的原因如下:
第一、自然原因。從1951年7月開始,北北韓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洪水將北北韓大量公路、鐵路、橋樑和隧道給沖斷,北韓北部運往前線的各種交通全被切斷,這對於前線百萬志願軍官兵來講是致命性的。
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2000多年前的長平之戰,秦趙雙方投入上百萬兵力於長平,秦軍為什麼最終可以戰勝趙軍,很大的原因在於秦軍擁有最完備的後勤體系供應。
志願軍從1950年10月19日入朝開始,後勤補給一直是困擾前線志願軍最大痛點,第五次戰役結束後,中朝部隊在前線總兵力已經超過130萬;志願軍若發起第六次戰役,百萬大軍糧食、彈藥、醫藥品、武器裝備和傷亡運輸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本身志願軍後勤補給線就要受到美軍飛機的狂轟亂炸,自然災難切斷了北韓北部各種道路,對於前線的志願軍來說,無疑雪上加霜。
第二、中美雙方已經相互瞭解彼此作戰方法。志願軍從1950年10月25日和美軍在雲山爆發第一次遭遇戰後,一直到1951年6月第五次在戰役結束,志願軍從入朝連續向聯合國軍發起5次戰役,聯合國軍從鴨綠江潰敗至三八線附近。
也許很多人認為美軍戰鬥力太弱,根本不是志願軍的對手,這一點是錯誤的;美軍並不是一無是處,美軍戰鬥力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差,畢竟美軍經過二戰洗禮,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第五次戰役皆是後,美軍利用先進的科技,投入巨大財力、人力和武器裝備,在三八線附近修建了眾多現代化立體防禦工事,志願軍若發起進攻,必然會付出重大傷亡。
最重要是,透過五次戰役,志願軍已經失去對美軍作戰優勢,前五次戰役,志願軍全取得勝利,重創美軍;但前五次戰役,志願軍每一戰打得都極為艱難,皆是付出了重大傷亡後才戰勝美軍。
志願軍透過五次戰役,已經意識我們和美軍裝備上的巨大懸殊,志願軍在入朝前,原計劃通過幾個戰役殲滅美軍幾個師以達到目的,但透過五次戰役,志願軍意識到美軍著實很強大,前五次戰役,志願軍集中數倍於敵的兵力,始終都無法全殲美軍一個師,北韓戰爭中志願軍唯一全殲美軍一個團。
另外一方面,我們意識到和美軍差距,透過五次戰役,美軍也熟悉了志願軍作戰方法,李奇微根據志願軍作戰特點總結出“禮拜攻勢”和“月亮攻勢”。
李奇微根據志願軍作戰特點,制定出“磁性戰術”,當志願軍發起進攻後,以小股兵力和志願軍保持接觸,大部隊則向後撤退,待志願軍彈藥消耗殆盡後,美軍利用機械化部隊優勢,向志願軍發起進攻,同時李奇微針對志願軍後勤補給弱點,派出戰機對志願軍後勤進行狂轟亂炸,史稱“空中絞殺”。
這一點最鮮明戰例是第五次戰役,志願軍結束第四次戰役後,立即發起了第五次戰役,此時李奇微一直看出志願軍弱點,他按照戰前制定的“磁性戰術”,以小股兵力和志願軍接壤,邊打邊撤退,待前線志願軍彈藥消耗完畢,李奇微抓住時機向志願軍發起全面反攻,志願軍被迫轉入全面防禦作戰,漢江阻擊戰便是此時發生的,這一戰志願軍第50軍堅守戰鬥50晝夜,全軍傷亡過半。
第五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傷亡最多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志願軍創造殲敵8.2萬人的輝煌戰績,但自身傷亡也達到7.5萬人。
第五次戰役志願軍戰鬥減員為何會這麼多?其根本原因在於美軍已經瞭解到志願軍作戰特點,美軍依靠武器裝備優勢給志願軍造成重大傷亡。
第三、志願軍空軍未如期抵達。北韓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投入一線的作戰飛機超過1100架,在整個北韓戰爭中,美軍在空軍和海軍方面始終保持絕對優勢。
由於志願軍在入朝之初沒有空軍的掩護,美軍依靠掌握絕對制空權,對志願軍後勤補給線、村莊和部隊進行狂轟亂炸,給志願軍造成了極大困然。
面對空軍,彭老總可謂望眼欲穿,曾多次催促空軍入朝參戰。1951年8月,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給彭老總髮去一封這樣電報:
如果9月份發動戰役,空軍可以有8個團參戰,另外的14個團由於技術生疏,只能勉強參戰,而且,北韓也有100架戰機可以加入這場戰役。
空軍可以參戰,這讓彭老總大喜,但當空軍進入北韓戰場後才發現,北韓境內的機場遠遠滿足不了作戰需求,空軍若要和美軍作戰,在北韓境內必須擁有足夠數量的機場,何況美軍在戰機方面佔據絕對優勢,如若修建大量機場,一方面時間上來不及,另外一方面,大量修建機場勢必會遭遇美軍轟炸。
由於機場限制,導致空軍未能如期抵達。
總結
綜上所述,志願軍放棄第六次戰役,是由於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儘管第六次戰役未發起,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依舊打出了國威和軍威。
-
6 # 麻花的故事
看到這個問題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點懵,抗美援朝戰爭怎麼就冒出了一個第六次戰役了呢?事實上當時志願軍真的有這麼一個計劃,但因為一些原因最終被撤銷了。至於為什麼撤銷這次戰役計劃,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為什麼會有第六次戰役的計劃?要說清楚為什麼撤銷第六次戰役的計劃,就得先從為什麼會有第六次戰役的計劃。隨著1951年5月26日,第五次戰役徹底結束,偉人對抗美援朝連續5次戰役進行了一個總結。
我們都知道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志願軍的作戰方針基本是實心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聯軍”一整個師或一整個團,然後殲滅。
第五次戰役
當時經過5次戰役,證明了這一點其實是很難做到的,於是提出了要先從小殲滅戰開始,也就是說一開始先包圍殲滅“聯軍”一兩個營,再到三四個營,從而打擊其士氣,到時候再進行一整個團、一整個師的殲滅戰,就像當年打國軍那樣。
而且還對戰役進行的地點都進行了說明,越往北越好,只要不超過平壤、元山一線就行,但有個前提就是敵人主動進攻。
偉人在把這個想法電示彭老總的同時也給斯大林發去了一份,但斯大林明顯是會錯了意,他認為志願軍的這個方針很“冒險”,很容易被“聯軍”識破,一旦“聯軍”向北推進並構建起一道堅實的防線,那麼志願軍將很難突破。
斯大林
斯大林明顯是將志願軍的一次戰後總結誤認為是志願軍正在準備一次重大的戰役,而且目的不是為了區域性機動,而是要給“聯軍”一次沉重的打擊。所以也可以說第六次戰役的設想其實首先是斯大林提出來的。
偉人和彭老總自然是沒有接受斯大林的建議,而是繼續根據先打小殲滅戰再打打殲滅戰的方針進行部署。彭老總也在第一時間將方針告訴了北韓人民軍方面。
而且按照彭老總最初的設想,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後的兩三個月內,不組織全面的大戰役,甚至還可以暫時讓出一些地方給敵人,縮短志願軍後勤補給線,誘敵深入,後發制人。
北韓戰場上的彭老總
1951年5月30日,北韓人民軍方面專門致信給彭老總就如何能夠爭取較短時間內戰勝敵人的問題,提出了在6月或者7月對“聯軍”進行一次大的反攻行動,即第六次戰役的建議。
也就是說北韓人民軍方面也提出過第六次戰役的設想。而就在第二天,美軍就提出了願意透過談判沿“三八線”一帶實現停火的意願。
但這個時候“聯軍”方面還沒有提出正式談判的宣告,所以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方面還是就戰爭進行著準備,經過雙方的協商,一致同意“準備八月進行一次有把握的穩紮穩打的反攻”。
開城和談
6月30日,李奇微正式發表了這個宣告,但偉人和彭老總還是認為就算談判,志願軍也應當積極注意作戰,不能讓敵人有機可乘。而彭老總也在第二天開始著手計劃第六次戰役的設想。
也就是說不管是偉人還是彭老總這個時候已經意識到了這次談判不會順利,必須做好戰爭的準備,彭老總、鄧華、解方等志司領導也是把擬定中的第六次戰役作為服務於停戰談判的,即以戰促和。
而談判的過程由於“聯軍”不願意公平合理地解決北韓問題,果然和偉人及志司領導設想的那樣並不順利,直到7月24日竟然連談判議程問題都未能達成協議。
為此,彭老總致電偉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讓志願軍打至“三八線”以南,然後再撤回“三八線”為界進行和談,將爭取於八月中旬完成戰役反擊的準備,如果敵人不率先發動進攻,則到九月進行反擊,最好還是待敵人先行進攻,志願軍則可以依靠陣地出擊。
北韓戰場上的美軍
那為什麼第六次戰役的作戰計劃又撤銷了呢?首先是因為和談已經開始了,雙方作戰都比較謹慎,大多都屬於前哨部隊的小規模摩擦,因此戰線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彭老總預想的誘敵深入,伺機反擊的計劃難以實行。於是一開始預想如果敵人主動進攻就進行的“八月反擊”變成了敵人不主動進攻的“九月攻勢”。
其次,早在第五次戰役還沒有徹底結束前,其實“聯軍”就作出了不再以實現軍事佔領全北韓為目標的方針,並於6月上旬開始全線轉入戰略防禦,還在防線修築了“堪薩斯—懷俄明線”的工事構築,明顯“聯軍”的縱深防禦得到了明顯加強。對此,彭老總不得不慎之又慎。
北韓戰場局勢
第三,雖然“九月攻勢”依舊在準備中,但由於時間倉促,準備得並不充分,比如志願軍空軍的問題,因為機場要到11月份才能完成,所以志願軍空軍作戰最快也得到11月才能實現。空軍無法加入到戰鬥中,彭老總也沒有信心進行這次戰役,所以“九月攻勢”也不得不進行改變,經過商討,最終“九月攻勢”被改為了加緊準備而不發動。
第四,第四點其實可以算作是第三點的延伸,由於空軍無法加入戰鬥,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最突出的就是後勤,志願軍的後勤在北韓戰場由於一直以來都沒有制空權導致非常被動,而在8月18日這一天,“聯軍”發動了“夏季攻勢”,並以其空軍優勢發動了“絞殺戰”,在結合同一時間北韓北方爆發了40年來罕見的大洪水。
雙重破壞下,北韓北方1200餘公里的鐵路線僅剩290餘公里,整個鐵路交通基本癱瘓。本來運輸能力就弱又沒有空軍掩護的志願軍後勤運輸就更加困難了。彭老總當機立斷表示志願軍空軍九月不能入朝參戰,運輸物資又得不到保障,同意將“九月攻勢”改為積極準備,防敵進攻的同時準備適當時機反擊,如果敵人暫不進攻,待十月再決。
北韓戰場上的鐵路線
最後,上面提過“聯軍”在1951年8月18日至9月18日發動了“夏季攻勢”,並於同年10月1日至10月22日發動了“秋季攻勢”,兩次攻勢皆被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粉碎,相繼殲敵7.8萬和7.9萬人。兩次粉碎敵人的進攻進一步證明了依託陣地舉行戰術反擊的作戰更有利於大量殲敵,更有利於戰線的穩定,更有利於堅持持久作戰。
到了10月下旬,彭老總最終做出決定,大戰役反擊在無空軍配合的情況下暫不進行,根據九、十兩個月的作戰經驗來看,採取積極防禦方針,敵人消耗很大。對志願軍陣地戰的本領也有所領教,相信接下不會輕舉妄動。至此,第六次戰役的作戰計劃也就算是撤銷了。
志願軍空軍
結語總的來說,雖然斯大林和北韓人民軍方面首先提出了第六次戰役的設想,但志願軍對第六次戰役提出設想和進行部署主要是因為這次戰役本來就是根據停戰談判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因為停戰談判的需要而取消的,其中有志願軍空軍無法按時參戰的原因,也有粉碎敵人兩次攻勢的原因。
回覆列表
對於中國而言,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畔推回到三八線,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不管是第五次戰役出現較大損失還是其他問題,其實第六次戰役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看看最後金城反擊戰就知道,1953年的志願軍早就脫胎換骨了,此時進行一場規模空前的戰役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我們需要知道,戰爭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的目的又是什麼?當初出國援朝就是為了儲存北韓,留下緩衝(意義需要大篇幅講解),而1953年的形勢已經基本穩定在了三八線附近,我們參戰的目的已經達到。在美國也想將戰爭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的前提下,雙方打打談談已經兩年多了,誰也沒有能力再大踏步的將戰線推進,所以此時議和是最合適的。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第六次戰役打了,結果無非兩種,我們大勝,今天北韓的國土面積擴大一點而已;我們大敗,抗美援朝又得從頭再來。而兩種,結果都需要無數的中華好兒女用生命去填。如此,那我們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
彭德懷曾遺憾沒發動第六次戰役,只是從戰役角度而言的,因為我們進行了太充足的準備,想報五次戰役發生的血仇,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