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小崔聊收藏
首先小編對一些軍事聯盟之類的組織向來不看好,畢竟親兄弟之間還經常爭個你長我短呢,更何況六個國家。本來這種合作就不太穩固,有情況肯定優先考慮的都是儲存自身實力。其次秦國作為主動挑起戰爭的一方,事先肯定會做一些公關,說服或者威脅一些國家不參與進來。比如當時就威脅魏國如果參與抗秦就決河水淹沒魏國都城大梁,魏國有所顧忌抗秦一直是消極的。第三,各國自身的原因。一些國家經歷了戰爭無力支援,像楚國、魏國經常被秦國打得焦頭爛額。齊國被樂毅的五國聯軍征伐一直沒有恢復元氣。剩下的南韓國力本來就弱小,每次打仗都是打醬油的,肯定不會主動幫助趙國。燕國和趙國關係緊張,戰爭不斷。可見五國不支援趙國都有客觀原因。最後,戰爭形勢不明朗。就是當時的趙國實力非常強大,軍事和秦國相當,差距只在經濟。所以兩強爭霸,其他國家沒必要參與進來。說白了誰勝了誰短時間內稱霸七國,所以無論誰當霸主,對其他弱國都沒有好處。而五國最希望的是兩國兩敗俱傷,大家坐收漁翁之利。沒想到趙國戰略失誤被秦國坑殺了幾十萬士兵,秦國完勝。這時戰爭形勢明朗,秦國再次出兵意欲滅趙的時候,其他五國聯軍都來幫忙併合力打敗了秦國。可見不是不幫而是分時候的。
-
3 # 斯文影視劇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南韓野王,上黨成了一座孤城,已是秦國囊中之物,按韓桓惠王的意思,只要秦國息兵,不打南韓了,直接將上黨當禮物送給秦國就算了,可上黨太守馮亭不甘心啊,大好河山,拱手送人?思來想去,馮亭想了一招禍水東引,將上黨17郡獻給趙國,想要將秦國的注意力轉到趙國身上!
當趙孝成王聽到這個訊息,是興奮不已,拼死拼活,幾十年也打不下一座城,如今南韓白送17座城,為啥不要?秦國?不怕!趙國有的是虎狼之師,於是,長平之戰爆發!
長平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趙國45萬士兵死的死,坑殺的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那麼問題來了,六國唇亡齒寒,是當時的共識,為何趙軍在長平孤軍奮戰時,竟無一國派出援軍相助?全部隔岸觀火當看客呢?原因有三,最根本還是趙孝成王自己作死!
原因一:其餘5國被秦軍打怕了!
長平之戰前,秦國便軍事動作頻繁,垂沙之戰、鄢郢之戰,楚軍接連慘敗,丟失大量國土,伊闕之戰,打的韓魏頭皮發麻,華陽之戰,趙魏聯軍吃癟,魏國丟失數城,而趙國的觀津,也成了秦國囊中之物!
南韓、魏國接連戰敗,實力大損,即便真想幫趙國,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當時的齊國,剛剛復國不到20年,同樣有心無力,而燕國,在公元前279年,在齊國大將田單的火牛陣下,敗的一塌糊塗,此後,便成了六國中可有可無的角色,燕趙相鄰,趙國被削弱,燕國樂見其成,而且燕王喜狼子野心,早就覬覦趙國國土,沒有聯合秦國一起攻打趙國,已經很給面子了!
能幫助趙國的,只剩下一個楚國,可楚國與趙國並不接壤,中間還隔著魏齊兩國,想要出兵,並不容易!
原因二:趙孝成王態度曖昧不明!
公元前260年,秦國兩國首次開戰,秦國雖然兵鋒強勁,但碰上廉頗這樣穩紮穩打的老將,也沒佔到多大便宜,但總體來說,秦國隱隱佔優勢!
初戰略微失利,趙孝成王君臣便坐不住了,有人主張與秦軍決戰,有人主張派使者去秦國議和,最終,趙孝成王選擇了議和,派鄭朱前往秦國!
然而,這只是秦國放出的煙霧彈,用來麻痺六國,暗地裡,秦國宰相范雎又派人去趙國施行反間計,說廉頗不行,秦國最怕的是趙奢......
聽到這個訊息,趙孝成王興奮不已,又不議和了,馬上換將趙括,而秦國,也將主帥換成了戰神白起!
你趙孝成王時戰時和,反覆無常,讓俺們咋幫你?別我們軍隊開過來了,結果你又要去議和,荼蘼軍費不說,我們還白白得罪秦國......
原因三:趙括敗的太快!
長平之戰,趙國可以說是傾盡全力與秦國作戰,四五十萬大軍擺在邊境,即便敗,按理說,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然而,僅僅兩個月,趙括便被白起圍困,彈盡糧絕,士兵們甚至相互殘殺而食,這一切,發生的太快,其餘5國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那時的交通,跟現在沒法比,不是說想調兵,立刻就有兵,只能眼睜睜看著一個強大的盟友,就此倒下......
-
4 # 戴老師講歷史
先介紹一下長平之戰的結果,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此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此戰也有著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的地位。很多人表示不理解,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為什麼沒有去抄秦國的後路?燕齊為什麼沒有去抄趙國的後路?畢竟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趙國都把老本押上去了,本土都沒有什麼守衛力量了,為什麼沒有第三國趁火打劫呢?其實啊,這個原因並不是非常複雜,主要是因為這倆國家都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秦國和趙國接近百萬大軍的混亂戰場,其他諸侯都會猶豫自己有沒有足夠實力進行摻和一腳。先說魏國,他最倒黴,離秦國太近了,自己的河西丟了不說,長平之前甚至連河東老家也丟了,虎狼秦軍直接逼近河內;你以為只有秦國欺負它?不不不,魏國北方飽受趙國侵略,整個一冤大頭,指望他出來攪局?根本不可能!
再說楚國,楚國在白起主導長平之戰之前,同樣因為白起,白起水攻破了楚國經營了八百年的江漢之地,宗廟盡毀——屈原怎麼自殺的?就因為這個原因自殺的。這種狀態下的楚國跑過去幹擾白起的秦軍?嗯,恐怕沒那麼容易。至於燕齊兩國,這倆國會合作嗎?明明已經互相打成狗腦子了呀,要不是著名的“火牛陣”,齊國說不定就要被燕國搞死了,比起攪局,防備燕國更重要。至於南韓,算了吧,長平之戰怎麼來的?不就是因為南韓的上黨、宜陽嗎?南韓只有一郡之地,完全就是塊肥肉,全程划水是正常的。
-
5 # 立志成蟲
整個戰國時代就從來沒有出現過六國“唇亡齒寒”的事兒,秦趙長平之戰以前,秦國和趙國軍力最強,其他五國都無力單獨對抗,列國既不敢得罪秦國同樣也不敢得罪趙國。秦趙長平之戰,列國當然作壁上觀了。大約50萬趙軍全軍覆沒於長平,趙國急劇衰落了,喪失了威脅列國的實力,列國有了安全感才想著跟趙國合夥兒結盟抗秦。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竊符救趙”,魏楚聯軍和趙國軍民大破秦軍於邯鄲城下,信陵君由此成為抗秦聯盟的領袖。秦國一家獨大,六國都沒實力單獨抗衡,就是這樣“唇亡齒寒”都不包括燕國和齊國,燕國長期與秦國結盟,公元前251年還趁火打劫攻趙,被烏合之眾的趙軍打的灰頭土臉被迫割讓5城求和。齊國在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79年被燕國打的差點兒滅國,復國後保守麻木不仁,太平了40多年對秦國滅六國無動於衷,結果也被秦所滅
-
6 # 侃歷史的大山
戰國後期秦國跟齊國結盟,互不侵擾。剩下來的就只有,燕,趙,魏,楚,韓五國了,後期可以跟秦國掰掰手腕的估計也就只有趙國了。
因為趙國連年跟北方遊牧民族打仗,一有作戰經驗,二有優良的戰馬,有了戰馬就就有了戰略儲備啊,就跟現在核彈一樣。春秋戰國時候看是不是一個大國的標準就是看他有沒有千乘,什麼意思呢,就是兩匹馬拉著的戰車,這在那個時代跟二戰時候坦克一樣,戰場絞肉機啊。所以趙國有實力跟秦國抗衡。
一、趙秦二國態度曖昧
當時趙國的廉頗是傾向於聯盟秦國的,他估計想的是咱倆最牛的聯合霸者天下分了到時候可以分地而治,也可以一決雌雄。所以呢致使其餘幾個國家對待秦出兵打趙國估計就不信。他們害怕要是出兵了在被他兩個國家聯合消滅了,那不虧死了。所以呢就袖手旁觀。
二、天下皆知的分贓大會
秦趙二國在繩池這個地方召開一個感情修復大會,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我秦國做大哥的以前對你不講究,在你身上薅了不少羊毛,你呢也對我沒少使絆子,咱們倆呢是不打不相識,從今個起,我既往不咎了,我秦國老大哥知道你跟燕國不對眼,你去打他吧,我絕不車你後腿,但是呢,我跟楚國也要借點地方,練個兵啥的,你也別干預我?就這樣他們倆一啪即合,會議開得很愉快。可是呢秦國把這個事宣揚的是天下皆知。其餘幾個國家一看得,這都穿一條褲子了,他們倆會發生長平會戰,蒙誰呢,鐵定在等我們進套?絕對不去幫趙國!
三、就算是真的也不太愛去?
這兩個國家都是戰國後期強國,他倆如果沒使炸,要是真的打起來了,無論是趙國勝利,或是秦國得勝對其餘幾個國家都是隻有好處而非壞處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咱們知道歷史上的紙上談兵就是出自這個戰役。先不去說趙括是不是庸將,就說這場戰役結束之後,秦國進一步東進的夢想是破滅了。我覺得趙括也是這個想法,我打不贏你秦國,我也要把你拖垮,也要推遲你統一全國的步伐,同時也給趙國已休養生息的時間,慢慢等待。事實上正如他所願秦國被他拖進了泥沼。
就這樣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休養生息了。這才有了咱們後來的始皇帝統一戰國。
-
7 # 宇澤侃歷史
縱觀戰國曆史,就不得不提到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戰役-長平之戰。這場戰爭的影響之大恐怕是其他戰爭難以同日而語的。長平之戰之前,由於秦國商鞅變法的成功和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秦國和趙國依然稱為七雄之中的強國。但是長平之戰改變了兩國的命運,長平之戰歷時3年,極大的削弱了趙國國力,戰後戰神白起又坑殺了趙國四十多萬降卒,徹底使趙國失去了與秦國角逐天下的實力。經過長平之戰,秦國有了滅六國的絕對實力,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有利的基礎。但是長平之戰秦國與趙國對峙三年,為什麼其他國家不去支援趙國呢?
首先,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贏稷為掃清秦國東出道路上的障礙,加上韓、魏老王新喪,秦國派向壽攻奪了武始,派白起奪取了新城,這場戰爭中,白起斬殺韓魏聯軍二十餘萬,南韓和魏國早已被秦國打的無還手之力了。齊國被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差點滅國,尚在復原元氣的程序中,無暇參與秦趙之爭。楚國同樣被白起痛揍一頓,甚至國都都被白起給攻佔了,面對強秦只能袖手旁觀。而燕國素來與趙國不和,長平之戰使不偷襲趙國,都算仁至義盡,更不會來幫助趙國。
其次,其他各國正處於元氣恢復階段,而秦趙是當時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其他各國都希望兩國深陷這場戰爭。一方面使秦趙兩個無暇考慮攻打其他國家,另一方希望這場讓秦趙兩國兩敗俱傷,其他五國好坐收漁翁之利此。長平之戰本就是因為趙國接受了南韓獻給秦國上黨之地而爆發的,由於戰神白起的幾場勝仗讓天下震驚。其他五國不希望參與秦趙之爭,而把秦國這股“禍水”引向本國,他們只想好好地讓自己坐上觀虎鬥。
最後,五國之所以不援趙,也與趙國失敗的外交有關。當趙軍在戰役之初失利時,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等商議,想親自率部隊與秦軍決戰。樓昌則建議趙王派使臣去秦國議和。而虞卿則主張派遣使者攜珍寶去楚國、魏國活動,讓秦國畏懼各國合縱抗秦,秦國在這樣的壓力下才有可能答應與趙議和,可趙孝成王沒有采納虞卿的建議,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鄭朱一到秦國,聰明的秦華人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不斷地向其他諸侯傳出兩國議和的訊息,並極力宣揚秦趙和好。趙國曖昧不清的態度無法讓各國下決心幫他
對長平之戰,各國最盼望的是秦國和趙國二虎俱傷,不論是秦國還是趙國贏得了這場和平,都會有絕對實力一舉滅掉六國,都怕戰國戰勝國秋後算賬。因此在秦趙勝負未分,沒有哪個國家敢貿然支援,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招來滅國禍。
-
8 # 愛吃栗子的張老師
戰國後期秦國跟齊國結盟,互不侵擾。而趙國連年跟北方遊牧民族打仗,一有作戰經驗,二有優良的戰馬。所以趙國有實力跟秦國抗衡。那麼為什麼其餘五個不去派兵助陣呢?而且這個時候也沒有哪個國家趁火打劫的去插上一腳,這個問題就值得探討一下了。
其實這個原因也並不是非常複雜,主要是因為這倆國家都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秦國和趙國接近百萬大軍的混亂戰場,其他諸侯都會猶豫自己有沒有足夠實力進行摻和一腳,而且其他五國都被秦國給打怕了,也不敢參與。秦趙之戰,乃是滅國之戰,小國家不敢參與。如果幫助趙國滅了秦國,那趙國一家獨大是必然的,滅六國的可就不是秦國了,而是胡服騎射的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趙國的實力與日俱增,壓根就不是其他五國所能比擬。
那麼接下來咱先說魏國,他最倒黴,離秦國太近了,自己的河西丟了不說,長平之前甚至連河東老家也丟了,虎狼秦軍直接逼近河內;你以為只有秦國欺負它?不不不,魏國北方飽受趙國侵略,整個一冤大頭,指望他出來攪局?根本不可能!
再說楚國,楚國在白起主導長平之戰之前,同樣因為白起,白起水攻破了楚國經營了八百年的江漢之地,宗廟盡毀——屈原怎麼自殺的?就因為這個原因自殺的。這種狀態下的楚國跑過去幹擾白起的秦軍?嗯,恐怕沒那麼容易。
至於燕齊兩國,這倆國會合作嗎?明明已經互相打成狗腦子了呀,要不是著名的“火牛陣”,齊國說不定就要被燕國搞死了,比起攪局,防備燕國更重要。
至於南韓,算了吧,長平之戰怎麼來的?不就是因為南韓的上黨、宜陽嗎?南韓只有一郡之地,完全就是塊肥肉,全程划水是正常的。
六國唇亡齒寒,這倒是真的,但是秦趙兩國在當時來說都是大國,兩國實力相當,這些諸侯大多都抱著看一看的心態,壓根沒打算參與到這場滅國之戰中。所以這五國不可能幫助趙國,他們跟秦國關係也不好,所以也不會幫助秦國,只能看著他們互相消耗,以此達到跟其他五國同樣的水平。另外還有幾個原因,造成了其他五國不去支援趙國。
趙孝成王立場不夠堅定,其餘五國不知道他到底想不想打。
廉頗鎮守長平三年有餘,秦趙兩國之間壓根就沒什麼大的戰役,基本都是小範圍摩擦。這在其餘五國看來,本身就比較奇怪,他們認為秦趙壓根就不想打仗啊。此外趙國也沒有向其他五國求援的意思,他甚至在廉頗守長平的時候,派使者前往秦國議和。
秦國看到趙國前來議和,為了麻痺其他五國,欣然接受了議和的事情。並且偷偷放出風,說秦國不怕廉頗,最怕的就是馬服君趙奢。趙孝成王聽到這個訊息非常興奮,當時趙奢已經死了,他認為只要派趙奢的兒子趙括前去迎戰,那秦軍必敗無疑。
所以趙孝成王再次撕毀和談,臨陣換將,用趙括取代了廉頗。如此這般反覆,使得其餘五國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一旦出兵那就等於是得罪了秦國。要是趙孝成王以後又不打的話,他們豈不是白白得罪了強大的秦國?
再者趙括兵敗如山倒,其餘五國壓根來不及調兵來救援。
因為趙括前去長平以後,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被秦軍為困起來。秦軍阻斷了45萬趙軍的糧草,讓他們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互相廝殺。自始至終趙軍都沒有太大傷亡,被圍的趙軍最後還剩下40萬之多,主要就是兩個月後被圍困失去了糧草,所以他們才全部投降。而這40萬大軍在一夕之間被白起命人全部坑殺,這也來得太快了。訊息傳到趙國的時候,趙孝成王才想起來聯絡五國前來救援。五國來援的時候,趙國的45萬大軍已經全軍覆沒,所以趙國只能保住都城邯鄲,卻再也無法跟強大的秦國抗衡。
長平之戰,是秦國一統天下的第一場大戰,為秦始皇日後掃蕩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趙國再也沒有實力跟秦國叫板,白起也因此被封殺神。
-
9 # 十三先生說遊戲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決定歷史走向的一場大戰,這一戰是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兩個國家傾其所有來進行對戰,誰輸就將徹底的退出歷史的舞臺。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那就是秦國在最後棋高一著,在主帥白起的帶領下是將40萬趙軍是全部擊潰,最終是一舉拿下了趙國。
這個長平之戰是一個長時間、大規模的戰爭,一打就是三年。在三年間趙國是拼光了所有,可是其他諸侯國卻沒有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沒有一個國家在長平之戰時給予趙國強有力的幫助,那麼他們為什麼選擇袖手旁觀呢?難道他們不怕唇亡齒寒嗎?
在小編看來其他諸侯王沒有選擇出手對趙國進行有效的援助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首先就是討好秦國,大家都知道秦國在戰國時期的實力有多麼的強,一個打六個那不是吹出來的,是實打實打出來。此番其他諸侯國中最強的趙國正在和秦國決一死戰,要是趙國贏了固然好,但要是秦國贏了那麼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誰?恐怕就是最先援助趙國的諸侯國了。所以各個諸侯王為了避免成為下一個被進攻的目標都選擇了明哲保身,不去援助趙國激怒秦國。
其次就是當時趙王的態度也是讓其他諸侯王摸不透,生怕自己一步走錯了激怒了兩個當時最強大的勢力。那麼到時候就真的是要國破家亡了。當時的趙王一直希望找秦國求和,為此還特地多次派遣使者前往秦國,其中就包括了我們熟悉的藺相如。所以在這個時候其他諸侯王貿然的介入,不僅是會引起秦國的不滿和警惕,更是容易受到趙王的責怪。
最後就是秦國的一個欺騙手段在其中也是起了不小的作用,那就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遠交近攻戰略。秦國和距離自己較遠的國家將關係打好,然後再來進攻臨近自己的國家,就是為了避免自己在進攻臨近自己國家之時,距離自己較遠的國家會來幫忙。而現在看來這個計策十分的奏效,秦國將戰國另外兩個十分有實力的諸侯國齊國和燕國的關係處理得十分的好,讓其誤以為秦國不會對他發起進攻,故而在趙國危難之際諸侯都選擇了袖手旁觀,並沒有對其伸出援助之手。
-
10 # 這屋傳習所
六國唇寒齒亡是不假,但各懷鬼胎得合作更是多次上演記憶猶新。所以六國是猶疑戒備僥倖樂禍坐等五味雜陳。
作壁上觀那是一因發展形勢,二因國家性格,三因軍事技術。經過春秋爭霸,再到戰國殺伐。秦國的力量越來越大這是無法迴避的事實,誰都心有餘悸。長平之戰時基本屬於戰國的中後期。到這份上形勢大家都基本看清楚了。
如果說春秋時期是諸侯之間誰也不服誰,挑戰的是周朝的權威。那麼戰國就是諸侯誰能滅掉誰,問鼎天下。魏國想過,用過天下揚名的魏武卒。趙國想過,用過趙騎胡服的驃騎勁旅。春秋時楚國、晉國也都想過。但經過較量進入戰國中後期,誰還有問鼎天下的殺伐雄心?這時候也就剩秦國了。所以一統天下的這勢這心六國都沒了,保命不死就行啦!基本沒有誰再去主動招惹進攻秦國。這就是國勢氣勢民勢軍勢概之即心力心勢。
從國家性格看。從秦孝公斷指寫國恥(雖事為虛構)起沒有哪個國家這般把仇恨融入國民血脈中(但昭告天下的求賢令中有“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的恥誓)。仇恨融入軍功榮光所釀造的鴆酒會讓一個國家如同服了興奮劑的運動員。當年的日本、德國也僅僅是服用了榮光夢想這半劑就激動得要吞併世界,況且大秦國是服了整劑。整個國家上下進入亢奮狀態。這種亢奮賭命的玩法讓六國面面相覷。不到了瀕亡境地誰都避其鋒芒。所以即便是後來救趙還是在竊符偷兵的情況下發動。另外趙國死了幾十萬精銳軍卒發過血誓嗎?魏國折了國威氣的半死啟過血誓嗎?只有楚人隱了血性,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後話。這就是國家性格。
我們目前的把敵人趕出去的思想和行為(當年送日本人回島而不是消滅)值得深思。平常沒事時大家都說你好贊你仁德,一旦涉及利益就衝你呲牙咆哮,對於國家性格塑性非常值得借鑑思考。好戰必亡 忘戰必危。結合當前中國應對美國單邊霸權,中國不挑戰不懼戰,既隨勢順勢,更謀勢塑勢。剛柔相濟,穩柔剛濟。大國性格日趨成熟老道,民族之大幸啊!
從軍事技法上,春秋戰國和三國爭霸時期是最精彩的歷史展演。合縱連橫上演文戰武戰,明戰暗戰,曠野之戰和宮帷之戰,殺伐姻聯和酒殺劍砍,勢戰和術戰,閃戰和久戰,化戰和啟戰 ,溶戰和楔戰。戰法三十六計,七十二變,讓人眼花繚亂,大腦瞬間短路宕機。戰略蔑視戰術重視的戰爭藝術技法,被中國老祖宗揮灑的爐火純青出神入化。戰國時期這揮毫潑墨的戰爭藝術技法誰玩的最好?秦也。
六國不坐壁觀尚有它乎?心知唇寒齒亡怎奈時不我待。大勢去也如白駒過隙!勢如電火,哀莫心亡!無法道哉!
回覆列表
六國唇亡齒寒,這倒是真的,但是秦趙兩國在當時來說都是大國,兩國實力相當,這些諸侯大多都抱著看一看的心態,壓根沒打算參與到這場滅國之戰中。五國不願參戰,此外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秦趙之戰,乃是滅國之戰,小國家不敢參與。這一戰跟以往不同,秦趙兩國都是傾國而出,秦軍出兵四十萬,趙國出兵四十五萬。雙方已經在長平一帶堅守了三年之久,實力消耗巨大,糧草不斷輸送到前線,任何一個小波動都有可能引導這場仗戰爭朝著意料之外發展下去。
其他五國並不敢參與其中,如果幫助趙國滅了秦國,那趙國一家獨大是必然的,滅六國的可就不是秦國了,而是胡服騎射的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趙國的實力與日俱增,壓根就不是其他五國所能比擬。
所以這五國不可能幫助趙國,他們跟秦國關係也不好,所以也不會幫助秦國,只能看著他們互相消耗,以此達到跟其他五國同樣的水平。
其他五國都被秦國給打怕了,沒有實力參與。這一戰的主要原因是秦趙兩國爭奪上黨地區十七座城池。這塊地盤原本是南韓的,南韓被秦國給打怕了,所以主動割讓上黨十七座城池給秦國。而上黨郡守馮亭卻主動投靠了趙國,趙國欣然接受了上黨地區。
這下子秦國被惹毛了,這才出兵攻打趙國長平。其實在這之前,其他五國都被秦國收拾怕了,齊國遭到六國聯軍的襲擊,基本滅國,剛剛復國二十年並沒有什麼實力。垂沙之戰、鄢郢之戰,楚軍被秦軍打得被迫遷都,毫無還手之力。伊闕之戰,韓魏聯軍損失24萬士兵。
華陽之戰,趙魏聯軍被斬殺15萬士兵之多,趙魏兩國都丟了不少城池地盤。至於燕國,燕王喜本來就覺得趙國礙眼,跟自己接壤。他十分希望秦軍擊敗趙國,自己好分一杯羹,不幫倒忙就不錯了。燕國此前被齊國收拾了一頓,是沒有實力跟秦趙兩國叫板的,所以他兩不相幫。
趙孝成王立場不夠堅定,其餘五國不知道他到底想不想打。廉頗鎮守長平三年有餘,秦趙兩國之間壓根就沒什麼大的戰役,基本都是小範圍摩擦。這在其餘五國看來,本身就比較奇怪,他們認為秦趙壓根就不想打仗啊。此外趙國也沒有向其他五國求援的意思,他甚至在廉頗守長平的時候,派使者前往秦國議和。
秦國看到趙國前來議和,為了麻痺其他五國,欣然接受了議和的事情。並且偷偷放出風,說秦國不怕廉頗,最怕的就是馬服君趙奢。趙孝成王聽到這個訊息非常興奮,當時趙奢已經死了,他認為只要派趙奢的兒子趙括前去迎戰,那秦軍必敗無疑。
所以趙孝成王再次撕毀和談,臨陣換將,用趙括取代了廉頗。如此這般反覆,使得其餘五國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一旦出兵那就等於是得罪了秦國。要是趙孝成王以後又不打的話,他們豈不是白白得罪了強大的秦國?
趙括兵敗如山倒,其餘五國壓根來不及調兵來救援。其餘五國當然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可是他們壓根來不及前去救援長平。因為趙括前去長平以後,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被秦軍為困起來。秦軍阻斷了45萬趙軍的糧草,讓他們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互相廝殺。
自始至終趙軍都沒有太大傷亡,被圍的趙軍最後還剩下40萬之多,主要就是兩個月後被圍困失去了糧草,所以他們才全部投降。而這40萬大軍在一夕之間被白起命人全部坑殺,這也來得太快了。
訊息傳到趙國的時候,趙孝成王差點沒嚇死,這才想起來聯絡五國前來救援。五國來援的時候,趙國的45萬大軍已經全軍覆沒,所以趙國只能保住都城邯鄲,卻再也無法跟強大的秦國抗衡。
總結:秦昭襄王把其餘五國打怕了,他們只能選擇作壁上觀。長平之戰是一場滅國之戰,秦趙兩國投入的兵力是相當強悍的,一般小國家並不敢參與其中。秦昭襄王時期,任用白起為將,對戰國其餘六國均發起過進攻,將這些國家給打怕了,他們再也不敢跟秦軍叫板,他們也沒有實力跟秦國叫板。趙孝成王本人立場不夠堅定,一會兒要打,一會兒要和,最後又要打,這讓其他五國不知所措。趙括敗得太快了,從帶兵到失敗只用了兩個月時間,而40萬大軍更是在一夕之間被坑殺,所以其餘五國來不及救援。長平之戰,是秦國一統天下的第一場大戰,為秦始皇日後掃蕩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趙國再也沒有實力跟秦國叫板,白起也因此被封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