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曲曉笙
    01 林黛玉的確很不喜歡李商隱

    《紅樓夢》第四十回 “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 中寫到的,賈母帶著大家去逛園子,但是那時已經是秋日濃了,所以池子裡只有殘荷,沒有夏日生機勃勃的荷花了。對於這些殘敗的荷葉,眾人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

    原文是這樣寫的:

    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由原文可以看出,寶玉是想要清理掉這些殘敗的東西。寶玉是個喜聚不喜散的人,對破落、殘敗、陰暗的東西,總是下意識地想要逃避,想要丟棄。

    寶釵說的也在理,也是三個人中說的最得體的,因為大家都忙,還沒得閒叫人去收拾,潛臺詞背後是想清理回頭找人來清理就是了,如果想留著還有轉圜的餘地。

    而黛玉就不一樣了,張口就是“不喜歡李義山”,但是他有一句詩特別襯這當下的景,“留得殘荷聽雨聲”。我們都知道黛玉多愁善感,也喜歡聽雨,所以她說這句話,是從一種審美意境的角度來的。作為文人世家的賈府,出身都是書香世家的眾人,對她的這句話,也許能產生共鳴,至少寶玉是有了,所以他才態度大轉變。

    02 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的另一點

    第四十回的這處引文,林黛玉直白地說出了,“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

    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林黛玉教紅菱讀詩,唐朝詩人,她列了前三:李白、杜甫和王維。這三人在唐詩地位上,排前三也無可置疑。但是,她到這裡就結束了,轉向其他詩人,甚至列了一堆魏晉南北朝詩人。

    這不得不讓人疑惑,唐詩無論如何都是初學詩者最為重視的,而林黛玉卻只要求學三個人的,如果有第四個人,李商隱絕對能跟白居易韓愈等人爭上一爭的。

    至於她為什麼不喜歡李商隱,是李商隱不符合她的風格嗎?好像也不是,但從對“情”這個態度上,他們反而有許多相似之處。多情又被情傷,情深不壽,大抵如此。

    但《紅樓夢》中的確找不出她不喜歡李商隱的原因,她沒有像說不喜歡陸游的格局小那樣,直白地道出理由來。

    但是,有一點可以猜測,就是林黛玉喜歡陶淵明,喜歡陶潛“悠遠、淡然,超然世外”,沖淡,自然。

    而李商隱的詩,隱僻,這也是為後人詬病的一點。就像您說的“典雅精麗”,其實也可以解讀為“纖麗”、“穠豔”。他的詩是非常“濃”的,“濃得化不開”。他傾注了非常強烈的個人情感,辭藻、技巧也是配合情感的。

    人也會往往有一種心理,越是覺得契合自己的東西,可能也會越不喜歡,因為害怕被貼標籤。

    林黛玉到底是打心裡喜歡陶潛的詩風格而不喜歡李義山詩,還是避免旁人給她“貼標籤”而刻意不喜歡呢?這就不知道了。

    還有一種有意思的猜測就是,作者曹雪芹本人自己不喜歡李商隱,雖然林黛玉的性格有諸多相似因素,但是因為曹雪芹不喜歡而避開了。這一點上,還有待繼續探究。

    當歸 2019/8/5

  • 2 # 踏歌走馬

    嗨,這只不過是女孩子生氣下說的反話而已,我個人就是這麼理解的。

    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看原文,想一下當時林黛玉的心理活動,豈不是活脫脫一個現代的女孩子,因為自己喜歡的男孩不懂自己的心思,而說的反話嗎?

    林黛玉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對於枯枝敗葉之類比較落寞的景緻情有獨鍾,說白了就是憐惜,不忍心看這些枯花敗葉消失的太快。

    但是再看看寶玉說的話,居然說那些枯黃的荷葉可恨,想叫人毀了,這就像一個女孩子喜歡一樣東西,男孩子不喜歡不說,還不讓女孩子得到,這多氣人。

    關鍵是寶釵和寶玉還一個想法,林黛玉就有點吃醋了,不過因為林黛玉的性格,又不會那麼直白的表達出來,只能借用李商隱的詩來說了。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林黛玉的話裡的意思,我和你寶玉應該心有靈犀才對,你居然不知道我喜歡什麼,居然忘了我喜歡什麼,真是可氣,更可氣的是你居然和寶釵一個想法,有沒有想過我的感受!

    所以林黛玉就生氣了,而賈寶玉也意識到自己錯了,所以趕緊補救,順著林黛玉的話說,哎呀其實我也喜歡,那我們以後就留著這種景緻。

    其實看書不一定非要深究,我們都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表達個什麼意思,我一直認為,讀書讀出我們個人的味道就好,有自己的理解就好,不一定非要拾人牙慧,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 3 # 公孫大款

    《紅樓夢》

    第四十回有這樣一個場景:寶玉和眾姊妹隨賈母遊大觀園,行至荇葉渚坐船,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

    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曠,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功夫。”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殘荷了。”

    讀到此處,不禁讓人產生一絲疑慮。李商隱的詩歌淵源頗廣,論者謂之博庾信、杜甫、韓愈、李賀眾家之長,獨創“玉谿體”,開拓出典雅華美而寄情深婉的新詩境。

    雖有時過於繡織麗辭、堆砌典故,以至於有晦澀難懂之病,但再怎麼也不會只有一句入林小姐的法眼吧?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不正是林小姐與賈公子纏綿糾結而欲達到的心靈狀態的生動寫照嗎?林小姐怎麼不會心嚮往之,喜歡上這一句呢?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此種男女異地同心、愁情難解的心緒,不是蠻符合林、賈二人常常因“求全之毀、不虞之隙”而各自愁悶的情境嗎?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夫妻之間這種兩相無猜的柔情蜜意,展示出一種理想的愛情生活。林妹妹想嫁給寶哥哥,難道渴望的不是這樣一種結果?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這首《無題》所寫暮春時節與所愛女子離別的傷感,以及別後悠長、執著的思念,真的就感動不了才華橫溢而又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其實無須再舉例,說白了,林黛玉不是真的不喜歡李義山的詩,而是不能說、不敢說喜歡。

    讀到第四十二回薛寶釵“審”林黛玉這一情節就不難明白。

    試想,連行酒令時情急之下說了兩句《牡丹亭》《西廂記》中的詞句,都被視為有失檢點的封建貴族大小姐,豈敢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宣稱自己喜歡以“言情詩”聞名天下的李商隱!

    封建儒家文化講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存天理、滅人慾”,對女性更是套上“三從四德”的枷鎖。

    稍有逾越,輕者在背後飛短流長,重者群起而攻之。這正是林黛玉話非己意、言不由衷的內在原因。

    相似的情況出現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鵑情辭試忙玉。賈寶玉聽說林黛玉要回蘇州老家,頓時呆病發作,合宅驚動。

    其佯狂之態和林黛玉的激烈反應不啻是愛情的偉大宣言。但眾人的反應是:二人從小相處,兄妹情深,不忍分別。是沒人看懂嗎?當然不是,是不能說啊!大家都揣著聰明裝糊塗!

    因為男女婚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任何個人情感意向的流露都會被視為對女性純潔的玷汙。無怪乎林黛玉。

  • 4 # 思考與行動1

    你看的角度不同,解讀也不同

    錦瑟

    李商隱(唐代)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首先,我們看一下李商隱的詩,用詞華麗,堆砌了多個有意境的事物,讓詩呈現出畫面感。運用多種寫作技巧。這就像金庸小說裡的令狐沖學武,剛開始注重招式和技巧。等到最後成真正的高手,是無招。

    這就像我們剛開始寫作,注重學習套路和技巧。語言華麗,各種比喻,對偶。這樣寫出來的內容,營造出來氛圍和情緒。但是在思想上缺少深度。

    我覺得林黛玉不待見李商隱的詩主要原因就是這個。就像我們對於美女的定義一樣。剛開始會覺得有貌有身材的就是美女,但林黛玉覺得有有趣靈魂的人才是美女。

  • 5 # JuAnJuAn

    林黛玉是個多愁善感的女孩,喜歡沉浸於一己的情緒;李商隱創作過不少纏綿悱惻的詩篇,他的性格也是內斂惆悵的。他們為什麼沒有成為知音?要解答這個問題,恐怕還需更細緻地考察,晚唐詩人李商隱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大體相似的詩風和性格背後,還有哪些更為具體的特質?葬花吟彭連熙 林黛玉如何看待作詩?《紅樓夢》第48回香菱學詩,林黛玉說:“詞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她列舉王維的五律、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絕,再覽陶淵明、應瑒、謝靈運、阮籍、庾信和鮑照諸家。林黛玉舉出的詩人裡,沒有李商隱。 林黛玉推崇的詩人都集中在盛、中唐以前,還包括多位魏晉南北朝詩人。因為自魏晉至唐代,特別是杜甫之後,各種詩歌體式已經完備,這一時期的詩歌文字對學習者更為有益。這段話還表明,林黛玉讀詩寫詩,最看重的不是“詞句”而是“立意”、“意趣”真,情感真摯是她品詩作詩的基本原則;林黛玉欣賞的詩風多樣,如王維的空靈、杜甫的沉鬱、李白的爽朗,還有阮籍的精深、庾信的蕭瑟、鮑照的憂憤等。李商隱的委婉纏綿則與林黛玉的喜好相去甚遠。 我們不妨選擇他們共同使用過的一個意象“菊”來做一番比較。李商隱的詠菊詩有兩首,其一詩題為《菊》: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裡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首聯狀菊花的色調,頷聯引陶淵明、羅含兩位隱逸高人之典,強調菊花象徵的道德情操。頸聯則情緒一轉,由菊花的高潔轉而寫它的寂寞淒涼,道出這位“隱者”胸中的落寞。尾聯借菊花自比,希望不僅做一個高標自持的“局外人”,還能進入“白玉堂”,哪怕成為菊花酒,盛在鸚鵡杯中被喝掉也好。 另一首《野菊》: 苦竹園南椒塢邊,微香冉冉淚涓涓。已悲節物同寒雁,忍委芳心與暮蟬?細路獨來當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雲新苑移花處,不取霜栽近御筵。 開篇點出野菊生長環境的壓抑,“苦竹”與“椒塢”,雖有“微香”但已難禁孤獨之淚。“已悲節物同寒雁”把生於寒秋看成是菊花的悲慘命運。抒情主人公形象自頸聯介入,“細路獨來”點明其與野菊同命相憐之苦,最後一句“不取霜栽近御筵”盡顯怨憤壓抑的情緒。這兩首詩中,李商隱借詠菊表達對自身命運的感喟,他欣賞菊花的高潔,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卻是孤芳自賞的寂寞,以及想要擺脫這一處境卻無能為力的壓抑無奈。 《紅樓夢》第38回寫到大觀園眾少女的菊花詩“創作競賽”,林黛玉技壓群芳,她的《詠菊》《問菊》《菊夢》包攬三甲。在大觀園歷次“創作競賽”裡,這個紀錄是空前絕後的。說這三首菊花詩是林黛玉藝術水平最高的作品,當不為過。《詠菊》一詩,已有先聲奪人之威: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題為《詠菊》,卻通篇未見“菊”,只見“繞籬欹石”的詩人“我”,將自身與菊花風骨上的相契用一種渾然的方式點出。頸聯兩句,可看作《紅樓夢》敘述者在卷首自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點化。最後一句提及“陶令”,卻不是李商隱略帶感傷的輕描淡寫,而是“千古高風說到今”的豪壯與大氣。 《問菊》一詩傲氣更盛: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知曉“秋情”的只有菊花。頷聯兩句是《紅樓夢》中名句,人們喜歡用它來概括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性格。這一句包含了對菊花孤獨性格的慰藉和體貼:誰能同冷傲的你作伴,一樣是開花,何必這麼遲?頸聯進一步關切詢問,“圃露庭霜”、“鴻歸蛩病”,你如何捱過寂寞,有誰撫慰你的相思?尾聯認同菊花孤高的品性,相信自己就是它舉世無雙的知音。 李商隱和林黛玉都寫菊花的清高寂寞,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李商隱的抒情是內向的,認為菊花在寂寞中有悲苦和怨恨,迫切地想改變這種處境;而林黛玉的抒情卻舒張大氣,認為菊花以寂寞為代價的高潔是可貴的,她對這種寂寞始終抱以肯定和欣賞的態度,並沒有惱恨和焦躁。這正好可以反映李商隱和林黛玉詩風的不同——李商隱的愁緒往往迂迴婉轉,在悲傷際遇裡糾結;而林黛玉卻喜歡將愁緒舒展放大、反覆渲染。 我們還能從抒情方式上發現林黛玉和李商隱貌似相類之下的差別。李商隱的眾多詩歌都有類似的思維模式——追憶。比如《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追憶的內容以及追憶過程本身都是充滿苦澀的,李商隱反覆品味這種苦澀,將惆悵的經歷不斷咀嚼、提煉,無意從中擺脫昇華,詩中呈現之物象,也常由心象與記憶融合而成,並非實物確指,故而難於解讀,“滄海明珠”、“藍田玉煙”皆是此之屬。 《紅樓夢》第49回說,香菱跟林黛玉學詩以後,滿嘴裡唸叨的都是“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李義山之隱僻”。李商隱的“隱僻”對於自學詩歌、社會閱歷甚淺的大觀園少女來說,確實有相當大的閱讀難度。要求她們領悟、欣賞詩中意蘊,未免太過苛求,林黛玉也概莫能外。 林黛玉詩大多是對未來命運的展望,很少悵惘徘徊於往事,從未言及父母俱在時如何共享天倫,失去雙親時如何悲痛,也從未試圖改變命運,她一直以一種近乎審美的態度預知、欣賞自己將要遭遇的不幸。 林黛玉不願像李商隱那樣在“惘然”中體驗審美愉悅,寧願以自我欣賞的態度直面慘淡未來。而且她極少從自己的愛情中取材,第34回在寶玉送來的手帕上題詩是唯一的一次。這固然緣於正統教育薰陶下的少女羞於在詩中表述“懷春之情”,但鑑於林黛玉偏於大氣的詩境,也可知她並不屑於在愛情上耗費筆墨。 林黛玉和李商隱審美趣味與性格差異不小,但他們的相似並不容抹煞。林黛玉欣賞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原詩應為:“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她悲傷繾綣之時,也曾對李商隱的哀愁產生心靈的認同與契合。但這種“契合”與感性的“喜歡”並不一定吻合。南宋理學家朱熹對蘇軾的詩文讚頌有加,但他對蘇軾本人始終排斥多於認同。我們讀李商隱詩,為他的感傷所吸引,但容易沉湎於愁緒,難於排遣昇華。這或許也是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詩的另一個原因所在。

  • 6 # 米粒濃

    作者這道題目,應該是筆誤了,李商隱是唐朝後期著名的詩人,而不是詞人。

    回答紅樓夢裡面林黛玉為什麼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必須從李商隱詩的特點和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兩方面分析。大家都知道,李商隱是唐朝著名的詩人,特別是七律寫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雖然大家都很喜歡他的詩,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也就是說李商隱善於寫感情,但寫的比較朦朧,讓人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而我們的林妹妹,是一個聰敏絕頂、學識淵博、感情細膩又多愁善感的小女子,自己已經夠含蓄了,所以從內心深處希望得到心上人(賈寶玉)比較直白熱烈的表白,這就是所謂的“性格互補”。由此可見,林黛玉更喜歡豪放派詩人比如李白、蘇軾,不喜歡善寫男女感情而又寫的比較隱晦的李商隱。

  • 7 # 影視壇譚

    林黛玉是一個才情非常高的仙女,是一個真性情的小女子。從她寫的詩就可以看出來:她的詩詞句子都特別簡單,但是意境和情調很高,才情滿滿的。

    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的詩是因為李商隱的詩和她追求的格調大相徑庭。

    李商隱的詩雖然典雅精緻,但是他是一個愛用典故的人,所以如果不知道他的詩用的是哪個典,就顯得他的詩生澀難懂。比如“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這兩句詩前一句用的就是莊子做夢夢見一隻蝴蝶翩翩起舞,醒來之後莊子特別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是夢裡的蝴蝶還是夢裡的蝴蝶是自己?後一句是望帝死後變成杜鵑啼血的典故。

    再來看林黛玉的詩,她的詩都沒有用典。都是簡單朗朗上口的句子。比如: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

    看這一首,句子簡單卻極有畫面感。特別是後面那兩句極其簡單的兩句就把一個盛世太平的田園風光描繪得有聲有色。

    所以說林黛玉的詩跟李商隱的風格是完全不同的。

    林黛玉喜歡簡單樸實意境高的詩詞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李義山就是李商隱,“留得殘荷聽雨聲”這一句簡單樸實但是意境卻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

    還有一個地方可以看出來林黛玉欣賞哪種風格的詩詞。

    前面說過了,林黛玉喜歡簡單意境特別的詩。為什麼曹公說林黛玉是“堪憐詠絮才”。詠絮才這個典故大家都知道是出自東晉才女謝道韞比喻大雪的詩“未若柳絮因風起。”林黛玉的詩就是這種意境很高的詩。

    林黛玉教香菱學詩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又道:“平仄是末事,詞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緊,意趣真了,詩自是好的。”

    林黛玉說“第一是立意要緊”,得了奇句格律都不用講究了。這說明有了好句子不用受格律束縛。這也說明黛玉是一個性情任性卻很有味道不受拘束很特別的女子。

  • 8 # 平姐悅書

    林黛玉對大家說出不喜歡李商隱的詩是在第四十回。原是賈母帶領眾人攜劉姥姥一起逛大觀園,坐船過荇葉渚時,見池中荷葉已衰敗,黛玉回寶玉的話:

    “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林黛玉直接說出對李商隱詩的排斥,不是一時興起,隨口說說的。林黛玉喜歡誰,討厭誰,從來都是這樣直接,不會遮掩。這就是她的性格。

    她不喜歡李商隱的詩,應該是覺得自己所作的詩詞與李商隱的詩詞:在風格上沒有相通的點,在情感上找不到共鳴的緣故吧。

    一、李商隱詩的風格

    李商隱,字義山,晚唐著名詩人。他的詩文與同時期的溫庭筠風格相近,以儷偶相誇,合稱“溫李”。

    李義山的詩總是刻意追求一種華美的風格,致力於雕琢,以求合乎詩的美感。他的詩大多貪戀用詞華麗,講究詩情綺靡濃豔。最喜歡寫一些纏綿悱惻,優美動人的愛情詩和無題詩。

    “情”在他的詩中,即使是痛苦卻也蘊藏著甜蜜,寂寞卻也隱含著期詩。“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這樣一種悲喜交加的感情交織在一起。

    “情”在他的詩中,即使是夢一場,也痴情不改;即使是不得,也矢志不渝。“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哪怕愛情成夢幻,也不會放棄對它的追求。

    詩中這樣華美的辭藻,這樣的述情方式都不是黛玉所喜歡的風格。

    二、黛玉詩的風格

    1、詩中融入的感情是“愁”

    黛玉的詩裡總有一股抹不開去的“愁情”。第七十回,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寶玉一看便知是黛玉所作的。因為他明白黛玉詩裡的愁緒,所以他對寶琴說:

    “妹妹本有此才,卻也斷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經離喪,作此哀音。”

    寶玉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黛玉詩裡的哀情。可以說,“哀音”是黛玉詩詞情感的主旋律。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更別說有寶琴所言的“媚語”了。

    我們讀她的《桃花行》時,一種“酒入愁腸,化作美人淚”的哀傷之情,便會油然而生。

    在大觀園中,黛玉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終究是融入不了這個圈子的。寄人籬下的感覺每每讓她憂從中來。即便遇到寶玉這麼個可以傾心的人,她也總是覺得隔了一層。

    哪怕寶玉說出“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願的”,這樣決絕的愛情誓言,她也總是臨風灑淚,不那麼相信。

    因此,她的詩中從沒有過“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的些許灑脫。

    敏感多疑是黛玉與生俱來的氣質。所以,她的《葬花吟》、《秋窗風雨夕》及《桃花行》等都染上了她獨有的性格色彩――怎一個“愁”字了得。

    2、詩中用詞講究自然天成

    黛玉的判詞有言,“堪憐詠絮才”。詠絮之才,說的是晉代有名的才女謝道韞小時就會用“未若柳絮因風起”來形容雪花。把雪花那種飄逸之感恰到好處地形容出來,毫無違和之感,簡直是渾然天成。

    林黛玉既有詠絮之才,那麼她的詩作必不會刻意去追求華麗的辭藻,精工雕飾一番。而是追求一種自然、和美、天成的風格。

    二者詩中的詩情不同,詩的語言風格也不同,找不到相契合的點,不喜歡也是情理之中的。

    三、黛玉獨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原因

    “留得殘荷聽雨聲”出自李義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中的詩句。“殘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就如寶玉對她們說的,沒有“留”的價值。但因為秋雨的到來,就不一樣了。

    對於一個羈旅在外的人,夜晚睡不著時,能聽到雨打枯荷的聲音,那是別有一種美的情趣。但,聽久了,又會增添寂寥感,更加深了對家鄉親朋好友的思念。

    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心境恰是黛玉心境的寫照。她好像在這句詩中找到了知音。第四十五回,對黛玉聽雨而愁的情形有過這樣的描述:

    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寶釵,一時又羨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寶玉雖素昔和睦終有嫌疑。又聽見窗外竹梢蕉葉之上,雨聲淅瀝,清寒透幕,不覺又滴下淚來。直到四更,方漸漸的睡熟了。

    相同的境遇,才會有惺惺相惜之感。所以獨喜歡李義山的這一句詩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 9 # 石徑斜

    林黛玉出身於探花之家,加上自己的天賦,雖然小小年紀卻是滿腹才華。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遭遇、家世、身世等各方面促成李商隱的詩意旨隱晦。善於用比興、象徵、用典、暗示等隱約曲折的藝術形式表達惆悵落寞的情緒,作品有一種朦朧美。後人稱李商隱的詩體為“西昆體”,李詩因為大多晦澀難解,卻沒有人為他作詳備的註釋。元好問為此不勝感慨,於是寫下了“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兩句詩,表達了對李詩難以正確理解的遺憾。

    而林黛玉的寫詩風格從她教香菱作詩可以看出一二:

    香菱學詩,黛玉首先推薦給香菱的是《王摩詰全集》,把王維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了,然後再讓香菱讀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絕。肚子裡有了這三個人做底子,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靈運,庾信,鮑照等人的詩看一看。黛玉首推王維,而且特別關照香菱把自己選的有紅圈的有一首念一首,可見十分推崇王維。王維精通詩、書、畫、音樂等,尤其擅長五言,詩歌多描寫山水田園,有“詩佛”之稱。書畫精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黛玉的《杏簾在望》《問菊》等就有王維和陶淵明的影子。

    等到香菱看完這些書,還書時和黛玉談到詩的好處,提到“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中, “餘”字和 “上”字怎麼用得好時,黛玉告訴香菱,王維的這倆句還是套用了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倆句,而且指出這兩句更比前倆句淡而現成。可見,黛玉作詩喜淡,喜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意味,不喜歡晦澀難懂朦朧迷離的意境。所以她才說不喜歡李義山的詩。

    但是黛玉卻獨愛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淅瀝的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片錯落有致的聲響,別具另一種美。“這一句景中含情,聲情並茂。與黛玉的《秋窗風雨夕》有異曲同工之妙,秋雨敲荷,秋雨敲窗,同樣的夜晚,同樣的雨聲,所以黛玉才獨愛這句詩。

    黛玉是一個清新自然的女孩兒,個性率真。文如其人,她的詩詞清淡自然卻不乏傲骨,所以她不喜歡李義山那些刻意書寫的隱晦綺麗的詩篇,卻獨愛他那句毫無雕飾的“留得殘荷聽雨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晶片行業中的龍頭企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