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開水望天藍

    堯舜禹的禪讓制,是古文明的開始,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權威代表。禪讓,是最無私的,最以廣大民眾為核心的,固有,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人類骨子裡最純潔的性情。

    我們偉大的祖國就是這種文明的延續,我們的領導者,均是民眾選舉,這就是以民為核心的最高境界,所以,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 2 # 為你遠來

    古代帝王制主要有兩種:世襲和禪讓。

    直到周以後,世襲獨居壟斷地位,禪讓傳達的是一種天下為公的大氣與大度。

    堯禪讓給舜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美德與美談。

    按道理講,堯也不是不可傳位給自己的長子:丹朱。可這個丹朱按現在的話來講,實力坑爹的選手,倚仗自己老子帝王長子,胡作非為,並沒有得到廣大百姓和部落長老的認同。堯也覺得不該讓他繼承大統,否則是對天下蒼生的不負責。

    在堯在位六十多年的時候開始物色合適的接班人。

    首先從體制內找找吧,恰巧洪水氾濫,需要能臣治理,開了個會,和大臣們商量了一下,推薦了鯀(gǔn),這名字這發音,一看就要跟帝王之相拜拜了啊……此人傳說還是夏禹的父親。

    治水九年,毫無進展,如何服眾?估計此刻推薦的大臣們頭上也是滿頭大汗啊。

    木的辦法,召集四大長老繼續尋找良才,既然體制內找不到,那就民間選拔,算是海選吧,長老們推薦了舜。

    主角登場了,據說舜在家裡極為不受待見。生母很早就不在了,後孃和父親又很偏袒同父異母的弟弟。即使如此,舜依然可以跟他們很好的相處,品行道德很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只達到一個條件修身。偉大的帝王自有廣闊的胸懷,堯將自己兩個女兒許配給舜,並讓九個兒子與舜相處,後來發現安定祥和一片,舜的父親和後孃就很嫉妒,想陷害舜,讓舜去糧倉幹活,剛爬上去,梯子拿走,底下放火。舜轉身找梯子不見,無奈之下,手裡拿著這樣的斗篷飛了下來;此計不成還有另策,叫舜下井榦活,老父和弟弟在上往井下扔磚頭,可是舜居然另挖了條隧道安然無恙的出來了。不計前嫌相處依舊。當然這有神話的意味了,總之,舜乃仁愛之人。

    後來,舜去輔佐堯,各方面出類拔萃,以理服人,不負眾望。

    堯禪讓舜的故事結於此~

    其實,禪讓的意義在於讓能者居之,任人唯賢,也是民主的體現。

  • 3 # 一塵幽夢

    堯舜禪讓準確的說還有禹,其實堯舜還算的上是禪讓畢竟那個時候也就算是個部落首領而已,舜禪讓給禹是要打引號的,因為禹取的是舜的女兒。這樣其實就禹給傳位給啟,從此以後便成了家天下,為封建帝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促進了中央集權,算是中華文明的一大進步。

  • 4 # 知秋者葉

    曹丕篡漢時親信華歆威逼漢獻帝,漢獻帝三讓之後,曹丕以行堯舜之事而行其父終生未能之事。堯舜之事自始而被蒙羞。

    真正的堯禪讓於舜是偉大而赤誠的,那個時代是中國部族民主政治的開端,當時民風淳樸,政治清明,首領的傳承在貴族之間遴選,在長達數十年的考驗下天下盡服堯的德行,舜的能力、孝順。

    今時今地無不令人神往!

  • 5 # 梅軒說三國

    顓頊死後,帝嚳繼位。帝嚳之後,再傳至堯。本來繼位的是堯的哥哥摯,但是治國才能不行,弟弟唐侯堯的威望越來越大,群臣就到唐去迎接堯為民作主,於是摯就把天下禪讓給了弟弟堯。書上是這麼說的,你說,誰願意把天下和權力拱手讓給別人呢?即使是自己的親弟弟。歷史上的所謂和平交班式的“禪讓”,其實都是騙人的,哪裡不是血雨腥風呀?

    堯的名字叫放勳。堯,是他的諡號,意思是翼善傳聖。

    後來堯老了,就問群臣,選誰作接班人好呀?群臣不知道大王的真實意思,就揣摩著領導的意思說,您的兒子丹朱就很好呀。堯說,這小子頑兇,不用他。你們說誰還行?有人就推薦了鯀,就是治水的大禹他爸爸。

    這時天下發了大水,洪水滔天,堯就用鯀去治水。結果用了九年時間也沒成功。堯帝為視察工作就搞了個南巡,巡視過程中看到鯀工作不力,就實施了嚴厲問責,將其誅於羽山。

    鯀既不行,群臣又推薦了舜。大家都說,舜他爸爸是個老糊塗,繼母很刁蠻,同父異母的弟弟又很狂傲,一家子都不是良民,但舜他爸爸罵他時他就聽著也不頂嘴,要打他時如果只是小打就挨著,如果往死裡打就趕快逃跑。因為真把自己打死了,不是讓爸爸擔個罵名嗎?一家人對他這麼不公平整天虐待他還要笑臉相迎,處處都替別人著想,您說,舜不是大孝子嗎?

    堯還不信,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許配給舜,看看他是怎樣對待女色的。結果兩個小公主到了舜的家裡,也給教育得彬彬有禮。堯真是偉大呀,為了找到國家的接班人,不惜把自己的兩個女兒作為考驗幹部的“試金石”。其實,舜長得並不英俊,他的小名叫重華,據說他的眼珠是雙的,也就是說,每隻眼睛裡都有兩個重疊的眼珠,古人說,這叫“重瞳”,有帝王之相,但也夠嚇人的哈。

    堯經過長期的考察,決定把天下禪讓給舜,而不是給自己不成器的兒子丹朱,他說,“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這就叫“天下為公”。《千字文》裡叫“推位讓國”。

  • 6 # 晉公子

    堯舜禪讓是一件令歷代中國士大夫都讚不絕口的盛事,但在我看來也是一件充滿疑點的懸案。

    關於這個故事的完整記載,《史記·五帝本紀·堯帝紀》中是這樣說的:

    當堯帝執政過七十年的時候,他向當時的四大諸侯也就是“四嶽”徵求對繼承人問題的看法,請他們推薦合適的人選。堯特別指出,無論是身份高貴的戚屬還是疏遠無名的平凡之人都在可推選的範圍當中。

    四大諸侯齊齊向帝堯推薦了虞舜。因為這個成長於惡劣的家庭環境中的小夥子表現出了無比寬容與忠厚的德行:

    他的父親雙目失明,而且似乎有些痴愚;他的繼母是一個口蜜腹劍的女人,對虞舜這個前任生下的孩子竭盡虐待之能事。繼母的惡劣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虞舜同父異母的弟弟象,因此象在舜的面前表現得非常驕縱,一點兒沒有長兄如父的尊重感。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虞舜依然能夠恪守為人子、為人兄的本分,敬養父母,友愛兄弟,使得家庭和睦,蒸蒸日上。

    在四大諸侯的極力推薦下,帝堯決定開始對虞舜進行系統考察。從考察環節的設定看,它基本上是按照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步驟進行的。

    一開始,為了驗證虞舜是否真有治家的才具,帝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也就是傳說中的娥皇、女英下嫁給虞舜。從一個籍籍無名的青年一躍而成為當朝駙馬,這在一般人看來當然是天上掉下來的福氣。

    但是,這份福氣可不是誰的雙手都能捧得住的,因為虞舜與娥皇、女英的結合是非常典型的孔雀女配鳳凰男的婚姻,身份嬌貴的太太,位高權重的丈母爹,哪一個是好伺候的?

    但虞舜硬是施展出了非凡的手段讓兩位公主在自家恪婦道,禮敬公婆。這個看起來地位低下的丈夫絲毫沒有委曲求全、自慚形穢的尷尬。

    經過觀察,帝堯認可了虞舜治家的本領,接著便開啟了對他仕途的考察。

    首先任命他擔任司徒,負責民政事務。這個安排看起來也是經過精心考慮的——既然虞舜的長才是治家,那麼理民不過是把更多的人交到他手下管理而已。

    虞舜的稱職很快便獲得了帝堯的首肯,於是他又轉到了其他若干個行政部門進行歷練,終於在外交部門工作,負責和諸侯之間的聯絡接洽時,因為得到了諸侯們的認可,提高了中央的威信,虞舜通過了又一個環節的考核。

    帝堯給予虞舜的最後一項考察是有點蹊蹺的。《尚書·堯典》的記載是:

    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

    ——《尚書·堯典》

    關於這個考察環節的內容,後世的學者們做出了兩種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解釋是:“麓”是“錄”的通假字。

    帝堯的安排是讓虞舜總錄國事,也就是登上三公之位,總攬國政。而虞舜雷厲風行、明察秋毫,終於讓帝堯下定了禪讓的決心。

    在這種解釋當中,帝堯對虞舜的行政才能的歷練是非常完整的:不但讓他從民政開始逐一熟悉政府的各個部門的具體工作,而且總攬國政的任命還進一步磨礪了虞舜統籌全域性的戰略眼光。

    對《堯典》,司馬遷顯然做出了另外一種理解:在他看來,一位名副其實的聖天子,不但要長養萬民,而且要澤及草木,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

    因此帝堯將虞舜獨自扔到了大山中,看看他是否能夠活著從裡面走出來。如果虞舜的靈魂真的與天地萬物聲息互通,那麼這個嚴酷的“荒野生存訓練”他就一定能夠透過。

    在司馬遷的這種解釋中,“平天下”的意義顯然從形而下的行政能力的歷練轉入到了形而上的道德境界的昇華。但這個敘述的背後,似乎隱含著上古時代政權與神權合而為一的荒蠻氣息。

    不管哪一種解釋是《尚書》的原意,但結果都不會改變:就在這最後一項考核透過之後,帝堯便決定向虞舜禪讓帝位了。

    即便我們以現代行政管理人才的培養眼光來審視虞舜的這段從政經歷,它都堪稱環環相扣、精密周全。

    但是作為一個曾經念過幾年法學本科的歷史愛好者,我卻對帝堯選擇接班人的動機產生了深刻的懷疑:

    首先,按照《堯帝紀》的記載,在帝堯決定考察虞舜作為接班人之前,他曾經有意將帝位禪讓給四大諸侯。

    可是當帝堯向他們幾位提出這個動議的時候,他們紛紛婉拒,表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勝任這副千斤重擔。

    在那樣一個遠古時代,社會分工當然不可能像今天這麼嚴密,但這也不意味著擔任行政管理工作不需要專門的知識和經驗——否則虞舜又何必經歷這麼多的考察環節,去歷練治國理民的本領呢?

    如果說擔任天子、治國理民是一項專門且複雜的工作,連帝堯身邊最得力的四大諸侯都無法勝任,那麼一天行政履歷都沒有的虞舜憑什麼獲得四大諸侯的一致推薦,帝堯又怎麼可能接受這個推薦呢?

    其次,根據《五帝本紀·舜帝紀》的記載,虞舜從成為帝堯的女婿到最終獲得他的禪讓,這段歷練的經歷長達二十年。

    無論帝堯是如何英明的領導人,無論他鑑人識才的本領如何的出神入化,我都很難相信他能夠在二十年前就準確地預見一個年過而立卻尚未涉足政壇的人將來會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實際上如果我們以漢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來衡量虞舜出仕之前的治家成績,他了不起就是達到了“舉孝廉”的標準。“

    舉孝廉”只不過是躋身公務員隊伍的第一步,誰能在這個時候就去想象一個人最終會成為國家元首呢?

    我們且看一看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

    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4年),時年五十九歲、總攬國政的曹操回憶起自己二十歲剛舉孝廉時的人生目標,那也不過就是作一個稱職的州郡長官,獲得一世清譽而已。至於後來稱孤道寡的千秋功業,比肩周文王的終極追求,這些都是在漫長的政治歷練中逐漸清晰,逐步建立起來的。

    事實上,虞舜在一開始並不是以帝堯的接班人的身份進入官場的。

    《五帝本紀·舜帝紀》的記載是: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鹹薦虞舜曰可。

    ——《五帝本紀》

    在虞舜三十歲那年,堯請四大諸侯推薦可用的人才,四大諸侯一致推薦了虞舜,因為他的孝行早已著稱於世。

    從邏輯上推斷,我認為這個記載可能更近於事實。

    那麼《堯帝紀》的那段與此矛盾的記載又該怎麼解釋呢?其實這很簡單。在《三國演義》當中,羅貫中用了這麼一段文字來介紹甫一亮相的劉備:

    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

    ——《三國演義·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要知道,許多人對故事的複述往往都會表現出一種回溯式的特徵,也就是從事情的結果反過來去推想和評價它的前因。

    在幾年前,我陪母親去參加一場老同事的聚會。因為母親年輕的時候在一個三線建設時期搬遷來四川的工廠工作,所以我的童年也是在工廠度過的。

    那次與會的叔叔阿姨多數都是看著我長大的前輩。當年,他們其中不少人曾經為我這個調皮搗蛋的“熊孩子”感到氣惱。

    就在那天,一個曾經被我氣惱的阿姨問我現在做什麼工作,我回答說博士快畢業了。她接著我的話茬兒說出了一句讓我驚奇的話:“噢!怪不得嘛,小時候就愛讀書、好用功的小孩子長大了多半是有出息的!”

    聽到她的稱讚,我嘴上謙虛“過獎”,心裡卻在偷笑:“您當年向我媽媽告刁狀的時候怕不是這樣想的吧?”

    但她現在卻實實在在這樣想了,因為我的現狀改變了她對我過去的認知。

    羅貫中筆下的劉備也是這樣。如果這個鄉中小兒後來沒有成為蜀漢的昭烈皇帝,那麼“我為天子,將乘此車蓋”就只是一個垂髫小子不知深淺的戲言。

    可他終究當了皇帝,於是這句話也就成為他後日紫微入宮、左輔右弼的帝王命運的徵兆了。

    虞舜是帝堯的繼承人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但這個事實是後來才發生的。在當年,帝堯只是要找一個合用的人才,在四大諸侯的推薦下選中了虞舜,如此而已。

    即便帝堯是以招聘人才的態度將虞舜引入到國家的官僚體系當中來,他的人事安排仍有值得深究的隱秘之處。

    在《五帝本紀·舜帝紀》中,司馬遷說虞舜的家族自他以上五輩都“微為庶人”,而虞舜本人“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

    這樣的記載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誤解:虞舜就是一個勤勞而善良的農民,他能夠成為帝堯的繼承人那真是幸福從天上掉下來砸中了他的腦袋。

    但我們仔細想想,如果虞舜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帝堯只需要給他一頂官帽子,便足以表示對他的籠絡了,想必虞舜也將因此結草銜環,犬馬三生。

    帝堯又怎麼可能額外施恩,委曲自己的兩位千金下嫁農家呢?這個農民身上究竟有什麼值得他下這麼大本錢?

    答案只有可能是:虞舜根本就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非但不是一個農民,而且這個出身有虞氏貴族的部落首領在與帝堯聯姻之前就已經具有了相當可觀的實力。

    關於虞舜的出身,只要稍微推敲一下《五帝本紀》中的細節描寫,我們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司馬遷說虞舜的父親叫做“瞽叟”,也就是失明的老人。要知道在上古中國,擔任樂官的往往就是盲人。因為雙目失明的人聽覺會特別發達。

    虞舜的父親瞽叟很可能就是這樣一個樂官。

    我之所以做出這種推斷,是因為當虞舜與帝堯聯姻之後,帝堯曾經給予他如下的賞賜:

    賜舜絺衣與琴,為築倉廩,子牛羊。

    ——《五帝本紀》

    絺衣也就是細葛布做成的衣服。換下粗褐,穿上絺衣,等於後世所謂的“釋褐”為官。

    而虞舜擔任的官職就是樂官。因為上古時代的樂官是父子相繼的世職。將這把琴賜給虞舜,帝堯的意思是讓他修其世職。

    也就是說虞舜進入官場之後擔任的第一個官職並非司徒而是樂官。至於牛羊、糧谷,那是帝堯對新女婿額外的經濟貼補。

    更有意思的是,虞舜那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象得知他獲得的這許多賞賜之後,妒火中燒,決定要夥同父母謀殺虞舜。他們約定的分贓計劃是這樣的:

    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

    ——《五帝本紀》

    在這一起未遂的謀殺案當中,象是主謀,而他的父母是協從。按照雙方的分工推論,象理應分得更多的贓物。可是對於牛羊、糧谷這些實打實的財產,象都“慷慨”地讓給了父母,卻唯獨對虞舜的兩個妻子和那把琴垂涎欲滴。

    這是為什麼?

    因為娥皇、女英是與帝堯聯姻的紐帶,而那把琴則是樂官之職的象徵。

    換句話說,年輕的象想要搶奪的是哥哥虞舜的政治前途。至於錢嘛,官兒都做了還怕還撈不回來嗎?

    從上面這些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虞舜的出身絕不平凡。

    實際上,這個樂官世家的子弟在與帝堯聯姻之前很可能領導著一支非常強大的部落。帝堯正是因為不得不正視虞舜的能量,才選擇用政治聯姻的方式拉攏他的。

    《五帝本紀·舜帝紀》中記載: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

    ——《五帝本紀》

    虞舜出身“有虞氏”部落。從部落命名看,這應該是一個擅長漁獵的原始部落。

    因為按照《尚書》的記載,上古時代的“虞人”就是負責掌管山林川澤、鳥獸草木的官員。

    作為有虞氏部落的首領,虞舜不但精於漁獵,而且製陶的本領也非常了得,並且靠這門手藝掙了不少錢。

    有虞氏部落耕種於歷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濟縣一帶,地近蒲坂。他們製陶的本領很可能是臨近的“陶唐氏”部落(地址在今天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交流學習來的,而“陶唐氏”正是帝堯的部落。

    有虞氏因為有耕種、漁獵、製陶三駕馬車的同時拉動,實力增長非常迅速: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五帝本紀》

  • 7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世上哪有禪讓制

    要說禮讓,最高莫過禪讓,能把帝王之位讓出去的人簡直就是神啊。古人多有褒禮讓而貶利益之徒者,非也。看五帝這幾位:

    “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孫子繼承了帝位,算不上禪讓吧。“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玄器是黃帝的大兒子,高辛是帝嚳的堂兄弟,窮蟬沒有繼位的原因沒有記載,沒有說其善惡,不過帝位沒有流入外人之家啊。

    而“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這個一看就明白了,兄弟搶了哥哥的位啊。  

    帝舜玩的更花,“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闢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則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闢丹硃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硃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硃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已經代行了二十八年的天子位,讓出來,容易嗎?《竹書紀年》記載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不知太史公為什麼沒有采信。不過舜也真是個宣傳高手,把自己宣傳的四面光八面圓了,不過堯也沒有傳位給外人,不是兒子是女婿啊。

    至於舜傳位於禹,更是功高震主,群臣相謀而得,“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 看來刑罰於非議之人當從禹開先河啊。“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皋陶之死是個謎,看來禹是要撕破面皮家天下了。

    其實,太史公對此也有明示啊,“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好象告訴後人這事遷哥也沒有多大準頭啊。

     

     

  • 8 # 流年芳菲99

    在黃帝之後,先後出了三個很有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分別叫堯、舜、禹,他們都是很有作為的人那是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

    姚堯為人們勤勤懇懇的辦事,後來他年紀大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天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這件事。

    有個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置很合適。”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與人爭吵。”

    另一個叫讙(huan)都得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可是表面是一套,心裡又是一套,用他我不放心。”

    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說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蹟詳細說說?”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開了。舜的父親瞽叟(gu sou)是個糊塗透頂的人。舜的生母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的弟弟叫象,非常傲慢,瞽叟卻十分寵他。舜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卻待他的父母,弟弟很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有德行的人。

    一次,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舜用梯子爬上糧倉頂時,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想燒死舜。舜在糧倉頂上看到起火,想找梯子,梯子早被象搬走了,舜隨身正好帶了兩頂遮太陽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不甘心,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後,瞽叟和象就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了,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安全的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已經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想把舜的財產分了,當他走進舜住的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裡大吃一驚,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您呀!”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呢。”以後,舜還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的對待父母和弟弟。瞽叟、後母和象也不敢在暗害舜了。

    堯經過考察,認為舜確實品德好,又挺能幹,就把首領的位置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作“禪讓”,舜繼位後,像堯一樣又勤勞又簡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

    舜老了以後,又把職位禪讓給禹,自己遠行巡狩,在蒼梧勞累而死。娥皇和女英千里奔喪,眼淚落在竹子上,竹子就變成了有斑點的湘妃竹。因為娥皇女英最後溺死於湘水,傳說她們成了湘水的女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歉真的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