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肅順和納喇氏(彼時還不能稱為慈禧太后)是咸豐朝後期非常得寵的政壇風雲人物。肅順作為御前大臣,又是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倍受咸豐帝奕詝的信賴,幾乎形成朝廷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政治勢力。而納喇氏作為皇子載淳生母、皇帝的寵妃,深得咸豐帝寵愛,經常違背家法祖制,代替皇上披閱奏章,干預朝政,也是勢震朝野。

    對於納喇氏的干政,肅順等人表示極度的不滿,但因納喇氏當時尚未形成一股獨立的政治勢力,因此,兩人的政治衝突還沒有爆發。

    咸豐十年(1860)八月,英法聯軍憑藉著銳利的洋槍洋炮,連敗清軍,直逼天津。訊息很快傳到北京,全城大震。當時,奕詝正在圓明園與皇后、皇妃們一起飲酒作樂,聞聽軍機處京師告急的十萬火急的奏報,頓時嚇得亂成一團,他竟急得低聲哭泣起來。后妃們見皇上急嚇得這般模樣,也更為驚慌失措,跟著一起抱頭痛哭。

    突然,這嘈雜的哭聲被一句高聲的進諫所打斷:“皇上,事情危急。我們抱頭痛哭有何用,不如快點請恭親王前來幫助出主意,速定退兵之策。”奕詝睜大哭得紅腫的眼睛,定睛一看,見是懿貴妃納喇氏在那裡進諫。

    奕詝採納了納喇氏的建議,差人速召恭親王奕訢和御前大臣肅順來圓明園急商退敵之策。此時,他忘了,奕訢與肅順平素就不睦,自奕訢下臺,肅順發跡,當上御前大臣之後,兩人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在這危急萬分的時刻,兩人能否捐棄前嫌,全力維護愛新覺羅家族的利益,實在難以揣測。

    果然,議事開始後,肅順和奕訢這兩個“六爺”便當著奕詝的面大吵起來。奕訢認為:英法聯軍槍炮迅烈,難於抵擋,在列強已逼近京師的危急關頭,再與之動刀槍,無異於引火自焚,不如效先祖故事,對英法暫施羈縻之策,先與之簽訂和約,允許英法擴大貿易通商等條款,待度過危機後再徐圖進取。他的觀點歸結為一句話,就是“主和”。

    而肅順則是強硬的主戰派,雖然前線清軍屢戰屢敗,但他仍主張調集各省勁旅,與英法決戰。奕詝被兩人的爭吵搞得思緒煩亂,更拿不定主意了,議事只好不了了之。

    肅順、奕訢離開奕詝後,在圓明園門口撞見,兩人又面紅耳赤地吵了幾句。肅順質問道:“英法聯軍雖然兵臨城下,但如何退敵,乃是御前樞臣所應辦之事,親王何必多慮?”奕訢也毫不客氣地反唇相譏:“你這御前大臣也真是有些孤陋寡聞,此次圓明園之行,非本親王自來,而是皇上特召。”直說得肅順啞口無言,羞愧萬分,諾諾而退。

    事後,肅順一直對此事耿耿於懷,他知道,自孝靜皇貴太妃(奕訢生母)去世以來,皇上與其六弟奕訢失和,關係日冷一日,幾乎斷絕往來,此次特召恭親王入圓明園議事,肯定是有人向皇上推薦,這人究竟是誰呢?不久,肅順終於將此事探聽明白,讓皇帝召奕訢議事的主意是納喇氏出的。肅順對此非常不滿,他暗想如果奕訢與宮中的納喇氏串通起來,豈不是威脅自己的一股強大勢力?想到這裡,他開始對納喇氏有所提防。

    七月,英法聯軍進犯澱園,奕詝不顧眾臣阻攔,倉皇出逃。因出行過於倉促,僅帶宮中一輛車供皇帝乘坐,其餘的后妃嬪御所乘的車輛,都是從街市上僱來的,車輛破舊不堪,拉車的騾馬也都瘦弱羸瘠,晝夜兼程地奔逃,搞得乘車者狼狽不堪,大聲叫苦。進入山區後,崎嶇陡峭的山路顛簸震盪不已。

    納喇氏乘坐的就是一輛破騾車,行駛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直顛得她五臟六腑翻江倒海,口中連吐苦水。納喇氏從來也沒有受過這般苦,只好躲在車帳內偷偷哭泣。忽然,納喇氏聽到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她掀開車帳,只見肅順騎著匹高頭大馬從騾車旁經過。納喇氏忙止住抽噎,提高嗓門喊道:“六爺(肅順是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我乘的這車實在太破舊了,能不能幫我換個好的來。”肅順在馬上連頭也沒回,答道:“荒山野嶺,中途從哪裡得車?等到前面有村落人家處再說。”言畢,拍馬而去。

    不大的功夫,疲憊不堪的車隊來到某鎮稍事休息。納喇氏走下破車,急忙找到肅順,哀求道:“六爺,請快點給我尋個新車吧!”肅順仍是頭也不回,不耐煩地說:“這是什麼時候,我哪有功夫辦理關防差事。”(按:當時后妃所乘的車稱之為關防車)納喇氏只好諾諾而退。

    過了片刻,皇家車隊又緩緩出發,恰好肅順又騎馬經過納喇氏的破車,納喇氏流著眼淚請求給她換車,這回肅順勒住馬韁,怒氣衝衝地說:“危難之中那能與承平之時相比,而且此等荒僻小鎮哪裡有車可僱,得舊車該知足了吧,你是何人?”這一頓數落使納喇氏羞愧滿面,氣得滿臉通紅,正要出語反駁,只見肅順用力地抽了坐騎一鞭,那馬兒受了驚嚇,箭一般地向前奔去。望著肅順漸漸遠去的身影,納喇氏狠狠地咬了咬牙,兩人的關係更加惡化。

    抵達承德避暑山莊後,奕詝對肅順授以全權,納喇氏與肅順之間的矛盾愈趨激化。到咸豐十一年(1861)春天,奕詝的病情更重了,聰明的肅順意識到,有朝一日皇上駕崩,如果讓納喇氏控制了局面,自己必然性命難保,於是,他利用一切機會向本來已對納喇氏專權表示不滿的皇上進言,企圖藉機除掉納喇氏,以先下手為強。

    一日,奕詝忽然感到身體似乎好了些,忙單獨召見肅順,商談要事。談話間,他多次流露出對納喇氏的專權表示不滿,並表示為防止日後出現后妃專權局面,要趁早廢掉納喇氏,將她打入冷宮的想法。

    肅順見時機成熟,便向皇上進言:“皇上,奴才以為對於懿貴妃,不如效鉤弋故事。”

    奕詝聽罷,不由地大吃一驚,他知道“鉤弋夫人故事”是指西漢武帝后元元年(公元前88)的事情,當時漢武帝非常喜愛鉤弋夫人之子弗陵,想立為太子,但又擔心弗陵幼小,造成母后專權的局面,為穩定劉氏政權,漢武帝在生前將鉤弋夫人賜死,成為歷史上的典故“鉤弋故事”。今天,肅順要他仿鉤弋故事除掉納喇氏,直令他心驚膽顫,想想往昔他和蘭兒的風流事,再想想年幼的皇子載淳,他真不忍心這樣做。想到這裡,他閉上眼睛,痛苦地搖頭否定了肅順的提議,此事不了了之。

    此後,奕詝在病重時,肅順又多次說了很多對納喇氏不利的話,被左右太監聽去,告訴了納喇氏,納喇氏對肅順更是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

    總的說來,肅順與納喇氏之間的矛盾鬥爭是晚清愛新覺羅氏家族內部爭權奪利鬥爭的重要內容,兩人的交惡,是引發“祺祥政變”的重要原因。

  • 2 # 青年史學家

    慈禧太后雖然掌握清政府的權力長達47年,但是實際上她在掌權的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很多政敵和反對勢力。他所遇到的第一個對手就是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八大臣是咸豐帝在臨終前所做出的安排,其全稱是“贊襄政務大臣”,咸豐帝一方面是希望他們輔佐年幼的皇帝,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們能夠牽制慈禧以及恭親王的勢力和影響。

    而慈禧太后與肅順之間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使得慈禧太后最終選擇痛下殺手,肅順的結局是非常慘的。

    首先是有傳聞說咸豐帝臨終之前,肅順等人看出了咸豐帝對慈禧不放心,因此建議咸豐帝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一樣,先讓慈禧自盡,再立其子為儲君,雖然咸豐帝最後沒有這樣做,但是這樣的傳言卻被傳到了慈禧太后的耳中,以慈禧太后喜歡報復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的。這也是雙方最初不和睦的導火索。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雙方在權力上的爭奪。肅順等八大臣因為有咸豐帝的臨終任命,所以自以為擁有了權力的來源,所以在對內對外政策上處處與慈禧太后掣肘(慈安太后是站在慈禧太后那一邊的,恭親王也是),比如慈禧、恭親王主張與英法修好,而肅順等人則主張繼續對英法列強保持強硬。肅順此後在從熱河回京的途中也曾經想過殺掉慈禧太后,但是並沒有執行,這與他沒有掌握軍權也有很大關係。

    而肅順因為在咸豐朝就是一個處事生猛的能吏,因此在朝中政敵很多,在肅順與慈禧太后之間的鬥爭中,慈禧一方不僅佔據了人數上的優勢,而且她還有榮祿、勝保等掌握軍權的年輕的官員的支援,因此肅順最終在這場政治鬥爭中敗下陣來。

  • 3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垂簾聽政

    1861年,慈禧太后聯手恭親王奕訢等人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打敗咸豐留下的顧命八大臣,慈禧太后從此開始垂簾聽政,掌握清朝最高權力長達四十七年之久。在顧命八大臣中只有肅順被當眾斬殺於菜市口,以肅順宗室重臣的地位和輔政大臣的身份,為了皇室顏面賜個自盡就行了,在菜市口明正典刑其實有些侮辱成分,只能說肅順把慈禧得罪的太狠了。

    肅順畫像

    愛新覺羅·肅順是鄭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非常受到咸豐皇帝重用,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八旗旗務、皇宮護衛、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所有事情都能管轄,權勢滔天。肅順可能也是和咸豐皇帝的關係太好了,啥都敢說,也因此得罪了慈禧。首先是咸豐帝體弱多病,常常讓慈禧幫他批閱奏章處理朝政,這件事被肅順知道後不依不饒,非要讓咸豐廢掉慈禧;其次是咸豐帝病危之際,肅順勸咸豐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的故事,及早殺掉慈禧以絕後患,這兩件事雖然因為咸豐不忍心都沒有做,但是慈禧恨死肅順了。

    電視劇中的肅順形象

    要說只是得罪了慈禧也沒什麼,畢竟孤兒寡母的也做不了什麼,但是肅順獨佔權力的慾望太強,得罪了太多的人,被人聯手弄死。

    第一、按照咸豐帝的安排,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是輔政大臣,處理朝政;給了慈安和慈禧“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所有詔書必須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掌控決策權。這樣兩撥人互相制衡輔助年幼的同治帝。

    但是肅順這個人自視甚高,權力慾極強,覺得只有自己掌控權力才能救大清朝,非要逼著慈安和慈禧交出兩枚御印,這樣一來就將本來不在乎權力的慈安太后逼到了慈禧一邊。慈安太后是咸豐帝的正牌皇后,在咸豐死後是皇室中身份最高的人,她的認可讓慈禧發動政變名正言順、有了法統依據。

    電視劇中的肅順和恭親王奕訢

    第二、咸豐帝在任命輔政大臣的時候聽了肅順的意見,將當時坐鎮北京的恭親王奕訢、掌控北方兵權的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軍機大臣文祥等人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了。恭親王奕訢等人自然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權勢,因此當慈禧派親信太監安德海聯絡他們的時候雙方一拍即合,這幫人掌控京畿、手中有兵有權,是慈禧賴以發動政變以及之後掌控朝政的武力基礎。

    第三、肅順雖然驕橫專權、目中無人,但是他清醒的認識到在外有列強環伺、內有太平天國的情況下只有重用漢臣才能挽救清朝的命運;另外肅順非常看不慣滿族權貴的懦弱墮落、腐敗無能,輕視滿臣。因此肅順掌權期間破格提拔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漢族官員,像“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這話就是肅順安排人寫的。而且一旦滿臣和漢臣有什麼矛盾衝突,肅順基本上都是偏向漢臣;再加上查處“戊午科場案”、“戶部寶鈔案”,肅順嚴懲了一大批滿族宗室貴戚,可以說在大多數滿族權貴心中肅順就是“仇人”。

    在當時的朝堂中曾國藩等人都是剛剛崛起,在中央層面是滿臣掌控,漢臣還難以左右國家大事。所以肅順在朝中根本沒有多少支持者,這也是位高權重的顧命大臣在政變中毫無還手之力的重要原因。

    電視劇中的慈禧和恭親王奕訢

    咸豐十一年十月二日夜,肅順在護送咸豐帝遺體回京途中被捕。顧命八大臣中載垣、端華自盡,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革職,僅有肅順在菜市口被斬首。肅順被殺後,曾國藩嘆息稱“此冤獄也,自壞長城矣。”從此清朝進入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奕訢主持政務的時代。

  • 4 # 歷史三日談

    慈禧太后算是咸豐皇帝的權妃,而肅順則是咸豐朝最紅的權臣,本來二人一個在廟堂,一個在後宮,八竿子打不著,並不產生什麼交集,也很難說結怨。

    但只要有皇帝在的地方,就什麼樣的奇蹟都會發生,咸豐皇帝自1951年繼位,做為清朝最後一位有實權的皇帝,秘密立儲制度選出來的皇帝,咸豐帝不但在處理政務上能幹,在後宮的能力也不遑多讓,因此廣選美女入宮,夜夜笙簫。

    就泡妞這事,適可而止正好,荒淫則容易無度,無度就容易出事,先不說咸豐帝后來死這上面了就說當時咸豐帝天天在女·人·肚·皮上趴著。

    這其中有一個叫慈禧太后的也是咸豐帝最寵愛的一個,在她那裡咸豐帝花的時間最多,呆的時間最長,一回兩回還無妨,但皇帝畢竟不止這一件事情等著幹,軍國大事,每天奏摺一麻袋一麻袋的往宮裡運。

    咸豐帝有時候懶得動,就讓人把奏摺拿到後宮處理,就這也不好好幹,而是他忙他該忙的,讓慈禧看奏摺,時間長了,慈禧太后對於軍國大事也有一定的瞭解,特別是對於軍國權力,慈禧太后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當時的權臣肅順不答應了,他作為最紅的大臣都沒有批閱奏摺的權力,何況一個後宮女子乎?當初選她們進宮可沒說要幹這個。

    按照清廷祖制,後宮女子不得干政,這是規矩,因此,對於慈禧太后,肅順是百般阻撓,咸豐帝也不敢有違祖制,因此也不反駁肅順。

    但慈禧太后不答應了,憑什麼你們老爺們能幹的事我們女人就不能幹,不是有很多事情咸豐爺也不找你們幹,只能找我嗎?

    因此慈禧太后不但不服,還找來差一點沒當上皇帝的皇六弟――恭親王奕訢助陣,雙方鬥法自此開始,不過肅順當時牛氣熏天,慈禧太后根本不是個,即使後來雙方攤牌。

    慈禧太后也不過是險勝肅順,因此二人結怨,純粹是一個有野心的女人碰到了一個有野心的男人,最終,野心更大的一個笑到了最後而已!

  • 5 # 立志成蟲

    從根本上說是權力之爭,肅順是咸豐皇帝倚重信任的大臣,而慈禧(當時是懿貴妃)頗有政治權術的頭腦和心機手段。沉溺於個人享受的咸豐經常讓懿貴妃替他批閱奏摺,懿貴妃從此染指了權力,引起肅順等人的不滿,但是也沒有多少直接正面的衝突。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咸豐逃離北京,在承德避暑山莊一病不起。肅順建議咸豐效仿漢武帝殺勾弋夫人,因為咸豐的獨苗苗載淳(同治皇帝)年幼,生母懿貴妃又是個厲害角色。而咸豐考慮到皇后太老實肅順太跋扈,懿貴妃正好可以起到平衡制約的作用所以沒有采納肅順的建議。這個事兒不管是真實的還是野史傳說,說明了權力鬥爭升級了。咸豐死後,有個叫董元醇的御史建議兩宮垂簾聽政,奏章被兩宮太后留下了沒有任何回覆。肅順犯了二百五,用各種手段逼迫兩宮太后表態,性情溫和的慈安太后氣的大哭,年幼的同治皇帝嚇得哭著尿了褲子,這一搞矛盾衝突在表面上都尖銳化了。此時還在承德,咸豐屍骨未寒,以肅順為首顧命八大臣輔政是咸豐的遺詔,肅順完全可以裝作不知,或者駁斥董元醇一下就可以了,顧命大臣的權力誰也動搖不了。還有一件事兒,被咸豐冷落提防多年留在北京跟英法聯軍議和的六弟恭親王奕訢要來承德奔喪,肅順竟然阻止,這可犯了忠孝人倫的大忌。據說慈禧當面對肅順說恭親王來見我們母子的時候你在旁邊看著好了。奕訢到了承德,和慈安慈禧完成了正式聯盟,為了各自的權力利益必須清除肅順等人。咸豐的七弟奕譞(醇賢親王,慈禧的親妹夫,光緒皇帝的父親,宣統皇帝的祖父)等皇親宗室也支援兩宮太后垂簾,恭親王攝政,奕譞後來還親自帶人抓了肅順。“祺祥政變”發生了,慈禧正式成為晚清的政治權力人物達47年

  • 6 # 趣談國史

    肅順與慈禧無冤無仇。二人之所以鬧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無非為了兩個字:權力。

    這一切都是拜咸豐皇帝所賜。

    咸豐死前,為了讓5歲的兒子將來能夠坐穩江山,自作聰明地搞了一個平衡術:既任命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作為顧命大臣,掌握一切朝政,同時又給了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兩方印章,使她們擁有最終的決策權。

    當時,慈安太后24歲,慈禧太后26歲。肅順等老臣根本沒把這兩個小寡婦放在眼裡,而且在言談舉止之中顯露了出來。

    很顯然,肅順小看了慈禧。

    慈禧、慈安一合計,先帝剛剛駕崩,顧命大臣就開始囂張跋扈了,那以後皇帝和兩宮太后豈不成了擺設?

    為了奪回權力,慈禧便暗地裡派人聯絡了身在京城的恭親王奕訢,讓奕訢在京城裡秘密安排好一切,然後趁著肅順護送咸豐的棺槨回京的機會,突然發動政變,砍了肅順等人的腦袋。因為這一年是舊曆辛酉年,因此史稱“辛酉政變”。

    滅掉八大臣之後,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受封議政王,形成了“叔嫂共治”的局面。

  • 7 # 巫女阿滿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所謂肅順和慈禧結怨,其實本質上還是權力之爭,肅順等人作為顧命大臣,慈禧作為皇帝生母,大家都想在國家政事兒上插一手,但是又談不到一塊去,無法合作,自然就要針鋒相對了。

    當然,話是這麼說,既然題主都這麼問了,那麼我們還是要找一下還有沒有什麼別的原因。

    根據諸書記載,這個原因嘛,有還是有的,當然我也無法保證確實可信,史書這麼記了,我也就這麼寫一下,大家看看就好。一般來說有下面兩個原因:

    1)在熱河行宮的時候,肅順負責管理給各位後宮嬪妃的宮分,也就是日常的用度。可能是因為逃亡在外,確實資糧短缺,也可能是肅順故意的,反正慈禧覺得自己的東西少了很多,既然是肅順負責這事兒,她自然嫉恨上了肅順。

    2)第二個原因就比較嚴重了,需要用到西漢的一個典故。鉤弋故事,漢武帝去世之前,遺命讓漢昭帝劉弗陵即位,但是他怕再度出現後宮干政的現象,下旨賜死了漢昭帝的生母鉤弋夫人。這個典故的核心就是殺母立子。現在咸豐帝也自感活不了多久了,他只有一個兒子,那就是未來的同治皇帝。據說咸豐曾經和肅順密謀過,曾仿效漢武帝殺母立子的心思。

    如果上面兩件事兒是真的,那麼慈禧恨上肅順就再正常不過了,第一條無非少點東西還無關大雅,第二條就是想直接結束慈禧年輕的生命了,慈禧如何能忍。

    當然,上面兩件事兒也只是私家記載,可信度是有一些的,但也不敢保證一定就有。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 8 # 歷史課課代表

    大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剛剛回鑾兩宮皇太后便頒佈了一道讓朝野上下驚愕不已的懿旨,懿旨的內容就是宣佈了對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的處理:肅順問斬於菜市口,載垣、端華被賜獄中自盡;其餘五人被撤職。對八位輔政大臣的處理實際上宣告了咸豐皇帝臨終前的政治佈局被打破,而隨後兩宮皇太后則透過垂簾聽政的方式正式走上了清朝的政治舞臺,此後的半個世紀時間,清朝的朝堂之上始終實行著太后垂簾的政治形勢。八大臣中,雖然被處死的有三人,但是相比菜市口問斬的肅順,載垣和端華的死法明顯更為體面。而肅順之所以被問斬於菜市口,既是因為他是八大臣之首的緣故,更重要的是作為兩宮皇太后核心的慈禧太后對其恨之入骨,肅順到底是怎麼得罪了慈禧太后呢?

    “北狩”路上肅順對慈禧的求助毫不理會: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進犯清朝。南方沿海一路北近,在天津大沽口登陸,清軍阻擊失敗,聯軍佔領天津,北京受到威脅,清廷上下頗為震撼,為了避免被英法聯軍俘獲,咸豐皇帝在聯軍攻陷北京前夕率后妃皇子及親信大臣等一干人倉皇向熱河避暑山莊逃去,因為事情發生於舊曆庚申年,故歷史將其稱為庚申之變,也成咸豐北狩。由於事發倉促,所以咸豐皇帝等人是直接從圓明園出發去往承德,因為隨行人員眾多,一時之間找不到太多的車馬,以至於當時除了咸豐皇帝所乘坐的車碾為皇家專用,其餘皇后和懿貴妃等人乘坐的都是從民間租來的普通拉車。

    咸豐皇帝去熱河的決定是倉促之舉,所以去往熱河的兵來來得及修整,此前自從嘉慶二十五年清仁宗嘉慶皇帝暴卒於熱河行宮以來,歷經道光一朝三十年,及至咸豐十年,避暑山莊已經有四十年沒去過皇帝了,所以其官道年久失修自然異常顛簸,常年養尊處優的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無法忍受舟車勞頓,因此再三派身邊的太監去找負責護駕隨行的肅順,請求換一輛舒適點的馬車,據說肅順情急之下非常不耐煩,脫口說了句:“爾何人?皇后亦乘此車。”的不敬之語。當時的慈禧還只是咸豐皇帝后宮之中一位嬪妃,無法與肅順這樣位高權重、炙手可熱的高官抗衡,但是兩人之間的仇就這樣結下了。

    肅順建議咸豐皇帝消防漢武帝“鉤弋之事”:

    咸豐皇帝來到避暑山莊後,因為對王朝的前景深感絕望,因此便開始麻醉自己,整日醉心於聽戲、飲酒,甚至還抽起了鴉片,咸豐皇帝自暴自棄和過度放縱,也讓其身體日漸虛弱,到了咸豐十一年時,自感大限將至的咸豐皇帝已經開始為自的身後之事盤算了。大阿哥載淳是自己唯一活下來的兒子,皇位的繼承自然無可爭議,但是這樣一個六歲的孩童如何能夠面對應付如此混亂的朝政局勢,而載淳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在自己生前便表現出了對於權力的異常熱情,子少而母壯,勢必出現歷朝歷代太后臨朝稱制的情況。

    當咸豐皇帝將這一擔憂說給肅順時,肅順的反應則讓咸豐皇帝為之震驚。肅順建議咸豐皇帝效仿漢武帝,行鉤弋之事,也就是去母留子,以絕後患。這原本是皇帝與親信大臣之間機密的談話,卻不想被咸豐皇帝身邊的御前太監安德海聽到,而安德海早已經被懿貴妃葉赫那拉氏買通,這件事情很快也被懿貴妃得知。那拉氏在得知肅順向皇帝建議殺掉自己以絕後患後恨得咬牙切齒。如果說之前兩人只是結怨,那麼現在二人則徹底結仇了。慈禧對肅順起了殺念,也就是在這時。

    咸豐帝死後肅順激烈反對實行太后垂簾聽政:

    公元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三十一歲的咸豐皇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咸豐皇帝臨終前遺命肅順等八大臣輔佐皇太子載淳,全權處理國政。而載淳的生母想染指朝政,因此授意御史董元淳上奏奏請太后垂簾聽政,而肅順等人以“本朝無太后垂簾聽政之先例”為由斷然拒絕皇太后臨朝聽政。這實際上是八大臣與兩宮太后為爭奪最高統治權而進行的鬥爭,這種政治鬥爭向來不會相互妥協,而其結果註定是你死我活的結局。最終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等人發動了政變,將肅順等大臣一網打盡,從而攫取了清王朝的最高統治權。而肅順則被送到了菜市口,落得了個身首異處的結局。

    實際上慈禧太后與肅順是結怨已久的,兩人之間的矛盾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而不是向人們理解的那樣實在辛酉政變前夕才結怨的。

  • 9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人心難測。

    您可能不知道,某時某刻自己一句有意無意的言辭,或者自己一個有心無心的舉動,就種下了禍根。

    您可能不知道自己那哪裡得罪了誰,在您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時,就突然遭了別人的毒手。

    小人物有他的大度與豁達,並非所有的小人物都是小鼻子、小眼睛。

    大人物有他的狹隘與小氣,也並非所有的大人物都是息事寧人、不計小怨。

    今天,就來說一說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還不是太后的時候,她與咸豐(愛新覺羅·奕詝)權臣愛新覺羅·肅順如何結怨的一段軼聞。

    本文出自清人李嶽瑞筆記《悔逸齋筆乘》中《孝欽與肅順齟齬之始》一節。

    話說,清文宗咸豐(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末期,肅順從一個戶部的司員,沒有幾年時間,便很快躋身為清廷的協辦大學士(亦稱協揆)、戶部尚書。

    檢索肅順的生平履歷,他在咸豐一朝的升遷,主要印跡如下:

    據《清史稿》記載,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時,肅順就已經升遷至工部侍郎,也就是從二品的官員了。

    四年之後,也就是到了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肅順先被調任為禮部尚書,仍主管理藩院事務,後又調為戶部尚書。

    肅順由從二品的工部侍郎至從一品的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升了兩級,用了四年時間。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肅順除先前已被授予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等職外,此時,他更進一步,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

    所謂協辦大學士,為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從一品。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廷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與協辦大學士。在協辦大學士方面,滿人與漢人各兩名。

    所謂領侍衛內大臣,是清朝的官名,清代制度設“侍衛處”,領侍衛內大臣是皇帝貼身警衛的指揮、排程人,領侍衛內大臣是正一品,“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掌衛事大臣、八旗都統、各省駐防將軍、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補服。

    根據肅順的官場履歷來看,因為得到了咸豐帝的器重與信任,他上升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另外,筆記作者李嶽瑞對肅順的描述,深究起來,也不是非常準確的。

    肅順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之後,就可以參贊樞密,進入清廷決策的最高權力機構,議處政務。這個時候,肅順很得咸豐帝的專寵,是皇帝身邊的紅人,他時不時就被召入內廷。

    據說,那個時候,因為身兼內務府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肅順常常出入宮禁。

    這裡,需要澄清一下,內務府大臣,屬於主政者的內廷“奴才”,在出入宮禁這一點上,不必有所懷疑。

    因為肅順受咸豐帝器重,又主管內廷事務,所以,宮中的妃嬪在對待肅順時,也大都小心謹慎,生怕對他有所得罪或者在他面前禮數不周。

    這期間,慈禧還不是太后。

    肅順被咸豐帝重用,常常出入宮禁的時候,慈禧在宮中的身份變化如下:

    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為懿貴人)。

    咸豐三年(公元185年),晉封為懿嬪。

    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清穆宗同治帝),晉封為懿妃;次年(公元1857年),晉封懿貴妃。

    按照慈禧這一時期在宮中的身份,她也就是身處魚貫之列。

    所謂魚貫,就是指以次進御,不偏愛;後借指妃嬪媵妾之屬。

    基於當時在宮中的身份和地位,慈禧對肅順的態度,當然也是小心謹慎,她不可能與其他妃嬪有太大的差異。

    農曆庚申年(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英、法軍隊侵犯澱園(即圓明園),咸豐帝倉皇出逃。

    咸豐帝出逃時,幸好,還在宮中找了一個車輛,可以載著他奔竄。

    至於宮中的皇后、妃嬪、侍妾、宮女等,倉促之間,沒時間準備,只能由相關人員安排,臨時僱傭街市上的車輛載著她們跟隨皇帝奔逃。

    當時,情況緊急,在街市上僱來的車輛,又破又舊;那些拉車的騾馬,又瘦又弱。因為事出緊急,所以,這一路奔走非常急促、也不敢稍作停歇。那些長養在深宮大內之中的後宮女性,過慣了舒坦的日子,從來沒有受過顛簸。這一路出逃中,因為緊急倉促、車輛破舊、騾馬瘦弱、坐在車中,長時間不得休息,所以,不但辛苦、而且痛苦,她們又哪裡會受得了這個苦和罪啊?

    到了次月,也就是本年的八月,隨咸豐帝出逃的隊伍進入山間,繼續趕路。這山間的路,更是不比平地,道路崎嶇,忽上忽下。駕車的騾馬跑了很久,已經不堪其負,疲勞致病了。原本山路就不好走,加之駕車的騾馬已經累得病怏怏了,所以,這些載著後宮妃嬪的車子,更是比之前在平地行走時顛簸了百倍,坐在車上的那些後宮女性們,更是苦不堪言了。

    那時候,慈禧也就二十五六歲,她實在是忍受不了這顛簸,就一直在車中抽抽搭搭地哭。慈禧正哭著,忽然看見肅順的騾馬從自己的車子旁邊徑行駛過。她立刻停駐哭聲,撥開車上的簾子,呼叫肅順道:

    “六爺(肅順為鄭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故有此稱。),我的車子太破舊了,坐得我實在是太痛苦了。您能不能幫我換一輛結實穩當一點的車子啊?”

    肅順漫不經心地隨口回答道:

    “這隊伍行走在半道上,哪裡有空閒的車子可以換?等到了前面的歇腳站點,我再幫您想想辦法!”

    沒過多久,隊伍就到了一個鎮子的市面上,管理隊伍者安排大家都停了下來,稍事休息。

    見隊伍在市鎮上歇息,慈禧就派身邊的內監去招呼肅順過來。

    慈禧派人去找肅順時,正好肅順在咸豐帝那裡奏報事情。

    那位慈禧身邊的內監只能一直等著,直到肅順奏事完畢,那位內監才對肅順說道:

    “我家懿貴妃招呼您過去,說是讓您幫忙換輛車子……”

    內監的話還沒有說完,肅順頭都沒回,他就走了,口中說道:

    “這是什麼時候啊?也不看看!我這麼忙,哪裡還有功夫辦理關防的事情。”

    肅順口中所謂的關防,其實就是清廷對后妃所乘車輛的稱呼。清廷把后妃所乘之車叫做關防車。

    當然,肅順的言語與態度,內監回覆時,他一定會報告給慈禧。

    在鎮子的市面上稍事歇息之後,咸豐帝出逃的隊伍又繼續向前進發。

    也是巧了,沒走多久,肅順所乘的騾馬又從慈禧太后的車子旁邊經過。

    這一次,慈禧太后是哭著請求,讓肅順幫忙,給她換一輛車子。

    肅順非常惱火,他臭著臉,非常嚴厲的說道:

    “現在處於危難之中,哪裡可以和承平的日子相比?”

    “況且,您要換車,這個地方,叫我到哪裡去找新車。這麼緊急的狀況,能夠有個舊車坐著,跟隨聖駕出行,已經是大幸了!”

    “您沒有瞧見嗎?皇后(亦稱中宮)不也乘坐的一樣是從街市上僱來的車子。皇后那車子之破舊、騾馬之瘦弱,也和您的差不多。您也不想想自己是什麼人?難道您還想著自己的車子要比皇后的好、您還想要凌駕於皇后之上嗎……”

    這個時候,慈禧太后還想再說話,還沒等她開口,肅順已經策馬飛奔到相距數十步之外的地方了。

    因為此時還沒有實力、因為此時肅順還是咸豐帝的寵臣,所以,此時的慈禧,還不敢對肅順說什麼。但是,慈禧與肅順之間,因為這一段事情,便已經結下了深深的怨恨了。

    這裡,再來簡要介紹一下肅順其人及其評價。

    愛新覺羅·肅順。

    生於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卒於清文宗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死時46歲。

    滿洲鑲藍旗人,清宗室、權臣。

    字雨亭,清朝開國元勳鄭獻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愛新覺羅·烏爾恭阿第六子。

    自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中期開始,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

    深為咸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時。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咸豐帝駕崩前,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本年九月,肅順在護咸豐帝梓宮回京途中,行至密雲被捕,隨後被斬於菜市口。

    肅順評價:

    《清史稿》 卷三百八十七《列傳一百七十四》雲:

    “肅順以宗潢疏屬,特見倚用,治事嚴刻。其尤負謗者,殺耆英、柏葰及戶部諸獄,以執法論,諸人罪固應得,第持之者不免有私嫌於其間耳。其贊畫軍事,所見實出在廷諸臣上,削平寇亂,於此肇基,功不可沒也。自庚申議和後,恭親王為中外所繫望,肅順等不圖和衷共濟,而數阻返蹕。文宗既崩,冀怙權位於一時,以此罹罪。赫赫爰書,其能逭乎?”

    歷仕工部、刑部、兵部、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

    “所謂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也,可憫可戒。”

    內閣學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

    “種種欺罔跋扈狀,真堪髮指”。

    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國藩:

    “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

    散文家、外交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起者薛福成:

    “肅順於咸豐年間始為御前大臣,貴寵用事,後遂入值軍機,屢興大獄,竊弄威福,大小臣工,被其賊害,怨毒繁興,卒以驕橫僭似,獲罪伏法,其人固無足論矣。”

    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蔡東藩:

    “若載垣、端華、肅順輩,以宗室懿親,不務安邦,但思擅政,何其跋扈不臣若此?無莽操才,而有莽操之志,卒之弄巧成拙,反受制於婦人之手,寧非可媿?”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膝蓋微微彎曲的時候會有響聲像骨頭碎了的聲音,摸著膝蓋也能感受到,可以做深蹲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