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時光
-
2 # 榮耀歷史
首先丟擲一個問題,到底是“李廣難封”還是“李廣該封”?
1、李廣,何許人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就是李廣。李廣是軍人世家,他的祖上是秦國大將李信,率領秦軍滅亡燕國。優良的血統也讓李廣天生具備軍人氣質,從小就好習武,也練得一手好箭法,曾經在巡夜的時候發覺草叢中有異動,彎弓搭箭,第二天一看竟然是塊石頭,但是箭已經射入石頭中,怎麼拔也拔不出來,足見其箭法。
2、李廣歷經漢文帝、漢景帝以及漢武帝三朝,參加對匈奴戰役大小70餘場,可是到死都沒能封侯,是他不夠忠心?還是他觸犯了漢武帝?都不是!原因很簡單,他的軍功不夠!
很多人傻眼了吧,大名鼎鼎的飛將軍竟然湊不齊封侯的軍功!在漢武帝時期,明確記載,斬獲敵酋過千就可以封侯!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指標輕輕鬆鬆就達到了,比如說衛青,第一次出征匈奴回來就被封為“關內侯”,更不用說後面的七戰七捷,霍去病則是更加威猛,英年早逝的時候賬上已經有11萬敵酋,被封為千古第一“冠軍候”。不提這兩位大咖,就是李廣很多部下跟隨衛青出征都因功封侯,那時一磚頭下去都能砸到幾個“關內侯”。那麼問題來了,李廣的軍功去哪兒了?
3、李廣是與匈奴交戰70餘次,但是敗多勝少,而且幾次重要的戰事都是失敗,比如說武帝元光6年,漢武帝派四路大軍討伐匈奴,李廣從雁門出發,結果被埋伏活捉,後來逃了回來,諷刺的是“飛將軍”的名號也是在逃跑中獲得的,反觀另一路大軍,由衛青率領,卻是直搗匈奴聖地龍城,衛青也獲得了“龍城”的稱號,雖然王昌齡的《出塞》將“飛將軍”和“龍城”相提並論,現在看來是不是可笑呢。
後來兩次跟隨衛青出征,第一次各部都有戰功,唯獨李廣的部隊寸功沒有,第二次也是漢朝發動的總攻,結果李廣的部隊在從東路迂迴的過程中迷路了!大戰結束了他們才找到主力,這是要上軍事法庭的啊!李廣羞憤之下自刎。
《史記》對李廣評價頗高,但是大家可以去找找看,有沒有記載李廣的軍功,再看看衛青、霍去病等人的列傳中,殺敵數量記載得很清楚!所以不是“李廣難封”,而是“李廣不該封”。
4、那又一個問題來了,按照上面的說法,李廣應該就是一位普通的將領,軍事才能並不突出,怎麼就在後人心中獲得了和衛青一樣高的地位呢?
這就要歸功於太史公了,《史記》中濃墨重彩地描寫了李廣的英勇事蹟,重點突出了一位奮勇殺敵卻得不到賞識的悲情英雄,上面已經證明太史公是在可以拔高他,作為一個史學家,司馬遷為什麼要這麼做?
因為司馬遷同情李廣!李廣是一位忠誠的將領,一生致力於大漢的邊疆安寧,在一大片封侯的將領中他是那麼顯眼,他死後,他唯一在世的兒子李敢認為是衛青害死了他爹,便刺傷了衛青,結果被霍去病殺了,關鍵是漢武帝還替霍去病掩蓋,相當於李敢白死了,然後他的孫子李陵後來隨李廣利出征,被匈奴大軍包圍被迫投降,漢武帝殺了他全家,也就是說除了李陵在匈奴外,李廣的後代都被漢武帝殺了,這是一個多麼悲情的結果!司馬遷也替李陵強出頭,結果還被宮刑,所以司馬遷故意寫成“李廣難封”來突出他的悲情英雄,另一方面也是在控訴漢武帝的無情、暴虐。《史記》對後世影響太大了,所以李廣的形象就一直傳承下來了。
-
3 # 小編虎哥
在出身上,李廣屬於典型的六郡良家子。這些人加入軍隊成為騎士或者加入期門,是需要有馬匹和武器,還要有騎射技能。這些都需要一定財力和家傳武藝。也就是說,李廣其實來自邊境地區的中小地主或土地豪強。
從秦末漢初的戰鬥來看,有衝擊力的騎兵部隊雖然不多,但是其重要作用已經在戰場上顯現了出來。到了漢初,這樣的部隊依然有限,主要出自邊境地區的良家子。所以在文帝和景帝朝,李廣的個人武藝顯得十分難得。他所在的隴西地區,從先秦就開始習慣與草原文化接近。自然是很多人善騎射,成為漢與匈奴交戰的精銳主力。這也是匈奴人奉其為勇士的原因。
李廣的戰鬥風格,從他的祖先李信和兒子李敢、孫子李陵身上,都看得到影子。李信曾在易水之戰中帶領輕銳擊敗燕軍,又帶領少數部隊深入遼東追擊流亡的燕王朝廷。但是在後來的第一次滅楚之戰中,也是因為前進迅速而疏忽了側翼防禦,慘遭項燕擊敗。
從司馬遷大肆渲染的李廣的幾次邊疆衝突和射虎經歷來看,這個人對自己藝術化的騎射本領十分自信。所以經常性親自深入敵境,去體驗酣暢淋漓的戰鬥。以至於出身義渠、熟悉李廣戰術的典屬國公孫昆邪就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如果他總是這樣不愛惜自己,恐怕會導致兵敗身死。皇帝也因此把他從直面匈奴左賢王的上谷地區,調到了上郡地區。
在白登之圍到後來的馬邑之圍期間,匈奴騎兵經常尋找防線上的薄弱點,且永遠是打完就走。等漢軍集結後趕到,已經是姍姍來遲。因此,漢匈兩邊沒有大規模會戰記錄。李廣參與的大戰主要是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對付的是同樣方式組織,戰鬥力還不如邊郡駐軍的對手。這就是李廣積累名聲的背景。
如果說武藝在小規模戰鬥中的作用很重要,那麼在大規模會戰中,將領的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將受到考驗。
但李廣的個人武藝,與他的大多數部下是脫節的。而且他的兵法其實也有落後的嫌疑。
李廣的治軍並不嚴格,對於士卒是散養模式。平時也不注重營地的夜間防禦,不設刁斗這樣的警報系統。他本人平時話也不多,經常和部下練習射箭,還喜歡一個人在地上畫陣型圖。
那麼他畫的是什麼陣型呢?這從他的一些實戰案例中就可以看出大概。公元前120年,李廣在面對匈奴包圍時下令所有人結成圓陣。還在浚稽山之戰中,李廣也曾有過章法不錯的佈陣。但其家族兵法和戰鬥體系,可能來自於祖先李信的先秦經驗。因此,就是在長城沿線,指揮著以步兵、弩手和戰車為主,加少數邊郡騎士的隊伍。
李廣很喜歡帶著少數精銳騎兵在前陣開路或者身先士卒。在景帝年間,就帶著精騎尋找匈奴軍中的精銳射鵰手對決,但在歸途中被匈奴大軍截殺。雖然帶著自己的親隨全身而退,但大軍主力沒有跟上來。因為軍中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樣能騎擅射,所以經常出現的問題是他的風格和行動會和主力軍脫節。李廣還喜歡找匈奴中的精銳射鵰手對決。相比之下,後來的衛霍沒有李廣那麼重的經驗包袱,軍事經驗來自於陪武帝狩獵和期門郎的狩獵活動。武帝身邊有北地義渠騎士公孫敖、公孫賀,還有匈奴化的南韓貴族後裔韓嫣作為少年侍衛。這些人幫助漢武帝和衛青迅速學習到原版的草原遊牧戰法以相關武藝。年輕的霍去病對於古代兵法更是嗤之以鼻。
李廣的戰鬥體系,到了漠北的陌生環境裡起到的作用比較有限。讓他指揮全騎兵的部隊並不理想,已經說明了個人武藝的高低和指揮水平並無絕對的對應關係。
適應力差是李廣戰績不佳的另一個原因。在對於新環境和新戰術的適應程度上,李廣也明顯不如後來者。衛青曾經帶著出使過西域,被匈奴長期扣押的張騫作戰,所以可以得到關於匈奴的軍情和戰報。霍去病在平定河西的戰鬥中,軍隊裡有獯鬻之士,也就是隴西甘肅地區的戎狄士卒。他們對於同胞和草原地形的熟悉度是很高的。
在行軍和紮營上,李廣倒是很有匈奴和戎狄的風格。在文帝和景帝的時代,李廣的戰法是善於在乾旱半乾旱地帶尋找水源,軍隊陣型鬆散,士卒們可以自己安營紮寨、自己自便。作死因為李廣遠遠放出斥候,所以也沒有遇到很大的問題。
李廣對於部下的約束也遠遠不夠。這樣的戰法得以實行而沒有大敗,很大程度是因為文景時代,漢軍還是在長城沿線作戰殺敵。在沒有遠離長城防禦體系的熟悉區域內,可以不設嚴格防禦。到了武帝時代,李廣的軍隊一離開了熟悉的邊塞防禦,就多次受到伏擊和圍困。甚至因為迷路而誤了大事。
在對待外族人士方面,李廣也顯得過於剛硬。在對羌族作戰時,他曾經用設鴻門宴的方式誘殺對方800人。所在對異族人士的態度上,很可能不會任用外族俘虜。
衛青這代人的崛起,也註定了李廣的地位尷尬,李廣獲得提拔和重用是在文景時代。在漢武帝前,除了開國元勳集團和他們的子孫外,六郡良家子是漢武帝之前對匈奴作戰的主力。
但到了武帝時代,武帝為了推行自己新的內外政策,並適應新戰術需要,提拔了一批新的外戚將領和他們的部下。甚至還有一批投降漢朝的義渠人和匈奴人。在《衛將軍驃騎列傳》後面附的16位討伐匈奴的將領中,僅有曹襄是開國功臣後裔。其餘人除蘇建、李廣、李蔡等出身良家子外,剩下的很多人都是追隨衛霍的立功將領
武帝一朝,李廣因為戰績不佳,已經有了命數不好的流言蜚語,這對於他的名望必然有影響。所以在兵員分配上,李廣等老將得不到最精銳的戰士。和他有相同遭遇的,還有不少文景時代留下的老將。但衛青就能帶領最精銳戰士深入敵內,讓功臣宿將們在自己後面追隨。所以在軍功上形成了馬太效應,差距逐漸拉開。這些六郡良家子在前線衝鋒陷陣,但是在主要將領中的代表人物卻不多。
李廣的地位決定了他必須承受更多風險,因為以上提到的客觀和主觀原因的積累,導致了李廣在武帝一朝明顯戰績不佳。除了戰術和戰法層面的問題,有些情況其實完全是不可控因素,這些事情是李廣後來想不到的。
比如年輕氣盛的他在吳楚七國之亂中立功後,私自接受梁孝王劉武的將軍印綬。問題是平定吳楚之亂後,梁國俘虜的吳楚叛軍和中央軍一樣多。梁國佔據40餘城,打造的軍械有數十萬件,是當時最強的封國之一。劉武也曾經十分覬覦漢景帝身後的皇位,對漢景帝酒後許諾的空頭皇位支票耿耿於懷,甚至組織殺手刺殺反對漢景帝立他為儲君的大臣。李廣接受這樣的人的將軍印自然會受中央猜忌。
雖然武帝即位後對此並不在意,但結合李廣報復侮灞陵尉的經歷,從側面說明了此人耿直簡樸、缺乏心機。
除了性格,李廣其實還遇到了為名聲所累的問題。公元前129年,漢武帝為了摸索騎兵作戰的規律,讓李廣、衛青、公孫敖、公孫賀四人各自帶一萬人出戰。這算是均勻用力,摸索戰術的第一步。
但是其他三人算是天子身邊的親隨和打獵伴侶,在匈奴人中沒有名聲。李廣卻已經名聲在外,所以受到了匈奴人的特別關照,慘遭主力伏擊。於是,李廣算是用自己的失敗,為新人們分擔了火力,也換來了一條教訓,那就是不要分散多路騎兵出擊。對於還在積累經驗的漢軍,還是集中用兵比較穩妥。
在公元前121年的戰鬥中,李廣以400多人英勇對抗40000敵軍的圍攻,堅持到了援軍抵達。但這一戰本質是為霍去病奪取河西打掩護,所以客觀上也限制了他取得更大的戰果。到了漠北決戰,漢武帝表面上照顧李廣的面子,一開始讓他打頭陣。但是後來武帝為了生擒單于,於是暗示衛青將李廣從前軍換掉。而衛青為了照顧自己派系的公孫敖,於是順便將武帝的命令延伸為打發李廣走水草少還容易迷路的東道,自己帶著親信去對戰單于。雖然衛青最多是偏袒親信,給李廣設定了阻礙,但道路險阻並不一定意味著迷路和延期抵達戰場。事後派長史的問詢也算是例行公事。
李廣自己也承認在漠北決戰中是如此不順利,是天命的原因。於是和當時的很多高階官吏一樣,選擇了拔劍自刎的方式自裁。在風氣剛烈的漢代,高階將領還有先秦時代的古風。自裁不僅可以以死明志,表示不願受到侮辱。更重要的是,自裁可以讓家人和部下免遭懲罰。所以,漢武帝和衛青的決策和李廣自盡之間沒有很強的直接聯絡。李廣的自盡除了個人性格和時代風氣外,也是因為漢代軍法嚴苛,對於戰敗將領的懲戒較重。他更有為部下免罪的用意,和之前一貫愛護部下、與部將分享戰利品的做法是一致。也才引發了全軍皆悲痛的場景。既然沒有受到政治構陷,那麼李廣的遭遇只能說明他在新的時代,成為漢匈戰場上的多餘人。綜合能力和自我定位差距較大,是李廣難封的主要問題。很多後世文人借李廣感嘆自己的身世,感嘆自己不受重用,但又有多少人曾反思自己存在的固有缺陷呢?
-
4 # 權侃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關於他的故事很多,關於他的詩句也有很多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很多詩人都為李廣一生不能封侯而打抱不平,現在我們就分析一下李廣憑什麼不封侯。
第一點原因就是李廣這個人太喜歡顯擺自己的天下第一的箭術,這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據《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數十步,這說明李廣的軍陣離匈奴騎兵的距離很近,為什麼要放匈奴那麼近呢?史記寫的很明白,度不中發,發即應弦而倒,意思是李廣臭顯擺自己的箭術先射死幾個。但是問題來了,李廣只能射殺些人他不能將敵人的全部射殺,而匈奴人大多都是騎兵,如果他只能射殺一些人,當他手下的弓箭手想利用弓箭來壓住陣腳的時候但是數十步距離對於匈奴騎兵來說用不到一分鐘的距離就會殺進李廣的軍陣中來,而西漢初期漢朝軍隊中的騎兵很少大多數是步兵就算是騎兵也遠不如匈奴騎兵,所以漢朝軍隊需要利用強弓勁弩遠距離射殺敵人形成箭雨來大規模殺傷敵人來壓住陣腳。如果不能壓住,匈奴騎兵殺入軍陣騎兵對步兵那就是屠殺。所以李廣按照這樣的打法,是李廣贏得了天下第一射手的寶座,但是這要犧牲多少人的性命。常言道:一將功成萬骨枯,將軍功成雖然死的人很多,但是至少他能為死去計程車兵留下一個勝利的虛名,但是李廣給他們留下了什麼,是什麼都沒有。連不懂行軍打仗的司馬遷都知道其將兵數困辱的原因在把敵人放的太近,李廣作為一名軍人他不知道,他知道但是他偏不 ,為何,如果不近怎麼能顯現我李廣李將軍天下第一的箭術呢!李廣這個叫什麼,這叫草菅人命。沒有勝利又怎麼會封侯,所以李廣人生中不封侯的主要原因在這。
第二點原因就是李廣這個人的智商低情商低,他就是一個只會耍匹夫之勇的人。這是為何呢,我們還是從《史記》中找,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你李廣是中央派來平叛的,你是中央軍中央政府認命的將軍,是來鎮壓吳楚七國之亂的,你現在倒好,亂沒平完,你小子居然授了梁王的將軍印,咋滴,中央政府的的將軍印不夠梁王的將軍印值錢,還是你小子和人家梁王有勾結,想等平完之後在來一個裡應外合。誰敢說漢景帝沒有這樣想過,李廣也幸好遇著漢景帝了,如果他遇到的是宋高宗,他小子的項上人頭早就搬家了。所以賞不行,已經是人家漢景帝聖明瞭,還想封侯,李廣都留下了案底又如何封侯。而李廣居然在梁王要授他將軍印的時候就應該想到,但是他一點沒有想,樂呵呵的授了,能不是一個智商低情商低,只會耍匹夫之勇的人嗎?
第三點原因就是李廣的人格上有缺陷太過於偏狹,所以很多時候他不能一碗水端平,我們依舊是從史記中找,如廣之將兵,乏絕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而對於不是他計程車兵他是這樣對待的,廣曰:“吾嘗為隴西太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連人家算命先生都說:“禍莫大於殺以降,此乃將軍不得侯者也”你李廣憑什麼殺這些人,你計程車兵是人別人的士兵就不是人了,他們已經降了,你李廣數次被匈奴抓住,人家有殺你嗎?你像白起那樣糧草不濟不得已殺之嗎?沒有,都沒有,你叫別人蠻夷不服教化,你一個收中原文化思想的還不如人家蠻夷。還有李廣太過於小氣,人家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雖然是長用於三國時期以後的人物,但是氣量總要有吧!但是李廣不是,史記中記載一段這樣的事情,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人家招你惹你了,你喝醉了到霸陵,人家也是醉,但是人家醉了還知道職責所在,你李廣呢!公報私仇,可想而知李廣是很多情況下不得皇帝們的信任和喜歡的,所以李廣難封侯也就有了一定的外部條件。
李廣不封侯的最後一點原因就是難得到皇帝的信任,在李廣最後一次出征匈奴。那個時候他已經步入老年,但是名還沒有到達一個好的地步,他怎麼能放棄,所以幾次請求出徵幾次漢武帝都不同意,最後漢武帝同意了但是囑咐衛青,說李廣是一個不詳之人,每一次都輸,不能將他發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所以才有了後面李廣因貽誤戰機,被查他不願意讓刀筆吏來侮辱他,便最後揮劍自刎。李廣一生便落下帷幕,但是漢武帝為何不願意用他,不僅僅是因為他老是打敗仗。這次出擊匈奴已經是耗盡了大漢朝文景之治留下的家底,也就是說如果漢朝這次輸了以後便無力再戰,而多年的努力便會毀於一旦,這個嚴重性我們可以從漢武帝的罪自詔看出,漢武帝是這樣寫的:“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這是漢武帝勝利後寫的,這裡體現一個老者對於國家的轉型看出了隱患,如果但是敗了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漢武帝不僅要寫罪自詔那麼簡單了,所以在出徵前,漢武帝絕不允許任何不利因素走向出征的隊伍,包括一下空穴來風的東西也不行,因為他輸不起了,大漢朝也輸不起了。
李廣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愛顯擺,性格偏狹,喜歡公報私仇,又情商加智商低,如果放到現在的部隊去李廣最多能當一個班長,將軍是不可能的了。所以透過李廣一生不封侯,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來就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
5 # 我有我的歷史觀
李廣戰功赫赫,可直到六十歲還未封“侯”。史學界不少人認為是他“戰功不夠”。我今天想提出不同看法。
李廣是將門出身。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將,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李廣家族世代都世襲“僕射”這一官職。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從軍抗匈。
曾隨漢文帝出行,遇猛獸。李廣徒手搏獸。漢文帝說:“你若出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在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在昌邑城下,他奪取叛軍軍旗而名聲大噪。李廣因屢次與敵人肉搏,奮力作戰而出名,後歷任上谷、邊郡、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右北平郡等七郡太守。
李廣在右北平郡時,奮勇殺敵,異常驍勇,匈奴都稱呼他為“飛將軍”。見其在,必避開,數年不敢入侵、騷擾。著名詩人王昌齡的《出塞二首》有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是對李廣豪情、驍勇、威猛的寫照。
但是,他在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他先誘騙八百多羌人投降,卻又用欺騙手段在一天之內殺光了他們。為此漢武帝很不爽。
要知道,無論古今,不管中外,都“約定俗成”——不殺降;不殺醫;不殺使者。如若“殺降”,早知道“必死無疑”,還不如不降,臨死之前多殺幾個“墊背的”。所以“不殺降”是為了避免雙方不必要的、無辜的傷亡。也是“仁慈”的體現。
所以李廣雖有戰功,但漢武帝始終未對他“封侯”。
年過花甲之年的李廣心裡也很鬱悶。有一次與占卜師王朔“私聊”:自從漢朝抗擊匈奴以來,幾乎參加了每一戰。當年與他一起參戰的“校尉”級別的,也有下少人因戰功而“封侯”了。他想不明白,自已功勞在許多人之上,卻怎麼未能封“侯”呢?
王朔就問他:“你這一輩子做過虧心事嗎?有遺憾嗎”?“我最後悔的就是殺光了八百多羌人降兵”。“這就對了。殺降,禍莫大於此也。所以不侯也”。李廣聞言懊悔不已。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了進擊匈奴的、距離中原最遠的戰爭——漠北之戰。李廣主動請纓。身為主帥的衛青看他已年過花甲,就拒絕他。但李廣心有不甘,想再立戰功。
衛青無奈,只得讓他帶兵去負責築路。也許是“命運多舛”吧?在茫茫漠北,他竟然迷路了。結果耽誤了工期。想到自己“躊躇滿志”而來,回朝卻要遭到文臣們的“筆伐”。他這張老臉往哪擱喲?想到這,他不禁老淚縱橫,於是他萬分悲憤地拔出寶劍,刎頸自殺了。
有不少史學界人士,甚至一些權威人士都將李廣的“不侯”歸咎於李廣的“戰功雖多,但戰功不高,不夠級別”。這已幾乎成為定論。
我想提出不同看法。李廣戰功不高確實是真的。李廣雖然名氣很大,憑著勇武,匈奴人都很怕他,“飛將軍”這個名號還是匈奴人“給”的。但由他作為“主帥”的大規模戰爭不多,不巧的是:竟然三次“未遇敵”。
但是,皇帝對於“賜封”權有非常大的靈活性。他可以自由把這個“度”。他可以不把功勞大小作為唯一尺度。畢竟,李廣愛國、忠誠、驍勇、善謀。作為一名“老臣”,他也應該被破格封“侯”。
再來談漢武帝的“苛責”。一個人的能力不夠,不應受到“苛責”。漢武帝“苛責”他的是:李廣對待降兵心胸狹隘,不夠仁慈。雖然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冷酷的。但對於已經放棄抵抗力的降兵,還是應該表現出安撫、優待。
漢武帝“苛責”他的是他打破了自古至今對待戰俘的原則。所以李廣就是夠“封侯”的條件,漢武帝也不會賜封給他的。
由於漢武帝不為李廣“封侯”的原因,沒有親口說出,也沒有明文記載。不同的專家們作出不同的分析,皆無法“定論”。本人也是臆斷。一家之言,也算是“湊湊熱鬧”。
-
6 # 這些歷史要讀
“李廣難封”的背後其實也不怪漢武帝,畢竟漢武時期,已經不再是不屬於李廣的時代了。
首先,李廣是典型的生不逢時;實際上,李廣憑藉著個人的勇武,早在漢文帝時代就已展露頭角了。然而,漢文帝時代,主張“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對於威脅漢朝中央的諸侯王,和北方的強敵匈奴,都一再忍讓,儘量避免引起戰端。所以,空有一身勇武的李廣,在漢文帝時代卻無用武之地。所以,就連身為皇帝的漢文帝也對李廣感嘆道:“可惜啊!你(李廣)生不逢時,假若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定能封個萬戶侯!”
之後,李廣雖然在漢景帝時期隨周亞夫一同平定七國之亂,有一展身手的機會,並且也立下了不少戰功。但是,平定七國之亂的頭功,終究還是屬於漢初名將周亞夫的,而並非李廣。
而此後,李廣雖然又為大漢戍守北部邊郡多年。然而,由於當時漢朝並不具備全面反擊匈奴的勢力,因此對匈作戰一直處於守勢。好不容易等到漢武時代,漢朝開始轉守為攻,對匈奴開展反擊戰。但此時李廣已經老了,屬於他的時代也早已過去。
所以,李廣即便在大漢邊塞苦苦抵禦匈奴多年,並且因作戰勇敢和頑強,贏得了匈奴的敬佩,但終其一生都無法建立如衛青和霍去病那樣“縱橫大漠,封狼居胥”的偉大戰績。而更悲劇的是,李廣還有被匈奴活捉的恥辱經歷,這也是李廣揮之不去的軍旅汙點!
其次,個人的性格缺陷,導致李廣沒能獲得更高的封賞;李廣戎馬一生、屢建戰功,結果即便在軍旅生涯的巔峰時期也難獲封賞,這除了生不逢時外,他個人的性格缺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平定七國之亂期間,李廣在昌邑城下勇奪叛軍軍旗,一戰揚名。梁王劉武十分賞識李廣的勇武,便私授他將軍印。當時,梁王一直有當皇帝的野心。所以,此舉顯然就是想拉攏李廣,為自己日後所用而已。
而李廣作為朝廷將領,按理說就不該接受諸侯王私授的印。可李廣居然欣然接受了,結果直接觸怒了漢景帝。所以在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景帝並沒有給予李廣封賞。
此外,李廣雖然勇武,但他的治軍能力卻是存在較大的問題的。李廣治軍素來很不嚴謹,對士卒基本採取散養模式。同時,李廣行軍紮營也不注重營地的夜間防禦,不安排打更預警,不設刁斗之類的警報系統。如果李廣不是習慣在遠處安排哨兵,一旦遇到騎兵突襲,就很可能遭受慘重的損失。
而且,李廣還盲目推崇自身的武力,與敵交戰,常身先士卒,領幾十名騎兵便衝殺在前。甚至有一次,為幹掉匈奴三個射鵰人,竟然帶著百名騎兵便出關追擊,最後讓自己陷入險境,差點有去無回......
李廣這樣的性格特點和治軍方式,即便給予他和衛青、霍去病同樣的條件和機遇,恐怕也難以取得衛霍那般偉大的戰績。綜上所述,李廣戎馬一生,最終也只能落得個“李廣難封”的尷尬地步,於其都怪生不逢時,還不如怪他自身的性格缺陷......
回覆列表
李廣和他的孫子都稱為“飛將軍”,孫子李陵更是英雄少年。但我們說起李廣難封,就得說到漢武帝。
漢武帝是歷史上狗屎運好的出奇的混蛋皇帝。怎麼這麼說呢?他所用之人全是他的親戚,但所用的親戚都很有能力。霍去病,衛青就是例子。
他並不是慧眼識英雄,因為他還用過草包李廣利(寵妃李夫人哥哥),這個李廣利就是害死李陵家眷之人,誣告李陵要造反,而漢武帝還真的把李陵一家老小全處死了。
所以我們說漢武帝其實是個昏君。
即使用衛青霍去病徵戰匈奴,也是耗費著大量祖上留下的財產得以維持。
漢武帝疑心病很重,當初李陵在戰場殺敵時,漢武帝就把李陵全家扣起來防李陵投敵了。
這樣的漢武帝,李廣自然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