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臺說

    徐霞客從22歲起第一次到太湖地區進行考察,直到逝世前的30多年間,幾乎每年都要外出進行地理考察,足跡踏遍中國的16個省市。

    他把自己的考察所得記錄下來形成一部散文遊記--《徐霞客遊記》,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

    徐霞客的遊歷大致可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便遠遊。雖然母親鼓勵他,併為他製作遠遊冠,以壯行色。但直到天啟五年(1625),他每次出遊的時間都不太長,甚至整年家居未出。

    第二階段,自天啟五年(1625)母親過世直到崇禎十二年(1639),他的旅遊“不計程亦不計年,旅泊巖棲,遊行無礙”。這期間歷遊浙、閩、贛、楚、粵西、黔、滇等地。

    徐霞客的出遊大致分為兩個地理區域:

    前期,北登恆山,南及閩粵,東涉普陀,西攀太華之嶺,偏重搜奇訪勝,寫下了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嵩山、華山、五臺山、恆山等名山遊記十七篇;

    後期,西南地區之行,則在探尋山川源流、風土文物的同時,重點考察和記述喀斯特(石灰岩)地貌的分佈及其發育規律。

    吳國華為徐霞客作《壙志銘》,說他的遊歷“最奇者,晚年流沙一行,登崑崙天柱,參西番法寶,往來雞足山中,單裝徒步,行十萬餘里,因得探江河發源,尋三大龍脈。”

    徐霞客的遊歷日記,在有生之年並未整理編次。後來由其好友季夢良、王忠紉整理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

  • 2 # 論道財商

    走路,坐馬車 牛車 驢車 ,坐船。轎子可能性不大,他屬於窮遊,那個時候沒有旅遊自媒體 ,沒辦法透過在旅行過程中賺錢坐高階交通工具,頂多在路上打點臨工,賺點盤纏繼續。

  • 3 # 人物官

    徐霞客是一個好玩、貪玩的怪人。

    他愛遠足、愛遊山、愛玩水、愛探幽、愛訪勝、愛冒險,萬事喜歡查索出究竟。

    最難得的,是他還特別愛玩文字,把自己的見聞、感想用文字記錄下來。

    當他用30年時間走遍大致相當於現在21個省、市、自治區的地域,當他寫了60萬字的記錄《徐霞客遊記》,他被人們稱為“千古奇人”。

    現在,學術界給他冠以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的稱號。

    更把他開始動手寫《徐霞客遊記》的日子(5月19日),定為了“中國旅遊日”。

    而且,徐霞客的影響力並不侷限於中國,《徐霞客遊記》已被定位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20部著作之一,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都建立了“徐霞客研究會”。

    因為徐霞客與13世紀西方大旅行家馬可波羅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他們分別被推尊為“東方遊聖”和“西方遊聖”。

    在人們一廂情願的想象裡,徐霞客應該是風雨一肩挑,靠一雙腳,挑著一箱簡單的行李,豪邁地走完他的遊歷生活的。

    畢竟,徐霞客在出發前曾抒發過“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壯志——這是何等豪邁、何等灑脫的志氣呢?菩提祖師要傳授“筋斗雲”給孫悟空,說:“自古道:神仙朝遊北海暮蒼梧。”孫悟空問:“怎麼為‘朝遊北海暮蒼梧’?”祖師道:“凡騰雲之輩,早辰起自北海,遊過東海、西海、南海,復轉蒼梧。蒼梧者,卻是北海零陵之語話也。將四海之外,一日都遊遍,方算得騰雲。”

    徐霞客抒此壯志,就是向世人宣佈,自己要靠一己之力,如神仙一樣,遍遊四方。

    另外,還有不少人受清人彭端淑所作《為學》中“蜀之鄙有二僧”的故事所影響,更加肯定了徐霞客芒鞋破砵、衣衫襤褸、風餐露宿的苦行僧形象。

    事實並非如此。

    徐霞客晚年,曾不無自豪地說:“張騫鑿空,未睹崑崙;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崑崙,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

    徐霞客此語,不光是對自己堅韌之志的肯定,也包含有對自己投入財力的誇耀。

    不是嗎?

    張騫、玄奘、耶律楚材這些人,雖然也曾遊歷天下,但都是接受皇命而前,有政府財力和物力的支援,我呢,我不過是一個布衣老百姓,卻窮絕河沙,登臨崑崙,遊歷西域,題名絕國!

    所以,儘管徐霞客的旅遊經歷過無數意想不到的磨難,但也不是單純的“窮遊”。

    徐霞客是家裡的獨子,大半生時間都花費在旅遊上,家裡卻從沒為生計發過愁。

    徐霞客第一次遠足是在22歲那年,這一年他新婚,娶了富家女許氏,後來又續絃江陰富家之女羅氏,還納有妾室周氏……總之,徐家是個大家庭,但並不需要他賺錢養家。相反,家裡的財富任由徐霞客浪蕩遊歷、盡情揮霍。

    明人筆記《共山堂外紀》對徐家家境的評價是“富甲江南”;另一筆記《戒庵老人漫筆》寫得更具體,徐霞客祖上為江陰首富,家裡田產南到北可以走五十里遠。

    正是有這強大的財力作為後盾,才可以支撐徐霞客數十年的壯遊生活。

    那麼,徐霞客的出遊就不可能只是孑然一身了。

    每次出遊,徐霞客必有僮僕跟隨,負責飲食起居。另有長隨挑夫,負責粗重活計。

    遇上挑夫體力不支,中途退出,徐霞客則另僱當地人接替。

    洋洋大觀的《徐霞客遊記》寫盡山水姿態、風光旖旎,但偶爾也寫遊歷途中“趣聞”。

    下面,我們透過《粵西遊日記三十》中的“趣聞”,可以窺知徐霞客旅遊式的“灑脫”,應該跟我們許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樣。

    明朝有驛站制度,每一地都設驛站,為出行官員提供人力、馬轎和食宿。徐霞客不是官,無權享受該項待遇,但他是個土豪,憑藉著家族的影響力,得到了地方官贈送的馬牌,於是沿路支使村民為他和僕人抬轎趕路。主僕加上行李,差用的伕役得有七八個。村裡人手不夠時,就讓婦女頂上。此外還要供他吃喝,有魚有肉。

    《粵西遊日記三十》記,崇禎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徐霞客在眾伕役的抬轎上“從塢東南行二里,越一南來小水,又北越一西北來小水,得一村倚東山下”,正悠然自得之間,眾役夫不堪其苦,突然罷工,鬨然散去。

    徐霞客大怒,趕緊下轎,指揮家奴,前阻後追,左右包抄,終於抓住了一個,“縶用繩捆綁之”,牽著進了村。

    村中男子得知徐霞客進村,已嚇得四下逃遁,躲進深山裡去了。

    最後,是一個老人出來接待,解釋說:“這裡驛站的鋪司姓廖,外出公幹了,我應該代替他為您尋找役夫,今天天色暗了,明日再啟程吧。”

    老人說完,侍候徐霞客“上架餐飯”。

    徐霞客當晚記:“餘不得已,從之。檢行李,失二雞,乃鎮遠所送者。”

    即徐霞客隨行行李中,不但有穿的用的,還有吃的,其中還有兩隻活雞,在役夫罷工的騷亂中跳籠飛了。

    第二天最有意思。

    第二天下午,老人為徐霞客徵到了役夫、轎伕,“覆上行嶺畔者三里,又稍下。其處深茅沒頂,輿人又妄指前山徑中多賊陣,餘輩遙望不見也。”

    轎伕們抬著徐霞客主僕數人在山間深草處行走,那些深草,幾可沒頂。轎伕問嚇唬徐霞客說,前面山徑經常有盜賊出沒。

    說話間,往東南山下走了半里,到一山麓,相同的劇情上演了:“輿夫遂鬨然遁去。”

    “時日已薄暮,行李俱棄草莽中”。沒奈何,徐霞客只好招呼家僕背了重要的盤纏下山,重回到村裡找那個負責驛傳事務的老人。

    天色已經昏黑,各家遁入山谷的男子都還沒有回來。

    徐霞客擔心丟在山間的行李被人挑走,領著僕人挨家挨戶搜人,拉壯丁。

    搜來搜去,搜出了兩個婦女。

    徐霞客命令她們去搬行李,讓老人負責做飯。

    徐霞客得意地寫“老人懼餘鞭其子若孫”(老人擔心我會鞭責他的子孫),不得不聽從。

    吃過晚餐,徐霞客“叱令速覓夫,遂臥”(喝令老人快緊給我找抬轎子扛行李的伕役,然後躺下就寢了)。”

    ……

    以上所記,是徐霞客漫長壯遊生涯中的一個小片段、小插曲,卻讓我們揭開迷霧,更加接近這個大旅遊家的真實生活。

  • 4 # 圖文繪歷史

    徐霞客出生江南一殷實家庭,他父親不願從政,只好遊山玩水,受父親的薰陶徐霞客從小對大千世界產生濃厚興趣,長大後以繪製天下名山勝水為理想,從20歲起直到54歲去世,徐霞客的30多年都在四處出遊,最後寫下了一部奇書《徐霞客遊記》,這本書表面是描繪景物的遊記,但實質上是中國最早的自然科學類書籍,也是中國地理發展史上一部鉅著,特別是書中對石灰岩的考察研究,在全世界來說都是首創性的工作。

    現代人高鐵飛機一天之內全國轉,而400多年前徐霞客用時30多年,足跡才踏遍大半個中國,可想歷時之艱辛。

    明末清初,封建社會已具有相當高的發展,那時的文人已不侷限於做文章,講些空道理,而是把注意力轉向自然的探索與生產技術的總結,所以出現了像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和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等,比如李時珍所記載的動、植、礦物很多都是他在野外親自蒐集和鑑定過的,為了驗證動物的藥性,李時珍與捕蛇人常見在密林裡抓蛇,又與獵人在深山裡探險。

    徐霞客的旅行線路圖。

    而徐霞客的工作最具有實踐性,水路有船,大路可以坐馬車,小路可以騎驢,從不騎馬,而無路探險只能依靠雙腿了,古人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早期時徐母在世,徐霞客出遊都是短期,所到之處,交通很方便,可以計程來往,比如去太湖,去泰山、嵩山、黃山、浙江天台、雁蕩等,每次歸來都會把異地風光和旅途見聞講給母親聽,徐母去世後徐霞客開始去更遠的地方。

    圖為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遠遊,有個僕人姓顧,實為要實地考察,都是徒步跋涉,有時需要攀援,他常把僕人留在最後待命,自己隻身前往,在徐霞客晚年時,身邊又多了個助手靜聞和尚,但在遠赴西南時靜聞和尚死在了廣西,葬在雞足山。旅途中,情況好的能遇到山中的和尚、道士問路或借宿,依靠老農、樵夫、漁民、獵戶作嚮導,在雲南途中徐霞客投宿一陳姓老人家,日記裡記載“雖食無鹽,臥無草,甚樂也”。

    圖為徐霞客墓,按徐氏宗譜墓製圖重修的,位於故居的晴山堂後院。

    野外考察工作,是需要堅強的意志與巨大的毅力,特別是跋山涉水30多年,多次依靠雙腿的徐霞客,所到之處多是一般人足跡所不至的,情況不好的需要攀危崖,歷絕壁、涉洪流、探洞穴,面臨生命威脅,狂風暴雨、忍飢挨餓都是小事,途中經歷挫折更是常事了,但徐霞客每天都會把當日經歷記錄下來,露宿山野時,燃枯草為燈。徐霞客是在崇禎年間抱病而歸,去世時所有記述都是手稿,馬上清軍入關,徐霞客長子被殺,原稿散佚,幼子徐寄苦心收集後,大體恢復了原來的面貌刊刻成書,也是現在的《徐霞客遊記》。

  • 5 # 盛說紛紜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美國一個名叫傑克·凱魯亞克的作家曾在他的小說《在路上》中向世人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的道路是什麼?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呢?”我們的道路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去走腳下的路,這也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追問。在今天,“在路上”儼然已成為了年輕人追尋自我、追求自由的符號,背上行囊,走向未知的旅途。而事實上,早在400年前的明朝,中國就有一個人已在路上了,他就是徐霞客,他用自己的一生真正踐行了什麼叫“在路上”!

    徐霞客

    徐霞客這個人的一生可以用“志在四方”四個字概括,他一生遊歷,一生寄情于山水之間。徐霞客出生於明朝江蘇江陰市,其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依照中國古代傳統儒家思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來說,徐霞客本該走讀書考取功名之路。

    然而徐霞客卻並不熱衷於科考,15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後來就沒有再上考場了,放現在就相當於直接放棄了高考,讓父母得多痛心疾首呀。好在徐霞客有一對異常開明的父母,他們居然支援徐霞客走一條獨特的道路:遊歷。說實話,這事情放在今天都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更何況是在幾百年前的明朝了,真是一對開明的父母。

    徐霞客的遊歷

    22歲的徐霞客走上了遍訪祖國山川河流的道路,那麼他為何一生都在遊歷?在當時交通極不發達的情形下,他又是憑藉什麼遊遍名山大川的呢?

    首先說他遊歷的原因,大概也就是兩個原因,其一是說這源於他的一個夢。有資料記載,徐霞客八九歲時,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神奇的山洞,裡面有一個仙人在跟他說話,夢裡的徐霞客很好奇,就跟著仙人的腳步不停地走……夢醒以後,徐霞客就有一種彷彿置身於夢境中的感覺,他很好奇,很想去找那個山洞、見那個仙人。而且徐霞客從小就喜歡讀關於地理,歷史和探險等方面的書籍。可能從這個夢開始,徐霞客就一直在計劃著自己的這條傳奇的人生之路。

    其二那就是家族的影響和父母的支援了。徐霞客的父親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遊覽欣賞山水景觀,這對童年的徐霞客影響很大。而且其家族儘管都是讀書人,但卻並不熱衷仕途。而在徐霞客提出想要遊歷山河的想法後,他的父母也給與了很大的支援。這些原因真假與否,一時無法考證,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徐霞客不入世俗,毅然獨步神州大地,絕對是那個年代的異類。

    要說明朝的兩大遊歷事件,一為鄭和的下西洋,二位徐霞客的足遍全國,但是不同於鄭和下西洋的官方行為,徐霞客從22歲踏上遠遊征途一直到54歲逝世,30多年的遊歷生涯,他沒有政府的支援,憑自己的一己之力,憑自己的雙腳走遍了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南、山西等16個省,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可以說,給他“中國第一代驢友”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而且在我看來,徐霞客的這種遊歷更應該被看作為是一種冒險,他的遊歷相較於現代人的休閒旅遊來說完全就是兩回事。

    徐霞客的遊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他調查火山,尋覓長江源頭,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他對河流性質的考略,對其源流的辨析,對石灰岩地貌的總結,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的研究,以及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狀況的描述,有很多都成為今天地理學所遵循的規律性結論。

    他耗盡一生精力所著的《徐霞客遊記》開創了中國地理學上實地考察自然,系統描述自然的先河,被譽為把科學和文學融合為一體的“奇書”。有史料記載徐霞客在每天遊歷結束後,不管他有多勞累多疲憊他都會很認真的記錄下他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正是由於徐霞客的這種習慣,才有瞭如此偉大著作的出現。

    很顯然,徐霞客這樣的遊歷高度是今天人們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遊難以企及的。

    結語:

    徐霞客“問奇於名山大川”,既是他對於自己個人情趣的抒發,也是他對生活方式的選擇,這一點與我們今天嚮往的“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大相一致的,人生一世,寥寥數十年,當然要跟著自己的心走!

  • 6 # 以史勵人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出生於1587年1月,逝世於1641年3月,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一、徐霞客的出行遊歷方式

    徐霞客在趕往目的地的途中所採用的交通工具也貼合了所處朝代、所去地點的時代、地域特徵,水路坐船,陸路坐轎(偶爾騎馬),到達目的地後都是採用步行的方式來進行遊覽,只有步行才能細緻入微的考察當地地貌特點和人情世故,才能銜接起各類細節、微事,才能全身心的融入和感悟!

    二、徐霞客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成就呢?

    1、堅定不移的志向

    受到父親清淡世俗,寄情山水的影響,徐霞客少年時便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志向,並且用一生來堅持、實踐自己的志向,未有過絲毫動搖,直到病倒在旅行途中,被遣送回家!

    2、淵博深厚的知識儲備

    徐霞客從小就受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式男兒讀書時”這樣的影響,好學好問,博覽群書,對地理水文方面的尤其感興趣。徐霞客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都能記得。但家裡的藏書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到處蒐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這為他能夠寫出圖文並茂、細緻入微、引人入勝涵蓋人文地理、動物植物、土壤交通等多方面的遊記提供了堅實基礎。

    3、家庭的無私支援

    從不強迫徐霞客考取功名,當支援鼓勵他博覽群書;從打消徐霞客“父母在不遠游”的顧慮到親手為他縫製出行用的衣物,從接受徐霞客的“不務正業”到全力資助他的遊覽考察……徐霞客的父母家人在背後為他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支援。

    4、周密的計劃和高效的執行

    徐霞客為自己制訂了周密的遊歷考察計劃:22歲至28歲。把精力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遊覽太湖、泰山等地;28歲至48歲。歷時20年,遊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臺、華山、恆山諸名山;51歲至54歲,歷時4年,遊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

    三十多年間,徐霞客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代的江蘇、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安徽等21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5、不畏艱難,持之以恆的意志

    徐霞客在遊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而且所考察遊覽的大多是險流湍急的江河、危峰聳立的山川,很多時候都命懸一線。但徐霞客硬是憑著堅韌的鬥志,必勝的決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遊覽。

    更難能可貴的是遊歷的每天晚上他都堅持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記錄,沒有燈光就燃幾根枯草,沒有紙帛就撕幾片衣物,在最後重病期間仍是堅持寫作,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才有了這部影響深遠的旅遊鉅作!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著驚世作。在條件如此艱苦的古代,徐霞客正是憑著堅定不移的志向、淵博深厚的知識、無私奉獻的家人、周密的計劃和高效的執行以及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意志完成了《徐霞客遊記》這篇恢宏鉅作!

  • 7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明朝出了許多領域上的頂尖人才,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就是其中之一,從小博覽群書的他的志向卻不是考取功名而是立志在有生之年走遍大好河山,他有一個相當開明的父母,也出生於江蘇的富裕人家,父親得知他志不在功名之後就鼓勵他多看書,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父親去世之後他就動了出門遊歷的心思,無奈老母年歲已大,他只能暫時放下自己的理想,母親看他整日悶悶不樂就開導他讓他放心出門,自己雖然年紀大了但是還可以照顧自己,天下沒有母親能捨得自己的孩子離開身邊的,但是徐母不忍心把他栓在家裡,徐霞客下定決心之後就立刻收拾行囊開啟了自己的傳奇人生。

    他這一走便是三十年光陰,憑著自己的一雙腿走遍了無數的山川,在那個時代的深山裡幾乎荒無人煙,很難想象他到底是怎麼度過這幾十年孤獨的光陰,只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志向卻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六十萬字的《徐霞客遊記》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這種信念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徐霞客真乃神人也!

  • 8 # 吳叔滇遊記

    吳叔這一年多來專注于徐霞客,特別是徐霞客在雲南的遊蹤,獲得了徐霞客研究領域大咖、名家的認可。為揭露抄襲,吳叔再回答一次相關問題吧。

    明朝長途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有些什麼?

    徐霞客不會穿越,也不可能突破那個時代的限制。因此,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在明朝末年那個時候,人們出行、特別是長途旅行可以選擇的交通工具都有哪些。來看下圖:

    這副圖形象地說明了在明朝時期,交通工具的選擇也就是這些了,都能看得懂,就沒必要說明了。

    徐霞客遊歷中,出行方式的選擇是因時、因地、因事選擇的。

    徐霞客一生遊歷,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旅行途中、不同的境況之下,在出行交通工具的選擇上也只能因地制宜地做出選擇,而無法隨心所欲,甚至只有走路一個唯一的選擇。

    這裡給大家說兩段《徐霞客遊記》中的小故事:

    故事一:船伕僱轎伕,最後淪為挑夫

    崇禎九年(1636年)大年三十,徐霞客在江西的永新縣,這是徐霞客西南”萬里遐徵“中出門在外的第一個春節、第一個年,徐霞客上演了一段真實的《人在囧途》。《遊記》是這樣記錄的:

    三十日 永新令閔及申以遏糴禁止買米閉浮橋,且以封印謾許,而竟不至。上午,舟人代為覓轎不得,遂無志永寧,而謀逕趨路江。乃以二夫、一舟人分擔行李,入東門,出南門,溯溪而西。

    看到了吧?坐船不通,僱轎子不得,還能怎麼辦呢?只有11路了。於是,舟人只好充當了腳伕。

    故事二:舍舟騎馬奔見霞客,昆明吳方生盡顯真性情

    徐霞客在雲南省城昆明,有很多摯友,中最真情流露的是吳方生。在《遊記》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初四日 過午乃出城,以為顧僕將返也。及抵寓,顧僕不見,而方生已儼然形容莊重而整肅在樓。問:“何以來?”曰:“昨從晉寧得君書,即騎而來送君。騎尚在,當遲一日復往晉寧。”問:“昔何以往?”曰:“往新興,便道晉寧看君耳。”問:“顧僕何在?”曰:“尚留晉寧候渡。”

    這段對話,說的是徐霞客就要離開昆明瞭,讓隨行的顧僕坐船到晉寧送告別信。可是,顧僕還在晉寧等著坐船回省城的時候,性急又真性情的吳方生生怕錯過與徐霞客的告別,而選擇騎馬狂奔回昆明。

    這個故事,雖然不是直接寫的是徐霞客,只是為了說明,在特殊的情況下,徐霞客還是有其他選擇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說徐霞客”抱病東歸“,在《徐霞客墓誌銘》中,是這樣記錄的:

    麗江木守為飭輿從送歸,轉側筍輿者百五十日,至楚江,困甚。黃岡侯大令為具舟楫,六日而達江口,遂得生還,是庚辰夏間事也。……

    就是說,徐霞客得以生還回到故鄉,是被人用滑桿抬到可以乘船的地方,然後回到家鄉的。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沒有現代便捷交通工具及旅遊條件下,徐霞客就是靠這種執著的信念以及靈活多變的方式,完成了偉大的壯舉,寫就了不朽的名篇《徐霞客遊記》。

    縱觀徐霞客的整個遊程,他不是窮遊,更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9 # 薩沙

    古人出門不容易,但也不是無法出門,徐霞客也不例外。

    大明時期,中國腹地省份其實已經人口稠密,發展的很好了,旅遊根本沒什麼問題。

    大家注意,徐霞客22歲開始旅遊,53歲去世,旅遊了31年之久。

    他的足跡遍歷今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貴州等16省。

    但是,徐霞客是在生命最後4年,才去了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

    其中,江西、湖南不存什麼偏僻地方,只有廣西、貴州、雲南才算比較偏僻。

    也就是說,徐霞客一生真正的艱難驢友挑戰,是在人生最後二三年,但因此就去世了。

    之前20多年時間,徐霞客其實是在中國腹地旅遊,難度不大。

    頂多是徐霞客作為旅遊去了一些大山和普通遊客不去的地方,但也算不了什麼,都是當地山民已經開發的地區。

    只是徐霞客系統的寫了遊記。

    而且,明代的交通沒有那麼落後,遠距離依靠水運。

    明代,中國的水運還是很發達的。

    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從北京到杭州。

    而向西有長江和各種之流,可以到四川等西部各省。

    向南則有其他的江湖,可以達到廣東和廣西境內。

    遠距離旅遊,徐霞客其實都可以坐船,航道都是官道,沒什麼難的。

    同時,明代和之前朝代一樣,大小官方驛站遍佈全國,這也是控制地方的一個方面。

    徐霞客也曾公費旅遊過,還利用公家的交通工具,徵集民夫之類。

    利用這些現成的驛站之類,徐霞客在中國腹地旅遊是沒有什麼難度的。

    無法是將今天的火車、汽車,換為古代的騾馬而已。

    大家不要小瞧騾馬,薩胖去西藏旅遊爬山都是騎騾子,比汽車有效的多。

    徐霞客旅行始終是有僕人的,有著自己的牲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17賽季的射手很是強勢,鍾馗也因此崛起,成為無數射手噩夢,請問具體該怎麼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