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年高二,想提前瞭解一些關於專業的東西,還有他們之間的區別。
5
回覆列表
  • 1 # 傻啦吧916

    該校各專業大學本科四年全程教學計劃分為課堂教學環節和實踐環節,課堂教學的總課時為2380學時,實踐環節中,軍訓為3周,畢業實習為8周,畢業論文為6周,另設有學年論文寫作要求。課堂教學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必修課中又分為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該校以上三個專業的公共課部分主要有大學英語、語文與寫作、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資料庫及其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思想道德修養、形式與政策、軍事理論。 該校經濟學的專業基礎課程有:線性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會計學和統計學。專業課設有:中國轉型經濟、世界經濟、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選修課設有:法律與經濟學、資本論、當代經濟學流派、經濟思想史、經濟史、新制度經濟學、計算機新技術、學科發展前沿專題、國際經濟合作、博弈論與資訊經濟學、比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電子商務市場營銷、財務管理、證券理論與實務、人力資源管理、港澳臺經濟、跨國公司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學、國家發展計劃。 該校管理學的專業基礎課程有:政治經濟學、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資訊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線性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經濟法、市場營銷。專業課設有:運籌學、組織行為學、專案管理、管理系統工程、戰略管理、運營計劃與控制。選修課設有:管理心理學、管理決策模型與方法、國家稅收、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人力資源管理、管理思想史、財政學、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應用博弈論、技術經濟學、經濟計量學。 該校法學的專業基礎課程有:法理學、中國法制史、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專業課設有:刑事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經濟法學、商法學、智慧財產權法學、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專業選修課設有:法哲學、中國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國法制史、比較憲法學、現代西方司法制度概論、比較法總論、法律社會學、立法學、犯罪學、監獄法、犯罪心理學、證據學、司法文書、公務員法、國家賠償法、律師與公證、行政複議法、當代中國地方制度、海商法與海事訴訟法學、國際投資法、國際貿易法、國際貨幣金融法、國際關係史、國際民事訴訟法、國際商事仲裁法、國際技術轉讓法、世貿組織法、國際稅法、中國區際衝突法、國際人權法、合同法、婚姻家庭繼承法、公司法、金融法、證券法、保險法、比較民商法、物權法、競爭法、企業法、勞動法、環境資源法、財稅法、房地產法、社會保障法、票據法。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各專業課程劃分過細,導致知識分割,不利於學生開展縱橫交錯的綜合性、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知識僵化,教師難於創新。相關課程都要重複講解有關聯絡,造成師生的人力與課時的浪費。學生聽課時間過長,而從事思考、創作和實踐的時間極為缺乏。以下試分析以上資料加以說明。 經濟學專業的課程安排中,經濟學說史、經濟思想史、經濟史都屬於史學系列,同屬一個專業的歷史內容是相互密切關聯的,分離成不同課程就分裂了經濟思想學說對經濟發展歷史之間的重要聯絡。同樣,當代經濟學流派、新制度經濟學、學科發展前沿專題、資本論、博弈論之間都有方法論上的關係,世界經濟、國際經濟學、國際經濟合作之間具有世界性的共同特徵,中國轉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發展經濟學、國家發展計劃、國民經濟管理學是專門研究中國問題的課程。 管理學專業的課程設定中,由於管理學本身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除了大致的概貌以外,管理學是由各種理論構成的理論叢林,因此管理學與管理思想史合併為一個課程較為有利。屬於決策類的運籌學、管理決策模型與方法、應用博弈論等可以決策學名義加以系統化。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屬於要素管理範疇。專案管理、管理系統工程和運營計劃與控制等屬於控制類,可以控制學的名義加以統合。組織行為學管理心理學也可以有意地加以結合。市場營銷與沒有開設的企業文化創新以及成本費用與利潤管理等課程內容也可以組合為營運管理進行專門講授。 第二部分 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的困境及出路探討 大學教育正面臨著如何應對人才市場對複合型人才需要實施教育的問題。所謂複合型人才,是一種由多種知識結構和能力構成的人才。它是在當代科學技術呈現出整體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眾多的邊緣學科、橫斷學科、交叉學科相繼出現的條件下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提出的一種新模式。這種複合型人才,在知識結構上,應該是較寬的知識結構和精深的專業的統一;在能力上應該是理論研究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統一;在意志品質上,應該是創新精神和求實態度的統一 。 人類社會活動的豐富多彩決定了研究人的行為的科學的方法靈活多樣,研究方法或工具的採用取決於研究的物件和目的。就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的整體研究方法來說,經濟學屬於觀察性科學,管理學屬於經驗性科學,而法學則屬於規範性科學。每一種學科都是整個科學領域的分支,作為為人類需要服務的科學,它的每一個分支雖然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領域,但同時他們也與其他學科以及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如果忽視了這些聯絡,學科研究就具有了封閉性,嚴重者將產生特定的學術困境。 一、經濟學的實踐困境 觀察性學科可以形容為“紙上談兵”,觀察者可以藉助假設前提高談闊論,無所不往。但是經濟學家的本意還是想透過研究和宣傳,讓自己的思想對國家政策、企業決策和個人生活的實踐產生指導作用,不過指導作用的大小歸根到底又取決於假設前提的真實程度。縱觀西方經濟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從亞當•斯密假設“經濟人”開始,西方經濟學家一直從觀察家的角度創造和發展經濟學理論,並試圖指導經濟生活。經過兩個世紀的從古典經濟學派到新古典經濟學派,直到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補充、修改和完善,整個過程都是探索如何將基於假設構建的理論符合經濟生活的實際。然而至今為止,經濟學仍然面臨之一系列實踐問題。 從結果看,它的困境反映在對經濟發展的預測的準確性和對預測結果的檢驗方法的確定上。經濟學的預測困難在於經濟學與經濟實踐之間難以消除的相互作用 。經濟活動是人的活動,以一少部分人的智慧預測大多數人的行為結果,其預測的可信性是難以證實的。並且,經濟學家還希望透過預測影響經濟的發展,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們也希望透過經濟學家的預測避免它們所不希望的後果發生,這樣一來,預測與預測結果是永遠不能吻合的。但是不能否認作為一種科學的經濟學並不是完全以人的意志作為分析依據,而是根據現實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背景和客觀的生產力條件進行預測的,因此,經濟學家預測經濟的發展趨勢是可行的。只要承認經濟預測的模糊性,對預測結果的檢驗也就不能苛刻了。 從原因看,結果的困境是由於理論分析前提的虛假性導致的。經濟學的假設是對人性中的趨利性傾向的加以肯定以便與經濟分析的利益最大化目標相符合,但現實的人性是複雜多樣的。它包含人具有動物本能的自然屬性和人受社會影響的社會屬性兩個方面。自然屬性簡單而穩定,社會屬性則複雜並且富於變化。由於人的本性決定著人的行為動機,因此,經濟學便以人性假設作為學科中人的行為分析的邏輯起點。人性假設越單一,理論體系就越容易嚴謹,不過由於人性實際上是複雜的,所以人性設定越是單一,其形成的理論距離現實就越遠。儘管經過修補可以做一些改善,但這樣學科體系內部是存在矛盾的,最終可能被根本否定。 利己性是人的自然屬性,單一而且穩定,經濟學的主流學派將人性定為單一的“理性經濟人”,因此經濟學能形成精緻而龐大的理論體系。但其人性假設受到來自多方的,特別是有限理性決策論、經濟博弈論和新制度經濟學從理性的有限性、理性的互動性和過程性、理性的制度制約等方面的挑戰和修正。這些挑戰和修正並不是要推翻“理性經濟人”的假設,而只是透過修補性論證,完善經濟學理論,形式上,他們使得經濟學理論大廈越來越牢固,越來越壯觀。而事實是:除了人以外,其他地球生物都老老實實地順應自然規律的安排,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比較簡單,人類把它們視為低階動物,而人類自己因為具有豐富的思想就自認為是理性的,並且不肯順從自然,總想戰勝自然,超越自然,但其行為符合自然規律時就成功,否則就遭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可見,有思想的人類是高階的,但其思想卻也是最不可把握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的行為是最沒有規律所以人也是最不理性的動物。因此,以人性假設為核心前提而成立和發展起來的經濟學,其理論的實踐困境是經濟學的人性假設前提自身造成的。它的困境要由博弈論、非線性理論以及非均衡理論等更貼近現實的方法論來解決,而這種解決途徑與法學、管理學的現實主義精神是一致的。 二、管理學的理論困境 嚴格地說,經驗性科學不是標準意義上的科學。經驗是指由實踐得來的知識和技能,它往往只能適用於某種具體的情境,管理學發源於對管理經驗的總結和抽象,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反映管理活動的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因而被稱之為“弱科學”。在管理學家們力圖將管理學科學化的過程中,卻形成了管理學的學派紛爭、理論林立的局面,這便是管理學的理論困境。 有學者分析了管理學科學化面臨的致命弱點,一是管理理論或原則具有模糊性缺乏對管理實踐的針對性和指導性,二是管理學缺乏統一的研究正規化和有效的管理知識積累模式 。因此,它不符合科學要有研究立場和研究物件的客觀性要求,要有可檢驗證實性、邏輯一致性、知識可積累性和方法簡練性的規範要求,以及要有廣泛性、有效性和精確性的科學結論的要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曾尖銳地指出:“目前的管理描述過於簡化、膚淺和缺乏現實性。……除非管理描述本身能達到更高的學術水平,否則我們就無法設想在建立和驗證正確的管理原則方面,會有很大的進步”,“流行的管理原則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它們像諺語一樣,總是成對出現。無論對哪個原則來說,我們差不多都能找到一個看來同樣有道理、同樣可以接受的對立原則”,“那些被普遍承認的管理原則存在著內在模糊性和自相矛盾的缺陷。”管理理論研究似乎難以有大的進展和飛躍 。 為了實現科學化的目標,管理學學者們模仿經濟學的研究方式,嘗試了各種人性假設方案,有“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複雜人”、“文化人”以及“學習人”等,但是沒有一個學派擁有足夠的說服力吸引其他學派的贊同。這不能說管理學學者比經濟學學者缺乏科學態度和接納不同觀點的胸懷。實際原因在於管理學的研究物件——管理是一個具有寬泛含義的不確定的概念。其複雜性表現在:首先,管理活動中的管理主體和被管理主體都是具有複雜個性的個人,他們的多樣的、不確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作用於同一個組織時,哪怕只有個別人的特殊行動都會改變整個組織的行動效果;其次,組織中的個人和組織本身有著不同的價值目標,由於前項的個性差異使得不同主體的價值目標的協調難得有統一的規律;第三,組織管理的外部環境的變數太多。以假設方式進行的科學分析通常不可以有兩個以上的變數,而管理學的實踐性很強,僅憑研究遊戲規則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既然管理學的研究物件有著以上性質,為什麼管理學要模仿事實上也只有科學外觀的經濟學那樣,硬要實現所謂科學化呢? 有學者提出以企業管理為管理學的核心可以作為使管理學締造管理學帝國,走出叢林的希望之路 。這無疑是具有合理性的獨到見解,因為企業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組織,可作為微觀管理的典範模式。可是事與願違,在一百多年的管理學發展過程中,管理學界非但沒有如有些管理學家預期的那樣形成明確的管理學一般理論,反而學派內部不斷裂變,學派數量越來越多,哪一派都不能徹底否定另一派的理論。管理學界把這種“繁榮”景象視為“煩惱”景象。 從大學原因來看,大學的法學教育是以傳授法律知識、培養以嚴密的思維能力和正直人格的合格法律專業人才為內容的教育活動。法律人才應當是高素質的精英式的人才,但是目前中國法學人才教育卻存在與社會對法律人才需求不相符的嚴重問題。在傳統的對口教育和專才教育模式的影響下,中國法學教育還存在著教育結果與教育目標不相符的局面。專業設定過細導致的課程範圍狹窄不利於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同時學生在泛泛而學的狀況下,沒有形成有目標性的良好知識結構。 從社會原因來看,中國從小學到中學採用的應試教育方式,使得學生多數學生在社會經驗、思維空間、自主能力方面的發展都受到限制。年齡不到二十歲的青年直接進入大學學習既具有高度的學術性,又具有強烈實踐性的法學的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處境被動是不難理解的。教師也難以開展更為靈活生動的教學工作。很顯然,要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必須改革教育模式,以新型的專業設定、課程安排、教學方式、考察目標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在操守方面,如果司法在社會生活中沒有獨立性和權威性,學生即使擁有伸張正義的雄心壯志,最後也將難免與世俗同流,這是大學教育力所不能及的。 四、三學科的出路探討 在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的擴充套件,各學科的學者都不斷地以更開闊的眼界研究它所涉及的領域。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的拓展特別吸引眼球,博弈論、非線性理論以及非均衡理論等研究方法使得經濟學更貼近現實,而這種思維方向與法學、管理學的現實主義精神是一致的。這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學科間的借鑑和融合已經呈現出一種趨勢。 管理學要走出困境似乎比較困難,但換個角度看卻未必盡然。經濟學學派研究的研究物件——經濟人是在一個統一市場的大範圍之內,各學派之所以批判和修正它,是因為各派都共同關心它。而管理活動是各種組織都存在並且又不願意忽視的研討物件,非企業性組織如政府機構、各種社會團體都有各自差異很大的管理要求,即使企業管理成為管理學的核心,其他形式的組織也不會關心企業管理勝過關心自己組織本身,個人對組織的目標管理的關心通常也不會勝過對自己的目標管理本身的關心。各種管理學分支完全可以遊離於管理學體系之外,因此理論叢林現象是管理學自身難以克服的困境。 管理學的出路首先在於要面對現實,管理學沒有必要走經濟學走過的形而上學的老路。管理學也不是“弱科學”,而是“軟科學”,是有韌性的科學,對管理的豐富解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管理學走出困境的出路的確是要借鑑其他學科的方法和經驗,下面以相鄰的經濟學和法學兩個學科的學術經驗作為參考座標,探討管理學問題的一些解決方法。 首先從研究物件維度看。特定的研究物件是一門學科成立的基礎,確立一個法律部門首先確立它的研究物件,這是古老又常新的法學已經成熟了的學術研究方法。而相對來說新興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從一開始就忽視了這一基礎工作,以至於學科體系的形成還要走過一段摸索過程,先發展了一百年的經濟學已經接近完善它的研究物件了,而管理學還處在不明階段。這三個學科中,經濟學偏向於單個主體的選擇活動,實際上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趨利心理的學科,管理學主要以管理決策行為為研究物件,法學的研究物件主要是法律或法律制度。三者的研究重點可以分別定性為人性、行為和事物。這種定性對於研究取向維度和研究假設維度的確定至關重要。 經濟學並不以人的所有屬性為研究物件,只是就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的利己性為人性基礎,在假定這個核心前提以後才可能進行經濟學理論研究。由於這是一個不現實的假設,經濟學的研究取向是靠強烈的學術精神支撐的,儘管這種精神使得經濟學曾經嚴重脫離現實,卻利用純自然科學的方法,幫助經濟學構建了可觀的理論體系。基於前面對人性假設的論述,經濟學對於利己性的“經濟人”假設比具有利他性的“社會人”、有修養的“文化人”、有上進精神的“學習人”等的假設都更接近人的本性,屬於比較穩定的自然屬性,因而其理論大廈得以建立。 相比之下,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主要屬於人的社會屬性。人的社會屬性比較容易受人的自然屬性和其他社會屬性的影響而動搖,因而管理學在研究假設方面遇到的問題必然是基本假設飄忽不定與核心概念缺乏 ,這是難以改變的。既然如此,為什麼一定要有一個不實用的核心假設呢?如果說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金字塔式的,為什麼管理學的理論就不能是扁平式的呢?並且與經濟學相比,管理學的研究取向也應當是實用,而非建立一個空中樓閣。為了使管理學對社會實踐的指導更具有科學根據,管理學已經藉助了經濟學的大量研究方法,可以解決一些假定方面的不足。同時,管理學還可以問鼎法學,為什麼不改良法律制度使管理學學院派人士能夠為了學術而學術呢? 相比之下,法學對人性的研究則更是處在單一人性設定方式的另一端,即身份設定,這是十分理性而客觀的設定,不是假定,如果比照假定,那也是十分現實的假定。由於法律制度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法學既研究人的自然屬性,也研究人的社會屬性。在這種前提下,法學不可能對人性提出單一的假設,從法學研究產生開始,對人性的研究就分配在各個法律部門當中了。由於民事活動是人們最基本的社會活動,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是作為一個獨立的自然人存在,所以,民法學對人的“自然人”屬性的確定是再恰當不過了。由自然人組成的集團則擬定為“法人”。其他部門法中對人的身份的設定都是這兩個設定的延伸,如憲法中的公民,刑法中的罪犯、行政法中的行政相對人、訴訟法中的當事人等。 現在法學研究過程中引進經濟學的效益分析方法是借鑑經濟學理性思維一種非常積極的探索,但有人主張法學研究也要對人性進行假設的提法容易導致誤解。其實,法律規則本身是由假定、處理和法律後果三部分組成,三者缺一不可。但是這種假定是對法律所要調整的社會關係的具體情景的假定,其中包括對各種情境中人性表現的假定,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惡意的,為的是設定不同的行為模式與相應的法律後果之間的聯絡,以便實現法律的預測功能、評價功能和指導功能,這與整個法學研究就人性進行假設是完全不同的。所謂“法律人”概念的設定對於法學教育具有一定的目標指定作用,而對於法學研究卻意義甚微。所以,不同於探索並揭示紛繁複雜又看不見的經濟規律的經濟學,也不同於可以分別適用於不同情境的管理學,作為研究具有適用統一性和權威性的法律的法學,其方法論不主張在對法學進行整體研究時,以片面的人性假設為前提。法學研究應當吸取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的教訓,不應將法學研究引入困境。 而法學教育要走出困境,首先重要的是改變粗放型的教育模式。目前中國各高校都各自一套教學質量管理體系,但從執行情況來看,普遍在客觀性、合理性、科學性等方面還存在問題,在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執行和持續改進上也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稽核。因此,以ISO9000國際標準為依據,建立先進科學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使中國高等教育實現國際化。同時根據各學校、各學科的特點採取相應的合理模式,法學教育可以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事實上也是管理學的目標管理經驗,將教育物件進行分類。如分清專業人才教育與普法教育各自的物件,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可以分為以下目標:法官、檢察官、律師、公務員、高階企業管理人員等。按照目標的要求設定學生課程表。學生隨著學年的進度選擇自己的目標。普法教育是為了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普及法律常識而面向法學專業以外的人們進行的廣泛的法制教育。在大學裡,對非法學專業的學生開設法學通論課程雖屬於普法教育一類,但卻是比較系統的法律基礎知識教育。為了提高這些知識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方面的效用,就需要將法學知識和學生的本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取其所需,因材施教。總之,教師和學生的職責和任務目標的明確化,是學校的教學模式科學化的必然要求。 經濟學與管理學在研究物件方面的聯絡與區別 經濟學界對於經濟學的研究物件的表述並不複雜。保羅 • 薩繆爾森在他的著作《經濟學》中指出:稀缺與效率是經濟學的雙重主題 。中國經濟學學者對西方經濟學研究物件的描述為“稀缺性與選擇” 、也有描述為“是研究市場機制的執行規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作用以及二者的有機結合,以解決資源的有效配置問題。……經濟學所研究的資源配置實際上是研究任何社會如何進行市場選擇,” 等。其中措辭略有不同,然而稀缺與效率的表達應當更加符合經濟學的實質,因為經濟學是實證科學,是解決是什麼、為什麼問題的,它能幫助人們做出選擇。而“選擇”則更傾向於管理學的實質,管理學的研究物件是適應於各種組織的普遍的管理原則和管理方法,包括研究合理組織社會生產的有效途徑、有效進行資源配置、發展生產的方案與措施;研究各種管理職能、管理制度、各種組織文化和多種組織方式;研究組織微觀管理、社會宏觀調控;研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可見,管理學是決策科學,也是選擇科學,上述經濟學家將經濟學的研究物件也表達為選擇,說明應用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密切聯絡。 由於經濟學與管理學在應用時的統一使得他們在研究內容方面相互交叉和滲透,形成了經濟管理學和管理經濟學等邊緣學科,在經濟管理領域的研究都兼有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兩棲型,幾乎難以分清管理學與經濟學的界限 。有些需要經濟學和管理學共同研究的問題,如經濟計劃、經濟決策、經濟預測、經濟調控經濟監督、經濟評估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以及公司治理、產業組織、企業競爭力、制度安排、機制設計、結構調整、發展戰略及經濟激勵等問題的研究,既可屬於經濟學,也可屬於管理學。如果沒有經濟學在管理學中的運用,經濟學就只是經濟學家們設計的精巧遊戲規則,沒有管理學對經濟學的滲透,就不會產生應用經濟學,管理學的理論就不夠嚴謹。國民經濟管理學、企業管理學的產生不但有巨大的實用性,而且反過來又促進了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應用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宏觀經濟學中的價格管理和市場管理都是經濟學相管理學延伸所研究的問題。經濟學和管理學從不同角度對同一物件(如企業、國民經濟)的研究結果相同或不同,對於決策者都具有參考價值,並且用正確方法研究的結果常常是相同的,因而可以起到相互印證的作用。 由於“經濟”與“管理”二詞經常並列使用為“經濟管理”,大學財經院校設立的經濟管理學院也是經濟與管理合一的,體現出兩者在應用上的密切聯絡,但是兩者研究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首先,經濟學主要探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即解決如何有效地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而管理學注重組織資源的有效利用,以解決如何提高投入和產出效率的問題。經濟學侷限於有限資源這一前提,透過研究市場供需關係指導企業決定生產什麼產品和生產多少產品,並且透過對市場結構的分析和商業週期的規律的研究,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參考。管理學首先運用於企業管理,它研究企業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而其中人力資源具有更大的潛力,管理技巧的運用是提高產出的重要變數。 其次,經濟學研究社會資源的配置機制和制度方面,即在市場機制條件下,以人們的自利行為為出發點;而管理學研究組織資源的技術和方法,它以在權威控制下人們的自覺行為為出發點。為了使理論研究形成具有核心的嚴密體系,經濟學和管理學對人性做出了各自的前提性假設,對此,在本節第四個問題中集中討論。 第三,經濟學側重於宏觀和共性方面,即研究一般規律和普遍現象,而管理學則側重於較微觀和個性的方面,注重研究特殊性和實際方法 。經濟學的研究起點是市場,而管理學的研究起點是企業,因此從開始經濟學就更側重宏觀,對於作為市場分子的企業而言,市場經濟規律的研究對企業管理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當管理學運用於國民經濟管理時,對人力資源的管理作為市場要素管理的一部分退為次要地位,而對有限的物資資源的管理變為主要,也就是說,在宏觀的國民經濟管理活動中,經濟學的運用更為重要

  • 2 # 高效率大機率小成本

    管理學偏文,經濟學偏理。對於高二甚至大學本科學生來說,那些假定、闡述、推論都不難看懂和理解,難的是其背後這樣分析、判斷、決策的微妙過程。要說有意思,其中的實際體驗才會是驚心動魄的;不過,對於求學階段的未入門者,這一切都需要等待…

    其實,管理學中不說經濟是不可能的,經濟學涉及的一定與管理有關。至於區別,至多存在於課堂作業的佈置上了。比如,今天做一個經濟學上的成本核算題目,做出來覺得有點意思的;明天,要做一個有點意思的專案運營課題,但涉及費用核定資料,還需要去市場找些一手資料,需要實地調查一下,這個可以很有意思,也或許沒意思卻又不得不做!

    UES“有意思”是一種可以有各種內涵只能意會的言傳方式,要具體來區分是很有難度的,既要對三觀還要眼神對,可以一直帶著這個問號?來思考,一旦停止了就真的沒意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幫我介紹一下歌手陳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