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亙古的月光

    我們來細數一下這位老哥早年的經歷

    二十歲,單槍匹馬射殺明軍上將“神弩王”張令。二十歲!現在的我們還在大學裡混吃等死。

    二十一歲,帶二十六騎兵奇襲襄陽,擒明朝親藩襄王。這個年齡段,我們還在為我們的工作和畢業論文而焦慮的時候,人家就開始攻城拔地了。

    二十四歲,張獻忠稱制,以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為義子,封定國為安西將軍,地位僅次於孫可望。要知道孫可望,可是一元老將。年僅24歲的他就跟這等老前輩位列到一起。這就好比現在你和一個金融界的大佬是一個位置。

    僅僅二十四歲,一位少年將軍就躍然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央,其勇猛戰功可見。為他後來的傳奇猛的一生打下了基調。

  • 2 # 我家的貓叫皮蛋

    李定國、張煌言是我最敬佩的南明抗清大英雄,尤其是李定國,即便在清朝時期雲南人仍然視李定國為滇中的脊樑,晚清革命黨人起義,蔡鍔等以李定國為榜樣,章炳麟說:“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李定國一生壯懷激烈,是個悲情的大英雄。

    張獻忠時期的李定國

    李定國十歲就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張獻忠看到李定國相貌不凡,收做養子。張獻忠有四個養子,老大是孫可望,老二是李定國,老三老四是劉文秀和艾能奇 ,這就是著名的張獻忠四義子。

    李定國在17歲的時候就已經指揮一萬人馬了,公元1641年李定國喬裝成明軍差官,僅僅帶領二十匹輕騎連夜飛奔到襄陽城下,突襲佔領襄陽

    李定國統率的部隊是張獻忠所部裡軍紀最好的,李定國也以寬容和仁慈而出名 。

    清軍入關後,張獻忠率部出川抗清,但是卻極度大意只帶了幾十個騎兵去前線檢視被清軍射死中,張獻忠死後軍中大亂,清軍趁機突襲,大西軍損失慘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在危難中收集殘部數千、家口萬餘人,急速南下撤退數百里,才儲存下部分有生力量。之後孫可望四人處死了唆使張獻忠妄殺兵民,久為軍中積恨的左丞相汪兆麟 ,從此大西軍殘部由四將軍統領,孫可望為諸將軍之首。

    聯明抗清

    雲南遭遇了土司沙定洲之亂,孫可望趁機率領大西軍進入雲南,公元1647年四月,大西軍開進昆明,之後陸續平定雲南,雲南成為大西軍的根據地, 四將軍之一的艾能奇在征討雲南的戰鬥中毒箭犧牲,所部為孫可望收編,至此大西軍形成了以孫可望為首,李定國、劉文秀為輔的三人軍事政權。

    孫可望在雲南實行了恢復生產有利於民的政策,彝、白、壯、傣等族人民紛紛參軍,大西軍擴大到二十餘萬人,李定國自己的部隊就有五萬多人 ,雲南經濟生產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大豐收。

    之後貴州也被平定,孫可望親自前往貴州,李定國固守雲南李定國加緊練兵,準備東進,劉文秀平定了川南,大西軍又建立起以雲貴為中心的新基地。

    公元1651年,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派使臣前往貴州,封孫可望為冀王,但孫可望很不滿意逼迫朱由榔改封他為秦王,後來廣西全境陷落,永曆小朝廷被迫和孫可望合作,允許孫可望今後的大小戰事,可以先斬後奏 ,大西軍與永曆政權的聯合抗清陣線才正式建立。

    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順治九年(1652年)春,清軍大舉進攻貴州、川南。李定國給孫可望寫信,要求出兵湖廣,粉碎清兵圍剿。孫可望表示同意,很快大西軍兵分兩路出擊,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湖南。孫可望則統率”駕前軍”留守滇黔,大西軍從此開始與清軍主力正面交鋒。

    一蹶名王孔有德身死,李定國率部突進廣西,七月,定南王孔有德與李定國戰於榕江,李定國用戰象突陣,清軍狼狽逃竄,屍橫遍野,孔有德負傷棄甲,僅以身免,退守桂林。四日,李定國包圍桂林,並以雲梯攻城,迅速攻破桂林城。,孔有德大敗之下萬念俱灰手刃其家室後自焚而死。

    二蹶名王殺尼堪,孔有德自焚的訊息傳到北京,清廷朝野震動,為挽回敗局,清朝急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師往湖南、貴州征討大西軍。1652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尼堪在進軍途中,在衡陽遭李定國伏擊,被斬於陣前。

    尼堪的身份很尊貴,他是努爾哈赤之孫,也是清初理政三王之一。清廷為了挽回孔有德失利的敗局,任命他為定遠大將軍。可是,任命書是十五日釋出,二十三日尼堪還在行軍途中,就在衡陽被李定國伏擊而死。這也是清廷對明朝作戰身亡中的級別最高的將領。

    李定國一部在一年之內連殺兩名清兵統帥,取得了抗清鬥爭的驚人戰績。黃宗羲在評述這次戰役時說: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自萬曆戊午(1618年)以來所未有也。”

    功敗垂成,磨盤山絕唱

    “兩蹶名王”之後,李定國的名聲大噪,遠遠蓋過了孫可望的勢頭,孫可望心胸狹窄無法容忍李定國的威望高過自己,“不欲定國之成功,而思陷之敗死”,之後再有戰事,他就密令自己的部下悄悄撤走,故意破壞李定國的進軍計劃,唯恐他再打勝仗立功,結果一邊是李定國在戰場上苦戰清軍,逐步開啟局面,為抗清復明事業做出了不凡貢獻;一邊是孫可望利慾薰心,一心要壓制李定國,讓永曆帝禪讓皇位給自己。孫可望連自己的國號都想好了,叫後明。

    公元1657年八月,孫可望發兵十四萬攻打雲南,兩軍交鋒,孫可望部將馬維興、馬寶皆倒戈,孫可望軍遂大潰。孫可望倉皇東竄,投降於清軍洪承疇。

    孫可望把雲貴的虛實都告訴了清軍,清朝大舉進攻雲貴,公元1658年清軍三路大軍進逼雲貴,清軍直撲昆明。李定國本來主張進取湖南,不料卻被馬吉翔、沐天波等人所阻,採取下策,退守滇西。

    血戰磨盤山,公元1659年清軍逼近騰越州,李定國在怒江邊的磨盤山設伏迎擊清軍,清朝的滿漢軍隊在吳三桂等率領下進入伏擊區。正在這一決定勝負之際,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叛變投敵,把埋伏的機密報告吳三桂。雙方展開一場惡戰,清將固山額真沙里布等被擊斃,明將竇名望等也戰死。此戰役是明軍給予佔有明顯優勢的清軍最後一次沉重的打擊,但此戰也使南明軍耗盡了最後的精銳兵力,之後未能再對入滇清軍展開有效的打擊,南明滅亡不可挽回。

    寧死不降李晉王

    磨盤戰役後,李定國只剩下數千人但是依然堅持抗清,李定國與永曆帝失去了聯絡,後來他得知皇帝逃到了緬甸,還派了兵去攻打緬甸,讓他們交出皇帝。當李定國得知永曆帝已經被吳三桂勒死在昆明時,他從馬上跌落下來,傷心吐出鮮血,雙眼哭得流出血淚。此時,他重病在身,自知無望,對兒子說:“寧可死在荒郊野外,也絕不降清”。

    1662年六月,堅持抗清鬥爭17年的李定國病逝,年僅42歲。

    李定國是南明最傑出的抗清英雄,現在一些人老拿李定國在孫可望降清後的一些失誤來試圖否定李定國其心可誅,李定國是人不是神,事後諸葛亮的事情就別拿來說了,李定國再有缺點也是一個有缺點的大英雄!

  • 3 # 無域名解析

    李定國的主張看似很冒險甚至是冒失,真的,但卻是大明挽回敗局的唯一機會。當時投降派的觀點是:明廷措置失宜、盡失人心,滿清兵鋒正盛、銳不可當,所以大明必亡、偽清必興。這也是今天諸多“學者”的主流觀點。但是有一點是他們所不願提及的,那就是,自五胡亂華起到蒙元滅宋止,異族在中原大地上從來就沒有真正地得到過人心。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對剃髮令的來自民間的激烈反抗,江陰之役,這一切都證明,當年明廷或許失去了部分人民的擁戴,但偽清也絕沒有眾望所歸,所以民心可用。如果王師北上振臂一呼,敗了的話無非是曇花一現,轟轟烈烈之後徹底消失,而一旦勝了,至少是劃江而治留存江南半壁江山。鄭成功的主張看似穩妥,實則必亡。水師固然是明末的強項,但南下純屬無稽之談,你能指望弄一群菲律賓兵和馬來西亞兵在幾十年後北上光復中原嗎,中原大地地大物博,一旦讓偽清站穩了腳跟坐住了江山,復活無望!

  • 4 # 漢時明月

    說起明末清初的抗清名將,就不得不提到李定國,此人原本是農民起義軍,然而卻在清軍入關,民族危難之際,他卻毅然捐棄前嫌,與南明朝廷合作,共同對付清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的平生事蹟。

    李定國(1621——1662),陝西榆林人,字寧宇,又說鴻遠。十歲從張獻忠起義,有文武才,以勇猛著稱。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建立大西,李定國與孫可望、 劉文秀、艾能奇合稱四將軍。不久,清軍入四川,張獻忠被肅親王豪格射死於川北鳳凰坡。時桂王政權正被清軍追趕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李定國力主聯明抗清,率大西軍餘部迎永曆帝至貴州安隆。

    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李定國與孫可望發動大規模反攻,率步騎八萬出湘、楚, 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岡、寶慶。又破桂林,迫使四大漢奸降王之首的定南王孔有德窮蹙自殺;後戰衡州,擊殺敬謹親王尼堪(努爾哈赤的孫子,廣略貝勒褚英的兒子,是滿清的理政三王之一),收復桂、湘。前後敗敵數十萬人,縱橫數省。桂林、衡州兩次大捷,使“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這是自從明朝萬曆以來,明清作戰清軍的最大損失。黃宗羲稱:此為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使李定國將軍真正成為了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但隨後漢奸和內亂,又一次葬送了大漢江山。孫可望飛揚跋扈,既忌憚李定國的功勳,又謀廢永曆帝而自立。李定國遂迎永曆帝入雲南,封晉王。次年孫可望引兵攻李定國,所部不憤所為,皆倒戈,孫可望大敗。孫賊倒行逆施,眾叛親離,從者僅數十騎,又如喪家之犬,攜妻子財寶投降洪承疇,以雲貴虛實盡告清軍。清廷封孫賊“義王”,但又戒備他,於順治十七年借圍獵之機,將他射死。孫可望這個無恥的叛徒,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1658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五年)2月,清軍大舉入黔、滇;11月,李定國與清軍激戰於盤江。

    1659年(明永曆十四年,清順治十六年)初,漢奸吳三桂、洪承疇攻入昆明,桂王政權撤往滇西。李將軍在永昌磨盤山設伏,擬一舉殲滅吳三桂主力。這是李定國最後的機會,是桂王政權最後的機會,也是明季漢滿對決中漢人最後的機會。

    永昌境內的磨盤山“內箐深屈曲,僅容單馬”,“定國築柵數道,左右設伏,大營屯山後四十里橄欖坡,炊食餉伏,令毋見煙火”。他估計吳三桂必無戒備,便以竇民望為初伏,高文貴為二伏,王國璽為三伏,清軍進入三伏,“首尾橫擊之,片甲不令其逃也”。果不出料,2月21日,吳軍追來,其先鋒已進入二伏,卻節外生枝,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潛出告密。吳賊大驚,急令後撤,並炮擊左右伏兵。農民軍出伏作戰,“短兵相接,自卯至午,殭屍堵疊”。

    磨盤山戰役有三分之二的戰士戰死,清軍也“死傷甚眾,卻三十里”,十八名將官都統被擊斃。南明遺民劉彬詩曰:“凜凜孤忠志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李定國卓越的指揮才能和頑強果敢的鬥志,使清軍再不敢驕橫窮追。但李定國這最後的一次大戰役,卻不幸因叛徒告密而功敗垂成。

    磨盤山役後,永曆帝自騰越逃入緬甸,遂陷於緬人之手。李定國聯絡諸擁漢土司,轉戰滇緬邊境,幾次想設法自緬人手中迎回永曆帝。永曆帝獨處緬甸之時,恐怕心中唯一尚存的希望也就剩下這位李將軍了(至緬人將永曆帝交給吳三桂時,還哄騙他是李定國來接他)。

    1662年(明永曆十七年,清康熙元年)4月,吳三桂殺永曆帝於昆明。

    1662年6月,李定國將軍病逝於勐臘軍中。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死荒外,勿降也!”(遺憾的是,李將軍的兒子未能繼續做大明的忠臣,不久降清。)

    李定國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後人曾有詩讚曰“魯戈莫挽將頹日,敢望千秋青史傳”。正是他一生最好的詮釋。  

  • 5 # 堅持是一門學問1

    李定國是明末的優秀將領,明朝1644年滅亡後,他率軍隊西南的永曆政權聯合抗清。他不僅是守住雲南很久,他曾經擊斃了兩個清朝的親王(孔有德和鐸尼),而且他的軍隊曾經不下10萬。

    如果說他有什麼特別方法能堅持那麼久在西南,差點讓清朝放棄西南。

    我只能說四點理由:第一,極高的軍事天賦和軍事能力。翻看他的戰役記錄,你就會發現他是個軍事天才。跟著張獻忠的時候就嶄露頭角,聯合永曆政權之後也在關鍵戰役中屢次取勝。 他在西南的戰績是很輝煌的。 第二,深的民心。一方面是人民支援抗清,另一方面他對川人有功,死後川人及其他地區修建了很多紀念他的”李晉王廟”。 第三,地利。西南地形複雜,易守難攻且適合設伏。在這裡駐軍是很難攻擊的。要不是當時孫可望投敵,把李定國重要部署都透露給了清朝,吳三桂還真不好打下來。 第四,定國深的軍士愛戴,每與士卒同甘共苦。

  • 6 # 品茗讀史

    前言:李定國是南明永曆朝廷的擎天一柱,也是南明最傑出的軍事家。李定國在南明抗清鬥爭中功勳卓著;他的威名令滿清朝廷為之膽寒,清廷一直把李定國視為心腹大患。

    李定國出身貧寒,後來加入了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逐漸成為農民軍中的重要將領。

    在張獻忠不幸犧牲以後,李定國與孫可望、劉文秀等人進軍雲南,採取了聯明抗清的政策,在雲南、貴州一帶,建立了穩固的大西南反清基地。

    李定國當時成為清廷的心腹大患,他在抗清鬥爭中主要有以下功績:

    一.橫掃湖南

    1652年,南明永曆朝廷在孫可望的主政下,對清軍展開了大反攻。

    4月份,李定國率領南明軍隊進入湖南;5月,明軍開始進攻靖州。李定國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痛擊清軍,打得清軍幾乎全軍覆沒。明軍乘勢接連攻克靖州、武岡。

    李定國兵鋒銳利,勢不可擋。清軍一路潰逃,從寶慶、長沙等地狼狽撤退;僅餘嶽州、常德、辰州尚在清軍控制之下,其餘的湖南大部分州縣,都被明軍收復了。

    二.桂林大捷

    1652年6月,李定國率軍自湖南的武岡、新寧一帶出發,進軍廣西。

    明軍很快攻下全州,消滅了全州清軍。緊接著,明軍在興安縣嚴關與滿清定南王孔有德進行了一場大戰。驕橫的孔有德被李定國打得大敗而逃,狂奔回了桂林。

    李定國督率明軍,猛攻桂林。清軍防守不住城池,被明軍攻入了桂林城中。孔有德被迫自殺而死。

    隨即,李定國坐鎮桂林,派遣明軍四面出擊,很快就收復了廣西全境。

    8月,李定國一路追擊清軍殘部,經梧州進入廣東境內。清廷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嚇得成為了驚弓之鳥,大為恐慌。

    李定國收復廣西全省,在南明史上可謂是空前大勝;這是李定國率部力殲強敵、大獲全勝的輝煌戰果,李定國從此名震華夏。

    三.衡陽大捷

    1652年7月,為了應對明軍的反擊,清廷派敬謹親王尼堪統率八旗精兵南下,進攻湖南。

    孫可望調令李定國從廣西回師,迎擊這支清軍八旗勁旅。

    在衡陽附近,李定國與尼堪進行了一番戰鬥。李定國先讓明軍佯裝失敗,向後撤退。

    尼堪驕狂之極,認為明軍不堪一擊,便率領清軍兼程猛追。

    李定國已經事先埋伏了重兵。待到尼堪的八旗兵進入伏擊圈以後,一聲號炮,明軍四出,把清軍團團包圍。

    一番血戰之後,李定國陣斬尼堪,大敗滿清八旗勁旅。

    清軍再也不敢與李定國交戰,狼狽地退往長沙。

    李定國所部轉戰千里,重挫清軍,接連殺死清廷兩位王爺;尤其是斬殺敬謹親王尼堪,大敗八旗勁旅,打破了滿洲八旗兵天下無敵的神話,極大的鼓舞了全國各地反清義士的鬥志。

    黃宗羲曾經描述當時產生的巨大影響:“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

    四.兩攻廣東

    1653年,由於孫可望的猜忌,李定國被迫離開湖廣地區,進入廣西。

    在廣西,李定國制定了聯合鄭成功、東西夾擊,收復廣東,進而攻取福建、浙江、江蘇、江西等省,平定江南的戰略計劃。

    李定國在1653年第一次進攻廣東,聲勢浩大;在肇慶城下,清朝平南王尚可喜率領清軍,拼命抵抗。

    在經過一番浴血奮戰之後,明軍與清軍都精疲力竭了。李定國沒有等來鄭成功的援軍;他審時度勢,放棄了進軍計劃,率軍退回了廣西。

    1654年,李定國再次出兵廣東。一路上廣東反清志士紛紛響應,進軍非常順利。

    但是,李定國在此順境中,竟然產生了驕傲情緒,變得輕敵了。結果在新會之戰中,由於大意輕敵,遭到重大挫敗,又一次撤回廣東。

    李定國兩入廣東,都沒有得到鄭成功的支援。當時,鄭成功正在與清廷秘密和談。他首鼠兩端,一面與清廷眉來眼去,討價還價;一面對李定國虛與委蛇,虛言應付;結果使李定國孤軍奮戰,而清軍卻得以集結重兵,全力迎戰李定國。

    鄭成功的欺騙失約,直接導致了李定國兩度失利;東西合擊、平定江南的戰略計劃就此成為了泡影。

    五.血戰磨盤山

    孫可望內訌失敗、投降清廷以後,李定國執掌了南明永曆朝廷的大權。

    但是,李定國不擅長處理政務;尤其是在籠絡人心方面,措施極為不當,致使蜀王劉文秀及孫可望的舊部將士們心懷怨望,盡失軍心。

    在這種情況下,清軍在孫可望的指引下,乘機對貴州、雲南發動進攻。永曆皇帝逃往緬甸,李定國在後方壓陣。但是,李定國沒有集結明軍的力量,只率部分親軍撤離了昆明。

    如此一來,雲貴一帶的明軍群龍無首,無心抵抗清軍的進攻。於是,清軍一路前行,如入無人之境。

    看到清軍如此狂妄,窮追不捨;李定國決定在險峻的磨盤山地區教訓一下驕橫的清軍。

    1659年2月,李定國在磨盤山設下三道埋伏,把自己身邊最後六千身經百戰的精銳將士全部投入了戰鬥。

    由於永曆皇帝逃跑了,南明朝廷人心大亂,一些人紛紛有了投降清軍的念頭。

    在混亂之中,南明文臣盧桂生偷偷溜出去,投降了清軍,並且把李定國的軍事計劃彙報給了吳三桂等清軍將領。吳三桂等人大吃一驚,急忙整頓清軍隊形,向埋伏著的明軍發起猛攻。

    伏擊戰變成了遭遇戰。李定國部下的這些百戰精兵在情況突變的局面下,奮力死戰,與清軍展開了殊死搏殺。

    清軍援兵不斷湧來,但是,明軍在將領竇名望等人率領下,死戰不退。

    李定國坐鎮山巔,得知情況有變,遂率後軍前來增援,經過血戰,終於擊退了清軍。

    磨盤山之戰,明軍、清軍都傷亡慘重。

    此戰過後,李定國再也無力對清軍發起反攻了;而清軍也心有餘悸,再也不敢對明軍窮追不捨了。

    結語:李定國是整個南明抗清時期,最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家。可惜,由於孫可望的稱帝野心、鄭成功的自私自利、加上南明永曆朝廷的腐朽不堪,李定國只能孤軍奮戰,無人呼應。最後,在南明內部鬥爭激烈的情況下,李定國雖然殫精竭慮,堅持抗清,但是;大勢已去,縱是李定國這樣的蓋世英豪,也無力迴天了。

    可即使在李定國窮途末路、輾轉於滇緬邊境之際,他仍然被滿清朝廷及吳三桂等視作心腹大患,對他忌憚萬分。

  • 7 # 山中茅店

    李定國的勇猛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在大明末年崇禎時期,參加張獻忠農民軍,因為作戰勇猛在張獻忠的大西軍中被稱為“小尉遲”;二是滿清入關以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滅亡,主動歸順南明政權,成為南明最後抗清的擎天立柱,以西南一隅抗住清軍的進攻,“兩蹶名王”驚動滿清,讓滿清政府一度要放棄西南七省。他是南明抗清最後一面旗幟,明知南明大勢不再,仍舊堅持守衛大明抗擊清軍,決不投降。

    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顧誠《南明史》年幼加入起義軍,因為作戰勇猛成為張獻忠養子

    李定國是陝西延安人,小時候家裡窮十歲就參加了張獻忠的起義軍。張獻忠看他能打仗,長的也好看,就非常喜歡,認他做了養子。自此他就一直跟隨張獻忠,1641年他率領幾十騎趁夜進入襄陽,攻佔了當時明朝重鎮襄陽,這裡積累了明朝大量的物資,拿下襄陽城成為張獻忠起義軍由弱變強的轉折點。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李定國以戰功卓著被封為安西將軍,監管十六座軍營 。由於他作戰勇猛,時人稱他為"小尉遲" 或"萬人敵" ,是大西軍中智勇雙全的戰將。

    當年由於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大明政治局勢陷入了一片混亂。而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滿清趁機擊敗李自成部,奪得大明大片土地。1645年,南明弘光政權滅亡,隨後清軍矛頭指向張獻忠大西政權,滿清一面派人招降,一面加緊軍事部署。1646年,張獻忠帥軍北方抗清,李定國率部與清軍交戰,陣斬清軍隊長古朗阿、巴揚阿。可惜張獻忠由於在西充鳳凰山不幸中箭身亡,軍隊大亂被清軍擊潰。張獻忠臨死時囑咐孫可望、李定國要歸順大明,聯明抗清。孫可望、李定國收攏潰軍後,繼續轉戰重慶、貴州、雲南。

    竭力聯合明王,肩負起抗清大旗

    公元1646年十一月,明廣西巡撫瞿式耜擁立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年號永曆,這是南明的最後一個政權。當然這個政權也是極為不穩固的,到了1649年,清軍相繼攻佔湖南和桂林,殺了瞿式耜,永曆皇帝一路跑到了南寧,南明政權岌岌可危。此時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大西軍在雲南練兵備戰,期間也平定了東川、南川、貴州等地的動亂,雲貴一帶成為大西軍新的基地。

    永曆皇帝看到大西的力量強大,在1651年派使臣聯絡孫可望,封孫可望為冀王,1652年正月,孫可望派人將永曆帝接到貴州安龍府。就這樣大西軍與永曆政權的聯合抗清陣線正式建立。

    此時清朝一面派南王孔有德由桂林進攻貴州,一面派吳三桂由嘉定進攻川南。目的是兩路包圍雲貴一帶的大西政權。李定國奉命出兵湖南,對抗孔有德。1652年三月,李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征。五月,連克沅(湖南芷江)、靖(湖南靖縣)、武崗,寶慶(湖南邵陽)。六月,李定國為了消滅桂林的孔有德,出兵祁陽,兵分三路,由馮雙禮率左路取全州,張勝率右路攻嚴關(廣西興安縣嚴關鄉),自己親率一路掃除桂林外圍據點,然後三路合攻桂林。在攻佔嚴關後,孔有德知道嚴關的重要性,派兵來奪,李定國巧用大象陣大敗孔有德部,在大西軍全力追擊下孔有德僅餘身免,隻身一人逃回桂林城。李定國隨後圍攻桂林,孔有德知道守不住,自焚而死。這是“兩蹶名王”中的第一個王---南王孔有德。

    李定國攻下桂林後,軍勢大勝很快收復廣西全境,隨後李定國分兵兩路北上收復湖南長沙、江西吉安等地。清廷聽到孔有德的死訊和湖南、江西的局勢後大為震驚,忙命謹親王尼堪任定遠大將軍,率領三貝勒、八固山共十五萬精兵朝長沙撲來。李定國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一步步引誘尼堪至衡州將尼堪團團圍住,親手劈死尼堪。這是“兩蹶名王”中的另一個王--謹親王尼堪。李定國的桂林和衡州的兩次大勝讓清廷震驚,也讓天下震動,據說當時清廷有放棄西南各省與李定國平分天下講和的打算 。

    然而,李定國在戰場上的勝利卻換回了孫可望的猜忌和妒忌。後來由於孫可望的一意孤行,李定國幾次想要主動和解都沒有化解孫可望對李定國的看法。終於在1657年爆發內戰,以孫可望投降清軍收場。經歷了孫李之爭的大西軍實力大減,內部也出現了動搖,原先的孫可望部受到了排擠。清軍趁機進攻雲貴川黔一帶,大西軍節節敗退。李定國也知道大勢已去,無可奈何。他和部將說,我只有這顆心獻給大明,死而後已。

    1662年六月,當李定國聽到永曆帝於四月初八被吳三桂絞殺的訊息後,大哭不已,命人為永曆帝發喪,全軍將士穿白衣 ,自覺對不起大明,對不起永曆皇帝。不久病死於勐臘,臨死時還告誡部下,寧死荒野也不要投降。

    回看李定國的一生,前期起義抗明,後期為了民族大義,拋棄前嫌,成為南明最後的擎天立柱,他立志抗清,並以此為目標;他顧全大局,為了維持內部和平主動退讓孫可望;他以西南一地抗滿清之大勢。正如顧城在《南明史》中講的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放言五首其一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