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劉邦為什麼把唯一的女兒嫁給了張耳的兒子
10
回覆列表
  • 1 # 大飛熊騎士

    張耳算起來,也是秦末的一個豪傑之士,交遊廣闊,但是能力有限,不過最後去世於劉邦分封的趙王任上,也算是死得其所吧。說到張耳,不得不說到陳餘,這兩個好基友一起在秦末趙國的土地上“呼風喚雨”,“風起雲湧”的。兩人也從開始的親密無間,到因“上一個廁所和一句話”,徹底翻臉。

    (張耳)

    早年,張耳和陳餘因為名氣太大,被秦國通緝,兩人一起逃跑到陳地當了“監門”。有一次,陳餘犯了點錯,要被小吏鞭打,陳餘剛要反抗,被張耳按住了,張耳還對他說,意思大概是“小不忍,亂大謀”,陳餘便明白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張耳這個人還是有些“謀略”,並能沉得住氣,可能是因為張耳當過信陵君門客的緣故。而陳餘的脾氣,個性確實“直爽”了一些,這樣的個性,也為日後的“反目”埋下伏筆。

    陳勝吳廣起義,兩人便去投靠,然後到了趙地,輔助陳勝派出的武臣當“趙王”。不久,李良反叛,殺了武臣。陳餘打敗趕走李良後,張耳和陳餘因為自己是“外地人”,又找了趙王歇來“領頭”。章邯派王離來攻趙地,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所在的鉅鹿,張耳人少糧少,苦苦支撐。而在鉅鹿北面,剛剛招募了幾萬人的陳餘,卻因為實力問題,遲遲不來支援。張耳派張黶,陳澤去責備陳餘並請救兵,陳餘無奈,只好撥出五千人去支援。結果,張黶,陳澤帶著五千人還沒進城就全軍覆沒,這是張耳和陳餘誤會的根源。

    (由解救趙國演變成和秦軍的大決戰的“鉅鹿之戰”)

    陳餘不親自去救援張耳和趙王歇,確實很不夠意思,畢竟一個是刎頸之交的好友,一個是名義上的領導,“忠和義”都說不過去。但是,秦軍的王離確實不好對付,這可是名將王翦之孫呀。所以,包括張耳的兒子張敖和燕,魏等國援軍,都在做“壁上觀”。終於,還是楚霸王牛逼,楚軍發動了“鉅鹿之戰”打敗章邯,大家才敢“群毆”王離,解救了趙王歇和張耳。

    張耳和陳餘一見面,張耳就不斷詢問,張黶和陳澤的下落,陳餘解釋了他們和五千援軍全軍覆沒,但是張耳還是懷疑陳餘害死了那兩人。有一次,陳餘被問煩了,就說:“你無非覺得我留戀兵權唄”。於是,解下印信推給張耳,然後去廁所解手和冷靜去了。張耳楞了,但是手下賓客急忙說,這是好機會,快收了,張耳於是收了陳餘兵權。陳餘廁所歸來一看,張耳和印信都沒了,就明白了。從此,二人反目成仇。

    (陳餘)

    楚霸王分封諸侯後,張耳因為跟隨入關,又善於交際,被封常山王。陳餘更是不平,於是借齊兵打敗了張耳,張耳投奔劉邦。漢三年,張耳和韓信一起攻趙,攻破井陘,張耳殺了曾經的“好基友”陳餘。不久,張耳被封趙王,但是,兩年後就去世了。

    從這個張耳和陳餘一生來看,張耳有一定的謀略,而且善於交際,情商比較高,但是軍事水平要一般。而陳餘是有一定的軍事水平,打敗過李良和張耳等,就是情商不高,政治素養也不足,當時劉邦要合作,居然提出“殺張耳”的條件,失去信義。而當初,關於援兵一事,完全可以尋找證據來說明,那時和張耳的關係還沒有全面破裂,可惜性格能力如此“互補”的二人組,就因“去了那趟廁所”,最終反目了。

  • 2 # 歷史哨聲

    張耳是戰國晚期魏國大梁人。關於張耳,你必須瞭解的是:

    1、張耳年少是魏國信陵君的門客;

    2、張耳的老婆,在回孃家碰到當時逃難的張耳後,於是和老公離婚,帶著大量的嫁妝嫁給張耳;張耳用老婆嫁妝開始了他的仕途,官至外黃令;

    3、張耳在做外黃令時也招納門客,當時年輕的劉邦就做了張耳的門客;

    4、和張耳有刎頸之交的陳餘,和張耳一樣都是大梁人,都是依靠老婆的嫁妝起家;和張耳、陳餘靠老婆發家相比,劉邦只能去找寡婦曹氏解解自己的寂寞;

    5、張耳的年齡應當比劉邦大3、4年左右;張耳的年齡應該比陳餘大約十幾歲到20歲左右。

    張耳和陳餘在陳勝起兵攻佔陳縣後就加入了陳勝的陣營。他們一共提出了三條策略:

    1、不稱王、只攻秦、立六國後策略。這個策略本質上就是自己種樹別人摘桃子,自然不被陳勝所接納。

    2、北收河北之地。這條是擴地,被陳勝接納了,卻造成了張楚分裂為趙國的嚴重後果。

    3、勸武臣稱趙王。這條策略本質上還是第一天立六國後的策略,不過是稍有變通。武臣稱趙王,讓一心擴地的張楚國分裂,進而造成了陳勝軍內部的不團結。

    簡單說,張耳和陳餘的策略,對於陳勝的張楚國,是一個禍害,雖然非常適合張耳和陳餘建功立業。

    在張耳、陳餘二人的政治價值觀裡,皇帝+諸侯模式才是當時理想的治理模式。勸陳勝暫緩稱王,北上收河北地,勸武臣稱王等策略,看似目的不一,其實都是服務於皇帝+諸侯治理模式的這個終極目的。

    按照張耳、陳餘的看法,陳勝應該先樹立諸侯增強自己的實力、削弱秦朝勢力,最後佔據關中而稱帝。

    “據咸陽以令諸侯,則帝業成矣”

    這句話真實反映了張耳、陳餘的政治理想。

    張耳的價值觀。從鉅鹿被圍時張耳對陳餘所說的話來看,張耳是一個固執不變通的理想主義者。

    “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胡不赴秦俱死?且什有一二相全。”“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後慮!”

    在張耳看來,既然陳餘和他約定同年同日死,就應當履行諾言,死也要死在一起。何況在張耳看來,陳餘率軍相救張耳有10%—20%的成功機率,即“且什有一二相全。”

    面對陳餘認為大家一起死毫無益處時,張耳一方認為:既然約定同死,有無益處,管它那麼多呢,踐諾才是最重要的,即“安知後慮”。

    楚漢爭霸時,張耳一直是劉邦堅定的盟友,從不背叛劉邦。

  • 3 # 如是史社

    張耳是秦末漢初之人。年輕的時候,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後來娶了一位有錢的寡婦,自己也能養門客了,還當了魏國外黃縣縣令。

    劉邦未起事時,相交的“狐朋狗友”裡,張耳也算一個,雖然時間不太長。秦國滅魏以後,聽說張耳、陳餘是魏國大賢出千金捉拿張耳,五百金捉拿他好友陳餘。

    二人於是一起跑到陳縣,也就是後面陳勝、吳廣起義進入的陳地。接下來不用說,二人肯定選擇投奔起義軍了。不過這倆不是安分守己的貨,得知陳勝稱王后,慫恿單獨帶兵出來的義軍大將武臣也稱王。張耳得做丞相,陳餘得做大將軍。

    後來武臣被叛將所殺,張耳帶著沒反叛的幾萬人跑了出來,被秦軍圍困在鉅鹿。千辛萬苦派人去陳餘處求援,陳餘來了句“如以肉委虎,徒盡亡軍”,不來!幸好有項羽,打了場“鉅鹿之戰”,張耳才逃過一劫。脫困後的張耳,大罵陳餘,陳餘一生氣,把配印接下來給他,張耳錯愕了一下,還真不客氣的收了。二人這仇也算結下了。

    秦國滅,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張耳獲封常山王。陳餘哪裡能服氣?到處跟人說:我跟張耳功勞一樣,憑什麼他封王,我封侯?項羽對我不公!於是去找叛楚的齊王田榮,請兵為他駐守南皮做掩護。有了兵馬以後,陳餘就對張耳下手了。

    張耳沒打過陳餘,又跑去投了劉邦。後來跟韓信背水一戰,大敗趙軍,韓信為他請封趙王,劉邦允了。張耳在公元前202年去世,其子張敖繼位趙王。後來劉邦剪除異姓王時被廢掉王位。

    司馬遷把張耳和陳餘合在一起,寫了《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其實這二人放在一起意義深遠,也更能揭示人性。二人在貧賤時尚能同生共死,富貴時則各有計較。不過從結局來看,還是張耳更會審時度勢。陳餘最後敗死抵水上,而張耳選擇劉邦跟隨,最後稱王,年62善終,那時也是高壽了。我是熱愛古代歷史的現代創業人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4 # 冷清先生

    《張耳大賢者,信陵君的門客,劉邦的摯友》

    張耳生於公元前264年,卒於前202年。是魏國大梁(開封)人,曾經是信陵君公子無忌的門客。前243年,信陵君公子無忌死後,魏安釐王清算公子無忌的門客,張耳就逃亡到外黃(河南民權)。

    外黃有個大財主的女兒剛剛喪夫,有人說張耳是個了不起的年輕人,就託人說媒給張耳。張耳就娶了這個年輕寡婦,大財主送給張耳很多財物。張耳花錢買了個外黃縣令,從此廣招門客名聲大震。

    前240年,荊軻、陳餘等人投到張耳門下。前238年,18歲的劉邦也來到外黃。張良在淮陽學書,也經常到外黃交流學習。前231年,荊軻離開外黃前往燕國,前227年,荊軻刺秦王。前225年,秦灌大梁滅魏,三、四年後,秦始皇千金通緝張耳,五百金通緝陳餘。

    張耳、陳餘改變姓名,逃亡到陳地,在鄉政府看大門。有官吏鞭打陳餘,陳餘想反抗,張耳用腳踩陳餘,別反抗。官吏走後,張耳把陳餘拉到偏僻處說:“忍受小的侮辱,保全性命才是大事。”

    陳勝王以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率3000人北略趙地。武臣等在白馬渡黃河,到達諸縣,遇到南下的長城軍團之一部,遊說其帶兵的將領,說服了李良和韓廣,得到數萬人,推舉武臣為武信君,攻取趙地十個城池。

    范陽人蒯通遊說范陽令,范陽令向武信君投誠。武臣又派蒯通遊說趙地,不費一兵一卒就解決趙地30多城。到達邯鄲的時候,聽說周文在函谷關遭遇章邯,在戲地敗退了;又聽說,陳王攻佔地方,以讒言譭譽而多誅殺,力勸武臣為王。武臣自立為趙王。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武臣為趙王,派韓廣略燕地,派李良略常山,此二人本是秦長城軍團的將領。趙王妹車駕遇見李良,趙王妹不停車和李良打招呼,李良非常氣憤說:“以前我的地位比趙王高的多,今天卻凌駕到我的頭上”李良設宴殺武臣、邵騷,張耳、陳餘的耳目眾多,跑了出來。

    張耳、陳餘的矛盾始自“鉅鹿之圍”。張耳、陳餘立趙國公子歇為趙王,再次聚合軍馬。陳餘帶兵擊李良,李良敗轉投章邯。章邯、王離率領的驪山軍,擊敗周文、打垮陳勝、斬殺項梁,章邯以為楚軍再無憂慮,將35萬秦軍轉向山西河北,攻克河內(太原)、邯鄲,張耳和趙王歇帥4、5萬趙軍退入鉅鹿城。

    王離15萬秦軍圍鉅鹿,章邯20萬秦軍為甬道,為王離軍輸糧阻擊援軍。陳餘的常山軍3、4萬,不敢擊秦軍。張耳的兒子張傲亦收軍萬人救趙,救趙的諸侯軍有十六、七萬,均不敢擊秦軍。張耳斥責陳餘不義。

    項羽殺上將軍宋義,率十六、七萬楚軍救趙,當陽君、蒲將軍2萬人過河擊秦軍不勝,項羽遂率十幾萬楚軍過河擊秦軍甬道,九戰而勝章邯軍,章邯軍遂退兵。張耳率趙軍從鉅鹿殺出,十幾萬諸侯軍一擁而上,全殲王離15萬秦軍。

    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封陳餘為侯爵。陳餘意見很大,一樣反秦立趙,憑什麼張耳是“王”,我是“侯”。陳餘擊張耳,張耳敗,投劉邦。陳餘使人說劉邦:“殺張耳,投靠你!”劉邦用死囚像張耳的人殺了,陳餘遂投劉邦。後來,陳餘知張耳未死,就又投靠了項羽。

    劉邦命張耳、韓信經營趙地,由於張耳在趙地的威望很高,張耳、韓信發動井陘之戰,從而取得了趙地。劉邦封張耳為趙王留守趙地,韓信為右丞相進攻齊地。張耳死,張傲繼承趙王爵,劉邦將女兒魯元公主嫁為趙王妃。前196年,張傲請“去王降侯”,張耳家族得以善終。

  • 5 # 漢史趣聞

    張耳魏國名士,曾經是有戰國四公子之稱的信陵君魏無忌的門客。

    信陵君戰國時期最為重要的軍事家,思想家。能入他的法眼且被他看上的人。那至少都是擁有一門絕學的人,張耳此人確實不簡單。後來信陵君死了,張耳不得不離開了。此刻,張耳的 大名已在民間傳播開來了,離開信陵君的張耳開始過上了飄蕩的生活。

    這時候外黃縣有一個富家女想要嫁給張耳。

    這對於張耳來說如同天上掉了個大餡餅,正好砸在自己的頭上。不過這個富家女結過一次婚,她嫌棄原來的丈夫太碌碌無為了,想離婚。富家 女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父親。

    富家女的父親正好有一個朋友,說我認識一個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名士。於是就把張耳介紹給了富家女,兩人一見面,雙方都比較滿意。就這樣張耳 抱得美人歸,曾經四處飄蕩的張耳終於有錢了。受信陵君的影響,張耳開始散盡錢財,結交江湖的奇人異士。

    劉邦青年時就跟隨過張耳,只不過到了秦滅魏後,大家又成了亡國之人。國家都沒有了,小家更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從此,大家一鬨而散,各自逃亡去了。

    陳餘很早時就聽說過張耳的大名,屬於那種名副其實的死粉。但一直苦於沒有機會見到這個日思夜唸的名流大咖。直到天下大亂時,他才有幸結識了張耳,向張耳求教各種問題。被張耳 的學識所臣服。自此,跟隨張耳混跡在江湖亂世之中。

    突然有一天,他們兩個被朝廷通緝了,並且懸賞捉拿兩人的金額高達一千五百金,張耳一千金,陳餘五百斤。可見兩人的身價是多麼的高昂。

    張耳和陳餘既然是名士,當然就有本事不被秦兵抓到。他們兩個選擇了藏匿在群眾基礎比較好的陳縣,此刻的張良也藏身在這裡。陳勝把大本營也安札在這裡。可見關鍵的時候英雄的眼 光竟然驚人的一致。這足以說明陳縣真的是一塊反秦的熱土。

    秦朝通緝張耳和陳餘的告示,貼滿了陳縣這個小縣城的村頭巷尾。奇怪是這些通緝他們的告示不是別人貼的,正是被通緝的要犯張耳和陳餘發動廣大群眾的力量到處貼上的。

    名士不愧為名士,他們深知賊喊捉賊這一招,在當時的亂世比東躲西藏強幾百倍。你還別說,這一招一用果然躲過了秦兵的明追暗訪。兩人就這樣逃過此次劫難。

    總算安全了,既然共同患過難,再加上兩個人的交情確實不錯。在一個Sunny明媚的日子裡,他們兩個人還殺了雞,喝了酒,磕了頭,拜了兄弟。共同喊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 同月同日死那種騙人的口號。

    這句話真的是喊喊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鉅鹿之戰之後兩人的友誼小船說翻就翻了,把當年喊出的口號全忘掉了,也印證了這個事實。當然這是後話,後面會講到。

    張耳和陳餘想到如今亂世,我們兩個也都算是人才,總該做點事情,將來若是有機會的話,說不定也可以名留青史呢。

    兩個人一商量,就直接來到了陳勝的大本營,當時起義軍就數陳勝的規模最為浩大。

    由於張耳和陳餘的大名早就傳遍了陳縣的各個角落,關於他們兩人陳勝也是早就有所耳聞的。一聽張耳,陳餘要加盟自己的團隊裡來,陳勝當然是求之不得了。

    可是,幾個人在一起沒有多久,由於對於事物的看法不一致,他們就開始鬧矛盾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陳勝覺得隊伍有數十萬之眾了,在當這個將軍有失自己的身份。他已經想好了自己稱王。

    不過,他還是想聽聽張耳和陳餘的意見。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話說到一半,張耳和陳餘就有意見了。

    你這樣幹不行,革命才剛剛開始,你就急於稱王。這樣做對自己是極其不利的。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你都要稱王了,大秦還不收拾你才怪。反正兩人是死活不同意。

    陳勝心想,只是問問你們而已,沒想到你們意見那麼大。不過,這件事就這麼定了,反對無效。

    這時候張耳,陳餘感覺總是待在這裡又不受陳勝的待見,挺沒勁的。陳餘就給陳勝講:“我早年在趙地遊歷過很長時間,對那裡的風土人情十分了解。你不如分我一些人馬。讓我去此地 開展一個根據地,我們來共同打擊大秦吧。”

  • 6 # 識小錄

    張耳這個人的人生經歷,在《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地比較詳細,這裡就不多說了。題主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即為什麼劉邦將唯一的女兒嫁給了張耳的兒子。不僅僅是此次聯姻事件,其實觀察劉邦與張耳的關係始末,我們可以發現——儘管史書沒有明言——張耳對於劉邦而言,的確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劉邦對張耳也似乎格外的青睞。(竊符救趙的信陵君)

    這就需要從劉邦年輕時期的經歷講起。根據李開元先生的研究,戰國末期出現了一股遊俠風氣,遊俠們逃逸於血緣為紐帶的人際關係之外,他們遊歷江湖,憑義氣和信義與人結交。同時,他將當時的遊俠分為三個層次,最高級別的是那些喜歡廣納賓客的王公貴族,比如戰國末期的四君子,尤其以魏國的信陵君為代表,他們可以稱為“國俠”;其次是各個縣裡廣交朋友的遊俠,他們可以稱為“縣俠”,張耳、王陵等人都是這類人物;再次便是如劉邦一樣的在一方小鄉中游歷的,被稱為“鄉俠”。作為沛縣的一個小小公子哥,劉邦自然無有結交“國俠”的機會,但是他卻能去結交縣俠,比如沛縣的王陵,又比如外黃的張耳。據司馬遷的《張耳列傳》記載,高祖年輕的時候,曾經不遠去找張耳結交,並在那裡居住數月。對於當時的劉邦而言,素來有賢名和俠名的張耳是他的偶像,也是他“上級”式的人物。劉邦和張耳的關係,頗反映了戰國末期的任俠風氣。基於這段特殊的關係,所以劉邦在日後對張耳另眼相看,也就合情合理了。

    (張耳)

  • 7 # 南方鵬

    張耳與劉邦的交集緣於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是戰國四公子中才能最為出色的人物,在戰國後期秦國國力無雙時,猶能二次大敗秦軍,追趕秦軍直到函谷關前,在當時是難以想象的,又雍容大度,禮賢下士,遠近都以當他的門客為榮。張耳是魏地人,在信陵君門下當過一段時間食客,做過外黃縣令,也喜結交豪傑。劉邦也仰慕信陵君,也想去當門客,可惜到時公子已經死了,願望不遂,於是寄居在張耳家中,白吃白喝長達幾個月。秦統六國後,秦始皇用千金通緝張耳,張耳與好兄弟陳餘亡命江湖。

    項羽架空楚王熊心分封天下,封了十八路諸侯,因張耳名聲大又有功,便分拆趙地為二,封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得知張耳封王,而自己一無所得,憤怒的陳餘聯結田榮造項羽的反,借兵攻打張耳,趕跑了他,重新擁立趙王歇。張耳失國後,本想投奔項羽,想起漢王劉邦以前,曾在自己白吃白喝,交情更好,於是投奔劉邦,得到熱情招待,讓他與韓信一同從北路攻打諸侯,韓信背水一戰破趙軍滅趙國後,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天下未定,張耳去世,其子張敖即位,可能顧念舊情,也可能為收攏人心,劉邦呂后把唯一的女兒魯元公主嫁給張敖。

  • 8 # 帝國的臉譜

    張耳年輕時,據說人緣和口碑都非常不錯,曾是魏國公子無忌的賓客,前途無量,人稱“張耳之賢,有聲梁魏”,曾是當時富紳貴戚青睞的物件,都想將女兒許配給他,有個富商對自己的女婿老不滿意,便總在女兒面前數落說,要找就找張耳這樣的男人,後來,這個女子就真的離開了自己的丈夫,嫁給了張耳。

    張耳才能的出眾和經歷的傳奇,似乎註定了他成就輝煌的可能。張耳在秦國的時候,曾做了外黃的縣令。外黃也稱黃,戰國時期的魏邑,在今河南民權縣西北的內黃集。無論戰國還是秦末漢初,外黃都是大邑,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楚漢戰爭期間,外黃成為了極重要的戰略要地,彭越幫助劉邦的許多騷擾項羽的軍事行動,包括干擾糧道等行動,都是在外黃開展的,這是後話。

    張耳的真正發跡,是因為跟了陳勝。陳勝、吳廣起,不久稱王,隨後命武臣和張耳、陳餘北掠趙地,山東六國重新獨立後,張耳輔助趙王趙歇,任趙國相國,鉅鹿之戰後,張耳巧取了陳餘的兵權,隨後率軍隨項羽西征,佐項羽入咸陽。

    項羽奪取了天下後,分封諸侯,張耳因功封常山王,從此躋身諸侯之列,榮光無限。但是,分封之後,齊將田榮和陳餘都因項羽分封不公而大為光火,二人遂合兵一處,一起進攻常山,張耳被打敗,帶領自己的殘兵敗將,投靠了劉邦。

    劉邦命令韓信開闢北方戰場,張耳曾率三萬兵力,與韓信一起,攻下了代地,又“背水一戰”,攻陷了趙國,隨後又拿下了齊國,韓信開闢北方戰場,可謂所向披靡,其中亦不乏張耳的功勞。

    劉邦打敗項羽,奪取天下後,封張耳為趙王。漢五年(前202),張耳去世,劉邦念其在自己打天下過程的卓越功勳,厚其後代,讓他的兒子張敖繼承了王位,依然封趙王,並且將自己的女兒魯元公主,嫁給了張敖,可見在劉邦心目中,張耳的地位之高。

    不過有趣的是,劉邦雖然把女兒嫁給了張敖,但劉邦似乎對這個女婿不怎麼待見,經常見面時將他無端責罵。比如在前200年,劉邦順路視察趙國,張敖親自安排飲食起居,對劉邦禮節周到,恭敬有加。但劉邦卻對張敖不斷辱罵,讓張敖這個一國之君在臣僚面前十分難堪。

    這件事惹怒了趙相貫高,貫高因此找了一幫刺客,要謀殺劉邦,後因劉邦的巡視路線臨時改變而倖免,不過,此事後來暴露,劉邦將張敖和貫高抓捕入獄,貫高死於獄中,張敖在貫高和岳母呂后的幫助下,逃過了一劫。

  • 9 # 煮酒君

    在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過程中,張良、蕭何、韓信等名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為漢朝的建立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除了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西漢建立的過程中,還有一位在今天鮮為人知,在當時卻是不容忽視的人物,他就是張耳。

    說起張耳這個名字,可能許多人並不十分了解。不過要是提到他的祖父,那可就稱得上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張耳的曾祖父正是戰國時期提出"連橫"學說,併成功在戰略層面讓秦國實現獨霸的著名縱橫家張儀。

    那麼,這位有著一位厲害先祖,卻不被人們所熟知的張耳究竟是什麼人呢?

    公元前264年,張耳出生在魏國的首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部一帶)。據《史記》記載:"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也就是說,他年少便成為了魏國一位叫做"毋忌"的公子的門客,為其出謀劃策。

    "毋忌"這個名字看著令人感到陌生,但若是說他更廣為人知的名字,相信人們會恍然大悟。這位張耳所追隨的公子,便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招攬了許多才能出眾的名士,其中便有少年便氣宇不凡的張耳。

    張耳亡命到了位於今河南省民權縣的外黃縣,當地有個商人,其女非常貌美,但夫君早喪,於是商人的門客便向他推薦道:"必欲求賢夫,從張耳。"於是商人的女子便嫁給了張耳,女方家族也拿出很多錢財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名由此益賢。"

    後來,秦國滅亡了魏國,攻佔了其都城大梁,張耳定居在外黃,並沒有任何的驚慌失措或是潛逃。不過,平靜的日子只維持了數年,很快秦始皇聽說張耳是魏國的名士,便懸賞千金捉拿他,懸賞五百金捉拿他的好友陳餘。"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裡監門以自食。"所謂"裡監門",就是看門的小吏。

    二人忍辱負重,直至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義軍很快達到了數萬人之眾,而且很快就攻下了張耳所在的陳縣。"張耳、陳餘上謁陳涉。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未嘗見,見即大喜。"陳勝召集陳縣德高望重之人,獲得了稱王的建議後,他又向張耳、陳餘詢問。

    二人回答說:"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

    張耳、陳餘認為,陳勝現在應該做的是擁立各國國君的後裔,從而團結曾經六國的遺民,增加秦國的敵人,從而更加有利於誅滅暴秦。隨後再搶先佔領咸陽,號令天下。要是現在急於稱王,恐怕其他起義軍會失去鬥志,不再奮力作戰。

    陳勝沒有聽從二人的勸告,執意稱王,於是日後落得眾叛親離。

    項梁成為下一代義軍領袖後,便聽從范增的建議,立楚國王室後裔為楚懷王,從而團結了原本楚國故地的人們。事實證明,張耳、陳餘的建議十分正確,如果陳勝採納的話,天下或許就歸於陳勝了。

    離開陳勝後,張耳跟隨義軍將領武臣,並助他自立為趙王。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秦朝滅亡,隨後,在項羽的主導下,天下諸侯們各得其所,張耳因其貢獻也被立為常山王。不過不久,之前反目成仇的昔日好友陳餘便派兵前來攻打,張耳兵敗,逃往劉邦麾下。

    早在張耳還居住在外黃縣時,就與劉邦有交情,劉邦還曾在他家居住數月,如今張耳來投奔,劉邦也是厚待了他。漢高祖三年(前204)時,"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

    第二年,張耳因功勞和名望而被劉邦立為趙王,定都於襄國,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邢臺市。又過了一年,張耳去世,享年六十三歲。劉邦賜給他諡號"景",於是世人也稱之為趙景王。

    張耳是名臣之後,自幼有賢名,且戰略眼光出眾,積極反抗暴秦,最終成為了漢朝的開國功臣。然而,他因為危難時陳餘救援不力便與昔日好友恩斷義絕,奪取其兵權,最後還跟隨漢軍將其誅殺,可謂是生涯中的一點遺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若A+B小於0,則B/A大於0,則下列結論成立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