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耕耕老師做教育
-
2 # 兒童快樂學英語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有另外一種很普遍的說法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
以前有一次過年在堂姐家串門,幾個孩子聚在一起就是愛熱鬧然後就跑來跑去,本來很和諧的,突然一陣刺耳的哭鬧聲傳到了眾人的耳朵,尋聲而去,原來是堂姐的小兒子正在用掃把狠狠的敲打著他的妹妹,只因為妹妹沒聽他的話,在那邊一個勁的玩水。堂姐趕緊抓住兒子的手,讓他住手還很嚴厲的罵他說你幹嘛打妹妹?每個人都為妹妹感到可憐,可是也不知道堂姐的兒子到底明白不明白為什麼不能去打妹妹!
為什麼一個小小的孩子能下去那麼狠的手,而不是好好去說話,因為他們不會辨別好壞,只會去學習父母的行為,因為我知道堂姐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用打罵的方式,她不會去問孩子為什麼會去搗亂,而是直接上手,因為她看不順眼,氣不打一處來,控制不住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在處理不滿意的地方時候就把父母的處理方式給複製了過來。這樣在未來在人與人的相處模式中就會變得孤立無援,陷入悲哀的境地。
一個家還是需要好好對話的,管教還是耐心講道理的好。
-
3 # 亂亂的朵尚世界
會說話的父母決定著家庭的氛圍好不好!
基本上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好的家庭氛圍對娃仔有多重要,但是很多時候卻不知道怎麼做!
自從磨堅強出來以後,我就一直琢磨著,怎麼給磨堅強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而不是每天家裡瀰漫著烽火硝煙。
我們都非常羨慕別人家的娃仔活潑、開朗、乖巧、懂事。像黃磊這樣高情商的人培養出來的女兒是多少父母羨慕的。
然而一個家庭永遠都是充滿著陰霾、抱怨、指責的家庭氛圍,怎麼會有一個開朗的娃仔?
娃仔在這樣的家庭裡怎麼會感受到愛?TA唯一能感受到的,應該只有抱怨和指責!
有句話說,媽媽的情緒決定了一個家的家庭氛圍。但是我覺得,所有的家庭的成員任何一個人的情緒都會影響到一個家的家庭氛圍。
1.會說話是一門藝術,它決定了一家人心情的陰晴圓缺。
很多人都說,刀子嘴說話就是這樣的,其實TA心還是好的。
對,你內心是好的,但是你能不能換一種更適合他人的方式說話呢?
一味的責備,埋怨,本來愉悅的心情,可能就因為這一句話的說法不同,像突然被潑了一盆冷水似的,瞬間晴轉陰!
家長(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婆媳等的)之間相處,就應該是互相包容、體諒的。而不是為了一地雞毛而互相指責。
比如:
洗衣服,忘記拿衣服去涼。
你看你,一天就知道玩手機,衣服也不涼。
變成:他爸(他媽),衣服還沒晾呢,太陽還沒下山,趕緊晾了。
結果:趕緊把衣服晾了,完事!
忘記沖廁所
你看你做的事了,你要我怎麼說你?廁所都不記得衝?這種事都能忘記?
變成:他爸(他媽),你忘記沖廁所了,下次不要忘了哦。
結果:順手幫沖掉,完事!
想找什麼東西沒找到問老婆
哼,問我?這個家你有什麼知道的?你關心過這個傢什麼?什麼東西放在哪裡你都記不住?你心裡還有這個家?
(好吧,等你自己為了不被罵,翻箱倒櫃找的時候,老婆又這樣說了
你就不知道開口問一聲放在哪裡?你嘴巴那麼金貴?開個口有那麼難?
你到底想怎麼樣呢?
問也不是,不問也不是。總之你就是橫豎看我不順眼就對了?
我就……
一副時刻戒備的狀態,隨時可以進入戰鬥的姿態,絕壁是飛機中的戰鬥機,時刻準備著戰鬥,一旦爆發絕對要不死不休。何必呢?)
變成:xxx放在哪裡!(還可以幽默的說:它看見你了,你還沒看見它嗎?)
結果:東西找到,事情解決,雙方心情愉悅。
父親下班回到家,娃仔哭鬧,母親搞不定。
我上了一天班,那麼辛苦,你在家沒有事做,連個娃仔都哄不好?老讓他哭,我回到家想安靜一下都不行?
變成:喲,寶貝是不是一天沒見爸爸,想爸爸了?來,爸爸抱一下。
結果:為母親解圍,增強親子關係。
其實家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一句玩笑話就可以過去了,為什麼要那麼較真?非要爭個輸贏嗎?又不是仇人,非要用語言這把刀,你捅我一刀,我捅你一刀嗎?每次說話都要唇槍舌戰一番?然後帶著糟糕的心情,黑著一張臉帶孩子仔,娃仔能不感覺到嗎?
忘記涼衣服了,涼就是了;鹽放多了,加水就是了;碗洗不乾淨,再洗一次就行了。
衝動是魔鬼,有時一時的嘴快或不分場合就發飆,話說出口了,又找不到臺階下,自己又慪氣,為什麼要把彼此的心情搞得那麼糟糕呢?
甚至影響到其他家庭成員的心情,更重要是影響到娃仔的心情,他不知道你們是因為什麼吵架,當他看到一家人都黑著臉的時候,他就會變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踩到地雷,長期下去,在這樣家庭裡生長的娃仔會開朗嗎?只會越來越自卑和封閉自己。
兩個(或三個四個)人之間的問題或者矛盾,切勿影響到第三方,為了家庭和諧,請你好好說話!
2.拒絕做詐屍家長!什麼是詐屍家長?就是平時對娃仔不問不聞,偶爾看到什麼了,就馬上跳出來指責你的不是。立即讓你變成炸了毛的一眉道長,給他貼上張符紙,讓他繼續沉睡。
比如:
娃仔吃不抱
你看娃仔這麼瘦,肯定是你奶水不夠,要不怎麼會這麼瘦?你這樣不行……
奶水不夠,難道最難受的不是媽媽嗎?為什麼還要指責?你指責她,她奶水就會多了嗎?只會讓她心情更鬱悶好嗎?所以為什麼那麼多媽媽產後抑鬱,難道不就是因為這一句句似乎無心的指責嗎?
你就不能安慰說
沒事,我們再想想辦法,實在不行餵奶粉也沒什麼問題的,奶粉一樣也有營養的。
娃仔莫名哭鬧
幹嘛又讓娃仔哭?我帶他出去玩,他從來不哭。
廢話,出去玩肯定不哭啊,誰又想讓娃仔哭?他要哭,你能讓他不哭?你行,你來。
我就………
娃仔打個噴嚏
著涼了,幹嘛給他穿那麼少?還不快點給他加件衣服?我帶的時候,他從來不生病。
你就不能這樣說?
喲,寶貝打噴嚏了,還是兩個噴嚏,肯定是媽媽或者爸爸在想你了也。
娃仔摔跤
你看看,又摔跤了,幹嘛不看好他?又讓他摔跤,膝蓋都磕破了。
誰不心疼娃仔,誰想娃仔摔跤,這個是娃仔學走路的必經之路,磕磕碰碰都是在所難免的,難道這也需要指責嗎?
你就不能這樣說?
沒事,這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這小小的傷疤就是我們成長的勳章哦!
娃仔被蚊蟲咬
你看你看,這麼大的包,怎麼不看好他?又被蚊子咬了。
這大夏天的,到處都有蚊子,出去玩偶爾被蚊子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難道我能跟蚊子說,你不能咬我的娃哦?這不是有毛病嗎?
你就不能這樣說?
肯定是我們的寶貝太香了,所以蚊子都要叮我們寶貝咯!
而被指責的那個人就會憋了一肚子氣,沒地方發洩,本來娃仔哭、摔跤、被蚊子咬,心裡就糟心得很,偏偏又有人給你火上加油,你說脾氣能不爆發嗎?
一下子,整個家裡瀰漫著硝煙的氣氛,一旦點燃一個冥火就隨時會原地爆炸一樣。所有人心情都不好,都黑著臉,好像人人都欠他一百萬一樣。
你說娃仔在這樣的氣氛之下,還能心情愉快?
好好說話就那麼難嗎?
一家人不應該是和和睦睦,相親相愛的嗎?你不懟對方心裡就不舒坦嗎?還是秉承著,我不舒坦,別人也不能舒坦的原則?就那麼看不得別人心情好嗎?營造好的家庭氛圍讓娃仔感覺到TA是在愛裡長大的,這樣不好嗎?
3.餐桌上愉快的氛圍決定了家庭成員之間是否能溝通通暢。
在封建社會里,進餐時是不許說話。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能與家人交流的時間僅僅就是餐桌上這短短的三十分鐘。
越來越多的人提倡跟國外學習,注重餐桌上的交流,就如奧巴馬都要保證每天必須跟家人進餐,為的就是在這重要的時刻跟娃仔交心,及時瞭解娃仔的想法和變化。
所以餐桌上的氛圍就變得非常重要,跟娃仔交心,跟家人談天都在這短短的30分鐘之內。
就這個問題我跟磨堅強他爸也交流過。
我們在餐桌上可以輕鬆的聊天,談談工作上的事,或者一些所見所聞;而娃仔讀書以後也可以談談他在學校碰到的事,開心的事也好,難過的事也好,我們都可以及時瞭解到娃仔的思想。
如果大家都不說話,或者都黑著一張臉,完全一片死氣沉沉的樣子,食如嚼蠟,一吃完就各自逃回自己的房間裡,跟住賓館一樣,回家就是為了睡覺?和家人之間完全沒有交流,這樣的日子過得有什麼意思呢?
我們又是為了什麼而生活在一起呢?
娃仔的性格又怎麼會開朗呢?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作為家人首先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做一個高情商的人,在面對娃仔的時候,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臉上始終保持著微笑,給娃仔傳遞正能量。
一家人開開玩笑,嬉笑打鬧一下,娃仔在這樣的家庭氛圍內,才會擁有活潑開朗的性格。
-
4 # 艾葦說
一個人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多半是因為他的大腦處在自動駕駛的模式中,用自己最熟悉、最不用動腦子的方式迴應著眼前的人和事。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最親近的家人和孩子常常最不客氣的原因,其實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不會好好說話,是一種情商低的表現。而情商和修養是密不可分的親兄弟,情商高的人常常修養都不錯。有一句話說:“一個人最高的修養,是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中國的爸爸媽媽可能是全天下最愛著急的父母了,因為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讓父母們恨不得寶貝們學會一切才藝。於是,看到別人家孩子優秀,就會指責自己家孩子,因為著急,就會口不擇言。
有一種暴力,不會在我們的身上留下傷痕,卻能在心上投下永不散去的陰影,甚至毀掉一個人的一生。
這便是語言暴力,這種暴力比起外表的傷痕來說更為嚴重和可怕。
而很多人,就是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中,毀了自己的一生!
有一項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進行的調查分析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罵”的孩子的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
好好說話,是一種能力。好好說話也是一門技術,懂說話,才懂得做人的滋味。話是說給人聽的。好好說話,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
《兒童發育雜誌》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父母衝著孩子大吼大叫,會產生類似於體罰的後果:孩子焦慮、壓力和抑鬱的程度增加,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
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觸到的人際圈子,在這裡養成的溝通方式,對他今後的社交和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父母,在我們成長的最關鍵階段,起著決定作用。有好好說話的父母,兒女一般差不了。
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裡,都有父母的影子。大多數人,從生下來開始,幾乎時刻都在受父母一言一行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多數情況下,也是影響最久最大的老師。
而在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在每天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就播下了不會好好說話的種子。不少孩子複製了父母的說話方式,成年後,他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來面對身邊的人。
每個人溝通中的優點和毛病,多數都來自父母。幾乎可以說,一個人能否好好說話,父母的作用不可替代舉足輕重!
一個情商修養都不足的人,即使未來有出息,也走不遠。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無論孩子犯錯與否,父母都應好好說話,大吼大叫不僅對改變孩子的言行無效,還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傷害。
-
5 # 三丈浪
答:縱觀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大多父母關係不和諧,孩子要麼調皮頑劣,要麼膽怯孤僻。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在人際關係上總不順暢,無論在職場上還是家庭裡,都是一股怨氣,總是有意無意就出口傷人了,而自己往往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所在——這就是暴力溝通。
用愛和理解來開啟一切!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裡深刻地剖析了造成暴力溝通的原因在於:
第一是道德評判。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做了一件事後,會習慣性地按照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評判事情的對錯。我們一旦用這種帶有個人色彩的評判方式去跟對方溝通,就成了暴力溝通。
第二是因為比較。我們對孩子說“你看別人怎麼樣?你看誰誰成績比你好……”這種比較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很大的傷害,而我們自己卻沒有察覺。你越是用這種比較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就更容易叛逆。
第三是迴避責任。很多人喜歡說“我不得不怎麼樣”。一個媽媽不喜歡做飯,就長期在家裡表現得脾氣很不好,罵孩子抱怨丈夫,吃一頓飯像一場家庭批判會,搞得孩子們見到她就躲,丈夫也不愛回家。
第四是強人所難,用威脅的方式處理問題。
比如有的父母說:“你不聽我的話,我就不管你了!”這樣的溝通方式,往往對孩子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
以上四種溝通和表達方式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暴力溝通”。
一個人不好好思考,張口就說,很容易給別人造成暴力溝通的傷害。而這些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張口就來,給孩子造成的隱形傷害,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埋下了“地雷”,又如何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呢?
那麼,為人父母,如何學會好好說話呢?
《非暴力溝通》一書裡給出了辦法。只要四步,開創新局面。
第一步是觀察,看事實。在與人對話裡,我們只說事實,不說自己的觀點,不做評判。
第二步是體會和表達感受。我們的很多感受,壓在心裡不會說出來,是因為從小到大,我們的感覺被忽略了。比如孩子摔倒了,媽媽往往會說“起來起來,沒事了不要哭,男孩子應該堅強點。”久而久之,我們就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了。
第三步是找到感受的根源,找出自己對這件事的反映的原因在哪。
第四步是請求幫助,我們要大膽地把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說出來,不要讓別人去猜去想。
希望爸爸媽媽們有時間去看看這本《非暴力溝通》,好好用心去體會和實踐其中的方法,學會如何好好說話。
一個能夠好好說話的家庭,還何愁培養不出有出息有孩子呢?
-
6 # 遙小花668
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能不能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我不能確定,但有可能教育出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孩子。
父母是影印機,孩子是影印品。
我認為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人就是無法管理自己情緒的人,相對來說,是自控力較差。
不會好好說話就是情商低的一種,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孩子幸福感更強; 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復一日的爭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說話方式,所表達的意思和收穫的實際動是不同的。
以禮貌、溫和、為對方設想的方式說出來,收穫的是另一方的感激、體貼和實際行動; 而同樣的語義以簡單粗暴、甚至人身攻擊的方式說出來,收穫的則是對方的暴跳如雷和拒不行動。
我們都知道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為習慣多半成長於家庭,一個家庭裡,大人的爭吵,無論誰贏,輸掉的總是孩子。
一個好好說話的家庭,受益最大的是孩子。
-
7 # Zhou丫丫37572245
我們家就是這樣,在自己家裡的所有人之間對話都很衝,感覺就是懟,和外人都可以好好說,客客氣氣的,到自己家說話就像有仇似的,孩子快十個月了,我知道這樣的環境對他特別不好,我自己也像得了抑鬱症一樣,真的有時候覺得對於你的家人而言,我死了,他們是不是會更好一些!真的很想逃離這個家!
-
8 # 家有女寶初長成
眾所周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動不動彼此嗓門高八度,家庭氛圍緊張,確實會對孩子的性格發展有一些負面影響。但是,每個原生家庭都不是完美的,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或多或少地會在孩子的性格上留下烙印。
一個人成功與否確實與性格有很大關係。如果性格方面有很大缺陷,自身也不去改正,那麼想取得成功就會難一些。傳統意義上的有出息,可能更多的是指在社會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物質生活富裕。但要達到這個目標,是要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更好地利用強項去努力奮鬥才行。
所以,先天原生環境有一定的影響,後天透過不斷學習和鍛鍊,也可能有好的結果,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
9 # 錢志亮工作室
大多數人都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不然,孩子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敏感。
孩子大概在1歲之後,就能分辨大人的語氣,很多父母把握不好說話語氣的分寸,話到嘴邊卻變了味,最後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親子之間的溝通,說話的表情和語氣,比內容更加重要,如果父母語氣不善,即使說得再有道理,孩子也很難聽進去。
好好說話,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課。
知乎上,在話題“被父母罵得想要自殺是種怎樣的體驗?”下,有個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我傷心難過哭到虛脫的時候,父母看著我說:犯什麼神經?”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習慣,把挖苦諷刺的話掛在嘴邊,語氣中充滿了冷嘲熱諷、潑冷水、質問,最終成為孩子自卑、挫敗的源頭。
比如下面這些:
◇ 諷刺:“就你這樣三分鐘熱度還想學鋼琴?”
◇ 挖苦:“喲,你還會寫作業,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 不信任:“你知道什麼呀?”
◇ 質問:“你怎麼不知道跟人問好!”
◇ 攻擊:“你怎麼那麼蠢?”
孩子小時候,每次需要父母鼓勵、安慰和理解時,都無法得到父母的迴應和重視,時間久了,孩子就無法與父母親密起來。
父母不注重說話的態度、語氣,很難建立起高質量的親子關係。
那些對孩子“惡語相向”的父母不愛孩子嗎?
不,他們很愛。
孩子衣服都是名牌,自己衣著樸素簡單;給孩子報昂貴的補習班,卻捨不得給自己買套護膚品;孩子在家飲食葷素搭配,自己在家熱熱剩菜就是一頓飯......
天下的父母,願意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甚至願意為孩子當牛做馬,卻唯獨忽略了要好好說話。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對於自我認知尚未成熟的孩子,他們會把大人的一切評價當成是真實的,並且會一直以此暗示自己,很容易自我否定,失去自信。
父母是人,不是神,都會有情緒衝動、口無遮攔的時候。
重要的是父母在生活中,是以溫和、積極、樂觀的心態給孩子關心和愛,還是充滿了不滿、抱怨、不信任的表達。
也許有家長困惑:難道做父母的,對孩子說話要這麼注意語氣?
其實,正是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所以才更加要注意對孩子說話的態度和語氣。
畢竟,來自最親的人的傷害,才是最致命的。
如果父母為人和善,說話時讓人如沐春風,那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會是風度翩翩,舉止優雅的;如果父母喜歡講髒話粗話,那孩子長大了多半也會缺乏教養,出言不遜;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性格孤僻,容易自卑,甚至懷疑自己。今天我們想問的是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能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嗎?說出你心裡的那個答案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回覆列表
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是孩子性格缺陷的元兇
最近在《超級育兒師》裡看到一對素人母子,3歲的兒子經常蠻不講理,只會歇斯底里地哭,母親非常暴躁,習慣用大吼大叫來解決一切問題。
節目組跟拍了母子相處的一些日常:
孩子跟著媽媽逛菜場,他對菜場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慾,但是媽媽毫無耐心地打擊孩子:
“不許再煩我了!不許再問我了!”從菜場回去的路上,孩子一直小跑跟著媽媽,哭著喊著要媽媽抱,媽媽絲毫不安撫孩子的情緒,只會重複著對孩子吼:
“我拎著東西怎麼抱你?”孩子在家裡玩小汽車,發出了聲音,媽媽瞬間暴跳如雷:
“你不許發出聲音!我最討厭吵了!”這位媽媽不解,自己的兒子怎會如此煩人,卻意識不到,這個家最大的噪音是自己發出來的。
為了讓媽媽感受孩子每天身處的環境,節目組為這個媽媽準備了一場挑戰,前往聲音體驗場所,聽一聽自己平時是什麼樣子。
當那些日常的“大吼大叫”劈頭蓋臉地砸向自己的時候,媽媽才意識到自己的語言具有巨大的殺傷力,她的情緒漸漸崩塌,最終渾身顫抖地捂住耳朵,蹲在地上失聲痛哭。
《兒童發育雜誌》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父母衝著孩子大吼大叫,會產生類似於體罰的後果:孩子焦慮、壓力和抑鬱的程度增加,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無論孩子犯錯與否,父母都應好好說話,大吼大叫不僅對改變孩子的言行無效,還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傷害。
語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傷痛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孩子的心理產生自卑感,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可能是由於身體缺陷帶來的影響,也可能是成長環境造成的。
比如,家長對孩子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會認為,生活充滿了苦難,因為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一種敵對的情緒。波蘭的公益廣告《The Orphanage》講述了孤兒院裡的一對姐弟選擇養父母的過程,孩子可以透過玻璃房,看到四對夫妻的相處日常。
第一個房間裡,夫妻二人看到孩子,心有靈犀地相視一笑,然後寵溺地看著孩子,面對這對夫妻,孩子嘴角上揚,心情很好。
第二個房間裡,倆夫妻正坐在一起愉快地聊天,妻子看到孩子熱情地遞了一杯橙汁,孩子的臉上有藏不住的笑意。
第三個房間裡,夫妻二人都特別和善,丈夫看到孩子,紳士地蹲了下來,和孩子的視線齊平,孩子的眼神裡充滿了信任。
而第四個房間,丈夫酗酒,把家裡搞得一塌糊塗,妻子指著一片狼藉,扯著嗓子和丈夫爭吵,孩子的笑容漸漸凝固,瞪大雙眼,驚恐而無助地看著眼前的場景。
最終,孩子們沒有選擇,被迫跟著最後一對夫妻走了,回家的路上,夫妻二人持續著爭執,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情緒,孩子們的眼神沒有一絲光亮,有的只是無盡的絕望和悲涼。
可見,父母的脾氣和性情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習慣於大吼大叫的父母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最終導致他們安全感缺失,變得敏感而脆弱。
知乎有位匿名的網友分享說,我的父親脾氣就很不好,常常莫名其妙地衝我吼,我一直活得小心翼翼,害怕不知道什麼又會被罵,長此以往,導致我十分敏感,我會特別在意別人的情緒,一旦當他人的態度有變化,我就開始不斷反思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
另外,我還十分易怒,我發現我好像慢慢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如同父親那樣。
弗洛伊德說,人的精神疾病與性格缺陷往往是童年時期造成的。
父母的吼叫對孩子來說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批評,而是如同一把利劍,直戳孩子的心靈深處。利劍所刺的傷口也許會隨著時間癒合,但傷疤會隨時提醒他,被刺的時候有多痛。
幼小的孩子如同嬌嫩的花朵,只有用愛滋養,才能開得嬌豔燦爛。
大吼大叫是週而復始的悲劇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的陰影可以伴隨孩子一生,也許他永遠都得不到救贖。
Diane Dweller寫過自傳《媽媽、狂躁與我》,文中她回憶了自己從小生活在對媽媽的恐懼之中。
她的媽媽非常暴躁,會毫無理由地對她和姐姐發脾氣,大吼大叫更是家常便飯。為了在家庭當中得以“生存”,她拼命地去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更是毫無底線地去滿足母親所有的要求,可無論做得有多好,母親總有理由數落她、挑剔她。
她永遠都達不到母親的要求,她每一天都活在自我否定的陰影裡。
在她17歲那年,她遇到了比他大八歲的Tony,Tony對她關懷備至,給予了她從未有過的溫暖和幸福,她想,原來在母親眼裡一無是處的我,竟然也有人愛。
從來沒吃過糖的人,感受到了糖的甜,她迅速墜入愛河,和Tony結婚。
為了緊緊握住這顆來之不易的糖,她拼命對丈夫好,可丈夫仍然不滿意,經常指責她、罵她沒用。
她逃離了母親的“深淵”,卻又落到了另一個深淵裡。也許是受母親的影響,她常年都覺得自己很差勁,不配得到愛,即使是丈夫的錯,她寧可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不願意離婚。
母親常年的打擊和大吼大叫,讓Diane Dweller特別缺愛,為了得到更多的愛,她變成了討好型人格,只有不斷地去滿足他人,才足以換回一點點的愛和回報,直到成年後,組建新的家庭,這種性格都沒有改變過。
我特別能理解Diane Dweller,因為我的母親也習慣對我大吼大叫,她看不到我的任何優點,卻會厲聲呵斥我所有的錯。
我時常覺得,我只有討好別人,才配得到肯定。工作以後,我會把所有的工作失誤都歸咎於自己,我更是不敢拒絕任何人,會把所有的活攬下來。即使我拼命想改變,也仍然逃脫不了“討好型人格”的命運。
溫柔而堅定,才能教出好孩子
我們看到孩子錯誤的時候,要先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初衷。
泰國拍過一則廣告,媽媽們在等孩子們放學,孩子們來的時候,都一身爛泥,髒兮兮的,媽媽們見此都驚呼,無一倖免地對孩子大吼:
“我的天!媽媽最討厭你髒髒的了!你去幹什麼了!”但沒一會兒,媽媽知道了孩子邋遢的真相。
原來,孩子們在來的路上,看到一位老爺爺的推車壞在了泥地裡,車上的東西灑落一地,為了幫老爺爺搬東西,才把自己弄得一身泥的。媽媽們看完後,都很感動,但也對孩子特別愧疚。她們眼中的孩子調皮搗蛋愛闖禍,可這些孩子們比她們想象的都要善良和天真。
下一回,不要忙著指責孩子,也許他的初衷會感動到你。
當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後,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我們要溫柔且堅定。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孩兒上學總遲到,老師找了孩子媽媽談話。媽媽知道了以後,沒有打罵孩子,而是心平氣和地問他:“為什麼你那麼早出門,但是總遲到呢?” 孩子見媽媽沒有責罵的意思,就放心地說出實情:“我在河邊看日出,太美了!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 媽媽聽完就笑了,第二天陪著孩子一起去河邊看日出,看到眼前的美景,媽媽也感慨萬分:“兒子,發現這麼美的風景,你真的太棒了。” 這一天,孩子沒有遲到。放學回家後,兒子發現書桌上多了塊精緻的手錶,手錶下還壓了一張紙條,是媽媽寫給他的:“因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你說是嗎?愛你的媽媽。” 從此,孩子很少再遲到了。教育家愛爾維修說過:“人剛生下來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為天才,有人則變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當,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