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人莫小道

    有很多人說這個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銷量不太好,這個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這個實際的情況。

    銷量不好,有各種原因。

    針對農產品的銷量不好的時候,我們覺得應該有各種原因,不單單是一個原因引起的,因為多種方面的原因才導致了這些農產品銷量不好。

    原因呢都有很多種,但是最重要的我們覺得還是以下這幾點,因為這已下幾點呢,影響了整個產品的種植及銷售。

    交通不便。

    交通不便,那麼運輸成本自然而然的就增加。所以很多農產品本來的價格都比較低,在這種情況之下呢。運輸的路途遙遠,所以運費就不斷的增加,在運費不斷增加的情況呢,這個利潤就會被進一步擠壓,甚至有的都會出現虧本的狀態。

    所以交通不便呢,是使得這個農產品銷售的銷量低的一個原因之一。因為運不出去的時候,這個價格自然而然就沒辦法能夠提升了。

    技術的缺乏。

    我們覺得另外一個原因引起的產品銷售不好,應該就是農產品的口碑傳播的不好,再一個就是由於他的技術缺乏,種植出來的農產品的品質質量上過不去。

    因為貧困山區裡面這個技術的缺乏,使得這些生產出來的農副產品都沒能夠達到品質的要求,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人們即使購買了第一次那麼覆蓋率的情況也不會很高,所以這種情況就引起了這些銷量,在某一個時間可能出來了一點點,但是過後呢,這個銷量一直會低迷不振。

    沒有幫助扶持和宣傳。

    有很多偏遠地區的貧困山區裡面種植的農副產品品質是很好的,但是由於農民只知道種植,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宣傳以及包裝。

    所以導致了這些農副產品一直的銷量都不是很好,因為農民都不清楚這個運營的狀況,所以這種情況呢就導致出來的農副產品都是賣不出去,或者說這個價格提不上來。

    所以想要提升這個農副產品的銷量,我們覺得應該還需要依靠組織的扶持或者幫助,才能夠宣傳出我們達到想要的效果。

    我們覺得有以下幾點建議需要給大家梳理一下。,提高我們農副產品的曝光率。

    很多農副產品走不出去的原因,根本就是在於曝光率不行,很多農副產品都是這樣子淹沒在資訊當中,當沒有曝光的時候就沒有人知道這個農副產品沒有人知道就沒有人購買,所以迴圈的就走進了死衚衕。

    所以我們應該借用現在的網際網路各大平臺來持續曝光我們農副產品,這樣呢才能夠引起大眾的注意,引起大眾的關注,引起大眾的購買。

    開展銷售渠道。

    很多農副產品都是依靠傳統的銷售方法,要麼就是拉到集市上去售賣,要麼就是等著別的供應商進行來收購。

    那這種情況之下呢,總感覺坐以待斃的感覺。所以我們要開展另外的新的銷售渠道,這樣子呢才能夠更加好的服務於我們的農副產品,以及幫助與銷售農副產品。

    電子商務引進農村。

    我們覺得現在的電子商務已經非常成熟了,這個時候可以介入到我們的農村,藉助電子商務的平臺來增加我們農副產品的曝光。

    能夠把我們的農副產品宣傳到全國各地去,所以這種情況下呢,我們覺得我們的產品必須得增加多樣化的銷售渠道才能夠得到銷量的提升以及銷售的保障。

    不知道我們囉裡八嗦的講了這麼多,大家有沒有聽得懂?

  • 2 # 樂觀的小魏

    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銷量不好,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道路不好,造成運輸難,客商不願意過來。其次就是種植上的因素,比如澆灌不方便,只能靠天吃飯。風調雨順時收成好,乾旱時造成的農產品品質不好,價格賣不上去。其他也有地方太過偏僻,造成運輸上的費用過高,引不來客商。這裡僅僅是個人觀點,具體看你當地情況。找到原因,及時改正,早日脫離貧困!希望我們祖國越來越好,希望我們農民越來越好!!!

  • 3 # 湘村小之草

    有些人說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銷售不好,這是為什麼?

    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銷售不好的原因有多種多樣,小草就來說三條常見的原因。

    1.交流成本大。

    貧困地區基本都是屬於偏遠地區,我們誰又聽說過有城鎮邊沿的貧困地區?這種地域的制約在中國所有地方都是一樣,城市邊沿的農村總是比偏遠地區富裕,這種不平衡狀況,可說是沒有辦法能改變的。城郊的農產品清晨採摘,如果時間趕得好,還能上城裡的早餐,這在偏遠地區可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且同樣的一件農產品,貧困地區的價格就只能比別人的高才能賺到利潤,那我們在這種時候會買誰的?可見,人們總是會去選較便宜的哪一種。

    2.資訊不對稱。

    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如果真正說起來,基本都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但就如“養在深閨人未知”。這種食品又不是純靠肉眼能隨便分辨出來的,而對我們普通大眾就更是如此了。別說是貧困地區的各種農產品,連產地也會產生各種懷疑,如在一些常見的菜市場,有多少人去關注貧困地區的農產品?

    3.名氣打不出。

    名氣雖然與資訊不對稱相關,但中國的貧困地區可是千千萬萬,人們能記住其中的一個,卻總不可能做到全部去認識。而這樣的宣傳基本不可能做到人人知曉,像懸崖村能出名,那也是有原因才出名的,且也只有一個懸崖村。都說“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但其他無數的貧困村又何來的這種風口機會?

    另外,貧困地區的農產品想銷售好,還得面對其它無數的有經驗、有技術、有渠道的農產品的競爭,它們想在這其中衝出重重包圍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難道不是這樣嗎?

  • 4 # 三農親子

    讓天下沒有難賣的農產品!

    看到這個沉重的話題,非常想盡一份力量。

    我也來分析一下滯銷的原因?願提出的辦法,對大家有所啟發或幫助。

    滯銷原因:

    1.交通不暢,首當其衝

    好東西,運不出去,取不出來?!只能在當地狹小的市場範圍自生自滅了。下圖是某山區景點,東西很便宜,可要是運出去,成本就太高了,只好停留在當地售賣。

    2.替代性強,並非必需

    農產品品種同質化嚴重。你大山中有的山楂、山藥、板栗、靈芝等,其它平原地區同樣有啊,而且量大、質好、價優,還有品牌……沒有道理非要吃你大山中的啊?

    如果東西只有這個地方才有,比如松茸、雪蓮花、冬蟲夏草等,即使是交通不便,因為巨大的市場需求,根本不用擔心滯銷問題,反而是供不應求!

    3.附加值小,加工粗化

    含著吃的蟲草,還有蘋果醋、葡萄乾、水果罐頭、牛肉乾、松花蛋等等,是不是比原生態的要好儲存,價值更高些?

    4.資訊量小,銷售無門

    網路通訊限制(大山沒有訊號),視野停留在近邊,網上更多的需求市場無法被挖掘出來利用。

    銷售以傳統手段為主,對網銷,微商,電子商務等網際網路新興的營銷手段不瞭解。

    綜上原因,可針對性進行以下最佳化改進:

    1.要想富,先修路

    近些年,村村通工程已經解決了大多數農村的交通問題。

    2.引進新奇特品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傳國花牡丹,只有在洛陽能生長,但山西、陝西、山東都可以很好的生長。同樣其他大山的暢銷品,想辦法拿到這個大山中,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正是人民的聰明才智使得原始生長的小麥玉米等成為了大眾品,同樣相信珍貴稀有的物品,會有大面積人工培育的一天。

    3.就地取材,農產品深加工

    扶持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產供銷一條龍的做法,有待進一步深入。

    加大對智慧加工機械化的技術投入,讓加工儲存運輸不再成為攔路虎,降低售前成本和費用。

    4.學習營銷創新,培養新生力量

    營銷是個巨大的話題,如何緊緊扣住當前市場需要?如何結合自身資源,融合網際網路思維和打法,進行探索和嘗試?需要群體的智慧和實踐~

  • 5 # 農村達人224

    造成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困局的原因是,流通受限、費用太高,自己成立運輸、或者快遞公司解決流通環節帶來高額費用。產銷一條龍。

    我曾在淘寶開店,賣農副產品,就以當地沙果乾為例,網上賣25元至三十元一斤包郵,正常有流通許可、正規廠家生產、好果乾二十元一斤,我們當地幾家快遞、初始一公斤十五元,後加每公斤十元。而且無半斤,多一兩也算一公斤,郵一斤貨物加包裝一公斤十快遞費十五元。

    在價格上自然失去競爭優勢,無法賣。

    最簡單沙果鄉下賣五角至一元,一斤運費直接加十五元,你在網上推銷沙果加點利潤十七、八元沒人會買。

    我嘗試過行不通,快遞費降不來,再者農村有些地方太偏僻快遞到達不了

    自己去市裡大批發市場,少了不夠運費,多了還怕賣不掉,生鮮保質期短會爛。

    記得我叔叔賣小蘋果,途中遭遇連雨天大車行駛不起來,超預期到達目的地,蘋果大量變面、甚至腐爛,一大車蘋果虧了好多本錢。

    農村真有些好產品,也確實是城裡人需要的,但有於流通環節、資訊不暢等導致滯銷。

    我感覺最近幾年村村通工程這些問題緩解了不少#扶貧在行動#

    我們村自從修通水泥路,村裡農民採的山貨、糧食很少有砸在手裡,爛在地裡的。

    沒修路之前,家裡只有老人、孩子的,有東西無法運出去,很多農產品滯銷。#要想富先修路#修路確實能解決滯銷問題。

    現在是收貨車滿街跑,為了掙錢下雨陰天小販們也不閒著。我們那農民的產品不再愁賣了,供不應求#扶貧在行動##新農村#

  • 6 # 蜂部落

    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特點

    就貧困地區來說,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特點我們可以分為交通特點、銷售渠道,人才特點兩個方面。

    第一:交通特點

    就交通特點來說,雖然現在農村村村通公路已經打通,但是實際上很多農村距離城市還是太遠,相對來說其實靠近城市的地方也有大量的農村存在,但是這些地方銷售農產品卻比較簡單,但是邊遠的農村就算公路已經通了,銷售農產品的成本還是很高,就我們當地來說,我們家距離縣城60公里,距離鎮上20公里,如果是坐車的情況下,坐車到縣城一個來回是四十塊錢(農村班車),坐車到鎮上一個來回是20塊錢(農村麵包車),而銷售農產品的話,帶農產品上街是要收費的,實際上光是路上的消耗就超過了20元,這是在城郊的人不會增加的開支,而對於小買賣比如賣點白菜來說,邊遠農村基本上沒有這樣的條件,城郊的農村人賣20塊錢就是20塊錢,但是邊遠山區賣20連成本都不夠。

    第二:銷售渠道

    就銷售渠道來說,距離城市近的農村銷售就像上面說的,一個老奶奶可以帶著幾斤白菜到街上賣,賣了多少錢就是多少錢,除了種植成本並沒有其它費用,而邊遠山區帶到街上賣則遇到的問題較多,首先是成本還要加上交通費用,而距離城市遠的小鎮,其實每家幾乎都有種植這些蔬菜的資源,並不需要這些蔬菜,所以根本就賣不出去,也就是說本地上賣出了批次收購之外,基本上沒有銷路,所以在邊遠的小鎮上,基本上銷售就是本地銷售,出了有一些中間商收購之外就沒有銷售渠道,但是城鎮可以賣給城鎮居民,而且價格會較高。

    第三:人才特點

    雖然說現在教育得到了廣泛的發展,但是目前農村還是有較多低學歷的人,而稍微有點知識的農村年輕人都因為學歷高了或者其它原因往城市跑,最後農村剩餘的都是一些學歷比較低的,留在農村的要麼有正當職業,要麼就是做了其它工作,都不會從事這種商販之類的工作,導致農村的網路電商銷售根本就打不開。相對來說其實現在農村是有做農村電商的潛質的,現在很多地方網路已經通了,4G網也是好用的,但是還是沒有人才,最後銷售還是傳統的銷售模式,等待趕場賣給商販,唯一的變化就是過去人背馬駝,現在有了交通工具。

    農村產品特點

    就農村產品特點來說,我們可以分為產品是否可以經過電商銷售、產品的供應實力、產品的深加工。

    第一:產品是否可以透過電商銷售

    對於農村的產品來說,一般產品都是一些日用品,比如大豆、白菜之類的,除了一些當地扶持的專案之外,基本上很難走入電商,比如白菜本來在城市也就兩塊錢一斤,但是農村光是郵遞費用就要十塊,而這種東西並不適合大量購買,都要保持新鮮,這種農村產品就沒有了市場,而商家回收的情況下,由於交通便利的地方可以批次種植,而農村的散戶種植相對來說收購成本也比較高,也沒有商家願意這樣收購,導致這些產品只能是農村的日用品。

    第二:產品的供應能力

    其實現在自媒體那麼發展,就算是個人也是具備較強的電商銷售能力的,但是農村產品問題還是較多,比如上面提到的供應鏈問題,如果我們想要銷售一件產品,並且對這件產品進行包裝和宣傳,這裡面本來就產生了較高的成本,但是我們剛包裝完產品,銷售了兩天就沒有了,這樣就造成了我們成本過高,看似賺了,其實最後還是虧本。

    第三:產品的深加工問題

    就產品的深加工問題來說,首先還是要有充足的產品,還有有銷售團隊和運營團隊,而這裡遇到的問題是,沒有商家願意到農村去開公司,也沒有廠家願意把廠建立在農村,導致農村產品以初級農產品居多,最後還是隻能低價的銷售。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上面遇到的問題出發,大致可以分為農村電商運營的提升、物流的完善、產品供應鏈的形成三個方面。

    第一:農村電商運營團隊的提升

    農村並不是沒有電商運營的實力,只是農村人不願意回鄉創業,但是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而且取得較好的成績,所以想要把農村的產品銷售出去,首先要技術能跟上,而想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才問題,只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扶持,讓農村有更多擁有電商運營實力的年輕人在家裡創業,才能帶動當地農產品的銷售和深加工。

    第二:解決農村物流問題

    第三:產品供應鏈問題

  • 7 # 甘肅清水大小事

    造成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困局的原因是什麼?怎麼破解?

    作為全國深度貧困地區的一名,今年,我是深深的感受到了,在一個貧困地區,要走好農產品發展這一條路,有多麼的艱難。

    我先說一個例子吧,今年,我在村裡種植了四個蔬菜大棚,全部種植的黃瓜,由於是第一年種植,就找了一個我們附近的技術指導。在她的指導下(都是透過微信諮詢),黃瓜出苗、生長都非常順利,也如期採摘了第一茬黃瓜,可是就在銷售階段,由於量比較少,沒有客商願意來收,需要自己拉到縣城去批發(離縣城三十公里),最後不得已,我就把黃瓜拉到附近村子賣給了村民,賣家是批發價,賣高了沒時間賣,必須趕時間賣出去。在採摘了三茬以後,黃瓜生病了,這是缺乏技術,沒有及時預防導致的,而一夜之間,四棚黃瓜葉子全部乾枯,最後的產量及技術可想而知。

    從我的親身經歷中,貧困地區農農產品銷售的困局,我分析了三個原因,具體如下:

    第一、農產品種植規模小。貧困地區農產品的銷售,首先你得要有產品,有產品了客商來了有利可圖,他們才會找你。而貧困地區受區位因素影響,農戶不認為發展農產品能夠掙到錢,導致農業產業發展緩慢,發展規模小,這樣導致的結局就是,種植的農產品沒有量,沒有客商來收購,需要農戶自己去批發,這又增加了生產成本,農戶的種植利潤被壓縮。

    而言解決這個辦法,一個是發展農村電商,多渠道解決農村農產品銷售問題,二是農村專業合作社,由帶頭人帶頭種植農產品,讓農民成為一種職業,而不是填飽肚子的需要。

    第二、缺少技術。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培訓職業農民,讓他們掌握一門技術。可是,對於農產品的生產來說,技術都是靠常年累月泡在地裡學出來的,靠培訓幾天就希望種植出高品質,符合市場要求的農產品,顯然是不現實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沒有太多的辦法,只有農戶自己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去琢磨,政府多聯絡技術人員指導,才能夠解決。

    第三、缺少品牌打造。我們貧困地區的農產品,說白了就是農作物,不能說是產品,很多都是從地裡收回來,就賣出去,不光價格低,產品的品相也不好。本來都是農村種出來的好東西,可是就是因為我們不會包裝、不會打造品牌,讓種出來的農產品沒有市場影響力,沒有消費者認可。

    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農產品的深加工和品牌的打造,農產品的包裝了,比如說,我們種植的黃豆,完全可以透過村裡建設作坊,生產豆腐、豆芽菜,種植的蕎、玉米等雜糧,可以磨成面,種植的土豆,可以做土豆粉等。當然,我們做出來的一定要好,要上檔次,才會有人買單,要實現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慢很難,得一步一步實現。

  • 8 # 醜甜心小馬

    我來回答一下;

    我是一個農產品電商人

    1 沒有更好的電商團隊,缺電商人才

    2 農產品不能遠銷售,就是不能長途運輸的農產品也會銷售不掉的。

    3 如果是當地特色農產品那是特別好銷的,快遞公司會上門主動聯絡你用底價也會運輸的,主要是銷量大不大的問題

  • 9 # 華子鍋

    那應該是多方面的吧!

    首先,瞭解一下同類產品綜合性價比及定價,相同產品所在市場的飽和度怎樣,因為所有產品的市場行情從根本上說是有市場的供需關係決定的!

    其次,資訊閉塞,不同步或滯後,這個就需要我們時時準備著不要打無準備之仗,提前佈局、提前聯絡、提前介紹商家、提前廣送小樣!也可以嘗試各種電商平臺、門店、超市、社群代理等等!普遍撒網才能重點打魚!

  • 10 # 農人啊偉

    實際上,導致農產品滯銷賣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農民由於獲取市場資訊的通道閉塞或對市場行情預判能力不足,農民容易受當前價格引導進行盲目種植,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從而導致價格大跌卻仍然無人問津的局面。此外,很多產地的倉儲、加工及冷鏈物流儲存能力欠缺,農產品的供需結構以及管理體制也都存在一定問題。眾所周知,農產品的種植和收穫都有其週期性,且比較固定。在收穫的季節,各地相同品類的農產品會集中上市,而且一些不易貯存的農產品則需要儘快賣出,不然會爛在農民手裡,但因為流通緊張等問題,大量的供應會造成壓價,從而導致“賣難”現象的產生。

    此外,農產品種植盲目跟風的問題一直存在。當某種農產品出現賺錢效應的時候,農民就會一哄而上種植這種產品,其結果就是該產品嚴重供過於求,價格暴跌。而當某種產品出現虧損的時候,農民又都大量減少甚至停止該農作物的種植,結果導致該農產品供不應求,價格暴漲。因此就陷入了一個週期性的迴圈——價格不斷暴漲暴跌。據瞭解,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民獲取產品銷售資訊的手段僅限於鄰里鄉親的口口相傳,而並不是透過正規渠道和現代傳媒手段來獲得精準的市場需求資訊。因此導致了他們每年在種植農產品時,依賴當前並不正當的價格引導,形成了“小生產—大市場”的供需矛盾。目前,大部分地區農產品的銷售模式主要還是“農戶—收購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繁冗的流通環節、過高的流通成本,再加上冷鏈運輸發展滯後,導致了流通效率降低,產品損耗也很嚴重。

    還有一些農民認為,在產品稀少的情況下,提提價,商販可以理解和接受。特別是在產品量大,且價格有所上揚的時候,有些農民常常會覺得這是好現象,因此在商販上門收購的時候拒絕出售,想等價格更高一些再賣。殊不知,商販之間的資訊都是互通的,等真正需要商販收購的時候,等來的卻是“空空如也”。此外,大多數農民都意識不到品牌對於農產品的重要性,在長期的經營中形成“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缺乏市場意識,導致部分低質農產品生產過剩,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重慶工商大學教授龔英認為,鄉村振興不僅意味著讓農民能吃飽,而且產品要能運出來,銷量要大,才能致富。農產品要實現品牌化走出去。

    突破常規 拓展思路 滿足多元消費需求

    價格是市場競爭的法寶,同品質的農產品價格低的,競爭力就強。生產成本是價格的基礎,只有降低成本,才能使價格競爭的策略得以實施。要增強市場競爭力,必須實行“低成本低價格”策略。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優質優價正成為新的消費動向。要實現農業高效,必須實現農產品優質。因此,農民在種植之前,必須瞭解市場供求資訊,學會錯位看市場,不要盲目跟風。除大宗糧食類農產品外,儘量選擇獨特、稀少、珍貴的品種,這樣才可以保障自家產品的競爭力。此外,要充分利用“農產品+電商平臺+網紅直播”“農產品+網際網路+認養農業”“農產品+視覺化”等網路策略,網際網路不僅能幫助宣傳銷售還能獲取資訊開拓市場。

    據記者瞭解,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的大部分銷售大戶都和產地農民建立了農村合作社,這種“直通型”的農產品銷售渠道既穩固,又降低了運營成本,而且便於產品的安全可溯。比如,新發地市場“草莓大王”劉京生,在考察了全國多個草莓產地後,將山東煙臺作為主產地,以合作社的形式,將農民種植出的草莓直供北京市場,不但省去了收購環節,還保障了農民的銷量。此外,他在產地建設的3個保鮮冷庫也大大降低了流透過程中草莓的損耗率。新發地市場“臍橙大王”馬國水更是將合作社模式發揮到了極致,他將合作社的形式升級成為“公司+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市場運作模式。他在江西信豐建設了20多萬畝的臍橙種植基地,每年140萬噸的臍橙銷量,不但富裕了產地農民,甚至盤活了當地經濟。

    對於農民而言,利用反季節化策略以及因地制宜選擇品種並根據當地自然條件耕種,也是應對農產品滯銷賣難的一種方法。由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與市場需求的均衡性的矛盾帶來的季節差價,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要開發和利用好這一商機,關鍵是要實行“反季節供給高差價賺取”策略。實行反季節供給,主要有3種途徑:首先是儘可能使產品提前上市;其次是透過科學手段,使農產品銷售期可以延長,讓生產旺季銷售變為淡季銷售;最後是開發適應不同季節生產的品種,實行多品種錯季生產上市。

    激發活力 雙向流通 打通“最後一公里”

    想要杜絕農產品滯銷賣難的現象,促進農產品流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除了不盲目跟風種植、多獲取市場資訊、開展農村合作社等方式外,推進農村物流發展也至關重要。當前,無論是從“工業品下行”還是“農產品上行”來看,農村物流建設都關係著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財政部等3部門近日釋出的《關於開展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的通知》提出,2018年在全國培育一批能夠發揮典型帶動作用的示範縣,農村電子商務在農村產品上行、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便民服務等方面取得有效進展。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和京東集團此前聯合調查的2018年5月份中國電商物流執行指數顯示,農村電商物流業務全面回升。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發展農村物流對於打通農產品流通的“最後一公里”,提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帶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龔英表示,農村電商和農村物流作為推動農產品流通方式轉型、促進農村消費升級的先導性產業,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現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農產品上行通道的發展之年。農村物流作為激發鄉村活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要手段,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也將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從調研情況來看,有政府資金扶持的試點地區做得比較好,非試點的地方則有所欠缺。上行的農產品小而散,不足以支撐流通體系,成本比較高。農產品上行的發展情況,要看產品的知名度和量的大小,也看政府的重視程度。

    農村物流網路節點不健全、佈局不合理、資源不集約、功能不完善,已成為制約中國物流業健康發展的“短板”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薄弱環節。讓農民生活更加富裕方便,讓農產品不再“遠在深山無人問”,需要讓農村物流加速“跑起來”。可以建立農村快遞合作社平臺,集中收發貨,而不是“單打獨鬥”,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另外就是要實現包裝標準化、產品品牌化,大力發展冷鏈運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建議停播《小捨得》,營造焦慮感和負面情緒,你說該不該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