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彼岸妖草

    曹操和孫權那裡從來都不缺人才,曹操那裡擁有穎川集團,荀彧源源不斷地為曹操舉薦人才,這一點就使得曹操手下人才濟濟,況且荀攸郭嘉賈詡的智謀並不在諸葛亮之下。而孫權倚仗的是江東氏族支援,況且諸葛瑾也在孫權那裡,若是諸葛瑾舉薦的話,應該早就舉薦了,要麼就是孫權未採納,要麼就是諸葛瑾沒有舉薦或者諸葛亮不來。

    而諸葛亮淡泊名利,也知曉權場爭鬥的厲害,而劉備人才匱乏,一旦投身劉備的陣營,必將得到重用。反之投身曹營或者江東,則會埋沒自己所能,畢竟曹操手下的穎川集團和孫權的江東氏族都是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外來的人才如若沒有天大的功勞是很難挺身而出的。

  • 2 # 西詞上仙

    第一根據原著,還真是沒有曹操這種級別的大人物去尋訪諸葛亮,第二即使去了,諸葛亮也不會出山的。

    原因如下:

    ①諸葛亮過著隱士生活,他的名聲顯著,只是在巴蜀南陽周邊地區,而且是在這一地區的小範圍的謀士圈裡。在這個圈裡很有名,但不是這個圈裡的人就很少人知道這個圈裡的事了。劉備也是接觸到這個圈裡的水鏡先生,才知道臥龍之名的,諸葛亮之前並不為世人所熟知。所以,在水鏡先生對劉備說起過“臥龍鳳雛”的時候,劉備並沒有真正上心此事。直到後來徐庶(字元直)離開前,隆重推薦諸葛亮時,劉備才想起來曾經水鏡先生說過此人,這時候劉備才意識到諸葛亮的大才,才決定請他出山。

    ②諸葛亮的性格,也決定了他的名聲雖然在圈內著名,但在圈外並不為外人所熟知。諸葛亮在出山前,一直躬耕於南陽,不曾出仕,而且表現在外的樣子也是無意出仕的。這從原著中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中徐庶的表現可以看出來。徐庶向劉備推薦完諸葛亮後,預料諸葛亮非常有可能拒絕出山,所以才在推薦完之後,又專程跑去找諸葛亮,想憑藉和諸葛亮的交情,求諸葛亮看在他的面子上出山,幫助劉備。從這段描寫,可以很明顯的推斷出,在他們的圈裡,諸葛亮多年的表現就是無意出仕的,而且無意出仕的態度應該是非常堅決的。所以,徐庶作為好友,深知這個原因,才會舍臉硬去勸說的。

    所以,他的朋友正常情況下也不會向圈外人主動推薦他的,他的大才自然少有人知。例外而主動推薦他的徐庶,是為了報知遇之恩,最後沒法了才推薦的諸葛亮。另一個主動推薦的水鏡先生,是因為他洞曉天機,早就推算出了後來的結局,順應天機推薦的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沒出山,他就已預知了諸葛亮的結局“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以上二方面就決定了諸葛亮的聲名顯赫在小範圍內,並不為世人皆知其大才。

    原著中徐庶救母去曹營,卻被老母痛斥其不跟隨漢室正統的劉皇叔,卻為救親來漢賊曹操處,徐母甚至怒而自縊。可見,徐母認為正統漢室的思想乃是為人處世的大節所在,不惜以死來換取兒子不被挾持變節。

    而與徐庶同為好友的諸葛亮,也是有著同樣價值觀和政治觀的人。所以,即使曹操孫權能知曉諸葛亮的能力,諸葛亮也是斷然不會出山的。因為當時來說,他們都不是漢室正統,都是亂臣賊子!愛惜名節,孤傲自持的諸葛亮是看不上他們的。這也是他身懷大才於亂世,卻隱居不出,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才肯出山的道理。

  • 3 # 慕容鑑史

    至於諸葛亮有沒有名聲在外,我的理解是根本沒有,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得天下是誰說的?是水鏡先生,臥龍是諸葛亮這個事情曹操根本無從得知,況且曹操手下精良謀士如雲需要諸葛亮去打醬油嗎?完全不需要。因此只能說諸葛亮的有名只能說是在荊州一片區域,劉表的確邀請過他,可是被其拒絕。

    孔明的實力有目共睹,可曹操完全不需要這樣的謀士,治國有程昱,出師有郭嘉、荀彧,由此見得首先曹操不認識孔明,其次曹操不需要這樣的謀士,再次孔明想要的東西太多,身為奸雄的曹操根本不會像劉備一樣去請孔明。

    曹操愛才眾所周知,可諸葛亮的態度是曹操完全接受不了的,至於孫權他想要孔明也是不可能的,當時孔明居住的地區在荊州,雖然離江東不遠,若孫權派人來請孔明,孔明會認為誠意不夠,若自己去恐怕以江東主公的身份會被荊州劉表偷襲。

    況且當時孔明的名氣只能在天下名士中傳頌加上其經常在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恐怕不說主公就連名士都有些看不上他,首先他沒有實戰經驗,單單這一點就不值得孫權、曹操這樣的人來賭其能夠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劉備當時是無計可施才去請他,手下首席指揮官徐庶因其母被曹操捉走,自己無可奈何的去了曹營,並且留下話說一定要去請隆中孔明來幫助,後去東吳時還被江東群臣嘲諷,這就說明孔明只被當時少數的名士認同,並沒有得到全天下謀士的認同。

  • 4 # 佳寧姐姐說歷史

    諸葛亮隱居襄陽農村,經常被人笑稱“諸葛村夫”諸葛亮身居南方,曹操人在北方,諸葛亮的才能只限於襄陽附近傳播,而劉備則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劉備看上諸葛亮才能的同時,其實最看重的還是諸葛亮在襄陽的關係網,劉備,諸葛亮二人是鄰居啊,諸葛亮去輔佐劉備,不用背井離鄉,在家門口就可以啊。

    諸葛亮其實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而不擇手段的一個人,他隱居鄉野也只是為了尋找機會而已,首先, 他把自己的姐姐嫁給了荊州地主集團中襄陽地區頗有名望的首領 龐德公的兒子 ,龐德公因此對其賞識備至 ,稱他為“臥龍”從此他又在荊州站穩了腳跟 。第二 諸葛亮為弟弟娶了荊州地主集團中,南陽地區數得著的人物, 林氏之女為妻, 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為自己擇婦結親, 當然要服從留守荊州又能結交名門望族原則,他老丈人黃承彥是當時襄陽城中不能說呼風喚雨吧,起碼起碼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而劉備就看中這一點諸葛亮的人脈圈。

    當年徐庶介紹諸葛亮給劉備認識,劉備心誠的去了三次,諸葛亮如果是一匹千里馬,那劉備就是伯樂,良禽擇木而棲,諸葛亮不是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嗎?而劉備正好給他提供了一個平臺天時,地利,人和剛好夠諸葛亮施展拳腳。

    而當時的曹操不一定知道諸葛亮,他在沒出山之前也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再說曹操身邊的謀士哪一個比諸葛亮差?也可以這麼說,在當時的曹操他對諸葛亮不屑一顧的,覺得他只是一個不到30歲的黃毛小子,他能翻起多大的浪?

    反觀孫權,他的年齡是在三國第一代中最小的,他比諸葛亮還要小一歲,但是他的才能卻不不在於劉備和曹操之下,南宋詞人辛棄疾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字仲謀)說明當時孫權是很有才能的,但是他也可能不知道和自己同齡的諸葛亮,或許知道一些,但是影響力沒有那麼巨大,所以也就忽略過去了。

    總結:諸葛亮在劉備那裡正合適,因為諸葛亮去的時候,劉備的謀士較少,劉備可以說把諸葛亮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他如果去了,人財如雲的曹營說不定就不會有這種待遇了。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三顧茅廬之前,天下已經大亂了。縱使諸葛亮名聲在外,也傳播不遠,可能只限荊州地區。諸葛亮是司馬徽向劉備介紹的,後來徐庶走馬薦諸葛,才了三顧茅廬的故事。諸葛亮出山前,沒做任何驚世駭俗的事,怎麼能名聲在外呢?且他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當時的普通民眾是不相信他經天緯地之才的。誰能相信一介書生能使三國鼎立呢?請他幹嘛呢?

    1.當時諸葛亮無任何文治武功展示,曹操孫權都要成就帝王偉業,看不起沽名釣譽的人。

    曹操雄才大略,他自封魏王加九錫的事實,他圖謀漢室。孫權是務實的人,在魯肅的開導下,三分天下的意圖,於群雄逐鹿中原之際,他也指揮父親與哥哥的屬下,揮師北上。顯然也要做皇帝!如此腳踏實地的兩個漢子,怎會相信從沒建立尺寸之功的諸葛亮的能耐呢?

    2.其時,曹操、孫權都了謀士。

    劉備孫權都是延攬人才的高手,在諸葛亮一鳴驚人前,二者都了強大的班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何止一人二人?所謂誰缺什麼才需要什麼,劉備當時沒謀士,才會三顧茅廬的來請諸葛亮的。曹操手下荀彧、賈詡等等,比諸葛亮不差!孫權手下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能同諸葛亮比肩!這要看真實的歷史。

    3.曹操、孫權的軍事眼光比劉備高,不一定欣賞諸葛亮。

    看看三國志,諸葛亮的軍事水平是限的,沒否認其政治能力!諸葛亮在與關羽交接荊州時可見一斑,明知關羽對東吳不感冒,還一再強調關羽要“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作為軍事家,在關鍵的時候,不能把恰當的人用在恰當的位置上,而是附和劉備的主張留關羽鎮荊州,使得劉備集團的好多軍功廢於一旦。這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嘆息。

    諸葛亮一生忠於漢室,自己是不會主動投靠給曹操的,已歷三代的江東人才濟濟,賢能為吳主所用,諸葛亮心知肚明,他服務於吳主,當不了CEO。審時度勢,只跟隨劉備了!司徽當時也此意!想來,諸葛亮在茅廬時也早作了跟定劉備的打算!才反覆玩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字眼!

  • 6 # 小小的酸奶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名號叫做“臥龍”,甚至在荊州襄陽那一片地方還有著“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的說法。但是早年的諸葛亮並沒有投靠於任何諸侯,反而是寄情于山水。那麼難道是沒人前來請他出山嗎?當然不是。

    接下來,我從三方面來回答為什麼諸葛亮早年沒有像曹操孫權這樣的人去請他出山。

    第一,年齡。

    年齡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諸葛亮是公元181年出生,大概是在徐州遭到曹操屠殺的時候離開的徐州,我們姑且認為就是在公元193年或者194年,離開徐州前去投奔豫章太守諸葛玄。

    諸葛玄是在公元197年去世,我們姑且認為這個時候諸葛亮就來到了荊州好了。那麼到他出山是公元207年,諸葛亮在荊州最長是10年的時間。到荊州的時候,諸葛亮是17歲,到出山是27歲。

    而且諸葛亮“臥龍”這個名聲是出自其師司馬徽,司馬徽會以“臥龍”來稱讚諸葛亮,必然是在司馬徽教授下學業有成,司馬徽為其得意門生造勢。那麼要想學成至少也要個四五年時間。也就是說諸葛亮的名聲可以傳出去,最多隻有三四年的時間。

    以古代資訊傳遞的速度,再加上當時兵荒馬亂,除非諸葛亮在那幾年有著一鳴驚人的表現,否則根本不為人知。所以可以認為,諸葛亮的名聲根本沒有傳出去。

    而且,要在劉備請諸葛亮之前來求諸葛亮出山的話,諸葛亮的年齡更小,同時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件,哪個諸侯那麼空來請一個空有名聲的毛頭小子出山?

    第二,沒有刻意讓他人所知。

    上面也提到了,因為戰亂諸葛亮的名聲很難傳出去。但是同時,諸葛亮自己在那幾年也只是寄情于山水,正如他在《出師表》中提到,“不求聞達於諸侯”。因此,早年諸葛亮的名聲沒能傳出去的原因除了戰亂就是,沒有刻意出名。

    而除了劉表知道諸葛亮這一號人物外,其他諸侯忙著戰爭,更是沒空管一個毛頭小子。

    也就是說,題主所問的問題中早期諸葛亮名聲在外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正式因為沒有名聲在外,像曹操、孫權這樣的諸侯更不會來請他出山。

    第三,諸葛亮自己不願意出山。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要知道諸葛亮一直將自己比作“管仲、樂毅”,他們可以說都是那種雪中送炭的人物。而不論加入曹營或者投靠江東,或者其他諸侯,在諸葛亮之前,必然都會存在許多資歷更深的文臣,諸葛亮最多僅僅只是個錦上添花。

    這是諸葛亮身上的驕傲所不允許的。因此,諸葛亮就沒有出山的打算。而劉備麾下沒能有頂尖的文臣,簡雍、糜竺、孫乾等人正如司馬徽所說是白面書生,諸葛亮一旦加入必然可以佔據文臣的前列。當然事實也是如此,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後,早期雖然少有統軍的機會,但是他是後勤的第一人,完全可以看做是曹操麾下的荀彧一般。

    綜上所述,首先諸葛亮並不是名聲在外,僅僅流傳在襄陽一帶,其次諸葛亮年齡太小,根本得不到那些諸侯們的重視,最後諸葛亮自己不願意出山。

  • 7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很抱歉,諸葛亮儘管名聲在外,但是名聲在外也僅僅侷限於這麼一小塊地方而已。

    古代的資訊傳遞

    大家有沒有想過,古代既沒有電話也沒有手機,如果把訊息從南方傳到北方需要多大的時間呢?

    換句話來說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句話,為什麼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呢?

    事實上古代資訊傳遞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方便便捷,而我們常見到的和珅隨便從兜裡拿出一個信鴿,三下五除二就能夠傳到吏部尚書、就能夠傳到刑部尚書那邊去,依然有著很大的難度。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劉邦小的時候非常喜歡舞劍,而且想成為一位劍士,於是在他13歲的時候,曾經千辛萬苦的跑到一個地方去跟一個前輩學習劍術,但是他去了到了那才知道這位前輩早已經去世多年了。

    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古代的資訊傳遞非常的慢,而且慢到一定程度。

    諸葛亮的知名度圈

    所以按照這樣一個邏輯來看,諸葛亮儘管非常優秀也非常有能耐,但是諸葛亮的名聲在外,也僅僅是在一個小圈子裡面,並沒有超過這個小圈子。

    我們不妨退一步來講,當初龐統在東吳的時候也非常的有名氣,可即便有名氣,孫權為什麼不要他呢?大家肯定會說因為龐統口出狂言了,讓孫權覺得對他不滿意。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孫權覺得他這個人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知名或者說在孫權的腦海當中根本不瞭解他、不認識他。

    同樣的一個道理,我們就不難發現,如果在古代非常出名的話,除了王侯將相之外,其他人要想有很大的名氣非常困難。

    劉備,距離比較近

    既然說諸葛亮的名氣並沒有那麼大,為什麼劉備還能知道他呢?因為劉備佔有兩個先天性因素。一是劉備距離諸葛亮居住的地方比較近,第二點則是一個人的推薦。

    誰推薦的諸葛亮?是徐庶。如果大家知道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話,就能夠了解徐庶和劉備之間或許有著這樣的一層關係往來,而在徐庶離開的時候,曾經給劉備推薦過諸葛亮。正是因為憑藉這樣的推薦,劉備才最終找到了諸葛亮。

    反推一下:如果說諸葛亮非常出名的話,又怎麼可以說依託著徐庶來推薦呢?

  • 8 # 在下葵小胖

    諸葛亮家族三兄弟各位其主,在政治上並無交集。諸葛亮不想與兩位兄弟在一起共事,有互相較勁的成分。

    諸葛亮三兄弟分別是兄諸葛瑾,二弟諸葛亮,族弟諸葛誕。

    三人雖同出一氏,但是卻分投三國。兄諸葛瑾最早出來為官,在吳國輔佐吳主孫權,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諸葛瑾,劇照)

    族弟諸葛誕,諸葛誕也是諸葛豐的後人,與諸葛亮、諸葛瑾同族,它在魏國輔佐曹丕,官至御史中丞。(諸葛誕,劇照)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在家中務農,過著田園生活。看到兩位兄弟都出仕做官了,一個在曹操那,一個在孫權那,心裡也想出來為官從政,但是苦於一是沒機會,二是沒有可以去的地方。

    諸葛亮的兩位兄弟把當時最出色的諸侯曹操和孫權幕僚位置都佔了,自己去那都不行,去了會威脅這兩位兄弟的位置,其次,難免會被人拿來互相比較,傷了兄弟之間的感情。

    不是一路人,不進一家門。(三國梟雄孫權,劉備,曹操,劇照)

    諸葛亮和曹操孫權不是一路人,不可能在一起共事的,小編一直認為人與人之間都有個吸引力法則,明主和幕僚之間都是互相成全的,像郭嘉至於曹操,諸葛瑾至於孫權,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和諸葛亮齊名的一個人,鳳雛龐統,龐統恃才傲物,先後去過曹操和孫權那,而且還是毛遂自薦,最後什麼結果。也不是被曹操和孫權分別羞辱之,龐統最後還是不取其辱。

    所以說不是孫權和曹操不找諸葛亮,是他們之間就根本沒有緣分,沒有共事的契機,三觀不同,不必強融。

    古達資訊的獲取比較落後,沒有完善的資訊獲取途徑

    諸葛亮很厲害,很有才華,但卻並沒有幾個人熟知,他名聲在外,但也只限於他居住的周邊。

    說到這裡,又得提起一個人,徐庶,徐元直,他和諸葛亮是好友,頗有淵源,徐庶一出來就侍奉劉備,幫助劉備大軍打敗曹操於新野,曹操得知劉備用徐庶為軍師之後才打贏的他,在程昱的建議下,先將徐庶的母親擄至許昌,後程昱模仿徐庶母親的筆記給徐庶寫了一封信,徐庶見是母親親筆書信,向劉備告別,隻身前往曹操處,但從這方面不難看出那麼厲害的徐庶,曹操卻孤露寡聞,可以看出當時的資訊有多閉塞。資訊流有多落後。(徐庶和劉備,劇照)

    在徐庶離開劉備的時候,徐庶舉薦了諸葛亮,為後期的三顧茅廬埋下了伏筆。

    孫權和曹操的謀士之間互相擠兌,互相比拼。諸葛亮去了會被擠兌。

    當時,孫權這邊有張昭和周瑜這些人輔佐,而曹操這邊更多,賈詡、程昱 、荀攸、 董昭 、劉曄、蔣濟等人構成曹操的幕僚集團,諸葛亮壓根很難進入這些圈子,畢竟強龍不壓低頭蛇。(張昭和孫權,劇照)

    在這裡千萬別提什麼胸懷,格局眼界,高風亮節,封建制度下搞政治的人把自己的位置看的比命還重要,兩方的謀士不會讓曹操和孫權接觸到諸葛亮的,即使知道有諸葛亮這號人物,派人去請,也會被雙方的謀士破壞掉,找藉口搪塞請諸葛亮的事。權利的博弈自古以來就是血淋林的,沒有底線的。(曹操和賈詡,劇照)

    再加上諸葛亮的好友徐庶的母親也是曹操逼死的,於公於私他也不會幫助曹操的。所以就算請他,他也不會出山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以供參考。

  • 9 # 一半秋色

    三國裡很多人都有綽號,而且大多不懷好意。

    如劉備,雖然有人尊稱其劉皇叔,玄德公,但這是自己人叫的,一到對手嘴裡,就不是這樣子了。

    對手怎麼稱呼劉備的呢?

    “織蓆販履之輩”,這還算文雅的,還有更難聽的—“大耳賊”,“大耳兒”,這綽號是呂布叫起來的,雖然難聽,但倒是挺形象,因為劉備確實長了一對招風耳。

    除了劉備,張飛叫環眼賊,關羽叫紅臉賊,曹操叫曹賊,諸葛亮叫諸葛村夫。

    諸葛村夫,意思是鄉巴佬。

    諸葛亮是鄉巴佬嗎?

    是的!諸葛亮住在隆中,遠離都市,所以說諸葛亮是個村夫並沒有錯。

    何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布衣就是代指農民。

    既然諸葛亮是村夫,那麼他有名氣嗎?

    應該說小有名氣,但只是在村裡有名。《隆中對》中說: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好為《梁父吟》。

    這是個有些狂的小夥子!雖然自比管仲樂毅,但村裡人不以為然,認為他是個不學無術,誇誇其談,百無一用的酸書生。

    所以,諸葛亮的朋友不多,只有崔州平、徐庶、孟公威、石廣元四個朋友。

    諸葛亮讀書有個特點,即“好讀書,不求甚解”,別人一個月讀一本書,他只需一天就看完了。

    後來,諸葛亮還和他們開了個玩笑:“別看你們讀書讀的這麼仔細,你們以後最多幹個正廳級幹部而已!”

    朋友反問諸葛亮:“那麼,你能幹什麼官?”

    諸葛亮呵呵一笑,搖頭不語。

    不久之後,朋友們都出去找工作,徐庶去了劉備那,沒幾天又跳槽到了曹操那,孟公威和石廣元直接到了曹操那,只有諸葛亮投奔了誰都不看好的劉備。

    最後,四人混的怎樣呢?

    徐庶幹了御史中丞,副部級;孟公威幹了涼州刺史,正廳級;石廣元幹了典農校尉,正廳級。

    只有諸葛亮混的最好,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屬於副國級幹部。

    難怪,諸葛亮北伐之時,大發感慨說:“魏國就這麼多人才嗎?怎麼他們不受重用啊?”

    諸葛亮的話外音是:“呵呵,我當初說的沒錯吧,還是我混的最好!”

    那麼問題來了,曹操和孫權為何不派人請諸葛亮出山呢?

    前面說過了,諸葛亮也就在村裡小有名氣,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號人,北方的曹操,東方的孫權更不會知道。

    就算諸葛亮投奔了曹操或者孫權,其職位最多不過正廳級幹部,不會比他的幾個朋友強到哪裡去。

    基於此,諸葛亮另闢蹊徑,寧為雞頭,不為鳳尾,選擇了勢單力孤的劉備,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很快劉備打出了一片天,諸葛亮也藉以飛黃騰達,名垂青史。

  • 10 # 百文摘

    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啊,三國中曹操對人才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劉備,孫權。

    在選人上,曹操是無論貧賤,不計出身,比如,他手下的謀士荀攸、郭嘉、賈詡等人,都是貧寒子弟,他的愛將張遼、徐晃、典韋等人,也都卑賤出身。

    在用人上,曹操唯才是舉,不計前嫌。你比如,陳琳原是袁紹謀士,曾寫過檄文,痛罵過曹操祖宗三代,可是陳琳被俘後,因愛惜其才華,曹操對他照用不誤。但是從頭看曹操的求才史,你會發現曹操手下干將都是投奔曹操而來,沒有一個是曹操低三下四求來的。

    而孫權賬下人才濟濟,不能夠真正重用諸葛亮,而這不是諸葛亮想要的。首先 在當時,諸葛亮是隱居,把它當做人才的人並不多,名氣也不大。然後 諸葛亮自閉管仲,樂毅,當時的人卻並不認同,以為是他太狂妄。當時諸葛亮隱居地在南陽 孫權在江東 也算是一個地理因素。所以最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我們的笑容充滿了青春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