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從歷史中走來
    唐德宗李適(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天寶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大內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唐代宗的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在位26年,享壽64歲。諡號為神武孝文皇帝。

    唐德宗繼位之後,回紇曾多次求和親,都遭到唐德宗的拒絕。唐德宗之所以痛恨回紇,與陝州之辱有著直接關係。

    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由盛至衰,它不但終結了唐王朝的盛世,也剝掉了“天可汗”的威風。為了平叛,唐王朝不得不借助回紇的力量。早在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就發生了“拜舞事件”:當時為天下兵馬元帥的雍王李適(即後來的唐德宗),以御史中承藥子昂、魏琚為左右廂兵馬使,以中書舍人韋少華為判官,給事中李進為行軍司馬,會諸道節度使及回紇至陝州會見登裡可汗時,回紇可汗責備李適不拜舞,藥子昂說不合乎禮儀。回紇將軍車鼻說:大唐皇帝與回紇可汗是兄弟,是叔父,怎麼能不拜舞?藥子昂說:“雍王,乃是皇帝的長子,天下兵馬大元帥,哪裡有中國的儲君向外國的可汗拜舞的道理?”雙方因為禮儀的問題爭執很久,李適儘管以年輕不諳世事避免了皮肉之苦,但是他的幾個隨員藥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卻都被毒打,第二天,魏琚、韋少華因傷重死去。這就是所謂的“陝州之辱”。

    陝州之辱使唐德宗對回紇一直懷恨在心,耿耿於懷,登上皇位伊始,唐德宗就作出了和吐蕃、絕回紇的決策,當然唐德宗的決策使唐朝蒙受了重大損失。後來,唐德宗在為國家著想的宰相李泌的建議下,才使唐朝與回紇的關係得以解凍,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 2 # 惜緣小歷史

    回紇的神秘起源

    回紇是中國隋唐時期,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後來在安史之亂的亂世中建立政權。其祖先可以遠朔到漢朝稱霸一時的匈奴,經歷了一連串的打擊之後匈奴分裂稱兩部分,其中一部逃至歐洲,另一部內遷到長城附近生活。在北魏時期開始又在史書中冒出了頭,被當時的漢人稱之為鐵勒部落,由於人口實在太少,但是繼承了匈奴尚武的精神,所以跟隨高車欺負西域各國,很快就吸引了當時東亞的霸主突厥的目光,故而又使用了一個全新的名字——特勒。其部落居無定所,隨水草而遷徙。

    聖人可汗——楊堅的橫空出世,為給草原帶來和平的曙光。因此兩任好戰的突厥步伽可汗與處羅可汗受到了凌厲的打擊,一看佔不到隋朝的便宜,可惡的處羅可汗便將矛頭對準了回紇部落,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薛延陀與回紇聯手擒殺了處羅可汗。為了避禍整個部落分散在塞北草原生活,有僕骨、同羅、回紇、拔野古、覆羅、薛延陀等數十個小部落,史書稱他們為俟斤。其中回紇在薛延陀的北邊,居住在娑陵(今蒙古國色楞格河)河畔,距離長安有六千九百里,人口十萬帶甲之士為五萬。

    與中原井水不犯河水的過了百餘年,直到回紇的首領變成了菩薩,才又迎來了武力強盛的時代。貞觀初年為報早先飽受突厥欺壓的惡氣,與薛延陀聯手討伐突厥,在馬鬣山(今蒙古國西南)大破吉利可汗之子欲谷率領的十萬突厥鐵騎。其後天山(今蒙古國杭愛山)之南難尋突厥的蹤跡,在帶著繳獲的物資全部落整體加入了薛延陀後,聲望達到頂點的菩薩被族人呼為“活吉利發”,從此回紇成了中原不敢忽視的力量!

    都說世界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以前親密無間的回紇與薛延陀,在貞觀年間發生了火併,最後薛延陀被回紇首領吐迷度兼併,而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則身首異處,從此草原上的各小部落都對回紇俯首稱臣。貞觀二十年吐迷度率部眾南下黃河投降李世民,並幫助回紇組建了政權。吐迷度建首府於單于臺(今內蒙古的呼和浩特西面)名為燕然都護府,管轄分住在六府七州的子民們。這六府分別是:多覽部落住燕然府、僕骨住金徽府、拔野古住幽陵府、通羅住龜林府、思結住盧山府、結骨住堅昆府。而七州則為:渾都在皋蘭州、斛薩在高闕州、阿跌在雞田州、契苾在榆溪州、跌結在雞鹿州、阿布思在蹛林州、白霫為寘顏州;又以回紇西北結骨為堅昆府,其北骨利幹為玄闕州,東北俱羅勃為燭龍州。

    李適的難言之隱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唐朝此時主事的是唐德宗李適,而對應的回紇首領是移地健。這時候雙方已由蜜月期進入了爭鬥期。根據史書的記載,就在李適即為的上一年,回紇寇邊太原,一度侵佔了榆次、太谷等地,太原尹鮑防與回紇在陽曲死磕,折損了千餘士兵自己也殉國。辛虧代州都督張光晟智謀出眾,在羊武谷擊退回紇才保住了唐朝脆弱的江山,也是在重重打擊下李適之父殯天咯。

    十三年正月,回紇寇太原,過榆次、太谷,河東節度留後、太原尹、兼御史大夫鮑防與回紇戰於陽曲,我師敗績,死者千餘人。代州都督張光晟與回紇戰於羊武谷,破之,回紇引退。先是辛雲京守太原,回紇懼雲京,不敢窺並、代,知鮑防無武略,乃敢凌逼,賴光晟邀戰勝之,北人乃安——《舊唐書》

    就這樣內憂外患中,李適戰戰兢兢的上位了。而此時的回紇因為在長安斬獲頗豐,便想趁唐朝大喪之際渾水摸魚,信好回紇宰相頓莫賀據理力爭,最終意見難以統一隻好殺了移地健康自立為君。

    葛祿部及白服突厥素與回紇通和,亦憾其奪掠,因吐蕃厚賂見誘。遂附之。於是吐蕃率葛祿、白服之眾,去歲各來寇北庭,回紇大相頡幹迦斯率眾援之,頻戰敗績,吐蕃攻圍頗急。北庭之人既苦回紇,是歲乃舉城降於吐蕃,沙陀部落亦降焉。北庭節度使楊襲古與麾下二千餘人出奔西州,頡幹迦斯不利而還。——《舊唐書》

    貞元六年,回紇的葛俸部落與突厥在吐蕃的威逼利誘下,在大唐的北庭都護府四處搶劫,雖然有回紇的大相頡幹迦斯的支援,唐朝還是以大敗為結局,無奈之下北庭都護府陷入吐蕃之手,回紇的沙陀部也脫離唐朝投入吐蕃的懷抱,北庭都護府的長官楊襲古與麾下兩千餘人逃到了西州。

    綜上所述,回紇的內部是分裂成兩派的,在李適當政期間主站的佔上風,多次欺負唐朝的滿地找牙,曾經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的唐朝此時是外強中乾,再加上父親是間接死於回紇之手,所以李適只得相信自己人,對回紇只有敬而遠之!

  • 3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興元元年(784年),李泌第四次奉詔回朝擔任宰相。

    面對唐朝連遭“涇原兵變”、“平涼劫盟”打擊的窘境。

    李泌開始力主構建“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盟南詔”的反吐蕃大聯盟(貞元之盟)。

    但唐德宗李適對貞元之盟的關鍵點,“北和回紇”極其牴觸,以至於放言“北合回紇之事,等朕的子孫再做吧!朕當朝之時,斷不可為!”

    李適為何對回紇如此牴觸呢?

    這事兒還得從25年前說起!

    唐德宗神建中四年(783年)唐朝版圖

    一、安史之亂中唐朝的窘迫

    爆發於公元755年12月16日(天寶十四年)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的轉折點,甚至可稱為是“整個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唐帝國在安史之亂中的拙劣表現,讓伺服於周邊部落政權猛然醒悟,原來“天可汗”(“天可汗”之名一直用至玄宗)是花架子呀!

    要不俺們動手弄他一下?!

    隨即,吐蕃在西南方面對河隴展開了排浪般的攻勢,不久便攻陷涼州(武威)徹底截斷了河西走廊。

    長期以來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吐蕃數次攻入關中吸引。其實,周邊政權對唐帝國疆域的撕咬,發生在各個方向。

    東北方的悉、契丹;西北方的回紇也沒閒著,一樣開始不斷展開掠取。

    相比起來回紇還算仗義,至少唐朝有求時,驍勇彪悍的回紇騎兵還能來助拳。

    從唐肅宗至德二年(757)開始,回紇鐵騎便配合郭子儀所部,連續參加了香積寺(西安南部)、華陰(陝西華縣)、弘農(河南靈寶)、河陽(河南孟縣南)、河內(河南沁陽)、陳留(河南開封)等惡戰,成功從叛軍手裡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當然,回紇也不是活雷鋒,唐朝付出的代價是洛陽城被洗奪一空。

    等到唐代宗臨朝,兩國關係已徹底逆轉,從之前君臣、舅甥關係,淪為兄弟相稱。

    代宗廣德二年(764),“僕固懷恩之亂”爆發,僕固懷恩憑藉在回紇內部的影響力(連嫁二女為回紇可汗妃),引回紇軍共同進犯關中。

    所幸此時,汾陽王郭子儀尚在,他單騎入敵營。

    以個人威望,說服回紇放棄攻唐,轉而與唐軍聯手在靈臺西原(甘肅靈臺縣)大敗吐蕃。

    《新唐書·郭子儀傳》:“破吐蕃十萬於靈臺西原,斬級五萬,俘萬人,盡得所掠士女牛羊馬橐駝不勝計”。

    從以上歷史事件可以看出,肅宗、代宗時期,回紇對唐朝早就沒有敬畏之心。

    反倒將唐帝國當成了長期飯票,隨著準備趁唐內亂,上來咬上幾口。(僕固懷恩聯合回紇時,說的是郭子儀去世、皇帝駕崩)

    二、李適的“陝州之恥”

    就在“僕固懷恩之亂”的前兩年,寶應元年(762年)五月,唐代宗李豫即位,委任太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封雍王,出鎮陝州(河南三門峽)。

    剛剛上任的李適,可能還沒摸到門路,腦袋上便捱了一悶棍。

    身為太子、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李適,帶著藥子昂、韋少華等數十位僚屬隨從,進入回紇大營會見牟羽可汗。

    牟羽可汗曾與唐代宗結為弟兄,便認為李適見他應行晚輩之禮。

    但李適以平輩之禮相見,馬上就不樂意了。

    當場訓斥李適,要他行子侄的“拜舞”大禮。

    藥子昂等人據理力爭,稱李適不應行此大禮,並列出三項理由:

    1、李適入營相見乃是代表國家,不應以私人輩分相論;

    2、李適是太上皇(玄宗)的嫡孫、當朝太子、天下兵馬大元帥,身份尊崇不應行大禮;

    3、當時唐朝處於喪葬期間(玄宗、肅宗相繼去世),歌舞有悖律法。

    但站在一旁的回紇宰相及車鼻將軍堅持道:“你總說唐朝禮法如何,子侄向長輩行大禮是回紇傳統。我們汗王與唐天子以兄弟相稱,對雍王(德宗)來說,汗王是叔父。不行大禮是違揹回紇傳統!”

    藥子昂再次強調道:“雍王是唐朝太子,太子乃一國儲君。哪有中國的儲君,向外國汗王行拜舞的道理?”

    雙方唇槍舌劍的互噴,終於惹毛了車鼻將軍。

    他當眾抓著脖領子,將藥子昂拖出大帳,命人將藥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等人,各打一百杖。

    將李適的一干隨從打得氣息奄奄,魏琚、韋少華重傷而死。

    李適見到這番局面也嚇傻了,喏喏不知該如何處理。

    所幸,藥子昂被打時的慘叫聲,驚動了回紇可汗的母親。

    她趕到大帳中,痛斥車鼻將軍,並雙手捧著貂裘躬身道歉,並護送李適乘馬返回。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八》:“雍王(李)適至陝州,回紇可汗屯於河北,適與僚屬從數十騎往見之。可汗責適不拜舞,藥子昂對以禮不當然。回紇將軍車鼻曰:“唐天子與可汗約為兄弟,可汗於雍王,叔父也,何得不拜舞?”子昂曰:“雍王,天子長子,今為元帥。安有中國儲君向外國可汗拜舞乎!且兩宮在殯,不應舞蹈。”力爭久之,車鼻遂引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各鞭一百,以適年少未諳事,遣歸營。琚、少華一夕而死。”

    此事在李適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陰影,讓他在二十多年後,依舊耿耿於懷。

    三、李泌與德宗的大辯論

    779年(代宗大曆十四年)五月,李適繼位時,回紇已一躍而成北方草原的霸主。

    《資治通鑑》載:“回紇斥地愈廣,東際室韋,西抵金山,南跨大漠,盡有突厥故地”。

    建中元年(780),宰相“頓莫賀合”幹掉了回紇牟羽,又“屠其支黨及九姓二千人”,自立為“骨咄祿可汗”。

    “骨咄祿可汗”上任後,為穩固其統治地位,頻頻向唐朝示好,並數次請求和親。

    但唐德宗依舊記著“陝州之恥”,就是假裝看不著。

    李泌回朝後,深感聯合回紇的重要性,但之前已有不少重臣碰了一鼻子灰。

    李泌作為四朝老陳很清楚,李適心裡的結,他也在等待一個機會。

    恰好,邊將上奏軍隊缺少馬匹。唐朝早已失去了河西產馬之地,只能向回紇購買,可李適兜裡沒錢,愁得直嘬牙花子。

    李泌趁機對德宗說:“陛下如果能用臣的計策,數年之後,馬匹的價格必然會掉到現在的十分之一,到時候軍隊就不愁缺馬了。”

    李適一聽來了精神,忙問此等好計策,何不快說?!

    這時候李泌能直接說聯合回紇的事兒嗎?

    當然不能!

    政治家都是資深的嘮嗑藝術大師,話必須得“繞著圈說”。

    李泌開始往裡繞德宗了,他先說:“作為一個明君,有時候得能委屈自己,事事為了國家和百姓,一切從社稷大計出發。”

    李適一聽明君倆字,馬上來了興致,頻頻點頭表示,“我必須是個全身放光的明君!”

    李泌見德宗上鉤了,便不慌不忙的說道:“如果我們能北和回紇,南通雲南(南詔),西結大食、天竺,吐蕃必然陷入困境,馬匹也很容易得到。”

    德宗一聽臉就垮了下來了,憋著氣說:“其他三個國家都行,回紇絕對不行!”

    李泌微微一笑,說道:“臣早就猜到陛下會作此反應,因此才在心中權衡再三。剛才陛下表示以國家為重,臣才說了出來,此計的關鍵點恰恰是回紇,其他三國倒是其次。”

    這時,李適已經有點不高興了,冷冷說道:“回紇提都別提!”

    李泌抗聲回道:“臣身為宰相,提建議是臣的本分。陛下可以不聽,但不能不讓臣說。”

    李適見他態度如此堅決,反倒溫言安慰:“愛卿的計策,朕言聽計從,但是北合回紇之事,還是等到朕的子孫再去做吧!在朕當朝之時,斷不可為!”

    李泌上前一步,躬身施禮道:“陛下不許,莫非是因為當年陝州之恥嗎?”

    李適咬牙啟齒的說:“韋少華他們因為朕的緣故受辱而死,朕豈能忘記?只可惜國家多難,沒有機會報仇,但絕不能與回紇和解。這事到此為止,你別再說了!”

    一般的大臣嘮到這地步,嗑就不敢在往下嘮了。

    再嘮下去,腦袋的安全就沒保障了。

    但李泌不是一般的大臣,為了扭轉大唐的危局,他必須和李適接著掰扯下去。

    李泌接著對德宗說:“殺害韋少華的是牟羽可汗,已被合骨咄祿可汗弄死了。這麼算的話,骨咄祿可汗是有功的,應該受到封賞,怎能怨恨他呢?”

    已經到達極限狀態的李適冷冷的說:“愛卿堅持認為,北和回紇於國有利,那就是朕不對嘍?!”

    李泌聽到德宗的反詰,不卑不亢的說:“臣為社稷著想方有此言,如果我一味迎合上意,等到臣死了,哪有臉去見肅宗、代宗在天之靈?!”

    李泌的執拗,讓德宗也無計可施,只好採取拖字訣:“讓我再想想吧!”

    此後,只要李泌見到德宗,便會毫不猶豫的提起“北和回紇”之事,把李適搞得恨不得繞著他走。

    如此反覆十五六次,李泌也火了,乾脆開始威脅德宗,“我不玩兒了”(“陛下既然不答應聯合回紇之事,那放老臣回家吧!”)

    李適只好和顏悅色的對李泌說:“朕不是不聽的進諫,不過是和愛卿講道理嘛!你怎麼能想要離我而去呢?”

    李泌一看德宗態度緩和,馬上就上奏道:“陛下允許臣講理,這是天下的福氣呀!”

    李適說道:“我倒是不在乎委屈自己,可是不能辜負韋少華,這些忠臣呀!”

    不成想,李泌卻說:“以臣看來,並不是陛下辜負韋少華,而是韋少華辜負了陛下”

    德宗一聽,感覺覺得很驚訝。

    李泌接著說:“當年,回紇幫先皇(肅宗)討伐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命老臣在元帥府宴請回紇首領。

    這是因為夷狄之眾,豺狼也。舉兵入中國腹地,不可不防。

    陛下在陝州,韋少華等人沒有事先考慮到這點,讓陛下萬金之軀深入其營,而未事先溝通好相見的禮儀,使得回紇恣意妄為。

    這不是韋少華,辜負了陛下的信任嗎?

    就算是死了,也不足以抵償過錯。

    再有,積香寺之戰獲勝後,回紇想提兵入長安。先皇親自在回紇首領馬前施禮,阻止回紇軍隊。當時圍觀的百姓多達十萬人,紛紛嘆息說:‘廣平王真是華夏和夷狄共同的首領’。

    這樣說來,先帝對人屈尊時較少,而向人伸展抱負時卻較多。

    牟羽身為可汗,領著全國兵馬為中原的解難,他的心志必定是傲慢的,是敢於向陛下要求禮遇的,而陛下並沒有向他屈服。

    在那個時刻,如果牟羽可汗將陛下留在營中,歡飲十日,天下百姓難道不會對陛下寒心嗎?

    更何況,可汗的母親向陛下雙手獻上貂裘,喝退左右,並親自送陛下乘馬而歸。

    陛下以香積寺的事情來看,是委屈了陛下呢,還是沒有委屈陛下呢?

    是陛下向牟羽屈服了呢,還是牟羽向陛下屈服了呢?”

    李泌這一頓繞,徹底把德宗繞糊塗了。

    李適轉頭對旁邊的李晟、馬燧說道:“故人最好別再見面,朕素來怨恨回紇,現在聽李泌說了香積寺的事情,朕覺著自己少理,你們二人有什麼看法?”

    李晟、馬燧二人皆是深諳邊事名將,早就認為應與回紇聯合共逐吐蕃,但是德宗深恨回紇,兩人一直不敢上奏。

    這時看到,德宗似乎有順坡下驢的跡象,便都說道:“如果真像李泌所言,似乎回紇也可以原諒。”

    德宗一看李、馬二人也不支援自己,只好說:“你二人也不支援朕,讓我該如何是好呢?”

    三、給李適找回面子

    話說到這裡,李泌知道德宗已經準備妥協了。

    但皇帝必須“有面兒”,李泌得向李適證明,這事不賴他這個“全身放光的明君”,都是別人笨!

    李泌接著說道:“臣以為,回紇並不可恨,歷來的宰相才可恨!譬如吐蕃,趁中國有難,出兵佔據河西、隴右(今甘肅及青海東部)數千裡之地,又悍然入寇京城,導致先帝蒙塵、鑾駕播遷,此乃百代必報之仇!而過去的宰相不為陛下分析這些事情,卻一味要跟吐蕃結盟,殊為可恨!”

    德宗聽後,心裡稍微鬆快點,但對內的面子找補出來了,對外的面子怎麼辦?

    他問道:“朕和回紇結怨已久,之前剛剛遭遇吐蕃劫盟,其後又屢屢拒絕回紇和親之請,現在主動提出和解,他們會不會拒絕,招致周圍的夷族恥笑呢?”

    李泌馬上大包大攬,拍胸脯表示:“絕對不會。臣可以馬上寫信給回紇可汗,告訴他們若想和親,必須答應五個條件:

    一、向陛下稱臣;

    二、向陛下稱子;

    三、每次派來的使團,不得超過二百人;

    四、每次用馬匹與我朝互市,不得超過一千匹(自肅宗年間起,回紇常以大量劣馬換取唐朝的絲綢,給唐朝財政造成了重大負擔);

    五、不得以任何理由挾持漢人出塞。

    如果上述五條,回紇都答應了,咱們就許其和親。如果不答應,咱還不搭理他們了。您看怎麼樣?”

    這五個條件,德宗當然巴不得。但驕縱的回紇能不能答應,李適心裡還是存疑。

    他說道:“至德年間以來,唐、回一直兄弟相稱,一下子讓他們做臣屬,恐怕有難度吧?”

    李泌胸有成竹的說:“陛下儘管放心,回紇早就想與大唐和好,他們的可汗、國相素來相信我的話,臣寫一封書信把道理講清楚就行了。”

    果不出李泌所料,回紇收到書信後,即刻便遣使上表,願意稱臣、稱子,五個條件全部答應。

    德宗大喜過望,對李泌說:“回紇人為何如此敬畏你?”

    李泌這種等級的政治老狐狸,怎敢居此功勞?

    這事兒必須是、只能是、一定是“領導英明”。

    他毫不猶疑的,開始忽悠德宗:“這都是因為陛下英明,臣有什麼力量!”(“此乃陛下威靈,臣何力焉!”)

    德宗高興之餘,對李泌說:“回紇已經和好了,招雲南、大食、天竺之事,怎麼辦呢?”

    李泌答道:“聯合了回紇,吐蕃就不敢輕易犯境了,再招撫南詔,便是斷去吐蕃的右臂。大食在西域實力最為強大,自蔥嶺盡西海,地半天下,與天竺皆慕中國,代與吐蕃為仇,臣知道一定可以招撫成功”。

    四、李適的半拉“兒子”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回紇“合骨咄祿可汗”派妹妹、國相和其他高官數十人為迎親使,組成了一支上千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趕到長安,迎娶鹹安公主(德宗第八女)。

    合骨咄祿可汗在給德宗的上疏中,用極為謙卑的語氣說:“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資治通鑑》卷二三三)

    意思就是,“咱們以前是兄弟,現在我娶了您女兒,就是您半拉兒子。吐蕃那小子,要是以後再敢揍您,我踢死他!”

    還別說,李適這女婿半拉兒子真挺硬實。

    此後,回鶻(娶鹹安公主後,改稱回鶻)汗國直到840年崩潰前,一直都與吐蕃,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死磕。

    對於回鶻緩解唐軍隴山防線的作用,宰相韓滉的上奏很精闢,“吐蕃盜有河湟,為日已久。大曆(唐代宗年號)已前,中國多難,所以肆其侵軼。臣聞其近歲已來,兵眾寢弱,西迫大食之強,北病回鶻之眾,東有南詔之防,計其分鎮之外,戰兵在河、隴五六萬而已。”

    也就是說,自從貞元四年唐回和親後,吐蕃“西迫大食、北病回鶻、東防南詔”,在河隴能保持的兵力只剩下五六萬了。

    正是這個原因,唐軍逐漸從此的被動中緩解出來。

    貞元五年(公元789年)復築連雲堡、良原故城(今靈臺梁原)、新築崇信城。

    貞元七年(791年),築平涼城(今甘肅平涼),扼彈箏峽口(三關口),築彰信堡(東距平涼三十里)。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復築鹽州城(陝西定邊)與木波堡(今甘肅環縣東南)成掎角之勢。

    白居易在《城鹽州》裡欣然寫下,“自築鹽州十餘載,左衽氈裘不犯塞”。

    上述城寨的修築,標誌著唐軍開始將觸角,向吐蕃佔領區延伸,增加隴山防禦的厚度。

  • 4 # 譜寫歷史長歌

    唐德宗李適和回紇的矛盾。

    這就要從安史之亂說起。唐代宗為了徹底剿滅歷史朝義,向回紇借兵。代宗任命當時還是雍王的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前往陝州會見回紇的登裡可汗。

    代宗給了兒子一個能幹的團隊輔助,裡面的人有兼任御史中丞的藥子昂、魏琚為左右廂兵馬使,中書舍人韋少華為判官,給事中李進為行軍司馬,前去陝州會合諸道節度使和回紇軍隊。

    這種重要會見的時候出了點大事情。

    回紇可汗斥責李適不在帳前行舞蹈禮。

    回紇將軍車鼻曰: 唐天子與可汗約為兄弟,可汗於雍王,叔父也,何得不拜舞?

    藥子昂也不懂變通應對 ,畢竟國家有求於回紇,堅持以舞蹈禮是恥辱,拼命維護李適的尊嚴。

    子昂曰: 雍王,天子長子,今為元帥。安有中國儲君向外國可汗拜舞乎!且兩宮在殯,不應舞蹈。

    回紇將軍車鼻大怒,將藥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各重重打一百鞭,以李適年少不懂事,遣送回營。魏琚、韋少華過了一夜就死了。

    唐德宗因為身份高,並且年少不懂事被放回,這件事對唐德宗個人和唐朝國家來說都是莫大的恥辱。不要說德宗了,就算是普通人誰能受得了這口氣?德宗始終咽不下這個恥辱。

    李泌激烈勸說

    後來唐德宗在位時候回紇要求和親,他便對宰相李泌說:“和親待子孫圖之,朕不能已。”也就是說,和親的事,等以後的皇帝,只要我唐德宗在位是不會與回紇人和親的。

    德宗忘不了當年回乞帳前的恥辱,忘不了為他而死的韋少華等人。

    但是回紇這次和親是完全出於好意的,和親成功可以極大促進兩國關係,甚至是結盟。此時唐朝邊境報告嚴重缺馬,而回紇是盛產優良馬匹的。

    時任宰相的李泌積極作德宗的思想工作。在多次上奏和勸說下,慢慢解開了德宗的心結,還有明顯的國家形勢和國家利益條件下,唐德宗考慮再三,將自己的第八個女兒鹹安公主下嫁給回紇。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回紇“合骨咄祿可汗”派妹妹、國相和其他高官數十人為迎親使,組成了一支上千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趕到長安,迎娶鹹安公主。

    合骨咄祿可汗在給德宗的上疏中,用極為謙卑的語氣說:“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

    從此回紇與唐朝結盟,積極地騷擾大唐的宿敵吐蕃,給大唐西北隴西邊境減輕了極大的壓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劫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