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其實商朝滅亡時,並沒有多少慘烈,反而相對平靜,只是一戰就解決了連續500餘年的商朝。
商朝建立時,曾開創了太平盛世,但到了後期,國力日漸衰弱,國內矛盾尖銳,到商紂王帝辛在位時,經常發動戰爭,歷史上的商紂王帝辛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君主,但並不是一個昏庸的暴君,商朝傳到帝辛手中時,已是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帝辛即位時,東方的東夷及南方的五苗相繼發生叛亂,帝辛忙於平定叛亂,多年的征戰,讓商的國力進一步衰弱。
這個時候西邊周部落逐漸強盛起來,周部落生活在渭河流域,也就是今天陝西的關中平原,周滅商表面上看就是一場牧野之戰就滅亡了商,其實本質是歷經數百年的強盛,一步一步消滅商的。
周滅商從周文王時代,就開始做準備了,主要分三步走:
1、周向商示弱,維持關係,暗中發展;
周文王時期,周的勢力不足與商抗衡,周文王主動向商示弱,並且還一度被商紂王的囚禁,周文王用大量財寶才換回自由之身,回國後大力發展生產。
2、逐步用武力消滅商的屬從國;
周文王在逐漸強盛的過程中,先西征,再東征,加強自身力量,先是向西邊征討犬戎及一些小國,穩定西邊後,開始對商朝的屬從國朝廷討伐,由於商當時忙於與東方的東夷和南方的五苗的戰爭,無暇顧及,周依次消滅了一些從屬於商的小國。
3、尋找機會,乘商主力東征之際,會盟諸候,大舉進攻商朝都城朝歌。
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即位,這個時候的周實力已經強於商,周武王乘商主力東征之際,率戰車三百輛,虎賁士兵三千人,帶甲士兵四萬五千人,先是與對商不滿的諸侯會盟,約定一起討伐商紂,接著大軍進攻商朝都城朝歌,也就是今河南淇縣。
商紂王聽說周聯絡諸侯來攻時,將都城的囚犯、奴隸及衛戍部隊武裝起來,在離朝歌四十餘里的牧野,雙方大戰,結果商紂王的部分一戰即潰敗,周部落軍隊大勝,兵臨朝歌城下,商紂王見大勢已去,在鹿臺自焚而亡。
商朝滅亡時,周並有沒趕盡殺絕,反而優待商朝遺民。
1、商紂王的兒子。周武王滅商後分封諸侯,仍然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於殷地,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殺死。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封於商丘,建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宋國直到戰國時期還存在。
2、商朝的王族箕子。箕子是商朝的王公貴族,商紂王死後,不願意歸屬周,帶著族人去了北韓,建立了箕子北韓,可謂是北韓最早的先民之一。
3、商朝在外征戰的軍隊。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去了哪裡,有傳言是這部分軍隊去了美洲,是美洲印地安原住民的祖先。
商朝雖然滅亡,但在當時並不算慘烈,只是一戰定乾坤,之後周也較為善待歸屬的商朝遺民,並沒有大規模的趕盡殺絕,可算是朝代的更替中較為和平的了。
-
3 # 大秦鐵鷹劍士
周滅商經歷了文王、武王兩代,最終在牧野周商兩軍決戰,商軍主力在征伐東夷,由奴隸組成的軍隊臨陣倒戈,周軍一戰滅商。因此僅從戰場上來講,畫面並不慘烈,慘烈的是後續的政治清洗。牧野一戰周王國聯軍有戰車400輛,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加上其它八百諸侯軍隊,周王國最多有六萬聯軍。商王朝發兵七十萬距周,這七十萬實有誇大之嫌,史學家認為商軍約17萬人。這次決戰只打了一天多,雙方傷亡約兩萬餘人,商軍倒戈而擊,紂王見大勢已去,就自焚而死。
夏、商、周時代戰爭藝術還不成熟,謀略運用得還十分少,雙方一般約定時間和地點,然後按照約定的時間達到約定地點,列陣而戰。說白了就是雙方一戰決勝負,沒有後世戰爭那麼複雜與迂迴,交戰雙方一般不擾民,老百姓也看不到戰爭,因為戰鬥一旦開始,一天就結束了!這種戰爭靠的就是士兵的勇氣與訓練,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要在戰士們精力充沛之時擊敗敵軍才能取得勝利。牧野之戰中,周軍先派出數百精兵挑戰商軍,打擊了商軍的信心,擾動了商軍的陣形,然後周武王親自領軍全面出擊,商軍不敵而後撤,最終商軍敗亡。
當然戰爭總是殘酷的,牧野之戰僅管沒有後世那麼慘烈,但是也沒有儒家說得那麼美好,周滅傷還是流血了,還是死了不少的人。周武王取得勝利後,按排人斬殺了妖婦妲己,並先用弓箭射了三箭紂王的屍體;然後用配劍刺紂王屍體;最後用利斧將紂王的首級斬下高掛城樓上。周武王虐待紂王屍體主要是為了表明紂王是他殺死的,這是他的功績之一。周聯軍勝利後在朝歌燒殺搶掠,《逸周書·世俘》中記載被殺死的商人有十八萬之多,被擄為奴隸的有三十三萬,還有一百餘名商朝貴族被當作人殉祭祀了周人祖先。周聯軍還獵殺了虎、熊、犀牛、鹿等動物,僅在武王名下就被獵殺了一萬多頭,並掠奪了大量的珠寶財物,僅佩玉就達到十八萬塊。
商朝被滅後,周聯軍兵分四路討伐商朝其餘部隊,不少忠於商朝的方國都被周聯軍消滅了。嬴族的是抗周最激烈的一族,他們在首領蜚廉的帶領下頑強的抵抗周聯軍,給周軍重大殺傷,同時蜚廉的兒子惡來(秦始皇的35代祖)也被周軍斬殺。周軍將嬴族打到東海之濱,徹底擊敗了嬴族,周武王俱怕嬴族的戰鬥力,不敢把嬴族留在老家東夷,於是將嬴族全部遷到西陲之地養馬戍邊,置於周王朝的嚴密監控之下。千里遷移,不少嬴族人死於路途,到了西戎之地後,受盡虐待,生活極端艱苦。最終嬴族透過救周王室立國,並完成了滅周的大業,建立了統一的大秦帝國。
-
4 # 冷兵器研究所
說到商王朝的滅亡,有一個特別慘烈的成語:血流漂杵!(《尚書·武成》所記:“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人死的太多,血流得太多,以至於木棍都被漂起來了。你說這場面慘烈不?
其實歷史上有過類似的記載,比如1098年6月3日,第一次東征的十字軍靠突襲拿下西亞名城安條克,並屠殺了包括大量基督徒在內的一萬人。對此,阿吉埃的雷蒙在他那編年史中寫道:“那兒發生什麼了?若我吐露真相,你怕難以置信。這麼說想必就夠了:至少在神殿,在所羅門的廊下,血水高到騎手的膝蓋和馬的嚼環。”
總之,雖然可能有所誇張,但血流漂杵和血水高到騎手的膝蓋和馬的嚼環,都說明死人眾多。
那麼牧野之戰時真能死那麼多人嗎?
你想,商軍很多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混戰一起,這樣的部隊只有被屠殺的命。況且雙方的戰鬥人員多以羌夷居多,他們好殺好戰,絕無“不忍人之心”。而且,那些倒戈的東夷人很可能傷亡慘重,因為他們處在戰場中央。周兵奮勇追殺時,可不會管你是不是倒戈的人。而且,商軍的精銳部隊也必然做了最後的堅決抵抗。因此血流漂杵絕對是真實存在的歷史。
另外,周軍還擁有當時重要的大殺器,駟馬戰車!
根據出土墓葬與文物顯示,相對於商軍的雙馬戰車,周軍裝備的是由四匹馬所拉動的駟馬戰車!
由於牽引力更增加了一倍,周軍的戰車也就可以造得更為堅固。出土文物顯示,周代戰車相比商代戰車增加了很多青銅鑄造件,比如車軸、車輪部位,很大地加強了車體強度。
而且由於是四匹馬拉動戰車,所以平均每匹馬所要分擔的牽引力就小多了。因此,周代的戰馬身上被披上了防護性的皮質乃至是青銅的馬胄和馬甲。相對於裝備銅泡加強皮甲的商軍戰士,西周的戰車武士則開始裝備青銅胸甲。
另外,周軍在武器方面相對於戈,更喜歡長矛,而且是很長的長矛。根據周代的《考工記》記載,西周的長矛分為酋矛和夷矛兩種。其中酋矛長20尺,為步兵使用;夷矛長24尺,用於車戰。
顯然,更長的長矛便於周軍的戰車武士攻擊商軍的戰車武士與徒步士兵。而商軍手中那些較短的戈矛卻很難對此做出反擊。
此外,周軍戰車還有一個可怕的秘密武器,即在車軸的兩側軸頭上,周軍裝上了長矛形狀的青銅部件(軎wèi)。這種矛頭形狀的青銅部件隨著車軸快速轉動起來,就會成為一個毀壞商軍車輪的可怕工具,對於商軍的徒步步兵來說更是一個絞肉機般的恐怖兇器。
這種裝置在西方被稱為“輪刀”。波斯帝國的戰車上就出現過這種輪刀,但要比周代戰車最起碼晚了兩三百年。也有觀點認為,波斯戰車的輪刀也是收到周代長矛型車軎的影響而出現的。
總之,周軍戰車無論是在機動力、防護力和攻擊力三方面都對商軍戰車形成了全面的壓制與優勢。商軍戰車面對周軍戰車只能處於打不過也跑不過的窘境;而商軍的徒步士兵也很難抵擋住周軍戰車的衝擊,只能被屠殺……
-
5 # 我當作者那幾年
武王伐紂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看過很多遍了吧,大家差不多也都是在電視上的《封神榜》上了解的這一段歷史。
其實真正的歷史不是這個樣子的,紂王也不是《封神傳》中所講述的那樣荒淫無道,而且商紂王還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
周就一直扮豬吃老虎,等待著打敗商朝的那一刻。
然後周發展自己的勢力,一直很鬆散的完成了對商朝的戰略包圍。
終於,等到機會了。
商朝大軍東征東夷,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卻一直打到黃河中下游的地區。在商朝最核心的地方守備空虛,然後周朝瞅準機會在商朝的軍隊回師之前打進了朝歌。
當時的商朝大軍在外,只能由少量的留守部隊武裝起戰爭抓來的奴隸。
雙方進行了牧野之戰,奴隸紛紛倒戈,紂王自焚,商朝結束。
商朝的抵抗還是很激烈的,但是諸位看官不要忘記那是什麼時代。
那是上古社會,參加牧野之戰的周朝和商朝兩個國家的人口加起來都不見得有我們現在的一個縣城人口多!
能有什麼太過於激烈的戰爭?
再說了周朝那是看準機會就動手,快、準、狠,商朝的真正主力在外,所以說牧野之戰算不上多激烈。
兩年之後商朝遺民發動了聲勢浩大的“管蔡之亂”,其範圍涉及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地,周朝本土也發生了暴動。
經過曠日持久的近乎三年的戰爭,才真正的把叛亂平定下去。
-
6 # 江湖小曉生
周武王伐紂,其實是一場不義之戰。畢竟周武王是為了報私仇,而且籌劃了很多年。而商紂王並不是傳說中的庸主。
周武王是在商紂王平叛的時候,從背後偷襲的朝歌。商紂王不是庸主,最近這些年逐漸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同,可以將他跟另外一位皇帝相提並論,那就是楊廣。這兩個人的形象幾乎是差不多的,都是窮兵黷武,好色貪杯,也都是亡國之君。
當時商朝地方上出現了東夷叛亂,商紂王將主力部隊都調往東部平定叛亂去了。那個時候交通不好,也沒有比較強悍的通訊設施,所以周武王打來的時候,紂王只能選擇倉促應戰。
不得不佩服那個時候人的誠信,雙方約好了選一個地點排兵佈陣,也就是牧野,誰贏了誰就是王。結果周武王這邊是各國聯軍,幾乎都是他們的精銳部隊,而商紂王這邊則是臨時拼湊起來的人馬,主力部隊一時半會兒回不來。
所以商紂王只能動用一些囚犯、奴隸組成臨時軍隊對抗周武王。周武王大軍勢如破竹,這些奴隸和囚犯,本身就是討厭商紂王的,這個時候更加不會為他賣命,所以牧野之戰剛開始就等於結束了。
若干奴隸背叛商紂王,所以一天之內商朝大軍兵敗如山倒。商紂王知道無力迴天了,主力大軍又沒能趕回來,所以他便在朝歌引火自焚了。
周文王周武王,歷經兩代君主,終於滅商。其實周文王時期就已經有了稱霸諸侯的野心,但是商紂王不是傻瓜,他早就看出了周文王的野心,因為他在周地十分得人心,所以對他是有提防的。商紂王甚至曾經將周文王姬昌給抓到了朝歌囚禁了起來,還殺掉了他的大兒子伯邑考。
這一切都是周必然要滅商的原因,在周國的共同努力之下,對商朝上下打點了一番以後,他們才將周文王給救了出來。
周文王回到西岐以後,自然是厲兵秣馬,趁著商朝不注意的情況下,不斷兼併聯合周圍服從於商朝的諸侯國。一切都是在通訊不夠發達的情況下展開的,所以周文王可不是一天壯大起來的,也不是直接面對商朝的。
周文王去世以後,周武王姬發接過了周的大權,逐漸連起了各路諸侯國的力量,與商紂王在牧野之戰中一決生死。
這一戰騎士周武王的軍隊只有六七萬那麼多,而商朝的軍隊至少是周武王的三倍之多,也就是在17萬左右。但是商紂王的軍隊水分實在是太大了,奴隸囚犯壓根就不打算為商紂王賣命。戰事一起,他們立刻倒戈,結果一天之後,就結束了戰鬥。
商朝滅亡的時候,血流成河,周武王還是組織了一場大屠殺。跟很多王朝滅亡是一樣的,商朝滅亡以後,朝歌也遭到了大屠殺,當時的人口本身就不多,這次被屠殺的百姓居然就有18萬人之多,而且更有三十多萬人成為了周朝新貴們的奴隸。《尚書》中用血流漂杵來形容這次的事件,可見商朝滅亡的時候,還是非常悽慘的。
周武王甚至將燒焦了的紂王屍體拉了出來鞭屍,以此發洩自己這麼多年的怨恨,順便再向天下臣民宣告,周王室已經完全取代了商王室,以後他們就必須要尊奉商王室為新主人了。
為了安撫天下民心,迅速收攏權力,周武王不得不對上朝舊貴族做出些許讓步。因為他們始終掌握著國家絕大多數的資源,老百姓是說不上什麼話的,關鍵還是要看這些人的。
所以周武王將商朝的幾位元老都封為諸侯王,給了他們封地。有些不願意為周朝賣命的,也隨他們遷徙到外地,沒有趕盡殺絕,以此來籠絡人心。
比如說商紂王的叔叔箕子,人家就不願意為周武王效命,帶著自己的族人前往北韓,應該就是現在北韓人的祖先。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別分封在殷地,可以繼續祭祀祖先。商紂王的哥哥微子,被周武王封在商丘,建立了宋國,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總結:家天下的王朝更替,並沒有什麼正義可言,其實就是這個道理。難道說周武王代替了商紂王,天下的老百姓就能多吃一口飯了嗎?顯然不能,還是一樣要侍奉這些貴族成員。
其實周武王伐紂,並不具備什麼正義的道理。因為這就是一場權力爭奪的鬥爭,他們上臺以後照樣還是苛捐雜稅,跟商紂王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當然了新王朝建立以後,自然是要給一些惠民政策的,否則人家跟著你幹做什麼呢?但是這些惠民政策,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新舊貴族們額服務的,跟老百姓沒有任何關係。
死在戰場上的人,其實大多數也是老百姓,一旦有哪些貴族在戰場上被殺了,那麼他立刻就能成為國家的英雄,但是老百姓呢?可能連名字都不會被大家提起。
-
7 # 鹹魚閒聊
武王伐紂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事,武王定鼎建立的周朝是中國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的開始,眾所周知,武王伐紂最為關鍵的一戰便是牧野之戰,關於牧野之戰,很多歷史典籍都有過記載,如《史記》,《尚書》,甚至《詩經》裡也有,透過它們對牧野之戰的描述,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事實。
一是牧野之戰是一場實力相差懸殊的戰爭,帝辛派出了70萬(一說17萬)大軍迎戰武王的4萬聯軍。二是雙方交戰之時,商軍臨陣倒戈,帝辛眼見敗局已定,便登上鹿臺,自焚而死。
關於這兩個事實,在沒有更為準確的史料佐證下,可以暫且斷定這是真的,那麼關於這場戰爭,《尚書》裡還做過一個比較具體的描述,彷彿作者親身經歷過一般,其中,《尚書》用了四個字來描述這場戰爭,那就是“血流漂杵”,如果“血流漂杵”是真的話,那麼這場戰爭是非常慘烈的,但如果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的話,“血流漂杵”的描寫鹹魚個人認為是極其誇張的。
首先,當時周武王舉的可是仁義之師,因為只有高舉仁義的大旗才能號召更多的諸侯來加入伐紂大軍,如果沒有其他諸侯的會盟,僅憑周武王自身實力根本就是蚍蜉撼大樹,無法動搖殷商的基業,這一點從伐紂之前的“孟津觀兵”能看出一二,在正式伐紂之前,周武王曾召集諸侯興兵東下,最終於孟津觀兵,據記載,當時與會諸侯有八百之多,這些諸侯都說“紂可伐矣”,但周武王卻以為時機未到,之後退兵而還。雖然如今看來“孟津觀兵”有八百諸侯會盟過於誇大,但當時參與觀兵的諸侯一定不在少數,在商王還是天下共主的時代,敢如此明目張膽參加反紂會盟如果不是舉著“仁義”之旗,不是周武王自身魅力的感召,這些諸侯是不會下定決心勸說周武王伐紂的。
其次,我們現在可以想一想,為何七十萬商軍會被四萬周軍所擊潰?難道僅僅是因為當時商軍裡的奴隸不堪忍受帝辛的暴虐統治嗎?其實並非全是,當年姜太公曾為文王,武王伐紂制定過一部涉及廣泛的兵書,即《六韜》,《六韜》裡有專門介紹戰車的型別,構造,運用,車士的選拔等,再結合《史記》的記載,即
以大卒馳帝紂師
我們可以推測一下,當時周軍能迅速擊潰商軍,很大原因是周軍配備了新式武器,即戰車。
唐代張守節所撰的《史記正義》裡又記載
武王馳之,紂兵皆崩叛
這裡的“武王馳之”應該就是對當時周軍戰車衝擊商軍的情形描述。
而我們可以再次大膽推測,“血流漂杵”是對牧野之戰的誇大,但也反映出了當時周軍戰車對商之步軍的衝擊力度之大,以戰車對戰步軍,這是周軍能迅速戰勝商軍的最大之籌碼。
最後,鹹魚想說的是,周商之戰是當時夏夷這兩個中原兩大部族的戰爭,周雖然獲勝,但商的勢力依舊很大,為了安撫商民,周武王分封了帝辛之子武庚,帝辛的兄長微子為諸侯,令他們管理商之遺民,除此之外,周武王還分封了諸夏之後裔,如黃帝,堯,大禹的後代,周武王這麼做的原因就是有鑑於諸夏勢力依舊過大,尤其是商,分封他們是為了表示周人對諸夏遺民的認可與友好相處的決心,更是為了向天下展現周取代商目的只在於弔民伐罪,推翻殷商統治者的殘暴統治,與百姓無關,與地域無關。
所以,基於以上幾點,當年殷商滅亡並不會出現太多的濫殺無辜或者其他血腥場面,這是一場戰爭便決定了勝負,改換了朝代的相對平穩的權力過渡。
-
8 # 小楊品史
經過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多年精心準備策劃,周武王聯合800多諸侯,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商朝大軍,進入商都朝歌后,對商紂王帝辛的屍體進行了殘酷的凌辱:屍體被射了3箭、用長劍刺了好幾個窟窿,腦袋被砍下掛在高杆上示眾。
01:大臣紛紛逃離商紂王本來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史書記載:
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史記·殷本紀》商紂王很聰明、有口才、接受能力很強,力氣非常大、能和猛虎徒手搏鬥,別人提出的意見總能恰當反駁。這樣的人在低位缺點還看不出來,一旦坐上了高位,缺點就會暴露無遺: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商紂王晚期,這種缺點達到頂峰:比干極力勸諫,商紂王覺得很煩,就把他的心肝肺挖出來。從這之後,商朝民眾對他徹底死了心,大臣紛紛逃離,太師、少師拿著樂器跑到了商朝的死對頭周那裡。
大臣紛紛外逃,對商朝的威嚴形象有極大的損害:諸侯紛紛倒戈,到周朝那裡去。周武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定起兵伐紂的。
02:軍隊倒戈周武王聯合諸侯起兵時,商紂王奮起反抗,組織了70萬軍隊抵抗(軍隊數量素有疑問,本文采用《周本紀》)。商紂王的軍事才能非常厲害,按照常理來說,周武王是勝不了的。商朝主力大軍這時候正在淮泗一帶攻打夷狄,這70萬大軍裡,很多都是俘虜。結果在關鍵時候,這些俘虜紛紛倒戈,帶頭往朝歌城內衝,兵敗如山倒,看到大勢不可挽回後,商紂王縱身跳進了火坑,被燒死了。
商紂王沒有殺俘虜,這一點做得相當不錯,可惜他的這點善心害了他,毛澤東曾有很精闢的分析:
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03:屍體被凌辱周武王衝進朝歌城後,對商紂王的屍體進行了極致的羞辱:
先是令人把商紂王從火裡刨出來,然後對著他的屍體射了三箭;
還不解恨,拿起手中的寶劍,對著屍體連刺幾個窟窿;最後用黃色大斧把他的頭顱砍下來,掛在旗杆上。武王伐紂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商紂王聽信婦人的話,因此對待他的兩個寵妃也沒客氣:諸侯聯軍進城時,這兩個寵妃上吊自殺了,周武王像對待商紂王屍體那樣,先是用箭射,然後用劍戳,最後砍下頭掛在旗杆上。
血腥恐怖!
好在周武王並不是一個虐屍狂,發洩後,開始了一系列的恢復建設:開啟糧倉賑濟窮人,厚待商朝那些有道有德之士;對商紂王的後人,也沒有趕盡殺絕,商朝的祭祀一直沒有斷。
回覆列表
立國近600年的殷商王朝到了紂王子受時期,便開始走向下坡路,而此時雄踞關中的周部落在文王姬昌、武王姬發的辛苦經營下,不斷地蠶食、吞併商朝的屬國,逐漸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而此時,商朝百萬大軍正在遠征淮河流域的夷人,由此給周部落滅商提供良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大會諸侯於盟津,隨即率軍猛攻防守空虛的商朝腹地,聯軍總兵力達4.5萬人。
盟津離商朝的國都朝野僅有咫尺之遙,所以當紂王得知訊息後,立時間便驚慌失措。此時,百萬大軍尚在征討淮夷的戰場上,朝歌城內並沒有足夠的精兵禦敵,在加上沒有可用的戰車,單靠步兵根本無法抵擋對方衝擊力強大的車兵,所以從一開始,勝利的天平便已向周軍傾斜。
但是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紂王不甘心坐以待斃,便於倉促之間將大批的奴隸、戰俘武裝起來,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關於商軍的總兵力,史料記載不一,按照《史記》的說法是70萬,但也有很多史料記載是17萬。但不管怎樣說,商軍至少在數量上遠超周軍,若不發生意外的話,完全可以遏制住對方的攻勢。
然而兩軍甫一接觸,情況便發生突變,面對著如下山猛虎般的周軍士兵和高大堅固的戰車,素無鬥志的商朝“奴隸軍團”便全線潰敗,為了逃生拼命地往回跑,由此也將陣後的精銳師團衝得七零八落。就這樣,牧野之戰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收尾,周武王乘勝追擊,並迅速包圍朝野。紂王自知大勢已去,為了避免被俘後受辱,遂在鹿臺舉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覆亡。
兩千多年來,史學家都喜歡將武王伐紂吹捧為一場正義之戰,貌似周族大軍不費吹灰之力便擊敗“獨夫”商紂王。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謊言。因為按照《尚書》的說法,周商兩軍交戰場景異常慘烈,面對著強大的周軍,商朝“奴隸軍團”死傷極其慘重,真可謂血流成河,以至於長杆兵器都漂了起來。由此可見,武王伐紂絕不是正義之戰,不過是藉助精兵利器幹掉紂王而已。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見《尚書·周書·武成》。
同樣令人對武王伐紂的“正義性”產生質疑的,是他進入朝歌后的舉動。且說,紂王兵敗自焚後,周武王率軍進入朝歌,然後拿紂王的屍體洩憤,不僅連射三箭,還將其首級砍下來示眾。正所謂“人死為大”,周武王對紂王的遺體進行如此羞辱,如今看來很是為人不齒,而他之所以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報復紂王當年囚禁其父文王之舉,屬於公報私仇。
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見《史記·卷三》。
再者說來,既然周武王打著“弔民伐罪”的旗號討伐紂王,那麼在後者伏辜後,理應廢除苛政、撫慰百姓,使天下局勢儘快恢復穩定。然而,周武王滅商的目的顯然不在於此,而是在大肆殺戮商朝官員、百姓後,將大批自由民抓捕為奴隸。而據史料記載,遇害的商民超過17萬,而淪為奴隸者則超過33萬(“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見《逸周書·世俘》)。
正因為周武王伐紂的真實目的,在於掠奪土地、財富和奴隸,所以在王朝覆滅後,大批殷商移民因不願接受周朝的統治,便成群結隊地的向邊遠地區逃難,其中有數萬之眾跟隨紂王的叔父箕子逃到北韓半島,並在當地建國。另外,征討淮夷的主帥攸侯喜在亡國後率殘軍渡海出逃,最終竟到達美洲,成為今日印第安人的始祖,並建立燦爛輝煌的瑪雅文明(法國學者阿科斯塔、歧尼對此有詳細論述)。
而留在本土的殷商移民,也極不情願接受周朝的統治,所以在周武王死後沒多久,被封為邶侯、統治殷商故地的武庚(紂王之子)便發動叛亂,意圖恢復故國,可惜最終被周公派兵鎮壓。事後,周公又將殷商移民交由紂王的庶兄微子管理,並建立起宋國,至此局勢才逐漸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