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深深語夢夢

    鴻門宴上,項羽並非是警告一下劉邦,防止劉邦過度膨脹,而是聽了族叔項伯替劉邦解釋和建議,同時他的軍隊強大,劉邦弱小,根本沒把劉邦放現在眼裡,再加上他的性格使然,失去滅殺劉邦的絕佳機會,放虎歸山,導致自己變主動為被動。那麼,項羽又有哪些性格侷限呢?

    一、頭腦簡單

    項羽的頭腦非常簡單,喜怒之情完全由外人控制。曹無傷報告劉邦“欲王關中”,他勃然大怒,而到了晚上,瞞著他和劉邦結為兒女親家的項伯一番勸說又讓他回心轉意。為什麼?因為他根本沒有把劉邦當作自己將來的競爭對手,而是看作昔日的戰友。所以,范增鴻門宴前的勸說,會上的“數目”以及“舉玦”都沒有能使項羽下定決心,他頭腦的簡單讓劉邦死裡逃生。

    而劉邦則不同,他頭腦靈活,一旦發現形勢不妙,馬上從做關中王的美夢中清醒,立刻著手解決問題,對項伯不僅以“兄事之”,還“約為婚姻”,積極的化被動為主動,第二天親自上門致歉並對項羽自稱為“臣”,鴻門宴的中途又假借入廁而逃,終於躲過了生死劫難。頭腦簡單的人如何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呢?只有心思縝密者才能化險為夷,雄霸天下。

    二、城府不深

    而劉邦則不然,他城府極深,當張良明確詢問誰為他出主意“王關中”的,他卻只是含含糊糊,泛泛而答是“鯫生”。項羽的誠實實際上是對自己朋友的背叛,而劉邦的回答則是對朋友最好的保護,哪怕這個朋友出的只是一個餿主意。這樣看來,劉邦的城府讓人更有安全感,曹無傷不是死在劉邦手裡,而是早就死在項羽嘴上了。

    三、優柔寡斷

    項羽更大的弱點是優柔寡斷。當項莊舞劍欲刺劉邦時,項伯起身翼蔽,項羽心中一定十分矛盾,他既希望項莊殺掉劉邦,又怕背上殺戮功臣、企圖攫取勝利果實的罪名。而樊噲闖帳,他本也可以藉機發怒殺掉劉邦,卻被樊噲的氣勢震懾,更被其言詞說動。甚至劉邦逃走本也可以作為誅殺的藉口,他卻默默接受了對方的白璧,放虎歸山!劉邦的逃走是其優柔寡斷性格的必然結果。

    劉邦就完全不同,他做事果敢堅決。為挽回不利局面,他不惜孤身犯險,親赴鴻門;見到項羽,他低聲下氣,忍辱卑屈;鴻門宴上刀光劍影,他端坐不動;後又抓住時機,巧妙逃離;而且甫回軍營,“立誅殺曹無傷”。他的能屈能伸,果敢堅決,是真正的豪傑之士,而項羽的婦人之仁是難成大事的。

    四、用人不明

    正如劉邦所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鴻門宴》中正是如此。范增建議抓住機會殺掉頭頂“龍虎”“五采”雲氣的劉邦,結果卻敵不過項伯夜半的讒言;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舉玦暗示,他都“默然不應”,萬般無奈下范增只得招呼項莊,可惜項伯從中阻撓,這也就怨不得范增宴後的感嘆!

    而劉邦則是知人善任,人盡其用。他事前巧妙籠絡項伯,使之先去為自己說情;再借張良的足智多謀認真準備變被動為主動,而樊噲臨危時候的奮不顧身,巧舌如簧也顯然是早有準備的。這樣看來,劉邦的知人善任也是他最後成就霸業的基本條件。

    的確,劉邦身上確實也有這樣那樣的弱點,但是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善用時機,果斷堅決才是劉邦的性格優點,“鴻門宴”中展現出的劉邦的這些優點和項羽的種種不足,預示著在將來的爭霸戰中項羽必然的失敗。

  • 2 # 情深深語夢夢

    鴻門宴上,項羽並非是警告一下劉邦,防止劉邦過度膨脹,而是聽了族叔項伯替劉邦解釋和建議,同時他的軍隊強大,劉邦弱小,根本沒把劉邦放現在眼裡,再加上他的性格使然,失去滅殺劉邦的絕佳機會,放虎歸山,導致自己變主動為被動。那麼,項羽又有哪些性格侷限呢?

    一、頭腦簡單

    項羽的頭腦非常簡單,喜怒之情完全由外人控制。曹無傷報告劉邦“欲王關中”,他勃然大怒,而到了晚上,瞞著他和劉邦結為兒女親家的項伯一番勸說又讓他回心轉意。為什麼?因為他根本沒有把劉邦當作自己將來的競爭對手,而是看作昔日的戰友。所以,范增鴻門宴前的勸說,會上的“數目”以及“舉玦”都沒有能使項羽下定決心,他頭腦的簡單讓劉邦死裡逃生。

    而劉邦則不同,他頭腦靈活,一旦發現形勢不妙,馬上從做關中王的美夢中清醒,立刻著手解決問題,對項伯不僅以“兄事之”,還“約為婚姻”,積極的化被動為主動,第二天親自上門致歉並對項羽自稱為“臣”,鴻門宴的中途又假借入廁而逃,終於躲過了生死劫難。頭腦簡單的人如何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呢?只有心思縝密者才能化險為夷,雄霸天下。

    二、城府不深

    而劉邦則不然,他城府極深,當張良明確詢問誰為他出主意“王關中”的,他卻只是含含糊糊,泛泛而答是“鯫生”。項羽的誠實實際上是對自己朋友的背叛,而劉邦的回答則是對朋友最好的保護,哪怕這個朋友出的只是一個餿主意。這樣看來,劉邦的城府讓人更有安全感,曹無傷不是死在劉邦手裡,而是早就死在項羽嘴上了。

    三、優柔寡斷

    項羽更大的弱點是優柔寡斷。當項莊舞劍欲刺劉邦時,項伯起身翼蔽,項羽心中一定十分矛盾,他既希望項莊殺掉劉邦,又怕背上殺戮功臣、企圖攫取勝利果實的罪名。而樊噲闖帳,他本也可以藉機發怒殺掉劉邦,卻被樊噲的氣勢震懾,更被其言詞說動。甚至劉邦逃走本也可以作為誅殺的藉口,他卻默默接受了對方的白璧,放虎歸山!劉邦的逃走是其優柔寡斷性格的必然結果。

    劉邦就完全不同,他做事果敢堅決。為挽回不利局面,他不惜孤身犯險,親赴鴻門;見到項羽,他低聲下氣,忍辱卑屈;鴻門宴上刀光劍影,他端坐不動;後又抓住時機,巧妙逃離;而且甫回軍營,“立誅殺曹無傷”。他的能屈能伸,果敢堅決,是真正的豪傑之士,而項羽的婦人之仁是難成大事的。

    四、用人不明

    正如劉邦所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鴻門宴》中正是如此。范增建議抓住機會殺掉頭頂“龍虎”“五采”雲氣的劉邦,結果卻敵不過項伯夜半的讒言;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舉玦暗示,他都“默然不應”,萬般無奈下范增只得招呼項莊,可惜項伯從中阻撓,這也就怨不得范增宴後的感嘆!

    而劉邦則是知人善任,人盡其用。他事前巧妙籠絡項伯,使之先去為自己說情;再借張良的足智多謀認真準備變被動為主動,而樊噲臨危時候的奮不顧身,巧舌如簧也顯然是早有準備的。這樣看來,劉邦的知人善任也是他最後成就霸業的基本條件。

    的確,劉邦身上確實也有這樣那樣的弱點,但是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善用時機,果斷堅決才是劉邦的性格優點,“鴻門宴”中展現出的劉邦的這些優點和項羽的種種不足,預示著在將來的爭霸戰中項羽必然的失敗。

  • 3 # 小奔說史

    我們今天看到的史書當中,關於鴻門宴前後因果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漢書陳勝項籍傳》、《史記留侯世家》等篇章當中。

    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

    “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意思就是:

    項羽打完章邯準備入函谷關,驚訝地發現劉邦派軍隊阻止,於是派英布攻打。劉邦軍中的左司馬曹無傷,偷偷給項羽送情報: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獨佔秦國珍寶。項羽聽了之後暴露,全軍吃完飯就滅了劉邦那老小子。

    《漢書·陳勝項籍傳》中記載,

    “至函谷關,有兵守,不得入。聞沛公已屠咸陽,羽大怒,使當陽君擊關。羽遂入,至戲西鴻門,聞沛公欲王關中,獨有秦府庫珍寶。亞父范增亦大怒,勸羽擊沛公。

    意思就是:

    項羽聽說沛公在咸陽燒殺搶掠(沒等自己來),還派軍隊把守函谷關,項羽派軍隊攻克函谷關後,得到更多的訊息,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獨霸秦國珍寶。項羽范增聽了後都很生氣,打算消滅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中,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中,遂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亞父勸項羽擊沛公。”

    意思是:

    有人勸說劉邦,關中優勢得天獨厚,地險民富,足以稱王。聽說項羽打算封章邯為關中王,你不如派軍隊把守函谷關,自己獨佔關中。此後的內容和前面大體類似。

    《漢書高帝紀》中,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羽號曰雍王,王關中。即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守函谷關,毋內(納)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拒)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二月,項羽果帥諸侯兵欲西入關,關門閉。聞沛已定關中,羽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遂至戲下。沛公左司馬曹毋傷聞羽怒,欲攻沛公,使人言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亞父范增說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聞其入關,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小。吾使人望其氣,皆為龍,成五色,此天子氣。急擊之,勿失。”於是饗士,旦日合戰。

    意思就是:

    這段內容和《史記高祖本紀》差別不大,主要是加入了《史記項羽本紀》中范增所說的一段話,勸說項羽對劉邦痛下殺手。

    《史記留侯世家》和《漢書張良傳》中,記載基本相同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內容主要強調了張良的功勞:勸說劉邦不能染指秦宮中的珍寶和美女,而是應該搬出來等項羽軍隊來。

    引用前面這些記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幾個問題:

    一、鴻門宴之前誰要殺劉邦?

    鴻門宴的時間點發生在項羽攻克函谷關之後,此時,項羽駐軍戲水,劉邦駐軍霸上。

    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描寫長安城:“蕩蕩乎八川分流”,後人概括為“八水繞長安”。

    其中,項羽駐軍的戲水,出於驪山東側,北流入渭河。

    根據李開元先生考證,東以戲水為壑、西以灞河為防、北傍渭河、南背驪山的這一片地方,是為函谷關和南陽武關道以後保衛咸陽的最後一道屏障,同時,也是秦帝國守衛首都的中尉軍主力駐屯地。

    此前一年,這裡正是周文統率的起義大軍與章邯統率的秦軍大戰之地。

    項羽率軍入函谷關後,在此駐紮,後來分封諸王,也是在此,“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

    按照《史記》《漢書》中的記載,項羽駐軍戲水後,到鴻門宴之前,其實是劉邦最危險的時刻:挾鉅鹿之戰威名的項羽,幾乎就要秣兵歷馬打算進攻他。

    此時一旦開戰,劉邦必然全軍覆沒,這是他本人也難以否定的。

    要殺他的,有倆人:項羽和范增。

    原因有兩條:

    1、派兵把守函谷關,獨佔推翻強秦的勝利果實。

    相對於虛無縹緲的“先入關中者王”,這一點很好理解,項羽率軍在鉅鹿血戰,率領諸侯打敗秦軍主力,你劉邦一支偏師,卻要獨吞勝利果實,這個道理到哪也說不過去。

    這個原因中,派兵把守函谷關是罪證確鑿,所謂獨吞勝利果實的說法,即“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是左司馬曹無傷偷偷派人告訴項羽的。

    因為這一點,項羽和范增的反應高度一致,“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亞父范增亦大怒,勸羽擊沛公”。

    劉邦此時還沒有韓信輔佐,要想打得過項羽,基本上毫無可能,一旦開戰,等待他的只能是覆滅。

    2、范增的奇怪理由:“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以及所謂的“天子之氣”

    這個理由,出現在知名度很高的《史記·項羽本紀》中,被引用的次數也非常之多。

    某種程度上,成為范增有先見之明和項羽不聽忠言的最佳寫照,似乎項羽只要採納范增的計謀,在鴻門宴上把劉邦咔嚓掉,就能避免後來的垓下之圍和烏江自刎的悲劇。

    我們知道,包括希羅多德的《歷史》在內,很多古代史書在行文過程中,總會提及一些先知預言類的描寫,比如神廟的預言之類,以此論證神明無所不知,命運無法改變。

    中國古代巫史不分家,在史書中,各種先見之明也是不絕於縷:比如戰國時魏國相國公叔痤建議魏王殺商鞅的情節,比如五胡亂華時期,西晉重臣王衍預言石勒將成為國之大禍,比如唐朝時的宰相張九齡預言安祿山必將造反,等等等等。

    真的有這麼神?

    顯然不是,如果真能看到“天子之氣”,並且預言劉邦能成為天子,那麼范增就是神而不是人了。

    不過,“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的理由倒是和《史記·留侯世家》裡的描述一致:劉邦本來是想取珍寶,幸婦女的,只不過先後有樊噲和張良的勸說,才使得他放棄這個念頭。

    劉邦為何要聽取樊噲和張良的建議,《史記·留侯世家》裡給出了一個理由,即“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為天下除殘去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

    不過,劉邦想不到的是,他搬出秦宮室,回到軍中,卻在無意間擊破了左司馬曹無傷的告密。

    二、鴻門宴之前項羽就已經沒有殺劉邦的念頭

    鴻門宴是一次便飯,並非事先約定的盛宴。

    項羽劉邦自從前一年分兵以來,始終沒有見面的機會,在這樣一個危急時刻,劉邦親自出馬,危機處理其實做的很好。

    他的錯誤在於聽信人言,以為可以據守函谷關,依託關中平原的人力物力,把項羽為首的諸侯軍隊抵擋在外,自己獨佔秦國故地。

    這個錯誤很大,張良事先並不知情,得知後,連問劉邦兩個問題:“沛公誠欲倍項羽邪?”“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

    意思就是,你想背叛項王嗎?你覺得你能打的過項王嗎?

    劉邦的迴應是沉默的尷尬:

    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奈何?”

    此後的情節大家都很熟悉:張良找到項伯並極力拉攏,又是結為兄弟(劉邦還和項羽結為兄弟,輩分似乎有點混亂),又是約為婚姻。

    最終項伯答應回去之後為劉邦當說客,同時告誡劉邦必須當面來跟項王謝罪。

    項伯回去之後,用一番解釋打動了項羽:劉邦不僅沒有私吞秦國珍寶,之所以守衛函谷關,也是擔心其他人來而已。

    項羽並沒有當天下共主的心思,他的理想是迴歸戰國分封割據的狀態,自己當個主宰國際形勢的西楚霸王即可。

    因此他在之後不願留在咸陽,此時也接受了項伯的解釋,許諾撤銷進攻劉邦的計劃,“因而善遇之。”

    古代沒有電話,劉邦不知道項伯回去勸說的效果,他第二天早上不能不親自來項羽所在的戲水謝罪。

    這才有了流傳千古的鴻門宴。

    三、鴻門宴的時候范增為何極力要殺劉邦

    鴻門宴舉行的時候,項羽早已沒有了殺劉邦之心,此時堅持要殺的,只有范增一人。

    不過在上述文獻中,所說的理由卻是前後矛盾:劉邦取秦宮珍寶是獨吞勝利果實,不取的話則是“其志不在小”。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劉邦怎麼做都是死罪,實在讓人費解。

    既然范增並不可能真的望見劉邦有所謂的天子之氣,那麼只能從人性的角度來揣測他如此的動機。

    歷史上,范增、劉邦的年齡屬於兩個不同的人生階段,范增70多歲,劉邦50多歲。

    從人生經歷和價值觀來看,兩人截然不同:

    “好出奇計”的范增默默無聞地低排程過了急需人才的戰國末年,一直到人生快要結束的時候,才搭上了項羽的火車,從此名垂青史。

    劉邦年輕時四處遊歷,被父親鄙視為“不置產業”,人到中年才搞了一個亭長,出差咸陽時看到秦始皇的排場,無比感慨道:“大丈夫當如是也”。

    最後還因為遊俠病發作,包庇囚徒,從此放棄公職落草為寇。

    如果不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的命運實在無法想象。

    在鴻門宴期間,項羽內心已經選擇與劉邦和解,還毫無城府地出賣了劉邦軍中的左司馬曹無傷,項伯也千方百計庇護自己的兄弟和親家。

    項羽軍中,極力要殺劉邦的,只有范增而已。

    范增憂慮啥?

    他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劉邦:昔日好美女珍寶,如今正眼也不看。

    但這個理由同樣說不通啊,因為劉邦已經跟項羽解釋過了,這是為大王您看好門把好關,等您親自來取啊。

    所以,范增是否真的要殺劉邦,其實也很可疑,畢竟劉邦不是一個小人物,而是楚懷王親自冊封的碭郡長、武安侯,哪能說殺就殺?

    其實,司馬遷精心寫成的《鴻門宴》,既有人物對話,又有細節描寫,還有心理塑造,整個場面栩栩如生,精彩緊張。

    然而,寫作時已經時隔上百年,古代沒有錄影錄音記載,完全靠後人回憶,是真人真事?還是文學塑造?

    各位自可明鑑。

    小奔說:

    儘管劉邦逃過了被項羽攻打的命運,但在隨後不久的分王時,被分配的很差:漢中王。

    漢中夾在關中和四川之間,迴旋空間有限,身份極其尷尬。

    對於劉邦手下的那些軍將來說,遠離故土的漢中讓他們心懷怒火,因此爆發了大規模的離職潮,這個情節,在《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充分的描寫: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

    漢中,直到三國時期,還是氐人的聚居地,如此一個地理不便的地方,一定讓劉邦手下那些來自楚地的將領們無比惆悵。

    人都思鄉,古今皆然。

    此後,漢中王成為劉邦始終未能釋懷的一件事,甚至列入項羽十大罪狀之中。

    當漢中王,部下土崩瓦解,與其如此,不如孤注一擲起兵反抗項羽。

    不過,那是後來的事。

    事實上,在鴻門宴的時候,無論是項羽還是范增,真的都沒有殺劉邦的動機。

  • 4 # 小奔說史

    我們今天看到的史書當中,關於鴻門宴前後因果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漢書陳勝項籍傳》、《史記留侯世家》等篇章當中。

    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

    “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意思就是:

    項羽打完章邯準備入函谷關,驚訝地發現劉邦派軍隊阻止,於是派英布攻打。劉邦軍中的左司馬曹無傷,偷偷給項羽送情報: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獨佔秦國珍寶。項羽聽了之後暴露,全軍吃完飯就滅了劉邦那老小子。

    《漢書·陳勝項籍傳》中記載,

    “至函谷關,有兵守,不得入。聞沛公已屠咸陽,羽大怒,使當陽君擊關。羽遂入,至戲西鴻門,聞沛公欲王關中,獨有秦府庫珍寶。亞父范增亦大怒,勸羽擊沛公。

    意思就是:

    項羽聽說沛公在咸陽燒殺搶掠(沒等自己來),還派軍隊把守函谷關,項羽派軍隊攻克函谷關後,得到更多的訊息,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獨霸秦國珍寶。項羽范增聽了後都很生氣,打算消滅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中,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中,遂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亞父勸項羽擊沛公。”

    意思是:

    有人勸說劉邦,關中優勢得天獨厚,地險民富,足以稱王。聽說項羽打算封章邯為關中王,你不如派軍隊把守函谷關,自己獨佔關中。此後的內容和前面大體類似。

    《漢書高帝紀》中,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羽號曰雍王,王關中。即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守函谷關,毋內(納)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拒)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二月,項羽果帥諸侯兵欲西入關,關門閉。聞沛已定關中,羽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遂至戲下。沛公左司馬曹毋傷聞羽怒,欲攻沛公,使人言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亞父范增說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聞其入關,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小。吾使人望其氣,皆為龍,成五色,此天子氣。急擊之,勿失。”於是饗士,旦日合戰。

    意思就是:

    這段內容和《史記高祖本紀》差別不大,主要是加入了《史記項羽本紀》中范增所說的一段話,勸說項羽對劉邦痛下殺手。

    《史記留侯世家》和《漢書張良傳》中,記載基本相同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內容主要強調了張良的功勞:勸說劉邦不能染指秦宮中的珍寶和美女,而是應該搬出來等項羽軍隊來。

    引用前面這些記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幾個問題:

    一、鴻門宴之前誰要殺劉邦?

    鴻門宴的時間點發生在項羽攻克函谷關之後,此時,項羽駐軍戲水,劉邦駐軍霸上。

    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描寫長安城:“蕩蕩乎八川分流”,後人概括為“八水繞長安”。

    其中,項羽駐軍的戲水,出於驪山東側,北流入渭河。

    根據李開元先生考證,東以戲水為壑、西以灞河為防、北傍渭河、南背驪山的這一片地方,是為函谷關和南陽武關道以後保衛咸陽的最後一道屏障,同時,也是秦帝國守衛首都的中尉軍主力駐屯地。

    此前一年,這裡正是周文統率的起義大軍與章邯統率的秦軍大戰之地。

    項羽率軍入函谷關後,在此駐紮,後來分封諸王,也是在此,“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

    按照《史記》《漢書》中的記載,項羽駐軍戲水後,到鴻門宴之前,其實是劉邦最危險的時刻:挾鉅鹿之戰威名的項羽,幾乎就要秣兵歷馬打算進攻他。

    此時一旦開戰,劉邦必然全軍覆沒,這是他本人也難以否定的。

    要殺他的,有倆人:項羽和范增。

    原因有兩條:

    1、派兵把守函谷關,獨佔推翻強秦的勝利果實。

    相對於虛無縹緲的“先入關中者王”,這一點很好理解,項羽率軍在鉅鹿血戰,率領諸侯打敗秦軍主力,你劉邦一支偏師,卻要獨吞勝利果實,這個道理到哪也說不過去。

    這個原因中,派兵把守函谷關是罪證確鑿,所謂獨吞勝利果實的說法,即“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是左司馬曹無傷偷偷派人告訴項羽的。

    因為這一點,項羽和范增的反應高度一致,“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亞父范增亦大怒,勸羽擊沛公”。

    劉邦此時還沒有韓信輔佐,要想打得過項羽,基本上毫無可能,一旦開戰,等待他的只能是覆滅。

    2、范增的奇怪理由:“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以及所謂的“天子之氣”

    這個理由,出現在知名度很高的《史記·項羽本紀》中,被引用的次數也非常之多。

    某種程度上,成為范增有先見之明和項羽不聽忠言的最佳寫照,似乎項羽只要採納范增的計謀,在鴻門宴上把劉邦咔嚓掉,就能避免後來的垓下之圍和烏江自刎的悲劇。

    我們知道,包括希羅多德的《歷史》在內,很多古代史書在行文過程中,總會提及一些先知預言類的描寫,比如神廟的預言之類,以此論證神明無所不知,命運無法改變。

    中國古代巫史不分家,在史書中,各種先見之明也是不絕於縷:比如戰國時魏國相國公叔痤建議魏王殺商鞅的情節,比如五胡亂華時期,西晉重臣王衍預言石勒將成為國之大禍,比如唐朝時的宰相張九齡預言安祿山必將造反,等等等等。

    真的有這麼神?

    顯然不是,如果真能看到“天子之氣”,並且預言劉邦能成為天子,那麼范增就是神而不是人了。

    不過,“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的理由倒是和《史記·留侯世家》裡的描述一致:劉邦本來是想取珍寶,幸婦女的,只不過先後有樊噲和張良的勸說,才使得他放棄這個念頭。

    劉邦為何要聽取樊噲和張良的建議,《史記·留侯世家》裡給出了一個理由,即“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為天下除殘去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

    不過,劉邦想不到的是,他搬出秦宮室,回到軍中,卻在無意間擊破了左司馬曹無傷的告密。

    二、鴻門宴之前項羽就已經沒有殺劉邦的念頭

    鴻門宴是一次便飯,並非事先約定的盛宴。

    項羽劉邦自從前一年分兵以來,始終沒有見面的機會,在這樣一個危急時刻,劉邦親自出馬,危機處理其實做的很好。

    他的錯誤在於聽信人言,以為可以據守函谷關,依託關中平原的人力物力,把項羽為首的諸侯軍隊抵擋在外,自己獨佔秦國故地。

    這個錯誤很大,張良事先並不知情,得知後,連問劉邦兩個問題:“沛公誠欲倍項羽邪?”“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

    意思就是,你想背叛項王嗎?你覺得你能打的過項王嗎?

    劉邦的迴應是沉默的尷尬:

    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奈何?”

    此後的情節大家都很熟悉:張良找到項伯並極力拉攏,又是結為兄弟(劉邦還和項羽結為兄弟,輩分似乎有點混亂),又是約為婚姻。

    最終項伯答應回去之後為劉邦當說客,同時告誡劉邦必須當面來跟項王謝罪。

    項伯回去之後,用一番解釋打動了項羽:劉邦不僅沒有私吞秦國珍寶,之所以守衛函谷關,也是擔心其他人來而已。

    項羽並沒有當天下共主的心思,他的理想是迴歸戰國分封割據的狀態,自己當個主宰國際形勢的西楚霸王即可。

    因此他在之後不願留在咸陽,此時也接受了項伯的解釋,許諾撤銷進攻劉邦的計劃,“因而善遇之。”

    古代沒有電話,劉邦不知道項伯回去勸說的效果,他第二天早上不能不親自來項羽所在的戲水謝罪。

    這才有了流傳千古的鴻門宴。

    三、鴻門宴的時候范增為何極力要殺劉邦

    鴻門宴舉行的時候,項羽早已沒有了殺劉邦之心,此時堅持要殺的,只有范增一人。

    不過在上述文獻中,所說的理由卻是前後矛盾:劉邦取秦宮珍寶是獨吞勝利果實,不取的話則是“其志不在小”。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劉邦怎麼做都是死罪,實在讓人費解。

    既然范增並不可能真的望見劉邦有所謂的天子之氣,那麼只能從人性的角度來揣測他如此的動機。

    歷史上,范增、劉邦的年齡屬於兩個不同的人生階段,范增70多歲,劉邦50多歲。

    從人生經歷和價值觀來看,兩人截然不同:

    “好出奇計”的范增默默無聞地低排程過了急需人才的戰國末年,一直到人生快要結束的時候,才搭上了項羽的火車,從此名垂青史。

    劉邦年輕時四處遊歷,被父親鄙視為“不置產業”,人到中年才搞了一個亭長,出差咸陽時看到秦始皇的排場,無比感慨道:“大丈夫當如是也”。

    最後還因為遊俠病發作,包庇囚徒,從此放棄公職落草為寇。

    如果不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的命運實在無法想象。

    在鴻門宴期間,項羽內心已經選擇與劉邦和解,還毫無城府地出賣了劉邦軍中的左司馬曹無傷,項伯也千方百計庇護自己的兄弟和親家。

    項羽軍中,極力要殺劉邦的,只有范增而已。

    范增憂慮啥?

    他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劉邦:昔日好美女珍寶,如今正眼也不看。

    但這個理由同樣說不通啊,因為劉邦已經跟項羽解釋過了,這是為大王您看好門把好關,等您親自來取啊。

    所以,范增是否真的要殺劉邦,其實也很可疑,畢竟劉邦不是一個小人物,而是楚懷王親自冊封的碭郡長、武安侯,哪能說殺就殺?

    其實,司馬遷精心寫成的《鴻門宴》,既有人物對話,又有細節描寫,還有心理塑造,整個場面栩栩如生,精彩緊張。

    然而,寫作時已經時隔上百年,古代沒有錄影錄音記載,完全靠後人回憶,是真人真事?還是文學塑造?

    各位自可明鑑。

    小奔說:

    儘管劉邦逃過了被項羽攻打的命運,但在隨後不久的分王時,被分配的很差:漢中王。

    漢中夾在關中和四川之間,迴旋空間有限,身份極其尷尬。

    對於劉邦手下的那些軍將來說,遠離故土的漢中讓他們心懷怒火,因此爆發了大規模的離職潮,這個情節,在《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充分的描寫: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

    漢中,直到三國時期,還是氐人的聚居地,如此一個地理不便的地方,一定讓劉邦手下那些來自楚地的將領們無比惆悵。

    人都思鄉,古今皆然。

    此後,漢中王成為劉邦始終未能釋懷的一件事,甚至列入項羽十大罪狀之中。

    當漢中王,部下土崩瓦解,與其如此,不如孤注一擲起兵反抗項羽。

    不過,那是後來的事。

    事實上,在鴻門宴的時候,無論是項羽還是范增,真的都沒有殺劉邦的動機。

  • 5 # 菜九段的酒

    八卦楚漢:鴻門宴對話疑雲

    來自專欄九公茶坊

    菜子早就把鴻門宴定義為是菜九段的家宴,表示菜九段對這個宴是太過熟悉了:吃的由頭是什麼?可不可以不吃,還是非吃不可?吃以前做了什麼?吃的過程中間做了什麼?參加者各自的心態表現如何評價?是預謀還是隨機的吃?吃完以後怎麼樣?怎麼兩千年後還要討論吃的問題?林林總總,菜子都門清。但這個家宴還是超級複雜,可以無限解讀,今天有網友列出與開席有關的對話,菜子覺得也有可推敲處,試述如下:《項羽本紀》記載了幾段對話或者言論頗有意思。沛公左司馬曹無傷告訴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激怒了項羽要滅了沛公。而為項羽火上澆油的范增所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這兩個意思完全相反,一個說獨佔,一個說不沾,怎麼兩個截然不同的表現都會激怒項羽呢?應該說這兩段話說的時機不一樣。曹無傷的話是在項羽還沒有動武意思時說的,而范增的話是在項羽打消了動武念頭後說的。但被司馬安排到一個時間點上了。 菜子定義鴻門宴,將其中的關鍵點都覆蓋到了。鴻門宴的要害,也就是項羽從要打要殺,變成根本不想打和殺了,簡單說就是:因項羽對劉邦王關中的前景堅決不接受,暴怒著要武力解決劉邦,劉邦情知不敵,便對到訪的項伯承諾出讓王關中的權利,並且提出了對自己的安置方案(去巴蜀)。項伯見劉邦做出了最大的讓步,便替項羽接受了這些條件。項羽果然打消了動武念頭。但范增還不死心,所以才有那樣的鼓動之辭。但被司馬遷安置在項羽準備動武前了,這才出現與曹無傷的話投不上的尷尬。如果放在范增在鴻門宴上暗示項羽動武前更好。所以應該據實這樣記: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項羽曰:項伯言不如因善遇之。甚是。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這不,上述言論的關係就理順了。所以語言銜接也是技術活,高明如司馬遷也有需要提高之處。在曹範二人言論中,劉邦對財寶的表現截然不同,追究一下來源。曹無傷是見證人,說話有自己的根據;范增這個話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是項伯帶回來的。劉邦對項伯說: “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讓菜子來評判真偽的話,曹無傷講的是真實的,劉邦是捏造事實。因為劉邦閉關的原因根本不是他說的“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而是不讓諸侯聯軍進入。同理,他的封府庫目的及效果肯定也不是他所說的那樣,但對項羽這樣講的目的是要給項羽打消動武念頭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儘管不足以取信於人,但放在臺面上也能對付,至少是一個說得通的理由吧,真實與否並不重要,大家心照不宣吧。所以劉邦對項伯說的這番鬼話,到樊噲出場也慷慨激昂複述了一遍。但並不因為說的人多,假的就變成真的。當初是誰阻止沛公在秦始皇的宮中胡鬧的?不正是樊噲嗎?胡鬧了多久不詳,反正樊噲比誰都清楚,秦始皇的宮中寶庫絕對不是秋毫無犯的。好在鴻門宴是個利益交換場所,其他的都無關緊要。換言之,明明知道是假的,也不妨當作真的接受下來。比如劉邦應該王關中,假裝心甘情願出讓利益,項羽接受了那麼大的利益,當然要假裝完全相信劉邦的解釋。難道不認可劉邦的假話,讓事情再回到原點嗎?顯然沒這個道理。所以鴻門宴上假話大行其道,就在所難免了。說假話的目的是各取所需,項羽接受劉邦出讓的利益,劉邦得到安全保障。但有人不接受這個局面。這個人就是范增。他對殺劉邦已經著魔了。如曹無傷所說劉邦佔住了所有的金銀財寶當然該死,要殺;如劉邦所說保管了全部金銀財寶還是該死,要殺。所以鴻門宴上的殺氣騰騰全是范增不按劇本在加戲。不過范增說了不算,他主導不了什麼。項羽要全盤接受劉邦出讓的利益,絕對不允許節外生枝,讓到手的利益化為烏有。當然,鴻門宴裡也不完全是假話,沛公謝羽鴻門的關鍵性說辭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這樣的場面話透露了歷史的真實——劉項雙方認可的戰略分工,及明確破秦的功績歸屬。表明在楚懷王規定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以外,劉項二人還另外有約定。這個約定應該發生在項羽殺宋義之後、過河擊秦之前,劉邦完成開闢援趙楚軍前進通道之後南下,與北上的項羽會面明確了兩人的作戰範圍。儘管有約定在先,現在項羽不願意了,劉邦仍然作出讓步的姿態,項羽你要有數。對吧。所以項羽看似接受了劉邦的假話,實則接受了劉邦出讓的利益——關中的支配權。有了關中在握,項羽支配天下的雄心壯志也得以體現了。 Z�I!�/

    菜子早就把鴻門宴定義為是菜九段的家宴,表示菜九段對這個宴是太過熟悉了:吃的由頭是什麼?可不可以不吃,還是非吃不可?吃以前做了什麼?吃的過程中間做了什麼?參加者各自的心態表現如何評價?是預謀還是隨機的吃?吃完以後怎麼樣?怎麼兩千年後還要討論吃的問題?林林總總,菜子都門清。但這個家宴還是超級複雜,可以無限解讀,今天有網友列出與開席有關的對話,菜子覺得也有可推敲處,試述如下:

    《項羽本紀》記載了幾段對話或者言論頗有意思。沛公左司馬曹無傷告訴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激怒了項羽要滅了沛公。

    而為項羽火上澆油的范增所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這兩個意思完全相反,一個說獨佔,一個說不沾,怎麼兩個截然不同的表現都會激怒項羽呢?

    應該說這兩段話說的時機不一樣。曹無傷的話是在項羽還沒有動武意思時說的,而范增的話是在項羽打消了動武念頭後說的。但被司馬安排到一個時間點上了。

    菜子定義鴻門宴,將其中的關鍵點都覆蓋到了。鴻門宴的要害,也就是項羽從要打要殺,變成根本不想打和殺了,簡單說就是:因項羽對劉邦王關中的前景堅決不接受,暴怒著要武力解決劉邦,劉邦情知不敵,便對到訪的項伯承諾出讓王關中的權利,並且提出了對自己的安置方案(去巴蜀)。項伯見劉邦做出了最大的讓步,便替項羽接受了這些條件。項羽果然打消了動武念頭。但范增還不死心,所以才有那樣的鼓動之辭。但被司馬遷安置在項羽準備動武前了,這才出現與曹無傷的話投不上的尷尬。如果放在范增在鴻門宴上暗示項羽動武前更好。所以應該據實這樣記: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項羽曰:項伯言不如因善遇之。甚是。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這不,上述言論的關係就理順了。所以語言銜接也是技術活,高明如司馬遷也有需要提高之處。

    劉邦對項伯說: “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讓菜子來評判真偽的話,曹無傷講的是真實的,劉邦是捏造事實。因為劉邦閉關的原因根本不是他說的“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而是不讓諸侯聯軍進入。同理,他的封府庫目的及效果肯定也不是他所說的那樣,但對項羽這樣講的目的是要給項羽打消動武念頭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儘管不足以取信於人,但放在臺面上也能對付,至少是一個說得通的理由吧,真實與否並不重要,大家心照不宣吧。所以劉邦對項伯說的這番鬼話,到樊噲出場也慷慨激昂複述了一遍。但並不因為說的人多,假的就變成真的。當初是誰阻止沛公在秦始皇的宮中胡鬧的?不正是樊噲嗎?胡鬧了多久不詳,反正樊噲比誰都清楚,秦始皇的宮中寶庫絕對不是秋毫無犯的。好在鴻門宴是個利益交換場所,其他的都無關緊要。換言之,明明知道是假的,也不妨當作真的接受下來。比如劉邦應該王關中,假裝心甘情願出讓利益,項羽接受了那麼大的利益,當然要假裝完全相信劉邦的解釋。難道不認可劉邦的假話,讓事情再回到原點嗎?顯然沒這個道理。所以鴻門宴上假話大行其道,就在所難免了。

    說假話的目的是各取所需,項羽接受劉邦出讓的利益,劉邦得到安全保障。但有人不接受這個局面。這個人就是范增。他對殺劉邦已經著魔了。如曹無傷所說劉邦佔住了所有的金銀財寶當然該死,要殺;如劉邦所說保管了全部金銀財寶還是該死,要殺。所以鴻門宴上的殺氣騰騰全是范增不按劇本在加戲。不過范增說了不算,他主導不了什麼。項羽要全盤接受劉邦出讓的利益,絕對不允許節外生枝,讓到手的利益化為烏有。

    當然,鴻門宴裡也不完全是假話,沛公謝羽鴻門的關鍵性說辭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這樣的場面話透露了歷史的真實——劉項雙方認可的戰略分工,及明確破秦的功績歸屬。表明在楚懷王規定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以外,劉項二人還另外有約定。這個約定應該發生在項羽殺宋義之後、過河擊秦之前,劉邦完成開闢援趙楚軍前進通道之後南下,與北上的項羽會面明確了兩人的作戰範圍。儘管有約定在先,現在項羽不願意了,劉邦仍然作出讓步的姿態,項羽你要有數。對吧。

    所以項羽看似接受了劉邦的假話,實則接受了劉邦出讓的利益——關中的支配權。有了關中在握,項羽支配天下的雄心壯志也得以體現了。

  • 6 # 菜九段的酒

    八卦楚漢:鴻門宴對話疑雲

    來自專欄九公茶坊

    菜子早就把鴻門宴定義為是菜九段的家宴,表示菜九段對這個宴是太過熟悉了:吃的由頭是什麼?可不可以不吃,還是非吃不可?吃以前做了什麼?吃的過程中間做了什麼?參加者各自的心態表現如何評價?是預謀還是隨機的吃?吃完以後怎麼樣?怎麼兩千年後還要討論吃的問題?林林總總,菜子都門清。但這個家宴還是超級複雜,可以無限解讀,今天有網友列出與開席有關的對話,菜子覺得也有可推敲處,試述如下:《項羽本紀》記載了幾段對話或者言論頗有意思。沛公左司馬曹無傷告訴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激怒了項羽要滅了沛公。而為項羽火上澆油的范增所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這兩個意思完全相反,一個說獨佔,一個說不沾,怎麼兩個截然不同的表現都會激怒項羽呢?應該說這兩段話說的時機不一樣。曹無傷的話是在項羽還沒有動武意思時說的,而范增的話是在項羽打消了動武念頭後說的。但被司馬安排到一個時間點上了。 菜子定義鴻門宴,將其中的關鍵點都覆蓋到了。鴻門宴的要害,也就是項羽從要打要殺,變成根本不想打和殺了,簡單說就是:因項羽對劉邦王關中的前景堅決不接受,暴怒著要武力解決劉邦,劉邦情知不敵,便對到訪的項伯承諾出讓王關中的權利,並且提出了對自己的安置方案(去巴蜀)。項伯見劉邦做出了最大的讓步,便替項羽接受了這些條件。項羽果然打消了動武念頭。但范增還不死心,所以才有那樣的鼓動之辭。但被司馬遷安置在項羽準備動武前了,這才出現與曹無傷的話投不上的尷尬。如果放在范增在鴻門宴上暗示項羽動武前更好。所以應該據實這樣記: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項羽曰:項伯言不如因善遇之。甚是。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這不,上述言論的關係就理順了。所以語言銜接也是技術活,高明如司馬遷也有需要提高之處。在曹範二人言論中,劉邦對財寶的表現截然不同,追究一下來源。曹無傷是見證人,說話有自己的根據;范增這個話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是項伯帶回來的。劉邦對項伯說: “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讓菜子來評判真偽的話,曹無傷講的是真實的,劉邦是捏造事實。因為劉邦閉關的原因根本不是他說的“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而是不讓諸侯聯軍進入。同理,他的封府庫目的及效果肯定也不是他所說的那樣,但對項羽這樣講的目的是要給項羽打消動武念頭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儘管不足以取信於人,但放在臺面上也能對付,至少是一個說得通的理由吧,真實與否並不重要,大家心照不宣吧。所以劉邦對項伯說的這番鬼話,到樊噲出場也慷慨激昂複述了一遍。但並不因為說的人多,假的就變成真的。當初是誰阻止沛公在秦始皇的宮中胡鬧的?不正是樊噲嗎?胡鬧了多久不詳,反正樊噲比誰都清楚,秦始皇的宮中寶庫絕對不是秋毫無犯的。好在鴻門宴是個利益交換場所,其他的都無關緊要。換言之,明明知道是假的,也不妨當作真的接受下來。比如劉邦應該王關中,假裝心甘情願出讓利益,項羽接受了那麼大的利益,當然要假裝完全相信劉邦的解釋。難道不認可劉邦的假話,讓事情再回到原點嗎?顯然沒這個道理。所以鴻門宴上假話大行其道,就在所難免了。說假話的目的是各取所需,項羽接受劉邦出讓的利益,劉邦得到安全保障。但有人不接受這個局面。這個人就是范增。他對殺劉邦已經著魔了。如曹無傷所說劉邦佔住了所有的金銀財寶當然該死,要殺;如劉邦所說保管了全部金銀財寶還是該死,要殺。所以鴻門宴上的殺氣騰騰全是范增不按劇本在加戲。不過范增說了不算,他主導不了什麼。項羽要全盤接受劉邦出讓的利益,絕對不允許節外生枝,讓到手的利益化為烏有。當然,鴻門宴裡也不完全是假話,沛公謝羽鴻門的關鍵性說辭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這樣的場面話透露了歷史的真實——劉項雙方認可的戰略分工,及明確破秦的功績歸屬。表明在楚懷王規定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以外,劉項二人還另外有約定。這個約定應該發生在項羽殺宋義之後、過河擊秦之前,劉邦完成開闢援趙楚軍前進通道之後南下,與北上的項羽會面明確了兩人的作戰範圍。儘管有約定在先,現在項羽不願意了,劉邦仍然作出讓步的姿態,項羽你要有數。對吧。所以項羽看似接受了劉邦的假話,實則接受了劉邦出讓的利益——關中的支配權。有了關中在握,項羽支配天下的雄心壯志也得以體現了。 Z�I!�/

    菜子早就把鴻門宴定義為是菜九段的家宴,表示菜九段對這個宴是太過熟悉了:吃的由頭是什麼?可不可以不吃,還是非吃不可?吃以前做了什麼?吃的過程中間做了什麼?參加者各自的心態表現如何評價?是預謀還是隨機的吃?吃完以後怎麼樣?怎麼兩千年後還要討論吃的問題?林林總總,菜子都門清。但這個家宴還是超級複雜,可以無限解讀,今天有網友列出與開席有關的對話,菜子覺得也有可推敲處,試述如下:

    《項羽本紀》記載了幾段對話或者言論頗有意思。沛公左司馬曹無傷告訴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激怒了項羽要滅了沛公。

    而為項羽火上澆油的范增所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這兩個意思完全相反,一個說獨佔,一個說不沾,怎麼兩個截然不同的表現都會激怒項羽呢?

    應該說這兩段話說的時機不一樣。曹無傷的話是在項羽還沒有動武意思時說的,而范增的話是在項羽打消了動武念頭後說的。但被司馬安排到一個時間點上了。

    菜子定義鴻門宴,將其中的關鍵點都覆蓋到了。鴻門宴的要害,也就是項羽從要打要殺,變成根本不想打和殺了,簡單說就是:因項羽對劉邦王關中的前景堅決不接受,暴怒著要武力解決劉邦,劉邦情知不敵,便對到訪的項伯承諾出讓王關中的權利,並且提出了對自己的安置方案(去巴蜀)。項伯見劉邦做出了最大的讓步,便替項羽接受了這些條件。項羽果然打消了動武念頭。但范增還不死心,所以才有那樣的鼓動之辭。但被司馬遷安置在項羽準備動武前了,這才出現與曹無傷的話投不上的尷尬。如果放在范增在鴻門宴上暗示項羽動武前更好。所以應該據實這樣記: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項羽曰:項伯言不如因善遇之。甚是。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這不,上述言論的關係就理順了。所以語言銜接也是技術活,高明如司馬遷也有需要提高之處。

    劉邦對項伯說: “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讓菜子來評判真偽的話,曹無傷講的是真實的,劉邦是捏造事實。因為劉邦閉關的原因根本不是他說的“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而是不讓諸侯聯軍進入。同理,他的封府庫目的及效果肯定也不是他所說的那樣,但對項羽這樣講的目的是要給項羽打消動武念頭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儘管不足以取信於人,但放在臺面上也能對付,至少是一個說得通的理由吧,真實與否並不重要,大家心照不宣吧。所以劉邦對項伯說的這番鬼話,到樊噲出場也慷慨激昂複述了一遍。但並不因為說的人多,假的就變成真的。當初是誰阻止沛公在秦始皇的宮中胡鬧的?不正是樊噲嗎?胡鬧了多久不詳,反正樊噲比誰都清楚,秦始皇的宮中寶庫絕對不是秋毫無犯的。好在鴻門宴是個利益交換場所,其他的都無關緊要。換言之,明明知道是假的,也不妨當作真的接受下來。比如劉邦應該王關中,假裝心甘情願出讓利益,項羽接受了那麼大的利益,當然要假裝完全相信劉邦的解釋。難道不認可劉邦的假話,讓事情再回到原點嗎?顯然沒這個道理。所以鴻門宴上假話大行其道,就在所難免了。

    說假話的目的是各取所需,項羽接受劉邦出讓的利益,劉邦得到安全保障。但有人不接受這個局面。這個人就是范增。他對殺劉邦已經著魔了。如曹無傷所說劉邦佔住了所有的金銀財寶當然該死,要殺;如劉邦所說保管了全部金銀財寶還是該死,要殺。所以鴻門宴上的殺氣騰騰全是范增不按劇本在加戲。不過范增說了不算,他主導不了什麼。項羽要全盤接受劉邦出讓的利益,絕對不允許節外生枝,讓到手的利益化為烏有。

    當然,鴻門宴裡也不完全是假話,沛公謝羽鴻門的關鍵性說辭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這樣的場面話透露了歷史的真實——劉項雙方認可的戰略分工,及明確破秦的功績歸屬。表明在楚懷王規定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以外,劉項二人還另外有約定。這個約定應該發生在項羽殺宋義之後、過河擊秦之前,劉邦完成開闢援趙楚軍前進通道之後南下,與北上的項羽會面明確了兩人的作戰範圍。儘管有約定在先,現在項羽不願意了,劉邦仍然作出讓步的姿態,項羽你要有數。對吧。

    所以項羽看似接受了劉邦的假話,實則接受了劉邦出讓的利益——關中的支配權。有了關中在握,項羽支配天下的雄心壯志也得以體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十二,選購紅米k20 Pro尊享版8+128還是選擇k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