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網際網路com
-
2 # 賈敬華
從表面來看,騰訊推出“賽馬養蠱”機制,是為了讓各個部門在內部競爭,從而提升騰訊的整體競爭能力。對外,騰訊有“敲打製衡”機制,也是為了夯實騰訊在業界的實力。
不可否認,最近幾年騰訊的內部賽跑機制,誕生了微信這個優秀的產品。可放眼望去,除了微信外,騰訊內部競爭的產品,有幾個成功了?所以說,內部競爭並不是一個成功的策略,至少在騰訊內部並沒取得成功。相比之下,騰訊對外部的“敲打製衡”機制更成功一些。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敲打製衡”機制,那就是,騰訊為了提高投資的回報率,通常會在同一行業選擇兩個不同的平臺投資,一家虧了,另一家肯定會盈利。正因於此,騰訊投資了京東後,還扶持拼多多。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騰訊的“賽馬養蠱”機制和“敲打製衡”機制,對騰訊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有一定的弊病。為此,騰訊必須修正這兩個策略,才能充分發揮這兩大策略的功效。
-
3 # 看見光
這其實很正常。騰訊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公司,必然有“大公司病”,內部機構臃腫僵化是免不了的,對外強勢競爭也是必然。這對於所有大公司都是一樣的。
最近Facebook也一樣,固化的機構組織,重疊的業務,都是如此。騰訊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只不過,騰訊的基因是“社交”,所有業務板塊都圍繞社交而穩健延伸。
騰訊在內部圍繞社交的業務擴充套件,導致了內部既協作又競爭激烈,這就是題中所言的“賽馬養蠱”。這是業務邊界問題所導致的。
另外一個原因是,騰訊作為航母級別的大公司,維穩比其放手一搏更具有現實意義和現實價值。那麼,採用內部趨同競爭,能夠確保業務板塊的成功機率、協同創新!
所以,騰訊的“賽馬養蠱”的做法,是一種基於業務創新、利潤穩健、長足發展的保守做法,值得成型的大公司借鑑。
而對外,騰訊採用的“敲打製衡”,從一開始就是如此,比如跟360之間的大戰,就是典型的例子。從那以後,騰訊才變得開放一點。
但如今,這樣的做法,依然延續。這也是大公司的做法,特別是對創業型、小型企業採用“打壓”策略,要麼複製、要麼收購、要麼扶持,這是慣用手法!
這些行為無可厚非,也是大公司確保業務安全和長足發展的關鍵,但是需要在公平競爭環境中進行。否則,對於整個商業環境造成的傷害,害人也害己!
-
4 # 毛琳Michael
對於瞬息萬變的網際網路來說,要麼自己顛覆自己,要麼等著別人顛覆自己。對於騰訊來說,內部賽馬養蠱是保證內部生命力的方式,而敲打機制則是在投資上保證能有pk機制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一、內部賽馬養蠱是保證內部效率的方式中國網際網路太大了,機會太多了,影片,短影片,泛娛樂,動漫,電影,電視劇,知識付費,共享經濟......怎麼才能抓住或者不錯失機會呢?那就要在內功上下功夫。普通公司是自上而下決策,或者說是每個團隊負責一個不同的專案和主題,最終讓看實際結果。
但對騰訊來說,這並不適合騰訊。
騰訊重產品,騰訊有4萬名員工,這些員工能力不同,如果只是一個團隊來製作,可能會因為團隊能力而錯過網際網路的新機會,更何況騰訊根本也不能準確預判誰有可能發展壯大。
另外騰訊不缺錢,對於騰訊來說,多個團隊內部pk,對於騰訊來說成本有限,最終只有脫穎而出的產品才會獲得更多資源,在此之前,成本相對可控。
第三,騰訊的危機是巨大的,很多外部公司可能會進行顛覆騰訊,除了投資應對外,只有激發內部競爭,內部的賽馬養蠱就是最好的機制。
二、外部敲打是為了保證生態活力對於騰訊外部投資來說,一方面是生態配合,另一方面則是財務投資。所以對於騰訊而言,新業態的投資並不是壞事,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要打贏自己的生命週期並不容易,那就只有不斷的投資新業務。而騰訊系公司之間本身也有競爭,大家都是乾兒子,但誰能對騰訊爸爸貢獻最大,誰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支援。這種生態的競爭也讓被騰訊投資的公司發展更為壯大。
但本質上,拼多多在初期和京東競爭並不強烈,一如美團和滴滴是在兩個行業競爭,但當邊界模糊之後,怎麼發展無疑最需要騰訊的支援
-
5 # 快樂人生121680442
對於經營不在行,所以,僅是個人看完評論後的一點想法:凡事都是利弊參半的,所以,不能光看各自競爭能力,還要資源整合,比如:在內部的“賽馬養蠱",去打造各團隊的競爭力的同時,對於各團隊產品,集團進行評估後,也可以按照產品內容,打破團隊界線,集中人材力量去完善,讓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目的:每個競爭團隊開發的產品,都有各自的特點,而當產品有了初型後,集中這個產品特點所能用到的人材,集體完善,既能讓各團隊邊競爭邊溶後,又能讓各團隊開發的產品都具競爭力,然後,讓市場去選擇,市場大的就多投入資源去培植,市場小的尋找原因再完善或重新選課題。至於,投資的"敲打製衡”,也是為投資鞏固控制權,這倒無可厚非,只是,也不能一味排斥第三方進入,因為,大家合力一個專案,透過股權分紅,比,一味排斥,倒逼第三方整合資源開展競爭(這有可能因搶佔市場份額,而惡性競爭,反而各自損失都大),要划算的多。本人一老太太可能分析不對,但,人老眼花打字不易,歡迎有錯可指正,可是,請不要拍磚,謝謝
-
6 # 螞蟻蟲
關於提到的騰訊內外兩種不同的業務擴張機制,我表達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騰訊的賽馬機制是的確存在的,類似的專案多個團隊同時獨立研發,媒體也有過不少的公開報道。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微信的問世,當時包括張小龍團隊在內的三個研發小組同時在做類似的IM產品開發,最終是張小龍團隊勝出,另兩個小組就只能扼腕興吧,等待下一次的機會。賽馬機制的缺點是投入成本比較高,但優點更是明顯,讓內部創業形成了良性競爭。我們也可以看到,賽馬出來的這些產品都在市場比較成功,成功獲得的回報,足以彌補賽馬投入的總研發成本。
但將騰訊的外部業務擴張機制總結為“敲打製衡”的觀點,我覺得不太準確,不敢苟同。問題中舉了兩個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其實與“敲打”、“制衡”的關係都不大。下面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第一例子是說京東之外又大力扶持拼多多,貌似在暗示騰訊扶持拼多多來遏制京東。事實上並非如此,作為第一大股東的騰訊並沒有減少對京東的流量支援,只是透過充沛的微信流量來扶持另一個電商平臺而已。退一步說,騰訊對拼多多的扶持政策給了京東也沒用,因為京東並不是分享拼團式的社交電商,開啟方式完全不同。
拼多多與京東的定位有很大區別,目標使用者群與淘寶反而更接近。儘管拼多多崛起後不可避免對京東有一些影響,但基本這是在原來基礎上的增量增長。實際上,無論是京東還是拼多多,它們都是騰訊在電商領域遏制對抗阿里的先鋒。
另一個例子則以“騰訊支援美團收購摩拜,而不是滴滴”為由,在抗衡阿里之外,也有敲打滴滴避免在出行領域完全失控的意圖。當然美團收購摩拜顯然有抗衡阿里的意圖,但後面敲打滴滴的結論在邏輯上仍不夠充分。
美團收購摩拜的背景是:共享單車本身成長為巨頭的機會基本喪失,共享單車企業淪為巨頭流量平臺的供應商,比如ofo、哈羅等就是靠支付寶的流量來拓展市場和生存。大家都知道,滴滴本來就是ofo的大股東,真想在共享單車上有所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把ofo全部吃下,而不是另外再花巨資收購摩拜,這樣花錢最省最有效率。結果滴滴沒有去擺平ofo,反而讓它成為螞蟻金服的棋子。這表明很可能滴滴無意在共享單車上投入太多,連口碑不錯的小藍單車都只託管不收購,執意自己推出新的青桔單車品牌。這種情況下,除了背上沉重的投資成本外,騰訊支援滴滴的意義又有多大呢?
另外,從效率和價值上來說,美團定位為本地生活服務平臺,與共享單車有著互補促進增長的關係。美團收購摩拜,不但可以彌補它在本地短距離出行的短板,最佳化提高使用率;還可以透過本地商業推廣來讓摩拜增加收益,從而實現整體的綜合效益。因此,讓美團來收購摩拜,比滴滴更有價值得多。
相比內部賽馬的純競爭模式,騰訊在外部投資上的策略有所不同,它通常投資定位不同的企業,達到既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又重點扶持提高被投資企業成功率的目標。
如果要我來總結,那麼會這麼說:騰訊在業務擴張上採取了內部賽馬、外部分散投資兩套不同的機制,以確保自己的市場地位和創新發展。從目前來看,這兩套機制未必是最完美的,但總體執行良好。
-
7 # 王小雷
1.我看騰訊內部的“賽馬養蠱”。
內部競爭是避免“大公司病”的一項重大舉措。
當一個企業發展壯大後,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大公司病,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機構臃腫、多重領導、效率低下。大公司病的存在,如果長期得不到治理,會讓一個企業無法快速應對市場的變化,從而導致企業由強盛走向衰落。
曾經馬化騰在香港大學演講說,當年騰訊在從PC向移動網際網路轉移的時候,當時資本市場已經著急,留給騰訊的時間很少,可以說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當時騰訊有三個團隊在做“微信”,最後還是廣州做email的團隊做成了,才讓騰訊度過危險期,為資本贏得了時間。
所以,“賽馬養蠱”,能讓管理層迅速決策,並且透過內部競爭,來和時間賽跑,促進內部效率提升,尤其是關鍵時刻,尤為重要。網際網路企業就是這樣,誰取得先發優勢,誰將節約更多的宣傳成本、流量成本。
並且,當網際網路企業開發的某軟體,使用者達到一定規模後,後進者將很難透過簡單複製,來挖取前期已經穩固的客戶群。比方,騰訊當年試圖用拍拍挑戰淘寶,阿里試圖用來往挑戰微信,又比如抖音火了以後,騰訊又試圖用30億補貼,來扶持微視,來挑戰抖音一樣,都已經或者即將失敗。這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排他性。
做大,才能對後來者形成壁壘。做強,就需要內部競爭提高效率,機動靈活。
2.我看騰訊外部的“敲打製衡”。
這點,有些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透過外部投資的兩個或者多個企業,進行同種類型的業務競爭,既避免了被投資企業一家獨大,擺脫騰訊,又透過競爭,提升了被投資企業的創新服務能力,避免被投資企業壟斷市場,被客戶詬病。
就像題主所說,美團和滴滴,其實是最明確最典型的敲打製衡,拼多多和京東,還不是特別明顯,因為兩者的定位和客戶群體不同。
滴滴(騰訊投資),當年在資本撮合下,滴滴快遞合併,然後又和UBER中國合併,壟斷網約車市場多年,憑藉鉅額抽成和不怎麼好的服務,顧客怨聲載道,又無從選擇。所以當美團(騰訊投資),做打車的時候,一片叫好。然後騰訊又促成了美團收購摩拜,進一步限制了滴滴。
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力量的平衡,最後,誰都不可能擺脫對方單獨存在,在這個生態裡,形成了騰訊主導,“兒子們”相互制約又互為合作又誰都搞不死誰的愉快局面。
這種“敲打製衡”,最終的目標就是提高了合作伙伴的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又壓制了合作伙伴不至於擺脫騰訊。
可以說,騰訊的強大,和這兩種策略的貫徹執行,密不可分,值得別的企業借鑑。
-
8 # 小妖嬈dd
我閱讀過那篇文章,文章中指出騰訊的問題主要就是在企業的發展方向、管理模式、創新精神方面。這個和得到APP羅振宇在2018年2月份公司例會上說到的核心演算法,不謀而合。這些年來,騰訊做的微信,在移動支付戰爭中,佔領了一席之地能與阿里的支付寶分庭抗禮,而在社交的路上,阿里一直差的很遠。
騰訊對產品進行養蠱式內部孵化,對團隊進行賽馬式的淘汰,用投資覆蓋自己不擅長但是對手擅長的領域,這些是事實。而關於騰訊的這個的機制,從去年就已經有了。
針對騰訊的這一機制和文章的內容,騰訊Quattroporte劉熾平也表示:“騰訊是一個比作者想象更大的組織和生態,每一個部分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把騰訊簡化成一個產品的得失,一種戰略的部署,一個人的意志,都是太狹隘了,忽視了無數產品團隊的努力。”
我記得之前百度COO陸奇也表示,很欣賞騰訊的這種賽馬養蠱,騰訊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對於對手來說,是一個很強大的對手,當然,騰訊的發展,和他的機制也是離不開的。
-
9 # 馬繼華
騰訊是對外傾銷流量,而且另外一個目的是為了遏制對手,所以,騰訊與周邊企業達成的“政治婚姻”並不牢固,要想獲得翻牌的機會就必須貌美如花,但要想持續得到寵幸,那就必須永葆姿色,即便如此,三千寵愛在一身也是不可能的。
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騰訊後來之所以“瘋狂”投資新零售相關的商超企業,特別是重金扶持社會口碑很差的拼多多,主要就是看到了依靠京東遏制阿里巴巴的戰略目標達不到,不得不重新扶持新生力量,而正是因為這樣的戰略轉變,京東在騰訊系內的地位開始下降,獲得的資源支援也不如以前,會更加導致京東業績受損。
微信的流量也是有容量的,騰訊的流量資源分配十分關鍵,流量分配的多就自然會好一些,相反,流量少了,就會邊緣化。本來,微信九宮格里已經佔滿了,摩拜只能站在外面,騰訊自家的短影片“救亡圖存”也急需大量流量支撐,更重要的是,拼多多們肆無忌憚的在微信裡面爭奪流量,京東作為“容顏已褪”的舊人不得不,自然有靠邊站的可能。
在季報公佈後的分析師會上,劉強東針對投資者關於拼多多是否挑戰京東的問題時,解釋稱京東主要針對中產和拼多多的使用者定位不同,這其實也間接反映一個事實,京東已不是騰訊在電商領域唯一的關鍵夥伴,至少在高度下沉的市場裡,京東的地位已經弱化。這一點,劉強東心知肚明。
對於騰訊來講,因為阿里巴巴引領的新零售蓬勃發展,但京東之前與永輝合作的“線上線下融合”並未達到預期效果(好像也不太愉快),反而從戰略投資變成了“財務投資”,騰訊對京東模式能否走向線下應該是存有疑慮的,所以,這個時候成長起來的美團就顯得比京東更為重要。當盒馬鮮生的新模式成型和阿里巴巴收購餓了麼之後,美團就更加戰略地位突出。於是,我們看到,騰訊作為大股東強扭了摩拜這個瓜給了美團,用以更大的力量阻擊阿里,京東反倒成了看客。
拼多多成長驚人,使用者增長速度創造紀錄,也被很多人認為可能對淘寶構成直接的威脅,這對於天天想著“物極必反”的騰訊去擾亂阿里巴巴在電商根基上的佈局也具有更現實的價值。反觀京東,已經做大了,不可能做太LOW的事情,用四平八穩的營銷套路已經不可能衝擊淘寶天下,京東衝擊天貓甚至淘寶的任務幾乎不可能完成。
始亂終棄,半條命也要靠自己把握,騰訊從不當救世主
騰訊對外是宣稱“去中心化”的,但這也是有條件的,一是必須不能威脅到自己的利益,二是要衝鋒在前卻不能“功高蓋主”。所以,騰訊的對外投資基本不控股但從不放棄控制,可以“做大”但不能“做大”。
-
10 # 科技扯談官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騰訊養蠱:贏了市場,苦了專案》在網上廣為流傳,文中道出了這樣一個事實:騰訊盛行內部競爭文化,經常幾個團隊一起做一個專案,互相競爭,最終誰的使用者資料好就傾斜資源力推,失敗的團隊基本就地解散。很多產品本來還不錯,放到其他公司可能是一個主推產品,也已經有一定量的使用者,但由於內部競爭失敗,團隊得不到支援,導致產品沒有人再繼續維護和升級,傷害了這些使用者的感情。
這種無情的內部競爭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了騰訊內部各團隊的狼性,也讓騰訊長期保持活力,但對於團隊和專案來說,不免顯得過於冷血。所以,很多使用者,特別是騰訊遊戲使用者會認為騰訊的產品雖然體量很大,但是沒有什麼情懷可言,相對而言,像網易、暴雪的遊戲會讓使用者感到企業的用心和情懷。
這一切的基礎是騰訊龐大的資金、使用者和人力資源,從騰訊的角度來說,這種做法的原理其實和投資是一樣的:我手中有多到花不完的錢,所以能同時在同個領域投資10個專案,輸了9個不要緊,只要有1個跑出來了,這個專案賺的錢就足夠彌補另外9個專案的投入成本,就算都失敗了也不要緊,我還可以直接買一個來用。這種投資方式是賠率最高的方式了,其他企業用不了這種方式,耗不起。
不僅對內這樣,騰訊在外部也有一種“敲打製衡”的方策略,目的是為了讓騰訊投資的企業不失控,永遠為騰訊所用。比如騰訊雖然投資了京東,馬化騰和劉強東的私人關係也很好,但這兩年騰訊明顯在扶持另一個電商平臺——拼多多;再比如騰訊推動美團收購摩拜單車,而不是讓其投資的另一個企業——滴滴收購,也是為了不讓滴滴發展太快而導致失控。
總之,所有最優質的資源都集中在騰訊手上,騰訊肯定會用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去制約和促進內外部的發展,即使這些方式顯得冷血無情,但商業世界哪有那麼多感受可言,利益才是衡量一切事情的準則。
不可否認,騰訊採用“賽馬養蠱”的方式,成就了一個個爆款產品,這些產品是踩著無數個優秀的對手上來的,包括如今現象級的微信和王者榮耀也不例外,那些內部競爭失敗而消逝的產品,很多人只能說聲可惜,但騰訊丟得起;而採用“敲打製衡”使得騰訊投資的企業都被騰訊握在手中,基本控制了中國網際網路的半壁江山。
這些成績,從商業角度來說,確實是偉大的,這是一個巨量型企業該採取的管理措施,無可厚非。而對於那些中小型網際網路企業來說,只能祈求每一步都走得正確,每一個產品都全力以赴,儘可能花最少的成本培養起來,爭取在市場上分點湯喝,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這也決定了他們與騰訊的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
強者恆強,是如今中國網際網路領域最鮮明的註腳。
一直以來,騰訊內部都有一種賽馬機制(養蠱),多個團隊同事做同一件事情,比如研發IM、吃雞遊戲、文件產品。然而其實,騰訊在外部也有一種“敲打製衡”策略,以保證其投資的企業不失控,做到完全為其所用。比如騰訊在投資京東後,這兩年重點在扶持拼多多,微信流量也有向拼多多傾斜的趨勢。再比如騰訊支援美團收購摩拜,而不是滴滴收購摩拜,一方面有抗衡阿里的意圖,另一方面也有敲打滴滴避免在出行領域完全失控的意圖。
如何評價騰訊這一內一外的兩種機制呢?
回覆列表
小苗多施肥澆水,長成半天大樹後,就是一片森林,防風固沙,獨當一面!就好比一匹狼,如果天天有吃有喝,無憂無慮,會變成羊,引入競爭機制,適當適放狼的天性,自由捕獵,保持戰鬥力!
騰訊的生態鏈,正是如此,形成良性迴圈,沒有對手會失去創新能力,失去戰鬥力,經歷風吹雨打的洗禮,才能更加茁壯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