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器百科

    高速戰列艦,設計有足夠的火力和裝甲,能與敵方戰列艦進行長時間的對射。而戰列巡洋艦,則是靠犧牲裝甲防護能力,來換取較高的航速。

    長門級戰列艦,在建成時是當時速度最快的

    高速戰列艦,是一種在不減弱裝甲防護能力和火力的前提下,儘可能提高航行速度的戰列艦。因為大多數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出現的無畏型戰列艦的設計航速均相當低,因此高速戰列艦這個詞彙即是用以形容以提高航速為主要目標的戰列艦。除參與普通作戰外,高速戰列艦還可以憑藉較高的航行速度,來執行更多種類的任務。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而戰列巡洋艦,是一種活躍於20世紀初的主力艦。戰列巡洋艦在尺寸、造價和武裝方面,與當時的戰列艦相近。但是一般裝甲都比較薄弱(與戰列艦相比),以換取更高的航速。這種艦艇,在遇到敵方巡洋艦時,可以將其消滅。但是遇到對方戰列艦時,通常裝甲是難以承受後者打擊的。

    高速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的主要區別在於。高速戰列艦設計有足夠的火力與裝甲,能在戰鬥中與敵方戰列艦進行較長時間的對射。而戰列巡洋艦,則是以犧牲裝甲防護來達到較高的航速。所以缺乏與戰列艦長時間對射的能力。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高速戰列艦,並不像戰列巡洋艦一樣,成為被海軍採納的正式稱呼。另外,高速戰列艦在各國海軍官方檔案上,與傳統的戰列艦並沒有任何分別。而且當時的海軍艦艇名冊或條約,也沒有將將高速戰列艦視為一獨立的艦種。而戰列巡洋艦就不一樣了,這一艦種,在當時艦艇名冊上,都是一種獨立的艦種。

  • 2 # 戰術鋼板UMP45

    早期的BC設計作用是對敵方的巡洋艦進行毀滅打擊,而對付戰列艦也可以憑藉航速和大口徑火炮逃跑並對敵方造成一定的傷害。早期BC和早期BB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BC用航速犧牲裝甲,BB用裝甲犧牲航速。而BC被拉上戰列線和BB對決則顯示出裝甲的巨大劣勢,日德蘭海戰殉爆的瑪麗女王號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跟英華人在炮塔裡面亂堆藥包也有關係)。日德蘭海戰結束後,各國吸取日德蘭海戰中BC暴露出的弱點的經驗教訓,重新設計BC,此時的BC已經逐漸向高速BB過渡,裝甲變得厚重,不僅僅承擔對付巡洋艦的任務。當時典型的設計為英國的胡德號戰巡(丹麥海峽被俾斯麥一發入魂主要是人品原因,被俾斯麥打進天窗,用裝甲區硬接俾斯麥的381不是不行)和日本的天城級戰巡。尤其是天城級戰巡,體現了戰巡向高速BB過渡的重要特點,同屬“八八艦隊”的紀伊級戰列和加賀級戰列除了航速略慢於天城級(然而仍然屬於高速戰列)外,無論是主炮的佈局還是裝甲結構都和天城級幾乎相同。然而,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天城級,加賀級被改成航母或拆毀,紀伊級放棄建造。同時代美國的列剋星敦級戰巡也被改成航母或拆解。然而,由於美國之前沒有設計過戰巡,列剋星敦級還是傳統的皮薄餡大的結構。二戰時期,傳統戰巡和傳統低速戰列已經被高速戰列取代,然而仍然需要一種戰艦對付地位更加重要的重巡。於是,另一種戰巡——大型巡洋艦被製造出來,這種戰艦的火炮口徑介於戰列艦和重巡洋艦之間,一般為283-330mm,而且不用來拉上戰列線參與主力對決,專門對付敵方重巡或者從事破交任務。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德國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巡(注:也有稱為戰列或大型巡洋艦的)和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注:也有稱為戰巡的),法國的敦刻爾克級戰巡(注:也有稱為戰列的)基於設計目的有時候也被算進去。同時,日本也發展了類似的“超甲巡”,蘇聯也發展了斯大林格勒級戰巡,但這兩級艦都沒有建成。由於這種戰艦花費巨大,相當於正常戰列艦三分之二左右的造價(以阿拉斯加級為例),不如發展其他艦艇合算,所以建成數量並不多。同時,這種艦艇也有“定位不明”的嫌疑。二戰結束後,隨著導彈戰艦時代的到來,火炮戰艦逐漸消亡,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也一起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 3 # 韋格蒂烏斯

    區別在鍋爐水平上。

    戰巡是一戰前的產物,是由裝甲巡洋艦發展來的。當時的鍋爐壓力比較低,蒸汽輪機水平也不行(一開始是直連的,樣式也是反動式)巡洋艦為了增強航行能力,動力系統要佔很大的空間和重量(那時經常要十幾臺鍋爐),所以戰巡的特點就是又細又長,還特別難以控制重量,稍微加點裝甲就會增加很多噸位。

    高速戰列艦是間戰期間的產物,技術進步導致動力效能大幅度提升,只要區區幾臺鍋爐就能達到過去十幾臺鍋爐達到的效果,節約了大量空間和重量,這樣專門設計一種可以執行戰巡任務的戰列艦就成了可能。間戰期間德國以巡洋艦的名義造過不少這類軍艦,也有不少國家選擇對舊戰巡直接改裝加強生存力。實際二戰期間的高速戰列艦和戰巡區別已不太明顯,這些改裝戰巡可以視為生存力較差的高速戰列艦。

  • 4 # DDG的老船塢

    戰列巡洋艦和高速戰列艦的差距其實就是輪機技術的發展口牙。

    戰列巡洋艦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主力艦化的裝甲巡洋艦,在輪機技術尚不成熟的時代,一方面鍋爐蒸汽壓力和溫度都不夠高,例如無畏號戰列艦爐壓1724kPa,為了提高航速不得不堆積大量鍋爐,另一方面汽輪機組沒有聯動齒輪減速機構,所以汽輪機組和螺旋槳之間的連線,要麼是直結式,要麼是早期簡易齒輪減速,直結式由於汽輪機最優轉速和螺旋槳最優轉速有著巨大的落差,汽輪機最優轉速往往超過2000RPM以上,低於這個轉速汽輪機效率會嚴重下降,而螺旋槳最優轉速在200-300多RPM,如果轉速過高會產生嚴重的空泡效應,導致推進效率嚴重下降,而且螺旋槳本身的機械效能也不足以承受過高的轉速,所以早期直結式汽輪機必須將就螺旋槳的轉速,這就嚴重影響了汽輪機的效率,簡易齒輪減速式汽輪機組雖然效率有所提高,但是無論是直結式還是簡易齒輪減速都不能解決高低壓渦輪組聯動驅動的問題,只能使用高低壓渦輪組分別驅動不同的螺旋槳,這樣一來單槳功率也受到渦輪機組安排的限制,不利於提高航速。

    無畏號左舷輪機佈局,這也是一戰皇家海軍戰列艦和戰巡常見佈局

    無畏號艙室佈局,戰列巡洋艦需要更多更大的鍋爐艙室

    一戰後輪機技術突飛猛進,首先是1910年帕森斯發明齒輪聯動減速機構,這一機構在一戰期間成熟並且從1915年開始在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上試用,另外,一戰後高壓鍋爐技術也突飛猛進,長門級爐壓1972kPa,為了達到26節航速堆了21臺鍋爐,而北卡羅來納級達到了3960kPa/454攝氏度,南達科他級和衣阿華級則升級到4137kPa/454攝氏度,當然喜歡追求極限的德華人更變態,俾斯麥級的蒸汽達到了6800kPa/450攝氏度,當然,德華人搞超高壓搞得有點變態了,所有采用超高壓鍋爐的德國戰艦幾乎都受到鍋爐蒸汽管線壽命低,故障率高的困擾,尤其是出動率較高的沙恩霍斯特級和驅逐艦群,沙恩霍斯特號就是因為鍋爐管線需要提前大修錯過了萊茵演習行動,倒是俾斯麥級兩艦,一個死的早,一個整天宅,所以倒是沒有碰到太多問題。

    聲望號30年代的輪機改造節省了2800噸排水量並且騰出了整個前鍋爐艙

    早期戰列巡洋艦鍋爐壓力低,直結式汽輪機效率差,所以不得不堆積大量鍋爐和大型主機來換取航速提高,但是大量鍋爐需要佔據大量空間和排水量,拉長了船身的同時還增大了需要防護的面積,這樣就不得不削弱裝甲防護,而輪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同樣功率的鍋爐和輪機所佔的空間和重量大大縮小,193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對聲望號戰列巡洋艦進行徹底改造時,把42臺老式水管爐換成了8臺2800kPa級高壓鍋爐,兩臺直結式汽輪機換成了四臺齒輪減速式汽輪機,結果不但總功率從112000軸馬力提升到120000軸馬力,航速增加了1節,而且減重2800噸用於加強防護和防空,同時還騰出了前鍋爐艙作為高炮彈藥庫和其他用途。由此可以看出,動力系統的技術進步可以說直接導致了純血戰巡的出局。所以說,輪機技術的發展意味著戰列艦的快速化和戰列巡洋艦的消亡。

  • 5 # 霹靂火觀察

    19世紀80年代,一些海軍軍工技術有了重大的進展,譬如更強勁的動力系統、堅硬的裝甲板還有高射速的火炮等。原本用於海上護衛和巡邏的巡洋艦逐漸也可以參與主力艦隊之間的火炮對抗,頗有向戰列艦靠攏的趨勢。作為海軍老大哥的英國海軍在這一時期有相當多的裝甲巡洋艦,並且不僅航速比較快,火炮的威力也逐漸在強化,防護更完善。

    時間來到20世紀。一戰前到一戰,這一時期已經有了戰巡,其突出的特徵是:一,火力水平同正規主力艦,也就是戰列艦幾乎一致。二,其動力要比戰列艦更優良,不過受制於當時有限的技術水平,航速優勢並不是非常明顯。三,動力強勁帶來了一定的副作用,犧牲了部分裝甲厚度。後來一系列的海軍規制條約則將戰列艦的極限航速卡在23節上下。此時的戰巡的航速一般都在29節及以上,普通的巡洋艦的航速大抵也是30節至34節,此時為了能與依靠航速避開戰列艦的巡洋艦對抗而佔有相當大優勢,戰巡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戰巡的火炮夠強,足以參加正規戰艦之間的對抗,但是由於其皮薄脆弱,並不會佔多少便宜。就拿“胡德”號來說,雖然不排除“俾斯麥”號的攻擊有運氣成分在裡面,但是“胡德”號的的確確是裝甲薄弱而致使“俾斯麥”號的炮彈落入高炮彈藥庫而引發了連鎖反應。

    戰巡這一在戰場上生存力貧弱的問題最終被高速戰列艦的出現而最終被解決。實際上,無論是高速戰列艦還是戰巡,其目的都是希望將主力艦的重火力、高防護同巡洋艦的機動性結合在一起。原先受制於技術,高防護與快速度“不可得兼”,發展出了戰巡這條線路。而隨著技術的逐步進步,追求高航速所需的動力裝置同厚重完善的裝甲保護可以相容到一起了。比較典型的是美國的“衣阿華”級,艦體主要裝甲區厚度312毫米,還帶有19°傾角;但同時,她的最高航速31節。

    高速戰列艦克服了戰巡防護不足的弊病,成為二戰前後一段時間的主流設計,儘管此時戰列艦的地位已經被航母所撼動了。

  • 6 # 羊的6檔電熱毯

    戰列艦要求能夠防護自身主炮的打擊,也就是視自身的噸位和時代防禦12英寸到18英寸大炮的打擊,戰列巡洋艦則只需要能夠防護重巡主炮的打擊,也就是說裝甲能擋得住8英寸的大炮就行了。

  • 7 # 板磚楔前臉啦

    高速戰列艦就收戰列艦加快速度 最早的全鍾炮型無畏級戰列艦就跑20節 到了二戰末期衣阿華速度達到34節 這就是高速戰列艦

    戰列巡洋艦就是巡洋艦換裝戰列艦的炮 但是早期由於巡洋艦排水量有限 火炮又隨著科技發展口徑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重無奈只能加大船體 以至於戰巡擁有戰列艦的外表卻沒有戰列艦的防護典型的例子就是胡德號 開戰沒多久 就被一炮打穿了彈藥庫裝甲引起爆炸生生被炸為兩截 戰巡除了執行巡洋艦本身的任務外 在海上決戰中還有參與決戰和敵艦硬剛的任務

  • 8 # 史話戲說

    聽起來很像,但是在設計思路上其實有很根本的區別。

    戰列巡洋艦,battle cruiser,是一種和戰列艦噸位相近的船。但是它們設計之初的考慮,就是適當放棄裝甲或者減輕主炮炮組的重量(減輕重量並不意味著減少火炮,也有可能是調整設計),以此來換取比戰列艦更高的航速。儘管後來經常參與戰列艦決戰,但是它們當初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能躲過任何同噸位的戰列艦,並且能追上並獵殺火力比自己差的巡洋艦。

    而快速戰列艦,fast battleship,是首先要求它的防護和炮組都符合戰列艦標準,然後再要求它有相對較高的速度,想辦法把航速拉高。它們的主業還是戰列對決,但是它們的高速可以讓它們適應更多工,比如航母護航。

    當然了,這種區別主要是在設計思路上。在實際使用中,並不一定戰列巡洋艦的生存能力就一定很差,在火力上和戰列艦平起平坐的戰列巡洋艦也一樣比比皆是。

    正如題主所說,兩者在效果上有一定重疊,但是設計上的思路區別,會導致船隻設計者的側重點不同。比如在高速戰列艦的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會優先保證戰列艦級別的火力和防護,然後再考慮透過船體設計、重量分配、引擎選擇等方面,來把航速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比如最早的概念上的“高速戰列艦”,一戰時期開始設計的伊麗莎白女王號(在當時算高速,和之後的船比又顯得是低速船了),它設計之初的要求就是要保持和前任鐵公爵級無畏艦一樣的主炮炮組設定。但是在設計中,伊麗莎白女王級取得了比鐵公爵級更高的速度。

  • 9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高速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是擁有著高航速和高火力,但是它們卻有著根本的區別,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防護。高速戰列艦是在原有戰列艦的防護和火力上,在技術上將速度從20-22節提升到27-31節。而戰列巡洋艦則不一樣,因為戰列巡洋艦因為技術還不行,只能在機動、火力、防禦三選二,而戰列巡洋艦就是選機動和火力放棄防禦的產物。日本金剛級,最初是戰列巡洋艦,但是後面改裝成了高速戰列艦,其實主裝甲帶還是203毫米,比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的305毫米裝甲帶還要薄

    因為戰列巡洋艦是在1900年前的產物,是英華人最先想出來的,本來想著是擁有戰列艦的火力(早期的時候火力還是弱於戰列艦)、巡洋艦的速度,而它的對手是對方巡洋艦而不是戰列艦,不過由於它的速度比較快,往往會喧賓奪主與敵方的戰列艦槓上。至於說是怎麼在原基礎上增加航速的呢,就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鍋爐,而為了給鍋爐騰出位置,就必須將艦體拉長,並且將削減裝甲厚度,不然重量上去鍋爐數量也就那麼多,速度還是上不去。赤城號航母,是由戰列巡洋艦改裝而成,長門號的滿排是4.2萬多噸,而赤城號戰列巡洋艦滿排為4.1萬噸,但是赤城號戰列巡洋艦的長度明顯比長門艦體長度更長

    至於說高速戰列艦的事20世紀20年代之後的事情,至於所說的技術進步,那就是軍艦的燃料由燃煤改換成重油,重油在燃燒時釋放出的熱量遠遠高於煤釋放出的熱量,所以鍋爐的高壓蒸汽溫度上去,速度也就上去。而燃料的改變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從20世紀初的燃煤,到20世紀10年代後的油煤混燒,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就改成重油專燒。俾斯麥級戰列艦,滿排為5.09萬噸,最大航速達到了30.8節

  • 10 # 李勉9

    高速戰列艦是由戰列艦演變而來的,下圖無畏級海軍戰列艦出現以來執行的任務就是和敵艦用巨炮進行應酬的,他們是強大的火力輸出者,也是鋼筋鐵骨的防禦者,說它是硬皮血牛一點都不過分。一艘戰列艦就相當於陸軍的一個坦克師的地位。除了轟擊地方軍艦,它還能轟擊海岸炮臺,不過他的航速不是很高,所以在有的時候居然趕不上海上戰鬥,如果在敵艦放棄戰鬥而選擇撤退的時候進行尾追攻擊,那麼更慘,追個好幾天都打不沉,被敵艦利用一個大霧天逃之夭夭也是有的。所以,海軍戰列艦的設計師們開始設計一種跑得更快的戰列艦,切記,這種設計是在不放棄戰列艦本身的火力輸出和強大裝甲下進行的。改變船體,用更輕的新型裝甲,更優秀的動力系統來改良戰列艦的速度。這就是快速戰列艦。

    而和戰列艦同一時代的巡洋艦是什麼樣的存在呢,在海軍強國全球殖民的時候,如果殖民地發生動亂髮生動亂,就必須派軍艦去彈壓(畢竟那時候沒飛機啊。)那麼一種能遠洋航行的軍艦才能適應這種需要,重點是速度要快,而且自持力要強----因為殖民地可能很遠。

    所以這種戰艦就出現了,又大又快(大是因為要裝很多遠洋物資),既然大了,乾脆就多裝些大炮唄,所以巡洋艦有時候的火力輸出直逼戰列艦啊。有些全球殖民大國就會擁有不少巡洋艦。大海戰巡邏兵也要上啊,巡洋艦參加戰鬥的機會也多了,一些人乾脆按照戰列艦的標準給巡洋艦裝上大炮。可是為了不影響巡洋艦的速度,那個裝甲就打個馬虎眼吧。這就是戰列巡洋艦,戰列艦火力的巡洋艦。

    這就是優中選優和趕鴨子硬上的區別。

  • 11 # 天邊飄著故鄉的雲

    戰列巡洋艦是舊式戰列艦減少裝甲防護,減輕重量,藉以獲得較高航速的。如果加上足夠厚的裝甲,就變成戰列艦。因為一戰當時的動力系統功率還是不夠大。

    高速戰列艦是二戰時出現的。此時船舶動力有了很大發展。即使採用正常厚度的裝甲,採用新型船型,依然可以獲得較高航速。代表的是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可以達到30節以上。配合航母作戰。

    高速戰列艦的舷裝甲可以防禦與主炮口徑相同的炮彈。

    戰列巡洋艦舷裝甲只能防禦巡洋艦的炮彈,大約200多毫米。

  • 12 # 會夢

    戰列巡洋艦的出現的確是顛覆了很多國家的戰艦意識形態,一種高速高火力的新式戰艦讓很多國家都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在日德蘭海戰之前,戰列巡洋艦的威懾力無比巨大,尤其是對艦隊的後勤補給更具有威脅。日德蘭海戰一戰破滅戰列巡洋艦的神話,之前讓各國感到壓力山大的戰列巡洋艦損失慘重,似乎有點不堪一擊。之後,戰列巡洋艦的熱火逐漸的沉澱了下來,各國不再瘋狂追求這種高速度高火力結合的主力戰艦,因為事實證明,戰列巡洋艦無法抗敵戰列艦。但是,戰艦的三要素,火力、裝甲、速度,這才是衡量戰列艦戰鬥力的標準,沒有高航速,戰列艦就是活靶子,所以高速戰列艦就此出世。世界上把戰列巡洋艦玩的最好的是德國,把高速戰列艦玩的最好的是美國。高速戰列艦擁有了戰列巡洋艦的所有優勢又彌補了裝甲不足的劣勢,所以在所有國家熱火朝天搞戰列巡洋艦的時候,美國沒有去搞,就算是阿拉斯加也只是定性為大型巡洋艦,主要針對日本的重巡。戰列巡洋艦並不適合作為主力來進行決戰,但是伏擊運輸線卻是一把好手,德國把戰巡玩的很溜,盟軍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其他國家的戰巡卻是沒有多少出彩了。英國的胡德倒是牛氣哄哄,結果被俾斯麥送進了大西洋。到了今天,所有的戰列艦都已經退出了現役,但是戰列巡洋艦卻仍然有服役的,那就是毛子的基洛夫。北約給毛子的基洛夫定位就是戰巡,也是現在唯一服役的戰巡了。

  • 13 # 潛伏2002

    簡單說戰巡是一戰前英國皇家海軍戰略戰術上的需要出現的艦種,主要對付當時大量的裝甲巡洋艦。受技術條件制約,其結果就是火力與同時期戰列艦相當,犧牲裝甲防護換取航速的提高,一般比同期戰列艦航速高3-5節,後期像聲望、胡德更出9-10節。到二戰前期隨著技術發展尤其是動力技術,戰列艦已經可以做到火力裝甲速度的三者兼顧。這就是所謂的高速戰列艦,其實二戰前條約型戰列艦都可以叫高速戰列艦,都在27-30節左右。只是大家航速都差不多,高也高不哪去,衣阿華級例外,能跑到33節。 德國的沙恩霍斯特級在德華人眼裡就是戰列艦,就是炮口徑小了,但裝甲很厚。日本金鋼級是一戰造的戰巡,二戰前改裝了幾次,改完叫高速戰列艦,其實裝甲還沒沙恩霍斯特厚,還是戰巡的底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臍橙保鮮用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