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家孩子三歲了,我一直想要孩子學會分享,在家裡也是經常這樣教孩子的,但是孩子就是不會,特別的自私,我該怎麼辦呀?
11
回覆列表
  • 1 # 天才發掘機

    1、家長行為示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求寶寶做什麼,粑粑麻麻要首先做到,這樣才會產生說服力和信服力。這就是傳說中的“照葫蘆畫瓢兒”

    2、感受收益

    要鼓勵寶寶的分享行為,誇誇誇,頂呱呱~在寶寶做出分享行為時,一定要及時地誇獎,讓他獲得成就感。這樣既有付出又有收益,寶寶就會很願意把自己東西拿出來和小夥伴分享,長此以往,寶寶慢慢就會懂得分享的意義。

    3、尊重孩子的意願

    很多粑粑麻麻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明明自己已經把道理講遍,而且自己也作出了行為示範,寶寶也表示了認同,可是一到了需要分享的時刻,寶寶就會耍賴,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跟人分享。

    4.利用同伴間的交往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培養  

    由於幼兒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擾,所以表現出來的分享行為較不穩定;有的孩子則當著老師的面願意與人互換玩具,而老師一走,他就搶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說時一種假分享行為,他在與同伴交往中仍難克服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因此,我們還是應儘量多給幼兒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個別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啟發他們互相交流、磋商、協調,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過程中,適當培養孩子進行合作。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

    以上

    天才發動機團隊

  • 2 # 時尚育兒圈子

    先“擁有”再“分享”,從熟悉的人開始

    尊重孩子的物權也是讓孩子學會自我尊重的重要組成部分。給孩子自由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也是在培養孩子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而孩子也是在物權被充分尊重以後,再逐漸學會尊重他人物權的同時慢慢了解分享對自己的意義。

    引導孩子分享不可操之過急,建議分享從家裡開始,從孩子最熟悉的人開始。家人獲得孩子的“分享”後,要真正實行,並表示感謝

    從安全感的角度出發,孩子會更願意和一直給予自己的人進行分享,而這些人往往就是和孩子朝夕相處的家人。值得提醒的是,家長在拿到孩子分享的物品後,要及時對孩子表示感謝,讓孩子瞭解分享會讓人覺得快樂。

    如果分享的是食物,家長要真正地“分享”,不要拿到以後感謝完孩子又還給他。這樣孩子會覺得分享只是一種形式,不利於讓孩子瞭解分享真正的意義。告訴孩子,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是快樂的家中有好吃的食物或者好玩的東西,在給孩子的同時也要分給其他家庭成員,不要讓孩子有“吃獨食”或“這個只有我才能玩”的“特權感”。讓孩子知道分享是大家一起參與的事情。不要讓孩子覺得什麼時候他都是最重要的。

    不強迫孩子分享

    不管是家中,還是外面,永遠不要強迫孩子分享。是否願意將自己的東西與他人分享,給孩子自己決定的權利;同時,要告訴孩子,你不想分享給別人,也就不能要求別人也分享給你,因為這是相互的。

  • 3 # 侯媽家庭教育

    分享是一種美好的品質,他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從小鼓勵寶寶學會分享,可以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他懂得關愛別人,兩三歲的孩子自我意識正在形成,這時培養寶寶的分享意識是好的好機會。

    一、讓孩子知道分享不等於失去

    有些孩子不願意分享,是因為害怕失去,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分享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也能獲得友誼和別的小朋友的玩具。

    二、營造分享的環境

    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父母要讓給寶寶一個分享的環境,最好的辦法是與其他小朋友接觸,讓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學會分享。

    三、讓寶寶和父母分享

    培養寶寶分享行為,不一定要把它放在其他小朋友當中,也可以和大人分享,爸爸媽媽是寶寶最親近的人,也是寶寶願意分享的人。

    四、鼓勵寶寶分享

    對於寶寶的分享行為,父母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讓寶寶養成分享的好習慣。

  • 4 # 最美幼兒緣7

    3~6歲的孩子,這種情況下他的自我獨立性非常強。他不知道什麼是你的他的,他只知道什麼是我的,所以說他會把他喜歡的都看作是我的,並且他把這些東西都護在自己的身邊,不喜歡和其他的小朋友分享。

    當家長教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的時候,他往往是不聽的,或者是根本聽不懂的,孩子心裡就會在想,明明是我的東西,我為什麼要拿去和其他的小朋友分享?甚至有的家長從來不詢問孩子的意見,會直接強制性的要求孩子必須和其他小朋友分享,這樣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孩子受傷的心理。

    所以說家長給孩子講再多的大道理都沒有用,因為本身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尚小,他根本聽不懂那麼多的大道理,所以這樣的情況下,家長要教孩子的不是要給他講大道理,而是根據實際的情況來告訴他應該怎麼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引導孩子在分享中體驗到樂趣,然後他才會主動去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家長平時沒事的時候可以帶領孩子到公共場合去玩耍,讓孩子體驗一下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樂趣。很多孩子不會分享,是因為從小到大他都是自己一個人生活的,他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所以往往這部分獨立慣了的孩子就會比較自私,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到公共場合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的特別好的時候,他就願意把自己的好東西去分享給其他的小朋友。

    但是還是有的孩子不管到哪裡面去玩,他都不願意去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這樣的孩子有可能是被家長慣壞了,家長造就了孩子自私的這麼一個性格。因為孩子在兩歲左右的時候會出現這麼一個分享的階段,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孩子拿著好吃的,然後其他人去逗他說:給阿姨吃一口好不好?

    孩子這個時候還是樂意分享的,他會真的把東西拿給你去吃,但是很多家長他是不吃的。想要讓孩子分享給他,但真正的當孩子分享給了她之後,她又開始拒絕了。她就會說阿姨不吃你吃吧。時間長了,孩子就知道了一種事實:大人是不會主動給他要東西吃的,所以慢慢的他就養成了不願意分享的習慣了。

    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平時在教育孩子學會分享的時候,就要真正的去承受這個分享,比如孩子真的拿東西給你分享的時候,你就要接受,告訴孩子你分享給別人,別人是可以吃的,或者是家長可以先給孩子做一個示範,家長先學會分享東西給孩子,然後耳濡目染的孩子就能模仿家長的行為了。

    當孩子暫時真的不願意把東西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的時候,家長這個時候也不要強制性的要求孩子必須要分享給其他人東西。你強制性的把他的東西拿走,不僅會造成他哭鬧不願意的情況,更加會影響孩子的心理陰影。可以慢慢的引導自己的孩子,比如說你把你的這個玩具可以分享給這個小朋友玩,然後他玩完了還會還給你的,並且他還會非常感謝你。

    並且當孩子真的把東西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的表揚鼓勵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知道他把東西分享給其他的小朋友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他不僅會得到爸媽的表揚,還會得到其他小朋友的感謝。

    其實等孩子慢慢的年齡大了上幼兒園之後,他的這種情況就會變好很多,首先幼兒園裡面的孩子特別多,所以老師會特別交待孩子學會分享,因為很多孩子在家裡的時候都是一個個體,那麼在幼兒園裡面就容易造成因為不會分享搶東西的情況。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老師為了避免孩子出現搶東西的情況,就會在開始的時候就給孩子講分享的樂趣,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樂趣。比如幼兒園會開設一些分享課,讓孩子從家裡帶一些好玩的,或者是好吃的帶到幼兒園裡面和他的好朋友分享。孩子只有感受到了分享的樂趣之後,他才願意去把他的東西分享給別人。

  • 5 # 菁媽育兒

    孩子不想分享是正常的,因為孩子有自己的物權,想像一下,你有一本很寶貝的書,正在看,別人問你借來看一下,你會不會借?

    分享這個詞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掛在嘴上:“寶貝,你要分享啊”,“你手裡的糖給我吃好嗎?不給,真小氣,不願意分享!”

    可是,我還是個三歲的寶寶呢,你能告訴我什麼叫分享嗎?

    我手裡有糖,只有一顆糖,那麼你手裡有幾顆糖給我呢?

    這是我手裡僅有且唯一的糖果,這不是分享,而是贈予。

    分享,是你把手裡的東西分給我,我把我有的東西分給你,享受雙重的快樂。

    為什麼家長會緊張焦慮:孩子不願分享該怎麼辦?

    因為害怕自己家的孩子會被別人說小氣,會擔心孩子因為不願意分享而被同年齡的孩子所排斥。

    如果是因為擔心自己家的孩子被別人說小氣,那麼估計那個人自己本身也是一個小氣的人,一個真正大方的人是會送孩子禮物小零食的,而不是“強迫”或者“逗逗”孩子的分享大方精神。

    擔心會造成孩子之間的社交障礙,放心好了,影響孩子之間的社交障礙的因素更為複雜,分享這個因素相比之下沒有那麼重要。

    說了這些因素,但是還是想要孩子能夠與有分享精神怎麼辦?兩步就可以。

    幫助孩子準備多份的材料。不管是玩具還是零食糖果之類的,如果只有一個,那肯定是不願意分享了,因為分給其他小朋友那麼就沒有了,如果還有多份,那麼孩子的心理就不會那麼糾結了。

    以身作則,平常走親訪友的時候,帶上小禮物,孩子看在眼裡,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呢

    最後,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分享,這都是孩子自己的意願,不能因為大人的面子而強迫孩子去分享。

    話題:你的孩子愛分享嗎?

  • 6 # 大果小果媽媽

    我認為不應該強迫孩子,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努力幫助他們建立“與人分享”的意識,而不是暴力強迫。

    具體方法:

    1、父母自己先做到“大方”

    曾經,去一個朋友家,她家孩子四歲,看到我們來了,主動把零食遞過來,問我們吃不吃?

    當時就覺得,這孩子太懂事了。

    問朋友,怎麼教出來的。

    朋友笑笑說,沒有特意教啊,可能是我們平時也經常會把一些零食水果之類的東西送給隔壁的阿婆,然後她自己有樣學樣吧。

    這就是榜樣的作用,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

    可以檢視我@育兒不煩惱 的文章《孩子不願分享是自私?強迫孩子分享,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瞭解具體的危害)

    2、分享之前多瞭解孩子的想法

    千萬不要把自己和孩子看成是一體的,認為孩子的東西自己可以隨意處理,畢竟,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

    當你沒經過孩子同意,就把他心愛的東西送人時,他會非常的傷心和不理解父母的行為。這樣做對孩子對我們父母都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你打算把他東西送人時,可以提前和孩子商量,萬一那個缺了一條的機器人正是孩子的最愛呢?

    一個不被尊重物權的孩子,一個沒有屬於過“我”的東西的孩子,你讓他如何分享呢?

    3、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美好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分享。分享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愉悅自己。

    讓孩子感受分享的溫暖和美好,孩子才會願意主動分享。

    吳京的老婆謝楠,在一期節目中,聊到孩子分享的話題時,表示:不會強迫孩子去分享,但是會引導。

    比如說:

    有次吳所謂,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謝楠就開導他說:“你可以說不,但是你要想一想,如果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可以研究出新的玩法,我們要不要試一試?”

    然後,孩子很欣然地就接受了。

    四、結語

    美國作家M·斯科特·派克說: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做決定的權利。

    只有孩子擁有了物權安全感,才會逐步有自尊自主的意識,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力,也才能更好地分享。

    所以,從今天開始,把處理孩子物品的權利,還給孩子吧。

  • 7 # 愚叨叨

    分享是孩子社會行為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孩子分享行為的發展,是他們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形成健康個性的基礎。

    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是一件說起來還算簡單,但做起來卻非常困難的事情。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愛分享的好習慣呢?

    1、尊重孩子的物權。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形成“我的”這個概念,但是家長要知道,孩子把東西看成自己的並不代表他自私,而是孩子開始有“物權”意識了。

    家長需要在尊重孩子“物權”的基礎上,慢慢鼓勵孩子學會分享,無論孩子多大,他都有保護自己物品的權力。

    有些家長在教孩子分享的過程中往往存在一個誤區,就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定那件物品可不可以分享。如果你的孩子十分珍惜他的一些東西,那你應該尊重他的這種感情,允許孩子決定哪些特殊的物品不給小朋友玩,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

    2、事先做好準備。

    在小朋友來家裡玩之前,先問問孩子有沒有什麼東西是他不願意分享的,讓孩子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沒辦法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的玩具收起來。然後再讓孩子想想哪些東西是他覺得是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提供一些孩子同意分享的玩具來讓小朋友一起玩耍。

    這樣既降低了讓孩子進行分享的難度,避免出現小朋友到家之後孩子拒絕分享的尷尬情況,同時又尊重了孩子保護自己物品的權力。

    3、避免強制性分享。

    在孩子還沒有下定決心要不要分享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替孩子做決定。強迫孩子分享,只會使孩子覺得“分享”是件很不好、很不開心的事情。

    孩子在和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出現拒絕分享行為時,家長記住一定不能直接指責孩子,避免孩子因此產生怨恨、委屈的情緒。孩子一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現象,家長應該持理解的態度。

    4、發揮榜樣作用。

    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面鏡子,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學會分享,那麼家長就要在生活中為孩子樹立一個樂於分享的榜樣。

    平時家長分享時要儘量表達出來,多用分享這個詞來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讓孩子明白和別人分享東西是件很正常的事,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5、讓孩子體會分享的樂趣。

    一般來說大班孩子都會有基本的分享觀念,但是他們並不會熱衷分享。這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在體會分享樂趣的基礎上,使孩子對分享產生好感。

    在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時,家長可以提供一些易於分享的玩具,比如大拼圖,一個人拼大拼圖會很慢,但如果兩、三個小朋友一起,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出發,很快就能完成。讓孩子親身體會和別人分享、合作的樂趣,更有助於孩子形成樂於分享的意識。

    家長要明確,分享或者不分享是孩子的事情,家長所能夠做的就只有引導而已。讓孩子學會分享、樂於分享是建立在孩子自願的基礎上的,家長一定要給孩子留有足夠的空間。

  • 8 # 一度甄選

    對於孩子來說,先獨享再分享是很正常的發展順序。只有在自己的需求被滿足了,多出來的再分享出去,也是人之常情。所以,當我們要求孩子把自己手上的玩具分享出去的時候,也需要換到孩子的角度去看看:這個玩具是剛買的,我都還沒捂熱呢,才不分給他玩!這樣想想,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就能釋懷,而不再會因為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而感到沒面子,感到生氣呢?

    我是不會強求小朋友一定要分享他喜愛的玩具的,有時候我家娃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玩,我還會幫他對小朋友和她的家長解釋:“筠筠的小火車是剛剛買的,他現在還捨不得給其他小朋友玩。我們約好明天拿其他的玩具來一起玩好不好?”往往這個時候,兒子都會非常安心地呆在我的身邊,有時候還會贊同似的點點頭。

    可能有的家長會認為我這樣做是過於溺愛孩子,但是我卻認為,只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知道並且深深地理解到:媽媽是不會要我把我心愛的東西隨便讓出去的。在建立這樣的信任的基礎上,他主動分享的意識才會萌發,然後發展,再到成熟。對於孩子分享這件事情,不要強迫他去做,可以創造一些環境,鼓勵孩子自願去分享。說到底,需要家長耐心的教。

    1、玩分享遊戲:

    遊戲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吸引孩子注意力。玩“分享財富”的遊戲:給孩子一些花餅乾或者玩具,然後讓他分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小朋友們,整個遊戲大家都會很開心,這樣的遊戲讓他感受到,分享是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可以傳播快樂。之後的某一天,你突然發現他竟然主動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分享給別的孩子,那你就偷著樂吧,哈哈。

    2、自己分享,為孩子做榜樣:

    孩子會模擬你的行為,所以想要他分享,你要做好榜樣。當有人向你借東西時,你的慷慨是他學習的機會。當家裡來客人的時候,你也可以給他建立很好的榜樣:拿出自己的食物跟大家分享,“要吃爆米花嗎?”然後坐在一起吃,讓這種影響成為生活中的常事,孩子就會來學著你的樣子,對來家裡玩的小朋友說“要玩這個卡車嗎?”這樣的分享是不是很容易做到呢?

    3、讓孩子感受不分享的後果

    對於較大的孩子來說,如果他總是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那麼他就會發現,沒有孩子願意跟他玩兒,當他被孤立時,自然學到了“不分享”帶來的後果,這將對他了解社會有幫助。你再透過一些引導和幫助,那麼他很快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4、與孩子建立親密連結

    有人透過一些觀察發現,那些和父母保持親密連結的孩子更願意分享,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享受到了父母慷慨的愛,所以也願意成為慷慨的人,另外,他們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則需要更少的移情物件,也就更加願意分享。所以,想讓孩子分享,你無條件的愛和連結也是致關重要的。

    我們雖然不能完全照著書本養娃,但是這些步驟,我覺得家長們真的應該好好思考記下來。因為很多時候包括我自己,下意識也會煩躁不理解,這些養育方式只有不斷在我們自己頭腦中強化反覆深刻,才能真正運用到我們的真實生活中來!

  • 9 # 庭爸談育兒

    說到分享,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

    華人是注重面子的,這樣的情況也會投射在孩子身上,為了顯示大方,家長往往叫孩子主動分享玩具、食物等好東西給別的孩子。孩子分享了就覺得有面子,孩子沒分享呢,回家就教育起來,說孩子這麼做很自私。

    這真的是自私嗎?

    這個需要從孩子的成長規律說起。

    1、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2歲前後,孩子進入自我意識的敏感期,這時候他對一切屬於自己的東西都很敏感,他會不斷的確認這個是不是他的東西,他的玩具,他最反感的,往往就是把他的東西不經同意拿走,他也會顯得很小氣,不願意分享東西。

    這個時候,一定是先自私,再無私(分享)。

    這是孩子的成長規律,如果他在這個階段能得到很好的保證,對自我意識、自己的都構建完成。這個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自信就產生出來了。

    2、強制分享只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如果家長要求孩子分享,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之下強迫甚至是搶走玩具拿給別的孩子。 這樣的做法是有很大傷害的,很多家長髮現,這麼做的後果就是孩子不斷的哭鬧,站在家長角度就覺得是太小氣了。而在孩子角度,則是因為無法保護自己的玩具而感覺沮喪和憤怒。

    很多家長也會發現,總讓孩子分享玩具,他就越不肯分享,這就進入一種惡性迴圈之中,因為這樣的事情產生衝突之後,就會影響孩子的個性構建。他會更加拼命保衛自己的東西,受到刺激之後的表現就是把自己的東西看得更緊。

    然後,這個孩子就真的有可能被這麼培養成一個“自私”的人,而這個種子,就是從類似強迫他分享這樣的“小事”上播下,最終在成年後長成“自私”的大樹。

    3、父母尊重孩子成長規律,接納他並以身做則

    成長規律的特點就是,順勢而為,為了讓孩子以後不自私,所以現在必須保護他的“自私”,說起來是不是挺有趣的。

    就像那句話說的,我反對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言論的自由。

    具體到是否分享這件事上,你可以詢問孩子,你願意把這個玩具和樂樂分享嗎?孩子同意後,可以讓孩子親手交給對方。如果孩子不同意,我們不要強迫,不要強迫,不要強迫,可以跟對方家長解釋:我家寶貝還沒準備好,以後他準備好了,就願意分享。

    當然,孩子不願意而你的確想讓他表現出“大方”的一面,可以建議雙方小朋友交換玩具,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但,還是那句話,不要強迫!尊重孩子。

    同時,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孩子模仿,如果父母不自私,會大方。孩子也會從你身上學到同樣的特質,所以,用我們的行動告訴孩子,分享是快樂的。

    最後,千萬不要想博一個“大方”的名頭和麵子,傷了自己孩子的個性和裡子。

    這樣做,真的得不償失啊!

  • 10 # 檸檬情感課堂

    首先,我想說:家長們,孩子不會分享很正常~

    跟著媽媽出門去院子裡玩之前,菡菡特地帶上媽媽新給自己買的禮物:一隻粉嘟嘟毛茸茸的玩具豬。 鄰居家一歲半的鼕鼕晃晃悠悠地跑過來,看見菡菡手裡的小粉豬,立刻伸手去拿。菡菡眼疾手快把豬往身後一藏,對著鼕鼕大吼一聲:“別動!”鼕鼕嚇了一大跳,小臉兒皺皺地看著身後的奶奶似乎要哭,菡菡媽媽過意不去,趕緊對菡菡說:“給弟弟玩兒一下吧,別那麼小氣啊。”菡菡脖子一挺,大聲宣告:“不行!是菡菡的!”鼕鼕又繞到菡菡身後伸手去抓,菡菡轉過身來劈頭給了鼕鼕一巴掌:“不給!別動!”鼕鼕放聲大哭起來,奶奶心疼地抱起孫子:“別搶姐姐的,待會兒奶奶給你買去!”菡菡媽媽也批評菡菡:“你怎麼變得這麼自私啊?弟弟看一下都不行嗎?不就一隻玩具嗎?幹嗎那麼捨不得?還打人?真不像話!”說著她拿過菡菡手裡的小豬,意欲交給鼕鼕。沒想到,菡菡不依不饒地跟媽媽奮力爭奪,還哇哇大哭起來:“嗚——是菡菡的,就不給鼕鼕!”搶不過媽媽,菡菡伸手又打了媽媽幾拳頭:“臭媽媽!”鼕鼕奶奶觀看著母女倆的爭奪戰,眼神十分複雜。菡菡媽媽感到無地自容,同時心裡也很納悶:菡菡怎麼越大越小氣呢?想當初,菡菡未滿週歲開始直到快兩歲,都那麼大方那麼好說話。手裡不管有什麼玩具,只要媽媽要求給其他小朋友玩一會兒,她都毫無怨言地讓媽媽拿走。拿著吃的,只要別人逗她“給我吃一口”,她都會把小胖手伸到你嘴邊。在鄰里中,菡菡得了一個“慷慨大方”的美名,讓菡菡媽媽很是自豪。可最近,怎麼越來越讓媽媽下不來臺呢?她會不會變得越來越霸道呢?該怎麼辦才能讓她懂得分享呢?

    事實上,對於一個兩三歲的學步兒來說,“自私”是一個正常現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經之路。首先,學步兒正在建構自我意識,正在邁向獨立。在這個階段,兒童正在建立“所有權”的概念:我、我的、我的東西。在這麼大的孩子心目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並沒有意識到別人也有“我的”這種觀點,也不明白為什麼要跟別人分享。其次,他們尚未掌握“借”與“還”這種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還能完璧歸趙,而是片面地認為一旦離開手邊,就意味著丟失。

    作為人,不及時確立“我的”這個概念,我們就沒有自我。不知道什麼屬於我們,我們可以支配什麼、應該對什麼負責,我們就無法發展責任心,也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的資源。因此,我們應當盡力保護兒童“所有權”的建立和發展,讓他們確認自己的“財產”不會受到隨意侵佔。孩子只有確認什麼是“我的”、什麼屬於自己之後,才能逐漸意識到什麼是他人的,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開。分享意識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識,建立我、你、他的關係,知道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而後才能在反覆的社交活動中,逐漸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分享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要為了面子而強迫孩子分享,讓孩子感到恐懼和痛苦。讓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徵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則尊重孩子的意願,告訴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長說了算,為了顯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給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兒”。

    <img src="//s3.pstatp.com/wenda/wenda_web/static/style/image/loading_a788ad0.gif" _src="data:image/svg+xml;utf8,<svg%20xmlns=" http:="" www.w3.org="" 2000="" svg"%20width="550" %20height="30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西歐手錶bga180怎麼調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