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天爸爸育兒記
-
2 # 愛講故事的月亮媽媽
過早的啟蒙教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這個“早”主要是超出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的特點吧!而正確的引導並不算過早,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結果會是什麼樣呢?可想而知,必要的引導是讓孩子學會適應社會生活必要的條件。而啟蒙可以算是其中的一項工作。但是,對於這種工作方法很重要,有錯方向就是所謂的“過早”。
-
3 # 嘰裡咕嚕楊媽咪
我是不太贊同孩子過早的接受啟蒙教育的,孩子太小一來是行為能力跟不上,二來學習帶來的壓力我認為會影響孩子早期性格的形成,畢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才是幼兒早期的根本目標,但是早期教育的好處還是存在的,它能夠讓幼兒更快的適應集體生活,發展客觀的認知能力,畢竟孩子們的情況是各有不同的,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任何科學有效的教育,必須要適應被教育者自身的發展條件。家長們在作出選擇的時候,也要針對自己孩子的發展特點進行選擇,避免孩子由於情緒波動產生的不良心理影響。
我們作為家長應該正確的理解啟蒙教育,他不是單純的為了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是為了幼兒進入全日制幼兒園的一種適應過渡,畢竟幼兒時期還是要以培養習慣為主,童年應該是快樂的,不要讓我們的錯誤選擇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霾,如果條件允許,良好的家庭教育勝過萬千,在這個飛速發展的今天不論你怎麼選擇,一定以孩子的心理健康為重。
我的選擇是:
不去接受過早的啟蒙教育
-
4 # 萌萌習語趣味啟蒙英語
個人覺得啟蒙教育很有必要,利大於弊,所以還是要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
就拿英語啟蒙舉例吧。我從以下幾點來說明英語啟蒙教育的必要性:
1、兒童英語啟蒙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學習第二語言
一般家長會認為,英語啟蒙就是背單詞、聽英語兒歌,讓孩子提前接觸一下英語,做好接下來的準備等等。其實不然,所謂的培養英語興趣,其實都是需的,比如我們從小學習漢語和中文,是因為我們對漢語感興趣嗎?並不是。 所以,兒童英語啟蒙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學習第二語言,恰好0-6歲時兒童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只要給與足夠的環境,就能學會第二種語言,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家長應該樹立一個觀念:讓孩子進行英語啟蒙教育的目標,是讓孩子把英語當做第二語言進行交流和溝通,讓孩子把英語用於日常的生活和學習。
2、兒童英語啟蒙的黃金時間是0-6歲
國際公認的語言黃金期——0-6歲,6歲之後,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就過了,此時學習第二語言的優勢就逐漸削弱甚至不復存在,所以要進行兒童英語啟蒙教育,最佳時間就是0-6歲。 0-6歲兒童學習語言的方式和成年人是不一樣的,他們透過簡單的“捕捉——理解——輸出”進行語言學習,家長甚至不用擔心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同時學習漢語和英語會產生混亂,並不會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學習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們不但不會混亂,還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優秀的思維形式。
3、家長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創造英語的學習環境
很多家長說“我創造不出英語學習環境啊”,這都是藉口,說白了就是家長懶家長不上心。如今這個時代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不是以前的時代了,想創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易如反掌:平板、手機、電腦、物聯網、繪本、點讀筆、MP3等等,如果這些資源還不足以支撐語言環境,那恐怕家長對“語言環境”這個概念有什麼誤解。現在的家長們,多少都能拽兩句英語單詞和句子的,搭配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資源,以及各種新型的啟蒙教育工具,搭建一個適合孩子英語啟蒙教育的“迷你型英語環境”真的不難。
4、兒童英語啟蒙教育的決定性因素,一定是父母
如果說誰能夠決定孩子英語啟蒙教育,毫無疑問一定是父母!當然,這裡的指的並不是拼爹拼媽,拼財力拼資源,而是拼父母的學習力。英語啟蒙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英語教師、早教機構等等,而是父母對於語言規律習得理論的學習、對資源的整合利用。父母在進行孩子的英語啟蒙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懂一些語言學習的基礎理論,可以英語不好,但是能夠靜下心和孩子一起學習英語,一起成長,一起陪伴孩子走完英語啟蒙的漫漫長路。
-
5 # 王令王龍
過早的啟蒙教育,不要走歪走急,怎麼會有弊呢?
之所有有弊端,是因為家長和機構的功利心太強了,我覺得循序漸進的啟蒙,順應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
非要讓兩歲的孩子背《長恨歌》,非要讓三歲的娃娃寫看圖寫畫,那是百害無一利的,但是早早陪著孩子玩專注訓練的遊戲,讓孩子感知音樂的美好,這些是沒問題的。
啟蒙教育不是揠苗助長,而是讓孩子更快樂更明媚。
子不學,不成器,孩子從小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陪伴,才能對其有更好的啟蒙。任其自由發揮野蠻成長,是不負責任的。
-
6 # 小楠老師碎碎念
啟蒙 - 詞語解釋
1、傳授基礎知識或入門知識。
2、教小孩(如幼兒園和初級小學)。
3、開導矇昧,使之明白事理。
泛指透過宣傳教育使社會接受新事物而得到進步的運動。 ①開發矇昧,使明白事理。特指教育童蒙,使初學者獲得基本的、入門的知識:祛蔽啟蒙|啟蒙教育。②指普及新知,使社會接受新事物,擺脫愚昧和迷信:啟蒙運動。
啟蒙不是我教你學的刻板模式,而是潤物細無聲的自然滲透。如果能把握好啟蒙的方式方法,啟蒙也可以百利而無害。
●因勢利導
比如,自家娃14個月之前,書是用來啃和斯的,無論麻麻講的多麼聲情並茂、手舞足蹈,娃只享受啃和撕的無限樂趣。說明這個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還沒有到來,為了不錯過,麻麻堅持嘗試。突然在14個月的某天,娃終於“感受到了”偽孃的良苦用心——敏感期來到了。那一天,那一本書,娃要求麻麻講了N邊。
抓住了敏感期,因勢利導,直到現在(2歲)孩子對閱讀都非常感興趣。
●因屋及屋
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啟蒙方式。 比如:麻麻喜歡唱歌,在哄娃入睡時,一遍唱歌,一邊有節奏地在娃身上拍打著節奏。等到娃會說話的時候,麻麻突然發現所有的歌曲沒教過,但娃都會唱了,而且節奏樂感也培養起來了。
●因材施教
偶然,麻麻唱了一首動物英文名稱的兒歌,娃聽得很投入。發現孩子對英文有一定的敏感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什麼會順帶說出它的英文。不知不覺中,娃已經學了很多英文單詞。有的孩子對汽車感興趣,可能對閱讀不感興趣,那我們可以從汽車相關的圖書開始因材施教,逐漸擴充套件對孩子的啟蒙內容。
●因小見大
捉迷藏,學數數
捉迷藏小孩子最愛玩的遊戲之一,在家裡可以經常和孩子玩。一到十,孩子會在隱藏的地方專注地在心裡跟著我們從頭數一遍,因為他會期待最後那個數字的到來。
待孩子會數一到十,可以逐漸增加數量,十到二十……
●因地制宜
一個檸檬像什麼呢?還可以像什麼?……?
一個蘋果像什麼呢?
一個菠蘿像什麼呢?
一個草莓像什麼呢?
一個雞蛋像什麼呢?
…………
在日常生活中,吃是每天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而且多數孩子對吃是很有熱情的。所以利用美食進行“想象力”啟發,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比如:水果黃菇娘。把外皮扒開(但不拽掉),撕成條狀,再配上圓圓的果肉,是不是很像小章魚哈哈…
①、整體想象
剛開始玩,我們可以說一些司空見慣的作為啟發:蘋果像皮球、草莓像冰激凌……
還可以進行比賽,看誰說的多,激發孩子玩想象力遊戲的興趣。
②、區域性/組合 想象
比如:
一片檸檬像什麼?(降落傘……)
一片白菜葉像什麼?(長裙……)
一半開心果殼像什麼?(烏龜殼……)
一些薯條可以組合成什麼?(柵欄……)
一些西藍花可以組合成什麼?(一片森林……)
在培養“想象力”思維的同時,也許還能獲得解決“挑食”的意外驚喜。
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看似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培養“發散思維”也可以很簡單。
一、兒歌啟迪
1、《小螞蟻》
小螞蟻、爬呀爬,爬到我的腳背上;
小螞蟻、爬呀爬,爬到我的膝蓋上;
小螞蟻、爬呀爬,爬到我的……
這是一首能夠幫助孩子認知人體器官的手指兒歌,同時也可以鍛鍊發散思維。小螞蟻還可以爬到哪裡呢?孩子會逐漸地領會到小螞蟻還可以爬到身體的任何地方。
當孩子已經對爬身體部位耳熟能詳時,還可以啟發:小螞蟻還可以爬到哪裡呢?這個發散的範圍就可以逐漸擴大:家裡的每個房間、物品、人物……太多太多;走出家庭,來到任何地方都可以邊走邊玩這個兒歌。
2、《小樹葉飄呀飄》
小樹葉飄呀飄,飄到我家房頂上;
小樹葉飄呀飄,飄到寬寬馬路上;……
小樹葉還可以飄到哪裡,你和一起邊說邊想,邊想邊說……可能孩子會玩的不亦樂乎呢!
3、《農場裡》
小雞在農場嘰嘰,小雞在農場嘰嘰叫,小雞嘰嘰嘰;
小鴨在農場嘎嘎,小鴨在農場嘎嘎叫,小鴨嘎嘎嘎;……
小兔在農場跳跳,小兔在農場跳跳高,小兔跳跳跳;……
兒歌中,除了爬到哪、飄到哪可以變換,主語“小螞蟻”、“小樹葉”也可以同理地不斷變換。比如,和孩子在戶外發現一隻小瓢蟲、小蜜蜂、小魚、小狗……任何生物都可以創編到兒歌中。
“小樹葉”還可以換成“小雪花、蒲公英、小花瓣……”這樣的變換過程也是孩子思維不斷擴充套件的過程,發散思維也許正在在悄然生長。
根據孩子年齡特點,可以適當增減難度。小蜜蜂飛呀飛,飛到花叢來採蜜;小蜜蜂飛呀飛,飛到大樹乘個涼;小蜜蜂飛呀飛,飛到草地歇一歇;小蜜蜂飛呀飛,飛到河邊看小魚;……
二、隨時隨地
一次偶然說了一句:“媽媽喜歡換尿不溼不亂動的寶寶。”沒想到孩子瞬間停止翻滾,很認真地問:“還喜歡什麼樣寶寶?”頓時一驚,然後馬上保持淡定說:“還喜歡不吃小手的寶寶”……不記得當時問答了多少個回合,只記得當時我的思維高速運轉,差一點就“輸”了這場問答遊戲。
比如在幼兒園小朋友吃餅乾間點後,老師會和小朋友交流:小朋友們吃了美味的餅乾,小朋友們吃了香香的餅乾,小朋友們吃了圓形的餅乾、小朋友吃了……拉長吃了的發音,讓孩子們嘗試自己接。
繪本故事《月亮說晚安》月亮睡不著,於是去森林裡跟小動物們說晚安。從這個故事獲得啟發,清晨醒來,我會說:“早上好寶寶,早上好太陽,早上好小床,早上好小枕頭……”從她周圍能看到的延伸到家裡、戶外…… 慢慢滴,孩子也會獲得啟發,她睜開眼睛就開始主動地開啟她的“早上好之旅”。
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可以和孩子玩類似的遊戲,不僅能豐富孩子的語言表達,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 以上只是一點拋磚引玉,更多可以培養髮散思維的趣味遊戲等著你和孩子一起去發現和創造。
-
7 # 沈小丫1
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明白到底什麼是啟蒙教育。所謂的啟蒙教育就是給一些不具備理論基礎的,同時也不具備驗證科學能力的兒童,教一些簡單的知識道理,只需要簡單的使他們記住結果,這種忽略證明過程的教育方法叫做啟蒙教育。啟蒙教育一般注重的是,用啟蒙者的已知常識來說明道理,而不是講述驗證的過程。
所以本身啟蒙教育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說白了就是似懂非懂的感覺就好了。而不需要他硬性記住一些知識。所以這不存在早不早的問題,主要是在於我們家長不要把清濛教育給歪曲了。
但現在的家長在孩子很小時就擔心會輸在起跑線上,在他們本該擁有快樂的童年時光,反而被送到各大補習培訓機構。慢慢的對這種沒有任何興趣可言的生活而感到乏味。自然會對孩子後面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也就是所謂的弊端。在這裡重新強調一遍,這不是真正的啟蒙教育。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每一次的提問,你的每一次認真的回答就是啟蒙教育。如果家長了解了這些,那麼至於啟蒙教育當然是越早越好。
智力啟蒙就是語言語言的清晰度和思維清晰度完全呈正相關。落實到具體的操作上,其實非常簡單,不外乎就是多和孩子說話,儘早帶著孩子進入閱讀。這項工作要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去做。弱小的嬰兒似乎聽不懂語言,有的家長就很少跟孩子說話,這是在誤失良機。比如餵奶時說:“寶寶餓了嗎,媽媽現在給你餵奶。”餵奶過程中還可以隨便嘮叨些話,比如“哦,你昨天吃奶時撒尿了,把媽媽衣服都溼了,今天沒尿,乾乾淨淨的”以此類推,穿衣、睡覺、曬太陽等,都可以成為說話內容。嬰幼兒和成人的語言交流有兩種功能,一是刺激大腦發育,二是刺激心理發育。如果早期缺少語言交流,則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和情感發育水平都會出現問題。比如“狼孩”,因為從小沒有獲得人類語言刺激,智力出現永久的損害,即使回到正常人類社會,也不可能恢復到正常人的智力水平,並且壽命也比較短。人的壽命和智商呈正相關,這已是被研究和社會經驗證實的。要注意的是,和孩子說話的目的是交流,所以不要過分刻意,以免變成嘮叨和噪音。偶爾不想說也可以不說,否則的話,時間長了自己也嫌煩,而孩子是能體會到母親的情緒的,情緒交流也是啟蒙教育的一部分。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使用“吃飯飯”、“睡覺覺”之類疊聲詞,總用兒語跟孩子說話並無益處,偶爾以兒語表達情趣即可。同時注意口氣的平和,避免語氣、表情上的誇張。
情感啟蒙就是多跟孩子接觸多抱抱孩子,儘可能增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中國當下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寄養兒童”現象導致的兒童學習困難、心理障礙問題,其原因和“孤兒院現象”是同一種。當然,並不是父母親自帶孩子,孩子就一定能得到好的啟蒙教育。而是要看怎麼做。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對幾千個家庭進行了研究,他發現,兒童的智力發展和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巨大的依存關係。尤其在3歲前,如果母親和孩子交流得少,交流內容簡單,孩子是在情感和智力活動都比較貧乏的狀態中長大,那麼孩子的智商就會偏低,行為也容易出現偏差。建議家長少用嬰兒車,大人們有說有笑,邊走邊看風景,孩子則孤獨地坐在車裡。我們何不換一種方式四個大人輪流抱著孩子,走到哪兒給孩子講一講。不要擔心抱孩子會把孩子“慣壞了”,擁抱本身不會慣壞孩子,經常得不到父母擁抱的孩子才會“壞了”。
家長朋友們抱起你的孩子吧 讓他感受到你的愛。讓我們在適宜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
-
8 # 兒童哲學啟蒙
說到針對嬰幼兒的啟蒙教育,實際上很多父母之所以左右為難,是因為並不清楚什麼是啟蒙教育。
從字面上理解,“啟蒙”就是打開蒙昧的狀態,我們可以說為了擺脫這種矇昧狀態的“教育”就是啟蒙教育。
但是,“教育”則是一個更為複雜的概念,簡單說,它包括“教”和“育”兩個層面。
“教”側重於傳授、教授知識、技能;“育”則涉及更高層次的教育,“育”的是一個人的意識、思維、精神和靈魂。
“教”決定的是知識的寬度,“育”決定的是人格與思想的深度。
明白了這些,我們再來看看“啟蒙教育”這一概念的含義,它意味著我們需要透過一定的“教”和“育”開啟一個人矇昧的狀態。
單憑簡單的“教”是無法做到“啟蒙”的,例如很多動物只會“教”自己的孩子,而無法“育”。
“育”就是對一個人思想的培育,對一個人精神世界的養育,對一個人靈魂的撫育。
所以,真正的“啟蒙教育”對施教者的要求是極其高的。
高到什麼程度呢?
至少是一個靈魂對另外一個靈魂的尊重、傾注、無私的付出。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啟蒙教育者是極少的。
這是因為,嬰幼兒教育者(包括父母)就是最接近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不,拿破崙怎麼會認為那雙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呢?
OK,言歸正傳,明白了這些,我們就不會認為真正的“啟蒙教育”是一把雙刃劍了。
因為無論孩子還是成人,相對於未來,我們都很“蒙”,只是有些人過早的打開了自己矇昧的狀態,認識了這個世界的真相,走在了大多數人的前面。
對這種狀態最好的描述就是佛學中所說的那句話——眾生無明。這裡的“明”即為所謂的“慧根”。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所選擇的”啟蒙教育“是把”雙刃劍“的話,那這種教育就不是真正的啟蒙教育,而是為了實現啟蒙,或者為了迎合和滿足家長對啟蒙的錯誤認知,而進行的以所謂教育。
事實上,若想清晰的分辨何為真正的啟蒙教育,其實很簡單——
真正的啟蒙教育是以“育”為目標的“教”;而那個雙刃的啟蒙教育則是以“教”為目標的“育”。
在現今的市場上,早期啟蒙教育機構很多,其中也有很多是以尊重孩子內在發展規律的教育機構,他們不會強調到這裡來孩子能認識多少字、算多少題、講多少英文、音樂考到幾級等等。
他們更願意做的是引導孩子在不同的階段開展符合孩子自身特點的活動,為孩子創設一個發展的空間。
所以,當我們清楚了這些,我們才會明白——
父母、家庭、機構、學校的任何教育都具有啟蒙性質;
擔負啟蒙教育的施教者只有自我啟蒙之後,才可能真正“啟蒙”孩子;
真正的啟蒙教育就是對孩子和我們的一切教育,且無處不在;
任何啟蒙教育都是對人類成長和教育規律的尊重和復演;
任何教育都是面向未來的教育;
施教者只有清楚了這些,才會火眼金星,取捨有道。
-
9 # 夢田的稻草人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過猶不及,貴在有法、有度。
關於啟蒙教育的兩面,我認為不在於過早的啟蒙教育的利弊兩面,而在於啟蒙教育正確與否的兩面。也就是說,你瞭解兒童開蒙的規律,順應兒童的發展,又使用了正確的方法去開啟童蒙,那麼就不存在“過早”的說法,也不會有什麼弊端。之所以有弊端,那是因為違背了兒童的自身發展規律,這個“過早”也可以理解為:當兒童的某種心智發育還沒到達可以啟蒙的水平時就提前去教授,那樣的效果就是過猶不及,適得其反。
兒童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他的成長探索,感知自己和認知世界之路就已經開啟了。成長存在在關鍵期。0-3歲就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知覺,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孩子的思維、想象力,語言、動作(精細動作、大動作)等等各方面的發育都在迅速發展著。啟蒙教育就是激發各方面的有效發展。有意識的媽媽甚至在孕期就已經開始胎教啟蒙了。
一般說來,每個階段的個體都有針對當下年齡段的側重點不同的發展任務。就拿剛出生的嬰兒來說,3個月舔勺,4個月自己捧奶瓶,5-6月握勺,7-8月學喝抓吃,這些基本的常識如果都不知道,生硬地照料孩子,跟孩子擰巴著來,就會讓孩子錯失很多最佳的學習機會。
有的家長在孩子抓握關鍵的時候給孩子套上手套,在孩子口欲期不讓孩子吃手。有的家長在語言發育的關鍵期不理孩子,很少陪伴甚至不怎麼跟孩子講話,讓孩子自己看電視,或者扔給不同地方口音的老人或者保姆帶孩子。有的家長在兒童自我中心性時期搬出孔融讓梨的例子,強迫孩子分享。。。。所有這些自以為是,不順應兒童發展規律,簡單粗暴和錯誤的養育方法完全就是阻礙和破壞兒童發展的行為,甚至給孩子帶去傷害。這些做法絕不是因為啟蒙教育過早,而是沒找準時間節點,並且使用了錯誤的方法,違背了兒童的成長規律。
就連情緒管理和社會情感的方面的品質,比如社會適應、獨立性、自信、自強、意志、興趣、挫折、團結協作等等方面的心理品質,都需要從嬰兒期開始培養。
啟蒙教育,始於家庭。只要我們家長好好學習兒童成長髮展規律,掌握正確的養育方法,對兒童的啟蒙,永遠沒有太早的開始。
-
10 # 花漫開
我兒子今年6歲,我贊成早期啟蒙教育,早期啟蒙意味著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家長重視自然會主動了解啟蒙教育相關知識,有指導的對孩子進行教育。
先來看我身邊的兩個孩子的啟蒙教育例項:我身邊最“別人家小孩”的代表——甜心,她是我兒子紅黃藍早教班同學,甜心媽媽是高校教師。甜心早教上了幾年,還陸續學了舞蹈,鋼琴,感統等課程。
長久的興趣班積累,舞臺表演經驗,外地演出經驗,現在六歲的甜心,落落大方,毫不怯場,表達能力,智商情商都很線上。
反之,有一類家長崇尚快樂教育,可是你放養的孩子還是要塞進應試教育的考場啊。
我閨蜜的兒子開心,就是快樂長大的。開心自小跟著爸爸打王者,有了爸爸護佑,閨蜜對兒子教育也是放養姿態,想著童年快樂玩,長大再教育不遲。
現在上幼兒園大班,開始學拼音和數學,每天寫作業家裡雞飛狗跳。開心王者榮耀玩的號,學習卻一塌糊塗,拼音不會寫記不住,數學算的慢算的錯,寫起作業磨磨蹭蹭,閨蜜耐心盡失,難免罵孩子,孩子就只有哭。
有天閨蜜跟我說,開心說想死,一個六歲的孩子對媽媽說,我死了算了,反正這麼笨,什麼都不會,我死了媽媽就不會這麼生氣了。一個六歲孩子說的話,心酸麼?反正說的閨蜜和聽的我都不勝唏噓。
我們崇尚快樂教育,但過了快樂童年,什麼也不學的孩子,在這個競爭的應試教育環境下,承受的壓力又終將擊垮孩子和父母。早期啟蒙教育能帶給孩子什麼啟蒙教育開始早的孩子,大都上過許多興趣班,除了培養愛好和思維能力,孩子的溝通和表達能力也都有優勢。因為自小接觸和交往的不是固定小夥伴,每個班都能認識和交到新朋友,溝通能力強。
上學後可以有許多展示機會,促進孩子自信心積累。小孩子特別喜歡老師發的各種獎勵,例如小紅花,作業本上的五角星和一百分,對孩子都是能高興半天的獎勵。
每年小學都有各種文藝匯演,慶元旦,慶六一,學過樂器,舞蹈,朗誦的孩子,都更有機會被選上參加演出,這樣的展示,累積孩子自信,對孩子在老師和同學心中的形象分,也有增加。
結束語:啟蒙教育代表的是一種態度,一種家長重視教育,投入時間,規劃孩子發展的態度。我相信,父母合理規劃,精心養育的孩子,在應試教育下更容易真正快樂。
回覆列表
過早的啟蒙教育,從根本上忽視了學齡前兒童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可以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支援和記了,但剝奪了他們的童真童趣,和遊戲玩法的權利,扭曲成這個車他們天氣,是孩子的感情可心裡受到挫折,實在是得不償失。
今天,晴天爸爸分享一下有什麼不利影響
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渴望遊戲,想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如果總是被強制學習失去了自由,對孩子活潑開朗的個性是一種摧殘。心理學家認為超前教育,培養出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表現的性格急躁、害怕失敗、不敢冒險,還可能造成孩子感覺經驗的缺失,從而導致孩子變得冷漠,孤僻,缺少同情心等。
影響孩子其他能力的形成。孩子精力是有限的,過於強調某方面的能力,他們的其他能力就很難得好的發展,讓孩子將有限的精力用在學習抽象知識上,孩子想象力、創造力、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
影響孩子對學習的認識美國心理學家對"以學習知識為主導"和"以社會交往為主導"的時候兩類學前班進行比較,發現,五歲時,前者培養出來的孩子能夠認識更多的單詞和數字,但到六歲,這一優勢就消失了,而在學習熱情和創造力上,後者培養出來的孩子具有明顯優勢。
總之,我們必須認識到,對孩子進行,超前啟蒙教育帶來的危害,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年齡,發育程度自由發展,讓他們在順應天性的寓教於樂的教育中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