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緣奈汝賜
-
2 # 禪悟淨慧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兩顆璀璨明星,都是愛國主義詩人,一個擅長寫祖國山河雄麗,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大詩人。一位如泣如訴把家國破碎,以寫實派主義的手法,將命運的悲慘娓娓道來。
李白與杜甫兩人的命運不同,所以所處的社會位置也是天壤之別。
李白據說家資豐厚,又有點皇室宗親的背景。李白出川之前在京城文壇上就已經標榜嚇號,詩壇上響噹噹的”文藝青年”。
李白也是位仗劍天涯的武者,可以說文武雙全的重量級的人物。
雖然李白仕途不太如意,但是李白掌握了當時千萬粉絲。不論他雲遊到了哪裡,衣食住行沒有任何擔憂。由此可見粉絲是多麼的難得,多麼的重要啊!
李白在社會上奔走,結交了官場上的不少人物。在時不可解的時候,朋友們都還慷慨相助。江湖上李白漂泊多年,主要靠的是自己才華征服其他”看官”,如遇到”吃生米”李白有三尺龍泉劍,怕他何來。
再說我們的杜哥,雖說是官宦門庭,但”接力棒”到他這斷了。只能萬事靠自己去尋找出路,可是呢總是若有若無的狀態中過日子。
杜甫官場結交不是少,而是太有限了。他的文采和才華沒有展現出來,關鍵是他沒有遇到伯樂。
杜甫正要大展宏圖的時候,倒黴的安史之亂來了,動盪不安的時局,誰還有心情去發現什麼(新選手)。
杜甫所處的位置是百姓大眾化的貧民區,這裡疾苦他也列在其中。杜甫是困苦中尋找希望,又從希望中回到了落魄。落魄潦倒一直沒有離開過他,直到他走到世界的盡頭。
李杜在人生道路上,不是同一段位的人。可文學藝術上都是令人敬仰的巨匠。杜甫要悲慘的多一些,李白的最終歸宿並不太好。
主要還是當時的國家和社會,給他們的”饋贈”。以致到了明代杜甫的詩集才慢慢出現,人才埋沒的如此之深,不覺讓人憤慨。
最後用一句詩來結束回答吧,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
3 # 德平不惑
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李白,富二代,老爹四川首富,家底蘊厚,唐朝的“聰哥”。
二,杜甫,官X代,家裡世世代代都是做官的,家庭條件不錯,接受的教育也好,年少成名。
三,兩個人,一人無資格科舉(因為有個有錢的“傷”人爹),一人狂得怎麼都考不上。但是都有一個做官的夢,按照這點追求,和我們一樣,落入凡間的俗人。
五,兩人長大後都選擇遊山玩水,做個純粹的文藝青年,遐想無限。
六,兩人在旅途中相遇,一見如故,結伴同行。後來加入個高適,浪蕩三人組。
七,少年不識湊滋味,中年方知柴米貴。
八,杜甫進入人生的下半場,只有“慘淡”二字。科舉不中,官爹西去,人生豈是一個“慘”字了得。從遠方,走回了苟且,也帶來了那些詩。雖然中間做過個小官,但是無濟於事,窮困潦倒,“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讀來很悲慘,自己的兒子也曾是那些白骨的一個。如今的“杜甫草堂”,可以見證到曾經的生活的辛酸。
九,李白的後半場,要比杜甫好得多,就是一個大網紅,粉絲從民間到皇上。基本可以算是衣食無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衣食足,無所謂,這就是不缺錢的底氣。
十,有錢任性,無錢認命。任性才可以灑脫飄揚,認命只能抑鬱下沉!
-
4 # 仿如初現
李白比杜甫大十多歲,李白成名時杜甫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杜甫應該算李白的小迷弟前前後後寫了不少關於李白的詩。
-
5 # 無量天真
李白被譽為“詩仙”,這稱呼不是白送的。仙,當然得飄起。不但飄,還逸、還雋、還靈、還幻……總之他的作品變幻莫測、搖曳多姿,浪漫的“飄”,是這位天才詩人特有的本領。
他在《江上吟》中說自己寫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凌滄洲”。他創造性的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盡情揮灑心中塊壘,
浪漫的詩句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因他事業上始終鬱郁不得志,半生飄零,藉由訪友問道,而遊歷名山大川,縱情于山水間,寫下大量讚美景秀山川的詩篇,也表現了他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不羈的性格,得到完美的契合。傑出的代表作《別東魯諸公》,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充分抒發了他心中激越的呼聲和詩人的傲骨。
而所謂浪漫主義,及是唯美主義,是於19世紀後期出現在英國藝術和文學領域中的一場組織鬆散運動。它最初起於詩壇,後來漸及小說、戲劇,主要流行於英國。"唯美主義",就是以藝術的形式美作為絕對美的一種藝術主張。
而李白崇尚於道教,他的所謂浪漫,是遵循了道教文化中的無為而為、天地人合一的創作方法而已,在自然萬物中達成一種精神上的怡悅和寄託。
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譽為“詩聖”,這在封建社會,“聖”在氣質上,就和李白的“仙”正好相反了,是個極接地氣的主兒。
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塗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讚美”,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於“沉鬱頓挫”。
吳沆《環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里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
雖然他也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仕途也和李白一樣不順,同樣成為安史之亂的炮灰。後期也一直過著寄人籬下,四處漂泊的日子,生活極其艱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還因為避臧介之亂而捱了五天餓。但他在生活上不論怎樣苦,也不論漂泊到什麼地方,他總是在關懷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李白和杜甫,這一對偉大的天才詩人,我還是更喜歡李白的灑脫勁兒。
-
6 # 白馬侃詩文
大李杜者,真狂士也。杜甫看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李白看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杜甫懟回去: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大李杜是中國唐代詩壇的雙子星。後人將二人視為並駕齊驅的詩人,統稱為“大李杜”,是很恰當的。二人既是好友,又有同好,曾兩度相遇相約相聚。杜甫比較瞭解李白: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說李白太飄,杜甫嚴謹且沉鬱頓挫,這是他們的作品風格,而作品風格也屬於詩人性情和品格的文字反映。
杜甫自詡: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又自信: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而李白狂妄地說: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即使失意也不覺丟臉: 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不飄逸怎麼會被賀知章讀《蜀道難》時四次呼李白為“謫仙人”呢?
而作為詩聖,一生坎坷潦倒,惟憑高尚的情懷流落江湖,自嘆“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
7 # 昌寶聯護欄
我個人對李白的詩句有非常高的崇拜,李白一開口便是一個盛唐。李白是唯一被人們譽為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傳奇的一生,豪放飄逸的詩風,確實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們一說起李白,就可以想見一個飄然不群的詩仙形象。
迄今為止,無論是研究者筆下的李白,還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其實自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這種定型化了的歷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傳奇色彩,使後世騷人望塵趨拜。然而這種定型化了的詩仙形象,也使人們與李白產生了一種近乎膜拜者與偶像之間的距離,一種霧裡看花、雲中觀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們循著詩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軌跡——詩歌,走入李白心靈的殿堂。
其實,李白的性格既有灑脫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執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傷亦如影子一樣與歡樂相隨,詩人與社會的矛盾以及詩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滿歡樂、飄逸灑脫的詩篇中,夾雜著失望的悵惘、焦慮的痛苦與孤獨的感傷。無論是希世之嘆,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對現實的抨擊,其中往往寓藏著這種心態。有人認為:李白的詩豪中見悲,有極為深沉的悲感。這種認識從較深層次揭示出李白詩歌的個性特徵以及流露於詩中的李白心態。 讀李白的詩,常常在豪放、樂觀、灑脫的感受之餘,品味道一種孑然特立、漂泊無依、四顧茫然的孤獨悲哀。李白的詩有時看似樂觀灑脫,實則在詩仙那瀟灑的一笑中,飄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著一種孤獨的痛苦心態。
孤獨感伴隨著李白的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擺脫掉。李白作於臨終前的《臨路歌》雲:“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很顯然,這位以揹負青天,摶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而自負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帶著終生的孤獨與遺憾,離開他既憎惡然又執著的熱愛著的世界的。
杜甫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係。同時,杜甫處於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而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杜甫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
8 # 費玉山
仙聖相逢在大唐,
品酒論詩情意長。
互賞詩風相敬重,
名垂青史有華章。
-
9 # 亦有所思
如果這一句話成立,那麼
白居易太俗了。
元微之太輕了。
李義山太晦了。
杜樊川太遊了。
蘇東坡太懶了。
王安石太炫了。
李清照太清了。
辛棄疾太隱了。
陸放翁太淺了。
就連納蘭容若也可以說他太直了。
什麼人有資格說李白飄?當然是寫得比李白還要狂放但還內斂的人。
什麼人有資格說杜甫太沉鬱頓挫?當然是極盡精工奧妙音律鏘然雄渾開闊更勝於杜公的人。
有這種人麼?
肯定沒有!
雙峰並峙是什麼意思?就是逼得後世的所有詩人只能繞道而行,前面有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這些詩人抬頭看了看,嘆了嘆氣,搖了搖頭。讓我們看一下這些人的名單:韓退之,柳子厚,白樂天,元微之,李義山,杜樊川,孟子野,賈詩奴,溫八叉,韓玉樵,劉桃花,韋端已,許仲晦,李長吉,張承吉,蘇東坡,王半山,歐陽永叔,範文正,黃山谷,陳無已……不說中晚唐,整個宋朝都被杜甫一個人壓得喘不上氣,你可以說李白彎腰,但卻不敢公開說杜詩不好。小李杜只是因為他們也姓李,也姓杜而已,並不是因為他們詩寫得接近李杜。整個中國詩歌史,從來沒有現有哪一個人被評為“李白第二”或“杜甫第二”,到了清朝才出一個黃仲則,也僅僅是學李白學得不錯而已。
李白,一個為詩而生的人。
杜甫,一個為詩而死的人。
飄?讓說這句話的人飄一下給我看看!
沉鬱頓挫?知道中國古代那些詩人有多少想得到這樣的評價而不可得,別說學會杜之一二,哪怕寫成一首唐詩都夠吹一輩子牛逼了!
寫出一首唐詩味道的詩,便可以吹一生。
李杜,寫了多少首?
-
10 # 音樂小妖
到現在為止,腦子裡依然還有映象的李白古詩,可能就是《靜夜思》了吧。
大家都說李白太飄,而杜甫又太嚴謹,其實李白何止是飄這麼簡單。
就看他當時的所作所為,哪是直接就已經起飛了,整個地球可能都已經容不下我們的大詩人李白了。
當時的高士力還有楊貴妃可都是唐玄宗身邊的最親近之人,楊貴妃就不用說了,能讓唐玄宗舍下老臉也要搶自己兒子的媳婦就足以說明很多問題了。
而高士力還是唐玄宗身邊的自己人,要知道唐朝的太監勢力是極及龐大的,到了後期所有的天子能不能即位都是由太監來指定的,
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來太監在唐朝的身份地位有多高,可當時的李白直接就讓高士力為自己脫鞋。
或許看起來只是小事一件,可是高士力平時都是為誰脫鞋的,除了唐玄宗可能就是楊貴妃了。
現在李白居然要高士力為自己脫鞋,這是打算要替代唐玄宗了嗎?
就在當時的場景之中,只要有人看到了這種情況,腦子裡一定會有這樣的想法,畢竟這麼多年了,還沒有人敢在皇宮之中這麼鬧騰。
先是甩了高士力的臉,之後又在詩中藉機懟了楊貴妃,也許當時的情況下,楊貴妃可能看不出詩當中對自己的諷刺。
但是等到了私下裡,有著大把的人才為楊貴妃解讀李白在詩中所提到的各種諷刺,所謂的秋後算賬可能就是如此吧。
要說李白身為唐朝的大詩人,一輩子不知道做了多少首詩,為了我們後人帶來了多少詩詞上面的文化傳承。
但就是這麼一個相當出名的人才,卻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得重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下場,自己的內心當中沒有點數嗎?
可以說當時本朝三個權力最大的人,就讓李白得罪了兩個,如果不是李白的名聲太大,或許李白根本就不可能活著走出京城。
而杜甫就不一樣了,很明顯杜甫相當的接地氣,不論是他的為人處事,還是詩詞的風格,幾乎都是最接近老百姓。
只是杜甫的出身實在太低了,再加上杜甫寫的詩當中帶有很多諷刺唐朝環境的語言,同樣也不被當朝的人喜歡。
從某一點上來看,李白和杜甫其實是一類人,都對當時的唐朝表達了強烈的不滿,看似李白對高士力各種諷刺,實際上所有的問題直指唐玄宗,而杜甫更是從根本上給唐朝挖坑,所以說“大李杜”其實都是一類人,都是對唐朝生活環境相當不滿之人,只是自己只是一個詩人,心有餘而力不足。
回覆列表
首先給個定義: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文化的兩座高峰。
瞭解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再來看一看他們二人的區別:李白為李唐王朝宗室之後,你可曾聽說李白為衣食發愁?詩歌以浪漫、豪放見長;杜甫一介布衣,遍歷人間疾苦,故以反應現實為主。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大眾,你應該感慨豬肉漲價;你有錢有閒財務自由,當然會整天發旅遊自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