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由趙麗穎、馮紹峰領銜主演,朱一龍、施詩、張佳寧、曹翠芬、劉鈞、劉琳、高露、王仁君、李依曉、王鶴潤、張曉謙、李洪濤主演,王一楠、陳瑾特別出演的古代社會家庭題材電視劇。
25
回覆列表
  • 1 # 90式青春

    皇考一般是在位的皇帝對逝去的父皇的尊稱,但是在《知否》裡,皇帝的親生父親是舒王並不是先皇,所以才會引起爭議。 之前逆王造反,使得宮中大亂,老皇帝臨危授旨,將皇位傳給了趙宗全,老皇帝死後,趙宗全繼位,但是因為太后之前一直看重邕王繼承皇位,對趙宗全並沒有什麼好感,所以即使趙宗全登基了,太后仍然不願意放權,一直都是垂簾聽政,就因為這樣,宮裡的官員分為了兩派,一派是太后派,一派是皇帝派。 齊衡的母親從小在太后面前長大,齊國公府自然是站在太后一邊的,而顧廷燁在禹州就已經為趙宗全做事,現在自然也就是站在皇帝這一邊,這既是太后與皇帝的紛爭,也是男一與男二的衝突。 兩派的紛爭一直不斷,但是在對皇帝親生父親的稱呼上,矛盾逐漸走上高潮。看過劇的應該都知道,先皇是沒有子嗣的,所以只能從自己的幾個兄弟裡找繼承人,趙宗全即位後,對先皇的稱呼就成了朝中議論的話題。太后派自然覺得皇帝應該以先皇為父,稱先皇為皇考,稱舒王為皇伯,而皇帝派則認為皇帝不應該放棄自己的親生父親,應該稱生父舒王為皇考。 皇帝的難處在於,如果稱舒王為皇考,那麼對於先皇則失去了仁義之道,如果稱先皇為皇考,那麼就失去了孝順之道。 這個問題已在朝堂上引起爭論,太后和皇帝兩派的衝突已經藏不住了,太后就假裝同意了皇帝的說法,讓皇帝稱舒王為父,同時將舒王稱皇。然後再私下找了齊衡,對齊衡說自己是被逼簽下的公文。想到當初自己被強權所迫簽下婚書,如今太后被皇帝一派灌醉酒簽下公文,如出一轍,此時的齊衡自然是不允許這種恃強凌弱的事情發生,更加一心想要為太后爭一口氣。 再加上,齊衡本身是言官,言官的職責就是監督與上諫,對於任何違法違規違背道德的事情,言官都是可以上奏的,而且古代都有不殺言官的說法,所以齊衡果斷在朝堂之上說出了太后被迫簽下公文之事,並請求皇帝辭去自己的職位,齊衡這一舉動,其實如果只是齊衡的辭官不會怎麼樣,但是半個朝廷的官員都請皇帝辭官,這就讓皇帝沒有辦法了,若皇帝再一意孤行,就會被扣上不聽言官諫言,忘恩負義的名聲。這也是太后所用的曲折戰術,她知道跟皇帝直接起衝突對彼此都不好,畢竟她未來還要在宮裡過,真的得罪了皇帝,自己的晚年也過不好,只能利用齊衡和眾多官員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當太后到朝前親證的時候,太后雖然嘴上說手諭是自己蓋的章,但是行為卻在告訴朝堂上的大臣自己是被迫的,此時皇帝急於讓太后回去,更是讓眾臣們覺得是自己心虛。 所以齊衡在這場爭鬥中,並沒有忤逆皇帝的意思,只是他被太后當了棋子,就像齊國公所說的,很多事情,只有讓他親自經歷了以後,摔了跟頭,他才知道未來該怎麼走。

  • 2 # 長飛8

    這一段故事寫的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濮議之爭,這一場爭論貫穿了英宗皇帝執政史。最後以韓琦和歐陽修灌醉曹太后的方式結束。與電視劇中情節十分接近。

    這場濮議之爭長逾十年,嚴重影響了英宗一朝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就是朝臣的極力反對。追究其原因不外乎,禮和情兩個字。

    新皇繼位,必然是承嗣,無論是子繼父,還是弟及兄;從禮法上來講,需要符合一對一合法繼承的關係,這種關係體現在宗廟和祭祀上。如果皇帝另外追封先祖,這是和先皇帝分割的行為,如同改朝。那麼新皇帝登基就有政變篡位的含義。這是士大夫無法接受的,清清白白的名聲,在史書中成了篡位者的幫兇,誰受得了?這是禮

    從情上來講,仁宗皇帝在位多年,在朝野聲望高,甚至在遼國聲望也很好,歷史記載仁宗皇帝駕崩的訊息傳到遼國,遼國皇帝為之痛哭,並且遙祭之。這樣一位皇帝,朝中大臣對他是有追思的,而新皇突然要追封自己生父,將一個死了多年的太平王爺抬高到和仁宗皇帝平起平坐的位置,置老皇帝於何地?可以說。這是赤裸裸的侮辱仁宗,從情感上許多大臣也是無法接受新皇帝的做法。

    所以濮議爭論多年,朝野對這個問題博弈的精疲力盡,最後韓琦和歐陽修不得不用灌醉太后盜璽的方式結束這場爭議。

  • 3 # 七話影視

    皇考是指死去父親的尊稱,與先考同意。古代用皇考、皇妣(先考、先妣)來尊稱自己的已故父母。

    《知否》中老皇帝親子早逝,不得不過繼宗室子為繼承人,原本邕王已是太子第一人。但兗王殺邕王又逼皇帝寫傳位詔書。老皇帝臨時決定將趙中全定為繼承人,就這樣原本不受重視的趙中全登上皇位。

    按照禮法他是過繼到皇帝名下,才有資格繼承皇位。名義上他已經是先皇的兒子,應尊先皇為皇考。而先皇與趙中全的親生父親是兄弟關係,那他便應該稱親生父親為皇伯。

    但在擬定稱號時,皇帝默許韓相公顧二等人提議將自己的親生父親稱為皇考,那就意味著推翻了老皇帝與他的順位關係。嫁接到普通人家,可以理解成有錢的大伯沒有兒子,過繼了已逝弟弟的兒子繼承財產,大伯死後養子說我不要大伯當父親了,我要認回自己的親生父親。

    依靠認先皇為父才拿到權勢地位,結果又想讓親生父親獲得先皇待遇,於情於理都難說得通,而不尊稱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考則違背了孝道,韓相公等人就是拿著這個由頭說事。但禮法與個人孝義相比,肯定是禮法為大,所以明蘭與顧二聊天時才會說,在這件事上皇帝理虧的。

    韓相公以及皇帝在禹州培養的臣子都支援皇帝,是揣摩出了皇帝的心思,想借機讓太后還政。作為作為御史臺代表的齊衡會反對這一舉動的,是因這一決策違背禮法,這是文官們最重視的東西。

    現代觀眾看來,趙中全救了先皇帝與太后的命,他對皇家有恩,他想稱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考是合情的。但在古代禮儀制度中,趙中全救駕是作為臣子的本分,皇位給不給他則是老皇帝的權力。想通這個關係,就能理解為什麼齊衡等人寧願貶官也不願妥協了,因為皇帝的確理虧在先。

    這段朝堂之爭看似突兀實則是參考了宋英宗時期有名歷史事件的“濮議”之爭,事件原由、反對勢力分配都與歷史原型一模一樣,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檢視相關事件記載。最終的結果也與歷史大同小異。韓相公那句:“臣等是奸是邪,陛下自然知道。”“御史既然認為其與臣等難以並立,陛下若認為臣等有罪,即當留御史;若以為臣等無罪,則取聖旨。”都是史書記載中韓琦的原話。

    這段借鑑了歷史原型的劇情使《知否》朝堂之爭高度得到昇華,但也有一個改編,容易讓觀眾產生混亂。電視劇中,因齊衡與顧二的對立關係,會讓觀眾聯想到他是否是為報私仇,太后謊稱被韓相公灌醉誤籤詔書,也讓一些觀眾理解成齊衡是被太后利用。

    其實,即使沒有與顧廷燁曾經的間隙,也沒有太后加深矛盾,齊衡仍舊會反對。很難說齊衡與顧二誰對誰錯,只是政見不同罷了。歷史上,我們很熟悉的司馬光與歐陽修在“濮議”之爭中,就分別站了齊衡與顧二的對立陣營。當時幾名御史被貶官也讓皇帝很內疚,因為他心裡清楚,御史並沒有大錯。

    電視劇做了一些改動,皇帝預設韓、顧等人提出稱生父為皇考,目的是為了逼太后還政。原本皇帝等人心中預期的結局的太后退讓還政,皇帝也退一步放棄稱生父皇考,雙方可太平解決此事。

    但太后看破了皇帝的意圖,於是利用御史臺與執宰之間的政見不一將眾人玩弄於鼓掌之中。表面上向韓相公做戲,既還政又下詔讓皇帝稱生父為皇考,可以說是無條件退讓,皇帝等人心中肯定是大喜過望的。

    背地裡她又向齊衡哭訴韓相公等人行為卑鄙,做這場戲不過是再推御史臺一把,讓君臣失和陷皇帝於不義。待齊衡等人要求太后當面對質時,皇帝已經處於騎虎難下的尷尬境地,這時他想退步不稱親父皇考,已經來不及了。

    至於目的,小七覺得,編劇讓太后來這麼一出,是讓皇帝表面勝利卻失了人心,名聲也越發難堪,為後續劇情中太后扶植新王造反埋下伏筆。

  • 4 # 傅斯鴻

    皇考是在位的皇帝對自己去世的父皇的尊稱。考是中國古代對自己去世的父親的種尊稱,而去世的母親則稱妣。成語如喪考妣就是這麼來的。

    古代帝王的承繼有一套嚴格的規範。一般沒有皇子的皇帝都是在宗室裡過繼子嗣來繼承皇位。《知否》裡的新帝即是這樣一個過繼來做太子的。過繼的兒子一般來說只能認自己的過繼之父為考。因此,禮教森嚴的中國古代誰要是違背了這一條都會被打入不孝的另冊。

    歷史上,過繼皇嗣出現對皇考爭議的,是明朝的大議禮事件。明武宗因為去世的時候沒有兒子,所以,張太后和首輔楊廷和商量之後,決定讓興獻王的兒子朱厚熜來做皇帝。為什麼會找他呢?楊廷和有自己的算盤。

    首先是朱厚熜年幼,而且他又剛死了爸爸。找一個沒有了爸爸的孤兒來當皇帝就是認準了他比較好拿捏。可是,朱厚熜雖然年幼,人卻並不傻,他一來就給了楊廷和一個下馬威。朱厚熜走到良鄉就不走了,因為他要從承天門進皇宮,而楊廷和卻想讓他從東華門進。朱厚熜甩下一句話說:我是來做皇帝的,不是來做兒子的。

    等到他坐上了皇位,他就要追封他的父親興獻王為帝。這一下,內閣首輔楊廷和不幹了。他糾結了一幫文臣,還包括他的兒子楊慎一起來反對嘉靖皇帝追封他爸爸。最終鬧出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大議禮事件。嘉靖皇帝靠暴力鎮壓文臣達成了自己的意願,並且把這些文臣廷杖一頓之後,貶到了蠻荒之地。

    電視劇《知否》實際上就是借了這個歷史事件的殼來套用在其中的。作為御史言官,確實是有這樣一些權力來規勸皇帝,但是宋朝比明朝好的地方就是不殺文官,因此,宋朝的臣子說話都是很重的。

  • 5 # 向敬之

    一般而言,皇考為皇帝的已故父親。如康熙駕崩後,雍正在即位頗有爭議的情勢下,一再強調皇考付託江山之重。這個“皇考”的前提,就是皇帝的父親生前就是皇帝。

    而在明朝,武宗暴卒,無嗣即位,首輔楊廷和議立武宗堂弟朱厚熜為嘉靖帝。《明世宗實錄》卷一記載,朱厚熜是武宗之父孝宗親弟興獻王朱祐杬的次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

    朱厚熜是作為孝宗的嗣子即位,但是,少年老成的朱厚熜先是強調自己是嗣皇帝,而非武宗的皇子即位,即位後,與楊廷和、毛澄等文臣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大禮議事件。嘉靖帝要尊生父為皇考(皇帝法理上的父親),而將原定的皇考孝宗改為皇伯考。這一場追尊生父的皇統爭論,最後以嘉靖帝強勢勝出,追尊生父朱祐杬為睿宗獻皇帝,升祔太廟,排序在武宗之前。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講述宋朝婚姻繼承製度和上層人物日常生活,其歷史背景,則是北宋的仁宗、英宗兩朝。仁宗后妃不少,卻只生了三個兒子,先後早夭,其諸兄也早夭,景祐二年(1035)將叔叔趙元份之孫、堂兄趙允讓第十三子接入皇宮,賜名宗實,交給曹皇后(後來的曹太后)撫養,最終於嘉祐七年(1062)八月立為皇子(此間因仁宗生子而被遣還原宗),改名趙曙,第二年四月由曹皇后頒發遺詔,即位,則為英宗。

    電視劇第59集情,韓相公上奏,請新帝(英宗)追尊生父為帝,上諡號,遭到以齊衡為首的臺諫們堅決反對,即不讓新帝追尊生父為皇考。

    齊衡是儒家禮教觀念和宗法繼承製度的捍衛者,堅持原則,不懼辭官,甚至不怕死諫,這是封建士大夫堅守的道德英雄主義。

    英宗即位之初,朝堂上確實鬧過一場著名的濮議,即韓琦、歐陽修等提議追尊英宗生父(濮王趙允讓)為皇考,更改原定的仁宗為皇考,反對者眾。英宗在位時短,不了了之。

    曹太后為宋朝難得的聖德皇后,於英宗朝長期處置軍國大事,一度垂簾聽政,深得英宗和後繼之君神宗的尊重。倘英宗一意孤行強硬追尊生父之事,說不定早被曹太后廢黜了:一旦英宗追尊生父為皇考,那麼仁宗則成了皇叔父,而曹太后也就成為了皇叔母,自然不能垂簾聽政、執掌皇權了。當然,英宗在位時間不長,沒有熬到大權獨攬的時候,繼立的神宗也是想方設法討皇祖母的歡心。

  • 6 # 佳木春生

    古代封建社會最重禮法,孔子就說過“名不正,言不順”,古代士大夫在嚴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禮法中生活,一旦違反了這種經國大典,就是讓整個社會秩序動盪。

    而劇中,皇帝趙宗全的皇位是從先帝手中承嗣而來,而不是從生父舒王這裡繼承的,也因此先帝是趙宗全的父皇,但稱生父舒王為皇考,則是置先帝於不義。太后是先帝髮妻,當然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於是在內心正義滿滿的齊衡面前哭訴皇帝騙取自己的玉璽,欺負嫡母,獲得了諫議大夫齊衡的同情,才有了朝堂上辭官的舉動。

    同時,在古代,諫議大夫因為維護禮法,和皇帝對著幹,是忠臣的具體體現,會名垂千古的。如同在明朝,士大夫不怕死,反而博取名聲。

  • 7 # 有書博物館

    春節追劇看《知否》,看到59集,我問我家的的寶貝,“皇考”是什麼意思?

    大家猜猜答案是什麼?相信大家肯定想不到,居然是“皇帝主持的考試”,把我樂的,忍不住發笑。

    春節祭祀,我趕緊把他領上,去長長見識。

    考在古代指的是已經死去的父親,已故的母親稱為妣,普通人會稱已故父母為“先考”“先妣”。我們在墓碑上,通常會見到這樣的稱呼。

    而用皇考來形容已故父輩,意義與先考相同,只是更顯莊重。皇在這裡是形容詞,意思就是美好,並無皇家皇室之意,切不可望文生義。

    在電視劇《知否》中,在位皇帝趙宗全想把自己已經去世的父親舒王尊為皇考。

    但齊衡作為朝臣,寧願辭官也要堅決反對,這是為什麼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原因:

    1.齊衡作為諫官,在履行自己的職責。齊衡本身是言官,言官的職責就是監督與上諫,對於任何違法違規違背道德的事情,言官都是可以上奏的,而且古代有不殺言官的說法。

    《知否》實際套了一部分明代的事情,其中言官的強勢就是套的明代。

    明代言官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大部分品級不高,但政治地位卻極為突出。

    這是因為,從朱元璋開始,明朝統治者便從制度上賦予了言官廣泛而重大的職權,如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百官、按察地方等。

    大凡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衙門、從皇帝到百官、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和言事範圍之內。

    所以,明代言官身份獨特,職權特殊,對明代的政治運作具有很大的威懾作用。

    齊衡就是在履行自己作為言官的職責。他監督皇帝,寧願辭官,也不讓皇帝追封自己的生父為皇考,這也說明了他對太后的同情。

    2.齊衡實際是同情太后,才舍官上奏。

    《知否》中演到,之前逆王造反,使得宮中大亂,老皇帝臨危授旨,將皇位傳給了趙宗全,老皇帝死後,趙宗全繼位。

    但即使趙宗全登基,太后仍然不願意放權,一直都在垂簾聽政。正因為這樣,宮裡的官員分為了兩派,一派是太后派,一派是皇帝派。

    兩派的紛爭不斷,矛盾逐漸走向高潮。

    太后派們覺得,皇帝應該以先皇為父,稱先皇為皇考,稱舒王為皇伯。而皇帝派們則認為,應該稱其生父舒王為皇考。

    皇帝難處在於,稱舒王為皇考,對先皇就失了仁義;可如果稱先皇為皇考,又失了孝順之道。

    朝堂上爭論不休,兩派衝突激烈,太后便假裝認同皇帝的說法,稱舒王為皇考。

    私底下,太后卻找了齊衡,說自己是被逼簽下的公文。齊衡想到自己曾在強權所迫下籤婚書,現在太后被皇帝一派灌醉酒籤公文,事情如出一轍。

    此時的齊衡,一心想要為太后爭一口氣,自然要反對皇帝追封自己生父為皇考。

    3.齊衡此舉,也是為了與情敵顧廷燁爭鋒。

    明蘭選擇顧廷燁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齊衡為了父母,為了家族,不得不放棄自己深愛的明蘭,任由母親作主娶了剛來東京不久的申氏作為大娘子。

    可齊衡心理並不平衡,所以他在朝堂上才與顧廷燁這個情敵針鋒相對。

    既然顧廷燁是皇帝派,在朝堂上力挺皇帝追封舒王為皇考。那麼齊衡當然就要與之唱反調,堅決反對皇帝追封舒王為皇考。

    《知否》裡所演的因為皇考問題,所引起的朝堂上的大爭論,大振動,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

    明代的宋英宗、宋世宗,都曾是皇族旁支,過繼給皇帝后登上皇位。兩人也都曾經因為尊崇自己的生父為“皇考”,而引起了朝堂內外的大爭論。

    說到底,"皇考"之爭只是一個油頭,究其實這是一種利益之爭。

  • 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考即父親之意,但是,這個父親特指已故的父親,父親活著時不能叫考!所謂皇考實際上就是皇帝對自己已故父親稱呼。別看皇考只是皇帝對已故父親的稱呼而已,這裡面水卻深得很呢……晚清的醇賢親王奕譞是清德宗光緒帝載湉的親生父親、清遜帝溥儀的親祖父。但是,他直到清亡也只得了一個“皇帝本生考”的名分,理論上他依然只是光緒帝的“七叔”而不是“皇考”。所謂“皇帝本生考”其實就是皇帝原本的父親之意。明明是親生父親,卻不能被稱為父親,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因為這裡面涉及到宗法層面的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過繼。

    清穆宗同治帝載淳去世後,膝下無子。因為同治帝是清文宗咸豐帝奕詝唯一活下來的兒子,他連親兄弟也沒有,自然也沒有親侄子。因此,同治帝的皇位繼承人選要麼是堂侄、要麼是堂兄弟!但是,小宗旁支是沒有資格直接繼承皇位的,這裡便涉及到一個過繼的問題,小宗旁支只有過繼給大宗作為嗣子,繼承皇位才名正言順!所以,無論是傳位於堂侄還是堂兄弟,都必須走過繼這個程式。最終,慈禧太后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選擇了自己親妹妹和小叔子醇賢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光緒帝作為小宗旁支之後,是沒有資格直接繼承皇位的。因此,他被過繼給了自己的四大爺咸豐帝作為嗣子,從而以皇子的身份繼承了皇位。在中國古代宗法層面,過繼嗣子等同親子,光緒帝既然已經過繼給四大爺當兒子了,他自己的親生父親自然也就不是父親而是七叔了……但畢竟是皇帝的親生父親,奕譞去世之後,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以光緒帝的名義給了他一個“皇帝本生考”的名分,意思就是自己本來的父親,但理論上他依然只是光緒帝的七叔,並不是“皇考”。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中同樣涉及到這個問題。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劇中的這件事的原型實際上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濮議”。宋仁宗趙禎的親生兒子接二連三地夭折,直到去世也沒有一個親兒子成功存活。最終,宋仁宗只能把皇位傳給了過繼兒子宋英宗趙曙。和晚清那幾位差不多,宋仁宗也沒有親兄弟和親侄子。實際上趙曙是宋仁宗堂兄弟濮安懿王趙允讓的親兒子、宋仁宗叔叔趙元份的親孫子。但宋英宗可不是光緒帝,他即位之時已經成年了。即位之後不久,宋英宗便給大臣們丟擲了一個大難題——給自己的親生父親趙允讓一個名分!

    一時激情千層浪,宋英宗此舉一出,朝臣立馬分成了兩派。精通人情世故、政治圓滑的宰輔們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支援宋英宗追尊生父趙允讓為皇考,實際上就是支援給趙允讓一個皇帝名分,而這也正是宋英宗想要的。但是,保守派和清流們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堅持認為,宋英宗的皇位來自宋仁宗,只能認宋仁宗為皇考,而自己的親生父親趙允讓只能稱皇伯。經過一年多的大爭論,在搞定曹太后(宋仁宗皇后)之後,宋英宗大獲全勝。但是,迫於壓力和維護團結的需要,宋英宗也作出了一些讓步,即生父趙允讓稱皇、而非皇帝,自己的生母和兩位嫡母稱後、而非皇后。只可惜,宋英宗在位僅僅四年便去世了,一切隨著宋英宗的離世而恢復原狀,趙允讓終究沒能成為皇帝,史籍仍然稱之為濮安懿王。如果宋英宗能夠活得久一些,恐怕趙允讓真就像明朝的興獻王朱祐杬成為睿宗獻皇帝那樣成為皇帝了……

    說到底,這不僅僅是到底誰是親爹的問題,這裡面涉及到正統性和宗法地位等諸多方面,這才是許多大臣表示明確反對的原因所在。親生父親永遠是親生父親,這個血緣關係是永遠無法改變的。但是,已故皇帝過繼一個兒子繼承皇位不僅僅是繼統,還是為了繼嗣。一旦過繼嗣子尊親生父親為皇帝、認祖歸宗,置已故的皇帝於何地?不僅大宗再次絕嗣,而且還涉及到一個小宗可以“名正言順”繼承皇位的問題。這不僅於“嫡長子繼承製”相違背,而且後患無窮。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齊衡,實際上就是真實歷史上司馬光、賈黯等人的糅合體,這些人的確曾經以自請貶謫向宋英宗表示抗議、堅決抵制,並不是電視劇刻意誇張。不過,他們命好,生活在“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的宋王朝,“大禮議”期間明王朝的官員們就沒有這麼好命了……至於清王朝,壓根兒沒人敢出頭替醇賢親王奕譞要皇帝名分,慈禧太后說什麼就是什麼!

  • 9 # 丫丫說史

    皇考是指死去父親的尊稱,與先考同意,古代用皇考、皇妣(先考、先妣)來尊稱自己的已故父母。《知否知否》中的老皇帝是北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宋仁宗趙禎。宋仁宗趙禎是宋朝有名的好皇帝,開創了宋朝一代的盛世,他曾有過3個兒子,但是古代的醫療太落後,三個兒子都沒能長大成人便夭折了,雖然後來封了楊王趙昉、雍王趙昕、荊王趙曦,但是畢竟去世了。

    後來趙禎一直想生個兒子,但是緣分一直沒來。後來國家一直沒有太子,所以大臣們紛紛勸說宋仁宗趙禎立太子,自己沒兒子就過繼兄弟的。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汝南王趙允讓死了,死的平常又不平常,宋仁宗悲痛的為堂兄趙允讓辦喪事,然後把堂兄趙允讓4歲的兒子趙宗實接進宮,宣佈其太子了。四歲在古代已經是個小大人了,趙宗實一直很崇拜父親趙允讓,這時他爹突然就死了,趙宗實一邊傷心,一邊去迎接太子之位,內心的想法也是風雲莫測的。站在外人的角度,汝南王趙允讓死的恰是時機,不排除他本身身體就不好,只是後來思考的更遠,就果斷赴死了。

    趙宗實登上皇位之後,大膽進行改革,找出之前遺留下來的問題解決,對治理江山有著自己的想法,但是在生父的名分上與朝中大臣僵持了很長時間,皇考還是皇伯?按照禮法他是過繼到皇帝名下,才有資格繼承皇位。名義上他已經是先皇的兒子,應尊先皇為皇考。而先皇與趙中全的親生父親是兄弟關係,那他便應該稱親生父親為皇伯。這全部取決於宋英宗,一個生父,一個養父,很難抉擇。

    韓相公以及皇帝在禹州培養的臣子都支援皇帝,而另一派是持反對意見的,右一齊衡為代表的,現在看來,齊衡反對,應該有以下幾點原因:

    1、違背禮法

    這一決策違背禮法,這是文官們最重視的東西,作為御史臺代表的齊衡肯定會反對這一舉動的。

    2、臣子應盡的義務

    趙宗實當上皇帝,想稱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考是合情的。但在古代禮儀制度中,趙宗實是作為宗室臣子的本分,皇位給不給他則是老皇帝的權力。想通這個關係,就能理解為什麼齊衡等人寧願貶官也不願妥協了,因為趙宗實的確理虧在先。

  • 10 # 木子君的小屋

    考,即考秕中的考,而考秕,即父母的意思。而考,則指的是父親。

    皇考,指的是皇帝的父親。

    當然,指的是皇帝已經逝去的,親生父親。

    《知否》不太清楚,而歷史,有皇考之爭,而因此引發數年大禮儀之爭的一場朝爭,則發生在明嘉靖年間。

    明嘉靖皇帝的皇位是撿來的,就因為他的堂兄正德皇帝,只知嬉戲胡弄,縱情聲色犬馬,在位16年之後,因為落水感染肺炎而死去。因為無子,於是他的皇位傳給了當時的興獻王,也就是朱厚熜,歷史上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也算是對自己的親生父母極為孝順的人,因為當時的首輔楊廷和,毛澄等人,都是明孝宗(正德父親的老爸)時的臣子出身,明孝宗作為一個比較仁德的皇帝,他和那些文臣相處不錯,即人家說的他聽得,人家罵他,他也不生氣那種。在作為讀書人的文官眼裡,是一個好皇帝。

    他們不願意看到明孝宗就這樣絕了後,於是決定把嘉靖皇帝過繼給明孝宗,即讓他認自己的皇考(也就是親爹)為叔叔,為明孝宗為老爹, 掛掉的正德皇帝為老哥。

    但是極為孝順的嘉靖皇帝不樂意了,於是和朝臣之間,就為認親爹還是還是明孝宗為爹,產生了爭執,最終,天生有一付好手段的嘉靖皇帝取勝。

    嘉靖三年四月,立自己的親媽為曰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

    癸丑,追尊興獻帝(他的親爹)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

    五月、六月,提出反對的大臣不是下獄就是致仕。

    七月,改章聖皇太后的尊號,去“本生”稱號。朝臣二百餘人跪於左順門前力爭,惹得嘉靖皇帝大怒,下獄者134人,廷杖而死者16人。

    同月,奉興獻皇帝神主於觀德殿。

    9月,最終確定稱孝宗為皇伯考,昭聖皇太后為皇伯母,獻皇帝為皇考,章聖皇太后為聖母。並詔告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如何改變孩子不學習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