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春雨樓

    現在看來當然是陋習。但是匈奴連年征戰,人口減少,同時婦女再嫁也帶來了財產的再分配。為了保護財產的不流失,實行了收繼婚制。

    向呂后求親,可以說勒索和試探的成分大於調戲。當時高祖劉邦已死,按匈奴的收繼婚制,父死子繼,兄死弟繼,的收繼婚制的風俗。漢高祖與冒頓單于約為兄弟。高祖已逝,那冒頓作為兄弟求娶呂后是符合匈奴的風俗的。但是漢民族的風俗確卻不是如此,是不可能將一國之後拿來和親的,這對於漢朝來講是極大的侮辱,但當時匈奴實力強於漢朝,所以呂后回覆,說自己年紀大了,不適合嫁給冒頓,送了美人與財寶回絕了這件事。但是這個羞辱被歷代漢皇視作國恥,奮發圖強,在漢武帝時終於打敗擊垮了匈奴。

  • 2 # 熱血還未冷

    在現在看來這種形式的婚姻肯定是陋習,而且是亂倫。但是一個習慣的形成是有它的客觀原因的。

    匈奴收繼婚是因為受到當時社會條件的影響。匈奴是遊牧民族,崇尚武力,牛羊和女人在那個年代同樣都是私有財產。匈奴女性地位非常低下,她們沒有自己生存的能力,只得依附於丈夫,而這種繼婚制度可以保護女性,因為匈奴人,沒有贍養老寡的習慣,在掠奪的過程中,女性也自然成為他們的目標。二是關於財產的分配,丈夫死後財產自然就是妻子的,為了防止財產流失被其他部族接收而壯大,這種離婚制度也是有效解決這種財產爭端的一個辦法。還有就是小孩子的問題,匈奴女人如果真的該嫁出去了,她與前夫所生的子女,肯定會受到歧視,有可能還會受到虐待,但是如果匈奴人嫁給自家人的時候,雖然也可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但是畢竟要比嫁出去好很多。

    冒頓單于向呂后求婚,即便草原有這樣的習俗,即便大多數是覬覦財產或者是宣示武力,你說沒有調戲的成分也是說不過去的。作為經常交戰的兩國,不可能不知道對方的重大習俗。而明知道對方不會同意還要這樣幹,除了是宣示自己武力的強大,察看對方的虛實或者誠服之心,你說沒有帶一點揶揄調戲之心,吾之不信也!

  • 3 # 今古講堂

    匈奴冒頓單于寫信向呂后“求愛”事件,這在當時兩國外交上是一件大事情。應該說,這份“求愛書”是一種赤裸裸的尋釁滋事行為,用詞極為粗魯無禮。雙方較量的結果是:漢朝讓步,匈奴得利,事態暫時平息:

    單于在信中講:“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意思是說,你老公死了,你很需要男人,而我可以滿足你,正好我們兩顆孤單的心靈互相安慰,豈不美哉!

    冒頓單于之所以敢寫這封信,與他的性格有關,此人是殺父自立為單于,為人殘暴而又雄才大略,透過多年的征戰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劉邦曾經和他交過手,沒佔到便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在這一場戰役中,劉邦差點送了命。後來對匈奴只好採取了和親的政策。

    冒頓單于公然挑釁,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有恃無恐。他建立了匈奴帝國,軍事力量非常強大,當時只剩下漢朝可以和他抗衡了。而劉邦和他交手都吃了敗仗,他認為劉邦死後,漢更不是他的對手。因此他寫這封信來,也是探探漢的底線。

    二是找藉口訛詐。他表面上是求婚,實際上要的是彩禮。西漢多年以來堅持和親,每次匈奴都能從中得到好處。劉邦死了以後,幾年漢朝沒有主動送公主來了。那麼好了,既然以前公主嫁給我,都要給這麼多彩禮,現在乾脆太后你親自嫁給我,豈不是彩禮要給更多?說不定兩個國家就合為一個國家了。

    呂后接到這封信是什麼反應?呂后大怒。當時就想發兵攻打匈奴,立即召集朝臣商議。樊噲誇下海口:給我10萬兵馬就把匈奴滅了!中郎將季布大聲說:“樊噲說這話應該斬首!”此言一出,舉座皆驚。他接著說:當初高祖那麼英武,帶著30多萬大軍徵匈奴,都打了敗仗。樊噲他多大的本事,敢說這樣的大話?

    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呂后還是決定:這個仗還是不能打。回信以“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委婉地拒絕。就是說我現在已經老了,不是你喜愛的那種型別。既然大單于開了口,也不能讓你白開。那我們繼續送一些年輕漂亮的公主過去,彩禮照樣給,滿意嗎?

    單于收到回覆後,“復使使來謝曰:‘未曾聞中國禮儀,陛下幸而赦之。’因獻馬,遂和親”。什麼意思?自己寫了一封信去挑釁了一番,沒有需要發動戰爭,漢朝就服軟了,並且送了公主過來,還給了一大筆錢。敲詐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回信假惺惺的說一番:我不懂中原的禮儀,話說得粗魯莫怪!

    至於“收繼婚”,就是“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這是當時遊牧民族的一種風俗:父親死了,可以娶後媽。兄弟死了,可以娶嫂子或者弟媳婦。在漢人看來不可思議,對匈奴人而言這很正常。他們認為這有利於他們的傳宗接代。冒頓故意尋釁,目的還是為了敲詐,與這個風俗沒有關係。

    有人認為,冒頓寫這封信,是出於本民族“收繼婚”的風俗,不是調戲,這就是誤解了。劉邦既不是他哥,又不是他爹,何來“收繼婚”一說?況且當時呂后已經快50歲的人了,比冒頓單于要大7歲,冒頓也沒有那麼重的口味。寫這種信過來,用詞如此無禮,不是敲詐是什麼?而且最終敲詐得手了。

  • 4 # 史努比行走歷史

    問題一:匈奴收繼婚是陋習嗎?

    筆者認為不是陋習!

    原因有二:

    其一、繁衍後代,延續種族

    匈奴人都是居無定所,所居之地皆為苦寒之地,所以繁衍後代相對困難,任何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能增加人口的方式,他們都願意去嘗試,對匈奴人來說“父親死了,取其母;兄長死了,取其嫂;兄弟死了;取其弟媳”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繁衍習俗。這也是北方民族一種應對當時自然環境的繁衍方式。

    其二、保持血統純正

    匈奴人部族意識很強,族內繼婚能很大程度上保持貴族的血統純正,其實貴族的“族內通婚”在當時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存在的,即便是在當時漢朝也存在,只是不如匈奴人那麼極端“母親,嫂子,弟媳”都婚之。

    問題二:冒頓求婚呂后是不是調戲?

    這個歷史記載看法不一樣

    其一、不是調戲

    這種看法的,基本是基於匈奴的“繼婚”習俗來看,認為匈奴本就喜“和親”方式來鞏固兩國關係,當初“白登之圍”劉邦許諾他匈奴歷代“和親”和“兄弟相待”,所以劉邦死後,冒頓單于以“收繼婚”為由取其“兄弟”之妻也是正常之舉,不算調戲!

    其二、是赤裸裸的“調戲”

    “調戲派”的看法呢,認為匈奴雖然有“收繼婚”習俗,但是對於漢朝禮儀應該還是有所瞭解的,不應該做出如此輕薄的舉動。之所以求婚呂后就是仗著自己實力強大,調戲呂后,順便弄點金銀財寶花花。

    筆者看來呢:還是調戲成分更大,畢竟習俗再荒誕,作為君主對各國禮法習俗多少還是瞭解點的,冒頓做出這種舉動,其實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誰讓當時匈奴實力強呢?沒辦法啊!

    以上是筆者看法

  • 5 # 減水書生

    漢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

    中行說: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惡種姓之失也。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

    所以,匈奴確實有收繼婚的習俗。

    所謂收繼婚,是指女性在丈夫死後嫁給其兄弟的的習俗傳統。

    匈奴人的這個習俗,不僅下至平民而且上及單于貴族。

    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王昭君向漢請旨回國,而漢成帝的敕令卻是:從胡婚,嫁給呼韓邪單于的長子、新立的復株累單于。

    這是長子娶了繼母。

    非獨匈奴人如此,烏孫等其他草原民族都有收繼婚的傳統。

    公元前105年,江都王劉建之女遠赴烏孫,和親烏孫國王獵驕靡。

    獵驕靡死後,便命細君公主嫁與自己的長孫、新任烏孫王軍須靡。

    這是孫子娶了自己的奶奶。

    細君公主不堪戎俗,所以沒多久便抑鬱而死。

    於是,另外一個宗室女解憂公主,替代細君公主和親烏孫,嫁烏孫王軍須靡。

    軍須靡死後,解憂公主再嫁繼任烏孫王、軍須靡弟翁歸靡;翁歸靡死後,解憂公主再嫁軍須靡的兒子、新任烏孫王泥靡。

    為了能夠控制西域強國烏孫,解憂公主當真是舍小我成大我,從胡人之俗從得淋漓盡致,再嫁小叔子、三嫁繼長子,一生三嫁、嫁的都是烏孫王。

    所以說,收繼婚不是匈奴人的專屬,而是整個草原民族的傳統。

    而其原因,就如中行說所言:惡種姓之失也。

    為了能夠傳宗接代啊,這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

    至於是不是惡習,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連溫飽和生存都是問題的草原民族,其最該要做的就是先搞定傳宗接代的事,這個工作最緊迫。

    算是形勢所需吧,所以收繼婚的習俗,也就沒什麼可鄙夷了。

  • 6 # 講古場

    雖然,匈奴人有這樣的傳統和習慣,但是,作為非常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對於同漢族政權的外交問題,一定會非常重視的。所以,冒頓單于不可能不知道漢族的婚姻傳統和習慣的。漢初,有很多的漢族將領投靠了匈奴,比如韓王信、燕王盧綰,這些人投靠匈奴的時候,都是帶著很多的漢人投降的。而且,這麼強大的政權,一定有自己的外交官團隊,這些人也都是漢族通,怎麼可能連漢族最基本的禮儀都不知道呢?所以,冒頓單于此舉不可能是真心求婚,也不可能是簡單的調戲,理由如下:

    大國外交,豈能兒戲?

    冒頓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匈奴單于,不會肆意胡為;

    既然,這封信既不是求婚,也不是調戲,那麼冒頓單于此舉意欲何為呢?我想,有兩個目的:

    勒索財物;

    試探新君的對兇政策。

    雖然劉邦對匈奴採取了和親的政策,但是並不能保持長久的、徹底的和平,這與匈奴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匈奴為草原民族,靠放牧為生,沒有固定的棲息地,逐水草而居。匈奴人的生活物資能不能得到保障,取決於老天。匈奴人沒有生產能力,完全靠天吃飯。如果遇到極端天氣,牲口數量減少,他們就得捱餓。

    漢族的和親政策本質上並不是靠感情維護和平。匈奴人要餓死了,難道會因為和漢朝天子有親戚關係就等著餓死嗎?不可能!所以,和親只是一個理由,既然大漢王朝要嫁女兒,總得準備像樣的嫁妝啊!這才是重點,和親只是由頭,重點是我給你物資,你們就不要搶了,金錢換和平。匈奴人有了生活所需的物資,也就不搶了。可是,得到的東西不會分給所有人啊。所以,少部分人還是會搶的,但是規模小多了,也不是官方的公開行為,並不影響和平大局。

    可如今呢?漢朝換了皇帝,而且上次和親送給匈奴的物資也用的差不多了,所以冒頓單于這封信最大的目的就是勒索。當時,匈奴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所以冒頓才能夠如此高姿態,明目張膽的勒索。冒頓是不會看上一個四十多歲、飽經滄桑,連孫子都有了的呂后的,這封信就是提醒漢朝政府兩點:

    北邊有個匈奴政權,軍事實力很強大;

    上次你們送來的東西我們已經用的差不多了,再不送我們就要搶了;

    面對匈奴的勒索,漢朝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和親,二是兵戎相接。匈奴也是有試探目的的,看看漢朝新的領導對匈奴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如果打,我匈奴不怕打,我比你們強大的多。如果不打,那就趕緊送東西來。

    呂后被這封信激怒了,但是冷靜下來之後,知道自己打不起。第一,打不過匈奴;第二,兒子剛剛繼位,國內很多事情需要處理。於是,呂后強壓怒火,回了一封很客氣的信,並且送去了公主和大量的財物。冒頓到是識抬舉,看到呂后送來了美女財物,就回了一封道歉的信。既然呂后給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就得在面子上讓人家過得去,各取所需。

  • 7 # 盛說紛紜

    可能今天的我們一提到收繼婚就會認為這是匈奴的一種陋習,事實上並非如此。

    其一收繼婚的習俗並不是匈奴人首創。收繼婚實則是中國舊時婚俗的一種,多數是兄弟亡故收其寡妻為已妻,包括兄收弟媳和弟收兄嫂。官方史料記載可追溯到春秋甚至更早時期,而在民間,兄收弟妻、弟繼兄妻相習成風,直至近代。

    其二匈奴人的收繼婚是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的,並不能一概認為這就是一種陋習。

    我們都知道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的故事。但是在她第一任丈夫死後,王昭君卻又再次嫁給了自己丈夫的兒子復株累單于,而在第二任丈夫復株累單于死後,王昭君又嫁給了下一任單于搜諧若鞮單于。王昭君的婚姻經歷就是匈奴的“收繼婚制度”,也就是所謂的

    “父死娶母,兄死娶嫂”。這種習俗在我們看來簡直是一種野蠻人的亂倫行為,但在當時的匈奴部落裡,並不認為有何不妥。下面我們一起來究其原因。

    收繼婚是為了保護女性

    無論是從史書中,還是透過影視劇中,我們都能夠看出,匈奴部落的女性地位非常低下,她們很大程度上只是男人的附屬品,沒有自己生存的能力,所以只能夠依附於自己丈夫,所以當自己的丈夫去世後,她們為了生存也必須選擇嫁給自己丈夫的兒子亦或兄弟。

    而且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人,他們依靠掠奪為生,更沒有沒有贍養老寡的習慣,試想一下,在他們掠奪的過程中,一個沒有丈夫的女性的下場會是如何,所以說就匈奴人而言,這種收繼婚制度不僅不是一種陋習,反而可以保護失去丈夫的女性。

    收繼婚是為了保護財產

    在丈夫死了之後,其妻子就成為了其財產的繼承者,前文我們也提到過,匈奴人本就以掠奪為生,試想一個弱女子如何能保護好自己的財產,根本不可能。而且為了為了防止財產流入外人之手,匈奴人肯定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妻子改嫁別人的,如此一來,既要保護自己的財產,又要保障財產不能流入外人的手裡,這樣留給女人的選擇那就只有嫁給自己丈夫的兒子或者兄弟了。所以說,收繼婚制度在保護自己財產的前提下,是能夠很好地維護自己所在部落的強盛的。

    收繼婚是為了保護子女

    前文我們說到過匈奴人是不允許自己的妻子改嫁別人的,這其實也是匈奴人為自己孩子著想,俗話說,有了後爹,就有了後孃。匈奴女人如果真的改嫁出去了,那麼她與自己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子女,肯定會受到歧視,甚至還會受到虐待。而匈奴女人如果選擇嫁給丈夫的自家人,就不會有這方面的擔心了。所以說為了保護自己的的孩子,這種制度也應是匈奴人最好的選擇了。

    然後我們再來簡單聊聊何冒頓單于向呂后求婚的故事。

    在說這個事情之前,我們要知道冒頓是何許人也?他是比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更厲害十倍的匈奴王。簡單來說,冒頓單于,一生未吃過敗仗,是他把一個弱小的遊牧民族帶到了強盛無比的地步。他給呂后寫的求婚信有調戲之意,但又並非只是調戲。

    首先,冒頓野心極大,他是真的想透過與呂后聯姻,建立一個超級大的漢、匈帝國,使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萬古流芳!

    其次,他想再次確立自己“雄”的地位。要知道,冒頓曾經和劉邦一決雌雄,在平城把劉邦圍困七天七夜,要不是陳平,估計漢王朝從那時起就玩完了!此封求婚信,用意是告訴漢人,你們如今是雌性當朝,而我是雄的。

    最後一點,我覺得就是對呂后的調戲與挑釁,當時時局是匈強漢弱,可以說兩國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而且呂后也只是一個半老徐娘,冒頓又豈是一個缺美女的人。這封求婚信,也只是對漢朝的挑釁,對呂后的調戲!

  • 8 # HuiNanHistory

    收繼婚其實並不是匈奴的專利。在中原內地,也有很多地方的人搞收繼婚。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種婚姻習俗算是陳規陋習嗎?

    冒頓單于求婚呂后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冒頓單于即便求婚呂后,又怎麼能算是收繼婚呢?

    這是由於白登之圍後,漢高祖劉邦與冒頓單于,“約為昆弟以和親”,倆人擁有了兄弟的名份。

    因此,公元前192年冒頓單于求婚呂后的事件,正是收繼婚的代表——兄弟死後,娶兄弟的妻子。

    面對冒頓單于的騷擾,呂后最開始感到憤怒。但冷靜下來後,就回信與冒頓,稱自己“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配不上他以示婉拒。接到這封信後,冒頓回書致歉:

    未嘗聞中國禮儀,陛下幸而赦之!

    按照冒頓單于的說法,收繼婚不屬於“中國禮儀”,為冒犯呂后感到歉意。

    收繼婚是陋習嗎?

    事實上,收繼婚並不是匈奴的專利。在中原內地,也有普遍的收繼婚現象存在。

    例如《大明律》規定,“若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婦者,各絞”。倘若沒有這種婚姻習俗,就不會出臺法律去制裁了。

    那麼,收繼婚是陋習嗎?

    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換位思考:丈夫死後,讓寡婦給男人守節是陋習嗎?

    無論是收繼婚,還是寡婦守節,其實都是陋習。

    這兩者看似矛盾,卻存在共同點——都不把女人當人看,女人都是男人的附屬品。前者是將女人當成生育工具,後者是把女人當成倫理工具。

    總而言之,陋習不陋習的標準,在於女人本身有沒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機會。沒有的話,都是陋習。

  • 9 # 史海覓蹤

    大家好,我是歷史悠悠,來談談我的看法。

    匈奴收繼婚對匈奴來說不是陋習,所以冒頓單于向呂后求婚也算不上什麼調戲行為。

    01 匈奴地處荒服,缺乏禮儀教化後十有餘年,武王伐紂而營雒邑,復居於酆鄗,放逐戎夷涇、洛之北,以時入貢,命曰“荒服”。

    自周武王分封諸侯起,北方的戎狄便被命為荒服。

    那麼荒服有什麼特點呢?我們可以從《禹貢》裡找到答案。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採,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原來,綏服三百里之內的百姓才能受到中原禮儀的教化,而匈奴地處最外層的荒服地區,基本上就是盲流,當然比野人要好點。他們的任務只是需要定時向周天子納貢。不過,沒教育過的人發展個幾代下去,想向周天子進貢的禮節估計也忘光了。所以,他們到中原來,幾戶沒有什麼好事,就是一個字“搶”。

    02 除了這個,為中原人詬病的還有他們的生活習俗。

    1) 不尊重長輩

    年輕人吃香的喝辣的,老年人只能吃他們剩下來的殘羹冷炙。原因是誰出力誰就吃好的,簡直跟殘忍的野獸有得一拼,好像年輕人就不會老去一樣。

    2)荒謬的婚配

    父親死後,兒子就要迎娶後媽為妻;兄弟死了,活著的兄弟要娶他的老婆為妻。

    看來第二點和這個問題的主題比較相關。那我們來看看呂后和冒頓到底是什麼關係。

    還記得劉邦為了止戈,曾派一位宗室女子以大漢公主的名義前去匈奴那裡和親。冒頓單于並不瞭解真相,還以為取的是劉邦的親生女兒呢。如此說來,劉邦就是他的岳父大人。那麼,按照匈奴婚嫁的習俗,父親死後,兒子就要迎娶後母。

    所以,呂后可不就成了冒頓的後媽了,那麼冒頓向呂后求婚完全符合匈奴的習俗。只不過,呂后的老臉都丟盡了,自己的老公劉邦被戚夫人騙了去,現在女婿反而要求迎娶自己,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結語:

    按照匈奴的風俗,父親過世,兒子娶後母為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冒頓也算劉邦的女婿,所以,娶後母呂后也是合情合理。因此,呂后大發雷霆後,還是忍氣吞聲,繼續保持和親政策。

  • 10 # 我來讀歷史

    在漢人的習俗中,收繼婚是一種陋習,但是對於匈奴來說,收繼婚並不算陋習。因為遊牧民族崇尚武力,導致男性減少,寡婦增多,而收繼婚可以繁衍人口、維持家族財產。而劉邦在白登之中也已經和冒頓結為兄弟,所以說單于冒頓求婚於呂后並不算侮辱,更不是調戲。

    所謂收繼婚,就是說父親死了,可以娶後母為妻;如果兄弟死了,可以娶兄弟的老婆為妻。這對於漢人來說,絕對是陋習。但是按照匈奴的習俗,卻是正常的。

    我們都知道,草原遊牧族中的女人地位非常低,而且匈奴人喜歡打仗,總是發動戰爭,那麼男丁就會減少很多,民族要發展,需要繁衍人口,那麼寡婦就要再嫁,與其嫁給外人,還不如嫁給自己家族中的人,可以保護家族財產。

    而且草原幅員遼闊,寡婦很難遇到其他合適的男性,那麼收繼婚是不兒選擇。並且收繼婚對於貴族來說,可以保證血統純正,還能夠讓氏族間團結起來。

    至於冒頓向呂后求婚,那也是因為在白登之圍中,漢高祖與他簽訂過和親以及約為兄弟合約。既然漢高祖劉邦和冒頓是兄弟關係,當劉邦死後,作為兄弟的冒頓就可以依照匈奴習俗向呂后求婚,匈奴也算是用婚姻來強化政治聯盟。

    呂后說自己年老色衰,委婉地拒絕了單于冒頓的求婚,冒頓也回信說自己不知道中原禮儀,確實有點唐突,還贈了馬匹給漢朝。由此可見,冒頓向呂后求婚並不是侮辱她,而是因為匈奴的禮儀,同時也是為了讓漢朝知道兩族之間可以用物資來交換利益,這種做法也挺高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美的書包喬葉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