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獵奇歷史觀

    因為趙家皇帝們太弱雞了。

    宋朝的億兆黎民和無數英傑輩出,狄青,王安石等。文化燦爛、經濟繁榮,發明創造琳琅。這是屬於我們這個民族的朝代,也是屬於我們的歷史記憶。

    但趙家皇帝們做大事惜身見小利忘命,為了一己權柄之私,為華夏訂製了前無古人,後有來者的腦殘經制(主要是軍制)。把中華民族從一個尚武的戰鬥民族(唐朝以及繁鎮割據五代十國的戰鬥力),活活閹割成一個佛系不堪任人碎剁的羔羊民族。

    有的皇帝為朝代加分,有的皇帝為朝代減分,宋朝就是一個被皇帝拉低分數的朝代。

  • 2 # 風情漸漸依舊

    從陳橋驛兵變,到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宋朝,一直到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給兩宋扣上了重文輕武的帽子,很多人是從宋遼雙發籤訂“檀淵之盟”到宋夏“慶曆和議”然後“靖康之變”以至於最後的宋蒙半個世紀的戰爭中,瞭解兩宋的軍事行動,多大數以戰略防禦為主既沒有強漢出征漠北的霸氣,也無盛唐征戰諸國的剽悍,襯托的宋沒有骨氣用歲幣錢帛來維持。

    可是在北宋立國之時,就已經面對著多民族政權並立的局面了,而且之前五代十國時期丟失的幽雲十六州又使得宋王朝在軍事上先天缺乏,強敵環伺的格局下宋王朝其實具有天然劣勢,北國契丹的遼國,女真的金,以及党項人的西夏,還有之後的蒙古軍隊 ,都擁有著當時世界上最一流的騎兵部隊,反觀大宋沒有天然的牧馬基地,而在北方平原作戰,騎兵作為冷兵器時代的機動主力,對陣北宋的重甲步兵,大宋軍隊只能小規模擊潰戰,或者是打防禦戰,不是殲滅戰,往往都是小勝付出的代價損失傷亡超出對方,雖然宋王朝的火器與弓弩等步戰武器達到非常先進的水平,但是在當時機動騎兵的衝擊下也一定的侷限性的。

    兩宋無論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教育、文學、藝術、史學等方面都十分突出,宋朝擁有發達的工商,經濟規模龐大,能負擔起大宋的軍費開支,宋代禁軍,武器裝備配備最好最堅固的鎧甲,最犀利的弩箭,兩宋的武裝力量,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唯一缺點機動不足,步兵對上騎兵沒有任何勝算,打不了突擊戰,殲滅戰,而小規模的擊潰就算贏了,付出的代價更大,所以兩宋對外戰爭無論勝負幾乎沒有佔到便宜還要花幾倍軍費防範,寧願用歲幣錢帛去解決邊境的侵擾。

    周邊,無論是遼,金,西夏,蒙古等地區都比較貧瘠,更需要中原貿易交流,所以屬於雙贏的目的,所以縱觀歷史長河只有宋創造出來了歲幣錢帛,來平息邊境紛爭,保持和平,無論軍事,經濟多麼發達,但失去了強漢盛唐的精神。

  • 3 # 風正輕搖雨自飄

    宋與漢唐之間的區別,應該是價值觀的取向產生了重大的分歧,導致精神面貌各不相同。

    自漢唐以來秉持的是“建功立業”價值觀,功勳卓越等以“武”為主,才有了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豪言壯語,也有了唐代詩人邊塞詩中“大漠孤煙直”的壯麗描寫,這些都與當時“尚武”精神有關。

    自商王朝至明朝,中原地區農業文明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在邊塞之地不斷衝突與交融,寫下了一段沉重的歷史。漢唐“尚武”精神的養成,既有當時形勢所迫,也有執政者熱衷於開疆拓土,立不世之功有關。當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窮兵贖武的背後,一定會造成武將專權,漢亡與軍閥,唐毀於藩鎮割據。

    經過唐末五代軍閥混戰,武人專權等亂象之後,北宋王朝建立。宋太宗重文抑武,順應了“行文教抑武事”的大勢,而士大夫階層重新整理繼承儒家思想,”立德“成為這些士大夫階層的價值主流。雖然士大夫階層對宋朝起到穩固政權的作用,同樣此消彼長,宋朝的武力一直被後人詬病,最終被野蠻的蒙古滅亡。

    從表面看來,宋朝與漢唐相比,輸在重文抑武,缺乏“尚武”精神。但在當時,宋朝如果選擇“建功立業”又能否支撐這三百多年呢?重“武“者亡於”武“,重”文“者毀於”文“,善射者死於矢,善戰者死於兵,善泳者溺於水。”文武平衡”之道說來容易做來難啊。

  • 4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宋朝在中國曆代大一統王朝中是嘴勉強的,也是外戰實力最弱的。為了避免五代以來武將導致政權頻繁更迭的現象,宋代統治者發明了以文馭武和官職疊床架屋的手段。從此不但造成了三冗負擔,而且在精神層面造成畸形的“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這樣荼毒數百年的謬論。所以宋朝弱,不是在經濟、軍事而是在精神。對自己沒有清醒的認知,妄自束縛自己的手腳自我否定而不知才是最可悲的。如果打個比方宋相對漢唐從氣質上來說,就如同一個文青和兩個理工直男。一個是溫室中開的燦爛美好的花朵,一個是動手能力極強且可以動手揍人的棒小夥。所以即便宋代有最發達的經濟總量和三千年文化造極於趙宋的文風鼎盛,依然不斷繳納歲幣換取和平。所謂“暖風吹的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格外突出了宋和漢唐兩種迥然不同的精神畫風。趙宋為了維繫一家一姓的統治,自縛手腳以文馭武導致民族尚武精神缺失

    我們不能單純的職責趙宋的帝王,因為在古代封建王朝是一家一姓的王朝皇帝首先考慮的是延續自己統治。而宋朝承接動盪不安、武人亂政的五代,但是一味的削弱武將的權力到沒有尊嚴的程度就太過了。這種畸形對於武將的打壓甚至形成了傳統,這種影響甚至流毒到明朝。即使現代社會在國際法的框架下依然存在因國家利益紛爭導致戰爭,更別說古代純粹看拳頭論版圖的強權時代了。

    宋朝所謂的以文馭武導致軍人榮譽感的消失,軍隊的屢戰屢敗導致民心嚴重受挫。而長期缺乏訓練和榮譽感的軍隊基本上處於一戰即潰的甚至談遼(金)色變的狀態。即便是文武兼備的名將狄青,也因為文官的猜忌和吹風導致鬱鬱而終。這難道不是自毀長城?

    如同《亮劍》中李雲龍的亮劍精神一樣,國防不強導致精神不昌。除非到了王朝生死存亡的狀態,這種民族精神才會被動的激發出來比如紹興和議以前的抗金、崖山海戰時期的殉國。我們很多成語表明文武並重的意味:文韜武略、文武雙全等等,文武就像國家的兩個側面。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合萬事生,這才是天道。缺乏哪個方面,國家都不能實現國家富足和民族自豪感的統一。

    宋朝非常富裕,但是並沒有漢唐哪種“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和民族自豪感

    套用一句文青的詞“你物質上的富庶彌補不了精神上空虛”,宋朝在這一點上表現的非常明顯。通常我們所說的觀點是“戰爭打的就是兵馬錢糧”,但是宋朝的經濟、科技、文化都非常發達依然無法支撐起精神的缺失。所以大宋只能繳納歲幣換取和平,在江南偏安一隅苟延殘喘。其實這種維持很沒有質量,只是生存而已。我們不說客觀條件:沒有幽雲屏障、沒有養馬之地缺少起兵,可咱們想想後周、北宋初期也沒有這些條件啊為何能壓著契丹揍呢?說來說去還是民族精神的缺失,制度的缺失造成國防的羸弱;富庶的小日子消磨了民族的血性;進取精神的缺失導致宋朝滿足偏安一隅的苟活。靖康之恥沒有打醒趙宋帝王,只是一味的南撤最終割地賠款簽訂《紹興和議》。

    兩宋三百餘年的國祚歷史上可不貧窮,由於版圖受限所以必須積極的發展經濟。而宋朝相對其他王朝不同的是商業極其繁榮,商業稅收能站到財政總收入的七成。發達的經濟催生了人口,徽宗時期全華人口就突破了一億大關。絲綢之路的斷絕客觀上催生了海外貿易的繁榮,東南各港口都是日進斗金。根據英國學者麥迪森撰寫的《世界經濟千年史》記載:宋朝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約佔全世界經濟總量的將近四分之一。而人均收入遠高於同期西歐的水平。宋朝官員的薪水也是絕對的高薪,拿青天來說各項福利加在一起年薪能突破千萬。

    這樣一個富庶的王朝卻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難道不是精神和信仰上的缺失嗎?軍人沒有尊嚴就會導致國防的羸弱,而外戰屢戰屢敗則影響到民心,民心精神的缺失才使得趙宋滿足偏安苟活。所以不是宋朝兵馬錢糧欠缺、不是兵甲不利,而是關鍵精神的缺失已經融入宋人的骨子裡。所以才不能以強烈的民族進取心去開疆拓土,恢復漢唐版圖。

  • 5 # 月古史話

    因為宋朝在面對外族勢力威脅時,外戰實力太弱了。宋朝統治的統治者發明了以文馭武的手段,導致整個國家對武人極度的不屑,甚至以武為恥。宋朝有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

    崇文抑武,畸形的國家政治形態

    宋朝自趙匡胤陳橋兵變,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是趙匡胤又怕自己的手下來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所以有了杯酒釋兵權。自此開始,宋朝一味的削弱武人地位,導致武將的權利和尊嚴在中國古代達到了最低點。不僅無視武將,可以說以武為恥。為了杜絕武人的叛亂,宋朝統治者開始崇文抑武。為了籠絡士大夫,還有了與士大夫共天下這句話。文人的地位在當時到達歷史上的巔峰。

    古代誇獎人一個優秀都會說他文武雙全,有文韜武略等等,所以文武這種事情是需要並重的。無論哪一方強哪一方弱,對整個國家來說都是不好的。就像太極一樣要陰陽相濟才能符合天道。所以宋朝的這種將武人地位壓制到極低地位的方式,對整個國家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尚武精神缺失,文人馭武,荒謬至極

    宋朝的經濟是很發達的,文化也是繁盛的,但就是因為整個國家卻懼怕戰爭。按理來說經濟不會成為戰爭的掣肘,後勤沒有問題,不至於和外族一戰之力,但是因為對武將的抑制,武將沒有地位,文官來統軍的結果就是一敗再敗,導致整個國家的精氣神都被打沒了,後來連戰鬥不敢戰了,一味的給歲幣來換取表面上的和平,難得出來一個狄青,也被猜忌,最終弄的抑鬱驚懼而死。

    在當時的宋朝已經沒有了漢唐時期那種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漢武帝能成為千古一帝,與他能夠逐匈奴於漠北,把匈奴這個中華民族的大敵直接給打散了,也是有的直接原因的。唐太宗能成為天可汗也是整個國家的尚武精神濃厚,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

    宋朝計程車大夫們只想著和平,只想著透過歲幣來平息邊境的紛爭,讓外族都覺得好欺負,宋朝自己人也覺得自己好欺負,導致最後北宋的宋徽宗直接被外敵擄走,南宋的創始人趙溝也被追的像喪家之犬一樣。

    其實,要說宋朝的這些士大夫不知道給歲幣是飲鴆止渴嗎?外族之所以同意歲幣只是在慢慢曾江自己的實力罷了,我想是宋朝計程車大夫知道的,但是他們不敢打了,宋朝把漢唐時期的中原民族尚武的精神完全丟失了。

  • 6 # 尋道底呢

    朱熹刪改了儒家理念!導致了從宋以後!國之精,氣,神,蕩然不存!中華民族的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宗旨,被朱式"滅人慾"給殺死了!!朱熹才是刪改儒學的大忤逆者!今日人應明白!!!

  • 7 # 即佛即道

    朝代之間的強弱與國與國之間一樣,需要從人口、外交、經濟、疆域、軍事等多方面全方位進行比較權衡,各個朝代所處的歷史背景和周邊形式不同,很難得出一個真實客觀、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結論。我們聽慣了漢唐氣象,被強制灌輸了這種觀念,但宋與漢唐相比真的弱嗎?不妨從史料中查詢一些資料進行對比。

    1.人口。一個朝代的人口數量變化可以從側面反映其政策合理性、對外戰爭和國內供給能力。由下圖可知,漢唐宋初期人口分別為1600萬,2500萬,3900萬;人口頂峰分別為5700萬,8500萬,1.25億。可知宋朝人口增長更多,絕對數量也最多,1.25億人口中去掉遼金等政權人口,宋朝也有1億人。兵員數量在古代戰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這點看,宋朝戰爭能力強於漢唐。

    2.外交和國土面積。漢承秦,雖然秦朝形式上實現了天下一統,但至秦滅亡之時,六國殘餘勢力仍然存在,政權並不穩定。相比漢朝,唐承隋朝建國時天下一統局面更可控,宋是在五代亂世後建立的,當時四周敵國眾多,貫穿整個宋朝,多方對峙局面一直存在。從下面幾張各朝地圖可以看到,唐朝疆域最廣,國土最完整,漢朝次之,而宋朝疆域最小,周邊有遼、西夏、大理等多個強勢政權。

    漢朝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匈奴,漢朝尤其到武帝時期以其強大的軍事能力對其進行打擊,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基本解除了北方邊患。唐朝同樣瓦解了突厥政權,開創了萬國來朝的盛況。宋朝則一直未取得天下臣服,始終處於敵對戰爭狀態。

    3.經濟。西漢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使國庫豐盈,但經過武帝的窮兵黷武基本都被消耗殆盡。唐朝鼎盛時期地大物博、經濟商業繁榮,要明顯富餘漢朝。宋朝的商業繁榮程度也不亞於唐朝,由傳奇畫卷《清明上河圖》可窺見一般。

    4.軍事。從三個王朝總體對外戰爭的結果來評判,西漢北擊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唐朝瓦解匈奴,邊境安定。宋朝與諸國長期處於且戰且和難分勝負的狀態,始終不具備壓倒性的軍事優勢。

    綜上,與漢唐相比,宋朝在人口、經濟方面並不遜色。但在軍事外交方面明顯不如。這與宋太祖因擔心發生在自身的“黃袍加身”重演,而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國策有直接關係。文人天下務虛文、尚浮華,整個王朝被書生氣息薰染,失去了血性。

  • 8 # 正史漫談

    時代不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兩宋時期的經濟當然是領先漢唐。但由於敵我形勢,以及軍事制度上的矯枉過正,宋朝對外體現出的氣勢完全沒了漢唐之風,給人一種精神缺失的印象。

    單論經濟,兩宋超過了漢唐,但綜合國力並不佔優

    社會的發展,最基本的推動力是生產力的進步。由於時代的原因,兩宋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遠遠超過了漢唐。以最直觀的人口對比為例,兩漢頂峰時期的人口約6000多萬,其中在漢武帝即位之初約4000多萬。唐朝時的人口頂峰是在唐玄宗時期,約900萬戶,具體人口,有說6000萬的,也有說8000萬的;而在對外強勢的貞觀年間,由於隋末戰亂的影響,人口僅400多萬戶。

    而兩宋在這方面就強勢的多了,雖然土地面積落後於漢唐,但北宋人口頂峰曾高達1.2億,偏安一隅的南宋也有8000多萬。究其原因,是兩宋的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占城稻的推廣,極大緩解了千百年來的糧食問題。同時,活字印刷術、紙幣的出現,也標誌著宋朝時期的科技、文化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但國力的指標不能僅是經濟和科技。漢唐兩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綜合國力的兩個頂峰時期;“漢人”、“唐人街”,這兩個朝代成為了華人的標誌與象徵。這反映出,軍事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因素,與“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相比,兩宋在軍事上一直處於被動的局面,遠遠稱不上強國。

    因此,由於技術及經濟的進步,兩宋的軍事硬體自然是領先於漢唐的;但由於制度的原因,導致了宋朝的精、氣、神遠遠無法與漢唐相提並論。

    相似的王朝建立初期形勢,不同的發展走向

    漢、唐、宋初期,周邊的安全形勢都不容樂觀。

    西漢初年,趁著中原連年戰亂,北方的匈奴強勢崛起,巔峰時期號稱“控弦四十萬”,劉邦被包圍在白登,則成了漢王朝的奇恥大辱。

    唐初,周邊形勢則更危險:北方的突厥人無比強大,李淵父子起兵之初甚至不得不與其結盟;公元626年,突厥大軍一度兵臨長安城外圍。此外,西邊吐蕃王朝強勢崛起、鮮卑政權吐谷渾也一度主動挑釁。

    北宋初年,最大的外敵無疑是契丹人。與漢唐時期不同,此時的契丹由於佔據了燕雲十六州,已不是個單純的遊牧民族。

    因此,北宋與漢唐一樣,成立之初即伴隨著外患,而且其敵人還非同一般。但在接下來的走向方面,漢唐高度相似,宋朝卻獨一無二。

    西漢初年,經過幾十年的和親與休養生息,漢武帝開始,漢王朝開始了與匈奴持續上百年的戰爭,並且在漢宣帝時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其後東漢竇憲封燕然山,更是掐滅了匈奴死灰復燃的苗頭。在打壓匈奴的過程中,中原王朝首次開拓了河西走廊與西域,為後世奠定了疆域雛形。

    唐朝李世民則更加生猛,經過貞觀初年短暫的恢復,就趁著突厥內亂,一舉突襲大漠,將突厥人連根拔起。同時往西設立安西都護府,往東北打壓契丹、靺鞨並討伐潛在的威脅高句麗,直至安史之亂,唐王朝一直致力於對外開拓,勢力一度到達中亞。

    而宋朝初年則是另一幅景象。在首度北征不利後,宋王朝透過澶淵之盟與契丹達成了暫時的和平,開始休養生息。這依稀有西漢初年的影子。

    但開頭相似,結局卻差的遠。宋朝不僅一直無法解決契丹威脅,在西邊拿新崛起的西夏也毫無辦法,其後在女真人、蒙古人興起後,兩宋更是接連遭受奇恥大辱。

    造成成這一切的原因,是兩宋的相關政策與漢唐不同。

    宋朝矯枉過正的政策:重文輕武、重內輕外

    漢隨秦制,對於秦朝商鞅變法建立起來的軍功爵制度,漢朝繼承的更為徹底,以戰功不僅可以在部隊中升遷,也可以獲得治理國家的官吏職位。大將軍一職,是軍隊最高職務,也是無上的軍人榮耀。整個兩漢時期,中央王朝一直對外保持著強大的武力;即使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主要是因為土地兼併、政治腐敗造成,軍事上仍然對外持續碾壓。

    唐朝則更加尚武,從李世民的貞觀年間直至安史之亂前,只要內政沒有大問題,歷代帝王一直孜孜不倦的對外用兵,使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間大為拓寬。

    而到了宋朝,為了避免中晚唐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暴力奪權局面重演,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倆採取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徹底消滅了中原王朝的尚武基因:

    打壓軍人待遇和地位,整個中國封建歷史上,只有兩宋時軍人成了不被人待見的職業;

    與之相反,從文則可以名利雙收。不僅如此,即使軍隊出征,也要受文人的掣肘。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兩宋軍隊戰鬥力堪憂。

    重內輕外,兩宋的統治中心附近常年維持著龐大規模的中央禁軍;邊鎮軍力則維持在極低的水平,缺少知敵知彼的精銳對外軍事力量。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政策的引導下,宋朝時期絕大部分社會精英棄武從文,這也是兩宋經濟、文化、技術笑傲整個封建社會時期的原因。

    也正是如此,兩宋時的政權極其穩定,雖然爆發了數百次農民起義,但趙家王朝一直牢牢掌控者統治權。但過於重視對內的掌控,代價就是失去了對外的進取精神與尚武之風。

    可以說,宋朝時是中原王朝與周邊遊牧民族對抗的分水嶺

    宋朝之前,中原王朝一直對外持續保持著強大壓力,將威脅扼殺在可控的範圍之內;宋朝開始,中原首次失去了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掌控,並且首次被少數民族奪取了全部政權。

    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只是一部分客觀原因,但最關鍵的還是由於統治者過於強調統治權,沒有危機意識與領取精神;安於現狀,扼殺了漢民族的尚武之風。結果卻極其諷刺:內部的朝代更迭是被消滅了,對外面的新興力量卻毫無掌控權,最終自食其果。

  • 9 # 生命and科學

    宋輸給唐漢的主要有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原因。

    先說主觀,宋史是元代所修,在異族征服者領導下修著,宋史就不可能客觀真實全面反應宋朝的輝煌,而偏見,貶低甚至是汙衊成分會大大增加。而唐後是五代和宋,漢之後是三國和兩晉,都是相對動亂的年代,而生活在動亂分裂年代的人是對漢唐時統一和平是比較懷念的,這樣漢唐的歷史記載就會懷念多過批判,不存在貶低必要,相對客觀甚至還會好很多。

    同樣,史書的公正性偏低對於秦,隋,元,明也同樣適用。後繼者都是統一的王朝,都是戰勝前朝併成功奪權的仇敵。在修史時就不會對前朝有太好的評述。宋,明,清的歷史甚至都是與前統治者異族仇敵領導下撰寫而成,其公正性就可想而知。

    所以說歷史是任人裝扮的小姑娘還是有道理的,很多歷史上很多真相就被刻意隱瞞。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試問杯酒釋兵權文明,還是立國後斬殺功臣甚至兄弟相互之間殘殺爭奪帝位文明?從GDP等來說,宋也強過唐,所以宋的輝煌被嚴重貶低了。

    從客觀講,無論如何,宋還是在遼,金,西夏等強敵圍攻下生存下來,敗於蒙古,也是蒙古太過強大,幾乎征服了半個地球。只能說宋代的周邊環境,糟糕程度遠超漢唐。在一群虎狼包圍之中,能夠存活已經是很不容易。兩宋其實是一個朝代,儘管有領土的萎縮,而兩漢則是有血緣關係的兩個朝代。從這點來說,宋朝是封建社會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宋朝是生產力最高,科技進步較大,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的年代,只可惜生不逢時。

  • 10 # 熟史明智

    朝代不同,社會生產力當然也不一樣。兩宋時期的經濟能力確實比漢唐要強悍很多。同時軍事裝置和軍隊建設也要領先於漢唐。不過宋朝輸給漢唐的最重要的是精神。

    經濟領先世界,但綜合實力讓人憂心。

    社會的發展,最基本的就是生產力的進步

    由於時代不同,兩宋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遠遠要超越漢唐時期。以最為直觀的人口來說,兩宋時期的人口約6000多萬,漢武帝繼位之初的人口是4000多萬,唐朝時期的頂峰是在唐玄宗時期,約900萬。

    兩宋雖然在國土面積上要疏於漢唐,但北宋時期人口頂峰高達1.2億,偏居東南一角的南宋也有8000多萬。為何人口會如此密集?這主要還是兩宋主抓經濟建設,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法,大量閒置土地被開墾。另外活字印刷術的出現,紙幣的出現,也標誌著北宋的科技文化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狀態。

    但是綜合國力不能只靠經濟和科技。漢唐兩個朝代,是中國封建朝代當中綜合國力最強的兩個。現如今漢人和唐人街成為了華人的象徵。所以這也反映出,軍事實力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科學技術的進步,兩宋的軍事硬體條件自然是要比漢唐要好得多,但是由於是重文輕武,精氣神兒自然是無法跟宋朝相比。

    前期發展相似,後期路線不同

    漢唐初期,周邊的安全形勢是不容樂觀的。西漢初年,匈奴崛起,所以西漢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唐朝初年,周邊形式更加危險,北邊的突厥人無比強大,李淵父子不得不與其進行結盟。公元626年,突厥大軍兵臨長安城下。此外西邊的吐蕃王朝強勢崛起,鮮卑政權吐谷渾也曾主動挑釁。

    北宋初年,最大的敵人不過是契丹人。與漢朝唐朝初年不一樣,此時的契丹佔據了燕雲十六州,所以此時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遊牧民族。

    因此北宋與漢唐一樣,成立之初所面臨的外患是巨大的。但是在接下來的方針政策方面,宋朝無法比擬漢唐。漢朝從劉邦開始,在經歷了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和和親之後,終於有了強大的實力和匈奴進行對抗。其後東漢竇憲封燕然山,更是掐滅了匈奴,持續上百年的戰爭,同時也掐滅了匈奴死灰復燃的苗頭。在大家匈奴的過程當中,中原王朝首次開拓了河西走廊跟西域,為後世鑑定了疆域的雛形。

    唐朝李世民則更加厲害,經過貞觀初年的經濟恢復之後,他趁著突厥內亂之際,一舉突襲大漠,將突厥打擊的無法恢復。同時設立安西都護府,往東北打壓契丹、討伐潛在威脅高句麗,一直到安史之亂,唐王朝一直致力於對外開拓的方針,勢力並說到達了今天的中亞地區。

    而宋朝初年則是完全另外一副現象。在首度北上打仗不利之後,宋王朝就透過禪言之盟跟契丹達成了合約,之後在西邊新崛起的西夏,也成為了大宋王朝的禍患。之後新崛起的女真人和蒙古人,更是讓宋朝遭受到了很大的屈辱。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差別,主要還是宋朝太過注重經濟,從而忽視了精神的培養。

    重文輕武,重內輕外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所以士兵一旦有軍功,就可以獲得很高的職位,同時也有管理國家的權利。漢朝的大將軍一職,是軍隊當中的最高職務,也是很多人想要達到的榮耀。在兩漢時期,中央一直秉持的是對外強大的武力,即使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朝內腐敗不堪,依然注重軍事的發展。

    唐朝也是如此,從貞觀年間一直到安史之亂之前,只要內政沒有多大的問題,歷代帝王一直強調的都是對外不斷用兵,讓中國王朝的生存空間變得更大。

    而到了宋朝時期,為了避免唐朝時期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暴力奪權的情況出現,前面兩代皇帝採用的都是不讓武官做大的方針,這樣就使得在兩宋時期,文人佔據了朝廷的大多數職位,軍人在朝廷方面沒有多大話語權。

    兩宋時期,朝廷重視內部發展,不注重開拓領土。在兩宋的同志中心附近常年駐紮著規模很龐大的中央禁軍;邊鎮軍力則維持在特別低的水平,這樣就很容易讓外部勢力來進行侵略。也正是在這樣的政策壓迫之下,宋朝雖然經濟軍事能力可以超越漢唐,但是精氣神兒卻無法與之相比。

    宋朝雖然在當時有領先世界的經濟實力,也有領先於漢唐時期的軍隊。它是由於重文輕武,重內輕外,導致了文人上位,武將沒有話語權。如此基本上也就存在了被少數民族打擊的風險,同時也缺少了漢唐時期那種不停打擊遊牧民族,將自己受到威脅的可能性減到最小的做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羊探底回升,抄底機會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