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廈大神秘人

    第一 官渡之戰

    曹操統一北方關鍵一戰,打敗最大勢力袁紹

    第二 赤壁之戰

    孫劉聯軍抵抗曹操

    第三 夷陵之戰

  • 2 # 像魚兒一樣自由

    “三國”時期的戰爭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稱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

    作戰雙方:曹操 袁紹 公元199年,袁紹挑精兵十萬,以烏巢為糧倉,進駐黎陽,與曹軍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戰,曹軍疲憊不堪。然而,得於從袁軍叛逃的許攸(曹操同鄉)的幫助,曹軍轉敗為勝,獲得勝利。後攻陷冀州,直搗黃龍,殲滅了袁紹勢力,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這是三國時代的第一場大戰,也是一場幾萬人戰勝幾十萬人的驚人戰役。

    赤壁之戰

    作戰雙方:曹操 孫權(孫權軍 劉備軍)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隨即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奪取荊州。休息三個月後,又揮師南下,這次號稱百萬,妄圖殲滅江東孫氏政權。而孫權與劉備在諸葛亮、魯肅及周瑜等人努力下組成聯軍,史稱“孫劉聯軍”。而後,龐統獻連環計,黃蓋獻苦肉計,曹操接連中計,孫劉聯軍在以東南風大作的夜晚發動急襲,點燃了連在一起的曹軍戰船,曹操大敗而逃,狼狽逃回許昌。從此,曹操的勢力,就再也沒能擴充套件到江東,並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這是三國時代的第二場大戰,“孫劉聯軍”漂亮地贏得了赤壁大戰的勝利。

    夷陵大戰

    作戰雙方:劉備 孫權 夷陵大戰又稱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221年七月,劉備稱帝3個月後,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勸諫,毅然率大軍伐吳。 東吳國君孫權立即以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猛烈地使用火攻,將劉備駐紮在山林之中的八百里聯營付之一炬,劉備大敗而逃,最終在白帝城悲愴地死去。

  • 3 # AA流浪四方AA

    1.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1萬騎兵,以黎陽為大本營;命令顏良為先鋒,渡河進攻白馬。曹操用荀攸之計,揚言渡河抄襲袁紹後路,袁紹命令顏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擊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張遼、關羽為先鋒,自己親自領主力直撲白馬,與東郡太守劉延夾擊顏良,顏良遂陣亡。袁紹大怒,命令全軍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將文丑與劉備為先鋒,直撲白馬。曹操放棄白馬,向延津撤退,並親自帥精銳殿後,並故意放輜重;文丑、劉備帶6000多騎兵追擊,四散搶輜重;曹操乘機命令攻擊,袁軍大亂,文丑本人也被殺;曹操為誘敵深入,退回官渡。袁紹又不聽田豐的計謀,並將他押送到鄴城。袁紹擺開聯營,步步進逼;曹操作出反應,命令于禁、樂進攻擊兩翼,大勝。袁紹為贏得勝利,在南方向李通、劉闢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領兵消滅暗通袁紹的地方豪強;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帶領騎兵星夜前往鎮壓劉闢、劉備。袁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寫書讓江東孫策北上偷襲許昌;曹操謀士郭嘉認為孫策過於輕佻,必死於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孫策受到仇人阻擊,傷重而亡(一說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殺孫策)。曹操與袁紹相持日久,軍糧不足,意欲退回許昌,荀文若力勸曹操堅守,並最大限度支援前線。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襲袁紹大將韓猛,燒燬韓猛押運的幾千車糧草。袁紹謀士許攸建議袁紹派偏師偷襲許昌,搶走漢帝,遭到拒絕後又因為家屬被審配收監,許攸無奈投靠曹操,並建議曹操偷襲袁軍糧草堆放地烏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營,自己領夏侯淵、張遼、曹仁等直撲烏巢,同時命令徐晃偷襲袁軍另外一糧草堆放地故市;曹軍假裝袁軍,騙過袁軍的盤查,偷襲烏巢。訊息傳到袁紹耳中,袁紹不聽從大將張合應重兵救烏巢的建議;卻聽從謀士郭圖意見命張合、高覽率重兵強攻曹軍大營,只派出少量騎兵救烏巢。救兵到達烏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烏巢袁軍營,擒守將淳于瓊,燒燬所有物資;再回頭擊敗來救的袁軍騎兵;同時徐晃也攻下故市,燒燬所有的物資。訊息傳到袁軍大營,郭圖為免獲罪,造謠說張合為烏巢之敗而幸災樂禍,同時派人通知張合說袁紹要殺張合,張合無奈投降曹軍。曹操遂大舉反攻,袁軍毫無鬥志,大部分投降曹軍;袁紹等人僅僅與800親兵逃走;後7萬多投降計程車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謀士沮授為曹操誠意所動而投降,後得知家屬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殺;袁紹另一重要謀士田豐被聽信讒言的袁紹所殺。官渡大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精彩的戰役,也是戰爭史上著名的範例;它標誌著曹操正式稱雄於北方,為北方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2.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劉表病重,孫權於是加緊時機向荊州進攻;投靠劉表、駐紮新野的劉備也藉口抵禦曹操和孫權,把所屬軍隊擴充到幾萬人,並命令關羽於樊口大力訓練水軍,準備搶奪荊州;劉表長子劉倚為後母蔡氏家族所逼,進駐夏口。8月,劉表病死,次子劉宗在實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張允、蒯越等的支援下,任荊州牧。曹操於是率領大軍迅速從葉、宛的小路南下,擊敗劉備守軍,佔領新野;劉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議下投降曹操。劉備企圖佔領南郡(江陵),依靠那裡大量的物資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劉備意圖後,自己親自率領5000精銳騎兵星夜追擊劉備,由於大量百姓跟隨劉備南下,曹軍於當陽長坂為追上劉軍,而關羽、諸葛亮已經事先撤退到夏口,劉軍大敗,劉備、趙雲等“僅以身免”;劉備無奈只好改變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後,又攻取、招降了荊州8郡,受降劉宗水、陸軍達10萬人;劉備於是派諸葛亮與孫權結盟,孫權在聽取了周瑜、魯肅、諸葛亮的分析後,決定抗曹,並命令周瑜、魯肅、程普帶3萬多水軍與劉備回合。11月,曹操率領10餘萬大軍,進攻夏口的劉備;曹操水軍在赤壁與孫劉聯軍遭遇交戰失禮,曹操領主力到達後,大軍在烏林駐紮;由於水土不服,曹軍大量染上血吸蟲病。為了克服曹軍不適應水戰的缺點,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隻用鐵索連起來,形成為日後慘敗致命的“連環船”。周瑜、黃蓋等人發現連環船有不易躲避火燒的致命弱點,決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風,而江南由於氣候問題,每年在12月有幾天是反常吹東南風;為方便縱火,周瑜、黃蓋使出“苦肉計”,曹操被矇騙上當。在一個北風轉東南風的夜晚,黃蓋詐降,成功縱火,曹軍大亂,聯軍乘機進攻;曹軍大量燒死、淹死、投降,曹操在親衛隊的保護下,倉皇從華容道逃回江陵;為避免戰船落入聯軍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燒燬其他營寨的所有戰船。同時孫權在南方進攻合肥,曹操無奈命令張遼、樂進、李典星夜馳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許昌。一年後,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陽、樊城,荊州大部分於是落入劉備、孫權手中。209年,孫權從東線進攻合肥,於合肥為劉馥所擋。曹操10餘萬大軍,敗給了只有5——6萬的孫劉聯軍,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蟲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軍隊喪失了戰鬥力,而曹操過於驕傲輕敵是主要的主觀原因;而聯軍充分的利用了各個有利的條件,所以贏得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赤壁之戰,曹操的所有水軍全部喪失,而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實力大大增強,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中國的機會,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大。 3.漢巴之戰 公元215年,曹操以張合、朱靈為先鋒,帶5000兵馬在前面開路,自己帶領帶領10萬大軍從陳倉出發。張魯提議投降曹操,其弟弟張衛與大將楊昂等實力派堅決反對,張衛、楊昂率數萬人堅守陽平關;曹軍多次強攻不下,於是決定假裝退兵迷惑張衛,張衛遂減少守軍。曹操馬上命令乘夜強攻,由於守軍兵力薄弱並戒備鬆懈,陽平關於是失守,楊昂戰死;曹軍繼續攻擊其他的營寨,驚動了山上的幾千只夜糜,夜糜衝進張衛大營,引起人喊馬嘶,曹操以為張衛反擊,於是命令夏侯敦、許褚等將領主力大舉進攻,張衛不敵,遂投降,奪取陽平關集中體現了曹操的軍事指揮藝術才華。張魯再次提議投降,遭到閻圃的反對,張魯於是封藏而前往巴郡。曹操知道張魯有心投降,於是用高官收買了巴族七姓首領,張魯無奈投降。曹操又命夏侯淵、徐晃、張合攻下三巴,同時關中的程銀、侯選等叛將也投降曹操,曹操於是佔據了漢中、巴郡。 劉備得知曹操平定了漢巴(其中巴東的首府為現在的重慶),對自己威脅極大,只好向孫權妥協,孫權也想借此在合肥發動攻勢拿下淮南,於是雙方中分荊州。於是劉備命黃權攻取三巴,殺投靠曹操的巴族首領杜獲等人,曹操命張合反攻,攻下巴東、巴西,並遷移百姓往漢中,又與張飛大戰50多天,被張飛所敗。曹操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漢巴的措施後留下夏侯淵等人留守而自己班師回洛陽(繼續進攻劉備是否合適後面有分析),並遷移8萬多人民回關中。劉備集中力量後,先以張飛、馬超、吳蘭進攻武都,在下辯一帶隨時阻擋關中曹軍增援漢中;自己領法正、黃忠、趙雲等人率主力進攻夏侯淵據守的陽平關。曹操馬上命令曹洪、曹休(本來是曹植當主帥,由於曹丕作怪——)增援漢中,在下辯與劉備軍展開激戰,破吳蘭,吳蘭逃入陰平,為當地人所殺,後擊敗馬超、張飛,平定響應劉備的地方首領雷定等部。劉備向諸葛亮求救,諸葛亮號召“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最大程度集中力量支援前線,形勢對曹操相當不利,曹操親自駐軍長安,並命令曹仁平定向關羽投降的宛城守將侯音。劉備親用法正的計謀,調動夏侯淵的一半軍隊增援張合,然後乘夜偷襲夏侯淵,第二天凌晨,劉備派黃忠偷襲正在指揮修補鹿角的夏侯淵,夏侯淵遂被殺,張合被逼收集殘兵回守陽平關。由於形勢更加嚴峻,曹操於是親自到漢中前線,命令徐晃偷襲陳式據守的馬鳴閣,恢復了漢中與下辯的聯絡;劉備命令部下堅守陣地,同時襲擾曹操的補給線,又命令趙雲、黃忠偷襲北山,燒燬了曹軍萬餘袋糧草。曹操無奈,只好讓曹真去下辯接曹洪,放棄漢中,同時遷移幾萬戶百姓回關中。漢中之戰的結果,基本決定了三國鼎立。 4.關羽失荊州 公元218年10月,南陽百姓因不堪剝削暴動,宛守將侯音乘機叛亂,致函關羽求助;關羽反映遲鈍,侯音為曹仁所擒殺。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為將,督7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8月,山洪爆發,淹于禁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將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並於樊城北佈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吏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眾暴動,響應關羽,鄴城魏諷乘機企圖發動政變;即所謂“威鎮華夏”。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並命名將張遼火速援曹仁。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抽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後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將戰艦偽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至公安,迫蜀守將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並厚待關羽將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將士,撫慰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絡,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搖。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短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後關羽敗亡麥城。 5.夷陵之戰 公元219年,關羽被呂蒙擒殺,荊州為孫權所有,劉備在巴山以東的勢力全部消亡。為挽回既得利益,併為關羽報仇,不顧大臣勸告,決意東出,令車騎將軍張飛自閬中(今屬四川)會師江州(今重慶)。張飛出發前被部將刺殺,劉備仍令諸葛亮留成都,趙雲在江州為後軍督,自統大軍於七月東征。孫權向劉備求和不成,進一步與魏修好,八月再次遣使稱臣。曹魏趁勢封孫權為吳王,加緊離間孫、劉。孫權接受封王,同時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徐盛、韓當、孫桓等部5萬人拒蜀軍;令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守益陽(今屬湖南),企圖阻止武陵(今湘西、黔東及鄂西南一帶)土著部族助蜀。當4萬蜀軍進攻巫(今四川巫山)、秭歸(今屬湖北)時,陸遜針對蜀軍勢盛、求勝心切以及地形於己不利的狀況,採取先讓一步、集中兵力、相機決戰的方略,令守將李異、劉阿率部退至夷陵成亭(今湖北枝城北,長江東岸)一帶,據守有利地形,將幾百裡峽谷山地讓給劉備,以疲憊蜀軍。次年正月,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二月,親率諸將自秭歸南渡,經崎嶇山道,進至夷陵、夷道(今枝城)一帶連營,坐鎮I亭指揮;以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諸軍至夷陵北,與吳軍相拒,兼防魏軍襲擊;派侍中馬良進至武陵郡,接應反吳投蜀的部族首領沙摩柯,爭取更大支援。當劉備遣前部督張南圍孫桓於夷道時,吳軍眾將請求陸遜派兵救援,陸遜知孫桓得人心,且夷道城堅糧足,堅持不予分兵。蜀軍頻繁挑戰,吳將急欲迎擊,陸遜耐心勸止,堅守不出。有的老將和公室貴戚出身的將領企圖各行其是,欲貿然出動,陸遜繩以軍紀,嚴加制止。劉備埋伏8000蜀兵于山谷,派吳班在平地紮營,企圖誘陸遜出戰。陸遜識破其計,仍不與戰。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蜀軍遠道出師,速決不成,且營地分散,運輸困難,兵疲意懈。時值暑熱,劉備將水軍移駐陸上,失去主動。閏六月,陸遜認為時機成熟,決定由防禦轉入反攻。先以火攻破蜀軍一營,繼令諸軍乘勢進攻,迫使劉備西退。張南聞訊,亦棄夷道北走,受朱然、孫桓南北夾擊,戰死。陸遜即令水軍封鎖江面、孫桓等扼守夷陵道,分割蜀軍於大江東西,進而各個擊破,火燒連營,克營40餘。蜀軍死傷慘重,將領杜路、劉寧投降,大督馮習及沙摩柯被殺。劉備敗退西北馬鞍山,依險據守。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殲蜀軍數萬。劉備領餘部趁夜向西突圍,後衛將軍傅肜等被吳軍斬殺。劉備軍退向秭歸,並令驛人於險道上燒鐃鎧阻塞道路以斷後。吳軍將領紛紛請戰欲大舉追擊。陸遜為防曹魏襲吳,僅派李異、劉阿跟蹤至南山(指秭歸南岸之山)。黃權因歸路被吳軍截斷,率眾投魏。劉備收集散兵後由秭歸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李異、劉阿於八月還守巫。次年四月,劉備病亡。 6.諸葛亮北伐 公元228年,曹丕病死,諸葛亮乘機出兵漢中,自己帶領大軍直撲曹魏據守的祁山;同時派老將趙雲、鄧芝帶領偏師從斜谷出發揚言攻打湄城,然後進攻曹魏中心城市長安;由於蜀軍經過2年多的養精蓄銳、準備充分而曹魏準備不足,蜀軍很快攻下祁山,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投靠蜀,曹魏朝野震動。魏明帝曹睿馬上命令大將軍曹真率領15萬大軍由長安出發,馳援湄城;智勇雙全的名將張合領5萬精兵星夜截擊諸葛亮部隊;自己也親自到達長安坐鎮。諸葛亮以馬謖為先鋒,搶先佔據戰略要地街亭,馬謖不聽副將王平的苦告,把軍隊駐紮在附近小山,同時讓王平在附近駐紮;張合到達街亭後,分一部分兵馬阻止王平與馬謖合兵,自己帶領主力把馬謖軍隊圍在山上,同時命令放火燒山;馬謖大敗,不敢見諸葛亮,而逃回成都,後病死在獄中。蜀軍失去街亭後,基本為張合所鉗制,無法突破張合防線;而東線的趙雲部也為曹真的優勢兵力所敗;諸葛亮無奈只得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在北伐前,大將魏延提出由他帶領5000精兵從斜谷出發抄近路直取長安,為諸葛亮所拒絕。 當年冬天,曹魏大司馬曹休在石亭為吳所敗,關中主力東下救曹休。諸葛亮乘機殺出散關,包圍戰略要地陳倉;由於曹魏大將軍曹真早料到諸葛亮必定會有此著,事先讓智勇雙全的將軍郝昭領3000兵馬守陳倉。由於陳倉地勢險要,易守南攻,再加上郝昭在上任後準備了大量的滾石、油脂、火箭等物資,還加固了城牆。蜀軍在強攻了20多天後還沒有攻破,蜀軍糧草不足,曹魏名將張合也帶領大軍前來支援;諸葛亮只得命令退回漢中,設伏兵殺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第二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公元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陳壽之父)取武都、陰平兩個小郡。第三次北伐雖然是獲得了兩個郡,但無法扭轉被動的劣勢。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攻打曹魏據點祁山。曹睿命令司馬懿、張合等帶大軍迎戰諸葛亮;諸葛亮留下王平領一部分人馬繼續攻打祁山,自己率領主力與司馬懿決戰;在路上擊敗曹魏涼洲牧郭淮部,搶收當地小麥當軍糧。司馬懿知道蜀軍遠道而來,再加上補給線漫長而艱辛,於是堅守不出;後諸葛亮設計敗司馬懿,司馬懿更是堅守不出。但蜀軍由於負責後勤的第二號實權人物李嚴(李平)糧草供應不上,而假傳後主命令讓諸葛亮退兵,諸葛亮無奈只好退兵;司馬懿得知諸葛亮退兵,命令大將張合追擊,張合抗議,司馬懿強行命令張合追擊,張合為諸葛亮所置伏兵射殺;第四次北伐也是以失敗告終。 公元234年,經過3年修養生產的蜀軍,一改過去從祁山出發的老路子,從斜谷出兵,同時發函讓孫權配合作戰;曹魏也司馬懿帶領大軍與諸葛亮對峙。諸葛亮到達五丈原後,為了和曹魏軍隊長期作戰,在當地進行屯田;孫權軍隊也為魏明帝曹睿親自帶領大軍擊敗,孫權退回建業;司馬懿知道蜀軍不可能長期作戰,也採用堅守不出的老辦法等待蜀軍糧盡而退,不論諸葛亮怎樣激將,還是堅守不出。由於軍旅生活的艱辛和勝利遙遙無期,諸葛亮病重;諸葛亮拋開副統帥魏延與姜維、楊儀等商量後事。諸葛亮死後,以楊儀為主帥,讓魏延殿後;魏延與楊儀不合,先南歸燒閣道,為楊儀所敗,和兒子逃回成都路上被楊儀派馬岱所殺。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以失敗便告終。

  • 4 # 肥仔米99199

    三國最著名當然是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 曹操以弱勝強 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一戰。

    赤壁之戰 孫劉聯軍打敗曹操 曹操一統天下夢想變成泡影 此致 三國鼎立的時期開始形成。

    夷陵之戰 劉備為了奪回荊州和報兄弟之仇而發動的戰役,以劉備失敗告終,這一戰 三國鼎立最終形成,此後的幾十年 三國的版圖幾乎都沒有變化。

  • 5 # 瀚玉海

    三國時期,軍閥割據,攻伐不斷,戰爭無數,其中大規模且又改變格局的有以下三大戰役:

    一、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兩軍相持於官渡。之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大漲;而袁紹大敗公孫瓚,盡得河北之地.曹袁決戰勢所難免。

    在這一役中,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先襲取袁紹設於烏巢的糧倉,再全面擊潰袁軍主力,從而寫下他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一頁,也給中國歷史留下了一則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這一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二、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率水陸大軍,號稱百萬,先取荊州,再伐東吳。

    孫權在生死存亡關頭,與劉備結成聯盟,共抗曹操。孫劉聯軍由周瑜指揮,於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軍。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也是三國時期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戰爭。

    這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為報孫權殺關羽、襲荊州之仇,起傾國之兵攻打東吳。

    戰事初期,劉備順風順水取得多場勝利,孫權求和不成,為避免兩面受敵,決意向曹魏稱臣,又起用陸遜全面指揮作戰。陸遜取持久戰術,消耗蜀軍,雙方相持七八個月後,東吳終於在夷陵一帶採用火攻大破蜀軍。

    夷陵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這一戰使蜀吳兩國元氣大傷,特別是作為戰敗方的蜀國,從此失去北伐曹魏的能力,也使曹魏坐收漁人之利。

  • 6 # 猴大爺說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各路諸侯逐鹿中原,為爭奪各自的地盤而展開了猛烈的廝殺。

    除去官渡、赤壁、夷陵等幾次著名的大戰之外,還有一些戰役,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是參戰雙方,以及參戰將領,戰爭的結果及其影響力絲毫不亞於前邊所說的三場戰役。

    第一戰:袁紹VS公孫瓚 界橋之戰

    該戰役是袁紹和公孫瓚為爭奪冀州統治權而開打的一場戰鬥。自從大殿之上與董卓拔劍對峙之後,袁紹出京師奔冀州而去。彼時冀州牧韓馥駐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公孫瓚打著討伐董卓的名義進入冀州,打算偷襲韓馥並取而代之。韓馥很害怕,聽了高幹、荀諶的遊說,韓馥就把冀州讓給了袁紹。

    兵不血刃而奪冀州,袁紹的實力一下子增長不少。但是由於公孫瓚那邊在討伐青州黃巾的戰鬥中取得重大勝利,勢力範圍和影響力越來越大,冀州一些地方無不望風歸順。

    在這樣的背景下,袁、公孫兩軍在界橋展開了第一次會戰。

    按照公孫瓚的戰鬥部署,步兵三萬人以方形陣居中配置,騎兵為兩翼,左右各五千,公孫瓚精銳的白馬義從此次隨軍出征,並作為中間力量。同時在陣型的兩邊還配有弓弩手,左邊射右邊,右邊射左邊。而袁紹這邊,麴義帶領八百弓弩手列陣在前,袁紹以數萬步兵列於其後 。

    戰鬥的經過,公孫瓚先用騎兵衝擊,麴義的弓弩兵一陣猛射,打死了包括公孫瓚設定的冀州刺史嚴綱在內的一千多人,公孫瓚騎兵敗退,麴義趁勢反擊,一直打到界橋,擊敗了公孫瓚的後衛部隊,並衝到了大營。看著前邊打的挺順利,袁紹溜溜達達也沒什麼防備,就下馬卸甲休息等著戰報了,周邊只有精銳的大戟士百餘人收尾。就是這麼寸,二千多公孫瓚潰軍騎兵突然出現,衝著袁紹這邊一陣猛衝猛打,田豐看著情況,拉著袁紹趕緊往牆縫裡鑽,袁紹此時的表現還是挺爺們的,把頭盔往地上一扔,說了一句特爺們的話,然後就帶著手下這一百多口子拼命的反擊,幸虧公孫瓚的潰軍不知道袁紹就在這裡,否則歷史有可能改寫了。再之後麴義帶兵回援,公孫瓚軍敗撤退。

    此戰雖然規模不算很大,但其意義在於,這是董卓造逆天下紛亂開始後,諸侯間第一場為了搶奪地盤而爆發的戰爭。此戰的結果鞏固了袁紹在冀州的地位,遏制了公孫瓚的勢利發展,其賴以縱橫疆場的“白馬義從”精銳騎兵損失慘重,為其後來的發展及滅亡埋下了伏筆。

    第二戰 袁紹VS曹操 白馬、延津之戰

    白馬、延津之戰,是袁曹雙方第一次以大規模的兵力進行的對抗。戰前,沮授曾勸袁紹不要讓顏良孤軍深入,但是袁紹不聽,結果顏良被殺,再派文丑,結果文丑也被殺了。

    鑑於此沮授再一次建議與曹操打持久戰,以長期對峙拖垮曹操,但此時的袁紹早已不是界橋之戰裡那個擲兜鍪於地振臂大呼的袁紹了,那時的他還有些英雄氣息。

    而此時儼然一個賭徒,他認為憑藉自己強大的實力完全可以殲滅曹操,又好像一個孩子,總是要把兜裡所有的好東西都拿出來拼一拼、比一比,顯得那麼急功近利,沒有理性。本就毫無主見他被自己的感性和功利所支配,結果不僅搭進去了兩名大將,最後還把家底兒都搭進去了,老命也沒了。就像曹操曾經說的那張“ 袁紹這個人志大智小,色厲膽薄”。

    白馬、延津之戰作為官渡決戰的前哨戰役,曹公從不利的局面中尋找戰機,化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成功打擊了袁紹的部隊,為日後的官渡之戰奠定了基礎。

    第三戰 曹操VS劉備 定軍山之戰

    定軍山之戰,是漢中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整個漢中戰役的轉折點。漢中戰役期間,曹劉雙方可謂是將星雲集精銳盡出,實實在在的打了一場全明星陣容級別的戰爭。劉備這邊,除了關羽鎮守荊州之外,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能打的將領都來了,曹魏那邊也是集中了包括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在內的諸多名將,儘管曹休、曹真、郭淮在漢中之戰時還只是個軍師一級的指揮員,但在之後成長為方面軍司令員的道路上,特別是對郭淮、曹真等之後長期和蜀軍在關中地區作戰的將領來說,其意義不言而喻。

    在此戰之前,曹劉兩家攻戰互有勝負,雙方僵持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為打破僵局做準備。

    定軍山失守,夏侯淵被斬,對曹魏來說後果是嚴重的,原本嚴密的防守體系就此被實實在在的打開了一個缺口,兵力的損失,使得原本捉襟見肘的防守力量更加艱難。其次,夏侯淵既然字妙才,而且其駐守關中多年,為曹操所依仗西部臂膀,其文韜武略可見一斑,此柱國之臣的死亡對於前線作戰將士的打擊是可怕的。第三,老將黃忠年逾七旬陣斬夏侯淵,蜀軍前線因此士氣大振,在凌厲的攻勢打擊下曹軍節節敗退,韓浩、夏侯德等將領相繼戰死,即使曹操親臨漢中也無法挽回敗局,只能以“雞肋”自嘲。

    “人苦不足,既得隴復望蜀”估計曹操在被劉備逐出漢中後一定特別後悔當初沒有乘勢一鼓作氣拿下益州。定軍山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漢中之戰劉備集團的完勝,漢中之戰的勝利確立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格局,擁有益州、荊州、上庸、漢中等地區的劉備迎來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火箭一換老闆就直接聯盟第一了?難道之前亞歷山大沒看到會有這種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