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意志小兵兵

    二戰的武器火炮還是主流,20mm就是槍與炮的分界線,而且二戰的20mm武器主要是用於反坦克和防空,由於二戰坦克的裝甲不斷加厚,20mn的反坦克炮無法擊穿大多數裝甲目標所以在防空領域的地位就可見一斑了。

    二戰的防空炮主要分為大口徑的火炮和小口徑,大口徑主要是對付高空大目標,而且效率極低,不經濟;小口徑多為20mm或37mm的機關炮,可以快速開火,方便維修,炮彈成本低,易於搬運,不足是就是沒有大口徑遠距離。所以相互彌補,很多部隊會一起用。

    而飛機上面也是一樣的,但是大多使用機槍和20mm機炮,37mm也有比如斯圖蘭卡改進型號就有兩門37mm的機炮,其他口徑也有,而口徑越大傷害越大,射程越遠,但是飛機的攜彈量變少對飛行員的技術要求過高,而且影響飛機效能。20mm比較中庸又可以保證火力,又可以保證攜彈量和機動性。

    所以二戰機炮的使用20mm比較受人喜愛,一直到現在很多飛機防空系統都喜歡使用20mm。

  • 2 # 一葉楓流

    20毫米以下的彈頭安裝炸藥和引信比較困難。很多高射機槍的口徑是14.5毫米。在14.5和20之間再找一箇中間值,沒有什麼意義。17毫米機炮的威力不見得比14.5毫米機槍的威力大多少,可是引信的精密度卻高出不少。

    同樣道理,也不會有17毫米機槍。大部分槍械的口徑在10毫米左右是有技術原因的。

    航空機炮的口徑主要是20毫米、25毫米、30毫米。23、27、28毫米是少數。

    23毫米是嫌20毫米口徑威力不夠的增強,蘇聯喜歡威力大就採用23,還可以保持高射速。

    27/28是嫌30毫米口徑威力太大的降低。還可以提高射速。

    口徑再大了,後坐力太大,飛機結構強度受不了。

  • 3 # 魑魅涅槃

    航炮的出現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就出現了,而且伴隨著兩次世界大戰開始成為戰鬥機的標配武器裝備。甚至在導彈盛行的今天,航炮依然是各國戰鬥機上不可或缺的零部件。比如前幾年第五代隱身戰機開始大量出現後,很多人關於航炮這種百年產物該不該退出歷史舞臺爭的是面紅耳赤,有人說現在導彈的射程隨隨便便上百公里,而且在戰機開始注重隱身效能的今天,兩軍交戰根本不用見面,直接比拼的是導彈的效能,所以航炮依然存在就是雞肋,還佔空間和增加空重,所以應該取消;相反一方的則認為正是因為戰機都開始注重隱身性,所以很可能兩架戰機遇到時已經相距幾公里了,所以兩機勢必會進入狗鬥階段,這個時候再好的導彈都不如航炮好用,所以航炮不應該取消。當然事實證明後者的觀點還是更為正確的,畢竟現在服役的美國F-22/35戰機都標配有航炮。雖然航炮出現在一戰時期,但是真正開始成為主力武器則是在一戰後,特別是二戰時期戰鬥機上的航炮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光射速大幅度提高,而且航炮口徑等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比如作為二戰最負盛名的四駕馬車——納粹德國的BF109、英國的噴火、美國的P-51Mustang、日本的零式所裝備的航炮隨著生產批次不同都得到了提升,特別是在二戰開始後,幾乎所有的主力戰機都標配有20毫米口徑的航炮。比如在二戰中產量最大的BF109戰機,總產量超過33000架,光是改進型號就有十幾種,而其不同型號的戰機所標配的航炮的口徑也在不斷增大,比如早期開始批次生產的E型開始,其機頭和機翼內標配的還是7.92mm的MG17機槍,後來換裝了單發毀傷能力更大的13mm的MG131機槍,但是其在二戰前期各主要交戰國中的12--13mm機槍中還是存在穿甲能力太低的致命缺點。雖然當時其機身中軸線標配有20mm口徑的MGFF機槍,但是當時各國的戰機主要還是採用的機頭和機翼的機槍來作為主要作戰武器。所以從整個BF109家族中產量最大的G型開始,將原來的MG131機槍全面換裝成了口徑更大、威力更強的MG151 20mm口徑機炮,特別是最後一個改型K型更是將機身中軸線的MGFF20mm機槍換成30mm口徑更大的MG103/108 機炮的K4/6款。而同期的噴火戰機更是堅持將20mm口徑的西斯潘諾機槍作為噴火的標配,而且納粹當時還將20mm口徑的MG151機炮走私給日本的零戰作為標配武器。而同期美國的P-51Mustang戰機一開始的Mk.I型還是使用的4挺12.7毫米勃朗寧重機槍和4挺7.62毫米勃朗寧輕機槍,而出口英國的Mustang戰機則換裝成為了4挺火力更強的西斯潘諾20毫米機炮。雖然美國使用的Mustang沒能裝備口徑更大的20毫米機炮。只使用了數量更多的機槍來彌補火力不足的問題也是有原因的,這是因為美國空軍自成立以來,在戰機的武器發展上就一直堅持——命中率,其他的威力、射速等都是次要的,所以只採用了12.7毫米的重機槍而沒有使用更大口徑的機炮也是有原因的,畢竟在美軍看來大口徑的20毫米機炮雖然威力巨大,比如納粹的BF109最後的K6裝備的MG108 30mm機炮可以一發擊落一架戰機,4發就可以將B-17轟炸機送回地面。但是這種大口徑的機炮首先存在體積和重量都超標的問題,而且其射速較慢,不如機槍靈活。比如當時P-51裝備的12.7毫米勃朗寧重機槍雖然口徑較小,但是後坐力小、載彈量大、火力密集、命中精度高,操作也比較簡單可靠,這些優勢用在當時的太平洋戰場上完全夠用了,沒必要發展口徑更大的機炮。而且這個規律一直延續至今,比如在美軍現役的所有戰機中,除了A10攻擊機為了使用貧鈾彈打擊地面的坦克而使用的30mm機炮,其餘的F14/15/16/18/22/35戰機都是標配的20mm的M61火神機炮。而同為太平洋戰場上的選手——日本的零式戰機雖然為了追求效能削弱了裝甲防護能力,但是其一開始就標配了2門20mm口徑的99式機關炮和2挺7.7mm的97式輕機槍,後期生產的零式更是透過加長99式機關炮的炮管長度來增大穿透力和射程。雖然零戰整體效能上從一開始就比較偏執,但是太平洋戰爭早中期,零式憑藉著更輕更快和火力更強打下了不少勝仗,只不過最後被發現軟肋而遺憾終身罷了。所以縱觀整個二戰中的名機,不管是BF109還是宿敵噴火和後繼者FW190都將大口徑的20mm機炮作為標配,太平洋戰場的Mustang歐洲特供版和零戰也都標配了20mm的機炮,而這些選擇無一例外的都是因為小口徑的機槍存在火力不足的問題,而選擇了火力更強的20mm機炮,這即是二戰中後期的火力升級,也是二戰中後期所有戰機在選擇機炮時注重單發毀傷能力的必然性,畢竟敵方戰機不是固定靶子,在交戰中能夠有開火的機會也在隨著各家戰機速度和機動性的提升而不斷減少。包括到現如今,雖然在戰場上戰機採用機炮射擊的機率已經很小了,但是大家也都是不約而同的選擇了20mm口徑以上的機炮作為戰機機炮的口徑選擇。

  • 4 # 戰武奇兵

    當然不是!實際上不管二戰飛機用的航炮還是陸戰用的速射炮,它們都有不錯的通用性,這裡不是指陸空轉換。像德國Flak 38型20毫米速射炮的通用性就非常好,不管是野戰防空還是進攻防禦都有它的身影,它運用起來輕便靈活,而且適合陸海空三軍。在二戰期間使用最多的就是20-30毫米口徑航炮,而且以西線飛機使用居多。

    德國Hs-129攻擊機被廣泛應用於一線作戰,士兵們正在給它的30毫米機炮裝填彈藥。

    Hs129被稱為“飛行開罐器”,它裝備了6挺機槍,2門20毫米機炮,1門30毫米機炮,有巨大的對地攻擊能力。20毫米航炮確實在二戰中的飛機中應用較多,主要是因為那時運用戰鬥機的理念有所不同,美軍在二戰所有的飛機中幾乎都已12.7MM口徑機槍為主,而且裝備數量普遍偏高,轟炸機裝備的挺數更是逆天。後來之所以開始逐漸淘汰機槍而裝備機炮是因為戰鬥機不在主要進行狗鬥,它們經常會攻擊轟炸機或對地攻擊,這時就會顯示出它們火力過於弱小的缺點,因為像B-29這種戰略轟炸機用小口徑機槍根本無法傷害其筋骨。

    B-29被稱為“超級空中堡壘”,即便尾部被打爛了仍然可以安穩的飛回基地,所以說小口徑機槍只能對其撓癢癢。

    二戰德國最兩款著名的戰鬥機是FW190和BF109,這兩款飛機以FW190的火力比較兇悍,因為只有少部分型號的BF109加裝了20/30毫米機炮,而FW190至少裝備4門20MM機炮,基本一個點射B-17空中堡壘都受不了,除此之外它的多項效能均高於BF109,在與英國噴火XVI型戰鬥機的狗鬥中也絲毫不敗下風。

    一直到二戰中後期,FW190仍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戰鬥機之一!

    美國這邊到了中後期也給F4U海盜、P51Mustang等戰鬥機換裝了20毫米機炮,對於這個12.7毫米機槍控的國家來說終於發現了大口徑威力的好處,而不再是單純堆疊機槍的數量。蘇聯這邊比較出名的就是伊爾2攻擊機,它也有多種型號,分別裝備20、23、37MM口徑機炮,被稱為“飛行坦克”,強大的防護和火力絕對讓它實至名歸。到了末期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乾脆就直接全部裝備大口徑航炮了,二戰結束後機槍已經基本退出戰鬥機的“身軀”。

    伊爾2被德軍稱為“黑色死神”,足可見對它的敬畏。

    英國的噴火也是在二戰中赫赫有名的戰鬥機,它裝備的2門20毫米機炮得以讓它在任何空戰中不懼對手。著名的零戰也裝備1-2門20毫米機炮,可以說20毫米機炮適合當時的戰場,和其他口徑航炮一樣,是那個時代必然的產物而已。之所以其他大口徑航炮應用的較少只是因為20毫米航炮足以勝任當時的空戰任務,二戰結束以後,20毫米航炮已經成為戰鬥機最低配置,比如F-86H(之前型號還是6挺12.7MM機槍)的四門20毫米機炮明顯在米格-15的37MM、23MM機炮前吃虧。

    所以就二戰而言,對空作戰20毫米口徑機炮足以,對地攻擊則可以加裝更大口徑機炮吊艙或火箭彈發射架。
  • 5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戰術使用上,航空武器從機槍進化到航炮當然具有必然性,但二戰時期20mm口徑的航炮被大量使用,則大多是一種科學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大部分的20mm航炮都源於瑞士“厄利孔20mm加農炮”(Oerlikon 20 mm cannon)這個祖先,然後又在20世紀30年代透過引進、山寨、繞專利研發變成了當年通行世界的速射武器。

    王司徒為大家粗略羅列一下二戰比較常見的20mm航炮:

    美國:AN M2

    英國:西斯帕諾MK1、MK2

    德國:MG FF 20 、MG151/20

    蘇聯:施瓦克20mm、別列津B20

    法國:西斯帕諾 Hs.404

    日本:99式、HO-5

    這些20mm機炮有自己的特色,但與它們並行的還有一大堆7.7mm、7.62、7.92mm、12.7mm、13mm、15mm機槍,以及23mm、37mm、40mm、50mm等口徑的機炮,它們只能算是個花在叢中笑吧。

    20mm機關炮源於厄利孔,然後又開枝散葉,老王試著用自己的積累闡述下這個關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有個叫萊因哈特·貝克爾(Reinhold Becker)的德華人設計出了一種20mm速射機關炮。這個人已經不可考了,他的設計最終賣給了瑞士的軍火公司。

    設計最後落到了大名鼎鼎的瑞士厄利孔公司(Oerlikon Contraves)手中,萊因哈特的機關炮也很快成了厄利孔的拳頭產品,並開發出FF\FFL\FFS三種版本。這三個版本沒有什麼口徑的不同,都是20mm,唯一的區別的彈身長度和裝藥。

    時間撥回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西斯帕諾·絮扎公司(Hispano Suiza)首席設計師馬克·波吉特(Marc birkigt)為“斯帕德”S.Ⅻ(SPAD.12)戰鬥機設計了幾款軸炮,其中最大隻的口徑為37mm,此機一出,嚇得浮世蒼生屁滾尿流,直言沒見過如此巨的管子安在飛機上,還為這架SPAD.12起了個“大炮鳥”的綽號。

    老實說法華人的這次嘗試很不成功,37mm炮在那個年代並不適合裝在飛機上,當時的人們根本沒有使用機炮的迫切需求。對於空重601kg,最大起飛重量856kg的“斯帕德”戰機來說,37炮太重,發射時的風險也過大,對空不能有效對付敵方戰機,對地又沒有炸彈威力大,何必呢?

    所以“大炮鳥”和馬克·波吉特的軸炮沒有成為法國戰機的主流,後面“斯帕德”S.VIII(SPAD.13)的武裝仍然是兩挺維克斯.303in機關槍。

    但是法華人的確具有比較深邃的眼光,他們認為戰機上大威力速射炮是遲早的事情。所以在不久以後,法華人一看到厄利孔打的廣告,便進口了不少厄利孔FFS 20mm機關炮,並謀求引進。

    結果問題卡住了,厄利孔因為專利權問題不願意簡單的將武器技術賣給法華人,與厄利孔鬧翻的法華人乾脆自己拆了厄利孔的技術進行開發,由西斯帕諾·絮扎首席設計師馬克·波吉特承擔了這個計劃。

    馬克·波吉特參考了厄利孔的原設計,義大利設計師阿爾弗雷德·斯科蒂的槍械設計,然後加入了卡爾·施威布留斯的槍機閉鎖機構,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軸炮經驗,最後在自家Hs.7/Hs.9基礎上搗鼓出了透過卡鐵偏移進行槍機閉鎖的20mm機炮,這便是西斯帕諾Hs.404(Hispano Suiza HS.404)這門神器。

    這個炮童鞋們劃重點,因為它是一種早期神教,名為二釐神教,號稱王牌神機同盟正統2K奪命按住就碎,而且極端鄙視M2/3 12.7mm航空機槍這種彈幕狗。

    其實Hs.404與厄利孔FFS的差別並沒有很大,主要在於導氣方式上法國貨做了一點調整。怎麼說呢,有點像現代為“填補空白”,而故意避開別人專利要點而開發的東西。

    配合上發動機的Hs.404成了法華人的利器,在莫拉納-索爾尼埃406、德瓦蒂納D.520、馬塞爾.布洛克MB.152戰鬥機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這裡奉勸玩戰雷的童鞋懸崖勒馬,D.520就是法系!)

    在蘇聯戰場上大出風頭的美援裝備P39“飛蛇”(美國檔案稱之為P400)裝備的也是Hs.404 20mm機炮。不過這是後話,當時Hs.404的路還沒走完,法國的戰爭就走到了盡頭。

    上圖,德國的MG FF 20mm炮

    暫時把法國Hs.404放在一邊,我們再來看看厄利孔機關炮。瑞士公司後來估計也是想通了,開始四處擴散自己的武器,而正在謀求軍國主義擴張的日本和德國在1936年成為了他們的客戶。

    德華人引進了厄利孔FF 20mm炮的技術,直接生產出德制的MG FF 20mm機關炮,只不過將厄利孔FF的20×72mm炮彈改成了20×80mm。

    在瑞士技術人員的幫助下,1936年日本海軍在旗下富岡兵器製造所對厄利孔FF和FFL機關炮進行了仿製,由此得出了99式1型和99式-2型航炮。

    同樣,在1935年,美國購買了不少厄利孔機關炮,但是美國陸航對機關炮這種東西興趣缺缺,海軍則對厄利孔高炮的能力有點不買賬,他們是準備拿來防空的,厄利孔彈藥的初速讓他們不滿意。

    當時的英國也成為了厄利孔的客戶,但他們的訂單沒拿到多少。1939年因為波蘭問題,英國與法國組成聯軍撕逼德國,結果1940年沒幾個月就來了個敦刻爾克大撤退。這種情況下瑞士自然不敢捋德國虎鬚,但本著厚道的原則,瑞士人乾脆讓厄利孔公司直接在英國生產起了20mm機關炮。

    後來英華人自己也扛不住了,無奈20mm機關炮的需求量實在是大,海軍、空軍、陸軍都排著隊等著領這種武器。連美華人也摻和進來,從租借法案中扣除物資,讓英國生產厄利孔再運回來。

    焦頭爛額的丘吉爾首相為了加個戰爭稅搞得天怒人怨,老百姓砸鍋賣鐵連家裡叉子都融了支援工廠造飛機,哪裡還有工夫管美華人的訂單?所以他們乾脆一腳把在英國的厄利孔生產機構踩成兩半,送了一半給美國。

    可惜時間過於短暫,截止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開幹,美華人只憋出了300門厄利孔20mm炮,這些炮用到航空中的基本沒有,大多成為武裝商船的防空炮,或者用來小範圍的替代軍艦上的12.7mm機槍。整個二戰美華人生產了12萬挺厄利孔20mm炮,好像全都在地上海上消化了。

    再回到法華人的Hs.404這條線上來,20世紀30年代厄利孔不斷賣炮的同時,法華人也很快將自己的同類產品Hs.404拿出來競爭市場,英華人此時成了第一個客戶。

    皇家空軍對自家那傻兒子一樣的7.7mm飆水槍早就唾棄了,一款實用型的20mm機炮無疑是困了有人送枕頭。

    西斯帕諾·絮扎公司根據英國戰機的特徵,對Hs.404軸炮進行了改造,透過馬塞爾.布洛克MB.152戰鬥機的兩翼安裝經驗,將軸炮成功的移植到了英國戰機的兩翼上,讓“颶風”等機頭空間不足的戰機成功用上了20mm的大炮。

    後來西斯帕諾·絮扎公司乾脆想辦法離開了危險的法國,帶著大部分資財轉移到了英國,這其中就包括Hs.404軸炮的完整技術。經過系統改進的Hs.404被稱為“西斯帕諾MK.1”20mm機關炮,大量裝備在“旋風”、“噴火”和“英俊戰士”等英國戰機上。之後,他們又開發出彈鏈供彈的MK.2型,這一型的西斯帕諾20mm機關炮成為英軍戰爭中使用最普遍的傳家寶。

    因為西斯帕諾20mm機關炮的初速和彈道效能優於厄利孔20mm炮,因此英軍使用此炮獲得了比較多的名氣,也引起了美華人的關注。

    美國海軍對航空機炮比較上心,有西斯帕諾這種軸炮技術,也就無需在厄利孔上再費神了。所以他們對西斯帕諾公司提出了技術引進談判,併發起了一項旨在研究航空機炮的的“T31”計劃。

    “T31計劃”說是研究,其實更傾向於採購,它的核心內容就是3萬門20mm炮的採購工作,可當時的厄利孔憋了許久才300門產量,完全就是不夠看。這3萬門的訂單一扔到丘吉爾的辦公桌上就把英華人逼瘋了。好嘛,不用找法華人囉嗦了,這技術你們趕緊拿走!

    上圖,那種炮身整流罩是英華人在二戰為20mm炮開發的配件,不過絕大部分配件都是美國開發的。

    於是美華人在英華人的幫助下,透過MK1、MK2型炮的技術,在扯皮拉筋許久後,生產出了自己的AN/M2。

    不過AN/M2在網上有個笑話,說是美國生產部門搞錯了公差,按照76mm炮的單位,生產出3萬6千門不能用的廢品,導致美國海軍和陸軍在1943年前都沒有能用的機炮,後遺症一直延續到北韓戰爭時,一些F86還在使用12.7mm的M3航空機槍。

    老王提供另一個版本的故事供大家參考:當年美國引進技術時政治局勢不好,戴高樂自由法國與美國因為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鬧得離心離德,這導致美國的機關炮計劃難產。後來美華人在製造AN/M2時,又因為原圖紙問題,誤改了英華人對Hs.404彈膛的一個1/16的長度壓縮,最後導致大量AN/M2出現了不該有的問題,所以說並不全是公差的原因。

    上圖,直接掛Hs.404的錢斯沃特F4U戰鬥機

    另外有幾個機炮與厄利孔和Hs.404沒有關係,它們是從大口徑機關槍發展而來。

    上圖,伊爾2攻擊機的機翼帶有2門ShVAK 20mm炮

    比如蘇聯的施瓦克20mm,它取材自蘇聯ShKAS7.62mm機關槍,蘇聯人將這支武器放大,製造出名震江湖的ShVAK 施瓦克20mm機關炮。拉沃契金和雅克戰機大量裝備了這種機炮,將德華人活脫脫揍亡了國。

    上圖,Berezin B20 cannon

    毛熊這種簡單的放大思維後來又導致誕生了第二款20mm航炮,他們將別列津UBS機槍放大改膛,於是別列津B20-20mm航炮就出來了。有江湖傳言三斤伏特加配三門別列津,布林什維克可以懲罰全世界。

    日本人的Ho-5 20mm航炮也是透過機關槍放大得到的,這種裝在Ki-84“中島疾風”戰機上的航炮原型取自美國M2勃朗寧重機槍。

    日本人山寨的勃朗寧被稱之為Ho-103,陸航的Ki-43“隼式”戰機採用了這種機槍。經過擴膛後的Ho-103即為Ho-5,恐怕美華人也沒想到自家傳家寶這麼容易就能變成實用化機關炮,而且後來日本人還搞出了30mm的Ho-155。

    上圖,Ho-155 cannon

    總的來說,20mm機炮在二戰中被使用的原因無外乎空戰的需求,這點從英國戰機的表現就能看出來。他們的戰機很強調截擊效能,這與不列顛空戰中對德國轟炸機的攔截脫不開關係。

    上圖.正在用20mm Hs.MK2航炮撕扯航船的“英俊戰士”重戰鬥機。

    航炮在攻擊能力上遠遠超過機槍,乃至20mm航炮也不夠用了。

    這種場面遠比電影上看到的兇殘,“彈雨”並不是誇張,而且每一個水柱比你家屋都高。

    使用了MK1和MK2的英國戰機火力非常兇猛,20mm機炮獲得了遠超7.7mm槍彈的火力,“旋風”、“英俊戰士”這類裝上後,還能透過密集的火力硬生生揍沉德國軍艦,火力強度從暴雨進化成山洪。

    上圖,美軍戰機掛載的75mm航炮

    德軍為了反坦克開發的JU87G型轟炸機,掛載Flak18 37mm反坦克炮

    蘇德戰場上大量使用大口徑航炮其實也是相同的道理,許多戰機除了格鬥,還需要對地強襲甚至反坦克,火力更強的炮火比機槍更能壓制地面火力。

    上圖,美國海軍F6F“地獄貓”戰機採用了6挺12.7mm機槍。

    美軍走了不一樣的路,不管怎樣他們的航炮算是難產了,但12.7mm的機槍在對陣日本戰機時反倒更加好用,瓢潑般的.50BMG燃燒彈可以輕易的帶走讓掘越二郎“輕量化”帶歪的日機。陸航則更強調長時間護航能力,以驅逐為主。

    反倒是日軍,為了應對皮實耐操且火力強大的美軍轟炸機、戰鬥機,它們不得不提升自己的火力,否則靠7.7mm仗就沒法打了。

    上圖,1943年,蘇聯戰場上配備了MG 151 20mm航炮的梅塞施密特BF109 G2“古斯塔夫”戰機。

    德軍與日軍的道理極為近似,這也是一種戰爭的必然性,對方的火力全面超越了你,你有什麼理由不升級自己的火力到對等程度呢?

  • 6 # 雪花花花

    有必然性。

    剛開始蘇聯用的是23mm,德國用過19mm,應該說是透過實際中的使用,綜合各種資料,20mm是最令人滿意的。

    最著名的就是厄利孔20mm航炮了,它是瑞士厄利孔公司開發的一種採用後座作用的航炮。在二戰中,這種航炮被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廣泛採購或仿製。不同國家的版本略有不同,通常使用60發的彈鼓供彈。

  • 7 # 木榮雨北

    這當然是錯誤的!二戰時期並不是最後都選擇了20mm口徑的機炮。

    德國的me262就是30mm機炮

    一個國家的武器裝備發展,必然是由本國武器需求決定的,而這又決定於本國的國防戰略以及綜合國力。

    因為二戰時期德國面臨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前期的b17轟炸機群,以及之後的b29轟炸機群,炸死200多萬德華人,摧毀無數的工廠和交通,沉重打擊了德國的戰爭潛力。而美國的轟炸機群,最開始還沒有Mustang護航的時候,就靠組成箱式密集陣型,德空軍最開始的機槍怎麼面對10個機炮炮塔的b17?後來就逐步從20mm機炮到30mm機炮,就是因為德軍面臨非常嚴重的國土防空問題。me262的30mm機炮能夠一炮摧毀一架戰鬥機,自然就是戰爭形勢所帶來的武器需求必然。

    之後就是日本捱了倆原子彈,國土防空的任務已經打到民族存亡的高度,哪怕漏掉一個轟炸機,都可能對本國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所以蘇聯戰後組建了單獨的國土防空軍,而且地位在空軍之上。

    米格15為了國土防空,用了37MM和23MM機炮的混合組合,導致彈道相當不穩定(不同的兩個口徑互相有干擾),射擊精度低,但是蘇聯為了打轟炸機,為了國土防空也忍了。

    而美國在p51Mustang上用12.7mm機槍,到f86上也仍然採用,就是因為美國沒有啥國土防空壓力(美國也是有20MM機炮的)。

    然後才是20機炮的威力大,重量相對輕,在可接受範圍,畢竟二戰飛機絕大多數還是活塞發動機,載重量有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罵就哭,一讚就笑”,如何讓孩子的“蛋殼心理”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