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是個怎樣性情的人?】
(上篇)
伏爾泰是很奇特的一個人。
其貌不揚;年輕之時,尤為輕浮浪蕩、肆無忌憚,還有點點劣跡,卻會使得18世紀的法國,成為他的世紀;正如雨果所說:
“只要提到伏爾泰,就等於概括了整個18世紀的特點。”
路易十六被囚禁在神殿監牢中時,指著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說,“這兩個人打垮了法國”,他是說推翻了他的封建王朝。
義大利有文藝復興,德國有宗教改革,18世紀是法華人的世紀,有啟蒙運動與大革命;伏爾泰既是法國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更是啟蒙運動的旗手,還是半個法國大革命——另外的半個是盧梭。
伏爾泰參與過的事也太多了,似乎當時法國發生的什麼事,都有他的份。
我只聊聊他的性情及其生活上的那點事;凡是涉牽到歷史大事件,就省略掉,因為頭緒繁雜,說來又會覺得乏味的。
1694年11月21日,伏爾泰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有產業的家庭,父親是夏德萊區法院的公證人;雖然有產業,屬於資產階級,但在當時的封建等級社會里,社會地位屬於第三等級。
他剛生下時又瘦小又虛弱,護士說他最多能活半天;豈知這個預言的誤差也未免太大了,他偏偏活了差不多八十四年。
伏爾泰十二歲時,就能寫出好詩。
夏託納夫神甫把他寫的一首詩,拿去給八十五歲的妮儂·德·朗克洛看;這個老婦人,曾是巴黎的名妓,卻是一代才女,她看後十分讚賞。
老婦人於當年去世(1705年),死前留下遺囑,給了伏爾泰一筆為數2000利弗爾的贈款,供作購書費用;由此事也可見,伏爾泰少年時的文學才華就很突出。
1711年,伏爾泰從大路易中學畢業。
當時,擺在非貴族出身的青年面前,只有兩條路比較有前景,一條是學神學,做教士,走教會的路;另一條是學法律,當法官,走政界的路。
伏爾泰的志向是搞文學,老爸卻希望兒子成為律師;高壓之下,伏爾泰進了一所法科學校,讀了兩年後,他毫無興趣,就鄭重地向老爸表示:
“我的前途只能做文人,別無他路。”
老爸則竭力勸阻兒子,千萬不可舞文弄墨。
他直言不諱地對兒子說:
“文學毫無用處,只會把人引向飢餓和死亡。”
他還舉出了歷史上許多文人的不幸遭遇。
據說當時爭吵得很激烈,有很多天,把桌子都嚇得四隻腳直抖直跳。
老爸如此阻止,還有一個原因,伏爾泰從小性情放蕩不羈;除了會用改詩的辦法哄誘女孩子之外,在校讀書也沒少闖禍。
他現在還參與了一個叫“聖殿集團”的社團,常與一班不得志的文人一起飲酒賦詩,指桑罵槐,評議朝政。
老爸的耽心沒有錯,固然在不久後,他就弄出了天大的禍事來了。
1715年,伏爾泰21歲,恰逢法王路易十四駕崩;年僅五歲的路易十五當然不可能治理朝政,法國進入了攝政時期,攝政王奧爾良公爵大權獨攬,難免引出些閒言散語。
此後,巴黎的街頭巷尾不斷有一些笑話流傳出來,都是一些揭露宮庭以及諷刺攝政王治國無能的,起碼有一半被說成是伏爾泰的創作。
更不幸的,還有兩首詩是指責攝政王企圖篡位的;人們不顧伏爾泰的一再否認,把著作權歸之於他,還要在沙龍集會上請求他朗誦。
1717年5月16日的早晨,伏爾泰還在夢鄉之中,就被巴黎的警察局長揪了出來,投入了巴士底監獄;他後來還有一次也是關在這裡。
豈料伏爾泰對於本次坐牢,顯得若無其事,甚至出於虛榮心理而喜形於色,認為如此一來,就等於為他揚名立萬了;他還不慌不忙在獄中寫起劇本來。
老父親恨恨的咬著牙齒,為這個逆子到處花錢活動,終於取得了攝政王的諒解;伏爾泰坐牢不滿11個月,就獲准釋放了。
1718年11月18日,他在獄中寫的悲劇《俄狄浦斯王》搬上了巴黎的舞臺,竟然連續上演了45場;他一下子就紅得發紫了。
據說他的老爸也趕了過來,坐到了包廂裡;每次看到劇中精彩的地方,他都要罵幾聲,“這個壞蛋!這個壞蛋!”以此來掩飾心中的喜悅。
這個戲劇的成功,與迎合了市民當時對教會的某種微妙情緒有關;比如劇中第四幕、第一場中,有這樣的臺詞:
“咱們的神父並不如常人想的那麼聰明,
他們有學問僅僅是因為我們無知。”
第二幕、第五場,還透過劇中人阿斯普的口,發出了對教會的公然挑戰:
“願我們只相信自己,看萬物用自己的眼,
願眼睛成為我們的聖經、上帝和祭壇。”
寫出這個劇本,讓伏爾泰淨賺了4000法郎,他又用這筆錢做了投資。
伏爾泰早就知道,文人如果沒有獨立的經濟實力,就會受人輕視與擺佈,就會失去精神的自由;因此,只有放下架子,靠自己的能力去發財才有出路。
伏爾泰後來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一些遺產,又從國王那裡弄到了一筆2000法郎的年金;在銀行家巴利斯兄弟的幫助下,所有的錢全部投資於生意。
1729年,政府發行了一次計劃不周的彩票,他趨機都買下了來,賺了50萬法郎,惹得政府很惱火。
他還在普隆比爾礦裡投資,擁有一家造紙廠和一家包裝廠的大量股份;同時,還由巴利斯兄弟出面合夥走私軍火。
美華人威爾·杜蘭特在評價他的能力之時說,“幸虧他的法華人的文學才華中摻有猶太人理財的精明”。
的確如此;象他這樣的被警察經常拘留,或者在巴士底監獄裡關來關去,還多次跑到外國去避難的人,如果沒有理財的精明,沒有經濟作保障,真不知道他這一生會如何個了局。
他卓越的理財能力是天生的,想學是學不來的。
我也理過財啊。
2007年下半年,股票的走勢竟然是這樣的好,我的手裡只要有了點錢,哪肯不投入?起初也賺個百分之十還多,報紙和電視上都在說滬指要衝上10000點呢。
怎麼到了第二年,我卻會虧得那麼慘呢?
一個人愈是窮,就愈會想一元硬幣掰作兩半用,偏偏就是掰不開;真個羨慕伏爾泰在錢多的時候,性情上卻也變得越來越慷慨大方,這樣一來,他卻偏偏越來越有錢了。
1758年,伏爾泰在靠近日內瓦的法國邊境,買下了費爾內莊園以後,他的周圍聚集了一大群門徒和食客。
他自嘲說,他都變成全歐洲的旅店大老闆了。
一次,一個當地的朋友要到他的府邸裡住上六週,伏爾泰不禁脫口而出:
“您和堂吉訶德有什麼兩樣?他把客棧當成了城堡,您卻把城堡當成了客棧。”
他無奈地喊道:
“請上帝來管管我的朋友們吧,我的敵人則由我自己來對付。”
晚年,他把時間、錢財和精力,大多用在了社會正義和福利事業上。
他為一些窮人修建起標準住宅。
他為失業者建立了牛奶場和鐘錶廠。
他到處去營救受到教會迫害的人。
一個巴黎市民這樣說:
18世紀的法國的每一個人,無論親疏,都需要伏爾泰;可以向他求教、傾訴,或者懇求他的幫助,他不會讓每一個人失望的。
他的才華與富有,早就吸引了不少的貴婦人;史載,年輕的女性一見到他就致禮膜拜,這在當時竟然成為一種時尚。
所以,他雖然是一個老光棍,身邊卻沒有缺過情人;他也一直沉醉於情婦們給他的樂趣中。
但是,你能相信嗎?
他如此才華,如此富有與慷慨,卻在當時法國的封建等級社會里,依然因為出身於平民,經常遭受到貴族的歧視、侮辱與迫害,尤其是在他的青年與中年的時期。
平民的身份給伏爾泰帶來了重大影響;他的一生中許多事件的發生,可以說都與這個身份有關。
話說1725年12月,也就是1718年上演了《俄狄浦斯王》一舉走紅以後;這時,他在各種社交場所裡,頭尾已經悠哉地混了約8年。
一天,伏爾泰與他的情人、喜劇名演員勒庫弗勒小姐,坐在歌劇院的包廂裡好好的,卻無端受到了羅昂爵士的侮辱。
羅昂是法國最有權勢的一個貴族家庭的成員;他早就對沒有地位頭銜的伏爾泰、在社會上受到尊敬忿忿不平,他早就想羞辱伏爾泰一番。
羅昂問:
“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他知道自己的姓氏嗎?”
伏爾泰答道:
“閣下,他是一個沒有煊赫姓氏的人,但他的名字受人尊敬;而爵士先生,正在結束他的姓氏。”
第二天,伏爾泰正在蘇里公爵家裡吃飯,一個男僕跑來說,有人在門口等他。
伏爾泰見不到人,走到了街上張望。
只見街囗停放著兩輛馬車;伏爾泰剛一走近,頭上就捱了一悶棍,接著幾個打手一哄而上,一頓臭揍。
羅昂譏笑說:
“不要打他的腦袋,那裡面還會弄出一些好東西。”
伏爾泰被毆打的事,就發生在蘇里公爵的家門口;公爵自然也會蒙羞的,可是公爵不願意幫助他申冤,對他說:
“你要明白,你只是一個詩人。”
伏爾泰纏著繃帶奔走了幾天,卻上告無門,只得收羅了一幫地痞,準備報復羅昂;未曾想事未實行,國王卻已下了命令,以聚眾鬧事的罪名,把他再次投入了巴士底監獄。
“這件事故很重要,因為伏爾泰的永遠反對政府是由這件事情決定的。”
本來,伏爾泰在青年之時,也寫些小詩或者說點俏皮話,諷刺政府及其當權者;這樣的行為,只不過是文人的一種習性而已。
就象時下的許多小百姓,見到了一些執法不公的事體,吹個口哨、來點鬨笑一樣,未必就是真有對抗政府的企圖;卻有一些抱著私心的官員,偏要抓住不放、大做文章,結果真個弄出了大的衝突來。
伏爾泰寫點俏皮話、發點牢騷,起初並沒有對抗政府的意思;他原本就是一個動機與思想很複雜的人,我們來看幾件事。
1717年,伏爾泰因譏諷攝政王第一次坐了巴士底監獄、出來以後,深知攝政王冒犯不得,曾經“不計前嫌”前往攝政王的府邸,對他的“寬宏大量”表示感謝;臨走時,還不忘丟下一句俏皮話:
“陛下,您真是助人為樂,為我解決了這麼長時間的食宿問題,我衷心地再次感謝您;不過今後,您就不必再為這件事替我操心啦。”
《俄狄浦斯王》一劇大獲成功之後,就連攝政王也過來捧場,併發給他政府年俸;伏爾泰一時得意忘形,把原來的屈辱羞恥全拋到腦後,一時間竟會成了個攀附權貴、吹須拍馬的文人。
他先是寫了《巴士底獄》一詩對攝政王大加讚美,繼而又以劇本贏得波旁公爵一個情婦的青睞,由此得以被邀參加了路易十五的婚禮;伏爾泰更是受寵若驚,打算此後就專為皇后寫劇,他還得到了皇后賞賜的1500裡弗爾的年俸。
到了第二次又入巴士底監獄之時,他才認清了專制政體官官相護、扶強凌弱的醜惡面目,也使他明白了自己依附權貴的可笑。
為了出獄,伏爾泰向當局提議,以自願流放英國為條件請求釋放;法國政府準其所求,於5月10日解送出境。
他在英國,一住三年。
在這裡,伏爾泰通讀了洛克、培根、牛頓和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啟蒙主義的世界觀。
給他印象最深的,還是英國的政治制度和個人自由;這與他在法國所知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英國,沒有哪個貴族能用一個命令就把誰匆匆投入獄中;若以非正當理由將他拘留,一張人身保護令就可立即獲釋。
於是,他要向自己的法國同胞,宣傳英國的自由原則;他很快就寫成了一書,1733年在倫敦以《英國通訊》為書名出版了英文版。
次年,法文版改名為《哲學通訊》在里昂秘密出版;出版商偷運到巴黎的1500本,幾天內便被搶購一空。
他在該書裡對英國的兩黨制,借用一個英華人之口作了介紹:
“這是真的:在我們這兒,老是有兩黨用筆或陰謀鬥爭著;然而,到了武裝保護國家和自由的緊要關頭,這兩黨又團結起來了。這兩黨互相監督著;他們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聖的寄託;他們互相憎恨,但是他們都愛國家:這是兩個醋氣熏天的情夫在那兒爭獻殷勤地侍奉同一個情婦。”
該書被法國政府判為禁書,當眾燒燬;然而它的問世,標誌著法國啟蒙運動的真正開始。
這是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伏爾泰說:
“太棒了,我的書就象栗子一樣,越燒賣得越快!”
“勇猛的超人必將狂笑而來。可不是嗎,伏爾泰來了,他的笑聲摧枯拉朽。他和盧梭是從封建貴族制過渡到中產階級統治這一偉大的經濟、社會過程的代言人。”
伏爾泰終於成為18世紀名震歐洲的一個偉人。
(中篇)
伏爾泰在感情生活上,從來是放蕩不羈的,加上他的巨大聲譽和富有,他雖終生未婚,卻有眾多的情人;其中一個,名叫愛米莉,她是夏特萊侯爵的夫人。
愛米莉在伏爾泰的一生中,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女人;所以,伏爾泰與她的一段情緣,也應當寫一寫的。
1733年夏天的一個晚上,伏爾泰的情婦、聖皮埃爾公爵夫人,陪伴一個女子來到他的住所;當這個女子見到了伏爾泰之後,竟然不顧公爵夫人也在旁邊,就大膽地摟住他的脖子,一陣熱吻。
這個女子就是愛米莉。
在當時的上流社會交際圈裡,愛米莉被公認為才女;據說,她的拉丁文說得像西塞那樣流利,數學演算可與歐幾里德媲美,幾何學造詣能令阿基米德困惑。
她懂拉丁文、英文和義大利文,譯過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紀》,也譯過牛頓的《原理》,還撰寫過關於萊布尼茲哲學和牛頓微積分的論文。
她比伏爾泰少12歲,1725年與夏特萊侯爵結婚,生有一兒一女;可她雖已做了母親,依然是風流灑脫,她把保持貞操名節,看成是一種不屑理喻的偏見。
她喜愛打扮,喜歡唱歌、跳舞,還有賭博的嗜好;那麼,她是否還是一個大美女呢?克雷基夫人這樣描述她的容貌:
“我的表姊愛米莉是一個樣樣都大得可觀的巨人,精強力壯異乎尋常,不成體統至矣盡矣;她的面板之粗劣有如豆蒄刨床一般。”
愛米莉在婚前,也曾幾次見過伏爾泰的,兩人也有過不多的書信來往;後來,隨著伏爾泰的名聲日盛,她再也無法抑制愛慕之情,於是便央求聖埃公爵夫人帶她去見。
當她一見面、就投入到伏爾泰的懷抱之時,伏爾泰也接受了她的熱吻;第二天,他還透過公爵夫人轉交了給愛米莉的求愛信。
進展如此迅速,從伏爾泰這邊來看,主要也是出於一種思想上的共鳴、精神上的需求。
伏爾泰當時剛從英國回來,他深受牛頓的科學發現和洛克的哲學原理的影響,一天到晚嘴上掛著這兩個英華人的名字。
但伏爾泰認為,在巴黎很少有人能夠與他談論這些問題;比如,法蘭西學院的科學家們,多屬笛卡爾派,他們對英國的新思想深表懷疑。
伏爾泰深信,只有愛米爾可以例外;她能夠理解自己所談論的一切,而且會接受他的觀點。
一個意外事件的發生,也促進了伏爾泰與她開始了長久的同居;《哲學通訊》出版後,即遭當局查禁,他作為此書的作者,在巴黎無處藏身,便去投奔愛米莉。
夏特萊侯爵,也即愛米莉的丈夫,在法國東北部、布萊茲河畔的西雷鎮,擁有一座13世紀的宅第;這個地方距比利時很近,一有風吹草動,就可以溜至國外。
另外還有一個好處,可以利用夏特萊的身份保護自己;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在伏爾泰遭受迫害、多次處於危險之時,侯爵固真四處去活動與調停。
侯爵先生的胸懷很博大,一直認可這一對情人的同居;這在咱華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其實也與法國的時代風氣有點關係的——當時的道德、風氣,准許一個已婚女人在家裡添一個情人,只是不允許有人在外頭宣揚而已。
“當侯爵夫人不僅選擇了一個情人,而且是選擇了一個天才之後,全法國都原諒了她。”
同居期間,伏爾泰在愛米莉的影響下,對自然哲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寫成了《牛頓哲學原理》;他在該書的題辭裡,把此書獻給愛米莉,因為正是依靠她的幫助,伏爾泰才走出了牛頓科學思想的迷宮。
在這裡,伏爾泰還出資建造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實驗室。1737年6月,法國科學院進行一項有關火的性質的有獎徵文,他與愛米莉各以論文參賽,也都獲了獎。
在這裡,伏爾泰對於戲劇的愛好絲毫未減。
他不僅自己寫戲劇,寫出了悲劇《梅洛普》、《穆罕默德》,喜劇《放蕩的兒子》、《納尼娜》;還讓人把一個閣樓改造成小劇場,組織業餘劇團來演出,並對當地居民開放。
然而,伏爾泰與愛米莉的矛盾,也當然是會發生的。
愛米莉是這麼一個人,她對於嚴肅的事與輕浮的事,都懷有同樣的熱情;他很愛伏爾泰,卻又不滿足於他的近乎柏拉圖式的愛情。
在同居了十五年以後,愛米莉又墮入了時年33歲的聖·郎伯的情網;這個小夥子很飄亮而又富於機智,還擅長於詩文。
當這兩個人請求伏爾泰的原諒之時,他想到了已在暮年,不可能再去與這個年輕人爭奪愛情了;就向他們表示了祝福。
他這樣自嘲說,“這就是事物的秩序,一顆釘子擠出了另一顆釘子,世界就這樣執行”;他還給這“一顆釘子”寫了一節風趣的小詩:
“聖·朗伯,全是因為你,
玫瑰才開花;
剌兒全歸我,
花兒留給你。”
但,伏爾泰雖是豁達大度,而這兩人造成的後果,卻是不可挽回的;年近44歲的愛米莉懷了身孕,並於1749年9月3日,在產後一週之時,由產褥熱而猝然去世。
愛米莉的突然離世,使得伏爾泰處於半瘋狂狀態;據記載,他跑到了郊外,跌到在路上,由他人抬了回來。
伏爾泰在給德尼夫人的信中,這樣寫道:
“這是一個可怕的打擊,我只希望不久便到她那裡去。我失去的不是一個情人,我失去了半個自己,失去了構成我的靈魂的那個靈魂,失去了20年的朋友。”
(下篇)
1758年年底,伏爾泰以德尼夫人的名義買下了費爾內莊園,居住了近二十年。
他作為歐洲偉人的形象,就是在這個時期定型的;他寫出了大量的小冊子和論著,以不同的署名散佈到歐洲各國,他實際上領導了聲勢浩大的法國啟蒙運動。
1774年,路易十五一命嗚呼。
接任的路易十六處於內亂外困之中,他再也無力阻擋伏爾泰的步伐了。
1778年2月10日,84歲的伏爾泰終於回來了。
他回巴黎之時,乘坐的是可躺式馬車。
途中,一個驛站主人認出了他,給了他最好的馬;還吩咐馬伕:
“好好地為伏爾泰先生趕路,鞭死我的馬也不妨。”
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送給他的裘皮大衣,也被人們撕得稀爛,因為誰都想扯下一塊留作紀念。
“任何國君也不能有與此類似的威望來控制輿論。”
當時,他已在實際上成為法國思想輿論界的主宰,他贊同什麼,什麼就會有權利存在;他的每一句新的言論,都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
伏爾泰憎恨世界上的暴君和作惡的貴族,他哀嘆每朝每代的歷史學家把這些人捧為令後人敬慕的物件,認為這是愚不可及;他這樣寫道:
“人類可卑的愚蠢,就在於崇拜那些亂世奸雄。”
他痛斥君主掠奪臣民的財產,大罵貴族們除了自己的意志外不知有法律,他的詩歌充滿戰鬥的激情:
“你們曾經利用過無知、迷信、瘋狂的時代,來剝奪我們的財產,把我們踐踏在你們的腳下,用苦命人的脂膏把自己養得肥頭大耳,現在你們發抖吧,理性的日子來到了。”
他用99卷的鉅著,揭露了掩蓋在面紗之下的社會現實。
在哲理小說《老實人》中,他借用了筆下的老實人之口喊出:
“地球上滿目瘡痍,到處是災難啊。”
在《老實人》中,伏爾泰還寫了一個人物邦葛羅斯;他是“省裡的聖人”,他教導學生說:
“萬物皆有歸宿,此歸宿自必為最美滿的歸宿。豈不見鼻子是長來戴眼鏡的嗎?所以我們有眼鏡;身上安放兩條腿是為穿長褲的,所以我們有長褲;石頭是要人開鑿、造宮堡的,所以男爵大人有一座美輪美奐的宮堡;本省最有地位的男爵不是住得最好的嗎?豬是生來給人吃的,所以我們終年吃豬肉。誰要說一切皆善簡直是胡扯,應當說是盡善盡美才是。”
小說寫邦葛羅斯,其實是對萊布尼茲用“先天和諧論”來粉飾現實、為等級制度唱讚歌的論調進行諷刺的,而文筆又是那樣的幽默。
伏爾泰曾將“自己笑,也讓他人笑”作為寫作的座右銘;他說:
“那些不會用大笑抹平額頭皺紋的哲學家,是會大禍臨頭的。我一直將嚴肅視為一種疾病。”
“正因為我們能夠輕狂一下,所以大多數人沒有上吊自殺。”
然而,伏爾泰的一生,在許多方面也充滿著矛盾。
他譏諷追逐財富的不值,自己卻獲取大量財產;
他取笑國王、貴族,又與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俄皇葉卡特琳娜二世、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等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還試圖以他們作為靠山;
他懷疑上帝,揭露教會的罪惡,又去尋求教皇的庇護。
他在解釋為何會把劇本《穆罕默德》題獻給羅馬教皇、申請並得到兩枚獎章這一件事之時,這樣說道:
“對善良的人進行迫害的那些人將會認識到,我披著聖衣保護著自己。”
事實上也確是如此,因為他有大量的反對教會的言論。
比如,著名的解釋宗教起源的“傻子遇上騙子”說,就是他發明的。
這個解釋,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是十八世紀以來比較流行的一種學說;法國狄德羅、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人,也都持這個觀點。
伏爾泰還指出,基督教的歷史是一部殘暴的血腥史;據他的統計,人類因基督教損失了一千七百餘萬生靈,平均每一個世紀,就有一百萬人被處死。
還在1722年,他偕同情人德·呂貝勒蒙德夫人、前往歐洲各國遊歷之時,就曾於路途中,寫了一首詩贈給她。
詩裡,諷刺了上帝的無能和荒唐:
“他胡里胡塗地施恩,他胡里胡塗地逞兇。
他費盡全力創造人,他又馬上給他們送終。”
但於另一邊,他又耗盡畢生精力去證明上帝的存在,並且認為上帝是世界的最初原因和創造主,“不存在自然的東西,萬物都是宇宙中的藝術,而藝術證明創造主的存在。”
在他看來,上帝除了一次創造活動、創造了現實世界之外,就不再幹預此間的事了,猶如一位建築師完成了宇宙大廈的建築之後,就不再過問這所大廈的使用——人的禍福,從此就不再與他有相干了。
他又認為,上帝的存在對維持人世間的秩序和道德,意義重大,“如果上帝不存在,必須把它創造出來”。在《甲乙丙丁對話錄》中,他借人物之口說道:
“我要我的律師、我的裁縫、我的僕人、甚至我的妻子相信上帝;我認為,這樣做我就可能少被搶劫或少戴綠帽子。”
從他臨死前的表現看,他內心裡是不信仰的。
伏爾泰重回巴黎這一年,也即1778年的5月30日,他由忽然的病倒,而終於奄奄一息,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神甫來到他的病榻前,問道:
“我的孩子,您承認耶穌基督的神性嗎?”
伏爾泰默然不答。
神甫反覆追問。
處於彌留之際的伏爾泰,突然發了怒,他喊道:
“讓我安靜地死去吧!”
言罷溘然長辭,享年84歲。
巴黎不準為他舉行基督教葬禮。
朋友們讓他端坐在一輛馬車裡,裝作他還活著,這才得以出城。
在塞利埃,終於找到了一塊土地將他埋下。
伏爾泰雖然沒有看到在他身後11年發生的法國大革命,但他被公認為是思想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18世紀歐洲思想的泰斗”。
在大革命熱潮的1791年,法華人民隆重地將他的遺骸運回巴黎,葬入國家公墓。
十萬人自行列隊伴送,街道兩側有多達六十多萬人目送。
靈車上寫著:
“他是人類心靈的推動力,他是我們自由的指路燈。”
伏爾泰的心臟被裝在一隻精緻的小盒子裡,儲存在國家圖書館,上面寫著他生前的一句話:
“這裡是我的心臟,但到處是我的精神。”
【伏爾泰是個怎樣性情的人?】
(上篇)
伏爾泰是很奇特的一個人。
其貌不揚;年輕之時,尤為輕浮浪蕩、肆無忌憚,還有點點劣跡,卻會使得18世紀的法國,成為他的世紀;正如雨果所說:
“只要提到伏爾泰,就等於概括了整個18世紀的特點。”
路易十六被囚禁在神殿監牢中時,指著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說,“這兩個人打垮了法國”,他是說推翻了他的封建王朝。
義大利有文藝復興,德國有宗教改革,18世紀是法華人的世紀,有啟蒙運動與大革命;伏爾泰既是法國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更是啟蒙運動的旗手,還是半個法國大革命——另外的半個是盧梭。
伏爾泰參與過的事也太多了,似乎當時法國發生的什麼事,都有他的份。
我只聊聊他的性情及其生活上的那點事;凡是涉牽到歷史大事件,就省略掉,因為頭緒繁雜,說來又會覺得乏味的。
1694年11月21日,伏爾泰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有產業的家庭,父親是夏德萊區法院的公證人;雖然有產業,屬於資產階級,但在當時的封建等級社會里,社會地位屬於第三等級。
他剛生下時又瘦小又虛弱,護士說他最多能活半天;豈知這個預言的誤差也未免太大了,他偏偏活了差不多八十四年。
伏爾泰十二歲時,就能寫出好詩。
夏託納夫神甫把他寫的一首詩,拿去給八十五歲的妮儂·德·朗克洛看;這個老婦人,曾是巴黎的名妓,卻是一代才女,她看後十分讚賞。
老婦人於當年去世(1705年),死前留下遺囑,給了伏爾泰一筆為數2000利弗爾的贈款,供作購書費用;由此事也可見,伏爾泰少年時的文學才華就很突出。
1711年,伏爾泰從大路易中學畢業。
當時,擺在非貴族出身的青年面前,只有兩條路比較有前景,一條是學神學,做教士,走教會的路;另一條是學法律,當法官,走政界的路。
伏爾泰的志向是搞文學,老爸卻希望兒子成為律師;高壓之下,伏爾泰進了一所法科學校,讀了兩年後,他毫無興趣,就鄭重地向老爸表示:
“我的前途只能做文人,別無他路。”
老爸則竭力勸阻兒子,千萬不可舞文弄墨。
他直言不諱地對兒子說:
“文學毫無用處,只會把人引向飢餓和死亡。”
他還舉出了歷史上許多文人的不幸遭遇。
據說當時爭吵得很激烈,有很多天,把桌子都嚇得四隻腳直抖直跳。
老爸如此阻止,還有一個原因,伏爾泰從小性情放蕩不羈;除了會用改詩的辦法哄誘女孩子之外,在校讀書也沒少闖禍。
他現在還參與了一個叫“聖殿集團”的社團,常與一班不得志的文人一起飲酒賦詩,指桑罵槐,評議朝政。
老爸的耽心沒有錯,固然在不久後,他就弄出了天大的禍事來了。
1715年,伏爾泰21歲,恰逢法王路易十四駕崩;年僅五歲的路易十五當然不可能治理朝政,法國進入了攝政時期,攝政王奧爾良公爵大權獨攬,難免引出些閒言散語。
此後,巴黎的街頭巷尾不斷有一些笑話流傳出來,都是一些揭露宮庭以及諷刺攝政王治國無能的,起碼有一半被說成是伏爾泰的創作。
更不幸的,還有兩首詩是指責攝政王企圖篡位的;人們不顧伏爾泰的一再否認,把著作權歸之於他,還要在沙龍集會上請求他朗誦。
1717年5月16日的早晨,伏爾泰還在夢鄉之中,就被巴黎的警察局長揪了出來,投入了巴士底監獄;他後來還有一次也是關在這裡。
豈料伏爾泰對於本次坐牢,顯得若無其事,甚至出於虛榮心理而喜形於色,認為如此一來,就等於為他揚名立萬了;他還不慌不忙在獄中寫起劇本來。
老父親恨恨的咬著牙齒,為這個逆子到處花錢活動,終於取得了攝政王的諒解;伏爾泰坐牢不滿11個月,就獲准釋放了。
1718年11月18日,他在獄中寫的悲劇《俄狄浦斯王》搬上了巴黎的舞臺,竟然連續上演了45場;他一下子就紅得發紫了。
據說他的老爸也趕了過來,坐到了包廂裡;每次看到劇中精彩的地方,他都要罵幾聲,“這個壞蛋!這個壞蛋!”以此來掩飾心中的喜悅。
這個戲劇的成功,與迎合了市民當時對教會的某種微妙情緒有關;比如劇中第四幕、第一場中,有這樣的臺詞:
“咱們的神父並不如常人想的那麼聰明,
他們有學問僅僅是因為我們無知。”
第二幕、第五場,還透過劇中人阿斯普的口,發出了對教會的公然挑戰:
“願我們只相信自己,看萬物用自己的眼,
願眼睛成為我們的聖經、上帝和祭壇。”
寫出這個劇本,讓伏爾泰淨賺了4000法郎,他又用這筆錢做了投資。
伏爾泰早就知道,文人如果沒有獨立的經濟實力,就會受人輕視與擺佈,就會失去精神的自由;因此,只有放下架子,靠自己的能力去發財才有出路。
伏爾泰後來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一些遺產,又從國王那裡弄到了一筆2000法郎的年金;在銀行家巴利斯兄弟的幫助下,所有的錢全部投資於生意。
1729年,政府發行了一次計劃不周的彩票,他趨機都買下了來,賺了50萬法郎,惹得政府很惱火。
他還在普隆比爾礦裡投資,擁有一家造紙廠和一家包裝廠的大量股份;同時,還由巴利斯兄弟出面合夥走私軍火。
美華人威爾·杜蘭特在評價他的能力之時說,“幸虧他的法華人的文學才華中摻有猶太人理財的精明”。
的確如此;象他這樣的被警察經常拘留,或者在巴士底監獄裡關來關去,還多次跑到外國去避難的人,如果沒有理財的精明,沒有經濟作保障,真不知道他這一生會如何個了局。
他卓越的理財能力是天生的,想學是學不來的。
我也理過財啊。
2007年下半年,股票的走勢竟然是這樣的好,我的手裡只要有了點錢,哪肯不投入?起初也賺個百分之十還多,報紙和電視上都在說滬指要衝上10000點呢。
怎麼到了第二年,我卻會虧得那麼慘呢?
一個人愈是窮,就愈會想一元硬幣掰作兩半用,偏偏就是掰不開;真個羨慕伏爾泰在錢多的時候,性情上卻也變得越來越慷慨大方,這樣一來,他卻偏偏越來越有錢了。
1758年,伏爾泰在靠近日內瓦的法國邊境,買下了費爾內莊園以後,他的周圍聚集了一大群門徒和食客。
他自嘲說,他都變成全歐洲的旅店大老闆了。
一次,一個當地的朋友要到他的府邸裡住上六週,伏爾泰不禁脫口而出:
“您和堂吉訶德有什麼兩樣?他把客棧當成了城堡,您卻把城堡當成了客棧。”
他無奈地喊道:
“請上帝來管管我的朋友們吧,我的敵人則由我自己來對付。”
晚年,他把時間、錢財和精力,大多用在了社會正義和福利事業上。
他為一些窮人修建起標準住宅。
他為失業者建立了牛奶場和鐘錶廠。
他到處去營救受到教會迫害的人。
一個巴黎市民這樣說:
18世紀的法國的每一個人,無論親疏,都需要伏爾泰;可以向他求教、傾訴,或者懇求他的幫助,他不會讓每一個人失望的。
他的才華與富有,早就吸引了不少的貴婦人;史載,年輕的女性一見到他就致禮膜拜,這在當時竟然成為一種時尚。
所以,他雖然是一個老光棍,身邊卻沒有缺過情人;他也一直沉醉於情婦們給他的樂趣中。
但是,你能相信嗎?
他如此才華,如此富有與慷慨,卻在當時法國的封建等級社會里,依然因為出身於平民,經常遭受到貴族的歧視、侮辱與迫害,尤其是在他的青年與中年的時期。
平民的身份給伏爾泰帶來了重大影響;他的一生中許多事件的發生,可以說都與這個身份有關。
話說1725年12月,也就是1718年上演了《俄狄浦斯王》一舉走紅以後;這時,他在各種社交場所裡,頭尾已經悠哉地混了約8年。
一天,伏爾泰與他的情人、喜劇名演員勒庫弗勒小姐,坐在歌劇院的包廂裡好好的,卻無端受到了羅昂爵士的侮辱。
羅昂是法國最有權勢的一個貴族家庭的成員;他早就對沒有地位頭銜的伏爾泰、在社會上受到尊敬忿忿不平,他早就想羞辱伏爾泰一番。
羅昂問:
“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他知道自己的姓氏嗎?”
伏爾泰答道:
“閣下,他是一個沒有煊赫姓氏的人,但他的名字受人尊敬;而爵士先生,正在結束他的姓氏。”
第二天,伏爾泰正在蘇里公爵家裡吃飯,一個男僕跑來說,有人在門口等他。
伏爾泰見不到人,走到了街上張望。
只見街囗停放著兩輛馬車;伏爾泰剛一走近,頭上就捱了一悶棍,接著幾個打手一哄而上,一頓臭揍。
羅昂譏笑說:
“不要打他的腦袋,那裡面還會弄出一些好東西。”
伏爾泰被毆打的事,就發生在蘇里公爵的家門口;公爵自然也會蒙羞的,可是公爵不願意幫助他申冤,對他說:
“你要明白,你只是一個詩人。”
伏爾泰纏著繃帶奔走了幾天,卻上告無門,只得收羅了一幫地痞,準備報復羅昂;未曾想事未實行,國王卻已下了命令,以聚眾鬧事的罪名,把他再次投入了巴士底監獄。
“這件事故很重要,因為伏爾泰的永遠反對政府是由這件事情決定的。”
本來,伏爾泰在青年之時,也寫些小詩或者說點俏皮話,諷刺政府及其當權者;這樣的行為,只不過是文人的一種習性而已。
就象時下的許多小百姓,見到了一些執法不公的事體,吹個口哨、來點鬨笑一樣,未必就是真有對抗政府的企圖;卻有一些抱著私心的官員,偏要抓住不放、大做文章,結果真個弄出了大的衝突來。
伏爾泰寫點俏皮話、發點牢騷,起初並沒有對抗政府的意思;他原本就是一個動機與思想很複雜的人,我們來看幾件事。
1717年,伏爾泰因譏諷攝政王第一次坐了巴士底監獄、出來以後,深知攝政王冒犯不得,曾經“不計前嫌”前往攝政王的府邸,對他的“寬宏大量”表示感謝;臨走時,還不忘丟下一句俏皮話:
“陛下,您真是助人為樂,為我解決了這麼長時間的食宿問題,我衷心地再次感謝您;不過今後,您就不必再為這件事替我操心啦。”
《俄狄浦斯王》一劇大獲成功之後,就連攝政王也過來捧場,併發給他政府年俸;伏爾泰一時得意忘形,把原來的屈辱羞恥全拋到腦後,一時間竟會成了個攀附權貴、吹須拍馬的文人。
他先是寫了《巴士底獄》一詩對攝政王大加讚美,繼而又以劇本贏得波旁公爵一個情婦的青睞,由此得以被邀參加了路易十五的婚禮;伏爾泰更是受寵若驚,打算此後就專為皇后寫劇,他還得到了皇后賞賜的1500裡弗爾的年俸。
到了第二次又入巴士底監獄之時,他才認清了專制政體官官相護、扶強凌弱的醜惡面目,也使他明白了自己依附權貴的可笑。
為了出獄,伏爾泰向當局提議,以自願流放英國為條件請求釋放;法國政府準其所求,於5月10日解送出境。
他在英國,一住三年。
在這裡,伏爾泰通讀了洛克、培根、牛頓和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啟蒙主義的世界觀。
給他印象最深的,還是英國的政治制度和個人自由;這與他在法國所知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英國,沒有哪個貴族能用一個命令就把誰匆匆投入獄中;若以非正當理由將他拘留,一張人身保護令就可立即獲釋。
於是,他要向自己的法國同胞,宣傳英國的自由原則;他很快就寫成了一書,1733年在倫敦以《英國通訊》為書名出版了英文版。
次年,法文版改名為《哲學通訊》在里昂秘密出版;出版商偷運到巴黎的1500本,幾天內便被搶購一空。
他在該書裡對英國的兩黨制,借用一個英華人之口作了介紹:
“這是真的:在我們這兒,老是有兩黨用筆或陰謀鬥爭著;然而,到了武裝保護國家和自由的緊要關頭,這兩黨又團結起來了。這兩黨互相監督著;他們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聖的寄託;他們互相憎恨,但是他們都愛國家:這是兩個醋氣熏天的情夫在那兒爭獻殷勤地侍奉同一個情婦。”
該書被法國政府判為禁書,當眾燒燬;然而它的問世,標誌著法國啟蒙運動的真正開始。
這是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伏爾泰說:
“太棒了,我的書就象栗子一樣,越燒賣得越快!”
“勇猛的超人必將狂笑而來。可不是嗎,伏爾泰來了,他的笑聲摧枯拉朽。他和盧梭是從封建貴族制過渡到中產階級統治這一偉大的經濟、社會過程的代言人。”
伏爾泰終於成為18世紀名震歐洲的一個偉人。
(中篇)
伏爾泰在感情生活上,從來是放蕩不羈的,加上他的巨大聲譽和富有,他雖終生未婚,卻有眾多的情人;其中一個,名叫愛米莉,她是夏特萊侯爵的夫人。
愛米莉在伏爾泰的一生中,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女人;所以,伏爾泰與她的一段情緣,也應當寫一寫的。
1733年夏天的一個晚上,伏爾泰的情婦、聖皮埃爾公爵夫人,陪伴一個女子來到他的住所;當這個女子見到了伏爾泰之後,竟然不顧公爵夫人也在旁邊,就大膽地摟住他的脖子,一陣熱吻。
這個女子就是愛米莉。
在當時的上流社會交際圈裡,愛米莉被公認為才女;據說,她的拉丁文說得像西塞那樣流利,數學演算可與歐幾里德媲美,幾何學造詣能令阿基米德困惑。
她懂拉丁文、英文和義大利文,譯過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紀》,也譯過牛頓的《原理》,還撰寫過關於萊布尼茲哲學和牛頓微積分的論文。
她比伏爾泰少12歲,1725年與夏特萊侯爵結婚,生有一兒一女;可她雖已做了母親,依然是風流灑脫,她把保持貞操名節,看成是一種不屑理喻的偏見。
她喜愛打扮,喜歡唱歌、跳舞,還有賭博的嗜好;那麼,她是否還是一個大美女呢?克雷基夫人這樣描述她的容貌:
“我的表姊愛米莉是一個樣樣都大得可觀的巨人,精強力壯異乎尋常,不成體統至矣盡矣;她的面板之粗劣有如豆蒄刨床一般。”
愛米莉在婚前,也曾幾次見過伏爾泰的,兩人也有過不多的書信來往;後來,隨著伏爾泰的名聲日盛,她再也無法抑制愛慕之情,於是便央求聖埃公爵夫人帶她去見。
當她一見面、就投入到伏爾泰的懷抱之時,伏爾泰也接受了她的熱吻;第二天,他還透過公爵夫人轉交了給愛米莉的求愛信。
進展如此迅速,從伏爾泰這邊來看,主要也是出於一種思想上的共鳴、精神上的需求。
伏爾泰當時剛從英國回來,他深受牛頓的科學發現和洛克的哲學原理的影響,一天到晚嘴上掛著這兩個英華人的名字。
但伏爾泰認為,在巴黎很少有人能夠與他談論這些問題;比如,法蘭西學院的科學家們,多屬笛卡爾派,他們對英國的新思想深表懷疑。
伏爾泰深信,只有愛米爾可以例外;她能夠理解自己所談論的一切,而且會接受他的觀點。
一個意外事件的發生,也促進了伏爾泰與她開始了長久的同居;《哲學通訊》出版後,即遭當局查禁,他作為此書的作者,在巴黎無處藏身,便去投奔愛米莉。
夏特萊侯爵,也即愛米莉的丈夫,在法國東北部、布萊茲河畔的西雷鎮,擁有一座13世紀的宅第;這個地方距比利時很近,一有風吹草動,就可以溜至國外。
另外還有一個好處,可以利用夏特萊的身份保護自己;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在伏爾泰遭受迫害、多次處於危險之時,侯爵固真四處去活動與調停。
侯爵先生的胸懷很博大,一直認可這一對情人的同居;這在咱華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其實也與法國的時代風氣有點關係的——當時的道德、風氣,准許一個已婚女人在家裡添一個情人,只是不允許有人在外頭宣揚而已。
“當侯爵夫人不僅選擇了一個情人,而且是選擇了一個天才之後,全法國都原諒了她。”
同居期間,伏爾泰在愛米莉的影響下,對自然哲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寫成了《牛頓哲學原理》;他在該書的題辭裡,把此書獻給愛米莉,因為正是依靠她的幫助,伏爾泰才走出了牛頓科學思想的迷宮。
在這裡,伏爾泰還出資建造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實驗室。1737年6月,法國科學院進行一項有關火的性質的有獎徵文,他與愛米莉各以論文參賽,也都獲了獎。
在這裡,伏爾泰對於戲劇的愛好絲毫未減。
他不僅自己寫戲劇,寫出了悲劇《梅洛普》、《穆罕默德》,喜劇《放蕩的兒子》、《納尼娜》;還讓人把一個閣樓改造成小劇場,組織業餘劇團來演出,並對當地居民開放。
然而,伏爾泰與愛米莉的矛盾,也當然是會發生的。
愛米莉是這麼一個人,她對於嚴肅的事與輕浮的事,都懷有同樣的熱情;他很愛伏爾泰,卻又不滿足於他的近乎柏拉圖式的愛情。
在同居了十五年以後,愛米莉又墮入了時年33歲的聖·郎伯的情網;這個小夥子很飄亮而又富於機智,還擅長於詩文。
當這兩個人請求伏爾泰的原諒之時,他想到了已在暮年,不可能再去與這個年輕人爭奪愛情了;就向他們表示了祝福。
他這樣自嘲說,“這就是事物的秩序,一顆釘子擠出了另一顆釘子,世界就這樣執行”;他還給這“一顆釘子”寫了一節風趣的小詩:
“聖·朗伯,全是因為你,
玫瑰才開花;
剌兒全歸我,
花兒留給你。”
但,伏爾泰雖是豁達大度,而這兩人造成的後果,卻是不可挽回的;年近44歲的愛米莉懷了身孕,並於1749年9月3日,在產後一週之時,由產褥熱而猝然去世。
愛米莉的突然離世,使得伏爾泰處於半瘋狂狀態;據記載,他跑到了郊外,跌到在路上,由他人抬了回來。
伏爾泰在給德尼夫人的信中,這樣寫道:
“這是一個可怕的打擊,我只希望不久便到她那裡去。我失去的不是一個情人,我失去了半個自己,失去了構成我的靈魂的那個靈魂,失去了20年的朋友。”
(下篇)
1758年年底,伏爾泰以德尼夫人的名義買下了費爾內莊園,居住了近二十年。
他作為歐洲偉人的形象,就是在這個時期定型的;他寫出了大量的小冊子和論著,以不同的署名散佈到歐洲各國,他實際上領導了聲勢浩大的法國啟蒙運動。
1774年,路易十五一命嗚呼。
接任的路易十六處於內亂外困之中,他再也無力阻擋伏爾泰的步伐了。
1778年2月10日,84歲的伏爾泰終於回來了。
他回巴黎之時,乘坐的是可躺式馬車。
途中,一個驛站主人認出了他,給了他最好的馬;還吩咐馬伕:
“好好地為伏爾泰先生趕路,鞭死我的馬也不妨。”
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送給他的裘皮大衣,也被人們撕得稀爛,因為誰都想扯下一塊留作紀念。
“任何國君也不能有與此類似的威望來控制輿論。”
當時,他已在實際上成為法國思想輿論界的主宰,他贊同什麼,什麼就會有權利存在;他的每一句新的言論,都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
伏爾泰憎恨世界上的暴君和作惡的貴族,他哀嘆每朝每代的歷史學家把這些人捧為令後人敬慕的物件,認為這是愚不可及;他這樣寫道:
“人類可卑的愚蠢,就在於崇拜那些亂世奸雄。”
他痛斥君主掠奪臣民的財產,大罵貴族們除了自己的意志外不知有法律,他的詩歌充滿戰鬥的激情:
“你們曾經利用過無知、迷信、瘋狂的時代,來剝奪我們的財產,把我們踐踏在你們的腳下,用苦命人的脂膏把自己養得肥頭大耳,現在你們發抖吧,理性的日子來到了。”
他用99卷的鉅著,揭露了掩蓋在面紗之下的社會現實。
在哲理小說《老實人》中,他借用了筆下的老實人之口喊出:
“地球上滿目瘡痍,到處是災難啊。”
在《老實人》中,伏爾泰還寫了一個人物邦葛羅斯;他是“省裡的聖人”,他教導學生說:
“萬物皆有歸宿,此歸宿自必為最美滿的歸宿。豈不見鼻子是長來戴眼鏡的嗎?所以我們有眼鏡;身上安放兩條腿是為穿長褲的,所以我們有長褲;石頭是要人開鑿、造宮堡的,所以男爵大人有一座美輪美奐的宮堡;本省最有地位的男爵不是住得最好的嗎?豬是生來給人吃的,所以我們終年吃豬肉。誰要說一切皆善簡直是胡扯,應當說是盡善盡美才是。”
小說寫邦葛羅斯,其實是對萊布尼茲用“先天和諧論”來粉飾現實、為等級制度唱讚歌的論調進行諷刺的,而文筆又是那樣的幽默。
伏爾泰曾將“自己笑,也讓他人笑”作為寫作的座右銘;他說:
“那些不會用大笑抹平額頭皺紋的哲學家,是會大禍臨頭的。我一直將嚴肅視為一種疾病。”
“正因為我們能夠輕狂一下,所以大多數人沒有上吊自殺。”
然而,伏爾泰的一生,在許多方面也充滿著矛盾。
他譏諷追逐財富的不值,自己卻獲取大量財產;
他取笑國王、貴族,又與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俄皇葉卡特琳娜二世、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等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還試圖以他們作為靠山;
他懷疑上帝,揭露教會的罪惡,又去尋求教皇的庇護。
他在解釋為何會把劇本《穆罕默德》題獻給羅馬教皇、申請並得到兩枚獎章這一件事之時,這樣說道:
“對善良的人進行迫害的那些人將會認識到,我披著聖衣保護著自己。”
事實上也確是如此,因為他有大量的反對教會的言論。
比如,著名的解釋宗教起源的“傻子遇上騙子”說,就是他發明的。
這個解釋,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是十八世紀以來比較流行的一種學說;法國狄德羅、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人,也都持這個觀點。
伏爾泰還指出,基督教的歷史是一部殘暴的血腥史;據他的統計,人類因基督教損失了一千七百餘萬生靈,平均每一個世紀,就有一百萬人被處死。
還在1722年,他偕同情人德·呂貝勒蒙德夫人、前往歐洲各國遊歷之時,就曾於路途中,寫了一首詩贈給她。
詩裡,諷刺了上帝的無能和荒唐:
“他胡里胡塗地施恩,他胡里胡塗地逞兇。
他費盡全力創造人,他又馬上給他們送終。”
但於另一邊,他又耗盡畢生精力去證明上帝的存在,並且認為上帝是世界的最初原因和創造主,“不存在自然的東西,萬物都是宇宙中的藝術,而藝術證明創造主的存在。”
在他看來,上帝除了一次創造活動、創造了現實世界之外,就不再幹預此間的事了,猶如一位建築師完成了宇宙大廈的建築之後,就不再過問這所大廈的使用——人的禍福,從此就不再與他有相干了。
他又認為,上帝的存在對維持人世間的秩序和道德,意義重大,“如果上帝不存在,必須把它創造出來”。在《甲乙丙丁對話錄》中,他借人物之口說道:
“我要我的律師、我的裁縫、我的僕人、甚至我的妻子相信上帝;我認為,這樣做我就可能少被搶劫或少戴綠帽子。”
從他臨死前的表現看,他內心裡是不信仰的。
伏爾泰重回巴黎這一年,也即1778年的5月30日,他由忽然的病倒,而終於奄奄一息,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神甫來到他的病榻前,問道:
“我的孩子,您承認耶穌基督的神性嗎?”
伏爾泰默然不答。
神甫反覆追問。
處於彌留之際的伏爾泰,突然發了怒,他喊道:
“讓我安靜地死去吧!”
言罷溘然長辭,享年84歲。
巴黎不準為他舉行基督教葬禮。
朋友們讓他端坐在一輛馬車裡,裝作他還活著,這才得以出城。
在塞利埃,終於找到了一塊土地將他埋下。
伏爾泰雖然沒有看到在他身後11年發生的法國大革命,但他被公認為是思想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18世紀歐洲思想的泰斗”。
在大革命熱潮的1791年,法華人民隆重地將他的遺骸運回巴黎,葬入國家公墓。
十萬人自行列隊伴送,街道兩側有多達六十多萬人目送。
靈車上寫著:
“他是人類心靈的推動力,他是我們自由的指路燈。”
伏爾泰的心臟被裝在一隻精緻的小盒子裡,儲存在國家圖書館,上面寫著他生前的一句話:
“這裡是我的心臟,但到處是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