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體系重新做了一次洗牌,由英美主導的凡爾賽體系建立,標誌著世界將出現一個短暫的和平時期。然而這所謂的和平只是短暫的,因為它的不公平,終將被打破,而打破者就有一戰戰敗的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被迫簽訂了凡爾賽條約,但是在短短20年,德國又一躍成為國際大國,以一國之力抵抗世界上主要的大國六年之久!那麼為什麼一戰失敗的德國,在滿足戰敗賠償的基礎上,能夠快速的恢復、崛起,以至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幾乎蕩平了整個歐洲大陸?

    德國的崛起是英、美的需要

    在《凡爾賽條約》簽訂期間法國、義大利一心想把德國置於死地,唯有英國、美國拒絕這樣,在英、美的要求下,德國才沒有被戰勝國瓜分乾淨,英、美想把德國作為歐洲戰略平衡的一個籌碼,它們利用德國來遏制蘇俄得擴張以及法國要獨霸歐洲大陸的野心,所以英、美在戰後為德國提供貸款,幫助德國經濟發展和支付鉅額賠款。此外,英、美兩國還鼓勵本國的民間資本去德國投資,這些資本促進了德國工業的發展。

    德國本身基礎雄厚

    德國在近代一直是歐洲大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發源地,工業基礎雄厚,而且德國本身擁有豐富的礦產,還有本華人口眾多,擁有6000多萬,巨大的勞動力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撐。

    領導人的能力以及各界人們的努力

    希特勒雖然被稱為魔鬼,但是他在政治、經濟發展上是有天賦的,不管怎麼說,他原來提的讓德華人都吃上面包,他實現了。還有德華人民由於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也都努力投身到國家建設上去,奮力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束縛。與此同時,德國的軍政人員也開始臥薪嚐膽他們重新調整軍備,用先進的技術和裝備,裝備世界一流的陸軍、海軍,並開始重新組建空軍,還秘密儲備軍事人才。

    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的增長,德國極力擺脫一戰所留下的恥辱,又走上了一條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總的來說,德國這個國家某些方面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 2 # 布夫舟

    對這個問題,我以前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今天再一次看到這個問題,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吧。首先弄清楚的問題是一戰結束的德國窮困不堪是不是事實。我不知道很多人認為一戰後德國窮困不堪的結論是怎麼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除了美國,整個歐洲基本上都是窮困不堪的,畢竟是世界級的戰爭呀。德國並不比其他國家差多少,相反,其實最窮困不堪的應該是俄國,俄國本身是農業國,很多方面是落後於德國法國的。印象中,我記得當時說俄華人一戰前線最慘的時候,七個人共一條槍,這也激化了俄國國內的矛盾,爆發革命,蘇聯誕生。

    一戰的時候是,主要戰爭形勢都是陣地戰,都後期基本上都變成了國力的競爭。前期德國其實有優勢的,特別是俄國被蘇聯取代,退出二戰,德國避免了兩線作戰。不過,到了一戰的後期,雙方其實都是精疲力盡的,都無力在戰場上決出戰爭的勝負,不過德國國力相對差一些,國內矛盾激化更嚴重,最後無奈的投降。所以有的德國士兵並不認為是他們在戰場上遭受失敗。

    前面我說到過,一戰中的德國國內並沒有遭到很大的破壞,戰爭機器其實還在,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知道二戰德國是被兩線貢獻的,基本上整個國家都是一堆廢墟,這才是真正的窮困不堪。一戰過後,德國國內動亂,一方面是由於一戰失敗後德國需要賠款,另一方面的總的經濟形勢影響。當時的經濟蕭條,不光德國,強如美國都有無數人失業,國內陷入困境。這場經濟危機過後,美國羅斯福新政解決了這個問題,而德國,日本相繼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 3 # 阿斗不傻

    阿斗解讀《鋼鐵雄心日耳曼精神》永遠不要輕視德華人,你不知道他們多麼具有紀律性,永遠不要輕視德華人,你不知道他們多麼具有戰鬥力。永遠不要輕視德華人,你不知道他們會如何創造奇蹟。

    這就是我對德華人的定義,一個擁有絕佳精神力,極端自律性,又富有想象力的民族,做出任何奇蹟都理所當然。

    前言:很多人都困惑,作為一戰戰敗國,飽受制裁的失敗者,是如何在一戰的廢墟中重新完成武裝,崛起,發動二次大戰。這實在是個奇蹟。

    我想說,這有德國自己努力,也有各種國內外勢力綜合影響。我的觀點,很多來自宋鴻兵老師。跟很多人會有所不同,大家和平討論。

    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綜合分析。 第一,德一戰為何失敗。第二,當時德的國內外形勢。第三,德是受到啦那些內外因素影響才重新振興經濟。重組軍備的。 第一,當時德的現狀 有很多人認為,經歷過一戰的失敗德肯定是一片廢墟。

    好吧,我在這裡告訴大家真相。

    首先,德一戰不是戰敗,而是在具有區域性優勢情況下,在國內反對中,因為德皇退位而投降。 他們沒有戰敗。

    證據如下 西線,德是在法國本土作戰,和英法聯軍相持在戰壕二邊根本沒有輸。東線,剛剛成立的蘇迫於國內壓力和德簽訂了著名的《佈列斯特合約》德是合約受益方,大量領土,人口資源都被蘇割讓給德。德的對手,英法已無力再戰,只能在戰壕後堅守無法發起進攻,剛剛參戰的美,他陸軍水平太次,根本給不了德威脅。那麼肯定有人會問,德為何會投降。

    答案是,某個民族金融資本影響,還有賣國賊破壞。看完《貨幣戰爭》關於德一戰敘述,我特別理解,德首領,二戰的所作所為,那是為自己也為千千萬萬不敗而敗的德軍人出氣。

    第二,當時德國的國內外形式。

    德一戰投降後,被迫簽訂著名的《凡爾賽合約》這個合約,是在各國勢力博弈的情況下籤訂的,絕對壓制性合約。

    我們看看當時各大國對德的態度。 法;德法在普法戰爭後可謂世仇,又在一戰中被德吊打,如果不是英支援,根本守不住。面對議和法態度明確,盡所有可能壓制德。

    主張主要有。

    1-德全境無軍隊化,就是解除德武裝,2-割讓德煤鐵產地魯爾區,歸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就是去除德發動戰爭的潛力。3-割讓德東部領土給新獨立的波,在德身後埋釘子。製造潛在對手。

    法不可謂不陰險,果真如此德就完蛋啦。

    英;英是傳統大陸均勢政策執行者,外號(攪屎棍)絕對不讓歐洲大陸,一家獨大,所以他們肯定會反對法過分壓制德。 於是他們反對全面解除德武裝,保留德在東普魯士領土,反對割讓德主要煤鐵基地。美其名曰保留德人民的生存權利,其實質不過是為啦自己的利益保持大陸均勢格局。

    英的主要訴求就是,在歐洲大陸,有二個勢均力敵對手,彼此消耗,進而維持大英搖搖欲墜的世界影響力。

    美:作為新興大國,還有格局的破壞者,美的訴求,相對英法都有所不同,他們更加關注的不是地緣政治格局,而是商業利益。

    所以他們的訴求是,保持德的基本消費力。因為美產品需要市場。離不開德。 美不愧是生意國度,賣資源,賣文化,賣產品,二邊錢都賺,在他們眼裡,其他不重要,經濟第一。

    基於以上幾點,在合約中,照顧法國情緒,給予德國鉅額戰爭賠款,照顧英國情緒,保留德國部分領土和資源產區,基本的武裝力量。只能有十萬國防軍,不能發展海空軍。照顧美國的情緒,保留德國的經濟活力。

    以上是合約為何簽訂,以及基本內容。那麼合約後續又發生了什麼。1-合約簽訂後,法極度不滿,在德無法賠付戰爭賠款情況下,強佔魯爾區。要求用土地換賠償。2-英眼看情況失控,主動調解法並要求法歸還魯爾區。3-美看到德經濟崩潰現狀,發現生意做不了,於是暗地支援德,提供經濟扶持,技術扶持等手段恢復德生產力,方便做生意。

    合約簽訂後德的經歷如下:法落井下石,英居中調停,美雪中送炭!

    第三,德是受到啦那些內外因素影響才重新振興經濟。重組軍備的。 現在看看上面所述文字,你們應該能看清德重新崛起的契機,那就是美的扶持。沒錯,你沒看錯,美扶持是德重新崛起的關鍵。當然英的容忍和默許我們也不能忽視哈。

    具體到事列,我們可以看看!

    1-美對德政府的財政援助,大家都知道一戰後有一段時間,德通貨膨脹貨幣飛漲情況。那麼你們知道著名的德土地財政改革就是 馬克重振計劃是誰援助的嗎。沒錯是美的大量貸款和資金援助才讓德的經濟得以復興。

    2-美對德的製造業扶持,美在一戰後和德合作啦大量合資工廠,涉及製造業,化學工業,重工業等等不同領域。美甚至給啦德最核心的,煤轉油技術。就是怕德缺少石油影響經濟發展。(那個公司好像叫 法本還是法墨化工,具體記不清啦。)

    3-美對德國內特定政黨的政治支援,某人上臺,很大部分原因來自於美的美元支援。(有興趣的可以看貨幣戰爭)

    美國為何要這樣做?其實看書的時候我也思考過很久,分析後得出下面結論。

    1-美擁有大量的德後裔。政客需要他們的支援,就要照顧數百萬上千萬德後裔的情緒。用少量援助換來支援還有德市場這個生意做的值得。

    2-美需要一個歐洲破壞者出現,來改變既有的格局,法被打到膽寒,不適合,蘇是不同形態,控制不了,英是潛在對手不可能。遍尋歐洲只有德合適哪個角色。沒錯,只有德合適,有潛力,有仇恨,有動力。

    3-世界經濟危機之後,美新政後,產生龐大的生產力,製造的產品迫切需要國際市場消化,還是為啦做生意。

    以上三點,涉及三個方面。

    第一,政治需要。

    第二,戰略需要。

    第三,經濟需要。

    有以上三點作為支援,美對德的扶持也就順理成章啦。 於是我們看到啦,一個在一戰後的戰敗國,透過自己的努力還有各方勢力博弈後的各種支援下,重新崛起。當然我們不能忽視精神領袖!最後我要說一下,這是本人原創最長的一篇,累死我啦!!大家看的爽的,記得點贊評論哈。碼字不易,原創更難,求鼓勵!!

  • 4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這個事要從一戰後複雜的歐洲及國際環境講起。

    在歐洲,主張嚴懲德國,讓他永遠爬不起來的國家只有法國一個,並不單單是因為兩國的歷史積怨,法國作為歐洲大陸大國,稱霸歐洲一直是他的政治目的。但是,做了四年戰場,欠了美國一屁股國債的法國話語權不高,只能嚷嚷幾聲。

    英國一直都奉行歐洲大陸均勢發展,反對任何一國獨大。在拿破崙時期,英國聯合萊茵同盟對付法國,德國統一強大後,他又纏法國對付德國,總之,他反對過分削弱德國,但卻需要德國的賠款幫助自己還清欠美國的債務。

    美國一戰後大發戰爭橫財,但很多都是債權,他本身不希望歐洲混亂或者經濟一直低迷,如果歐洲經濟不好,他的錢就收不回來,為了維護他的債權和資本利潤,他希望德國經濟能好起來,甚至希望提供貸款給德國,這樣他的債權不僅有保證,還能把國內剩餘的資本輸出給德國,換取高額的利潤回報。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一戰後崛起的社會主義蘇聯。對於這事,英法美真是頭疼不已。蘇聯在意識形態上與英法美截然相反,是天然的敵人,更糟糕的是蘇聯講究革命輸出,不僅自己要成為社會主義,也要別的國家跟自己一樣,這嚴重影響到英法美在歐洲的利益,為了對抗和遏制蘇聯的發展,也要求德國迅速從一戰的陰影中走出來,大家抱團抵禦蘇聯的革命。

    這樣,在1924年,一項旨在以恢復德國經濟進而進行對英法賠款,而讓英法有錢還給美國的道威斯計劃應運而生。先由美國給德國貸款,德國用貸款恢復生產後,經濟恢復,就有錢還給英法,而英法就有錢還給美國,而美國不僅獲得債權償付,還可以利用貸款獲得高額利息回報,真是一石多鳥的好計劃。所以各國都通過了該方案。

    當時的德國還是自由民主的魏瑪政權,誰也不知道五年後會有一場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誰也不知道十年後會有一個納粹黨上臺,誰也不知道十五年後會爆發二戰,因此大量的外國資本湧入德國,比德國的賠款多出100億金馬克,而在29年經濟危機時,德國因此拒絕再支付賠款,鑑於蘇聯的問題,這會你總不能因此入侵德國吧,那樣德國很有可能革命,投入到社會主義陣營,就算不這樣,混亂的歐洲也不利於英美的利益。

    而納粹上臺以後,希特勒拒絕再還貸款和利息,這個時候國際形式已經發生變化,英法美一方面不希望有戰爭,另一方面他們想讓納粹德國這個怪胎去打另一個怪胎蘇聯,因此,他們縱容了德國的行為,實際上,美國是想用金錢的損失去獲得政治上的受益蘇德開戰。不過最後他沒能實現目的罷了,美國做了筆賠本買賣。

    德國依靠這些貸款,加上自身本就是重工業強國的底子迅速崛起,短短數年就恢復了強大的經濟,並依託此經濟發展軍事,最終發動了二戰。

  • 5 # 大東北的小豆包

    第一世界大戰進入到1918年,同盟國與協約國的鏖戰已經進入到第四個年頭,在雙方的主戰場西面,雙方經過長時間的廝殺後,都互相鑽入自己塹壕之內,開始了長時間的拉鋸。而由於同盟國海外殖民地的缺乏,以及盟國數量不多、本國面積狹小等原因漸漸不支,而美國宣佈加入協約國後,給協約國注入了強心劑,反而是後勁十足,不過由於1917年俄羅斯發生革命,並於1918年宣佈退出了戰爭,德國減輕了東線的壓力。但是由於長期的戰爭,導致了德國的戰爭資源枯竭,而且內部不穩,1918年德國內部也發生了革命,結果迫使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外逃,後來德國宣佈戰敗,一戰結束。

    一戰後德國簽署投降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的革命烈火也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撲滅,隨後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英法主導,是英法主導,並不是英美主導,此時美國因為參與了一戰協約國,併成為戰勝國,美國的總體威爾遜也為了世界提出了“國聯”的主張,但是在巴黎和會,英法合作將威爾遜的束之高閣,結果凡爾賽條約以後,美國根本就沒有加入自己首倡的國聯。

    在巴黎凡爾賽宮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英法主導勝利國將所有的戰爭責任推給德國承擔,並對德國規定了嚴苛的戰敗條件,條約中規定德國萊茵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西岸50公里以內德軍不得設防、德國陸軍被限制在10萬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定。德國海軍限制在一萬五千人,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並不準擁有潛水艇。德國不得組織空軍、不得進出口武器。,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德國在戰敗後失去所有的殖民地,並且失去八分之一領土和十分之一人口。

    英法兩國,尤其是法國,作為德國世仇,無非是想透過凡爾賽條約,嚴重的永遠削弱德國,使德國不能夠再成為法國的威脅,為此20世紀20年代,法國與德國的周邊國家,簽訂一系列條約,實行對德國進行包圍的政策。最大限度的限制和削弱德國。

    一戰後同盟國的領土損失嚴重

    但是一戰的德國本土,並沒有被戰火波及,而且德國的工業部門和基礎完整,戰後雖然揹負高額的戰爭賠款但是由於英國長期的歐洲平衡政策,並不想過分的削弱德國,而使法國變得過分強大,因此反對過分的削弱德國,於是英美向德國提供大量貸款幫助德國經濟復興,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已經再次成為歐洲經濟強國。

    真正讓德國陷入困境的是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在這場由於生產能力相對過剩而引發的經濟危機,幾乎摧毀了整個德國經濟,由於德國經濟嚴重依靠美國貸款,美國爆發危機後,德國的經濟也迅速破產,德國金馬克迅速貶值,德國失業率在1929年底迅速上升,失業人口從1929年9月的130萬人上升到1930年9月的300萬人;到了1933年初,德國的失業人口超過了600萬。

    大蕭條的時代德國經濟發展是歷史倒退

    也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希特勒的納粹黨走上了舞臺,他們透過激進的口號在選舉中取得勝利,然後在掌握政權後,依靠發行公債,開展國內的高度公路建設和加強軍工生產,來降低失業率,透過擴軍來增強國民資訊,透過沒收猶太人財產來增加財政收入,透過單方面拒絕支援戰爭賠款來減少經濟負擔,20世紀30年代,繼美國由羅斯福新政解決了經濟危機之後,德國也透過納粹黨的努力下,讓德國走出困境,並讓德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此後希特勒才有發動二戰的本錢,並一步步將世界帶入二戰的戰火之中。

  • 6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上個世紀初的兩場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國家間為了爭奪利益和生存空間而進行的“內訌”和血腥廝殺。而始作俑者德國,卻憑一己之力“攪動”了,甚至改變了未來的世界格局,她哪裡來的這麼大的“能量”?

    尤其是一戰後的德國(魏瑪共和國),在《凡爾賽和約》的制裁下,政治、經濟、軍事都遭受打壓,國家未來一片黯淡。可是,僅10年的功夫,戰勝國卻接納其成為國際聯盟的一員,這背後都有什麼原因呢?

    首先,底子好。

    早在一戰前德國就是歐洲第一經濟強國,鐵礦和煤礦豐富,強大的工業更是她的支柱產業,家底殷實。同時,作為一戰發起國,戰火卻沒有燃燒到其本土,完備的的工業體系得以儲存。倒是法國北部被打成了一片廢墟,這讓他們恨得咬牙切齒。

    尤其是歐洲最大的克虜伯兵工廠幾乎毫髮未損。儘管殘酷的戰爭吞噬著一個個士兵的生命,但是其國內的工業生產卻沒有大的衝擊,經驗豐富的產業工人都得以保留。這些都是他們戰後迅速崛起的資本,可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其次,美英的支援。

    一戰期間,歐洲打成“一鍋粥”的時候,美國卻在“悶頭”發著戰爭財。因為無休止的戰爭消耗,法國不得不向美國借錢度日。借錢是要還的,德國的戰爭賠款可以用來還錢,可是,德國沒錢。

    被“逼急”的法國、比利時以其不還錢為由,出兵10萬佔領魯爾區。不但沒有要到錢,反而柏林政府宣佈不再還錢了。比法國還著急的是美國,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這筆“三角債”徹底激化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為了區域平衡,遏制和牽制法國在歐洲稱霸,英美極力要扶持一個國家與之抗衡,而德國無疑是最合適的。同時,為了盤活“債務”,只有對德國貸款和加大技術、資金的投入,恢復其經濟,借出去的錢才能收回去。這就是“道威斯計劃”。

    於是,大量的外國資本開始湧入德國,這使得幾近崩潰的經濟有了轉機。據統計,從1924年到1929年,柏林共獲得的貸款和投資達326億馬克,是其全部資產的40%,而這一時期支付的戰爭賠款不過95億馬克。

    也就是說,先前的德國經濟的入不敷出,變成了現在的綽綽有餘。並在短短的5年內經濟快速發展,到了1929年,國民收入達到759億馬克,是戰前的150%,黃金儲備更是超過戰前的一倍多,遠遠的將英法兩大國甩在後面。

    更為重要的,還是這個民族特性決定了一切。

    一是嚴謹好學。我們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國家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人才的較量,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在德國,教育是十分重視的領域,早在19世紀中期,入學率就已經達到了97.5%,國民素質很高。

    錢沒了可以印,機器沒了可以造,只要人在,有學問和知識,這些都是“毛毛雨”。 他們對待工作十分嚴謹,高質量、高效率的工業產業更是讓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德國製造”成為了一張家喻戶曉的國際名片。

    二是稱雄好鬥。在戰火不斷的歐洲,日耳曼人是最不安分的民族。他們有血性,格外看重榮譽,軍人是一個社會地位極高的職業。尤其是軍官隊伍,他們都受過高等教育,很多人都是出生在軍人世家,有著良好的軍事素養,不管是指揮上還是政策上,他們看的更加長遠、想的也格外多。

    他們保留著歐洲人的騎士精神。在戰場上,為國捐軀是他們的光榮傳統,作戰十分英勇。這些軍人的建立強大德軍的核心,即使是受《和約》制裁,不能保留太多軍隊,但依然讓德軍的戰鬥力“一夜之間”得以恢復並迅速擴大規模。

    當然,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不同於其他歐洲各國的顯著特徵。一戰的失敗並非完全是因為戰場上的失利,一方面,盟國保加利亞、土耳其等國投降;另一方面國內工人罷工、起義,可以說是內憂外困導致了戰敗,所以德國民眾普遍“不服”。

    隨後,《和約》的欺壓和掠奪式的制裁,嚴重傷害了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徹底地激怒了他們。再加上發生的魯爾事件,更是讓他們開始有意識的“消極抵抗”,表現出“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抗爭態度。

    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膨脹,國家實力的增長,民族自信不斷提高,一戰所留下的恥辱是該極力扭轉了。

    逐漸強大起來的德國開始向世界發出她的聲音。

    他們向戰勝國發出了一份照會,要求恢復自己的合法地位,加入國際聯盟並給予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修改《和約》中關於在軍備方面不平等的條款,免除其戰爭責任。這份充滿挑釁的照會,各國反應卻各不相同。

    一是法國加以阻攔。他們認為隨著德國經濟、軍事潛力的全面復甦,決不會忘記曾被割走的土地,掠走的錢財,更不會忘記他們戰後出兵佔領魯爾地區帶給德華人的恥辱。兩國是世仇,說什麼也不答應讓德國這麼容易就強大起來。

    二是英國不反對。在他們看來,由於地緣原因,島國一直關注法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一直以來都在默默奉行抗衡的政策。所以,不但拉攏德國加入國際聯盟,抑制法國的稱霸,而且準備與其締結一個關於保證德國邊界的協定。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貫倡導歐洲再平衡戰略,不希望出現一國獨大的局面。更何況大量資金投入是否能帶給利益,並保證投資正常回流,是他們最在意的事情。因此,必須扶持德國渡過難關。

    此時的德國與戰敗時大不一樣了,他們在會議上態度蠻橫,而“各懷鬼胎”的各國代表最終同意其加入國際聯盟,不久便“光榮地”成為國聯的常任理事國。從此,他們躋身於國際舞臺,再次成為與英、法平起平坐的大國。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戰後雖然法國加大了對德國的剝削掠奪。但還有兩個國家卻在大力支援德國恢復國力。這兩個國家就是英國和美國。因為一戰後歐洲的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剛港崛起的德國戰敗了。而法國卻憑藉一戰的勝利徹底壓了英國一頭。而且法國還佔據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這就使得法國勢力更加的龐大。而法國的強大是英國不願意看到的。而為東邊蘇聯的顏色革命也時刻威脅著歐洲國家。所以英國決定幫助德國快速恢復元氣用以攪亂歐洲這攤渾水。

    英國一貫的立場就是誰強就打誰。之前德國想要當歐洲老大所以英國聯合法國打德國。一戰後英國眼看法國和蘇聯要崛起自然就會拉著德國一起打法國和蘇聯。所以在一戰後英國並沒有對德國實施剝削反而開始大力援助德國。一方面英國需要德國一遏制法國的發展勢頭。另一方面英國想把德國養肥了去和蘇聯死磕。而美國原本藉助一戰順利的打開了進入歐洲的缺口。但是法國有強烈反對美國介入到歐洲當中。所以美國也很樂意和英國一起幫助德國崛起來遏制法國發展。

    當時蘇聯的顏色革命雖然擴張方向是向歐洲。但是美國也感到了恐懼。美國並不是恐懼蘇聯,而是恐懼蘇聯的政治體制。同樣美國也很清楚法國對德國壓制越深德國反彈越強。而強大之後的德國會再次露出獠牙。而英國和美國需要做的就是把德國這頭餓狼到時候引向蘇聯方向。讓德國和蘇聯死磕。這樣英美就能坐收漁翁之利。所以德國之所以能在一戰後在法國的殘酷剝削下快速強大起來,英國和美國的大力援助是不可或缺的。再加上德國自身受夠了被剝削欺壓所以不惜一切代價開始積累實力想要再次發動戰爭。綜合起來這就是德國快速強大到秘訣。

  • 8 # 外向星辰9

    一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確實一敗塗地、一貧如洗。《凡爾賽和約》不僅剝奪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割佔了德國的部分領土或控制區,還讓德國背上了沉重的戰爭賠款,並對德國的軍備做了嚴格的限制。可以說,如果《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限制能夠得到嚴格執行,德國的發展將得到很大的限制,屆時可能根本無力,也無法發動新的戰爭。

    然而,德國一戰後短短20年間重新崛起為歐洲強國,並走上侵略擴張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德國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高素質的國民。儘管一戰給德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但德國本土事實上在戰爭中並未遭到嚴重的破壞,德國的工廠、基礎設施、學校等基本上完整地儲存下來。其實,與德國相比,法國在一戰中遭受的破壞和損失更嚴重。相對完整的工業基礎和高素質的國民,是一戰後德國經濟能夠迅速恢復並強大的根本原因。

    其次,美英等對德國的資本和技術援助。為了維持歐洲的平衡,也為了讓德國有能力支付戰爭賠款,美國、英國等不顧法國反對,透過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等,向德國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援助,這不僅減輕了德國的戰爭賠款負擔,還為德國經濟的恢復和振興提供了難得的資金和技術助力,讓德國能夠迅速發展和崛起,在經濟上超越英法成為歐洲頭號工業強國。

    第三,希特勒大力發展軍工及重工業,裝大了德國的實力和戰爭潛力。希特勒上臺後,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大危機,也為了重振軍備,透過“國民經濟軍事化”等措施,不僅解決了失業問題、擺脫了經濟危機,還讓德國成為歐洲的頭號工業和軍事強國,為後來發動戰爭奠定了強大的工業和軍事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大品牌珠寶分別是哪些?香港的知名珠寶品牌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