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戴老師講歷史

    因為關寧主力被朝野不停催促,於是關寧主力只得冒進,不冒進難道要等前線死扛的祖大壽餓死殉國嗎?

    而且如果不冒進,皇帝崇禎怎麼想?你小子想和我玩寇自重啊?老子砍了你!(不要以為崇禎幹不出來這種事情)

    對於主帥洪承疇來說,這也是個要命的事情,我當然很清楚如果自己在慢慢不進兵自己的軍糧就不夠了,可是如果冒進,這個風險可就太大了啊,在不夠吃幾天軍糧被餓肚子計程車兵譁變幹掉還是冒進然後被敵人砍死兩個裡面做一個選擇吧?

    真的是服氣了,那個時代打什麼打呀,前面是如狼似虎的後金軍,後面是隻有三分鐘耐心的皇帝和一群只會拖後腿的文官還有分分鐘都在壯大的農民軍,怎麼打都是必敗的呀。

  • 2 # 歷史笑春風

    松錦之戰明軍是敗了,可吳三桂指揮的關寧軍的主力倒沒有受到多少損失。關寧鐵騎指的是被圍在錦州的祖大壽部和前來解圍的八總兵之一的吳三桂部。

    清軍為入主中原,皇太極決定先控制遼西走廊。皇太極於1640年開始圍困錦州。將明軍祖大壽部困在城中。1641年,錦州告急,明朝調集九邊諸鎮人馬,共計八總兵十萬人馬,號稱一十三萬,由洪承疇率領前往解圍。

    洪承疇採取且戰且守的戰法,步步為營,逼迫清軍。在開始的戰鬥中,數次擊敗清軍。但崇禎皇帝心情急切,逼迫洪承疇速戰速決。洪承疇被迫放棄自己的方案,急進解圍。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將輜重放置在寧遠、杏山和筆架山等地,親率八總兵十萬人馬北進,擊敗多爾袞部。

    皇太極得知前線危急,將全部可上陣人員全部帶領增援錦州。經過觀察,他發現明軍大眾集前,後隊頗弱,有前權,無後守可破也。對明軍進行包抄包圍。並挖三道壕溝圍困明軍。然後又奪取筆架山明軍的糧草。明軍因糧道斷絕,糧草將盡,喪失與敵決戰的勇氣,決定突圍。但在突圍時損失慘重,只有吳三桂所部三萬人損失較小,突出重圍。洪承疇退入杏山,城破被俘,後降清。錦州隨之投降。此戰後,清軍控制了遼西走廊。

    此戰,明九邊兵馬喪失殆盡,倒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損失最小,成為明朝最後的支柱。

  • 3 # 復興會

    關於松錦之戰這段歷史,本人並不熟悉。但由於對明清歷史較有興趣所以特意去網上搜了一下。對於這一戰役明軍失敗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一個網友的回答個人認為比較靠譜且全面,下面是他個人獨特的見解:

    明清鼎革之際,曾湧現出了一批十分卓越的軍事將領。有趣的一點是,明朝的許多文臣被派往戰場上後,竟往往創造出了許多經典戰例,一度遏制住了八旗鐵騎的攻勢。在明朝將領中,洪承疇便是極為耀眼的一位將星。只可惜,在松錦大戰中,洪承疇還是一敗塗地。

    在明清戰爭中,有數次大規模的會戰,直接影響到了雙方事態。公元1640年,皇太極調集重兵圍困錦州。因此前明朝委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負責防衛清軍,所以在錦州被圍後,洪承疇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和吳三桂八位總兵,統領十三萬人馬前去解錦州之圍。

    起初,洪承疇大軍部署於松山與杏山之間,與清軍交戰。戰爭初期,明軍憑藉兵力優勢,給清軍造成了一定創傷。不過,隨後皇太極和多爾袞開始調整戰略,發揮八旗騎兵善於機動和奔襲的優勢,在派兵圍城的同時,調集騎兵突襲明朝援軍。

    當時皇太極帶病親征,決定將洪承疇主力圍困起來,用挖掘長壕的方式切斷了明軍糧道,同時致使錦州、松山和寧遠三地彼此孤立,難以相互支援。更為重要的是,此前駐守錦州的祖大壽曾嘗試突圍,但經過血戰後還是被清軍逼回了城內,導致士氣低落。接連的戰爭,令原本佔據兵力優勢的明軍開始慌亂起來。

    關鍵時刻,崇禎再次喋喋不休地催戰,這令洪承疇左右為難,只得率主力對清軍進攻,同時讓祖大壽從錦州突圍,想從兩面夾擊清軍。結果,因此前清軍在錦州城外挖了多道壕溝,令祖大壽的騎兵難以突擊,再次被逼回了錦州。如此以來,洪承疇的計劃被打亂,只能單方面同清軍作戰,再次失利。

    接連的失敗,讓明軍將領內部產生了分歧,多少人提出先退回寧遠,補充糧草和人馬後再來解救錦州。不過,洪承疇卻堅持要背水一戰,同清軍決戰。最終,明軍軍心動搖,大同總兵王樸率軍潛逃,導致其他各路人馬也開始回撤。結果,此時清軍乘機衝殺,洪承疇一方大敗,僅剩一萬多守軍戍守松山。

    到1642年時,被圍困數月的松山,因副將夏承德反水而落入清軍手中,洪承疇被擒。得知松山失守,祖大壽也率所剩兩千多人投降。這樣一來,松錦之戰清軍大獲全勝,洪承疇一敗塗地

    洪承疇之敗,固然有著多重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

    首先,明軍雖佔據人數優勢,但卻都各自為政。洪承疇雖然統帥十三萬人馬,但同時出征的尚有八位總兵,各部並非鐵板一塊,關鍵時刻都想著自保,並不願追隨洪承疇與清軍拼命。大同總兵王樸的潛逃,成為洪承疇大潰敗的催化劑,讓清軍抓住了取勝的機會;

    其次,不懂軍事的崇禎,恨不得一口吃個胖子,總是在北京城對前方將領指手畫腳。面對崇禎的催促,處於風口浪尖上的洪承疇,固守也不是,進攻也不是,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強行與清軍作戰,但錦州方面的兵力不足,根本無法配合外圍明軍,實難奏效。

    另外,從洪承疇的對手來看,當時的清軍戰鬥力正盛,且皇太極拿下錦州、松山的決斷很堅決,甚至連多爾袞的勸誡都不聽,帶病親征。同軍心動搖的明軍相比,清軍氣勢如虹,雖無人數優勢,卻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因此,儘管此前洪承疇在鎮壓農民起義時屢立奇功,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當他被調往東北戰場後,面對皇太極、多爾袞這樣的猛將時,卻顯得應接不暇了。更為重要的是,連年征戰已令士兵疲憊不堪,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更是導致了明軍氣勢低落,松錦之戰以明軍的大潰敗而結束,倒也並不意外了。

    最後我發表一下我個人感想,任何一個朝代,都會經歷三個階段:興起、強盛、衰落。衰落時期的明朝遇上興起時的清朝猶如賽馬場上的下等馬對上等馬,失敗在所難免。即使贏得區域性勝利,但整體的頹勢不可避免。1840年,衰落時期的大清遇上了興起的西方列強,被打得一敗塗地。總之,天理迴圈,歷史輪迴,沒有誰能永遠笑到最後,只有時間見證了你的哭和笑。

  • 4 # 歷史評說

    明朝後期至天啟皇帝去世以後,國力日下,與此同時,蝸居東北的女真人卻日益強大起來。崇禎皇帝繼位以後急切改變國家現狀,力圖重振國威。在袁崇煥許下五年平遼的諾言後,便任命袁崇煥為薊遼總督,總領遼東軍事。

    在崇禎迫切的要求下,明朝與清軍在松山,錦州之地爆發了松錦大戰,最後明朝以失敗收場令人嘆息不止,那麼為什麼明朝的關寧軍主力會慘敗給清軍呢?

    廟堂決策不當,指揮失誤

    一場戰爭是否能夠勝利除了軍隊本事的問題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央的決策了,就算你打的再好,可是如果朝廷不明局勢,胡亂指揮,也會以失敗收場。而松錦之戰就是重複了這樣的敗例。

    本來主帥洪承酬率領明軍於松山下於清軍混戰,明軍以小勝收場,保持著一些優勢。可是後方御史卻以兵堅響少為由勸皇帝督促洪承酬迅速出兵,崇禎竟然還相信了這種不知軍事的鬼話,一再督促出兵。

    前方明軍迫於旨意不得不匆忙出兵,而清軍則以逸待勞,正等著明軍送上門來,明軍的這次出兵正中他們下懷。於是在敵優我劣的情況下,被譽為精銳的關寧軍主力就這樣敗給了清軍,造成後期明軍再也無法組織起大規模的軍事戰役。

    明軍各自為戰,不聽號令

    明朝末年的中央權威大幅度下降,軍隊裡面派系林立,每次打仗時候都是以自己利益為主,爭取儲存自己實力,根本不把國家存亡放在心上。松錦大戰時也是這樣,各路將領見有功可拿則爭先控後,輕兵冒進,只怕別人把功勞搶完了,可是一遇到逆風或者不順利的時候就畏首畏尾,跑的比誰都快。

    而清軍則是在皇太極的領導下團結一心,共同抵抗明軍,適合打順風戰的明軍在清軍面前敗的也不冤枉。

    全軍畏戰,缺乏勇氣

    明朝自從薩爾許大敗後便沒有什麼像樣的勝戰,整個明朝軍隊中談敵色變,對清軍形成了一種恐慌的情緒,全軍上下瀰漫著這種氛圍。每次朝廷用兵征戰的時候大家不是想到如何勝利,而是如何在失敗後保住自己的小命,安全跑回老家。

    松錦之戰的時候,洪承酬明明佔據了很大的優勢,卻因為畏敵情緒不敢進攻,此時清軍首領皇太極聽說明軍擊敗清軍後反而急得要命,帶病支援。

    雙方一進行對比就可以發現巨大的差距,這樣的精銳關寧鐵騎不敗才怪。

  • 5 # 西府趙王爺

    松錦之戰,發生在明朝末期,是明朝與後金最後一次決定性的戰役,雙方投入兵力均超過十萬,歷時兩年(1640至1642)。

    戰爭最終以明軍慘敗而結束,傷亡近半,九關邊軍,精銳盡失!

    “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清太宗實錄》

    更為嚴重的是,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並與祖大壽先後投降後金,袁崇煥打造的關寧防線名存實亡,關寧鐵騎盡乎全軍覆沒。吳三桂和山海關成了明朝最後的防線,這便是為何後來吳三桂倒戈會讓李自成如此被動。

    總而言之,這一戰,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談遷

    事實上,單從兵力上和當時形勢來看,明軍並不劣勢。主帥洪承疇,軍事能力很強,關寧防線更是袁崇煥一手打造,作為防守一方,明軍更是有著城牆優勢。

    那麼為何會敗得如此之慘?

    首先一點,崇禎“不自量力”。

    如果按照能力來說,崇禎是典型的才華撐不起理想!

    這位君主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雖然不是什麼昏君,但實際的才能也就一般水平。

    特別在作戰方面,崇禎跟先祖們根本沒發比,甚至一次正規的戰鬥都沒有參加過,對於戰爭局勢已經戰鬥策略等各方面部署,他的眼光都有看不到的地方。

    如果說他明白自己有多少“斤兩”,完全把權利放給手下,那也能說崇禎是個有用人之明的好君主。不過後期洪承壽提出先穩定防守,而後尋找反擊機會的戰略以後,崇禎並沒有聽從這位將領的建議。

    其實洪承壽本人很有大將之才,在前面鎮壓起義以及對抗清軍的過程中已經有很大功勞。當初他把李自成打得僅剩18騎兵,闖王一度懷疑人生,就差出家當和尚了。

    就算是松錦戰場上,在他的指揮下明軍也沒有落於下風。不過崇禎卻不接受他的戰略,不斷派人去前線催促他主動和敵人交戰,以至於大軍沒有找到合適的出戰時機,在決戰的時候被敵人打的打敗。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的事兒崇禎沒少做,孫承宗一樣事載在自己這個老闆手裡。

    當然,在硬實力方面明軍弱點也還是比較明顯。

    在軍隊方面,清軍一直以來都是以騎兵為主攻力量,明朝的軍隊雖然在人數上高於對方,而且這些士兵還都是明軍中最頂尖的精銳,不過騎兵和步兵在開闊地帶交戰基本上沒勝算的。

    前期的明朝眾將在抵抗敵人時,往往都是依靠著高牆和大炮做堅固的防守姿態,清軍面對這樣的戰術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不過鬆錦大戰之時,明軍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把被包圍的錦州解救出來,這樣就沒法避免和清兵在平原地區展開大戰,其結果自然是明朝落敗。

    更何況當時明朝的軍隊已經不再是曾經的大明王師了,拖欠軍餉,腐敗滋生,士兵們都沒有勇猛作戰的決心,戰鬥力直線下降。

    他們的思想普遍是反正國家會發放糧餉,活著回去比什麼都重要,所以這些人打仗的時候往往都有退縮的行為。

    而女真人在那時可沒有多少官方糧餉供應,所有的物資(也可以說是獎勵)都需要兵士們自己進行搶奪,雙方在對比之下,很明顯是清軍的作戰積極性更高。

    這次大戰基本讓明朝認清了事實,雖然兵力完全不在下風,不過從具體的實戰中來看,雙方的實力有著不可填補的差距。

  • 6 # 論史

    松錦之戰對於明清雙方來說都是豪賭“國運”的一場關鍵性戰役,雙方都將舉國所有的有生力量。此戰清軍調動了滿、蒙、漢軍的全部能戰兵員約12萬人。明軍調動了全部九邊精銳,合步騎13萬,加上尚在錦州的祖大壽守軍約2萬人,合計15萬人。這場戰役歷時一年零四個月,經過慘烈拼殺,最終以清軍幾乎全殲明軍而告終。

    此役對於明軍來說可謂是精銳盡失,靠著壓榨出來的“練餉”,多年培養的重兵集團全軍覆沒,失去了僅有的戰略力量,再也無法與清軍相抗衡。

    《清太宗實錄》崇德六年八月壬申條:是役也,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七百四十四,駱駝六十六,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飄蕩,多如鴈鶩。

    而對清朝來說,經過此次戰役,不僅殲滅了明軍大量野戰兵團,還正式佔據遼西走廊,打通了進兵明京師的戰略通道。所謂“明國精兵已盡,我兵四圍縱略,彼國勢日衰,我兵力日強,從此北京可得矣”。

    其實縱觀整個松錦會戰,明軍的失敗雖然有戰鬥力和戰鬥意志相對於清軍確有不足,洪承疇確實也犯過一些錯誤,但是我認為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畢竟在崇禎十四年八月松山大崩盤之前明軍打得也有聲有色,讓圍錦清軍遭受了相當的損失,可見明廷徵收練餉抽練精兵的政策還是很有效果的。

    就在崇禎十四年松山會戰爆發前五個月,明軍對圍錦的清軍發動一系列攻勢,讓清軍蒙受了重大損失。

    《國榷·卷九十七》崇禎十四年三月辛丑條:……,祖大壽合諸軍擊建虜於錦州,斬三十六級。明日再戰,建虜退。《國榷·卷九十七》十四年四月庚午條,……,官軍擊建虜,斬三十九級,以水師奪北韓餉道。《國榷·卷九十七》十四年五月戊戌條:官軍擊建虜,斬四十一級。

    而在戰鬥趨於白熱化的七、八月份戰鬥最為激烈,明軍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戰鬥力,就在八月初,明陽和總兵楊國柱與清軍進行激烈的交鋒,在錦州城內的祖大壽也趁勢突圍,此役據明軍戰報共斬殺固山、牛錄二十餘人,斬首130級。而陽和總兵楊國柱戰歿。(從側面反應出清軍戰鬥力確實厲害,明軍優勢兵力裡應外合,居然還無法破圍)。附圖。

    以後,在松山會戰之前,明清雙方迭有勝負,但佔據優勢的依然是明朝一方,隨後幾番接觸之後,清軍乾脆閉門不出,固守待援。

    從清方史料也可以看出戰爭的激烈程度,以及在這一時期清軍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士氣不穩,軍心不振等問題也不斷凸顯。

    多爾袞在入關後回憶當時的情況就傳遞出松山鏖戰的激烈情況,清軍所遭遇的兇險局面躍然紙上,“洪軍門於南山向北放炮,祖大壽從城頭向南放炮,我兵存身無地,神器實為兇險”。而在崇德六年(崇禎十四年)七月份的戰鬥中,清軍在明軍的攻勢下失去三營駐地,“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令右翼兵擊之,失利,山頂立寨,兩紅旗、鑲藍旗駐地為敵所奪”。在戰鬥過程中,不得不承認人馬死傷慘重,“人馬被傷者甚眾”。

    皇太極在松錦會戰時期也不經意間透露,當時身處前方八旗主帥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對洪承疇所率領的明軍有畏懼之心,或欲逃跑,或欲遠避。

    《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案譯編》:且和碩鄭親王、多羅武英郡王、豫郡王,爾等明知洪軍門十三萬兵來援,竟急走還,甚屬不合。

    所以如果沒有松山之戰的慘敗,明軍在這一時期的戰鬥真的是打出了威風,至少可以算是寧錦之戰之後打得最好的一次。但是這次戰役,最後以虎頭蛇尾而告終。明軍慘敗。

    我認為松錦之戰明軍最後慘敗的原因有如下兩點:

    首先從根本原因上來說,明朝的整個形勢糜爛,無法支撐正確的戰略戰術,被迫與八旗軍速戰速決,這是最為致命的。這個死結不能歸咎於全體明軍將士和洪承疇,甚至也不能歸咎於催兵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無奈。

    就當時的主帥洪承疇提出的“守而兼戰”這個策略可以說是非常正確的,可以說明軍在野戰水平無法與八旗軍爭衡的情況下,這是最為穩妥的方法,所謂“久持松杏,以資轉運,且錦守頗堅,未易撼動。若敵再越今秋,不但敵窮,即北韓亦窮矣!此可守而後可戰之策也”,主張以兵護糧餉輜重,由杏山輸松山,再由松山至錦州,步步為營,徐徐推進。

    在正常情況下,清朝的人力物力根本無法與明朝相比擬,事實證明,洪承疇這個戰術在松山決戰到來之前搞得清朝捉襟見肘,確實掐中了清朝的軟肋,由於物資短缺,清朝不斷向北韓索取戰備物資,北韓早已不堪其苦,北韓國王不得崇德五年九月上書皇太極“雖欲勒調夫馬載運糧餉,而計窮力竭,無可奈何”。

    而據記載,從清軍營地逃出的遼人所言,由於長時間圍錦不得,清軍缺糧狀況已經非常明顯,有力不能及之勢。

    《國榷·卷九十七》:彼雲今秋不得錦州,議撤兵回,因北韓糧盡,騎日二餐,步卒一餐。

    所以,從遼東戰局上來看,久拖有利於明,速戰有利於清。但是,俗話說“形勢比人強”,明朝偏偏在關內也不是太平盛世,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早已四處燎原,如李自成的起義軍在崇禎十三年六、七月間進入河南,崇禎十四年初攻破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中原局勢也到了吃緊的地步,如果與清朝戰事久拖不絕根本就無法騰出手來解決農民起義軍,所以崇禎和陳新甲催戰也有他們的無奈。

    形勢如此,洪承疇不得不將大量的糧餉在寧遠、杏山、塔山的筆架崗,全軍攜帶少量糧草與清軍速戰速決,這無疑就是一顆雷。而後率大軍參戰的皇太極正是奪佔了明軍糧草,切斷了明軍餉道,導致明軍軍心浮動。

    其次,就是決策層的失誤加上諸將不服指揮,號令不一,導致全軍戰心頓失。當餉道被切斷的時候,明軍決策層不少人第一反應居然是回寧遠就食,當時擔任監軍的職方郎中張若麒說道:“我兵連勝,今日再鼓,亦不為難,但松山之糧,不足三日,且敵不但困錦,又復困松山,各帥既有回寧遠支糧再戰之議,似屬可允。”而洪承疇一開始決定既然被包圍,就應該死戰到底的決心,“當各敕本部力鬥,予身執桴鼓以從事”,在諸將的議論下開始動搖,輕率的決定去寧遠就食,明軍心懷去意,士氣陡然崩潰。這個事件談遷在《國榷》中評論道“大敵在前,豈有退師就餉之理”,可謂至論。

    松錦之戰以明軍失敗而告終,明朝最後一次反敗為勝的機會從自己手中溜走。此後,再無力量可以阻擋清軍的步伐了。

    引用文獻:《國榷》、《清太宗實錄》、《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案譯編》、《多爾袞攝政日記》

  • 7 # 是阿維啊

    松錦之戰為何會戰敗,究其原因就是朝廷的錯誤干預。明明應該往東,朝廷卻偏偏要往西,而且朝廷眾人不懂戰術,以自己的意願隨意指揮,這是松錦之戰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松錦之戰與其他戰役不同,他們兩軍已經行成對峙,所以實際上比拼的就是雙方的國力強弱了。所以當時洪承疇的戰略也是十分的明確,他們透過輪番出戰,不斷的騷擾清軍,給他們造成壓力。

    洪承疇這樣的戰術就是要兩個國家比拼國力,當時無論怎麼算大明都是要遠強盛於清軍的,所以即使拼消耗,過不了多長時間也就會取得勝利。但是這樣的消耗卻給朝廷帶去了巨大的壓力,所以朝中的反對聲也是不斷,久而久之,那些個歪門邪道也就衍生而出。

    明朝軍隊是由八鎮集聚而來的,所以,在打仗的時候,各自為戰,互相不服管教,以至於相互內耗,最後給明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但是後來洪承疇明確了戰術之後,皇太極也是瞭解了他的意圖,他就希望明軍可以全部壓上來,終於明朝還是沒有忍住,最後洪承疇被架空,明朝十萬精銳一朝喪盡。

  • 8 # 味哎兒

    自有科舉式後,人才分兩式:

    1.是做得好的人才。

    2.是答題答得好的人才。

    其中,做的好的人才,耗時十幾年才達成做的好的。而答題好的也是坐室內十幾年才答的好的。

    從而可見一個會做,但未必會說。一個會說,未必會做。

    當一個農民,因自小體力勞動而有力氣,也田間地裡山裡河裡狩過獵,同一個6歲起坐屋裡讀書,讀到30歲的人打架,勝敗早已定下了。

    明朝軍隊已幾百年不打仗了,當軍人及將領僅吃皇糧,走後門參軍,考試答題成將軍,遇打獵的農民造反,不戰勝負已定了。

    因此滿族僅十幾萬人口,加上一部分蒙古族及投降的漢族,也僅幾十萬人口,明朝人口已過億,但參軍僅為吃皇糧與欺負聽話的老百姓,當不聽話當土匪的老百姓可剿滅點,更多的剿不滅的,從而李自成勢漸大,可證國軍的戰鬥力,而清軍比李自成更強悍些,明軍敗也屬必然。

    一個是獵人構成軍隊,一個混吃皇糧享福的軍隊,不必戰,勝敗已定了。

  • 9 # 從557234846378

    洪是崇最欣賞的、洪領了一年糧四萬牲馬、百多門紅夷砲!崇可是下了血本!但是野戰並不有實質進步改善!而洪討闖流的經歷也只有坯事輕敵?兩者不同!由於重砲護城、清也奈何不了!由於洪不會爬山、便以為別人也不會!也拒絕部下建義帶入城!自己將糧屯在崖下、清派九十人高手爬山將糧烷了!正傷透的洪!圍城清兵突然跑了!喜出望外洪下令趕緊追殺、但是明在野戰並無編練反制新武器、清反攻、明兵敗退入城!細作穿明兵衣混入!找到某門貪財守將、漢奸李永芳告知皇太極此人貪財可用!半夜配合開門、睡眠中清兵衝入大完勝!洪被俘、反抗的曹變蛟不屈被殺害!崇親書祭文、又親自祭祀、自認定洪已盡節!

  • 10 # 無氣倒被人欺

    松錦之戰,一群七拼八湊的明軍不敗才怪。至於你所謂的關寧軍主力在吳三桂的帶領下第一個逃跑,導致明軍炸營,一敗塗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教孩子懂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