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個說科技

    1915年10月中旬的一天,宋家的二女兒――宋慶齡,突然被她的父親宋嘉樹軟禁起來了! 宋慶齡是宋家三姐妹中出類拔萃的老二,長得俊美異常,不僅面板白皙,晶瑩得好像透明的玉石,而且體態輕盈,風度翩翩。當然,最漂亮的還是她那雙豁豁亮亮嫣然動人眼睛。親友們戲稱其為一朵花,不像牡丹和玫瑰那麼豔麗嬌媚,而像玉蘭和水仙那麼淡雅秀美。她很像我們東方古典風韻的少女,顯得文靜、溫存,講話輕柔,舉止端莊,身材嬌小而線條分明。因為她很可愛,而且聽話,所以最得父母的疼愛。尤其是母親,簡直把她當做掌上明珠一般。 然而,這個一向以文靜溫雅著稱的少女,今天究竟犯了什麼“天條”?為何會遭到父親的“囚禁”呢? 讓我們細細道來。 在宋慶齡誕生之後,她的父親宋嘉樹由於在實業方面經營得法而逐漸富裕起來。於是,宋嘉樹便在上海虹口郊區購買土地,建造了一幢樓房。這幢樓房坐落在今東餘杭路上。它的建築形式半為中式,半為西式,用中西合璧、副為一體8個字來概括,可以說恰到好處。主樓雖然談不上壯麗堂皇,卻也顯得莊嚴、氣派,頗惹人眼。硃紅的大門和棕色的圍牆,賦有東方的藝術色彩;那奇偉的樓頂,又好像西式的別墅。這樓後面是幾間較小的房舍,有的作為僕人的住處,還有的作為廚房、小餐廳和貯藏室;再後面是一個菜園和花園。菜園裡一年四季都有蔬菜,花園裡更是四季鮮花盛開。 儘管宋慶齡在這個環境幽靜、草木蔥蘢的地方,愉快地度過了幸福的童年,但在她看來,這裡也是自己在22歲時的一個“鐵籠”。因為這一年深秋父母反對她與孫中山結合而軟禁她,還為她匆匆忙忙地另擇門婿,企圖包辦她的婚姻。為此,慶齡感到十分調悵,她整天沉默,或在自己的房間裡坐臥,或在屋子裡踱來踱去,像一隻沮喪的籠中鳥一樣,心情十分惡劣。在那原本是白皙、紅潤的臉上,如今被淡淡的霧氣籠罩著;一雙原本是顧盼生輝的眼睛,如今好像蒙上了一層倦怠的色澤;而且裡面儲滿了青幽幽的憂鬱的光。 作為一個對孫中山充滿愛慕的姑娘,她感到惆悵和憂傷是很自然的事情,她無法撲滅胸中燃燒著的對孫中山的愛情之火,但一時間又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辦法斷然衝出“鐵籠”,離傢俬奔。 她被心中的矛盾苦惱著,折磨著。 她不可避免地面臨一次人生的重大抉擇,但對她這樣有教養的女子來說,要下決心的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宋慶齡在表面上一直很平靜,這種平靜掩蓋著她江潮般奔騰起伏的不安思緒。她幾乎整天都呆在自己的臥室裡,臉色顯得微黃,憔悴,不時把那細而長的濃眉縮緊著。有時站起身來踱到窗下,看看天空,看看樹木,看看自由飛翔的小鳥兒,然後便長時間地在屋裡緩緩地來回走動。 她不像中國上流社會的小姐那樣,在自己的臥室裡懸掛西洋的名畫。雪白牆壁的四周,連《最後的晚餐》這樣著名的油畫也沒有掛,唯獨把父親宋嘉樹和母親倪桂珍的大型半身照片,鑲在一個淡綠色的鏡框裡,掛在小鋼絲床上面的牆壁上。她端詳著父親和母親的照片。她望著父母臉上那一層“永恆的微笑”讓記憶的小河在心底緩緩流淌…… 1893年1月27日(清光緒十八年十二月初十),宋慶齡出生在黃浦江畔的上海灘,她在一個傳教士後來轉為實業家,同時是革命黨人的家庭“呱呱”墜地了。從她投入這個家庭懷抱的那一刻起,她就受到了父親和母親百般的疼愛。尤其在母親倪桂珍的心目中,慶齡是最逗人喜愛的孩子。因為在宋家三姐妹三兄弟中,並非個個都有慶齡這樣穩重、靦腆、秀外慧中的性格。雖然其他子女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徵,其中不乏有優良的品格,但各方面都無法與慶齡相比。也許,倪桂珍略略偏愛於她的緣由正在於此。 在宋慶齡被軟禁的日子裡,她不止一次地背誦哈・紀伯倫的一篇禮讚母親的佳作: 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媽媽”。這是一個簡單而又意味深長的字眼,充滿了希望、愛、撫慰和人的心靈中所有親暱、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親乃是一切。在悲傷時,她是慰藉;在沮喪時,她是希望;在軟弱時,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憐憫、慈愛、寬宏的源泉。誰要是失去了母親,就失去了他的頭所依託的胸膛,失去了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護他的眼睛…… 宋慶齡在痛苦不堪的時候,反反覆覆背誦這篇傳世之作,正體現了她對母親懷有一種深沉的愛。她感到母親的臉上有一層“永恆的微笑”這種微笑和注視,彷彿是一隻溫暖的手在撫慰她的心靈。此外,她還常常想到她去美國讀書時,母親送的藍寶石胸針,她一直視為珍寶,時刻珍藏在自己身邊。伺樣使她念念不忘的是母親在那時送的一瓶葡萄酒,一瓶楓葉糖漿和一件毛背心。這些東西是讓她到美國後吃用的,但她怎麼也捨不得用,一直儲存著。事後幾十年,無論怎樣戰亂,怎樣遷居,這幾件禮物都儲存下來了,現在陳列在北京宋慶齡故居的展覽館裡。她對母親感情之深沉與細膩,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說宋慶齡對母親十分敬愛,那麼,對父親宋嘉樹她同樣懷有深厚的骨肉之情,而且也有許多刻骨銘心的記憶使她永遠難以忘卻。她忘不了父親對祖國的一片痴情。1883年7月27日,父親從萬德畢爾特大學神學院畢業後被派回上海工作時,他給上海的美國南方衛理公令佈道團團長傳教士楊・艾倫博士寫了一封激情滿懷的覆信:“接奉手書已有數日,確實不甚欣慰。我看到你完全把你的工作、生命和精神奉獻給了上帝。我希望上帝恩賜,讓我儘快見到你……在我結束我的學業後,我希望我能把光明帶給華人,我生活的目的是行善、敬人、讚美上帝;對別人行善,拯救他們免遭永恆的懲罰,但願上帝幫助我。” 這封洋溢著對祖華人民無限熱愛的信,慶齡一直鐫刻在心裡,表示她對父親的敬愛。 她忘不了,父親依據自己在上海宗教界和實業界已取得的優越地位,在宗教和實業的雙重掩護下,秘密地支援和援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幫助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推進民主革命事業。在和孫中山屢作“終夕談”之後,他深深地為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華夏”宏大抱負所激動,認識到要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依靠基督的“福音”不能解決問題,必須喚起民眾進行民主革命,從而開始由實業家轉為兼做革命黨人,這是他一生中最根本的轉折。宋慶齡對父親的這個轉折尤其敬佩,對父親很快成為孫中山的熱情支持者和摯友也尤為高興。 自然,她更忘不了,父親曾用講故事的形式,向他講述自己青少年時期的經歷。他是祖國和人民的兒子,他深深地愛著他的祖國和人民。在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思想支援下,在這種崇高理想的鼓舞下,使他不怕艱難困苦、不畏懼強暴曲折,以及對自己和兄弟姐妹大膽而有遠見的培養,都使慶齡念念不忘。因為所有這些,對她的成長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一樁接一樁的往事在宋慶齡腦海裡浮起,使她那顆痛苦的心扉更加痛苦了。平心而論,她當時不是不想私奔去日本,同孫中山結合以了卻心願。事後許多年,慶齡曾向友人說:“我當時的確曾一度拿不定主意,下不了決心。畢竟,父母養育了我,付出了辛勞,如果我離開他們而去,會使他們失望和痛苦。但是,我十分崇敬孫博士,恰似一團火在自己心中燃燒著,無論怎樣也無法撲滅……” 是的,那時候,慶齡怎麼也無法擺脫這種巨大矛盾的纏繞。即使夜裡就寢後,頭腦裡依然在反反覆覆地思忖著,鬥爭著。 有時候,慶齡想到離開家後父母將產生的痛苦,也曾試圖將自己對孫中山的愛慕壓下,但它像漂在水缸裡的葫蘆一般,按了下去,終究非浮上來不可。不僅如此,甚至正如煤火上加蓋反而增強了火力一樣,愈是遏制,那顆火熱的情愛之心反將十倍地燃燒起來。 一天深夜,慶齡禁不住自問自答:“記得1900年9月8日麼?” “記得,記得,怎麼會不記得呢?那天,孫博士登門拜訪我的父親,我第一次見到他……” 那時,慶齡才7歲,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但她站在父親身邊,圓睜著雙眼望著這位不凡的來訪者,並被他和父親的談話所吸引。孫中山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痛感人間不平而終身投入革命”的獻身精神,使她感到很新鮮,很美好。那種感覺在她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將使她終生難忘。 隨後,在宋慶齡的少年時代,孫中山經常訪問她的父親,共同探討救國道路,暢談反清革命,同她也常常見面。一次,她聽孫中山說:“……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後,封建的中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外國資本的侵入和壓迫下,中國再也無力堅持‘閉關自守’了,萬里長城實際上已經完全被洋槍、大炮和十字架所衝倒。中國被迫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並喪失了大量的國家主權和許多塊領土,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滿清王朝的腐敗卻愈演愈烈,中國非進行革命不可。我們要推翻腐朽的君主政體,建立一個共和的政府。我們的國家應該獨立、平等和自由,人民應該享受生存、發展和與之相應的一切權利;我要為這個目標而奮鬥,這是值得我去出生入死的偉大目的。”慶齡聽到這裡,不由精神為之一振,情不良禁他說:“我也要同您一樣去奮鬥。”這時,孫中山微微一笑,並高興地鼓勵道:“對,慶齡,當然你可以幫助我,每個人都得幫助我,唯此革命才能成功,知道麼?”好似條件反射,慶齡馬上想起了在一本小冊子上看到的話:“必須喚起民眾,共同奮鬥……”聰明的姑娘望著孫中山,甜甜地笑著:“你說得對,跟書本上寫的一模一樣喲。”孫中山也不由笑了起來。就在這笑聲中,“為著革命”、“共同奮鬥”等革命思想,便悄悄地播進了她年幼的心田。 宋慶齡以優異的成績於1913年夏畢業於美國威斯里安女於學院,並獲文學士學位。她得知國內形勢劇變,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歸於失敗,被迫亡命日本,一連幾天,坐立不安。正當她擬回上海探親,到了加利福尼亞伯克利的時候,突然收到父親來電,要她“推遲行期”。她原以為不會等多久,因此只打算在伯克利暫住一時。當時,她怎麼也沒有想到,她竟在這裡住了半個多月。她更沒有想到,她父親很快就追隨孫中山流亡日本。宋藹齡繼續在孫中山身邊當秘書。宋嘉樹則直接協助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這時,充滿革命激情的宋慶齡遵照父親的電示,於1913年8月29日抵達日本橫濱。翌日晚上9時50分,就由父親和姐姐陪同到孫中山寓所拜訪。儘管慶齡童年時代曾多次見過孫中山,但成年後與孫中山見面這還是頭一次。她在美國學習時對辛亥革命及孫中山推翻中國幾千年封建帝制的意義,一直評價很高。她在一篇題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的文章開頭寫道:“在許多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看來,中國革命是滑鐵盧以後最偉大的事件,是20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之一。這場革命的最輝惶的成就,意味著四萬萬人已從極端的君主專制政體的奴役下解放了出來。這個專制制度已經存在了四千多年,在它的統制下,生存、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是被剝奪的。這場革命標誌著一個王朝的覆滅,王朝的殘酷壓榨和無比自私,使這個一度繁榮昌盛的國家,變成貧窮不堪的國家……”大約就在此時,她簡直把孫中山當成自己的上帝,同時又把他看作是中國的救世主。所以,當她這次拜會孫中山時,她感到十二分的榮幸。她相信,她馬上就要見到的這位偉大的革命家,在國外流亡不會太久。她確信,這個強有力的、一心一意為革命而準備獻身的愛國者,最終會找到歸國之途,井找到他領導民眾為崇高理想繼續鬥爭的機會。 當時,宋慶齡的確是懷著這種對孫中山的無比崇敬之情,與父親一道來到孫中山身邊。她滿懷仰慕和崇敬的心緒向孫中山致意,並帶給他一箱革命同情者送的加利福尼亞水果。 孫中山聽罷慶齡一番熱情洋溢的話,慈祥地笑了笑,用平穩清晰的語調說:“謝謝你對我的理解和願望,謝謝同志們送來這麼多好吃的東西。眼下革命尚未成功,還有許多困難,還是應該繼續幹下去,祖國和人民需要啊!”孫中山說著停了下來,慈祥地望著慶齡。聆聽著孫博士的教誨,來慶齡心裡充滿了快樂和幸福。 然而,更讓她感到快樂和幸福的寥還在後頭呢! 那時候,宋慶齡的父親健康欠佳,卻仍堅持為孫中山處理英文信件。由於不宜用日本方式那樣長時間盤腿席地而坐從事寫作,就讓慶齡幫助他,並且很快教會女兒協助孫中山工作。隨後,因宋靄齡回上海與孔祥熙結婚離開了工作崗位,慶齡便順理成章地接替姐姐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擔負起孫先生同國內外所有書信往來的繁重而又危險的革命工作。 隨著“二次革命”的失敗,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正處於困境。一方面,袁世凱上臺後,明目張膽地投靠帝國主義,加緊復辟帝制活動,打擊革命力量,並派了大量刺客,謀殺革命黨人;另一方面,在白色恐怖下,許多革命黨人或者意志消沉,或者投降分裂,因而孫中山鼓吹反袁的各種活動,幾乎都陷入逆境,處在非常艱難的時期。 在孫中山處於革命征途的危難時刻,宋慶齡勇敢地站出來,積極地幫助孫中山工作。那是多麼緊張而又多麼快活的日子喲。每天,當太陽從那蒼茫無際的大海里湧了出來的時候,她就開始忙碌起來。不是整理檔案,處理東西方各國愛國僑胞和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山西等地發來的函電,就是尋覓和提供孫中山急需的資料或從事其他許多繁重的日常上作。這些事情,常常使她從日出忙到日落。 一次,孫中山忙碌了一整天,晚餐時,宛如黃豆般的汗珠,忽然順著孫中山那圓渾的、略顯皺紋的臉龐靜靜地滴落下來,他感到整個腹部劇烈疼痛,不得不靠在藤椅上喘息著休息下來。 這情形,使坐在一旁的宋慶齡不禁吃了一驚,她連忙取了鎮痛片來,讓孫中山吃下去。他吃下藥,已經是夕陽落山了。慶齡攙扶著孫中山到臥室就寢。他躺下睡了好一會,慶齡留心看他的神情,彷彿平穩了不少;到了晚上八九點鐘,他忽然睜開眼輕輕叫了一聲“慶齡”!旋即又合上眼睛睡去了。慶齡放心不下,仍然守在床邊精心觀察護理。 夜,靜悄悄的!躺在床上的孫中山,睡得像孩子那樣安寧香甜。不知什麼時候,遠處傳來醒得過早的雄雞的啼叫聲。這突如其來的響聲驚醒了孫中山,他睜開惺鬆的唾眼,從床上坐起來,望著坐在床邊的慶齡,不由眼眶潮溼了。驟然間,一種溫暖的感覺滲透了他的全身,在他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他感受過勝利的喜悅,感受過革命黨人的和諧,今天,他又真正感受到一個少女給他帶來的溫馨。 還有一次,孫中山撰寫文稿從傍晚到翌日早上兩三點鐘,好心的宋慶齡給他送來了夜餐。孫中山仍一心專注於那支筆桿子,繼續寫他的東西。這時,慶齡就說話了:“孫博士,已經夜半三更了,捱到天明怎麼行啊!”孫中山微微抬起頭來,朝她笑笑,點點頭,表示知道該休息了。可是,他的文稿還沒有寫完,如果放下來,就怕靈感減弱了,沒有了,便繼續寫下去。終於,慶齡憋不住了,她動了真情,乞求他說:“我的好博士,您給我把筆桿放下來好不好?”語氣中含著一種深沉的溫柔,包容著說不盡的關切和體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帶有一點嗔怪的意思。孫中山知道是因為自己不聽勸告,因此她不高興。於是,他一邊放下手中的筆,一邊不無幽默地連聲說:“遵命,遵命,我的秘書小姐啊!”說著,他笑了,那是感激的微笑。慶齡自然也笑了,笑得那麼明朗。 像對待親人一樣,孫中山對宋慶齡也十分關切,而且關切中充滿著體諒和寬厚。 1914年初秋的一天,孫中山夜間派人來叫宋慶齡,誰知她因房東梅屋莊吉的義女岡本梅子生病到藥店買藥去了。正巧,她回來時。在大門口碰見了孫中山。這時,他劈頭就問道:“怎麼,你生病了?”慶齡搖搖頭:“噢,我好好的,哪來的什麼病喲!”孫中山不由笑了:“我聽說你上藥店去買藥,還以為你有病了,替你擔心起來”。看來,你真的好好的,不像有病的樣子,我心裡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 話不多,但說得慶齡暖意盈懷,她的心彷彿在溫暖中溶化了。因為她知道,那時孫中山正全力以赴地總結“二次革命”的教訓,夜以繼日地忙活著重整革命黨雄鳳的大事。他對這樣一個小小的資訊,馬上會作出那樣的反應,過只能看作是對自己真情的流露。這種真情,是很自然地從他那顆善良的心扉裡流淌出來的,因而她覺得特別可貴。人活在世上最貴重的是什麼呢?還不是人與人之間那分真情嗎?孫中山平時的確很關心、愛護宋慶齡,但他也不是無原則的寵愛,對宋慶齡,尤其對宋慶齡工作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有一件事,使慶齡終生難忘。 那還是l914年準備召開中華革命黨第一次大會前夕,孫中山找到宋慶齡,說需要國內及海外各地革命黨人活動的基本情況分析,讓她收集匯攏一下。兩天後,宋慶齡把整理好的材料交給孫中山。此刻,他正忙著處理一件急事,沒說什麼。後來,他仔細看了這份材料,把慶齡找去,開門見山他說:“總的看,材料寫的不錯,但裡面有一個數字不對頭,澳門有多大呀,怎麼會有幾萬平方公里呢?”他說著,眼睛盯著慶齡,嚴厲地批評道:“記住,你是我的秘書,辦事情必須認真再認真,不能有半點馬虎。”慶齡的臉刷地一紅了,不由垂下頭,慚愧萬分。她覺得孫中山的話不多,可分量卻很重。這件事,尤其是這幾句話,她時常掛在心間,怎麼也忘卻不了。宋慶齡深深感到孫中山對她的關心、體貼,但是當她在工作上沒有盡到責任時,孫先生總是嚴厲批評,毫不遷就。這才是真正的關心和愛護自己。所以,她覺得在孫先生身邊工作很愜意、很溫暖,也很自豪。 大凡兩個人在頻繁接觸中,最容易建立感情。 孫中山和宋慶齡正是這樣。透過頻繁的接觸,宋慶齡從孫中山身上看到很多寶貴的東西,對祖國和人民熾熱的愛,對改變祖國命運宏大的抱負,為了崇高的理想不怕艱難閒苦、不屈下撓奮鬥的意志,與朋友交往中熱情有禮、謙遜謹慎的作風,以及崇高的思想、冷靜的頭腦和智慧的風采。這一切,都使宋慶齡感到由衷的敬佩。她作為一個秘書,在孫中山身邊工作常常感到如登高山,如臨大海,領略著無限美好的風光。同時,她還常常感到心中燃燒著一種火熱的激情。這種激情意味著什麼?她自己也說不清,只覺得在孫中山面前,她自己好像雪山上的一棵睡蓮。她的四周全是溫泉、暖流與篝火。直至全國解放以後,宋慶齡仍很難忘卻當時火熱、親密和和諧的情景。那真是兩人心心相印、息息相關的歲月。宋慶齡意識到孫中山的理想就是自己的理想,她自己正在獻身於一個偉大的目標。因此,她雖然終日辛勞但無怨無悔。正像她寫給在美國讀書的宋美齡的信中所表述的:“我從沒有這樣快活過。我想,這類事就是我從小姑娘的時候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運動的中心,”她曾懷著無比自豪的心情說:“我能幫助中國,我也能幫助孫先生,他需要我。” 反過來說,在“二次革命”失敗,尤其武裝反袁鬥爭接二連三遭受挫折和長期流亡海外而遭受的痛苦與孤寂,也逐步使孫中山感到宋慶齡已是革命卒業上離不開的助手,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離不開的知心人,他從未慶齡的幫助和關切中得到敝舞和慰藉,“平生知心者,屈指能有兒?”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知己朋友不易尋求的慨嘆,與當時孫中山心扉裡所盪漾的思緒如出一轍。宋慶齡那文靜而又溫存,穩重而又端莊的舉止,以及那張俊美的臉上的微笑和注視,像徐徐春風在吹拂他的心田。 哲人法拉奇說:“愛情是友誼的代名詞,又是我們為共同的事業而奮鬥的可靠保證。愛情是人生的良伴,你和心愛的女子同床共眠是因為共同的理想把兩顆心緊緊繫在一起。” 這番燭照古今的話說得何等好啊!正是拯救中國、改變祖國命運的共同理想,使孫中山和宋慶齡在革命工作和患難中,逐步建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使他們彼此相愛。 1915年6月初的一天傍晚,瑰麗的晚霞仍像往常一樣,把金色的光芒抹上寓所前的樹叢,使松樹也宛如新婦似的紅起臉蛋來。孫中山和宋慶齡吃罷晚餐,有點空閒時間,便挽著手到銜頭散步。東京初夏傍晚的清新空氣令人感到愜意,他們沐浴者五彩繽紛的霞光,沿著那條卷松掩蓋下的柏油路默默地走著。不知過了多久,孫中山忽然就國內及海外各地革命黨人的活動暢談自己的看法。儘管宋慶齡幼年時就讀於上海中西女子學校,1913年畢業於喬治亞州梅肯地方的鹹斯衛安女子學院文學系,並獲文學士學位,可以說是一位天資聰穎、才學過人的女件。但是,在孫中山面前,她總覺得自己淺薄,和孫中山在一起交談,她又覺得自己缺少才華。孫中山是那個時代的偉人,是中國的大知識分子,大政治家。他的革命膽略和理論造詣,以及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識才能,在國內外屈指可數,沒有誰比他少善於做偉大的事業了。那當日,慶齡傾聽著他的宏篇大論,眼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欽佩和愛慕。 在孫中山談話的時候,慶齡不時有些插話,兩人談得很投機。突然,她話鋒一轉,偏過頭來望著孫中山,柔聲說:“明天,我就要回上海看望因病回國的雙親,打算向父母稟告一下我們結婚的事情。”說到這裡,她眉眼帶笑地悄聲問道:“你看,可以嗎?” 孫中山沒有馬上點頭。他遲疑了一會,聲調有些惴惴不安:“慶齡,我對你確實感覺非常之好,並且開始默默地產生了愛慕之情。這不是由於別的什麼原因,而是由於你的言行和外表都很出色,生性更為喜人。但是,我仍然要說,對我們的結合問題,你要十分慎重,要多考慮一些時候,再徵求父母的意見,然後再作決定。” “我一切都考慮好了。”慶齡斬釘戳鐵他說:“我覺得,已經到該徵求老人家意見的時候了,決不能再延遲下去。” 確實,在她眼裡,他是個最值得她去愛的男人。他的可愛之處。就在於他把祖國看作更重於生命,在於他為了祖國的自由勇挑歷史的重擔,而且準備獻出自己的一切直至寶貴的生命,還在於他竭盡全力去完成自己嚮往的偉大事業,達到自己追求的目的……來到世上22個春秋的宋慶齡,何曾見過這樣富有魅力的男子?何曾有過這樣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美德於一身的戀人?她感到心滿意足。她似乎覺得,她眼前的這個挺拔瀟灑、英勇頑強的孫中山,像一顆人間最美最美的花子一樣,深深地種在她自己那顆潤澤的心靈裡。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可考慮的呢?剩下的事情就是徵得父母的同意,而後再與心愛的人辦理婚事。她十分堅定地對孫中山說:“我經過長期、慎重的考慮,深知除了你、和為革命服務,再沒有任何比這更使我愉快的事情,我願意和你一起奮鬥,一起獻身於革命,如果不去這樣做,那麼,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 聽著這一席發自肺腑的話,孫中深深地感到宋慶齡對自己的一片深情。49歲的孫中山雖然有過一次婚姻,但平心而論,他從未享受過這樣的溫情,從未沐浴過這樣的溫馨和美好,他感到心滿意足,他甚至覺得,自己過了49個春秋,專等的就是她這樣的女性。這些年,隨著頻繁的上作和生活接觸;也隨著她對革命的現實 和理論問題的深刻理解,他時她的情愛日深,然而,長久以來,他卻痛苦地把這種感情埋藏在心底,不讓它流露出來,更不讓已經在驅動他心靈的愛的車輪,像追趕太陽的金車那樣,不畏艱險地去追逐自已所愛的偶像。雖然有時候,也許在一瞬間,他也曾情不自禁地流露過一點什麼。他的心裡充滿著矛盾,一方面,他和慶齡在患難中建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並且開始默默地相愛。他覺得,能夠得到她的愛,是多麼幸福;另一方面,他又被自己的年齡和其他問題困擾著,因而他不願意對她有明確的表示,甚至再三勸她對他們的結合要持十分慎重的態度。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所以當宋慶齡今天利用約會的時機,明確向他提出兩人結合問題的時候,他依然勸她“要十分慎重,要多考慮一些時候。”然而,愛情有它自己的規律,一切都要向它低頭。不論是舊的傳統習俗觀念,不論是年齡差異還是父子情誼,都顯得無能為力。真誠而成熟的愛情就是最高法律。 共同的理想縮短了年齡差異懸殊的距離,窈窕少女與將近“天命”之年的男子成了熱戀中人。多麼幸福而又多麼快活的時刻喲。宋慶齡望著身邊的孫中山,望著那雙不只是異常敏銳,也是充滿情感的眼睛,她內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衝動,一種按捺不住的柔情。她與孫中山相識以前,沒談過戀愛,也沒嘗過愛人和被人愛的滋味。孫中山的一番表白,尤其是要她慎重些,多考慮些的話語,深深地打動了她的心。雖然是幾句很普通的活,但那裡麵包含的真誠,那使她心扉顫動的情意,她都領略到了。長到22歲,她第一次聽到一個男子那麼坦誠的心聲,她第一次看到一個偉人那麼磊落的胸懷,她第一次瞭解到一個深受全民族敬仰和愛戴的革命家,內心也有矛盾和苦悶,也有愛慕和追求。他獻身革命,熱心民眾的事業,殫精竭慮為華人民的自由、平等和昌盛而奔走。共同的信仰、志趣和追求,把兩顆沸騰的心緊緊融合在一起、得到他的愛是自己的福分也是自己的幸福。於是,她不顧年齡的距離,再次明確而堅定地說:“孫博士,如果不與您相識、相知,我不會走上革命的道路,不會成為祖國最需要的戰士。而這正是你――我心愛的人給我的。我應用怎樣的愛來回報您呵!只要您願意,我將會永遠陪伴著您,和您一道獻身於革命事業。”她說著,眼裡放出期待的光,像是熱切盼望孫中山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 宋慶齡那番發自肺腑的話,像大潮咆哮著湧進了孫中山心裡的情海。他的心房不由地顫動起來,每一根血管都充溢著無限的幸福和滿足。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神采飛揚的眼睛望著他心愛的人,燦爛的笑容裡顯出一種莊嚴的神色:“那好,就照你的意思辦吧!” 慶齡終於等到她期待已久的話。幸福頓時充盈了她的整個心房。 很快,宋慶齡抵達上海,回到她日夜思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角梅冬季怎麼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