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謝小樓

    杜甫的這首詩,我曾在精讀《唐詩三百首》的序列文章中詳細賞析過。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通釋

    中學時讀到這首詩,總以為是杜甫登上泰山寫的,事實是杜甫並沒有登上泰山。題為望嶽,是望而未登,詩中會當凌絕頂,也證明杜甫並沒有登上泰山。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岱宗,岱,始也,宗,長也。泰山為五嶽之首,故稱岱宗。又,泰山別名岱山,為五嶽之首,故稱岱宗。夫如何,夫,語氣助詞,夫如何即怎麼樣。齊魯,原是春秋時兩個國名,齊在泰山北,魯在泰山南。青,指泰山青翠的山色。未了,無窮無盡。五嶽之首的泰山怎麼樣呢?它橫亙在齊魯的大地上,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

    歷來評家,對這一聯很是好評,《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中,劉辰翁曰:“齊魯青未了”五字雄蓋一世。周珽曰:隻言片語,說得泰嶽色氣色凜然,為萬古開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膽。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諸本都釋為大自然,天地等,我認為這樣的解釋不足以囊括造化這個詞的內涵,造化一詞原意是創造化育,後延伸出天地自然的意義,我覺得這裡解釋為天地自然的創造化育較妥。鍾,匯聚。神秀,秀美而有靈氣。陰陽,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割,分。昏曉,指光線的明暗,山南向陽,日光先到,故易曉,山北背陽,日光後到,故易昏。天地自然創造化育的靈秀之氣都匯聚在泰山這裡,泰山高聳,將天地分割成明暗不同的兩塊區域,山的南面還Sunny明媚,山的北面已光線幽暗。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曾,通假字,通“層”。劉辰翁雲:“蕩胸”語,不必可解,登高意闊,自見其趣。也就是,蕩胸生曾雲這一句,很難拆解開來逐字解釋,當你登高望遠時,風雲激盪,胸襟開闊,自然就體會到了這句詩的意趣。決,裂開,眥,音自,眼角。決眥,就是極力睜大眼睛的意思。泰山氣勢雄渾,雲霧繚繞,激盪著我的心胸,我極力睜大雙眼,目光追隨著歸巢的飛鳥,穿透那山壑的深處。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唐人口語,一定要。凌,登上。絕頂,山的最高處。一覽眾山小,化用《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處,將天下之山盡收眼底。

    賞析

    欣賞一首詩,首先要看這一首詩的寫法,也就是要仔細揣摩這一首詩的結構層次。

    《望嶽》一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總的來說,這首詩分為兩段,前六句實寫望嶽之景,後兩句虛寫登上泰山極望之情。

    前六句的實寫中,第一句岱宗夫如何總領後五句,引出後面對泰山的描繪;第二句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泰山,泰山青翠的山脈綿延千里;三四句寫近望泰山,泰山匯聚天地靈氣,高大雄偉;五六句寫細望泰山,泰山雲霧繚繞,飛鳥歸巢。

    泰山高大雄偉,鍾靈毓秀,引發了杜甫想登上泰山之顛的雄心,因此最後兩句虛寫杜甫在泰山之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

    很多古詩詞,看起來寥寥數句,但其中脈絡層次,並不輸千言雄文。

    欣賞古詩詞,不僅要玩味出詩的作法,更重要的是,還要體會到詩的意境。

    這對於有較好的詩詞文學修養的人,自然不是什麼難事,但對於我等這樣並沒有讀過幾首詩的人來說,要體會到這麼字詞背後的意境,還需一番玩味。

    這首詩,歷代評家的評價都很高,如上面劉辰翁周珽所言,什麼雄蓋一世啊,什麼隻言片語,寫得泰山氣色凜然啊,什麼萬古開天名作啊,等等。

    那我們要怎麼樣才能體會到這樣的感覺呢?

    讓我們靜下心來,清空我們的思緒,慢慢進入詩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在你思緒的空白處,一座大山巍然而起,山色鬱鬱蔥蔥,山脈綿延到天地的盡頭。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天地萬年的演化,所有的靈秀之所都向這座大山匯聚,這座大山插入雲天,彷彿將太陽擋在了山的南面,因此這座大山南面明亮,而北面幽暗。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這座大山風雲激盪,飛鳥盤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你站在這座大山的最高處,萬物盡收眼底,天地在你胸中,是不是有一種凌然於世的豪情油然而生?

    不知道我這樣的方法,有沒有幫助大家體會到這首詩的意境?

    感發

    這雖是一首寫景詩,但從詩中卻可看出詩人杜甫的胸襟、眼界和人生志向。

    王嗣奭《杜臆》雲:

    蕩胸句狀襟懷之浩蕩,決眥句狀眼界之開闊,公身在嶽麓而神遊嶽頂,所云一覽眾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絕頂也。

    就是說,蕩胸生曾雲寫出了杜甫的胸襟浩蕩,決眥入歸鳥寫出杜甫的眼界開闊。

    其實不僅如此,齊魯青未了,也寫出了杜甫的眼界開闊,非眼界開闊,怎能看盡齊魯山脈的青翠?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也寫出了杜甫的胸襟浩蕩,非胸襟浩蕩,怎麼容盡天地造化的神秀,怎能容盡泰山陰Sunny線的昏曉?

    而最後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則寫出了杜甫的人生志向。

    他看到巍然泰山,並不是高山仰止,而是想登上泰山絕頂,一覽天地萬物。

    泰山是一個象徵,他可以喻指歷史長河中的些古聖先賢,他們偉大的人格,浩瀚的思想,光耀千古,但是,我們不能只是仰望他們的光芒,而是要不斷地向他們學習,終究要站在與他們同樣的高度,甚至要站在比他們更高的高度,來觀看這個世界。

    一個人一生所能達到的高度,就取決於一個人的胸襟、眼界和他的人生志向。杜甫之所以能成為詩聖,就是因為他擁有這首詩中所展露出來的胸襟、眼界和人生志向。

  • 2 # 萃辰天心書院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三山五嶽向來都是激發詩興之絕佳處。今天我們要賞讀的是“詩聖”杜甫的《望嶽》。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東嶽泰山,美景如何?綿延齊魯大地,青翠山色未曾斷絕。神奇自然,匯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觀者眼簾。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真是豪情滿懷!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詩的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創新,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個“鍾”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Sunny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決眥”二字尤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嶽產生了登嶽的想法,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體會五嶽之首泰山的巍峨氣勢: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3 # 風西夜昨

    想必很多熱愛詩詞的朋友,都會對這樣一聯詩句有耳熟能詳之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對,這聯讓人聽來如雷貫耳的詩句就來自於杜甫的一首五律《望嶽》。到底該怎樣透徹地賞析這首詩?怎樣從詩中領略大詩人杜甫那非同一般的胸懷與氣魄?不才將對《望嶽》這首詩作出以下解析,以便和同好的朋友相互切磋。

    望嶽

    唐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為了更好的賞析這首詩,我們需要對詩作的創作背景有一番瞭解。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24年(公元736年),是杜詩中現存最早的詩作。開元23年(公元735年),詩人到洛陽應進士之考,結果不幸落第。於是,心中悵惘的詩人決定透過漫遊山水來排遣落第的苦悶。當行至齊魯境內,面對巍峨壯闊,高聳如雲的泰山時,意氣風發的年輕詩人不由地心潮澎湃,他彷彿是受到了神靈的啟示一般,豁然煥發了要征服眾魁的雄心壯志,於是揮毫潑墨,豪氣地寫下了這一首震撼了無數讀者的五律絕篇。詩人當時胸中究竟蓬勃著怎樣令人振奮的遐思呢?愚釋義如下:

    眾位覺得五嶽之首的泰山到底如何巍峨呢?看吧,它磅礴浩大的氣勢綿延貫穿齊魯仍不見竭境!大自然大概是把所有的神奇靈秀都給予了泰山吧,它龐大的身軀簡直把山南山北,分隔成了晨昏之別。層層升起的白雲盪滌著我胸中鬱結已久的千溝萬壑,我不由張大了雙眼,要把山中所有的神奇峻秀都一次看夠!我想我一定要登臨上這一座巍峨的山峰絕頂,到那時我將放眼群山,盡情飽覽天下群峰盡收眼底的傲然氣象!

    一向傾慕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這種風格在這首五律中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全詩按照由遠及近、由實入虛的順序,不僅用自己如椽之筆盡繪了泰山奇絕雄偉的自然景觀,也藉此詩抒發了自己要征服一切困境,登臨人生巔峰的豪情壯志。因為此詩豪邁的氣勢,卓絕的創作風格,被後人譽為唐五律中的“絕唱”,並被刻石為碑,立於泰山之麓,必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首聯兩句,詩面在寫泰山的氣勢雄偉,詩底卻已是在豪氣地欲借泰山以自喻,“齊魯青未了”正是暗示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如泰山一樣遠不在這小小的齊魯境地之內;頷聯兩句,以頗具誇張的氣勢,極繪泰山之高峻,一個“鍾”字彷彿讓大自然、讓泰山都有了思想有了性格,一切在詩人筆下都顯得那麼靈動而富有情致;頸聯兩句,是由實轉虛的過渡,詩人極目泰山高峻的同時,已是胸潮澎湃,浮想聯翩;前面已蘊足了氣勢,尾聯兩句,終於似噴發的火山般以萬物不可阻擋之勢直抒胸臆:既以豪壯的筆墨描繪了泰山在群峰間絕對霸主的地位,也藉此表達了自己要藐視一切不順、立志登臨人生巔峰的雄心與氣魄!噫,杜甫不愧是人稱“詩聖”的泰斗級傑出的詩人,年輕時的他無疑已彰顯出自己非同一般的崢嶸氣魄,正是因為偉大抱負的感召,他終究與李白並肩站成了唐詩界的兩座難以逾越的“雙子峰”!

  • 4 # 雲卷飛山

    杜甫《望嶽》是首仄韻五言古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曾,通層。眥,zi去聲,眼角。

    本詩大意,個人理解:

    泰山何壯麗?齊魯一明燈。

    秀麗神韻天造化,南北晨昏兩分明。

    層雲在胸中激盪,歸鳥撲漱裂眼眶。

    一朝登絕頂,群山若粉塵。

    這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代表作。反映了青年杜甫報負天下,一片壯志雄心。本詩立意高遠,充滿浪漫主義激情。具體描寫由遠及近,先一設問,泰山雄偉如何?整個齊魯都能看到她巍峨的身影。再讚歎天地造化,泰山南北兩面若晨若昏的景緻;層雲激盪,歸鳥撲面而來。最後兩句充滿哲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是為千古名句。

  • 5 # 學而時

    望嶽作於開元二十四年,詩人時年25歲,正青春年華。詩的主旨自然是借高山寫襟懷。

    詩以“望嶽”為題,通篇充滿想象。以問句發端,突兀崢嶸,領起全篇,“如何”二字,統領下五句。五句只是申說“如何”二字。齊魯青未了,齊魯千里盡為青青山色籠罩。首句橫空出世,二句勢接千里以呼應之,借遠景就近景,穩穩接住。故明人詩云,齊魯至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京”,王維“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皆是此種手段,可見杜甫青年時即善師前賢!

    中二聯從主客觀兩方面表現泰山雄奇壯觀。頷聯寫山之南北竟劃分出幽明昏曉不同區域,可見其在天地間的關鍵地位。一個割字,盡顯山之險峻巉削。頸聯極寫泰山撼人心魄的力量,望之使人胸懷浩蕩,若有云霞噴湧而出,頓覺眼界開闊。歸鳥,以細物烘托空廓寥遠的大景,也有點睛傳神之妙。此四句都是詩人遠望東嶽,揣摩想象之語。已漸將筆觸轉換,由物及人矣!

    前六句寫盡東嶽高峻遼遠之勢,尾聯更進一層,發為高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故典,猶如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現出積極向上,勇於進取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既是對自然造化奇功泰山的禮讚,也是對人生充滿自信的歌唱!

    這是杜甫詩歌創作的起點。從杜甫早年詩歌的浪漫色彩,我們也可窺見盛唐詩歌的時代精神風貌!

    又,蕭滌非先生說,杜甫晚年有《又上後園山腳》詩云:“昔我遊山東,憶戲東洛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據此,則老杜當年實際已“凌絕頂”,立於日觀峰巔,翹首遙望,但並未留下詩篇,真是千古憾事!惜哉!

    附《望嶽》原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6 # 無為老巷

    《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共有三首,故又稱“望嶽三首”,分別為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第一首《望嶽》透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第二首《望嶽》為詠華山之作,流露出作者官場失意之情。第三首《望嶽》則詠衡山,流露作者的愛國忠君之情。

  • 7 # 朋友A朋友

    如何賞析唐詩《望嶽》?

    我覺得從創作背景、詩意分析、意境欣賞三個方面來賞析這首唐詩《望嶽》:

    望嶽杜甫(唐)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創作背景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於712年,卒於770年,735年杜甫23歲的時候,到當時的首都洛陽去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沒考中。做不了官感覺很失意,結果第二年也就是在24歲的時候,杜甫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漫遊生活,遊覽名山大川,瞭解民俗風情,這一輪漫遊大約有10年左右的時間。

    這首詩就是杜甫在漫遊泰山時寫的。當時的杜甫是一個有才華、有雄心,然而卻考場失意的年輕詩人。

    二、大意分析

    第一句,詩人來到了泰山腳下,看見了五嶽之首的泰山,不禁感嘆泰山之高,就是在齊魯兩國的國境之外還能看到。這是用遠距離的觀察來表現泰山的高度。

    第二句,大自然賦予了泰山神奇和秀美的特點,而且山之高以至於把天色割開成一明一暗,一陰一陽,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風景。這是近看泰山的神奇秀美。

    第三句,山中雲氣層出,讓人心胸盪漾,盡力地張開眼睛欣賞這雲霧縹緲的迷人景色,還有那飛翔還巢的小鳥。這是細看泰山的迷人美景。

    第四句,這高山,這美景,讓詩人產生了登山的願望,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巔,到那時,眾山都在腳下,和五嶽之首的泰山相比都變得小了。這是詩人從望嶽到登嶽的聯想。

    三、意境欣賞

    詩題為望嶽,詩人先寫泰山的高,後寫泰山的美。先是遠觀,再到近看,然後細看,描寫了泰山雄偉神奇的氣象,都是為最後一句做鋪墊。

    而後又從望嶽產生了登嶽的想法,“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了詩人的浪漫和激情。特別是詩人當時會試不中的失意心情和年輕氣盛的雄心霸氣結合在一起, 寫出了詩人內心的雄心壯志和非凡氣概,和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這是一首借景抒懷之作,以泰山的雄偉高大,抒發詩人內心的豪情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也成為千古絕句被廣為傳頌。

  • 8 # 老街味道

    問題:如何賞析唐詩《望嶽》?

    前言

    一說到唐詩《望嶽》,我們自然會想到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的"一覽眾山小",不過杜甫的《望嶽》可不僅僅這一首。

    下面,我們分別看看杜甫三首不同的望嶽。

    一、東嶽泰山 最熟悉的《望嶽》可不是五律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公元736年 ,24歲的杜甫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齊魯時所作。

    五言八句的詩可不一定是五律,這是一首仄韻的古體詩。2、4、6、8句押韻,雲腳都是上聲:了、曉、鳥、小。

    這首詩純粹寫景,大家也都恨熟悉, 就不用多說了。

    二、西嶽華山 這首《望嶽》不是標準的七律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如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因房琯之事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此時還在安史之亂時。759年,47歲的杜甫辭官去了成都依附好友嚴武。這首《望嶽》寫於這一時期。

    這首詩雖然七言八句押平韻,但是明顯拗句很多,而且失黏失對,完全不守七律的規矩。

    同是望嶽,東嶽泰山“齊魯青未子”,被稱為雄渾;西嶽華山“諸峰羅列似兒孫”,被認為奇峭!

    這首詩押【元】韻,今天讀起來不太押韻。

    三、南嶽衡山 五言古風《望嶽》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洎吾隘世網,行邁越瀟湘。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蓋獨不朝,爭長嶪相望。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翱翔。有時五峰氣,散風如飛霜。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三嘆問府主,曷以讚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這首詠衡山的《望嶽》寫於杜甫暮年,是一首長篇的五言古風。相比前兩首,這首望嶽流露出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

    結束語

    三首望嶽,分別在杜甫青年、中年、暮年時寫成。年輕時的望嶽無憂無慮。中年寫望嶽,詩人於亂世中有尋仙之意,暮年望嶽洋溢著愛國之心。

    心境不同,詩境便有不同。詩境便是心境。

    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首詩中,寫泰山的《望嶽》最受人喜愛呢?

  • 9 # 好玩的國學

    中國文化中,特別是漢族文化中,有五嶽的說法。這是中國境內的五座名山。一般來說,五嶽是中國政治的祭祀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結合體。

    人們常常用一個字來描述它們的特點。比如,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中嶽嵩山之峻,北嶽恆山之幽,南嶽衡山之秀。

    所以,中國古代詩文中,寫五嶽的名作很多,其中以望嶽為題的,光詩聖杜甫就有三首,這三首詩寫在不同的時期,有杜甫年少輕狂意氣風發的時候所寫,也有寫於生命的暮年之時,分別有不同的心境和人生體驗。

    而望嶽,則集中體現了杜甫年輕時代的精神風貌。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寫得豪壯如雲,不僅寫盡了五嶽之首泰山的雄奇,也充分體現了盛唐的氣概。我們先來看看它的意思。

    五嶽之首泰山的景象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南山北山陰陽分解,晨昏不同。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顯得渺小的群山。

    其他的我們不說,我們說一說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是如何體現盛唐氣象,如何體現杜甫的闊達心胸和他的人生理想的。

    盛唐時代,一切都是高大的,高遠的,人們的眼界心情都是豪放的,不可阻礙的。

    在寫這首詩時,杜甫當然會知道,孟子所說的,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登上泰山,俯瞰齊魯大地,心中充滿俯瞰天下的激情。這就是大唐氣象。我們還可以看到,在詩人王之渙的詩歌中,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名句,這些都是詩人登高望遠,心懷天下的激情,也代表了詩人們渴望步步登高的願望。

    如果我們再對比一下蘇東坡的詞,蘇東坡在寫月亮的時候,他說,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東坡從來就不把高處的瓊樓玉宇,看成是勝境,他喜歡的是人間的煙火氣,人間的生活。

    這裡面,其實也體現了唐朝和宋朝兩種不同的審美觀念,一種是登高望遠心情闊達,一種是留戀人間的小歡喜,喜歡人間的煙火氣。

    所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既是盛唐時代的特有的審美觀念,也是年輕時代杜甫的偉大理想。可惜,隨著盛唐進入暮年隨著盛唐進入晚唐,已經變成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了,而杜甫,也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少年,變成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暮年了。

    人生和時代的變化,何其相似乃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衝之死真的和曹丕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