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美麗青春您真痘

    洪承疇(1593.10.16—1665.04.03),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人。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中立功,升任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1639年轉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清朝。

    洪承疇是明朝降清最高階的官員,被稱為開清第一功。洪承疇投降原因大體如下:

    一、崇禎政無定法、吝嗇多疑,刻薄寡恩。忠臣為大明孝死力,明皇屠忠臣如豬狗,熊廷弼、袁崇煥、孫傳庭等人的下場讓洪不寒而慄。

    皇太極文韜武略遠在崇禎之上,他統率的清王朝朝氣蓬勃,清朝百官前途無量,洪承疇的心理天平逐步倒向清王朝。

    (洪承疇在北京故宅)

    二、洪承疇被俘關在盛京皇宮內的三官廟裡,他每天不吃不喝,對皇太極祖宗八代問候個遍,只求速死。皇太極派洪承疇在明同朝之官之人身說法。

    某天范文程在勸說時房樑上落下來一塊燕泥,掉在洪衣服上,洪承疇輕輕地把它撣掉。范文程看後徑直向皇太極稟報:“承疇不會死,此時他連衣服尚且愛惜,何況生命呢? ”

    皇太極很贊同范文程對洪承疇的判斷,對洪承疇的恩遇更加優厚。某日皇太極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洪承疇大受感動。

    三、洪承疇在明朝為官20多年,也與李自成的農民軍和清軍作戰多年,對比明朝、清朝和“大順”三種政治勢力,洪承疇明白最後完成江山一統必是清朝。

    還有二種民間傳說:  

    1、一天洪承疇躺在光板床上,忍受著飢渴的煎熬,秀色可餐的莊妃來到面前,說花甲老母,談嬌妻愛妾,洪承疇聽後酸楚萬分,莊妃趁機將人參湯倒入洪的嘴中,雙手順勢按在洪的雙肩,洪承疇渾身一哆嗦,雙手下意識地緊緊握住了莊妃的手。莊妃故意嬌滴滴地說:“洪將軍還有什麼話嗎?”……

    這個聽來荒唐的傳說或許是真的,因為歷史上滿蒙部族中如果女效能將英雄收服,族人非但不會鄙視,相反她也更加得到大家的愛戴與尊敬。

    2、洪承疇被俘後只求速死。皇太極見勸降無效,遂將釋他放。洪承疇回家途中遇見家中僕人,僕人告訴他:現在全國都認定他已為國捐軀,如果他活著回去,朝廷定會問罪,全家都將被殺。洪承疇無奈之下決定返回盛京,歸降皇太極。

    後乾隆編寫《貳臣傳》將洪承疇列入其中,併為明將袁崇煥平反。

  • 2 # 長空印象

    被清軍逮住了關押期間皇太極親自勸降,一感動就降清了,不降的話就得被推出去砍頭,一個人可以上陣英勇殺敵,但一旦被俘將面臨砍頭時沒幾人扛得住,要是我當兵上前線被包圍實在無法突圍我寧可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要是被生俘面對明晃晃的大刀片子肯定還是投降了。想想砍腦袋就嚇了,寧可先投降,再找機會吞砒霜自殺,以發拂面見閻羅。

  • 3 # 楚風說歷史

    其實,明朝末期的降將也不少了,吳三桂,祖大壽,洪承疇,還有主動投奔清朝的范文程。從這些就可以看出,當時明朝確實政治腐敗,體制落後,再加上崇禎帝尖酸刻薄,生性多疑,所以明朝的大將投降清軍也很正常,良禽擇木而棲,識時務者為俊傑,可以理解。關鍵是為什麼一開始洪承疇不投降呢,後來又投降了,我下面為大家解讀一下。

    第一,洪承疇一開始也是寧死不屈,決不投降,錚錚鐵骨,清朝一開始就用不給他飯吃,虐待他,來消磨他的意志。可是這反而不好使,洪承疇並不怕這。後來還是范文程厲害,他去勸降洪承疇,勸降過程中發現房頂掉下泥土落在洪承疇身上,洪都屢次彈乾淨,所以范文程就認為他連衣服都這麼愛惜,肯定不願意死。回去就報告了皇太極。從那以後皇太極就開始對洪承疇禮遇有加。有次,皇太極看洪承疇身穿單衣,就說先生不冷嗎?並把自己的貂裘親手給洪承疇披上,洪承疇受到感動,才歸順了清朝。所以,洪承疇投降的原因就是皇太極禮賢下士,感動了他。

    第二,由於自己的老東家崇禎太多疑,跟著崇禎混的都沒好下場,袁崇煥多麼忠心,都被崇禎殺了。而農民起義軍他更看不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自己空有一身治國之能,無用武之地。現在他遇到了皇太極這樣的明主,投降也是為自己的前途著想。

    第三,如果在戰場上戰死,或許當兵的人都不怕死。可是被俘之後,坐牢的煎熬確實讓人容易產生恐懼,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等死是很痛苦的。所以投降清軍為了保命可以理解。

    至於有人說是因為孝莊的原因,孝莊色誘洪承疇,這都是扯淡。堂堂的大清皇妃怎麼可能委身他人?還有說皇太極把洪承疇放了,但是回到家發現明朝以為他戰死了,所以他回去就會被認為是貪生怕死,是降將。所以,回來了投靠了皇太極。這個也是不可能的,試問你的敵人怎麼可能放虎歸山,不能為我所用,最好的方法就是毀滅。所以,我的觀點就是以上三條,歡迎大家點評。

  • 4 # 使用者9969843574877

    大中小 洪承疇,字亨九,福建南安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洪承疇的才幹從來無人懷疑。他不但軍事才能極高,政治才能也相當突出。滿清的進駐中原、穩定江山和洪承疇的戰略有很大的關係。但出眾的才華顯然並不能說明他的人品;尤其對於一個才華出眾的人,註定了要在歷史的舞臺上不甘平庸、不甘寂寞。這樣的人,自然也相當珍惜自己的生命與才幹,說白了就是怕死。 洪承疇任陝西三邊總督時,農民軍大敗,高迎祥被俘,李自成十八騎被追得躲入商洛山中。也許是因為洪承疇作為總督在軍隊中的聲望增長得太快,從而引起了朝廷的恐懼,洪承疇受到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彈劾。於是洪承疇被貶。但就在這個時候,滿清皇太極想坐收農民軍與明軍魚蚌相爭的漁翁之利,乘機南下入侵。於是崇禎皇帝重新召用洪承疇,任總督薊、遼軍務,負責主持直隸東北及遼東一線抵禦清軍之防務,“凡八總兵,兵十三萬,馬四萬,鹹隸承疇”。 這時候的洪承疇大權在握,可惜他並沒有大展才華的機會,確切地說,他疲於南征北戰,根本沒有功夫來實施他高明的戰略。何況即便他才幹再高,明朝到了這個時候,病入膏肓,無論是洪承疇,還是崇禎,都已經無能為力了。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明朝基本採用的是防禦戰術,這才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但長城有它自身的弱點,長城本身就是典型的防守型戰略思維產物,因為防線過與漫長,消極的防守總是難以阻擋清軍突然襲擊。所以袁崇煥能夠以幾千士兵防守住滿清十萬大軍,但在是野戰的時候,明朝優勢兵力卻難以擊敗清兵。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命阿濟格等入長城,破昌平,焚天壽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後繞過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克城十二座,俘獲人口牲畜十八萬。明朝督師張鳳翼等皆按兵不敢戰,聽任清兵從容退去。 崇禎十一年(1638年),皇太極又命多爾袞等越過長城,大舉深入。明朝以盧象昇為督師,宦官高起潛為監軍。負責督軍迎敵。而高起潛與兵部尚書楊嗣昌皆不欲戰,結果盧象昇孤軍奮鬥,在矩鹿賈莊血戰而死。 這年冬,清兵大蹂畿輔,連下四十三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東,攻破濟南,俘明德王朱由樞。然後清兵由山東回師出塞,明軍皆尾隨不敢擊,這次出塞,清兵俘漢人四十六萬餘,獲白金百餘萬,滿載而歸。 崇禎十四年(1641年),皇太極發大兵圍攻祖大壽鎮守的錦州,勢在必克。清兵逼城列營圍困,錦州守將祖大壽告急。崇禎派遣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八總兵,統兵十三萬,馬四萬匹,由薊州東指,到寧遠集結,所帶糧草,足夠大軍吃用一年。 洪承疇老成謹慎,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但是兵部尚書陳新甲一再促戰,同時又有崇禎密旨,敕刻期進兵。因為大軍中有太監監軍,洪承疇迫不得已,只得進師松山。陳新甲還不許洪承疇集中大軍同時北進,堅持將部隊一分為四。 皇太極聞知,親率大軍赴援,陳師於松山、杏山之間,切斷了明軍糧道。洪承疇到達松山後,因軍中缺糧,諸將各懷去志,不待軍令,爭相率軍逃奔,返回寧遠就食。清軍趁勢掩殺,前堵後追。明兵十數萬人土崩瓦解,先後被斬殺者五萬三千多人,自相踐踏死者及赴海死者無計其數。從松山到乳峰山沿海一線,明軍屍首“多如雁鶩”。最後,總督洪承疇等人被圍困於松山,士卒不過萬餘,餉援皆絕。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破。城破之時,洪承疇本想橫劍自刎以謝朝庭,可是劍剛拔出來,突然又想到得給自己留個全屍,於是選擇了上吊自殺;這一猶豫,頭還沒來得及套進繩索,清兵已經衝了進來,於是洪承疇被俘,解送盛京。 其實當時洪承疇內心當中,根本就不想死,但不死如何對得起朝庭,對得起崇禎皇帝?他只是需要能夠下臺的臺階而已。洪承疇裝模作樣自殺的時候,心中也許正盼望著清兵早點衝進來阻止他。 皇太極派范文程來勸降,范文程把什麼時務不時務、俊傑不俊傑之類的話嘮叨了好幾遍,該說的都說了。洪承疇只是一言不發,象死人一般。不久,錦州糧盡援絕,祖大壽也率眾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 洪承疇始終沒有見到正主兒出現,心中不免沮喪,於是開始在獄中絕食。范文程用祖大壽投降的例子來勸說洪承疇。洪承疇自認為身份地位官階遠比祖大壽要高,聽范文程居然拿他跟祖大壽比,已經有些惱怒,跳起腳來想罵范文程,剛好樑柱上的灰塵落到了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也顧不上罵人了,連忙用手拂去灰塵。范文程見了喜形於色,趕緊跑去告訴皇太極說:“洪承疇必不會死,他連衣服都這樣愛惜,更何況他自己的生命呢?” 聰明的皇太極終於猜到洪承疇可能是需要一個能下得了臺的臺階,而且必須是滿清的皇帝給的臺階。皇太極便親自到獄中看望洪承疇,問道:“先生在這裡冷嗎?”一邊說著,一邊脫下身上的貂裘,親自披在洪承疇身上。洪承疇瞠目結舌地望著皇太極,一副誇張的表情,好像是實在料不到對方會這樣對他的樣子。臺階到了,於是洪承疇“叩頭請降”(《清史·卷237·洪承疇傳》),皆大歡喜。 (也許是洪承疇本人的特殊性,關於洪承疇降清一事,有許多想象出來的描述。一些野史記載說洪承疇生性好色,為皇太極年輕美貌的妃子蒙古科爾沁貝勒塞桑之女博爾濟吉特氏[即後來的孝莊太后,名為大玉兒]的美色所迷惑,中了滿清的美人計,這才投降。無論如何說,滿清給洪承疇的面子是給足了。《甲申朝事小紀》還記錄了1644年後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洪承疇被俘後曾絕食9天,經強行灌入參湯後才甦醒過來。但此後他仍以自己是朝廷大臣,又是南人,而拒絕背叛明朝。清人見勸降無效,便將他放掉,並派甲士護送。將入關時,他遇見一個家僕。此人告訴他,京師中人人都以為他已經死了,並特別提醒他說,他如今是“所統三軍俱沒,地方俱失。”於是,洪承疇感到除了回去尋求清朝皇帝的保護之外,已經別無出路了。儘管後來有許多身居高位的前明士大夫為滿清效力,但在這個時候,洪承疇的投降勢必令人感到震驚。) 皇太極在大清門內的崇政殿正式接見了洪承疇,洪承疇說:“臣……自分應死。蒙皇上矜憐,不殺而恩養之。今令朝見,臣自知罪重,不敢入。”(《貳臣傳》第三卷) 皇太極問他明朝皇帝為何對手下將帥的生死如此漠不關心,竟在戰爭中將他們輕易拋棄。洪承疇說,這是由於崇禎皇帝周圍的眾多文臣提出的策略紛紜不一。皇太極直截了當地駁斥道:“特今君暗臣蔽,故多枉殺。似此死戰被擒,勢蹙歸降之輩,豈可戮彼妻子,即其身在敵國,可以財帛贖而得之,亦所當為,而況坐妻子以死流之罪乎?”(《東華錄》) 洪承疇被這番話深深打動了,因為他估計因為他的投降,他自己在北京的親屬一定遭到了明朝的誅戮。 皇太極收服了洪承疇,十分高興,賞了金銀財寶不算,還演戲奏樂,表示慶賀。滿清的將領們很不高興地說:“皇上為什麼如此看重洪承疇?”皇太極說:“我們風裡來雨裡去,天天打仗,為的是什麼?”將領們說:“當然是想得到中原了。”皇太極笑道:“我們要進中原,好比瞎子走路,現在找到個帶路人,我怎麼不高興?” 但皇太極雖然厚待洪承疇,但一直到去世,皇太極也沒有給洪承疇封官。這是皇太極用人、御人所高人一等的地方。 而明朝的崇禎皇帝聽說洪承疇被重兵圍困松山後,滿心以為洪承疇一定會自殺盡忠,大為痛悼,還特意輟朝三日,賜祭十六壇;又命人在正陽門西側給洪承疇建立專祠。崇禎帝親自御製祭文,正要入祠親奠的時候,洪承疇派人送信來,大致說:“暫時降清,勉圖後報,” 崇禎皇帝長嘆一聲,這才沒有演出一出祭奠活死人的鬧劇。專門給洪承疇建的專祠後來使明朝頗感為難,於是改奉觀音了。因為洪承疇書信中有勉圖後報的話,崇禎也沒有派人捉拿洪承疇的家眷。 還有一種說法是,洪承疇的一個家僕從遼東逃回北京,上疏崇禎皇帝,描述了其主人盡忠死節的經過。崇禎皇帝讀後感動得熱淚盈眶,於是親自到洪承疇祠祭奠。而此時那個可疑的家僕已經乘機將洪承疇的家眷送回了福建老家。既然皇帝已經公開對洪承疇表示了哀悼,所有遼東得知真相的明朝官員們就都都不敢將洪承疇仍然活著的傳聞上奏了(見張怡《諛聞續筆》第一卷)。 只是後來洪承疇並沒有任何後報的行為,反而對江南抗清力量大加打擊,可見這信只是為了保全家眷的權宜之計(野史記載說此計為莊妃所出,崇禎也間接中了莊妃的美人計)。 投降滿清的大臣和將領不計其數,但唯獨洪承疇和吳三桂最受後人非議,這自然是因為兩人在滿清得到天下的過程中出力最大的緣故。 1644年,洪承疇跟隨攝政王多爾袞重新回到北京後,將老母親從福建接到了北京。老夫人一見到洪承疇,就拿手杖去打他,先數落其不死之罪,然後說:“你接我來,是想讓我給你當旗下老婢嗎?我今天打死了你,是為天下除害。”洪承疇慌忙走開,從此不再敢與母親相見。 1644年五月,南明弘光政權派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左懋第出使北京,與滿清談判。左懋第被多爾袞扣押,拘於太醫院。洪承疇前來說降,左懋第說:“此鬼也。洪督師在松山死節,先帝賜祭九壇,今日安得更生?”洪承疇慚愧而退。類似的故事還發生過許多次。 左懋第則再也沒有回到南京向弘光皇帝覆命,他一直被關押到1645年南明弘光政權滅亡,依舊不屈,於是被害。 祖大壽和洪承疇兩人,投降後的表現各有不同:一個是從此開始默默無聞,閉口不談兵事;一個則是竭心盡力地幫助滿清得到天下,充分施展了在崇禎手下沒有發揮出來的才幹。所以洪承疇的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我們在後面的篇章中還會再提到他。 祖大壽和洪承疇二人不是留名於《明史》,而是見傳於《清史》,而且同時被列入《貳臣傳》,這就是滿清政權給投降者的最高待遇。

  • 5 # 米鬥文史

    崇禎十三年(1640年)清軍與明軍在關外展開了松錦大戰,結果清軍擊潰了明朝的軍隊,明軍將領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洪承疇從開始寧死不降到突然投降,給當時的時局造成很大的震動,對其投降的原因也有很多說法,其中最八卦的就是莊妃誘降說。

    洪承疇

    對於洪承疇投降的原因,較為正解的解釋應該是《清史稿》卷273《洪承疇傳》所載:上自臨視,解其御貂裘衣之:“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之,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磕頭請降。大意是皇太極親自去大牢裡看望洪承疇,並把自己的裘皮大衣親手給洪承疇披上,洪承疇深受感動然後投降了清王朝。雖然這種說法也不能說就是百分之百正確,但可以肯定一點,皇太極在爭取洪投降和漢地主階級中有影響力人物歸順於清朝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皇太極

    另外一種說法,也是民間流傳最廣的洪承疇降清的版本,是說皇太極派他年青美貌的妃子莊妃去服侍洪承疇,並反覆喻以利害,好言相勸,甚至以身勸降。這種民間傳說缺乏事實依據,多半是因為洪承疇叛明降清後,許多人感到義憤,編出這樣的段子來貶低洪承疇的品性。假設皇太極真的對洪承疇用了美人計,非要派自己的妃子去嗎?更何況莊妃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後來為清初的繁榮和穩定立下漢馬功勞的孝莊太后。

    莊妃

    其實作為薊遼總督,洪承疇心裡十分清楚被俘後自己的命運,指望明王朝來救他已不可能。身後的國家已被農民起義軍打的搖搖欲墜。依靠誰呢?在這種情形下,如果自己還不想死,歸降是他唯一的出路。

  • 6 # 文史不假

    明朝時,有人官居薊遼總督並掛兵部尚書銜,是明帝最為倚重的肱股之臣;清朝時,還有人被授予太子太保,繼續掛兵部尚書銜,是清帝最為信任的漢臣之一。前後雖然矛盾和尷尬,但卻是同一個人,他就是明末清初最被人詬病和質疑的歷史人物洪承疇。

    接下來,我們一同探究洪承疇為何要在明朝末期投降滿清?

    洪承疇(1593年10月——1665年4月),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他從小勤奮苦讀,在萬曆年間中得進士後入仕,卻在軍事領域見長,本可成為與袁崇煥齊名的“大明儒將”,但卻成為滿清入關的“引路人”。明末抗清志士黃道周曾經這樣評價:

    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 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其中提到的“史”“洪”,分別是指史可法洪承疇,將二人進行了直觀的對比。史可法誓死忠於大明王朝,多次拒絕清廷的勸降,終於以死殉國;而洪承疇只是曾經忠於過大明王朝,在被清軍俘虜後歸降還率軍入關剿滅明朝殘餘。

    1616年,也就是萬曆四十四年,意氣風發的洪承疇赴京參加會試,結果連捷登科,取得殿試二甲的成績,以進士身份入仕為官。不過,當時正值東林黨人耀武揚威的時期,洪承疇的“厚黑學”尚不精進,自然沒有得到重用。

    等到木匠皇帝朱由校登基後,明朝的勢頭徹底扭轉,東林黨被拍死,閹黨卻崛起了。當時,洪承疇依然沒有得到多少重用,繼續老老實實的在後面排隊,等待自己出頭的機會。

    崇禎朱由檢即位後,一點兒都不像前任皇帝們那樣什麼事都不管。他顯得非常進取,基本上什麼事都要管,什麼人都要用,無論是東林黨還是閹黨,他通通不信但卻通通都用,攪得明朝政局更加波詭雲譎。

    就在崇禎的“勵精圖治”下,破敗不堪的明朝更加搖搖欲墜,連起碼的局面都難以維繫。全國爆發了接連不斷的農民起義,比如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勢力越來越大,已經搞得中原數省都雞犬不寧。

    而那個剛愎自用和胸懷抱負的崇禎帝,卻在此時顯得茫然和懵圈,絲毫沒有應對之策。在陝西三邊總督楊鶴的建議下,明廷採取了“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方略,一邊派兵圍剿,一邊進行招撫。

    受此影響,許多的農民和流寇都紛紛詐降,反正打不過就先投降,等休整好了再接著造反。幾年下來,農民起義的人數是越剿越多,規模是越剿越大,明軍大半的主力都在各地平亂,導致了國庫徹底空虛。

    面對“韓城之圍”,楊鶴已經無人可派,只好將陝西督糧參政洪承疇派出解圍,權當是死馬當活馬醫了。可是,洪承疇竟然不辱使命,拼死解了韓城之圍,成為了他的成名之戰。

    藉著這股勢頭,洪承疇斗膽上疏崇禎帝,請求朝廷改變寬鬆的策略,改之以狠辣決絕的舉措剿殺所有的匪患。他主張,一旦流民參與叛亂,無論是否投降都要問罪斬殺,贏得了崇禎帝的讚賞。

    楊鶴被罷職後,洪承疇接任三邊總督一職繼續平定匪患,開始推行“先剿後撫”甚至事“只剿不撫”的方針,以辣手鐵血之勢血腥鎮壓農民起義。就在明廷集中全力之時,滿清的皇太極也不斷從關外威逼明朝。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積極為入關統治中原做準備。眼見匪患的局勢稍微緩和,崇禎只得將自己的王牌洪承疇打出,調任了薊遼總督全權負責對清的戰勢。

    洪承疇顯得信心滿滿,雄赳赳的前去遼東赴任。不久,皇太極就下令圍困錦州城,派遣了濟爾哈朗、多鐸等人前出駐軍和屯田,逼迫明軍再一次進行戰略收縮。

    作為軍事統帥,洪承疇親自坐鎮進行排程指揮,派遣吳三桂和劉肇基等人駐紮於松山、杏山一帶,與祖大壽的錦州城守軍形成了掎角之勢。為了扭轉這種不利,皇太極命令多爾袞率軍攻擊錦州,引誘洪承疇親自率軍來援。

    熟讀兵書的洪承疇自然看出了皇太極的居心,但實在抵擋不住崇禎的連番旨意,只得率領明軍主力趕到松山集結,準備救援錦州。不出意外,他的主力很快就被清軍所包圍,據《清史稿》記載:

    轉餉路絕,闔城食盡。

    長期圍困下,明軍早已彈盡糧絕,餓得滿眼昏花的洪承疇連同數萬明軍都成為了清軍的俘虜。松山之戰後,錦州自然難以堅守,祖大壽被迫出城投降。

    對於洪承疇的“威名”,皇太極早有耳聞,因此極力勸降他。而作為一名飽讀詩書的儒將,洪承疇起初表現得非常頑強,數次都拒絕投降甚至絕食求死。

    當這個訊息傳回到北京時,崇禎帝激動萬分,下旨開設十二壇隆重祭奠洪承疇的忠義。依照封建的禮制,開設九壇就是祭拜臣子的最高禮儀。而洪承疇享受十二壇的祭祀標準,並在天壇內修建了一座祠堂專門供奉,這是前無古人的莫大殊榮。

    結果,就當崇禎帝親率文武群臣一罈一罈祭拜之時,前線又傳回了最新的軍情:洪承疇降清了!

    原來,面對洪承疇表現出的“視死如歸”,皇太極依然沒有死心,他特命自己的心腹漢臣范文程再次勸降。當范文程見到洪承疇後,壓根不提招降之事,卻與他坐而論道,談古論今,漫無目的進行閒談。

    二人談話間,房屋樑上的一些塵土落於洪承疇的肩膀,他竟然“屢拂拭之”。據此,范文程斷言洪承疇必能被招降,據《清史稿》記載:

    回奏太宗曰:承疇不死矣,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果然,在范文程的建議下,皇太極親臨招降洪承疇,終於勸服他投降滿清。至於說,野史中提到的孝莊以美色引誘洪承疇投降一事純屬子虛烏有。作為皇太極的寵妃,而且還誕有皇子,孝莊絕對沒有與洪承疇單獨會面的可能。

    降清之後,皇太極還需要進一步考察洪承疇的忠誠度,因此沒有立即對他委以重任,而是留在身邊充當了私人幕僚。在皇太極過世後,福臨登基稱帝並由攝政王多爾袞進行輔佐,洪承疇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清軍入關後,洪承疇逐步得到重用,而他也繼續著自己的鐵血本性,對於堅決抗清的漢人予以了堅決鎮壓。不僅如此,他還推薦了一大批漢臣加入到剿滅明朝殘餘的程序中,比如王輔臣等人。

    在殘酷鎮壓和血腥殺戮的同時,洪承疇也為了儘快恢復社會生產而積極諫言。主張大幅減輕百姓的負擔,以儘快實現社會的穩定,終於獲得了清廷的首肯。

    不僅如此,洪承疇在思想和文化領域的貢獻也非常突出,他多次建議滿族統治者“習漢文,曉漢語,淡化滿漢差異”。這些主張,無疑為大清日後的根基性國策“滿漢合治”打下了前期的基礎。

    《世祖實錄》記載,清廷在入關之前曾向洪承疇許諾:

    功成之日,優加爵賞。

    可是,洪承疇在為滿清屢屢立功之下,卻沒有得到真正的信任和應有的封賞。而與此同時,清廷對於其他漢人卻格外優渥,比如孔有德、吳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都被“封王守藩”,而沈志祥、李國翰和陳福等人也都被封為公侯。

    而洪承疇,直到晚年時才被象徵性的加封為三等輕騎都尉。在封建社會中,王位之下只有“公、侯、伯、子、男”才算是正兒八經的爵位,而“輕騎都尉”只是一個正四品的官職,況且還是三等的,可見洪承疇有多麼憋屈。

    1665年,洪承疇帶著無限的遺憾和悔恨過世,享年七十二歲。康熙帝聞訊後,只是恩賜他祭奠如制,賜諡號為“文襄”,再無其它褒獎。

    誰都認為,洪承疇儘管憋屈,但總算是蓋棺定論了。可是!到了乾隆時期,清廷竟然在編寫《貳臣表傳》中加入了洪承疇的名字,將他定義為“二臣賊子”。其中,這樣評價道:

    雖皆臣事興朝,究有虧於大節。

    洪承疇始終不被清廷所倚重和認可,根源就在於他曾經變節和投降,沒有從一而終。

  • 7 # 鼎玉軒轅

    明朝重臣洪承疇降清,我認為是大勢所趨,歷史是不可逆的,人要順勢而為,逆勢而走只能自取滅亡。更何況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當時的大明已經氣數已盡,從袁崇煥,盧象升再到最後的孫傳庭無論還有多少猛人出現都表示明朝已經無藥可救。再加上松錦之戰,崇禎的前後矛盾,優柔寡斷,以及兵部尚書的勾心鬥角,傾軋讓洪承疇寒心。再加上所率領的八個總兵各懷鬼胎,導致他兵敗被俘。

    最後我認為洪承疇降清的原因,還是皇太極的禮賢下士,讓他看到文人學而優則仕,侍奉明君的希望。同時他也看到了大清的蓬勃發展,大明的黯淡無光,腐敗不堪。多種原因交叉一起,決定了他降清。他降清後,為順治朝鞍前馬後,大清的半壁江山都應該是他打下來的,可以說立下開清第一功。然而死後卻只是一個三等輕車都尉的低等軍功的蔭職。所以他也只是清朝統治者的一個棋子而已。

  • 8 # 吃瓜的紅強

    不管怎麼洗,漢奸總是可恥的,對得起前輩們,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毛文龍,等等這些英雄將領們和百萬士兵的浴血奮戰和犧牲嗎?清兵入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得起千千萬萬的大明老百姓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能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