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論美貌只能叫我禍水

    看你聽時的心情。小時候喜歡聽流行音樂,覺得民歌或者革命歌曲太low了。後來漸漸發現有的革命歌曲特別向上特別勵志特別簡單,簡直有一種洗滌靈魂的效果,但是有的流行音樂簡直靡靡之音,聽起來很喪。

  • 2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民俗也罷,民歌也罷,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互融性:民俗中含有民歌,民歌中含有民俗。民俗活動產生民歌,民歌又是對民俗的一種反映。陝北民歌中蘊含著豐富而又廣泛的陝北民俗,這些民俗又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陝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婚俗歌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男婚女嫁,自然要舉行婚禮,婚禮可以說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項“人生禮儀”了,它影響著一對男女以後的人生道路、夫妻感情和家庭幸福。過去的陝北人(當然也包括其他地方的農村人)結婚時,可以不領結婚證,但卻不能不舉行婚禮。可見,人們對婚禮儀式的認同(民俗的規範性),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對法律程式(領結婚證)的認同。這就難怪,許多人在舉行婚禮時何以要如此大操大辦了。陝北的婚禮瑣碎而又鋪排,從提親、約親、定親、迎親到回門都要舉行相應的儀式。在舉行儀式的過程中,往往少不了說和唱,久而久之,“婚俗歌”便隨之而產生了,換句話說,婚俗歌真實而又詳細地記錄了陝北婚俗的全過程。

    男女婚嫁時,按照陝北的風俗,要經過十五六道儀程才能完成婚娶大禮,計有:起轎、讓路、避邪、落轎、撒帳、拜天地、搶帳、祭祖、送兒女、拜高堂、拜席口、鬧房、回門等。

    現擇其要而言之:

    落花轎。娶親花轎到男方門口,鼓樂大作,鞭炮聲聲,禮花陣陣。領事人喊:“落轎”。花轎停在院中,司儀高聲唱《送喜歌》:

    喜賀新人進宅門,  

    一時成親娶到廳,  

    轉眼親戚送女客,  

    攔住車馬等時辰。  

    重分天地有三排,  

    五穀草節兩邊排,  

    九宮八卦現安排,  

    新人新馬入院來。  

    今安男宅洪福旺,  

    喜出閨倉,福降人口,

    良時吉日下轎來。  

    撒帳。新郎走到轎前,揭起轎簾,新娘由其姐夫抱到香案前,司儀取來一斗,內放五穀、紅棗、核桃和乾草節等。一面將鬥內之物撒入院內,一面高歌:

    一撒東方甲乙木,

    二撒南方丙丁火,

    三撒西方庚辛金,

    五撒中方戊戌土。

    天無忌,地無忌,

    姜太公在此,  

    百無禁忌。   

    拜天地。在新房的院內鋪一塊席子,席子上鋪兩條新氈,在準備好的桌子上放一盛滿米的鬥,米鬥上插根纏紅布的尺子,一杆秤及紅棗、銅錢、弓箭等。新郎新娘肩並肩站於桌前,在司儀的指揮下:一拜天,二拜地,三拜高堂,夫妻對拜。有的地方還要唱《拜天地歌》:

    一拜天地送喜財,

    金銀財寶湧進來。

    二拜地神送福祿,

    滿年四季福滿門。

    三拜父母壽命長,

    全家歡樂常安康。

    夫妻對拜兒女旺,

    白頭偕老幸福長。

    拉棗枝。在拜花堂的當兒,“一善口技者,手持棗枝一根,懸滿果實之類,高聲朗唱《拉棗枝歌》”:

    棗枝上頭栽棗兒,

    新娘穿個紅襖兒,

    棗枝頭起栽兔兒,

    新娘穿個紅褲兒,

    棗枝頭上栽核桃,

    兩個見面不圪叨,

    棗枝上頭栽花兒,

    嘻嘻哈哈一家兒。

    今年拉棗枝,  

    明年生個胖小子。

    上頭。新人入洞房後,要舉行上頭儀式。在新房的炕上設有小桌,桌

    上放兩隻盛滿酒的酒壺,兩隻酒盅,八隻盛有肉、蛋、粉條、花生、瓜子、糖果等的小碟,兩雙紅筷子,兩碟米糕,四碟紅點小饃,一對米石榴,一對面花鏡,兩把新梳子。一切準備就緒後,新郎新娘背靠背坐在一塊疊好的被子上,照帳人用木梳將男女的頭髮交叉在對方的頭上,象徵性地梳幾下,意即二人從此成為“結髮夫妻”。上頭時還要唱《上頭歌》:

    頭梳子短,二梳子長, 

    三梳子撂過那孃家的牆,

    四梳子恩愛夫妻幸福長,

    五梳子兒女滿堂定興旺,

    六梳子家和人安呈吉祥,

    七梳子發家致富門道廣,

    八梳子珍珠寶貝裝滿箱,

    九梳子四世同堂喜洋洋,

    十梳子榮華富貴萬年長。

    送兒女饃饃。半夜時分,新郎的母親手持盛有又白又大,上面點著紅點點的麵人饃饃的碟子,送入洞房,且唱道:

    雙雙核桃雙雙棗,

    雙雙兒女滿院跑。

    養小子,要好的,

    穿藍衫,戴頂子;

    養女子,要巧的,

    石榴牡丹冒鉸的。

    二、葬禮歌

    陝北的葬禮,大抵有十五六道程式,計有:壓秧、攔門、寫秧單、守靈、開弔、領牲、遊食、送靈、起秧、發靈、招魂、下葬、謝土、撒掃等。儘管陝北人把老人去世稱之為“白喜事”,但白事畢竟與紅事不同,主人家的心情還是沉痛的,除了必要時,葬禮上唱的歌比婚禮上唱的歌要少得多,且內容多有迷信色彩。現摘錄一二:

    天地壬丙癸午入墓,

    一不找天上神,  

    二不找地下鬼入墓。

    每日兒燒香在佛前,

    三載父母早昇天。 

    千千諸佛生歡喜, 

    萬萬菩薩授香菸。 

    香又燒來燈又點, 

    燈火通明過金橋。 

    金橋過了七百里, 

    西方路上好休息。 

    一無家,二無客, 

    三修大路往前行。 

                 (《葬禮歌》)

    天調、地調,我有八百神調,

    調鬼鬼到,調神神到。   

    哪有你不到,念起玉皇咒, 

    催得天牛大張口。     

    一不招天上神,      

    二不招地下鬼,      

    單招亡魂入墓洞。     

                 (《招魂歌》)

    三、人生禮儀歌

    人的一生是多麼短暫,正如陝北有句俗語說的那樣:“人活一輩子就像打了一個閃。”人生在世,從猴娃娃轉眼間就變成了大後生、大姑娘,當男婚女嫁、生兒育女後,轉眼間又變成了老漢漢、老婆婆。最終,無論你是官朝老爺還是平民百姓;無論你是富豪大亨還是討吃要飯;無論你是聰明善良還是愚蠢邪惡……都一個個地離開了人世,走向深深的黃土之中。“人吃黃土一世,黃土吃人一口”,此之謂也。

    人的一生又是多麼漫長,人生的道路又是多麼坎坷。在這漫長坎坷的人生程序中,又要經歷許許多多的人生禮儀:生兒育女、過關保鎖、生日嫁娶、壽誕喪葬等。這一系列人生禮儀記錄著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環節,並且形成了當地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人生禮儀風俗習慣。

    保鎖和開鎖。在過去缺醫少藥,醫療條件差的年代裡,幼兒得病無法醫治,夭折很多,難以成活。為了使孩子能健康成長,陝北民間便有了“保鎖”的風俗。保鎖時要舉行一定的保鎖儀式,先拿出韁繩拴在炕上的石獅、燈柱或木橛上,再在灶君前擺一碗米,供起神靈牌位,然後點香焚,唱《保鎖歌》:

    天保命,地保命,  

    這個孩童我保定。  

    一歲兩歲我保定,  

    三歲四歲我保定,  

    五歲六歲我保定,  

    七歲八歲我保定,  

    九歲十歲我保定,  

    十一歲十二歲我保定。

    天保三年,地保三年,

    人保三年,神保三年。

    一保長命富貴,   

    二保長大成人,   

    一卜柳樹紮下根,  

    保得孩子長成人。  

    孩子到了十二歲生日,民俗稱圓晬,有的地方叫完晬,這天要舉行開鎖儀式。開鎖儀式和保鎖儀式的程式差不多,供起靈牌,點香燒,然後把準備好的十二把鎖全部鎖在鎖線上,將鎖線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同時手執鐵鎖口中唱道:

    天開鎖,地開鎖,  

    觀音老母來開鎖。  

    一開一世無災,   

    二開吃穿常在,   

    三開禍害離身,   

    四開四季沒病,   

    五開五福同壽,   

    六開萬事大順,   

    七開七星高照,   

    八開時救八難,   

    九開富貴滿堂,   

    十開長命百歲,   

    十一開三十六關出門,

    十二開七十二煞離身。

    每唱一句開一把鎖,直到十二把鎖開完為止。

    過關。舊時,人們認為,部分小孩一生中命中註定要犯某種關煞,會遭到鬼神的作怪。透過“過關”的方式,就可以對其進行禳解,以求得神靈的保佑,讓孩子消災免難,平安長大成人。

    過關時,首先在院子裡擺一張高桌,並沿著桌子邊圍一塊紅布,桌上放有插神靈牌位的米鬥,四周林立著用黃紙剪成的長槍、長戟,再按東、南、西、北方向放上斧、刀、鞭、棍四種法器,桌子腿貼上神靈的牌符,俗稱“過關樓”。此外,還需準備一把鍘刀,一隻公雞和若干乾草繩。過關的小孩腰繫一根草繩,懷抱一隻老公雞,陰陽先生唸咒語,讓小孩在鍘刀上把公雞拋過去,再小心翼翼地讓小孩從鍘刀口爬過去。掌關人大喊一聲:“過關了。”然後將一節乾草鍘下,並送給小孩一顆雞蛋,意謂小孩從此將能消災免難,健康成長。過關時,還需唱《過關歌》:

    天解天煞關,地解地煞關,  

    王母寶卷念一遍,      

    保佑孩子長命百歲。     

    東關木星解,南關火星解,  

    西關金星解,北關水星解,  

    中關土星解,一切關煞都解散。

    四時八刻不生災,      

    長命百歲永平安。      

    上樑和合龍口。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的四項基本內容,而“住”又是這四項基本內容中的重中之重,因為衣、食、行都具有臨時性和變動性,唯有“住”才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它直接影響著一個人乃至一家人的安定與幸福。時至今日,棲身仍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在人類生存環境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居於人們經濟支出的首位。在陝北,情況更是如此,許多人把畢生的精力都花在箍窯或蓋房上了,他們付出一生的辛勞和汗水,只為有一個“溫暖的家”。

    上樑,是蓋房過程中所舉行的一道最隆重的儀式。上樑時,除要放鞭炮、貼對聯以示慶賀外,還要高唱《上樑歌》:

    立柱喜逢黃道日,  

    上樑正遇紫微星,  

    材是好材,梁是棟樑。

    大師傅畫線操作,  

    二師傅精雕細刻。  

    大梁上披紅掛綵,  

    一家人心情舒暢。  

    親戚朋友舉杯慶賀, 

    祝賀上樑吉祥。   

    澆梁頭,澆梁頭,  

    榮華富貴無盡頭。  

    澆梁腰,澆梁腰,  

    門楣高大好榮耀。  

    澆梁尾,澆梁尾,  

    子弟騰飛顯名威。  

    澆罷梁頭撒金錢,  

    金錢撒在富貴院。  

    驢馱金子馬馱銀,  

    駱駝馱回聚寶盆。  

    合龍口是新窯主體完成後的一件極其隆重的大事,和房屋上樑一樣,窯洞的主體工程告竣時即要舉行合龍口儀式。所謂合龍口,就是窯洞拱頂全部箍就後,只留拱頂正中一塊磚或石料的位置空著,等待吉日吉時一到便可填充,以表示龍口已合。合龍口時,同樣也要唱《合龍口歌》:

    香菸悠悠上天台,

    玉皇敕令降香來,

    今日正遇黃道日,

    我請魯班合龍來。

    一合龍口再不開,

    金銀財寶入庫來。

    二合龍口大發展,

    事主輩輩做大官。

    三合龍口年年旺,

    千糧萬石有牛羊。

    四合龍口福壽長,

    一代更比一代強。

    五合龍口財門開,

    天神地仙降福來。

    ……      

    金錢撒到新窯頂,

    子孫後代滿院奔。

    金錢撒到新窯院,

    榮華富貴萬萬年。

    四、酒麴

    酒麴是陝北民間喜慶飲宴以及平時喝酒時所唱的一種歌曲。在陝北,每遇婚嫁、祝壽、老人過世和孩子滿月等操辦的喜宴上,都有擺酒席、唱酒麴的習慣,它是一種娛樂、社交的手段。陝北南區屬於黃土文化風情,這裡,人們的酒文化觀是:“飲酒不醉方為高。”飲酒講究一個“和”字。酒場上也講究溫文禮讓,認為醉酒一則傷身,二則讓酒場大煞風景。特別是在婚慶喜事上,雖然講究熱鬧,但也絕不能喝醉。如果誰喝醉了,耍酒瘋,大夥就認為這是對事主的不敬,被指責為“操攤場”。陝北北區的人就不同了,由於過去受邊塞軍旅生活和內蒙遊牧生活的影響,這裡的人生活粗獷,性格豪爽,待人大方。他們的酒文化觀是:“放賬圖利,喝酒圖醉”,講究一個“豪”字。特別是婚嫁喜慶,這裡人認為,誰家酒席上喝醉的人多,誰家的喜事就辦得紅火,大夥就誇讚事主大方、豪爽,人情門戶好。這裡的婚事有一個奇特的風俗儀式叫“上大碗”,即男女雙方的親戚各推選人數相當的幾個人,每人面前放一大碗,將一瓶酒均分倒在兩隻大碗裡,雙方碰杯後一飲而盡。這種儀式概源於過去邊塞“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粗獷生活方式和遊牧生活方式的結合。

    總之,在陝北,為了讓客人多喝酒,把酒喝好,主人可以說是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划拳、搖骰子、揭單雙、槓子打老虎、猜火柴棍等。而這當中最文明、最能活躍氣氛的勸酒手段就是唱酒麴了。

    唱酒麴的程式,一般是當客人入席以後,主人先將第一杯酒潑於塵土,以祭天地,然後傳壺遞飲。酒過三巡,主人開始勸酒,每位嘉賓敬兩杯酒,謂之“兩相好”,敬酒三巡,謂之“桃園三結義”。然後相互敬酒,此時,主人先唱《敬酒歌》:

    弦子抱在懷,    

    小小酒麴唱起來,  

    油漆桌子安上來,  

    溼布子擦來乾布子揩。

    象牙筷子對對來散開,

    四個菜碟四下襬,  

    事主有酒大壺裡篩, 

    銀壺裡添酒金壺裡來。

    斟起冒起圪堆起,  

    一個罷了一個再來。 

    唱畢,酒宴正式開始,酒席間可以行令、猜拳、打通關,也可以唱《請酒麴》《勸酒麴》《辭酒麴》《對酒麴》和《散酒麴》。

    如:

    太陽出來紅又紅,    

    院子裡的茶碗桌凳光又明,

    主家今天辦喜事,    

    打發我小子來請人    

    (《請酒麴》)    

    燒酒呀出自杜康手,   

    能治百病解呀解憂愁。  

    輪到你喝就不要推,   

    喝它半夜也喝不醉。   

    (《勸酒麴》)    

    酒壞君子水壞路,    

    神仙出不過酒的夠,   

    燒酒本是好東西,    

    喝得多了傷身體。    

    (《辭酒麴》)    

    開始還相互謙讓,酒至半醉便開始了針鋒相對的《對酒麴》。

    如甲唱:

    燒酒本是五穀水,

    喝到肚裡傷身體。

    乙對唱:

    燒酒本是五穀精,

    喝得多了頭髮昏。

    甲又唱:

    燒酒本是壯膽湯,

    武松打虎威名揚。

    乙對唱:

    燒酒本是迷魂湯,

    喝得多了迷方向。

    這樣一唱一和便把酒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唱到最後,酒酣歌盡時,便唱《散酒麴》告終:

    一垧桃黍打八斗,  

    桃黍頭上有燒酒,  

    一瓶瓶燒酒一碟碟菜,

    感謝主人的好招待。 

    出於禮節,在客人離席前,主人向客人敬最後一杯酒,並唱道:

    最後再敬你一杯酒,

    喝了這盅你再走, 

    喝酒划拳圖紅火, 

    朋友有空常來坐。 

    酒麴的曲調不多,多為一曲沿用。如《月兒彎彎照高樓》《趕騾子》《老爺挑袍》等,均為同一曲調,只是按詞行腔,稍有變化而已。在表現有情節的內容時,往往加入一些垛句,多次反覆,故曲調篇幅不大,長短不一。一般長段子酒麴多用混合拍子,節奏較自由,敘事性強,誦唱性強。這類曲調詼諧風趣,在陝北酒麴中最具代表性。

    太陽高高照,      

    照到了樹梢梢,     

    二八佳人大門外瞧。   

    瞧見了,看見了,    

    山上來了個花花轎,   

    轎裡的女子長得好。   

    活格靈靈眼睛彎眉毛,  

    紅格丹丹的口唇賽櫻桃, 

    黑格油油的頭髮梳了個俏,

    白格生生的臉兒抿嘴笑。 

    盤著了腿,彎著了腰,  

    坐在轎裡搖幾搖,    

    走得快來這快快搖,   

    走得慢來這慢慢價搖,  

    忽閃忽閃好像水上漂。  

    怪是個怪,巧是個巧,  

    耳邊又聽見騾子叫,   

    騾子叫,串鈴子響,   

    趕騾子的人兒過來了。  

    頭上又戴氈子帽子,   

    身上又穿袍子褂子,   

    腰裡一尺花花帶子。   

    頭騾子高二騾子騷,   

    空中鞭子繞幾繞,    

    靠了姑娘花花兒轎,   

    惹得姑娘嘰咕兒嘰咕兒笑,

    格登格登上了代州一座橋。

    (《趕騾子》)    

    近年來,唱酒麴推銷酒似乎已成為一種時尚,隨你走進哪一家飯店酒樓,你都可以聽到一浪高於一浪的酒麴聲。這種唱酒麴推銷酒的方法,固然對普及陝北民歌(特別是酒麴),擴大陝北民歌的影響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注意。那就是,有些唱酒麴者為了迎合少數人的低階趣味,把一些酸曲、怪曲、俗曲堂而皇之地引入酒場。如:

    蕎麵那飥羊腥湯,      

    哥哥的肉肉貼住妹妹的綿胸膛,

    手扳胳膊腳蹬炕,      

    越親越熱不想放。      

    你在當炕我在邊,      

    枕頭頭不如胳膊彎彎綿,   

    上身不動下身身擺,     

    渾身身麻木眼睛睛睜不開。  

    ……            

    這一類酒麴如不對此進行及時的剔除和淨化,一味地放任其在酒場上滋生蔓延,長此以往,必將嚴重損害陝北民歌的藝術魅力和精神品質。

    五、神官調

    巫,在陝北民間俗稱“神官”“神婆”或“神漢”。他們作法事時唱的曲調叫神官調或“跳神調”。

    據史料記載,在神權統治的奴隸社會,巫就作為高階官員行使神權,執掌巫法,參與國事與占卜從醫的職務。因為占卜祭祀要樂舞配合,所以巫又是樂舞的主管者。巫音、巫舞、巫風,都從巫字而得名。巫作法事時,不僅擊鼓跳舞娛神,也在娛人,是作為一種民間祭祀的風俗存在的。隨著社會的演進,文明的提高,此風逐漸消失。但在一些偏遠的地區,有病不請醫,乞靈於巫覡跳神、作法的活動,還有殘存。

    陝北神官作法事,俗稱發神、耍神、下神、跳神。屆時,神官頭戴紙帽,帽上插著黃,貼著符咒,身穿紅衣黑褲,圍著帶有串鈴或彩紙做成重穗子,用白繩子系掛腰間,在擊樂伴奏下,右手持三山刀(相傳是二郎神用的戟鐵刀演變而來。刀長尺許,寬約三寸,刀尖呈“W”形,刀豎刻一排圓孔,下有三寸長的鐵柄,末端分三個彎把,每個彎把上套有鐵環或小銅鈴),左手拿五花米(指祭祀用的小米、豆子等),邊舞邊撒邊唱“神官調”,雙目合閉,周身打顫,有時還口唸咒詞。整個程式分設壇、請神、跳神、安宅、驅鬼、治病、叫魂、送神等。

    搖擺擺,擺擺搖,  

    搖搖擺擺上壇來,  

    催了一催來快了一快,

    三環一響到壇來。  

    設魂臺,設魂臺,  

    連人帶馬設上來,  

    早收香菸晚收燈,  

    三環鋼刀嘶啦啦音。 

              (《神官調》)

    神官調的曲調,結構簡單,旋律多級進,基本接近當地自然語音形態,誦唱性強,但在有的曲調中,樂句結尾或樂句與樂句之間,突然出現五度、六度、八度的大跳。尤其是一些變化音在旋律中的運用,充滿了迷離、神秘之感,更有少量神官調,運用了轉調,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

    六、祈雨調

    昔日陝北農民抬龍王神樓跪禱求雨時唱的曲調

    陝北地處高原,氣候乾燥,歷來多旱,有十年九旱之說。當旱象逼人,莊稼難收之時,人們寄託於神靈,祈求龍王爺賜雨。相傳龍為百蟲之首,古人認為它能“興雲雨,利萬物”。於是在民間就形成一種祈龍賜雨的祭祀活動。

    祈雨祭祀活動始於古代,傳說商湯就曾在高山上連坐數日,不吃不喝,以感動蒼天,祈雨救民。東漢王充《論衡·祭意篇》曰:“靈星之祭,祭水旱也。於禮舊名曰雩,雩之禮,為民祈穀雨、祈谷實也”。“舞雩”,是一種祈天求雨的民俗性的樂舞曲。殷商甲骨文中屢見為求雨而舞的記載,歷史上著名的一次祈雨舞,就是商湯領跳的。舞雩中,舞師持旗幡和搖鼓,“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並伴有讚詞和禱告神衹的唱和。說明祈雨祭祀活動早在遠古時期就已開始了。

    陝北祈雨,大致可分請神、祈雨、取雨、還口願四個階段。

    祈雨前,公推一位長者擔任會長,組織人力,製作神樓(用方椅或方凳,綁成轎狀,四周和頂端用柳條扎嚴,形成神龕,謂之神樓),準備鑼鼓傢什。待一切就緒,由選定的雨司(由會長或德高望重者擔任)主持,到廟裡占卜問雨,選好吉日,禱告、許願、敬請龍王,謂之請神。

    龍王神位請回後,供於神樓之上。遊行開始,敲鑼打鼓的前面引路,抬神樓的(必須是由四位未婚漢子,抽上上籤者承擔),由雨司緊緊地護守著緩緩而行。緊跟的是抱神水瓶的、提香紙盒的以及群眾數十人。這些人頭上都戴著柳條圈,扎著黃條,手執柳條子,綰著褲腿赤著腳片子。有的地方在神樓兩側還有吼雨人、護神水瓶的等等。不管是風沙襲人還是烈日炎炎,滿山、滿坬、滿川裡都是助威的群眾,場面氣勢宏大,莊嚴虔誠。雨司領著祈雨隊伍,邊走邊唱:

    南無救萬民,    

    清風細雨救萬民,  

    天旱了呀火著了,  

    地下青苗曬乾了。  

    一朵蓮花一朵雲,  

    我願菩薩早鋪雲,  

    雲彩鋪在半空中,  

    稀不溜溜南風往上湧。

    行著看著黑洞洞,  

    雷吼閃電雨兒淋,  

    龍王老爺下大雨,  

    早下大雨救萬民。  

    每唱一段一聲鑼,眾人齊喊“救萬民”,謂之祈雨。

    一路上遇山上山,遇岸過崖,路線全憑神樓轉動的方向為準。走到有山有水的地方,隊伍不停,邊走邊用神水瓶舀水,空瓶入水一下子盛滿,就算求神有靈了,於是雨司領著隊伍靜悄悄地飛快往回跑,謂之取雨成功。

    下雨了,莊稼得救了,就又敲鑼打鼓、拆掉神樓子,殺牲祭祀,廟裡唱戲,謂之還口願。唱戲時,各路神靈(主要指玉皇大帝、青龍、白龍、黑龍等)都要請到。戲臺神臺兩對峙,唱的多為小戲(皮影、木偶),內容不限,一唱就是好幾天。

    陝北流行的祈雨調,風格和神官調相似,曲調簡單,近似呼號、吟誦,且很淒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番茄開花少坐果率低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