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梔

      鼻出血(epistaxis;nosebleed)是人體最常見的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見急症之一。鼻出血既是鼻腔、鼻竇疾病常見症狀,也是某些全身疾病的區域性表現。鼻出血病因較多,故臨床表現亦有較多變化。多為單側,亦可為雙側;可間歇反覆出血,亦可呈持續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輕者僅為涕中帶血,重者有引起失血性休克,反覆鼻出血可導致貧血。  

    (一)病因

    可分區域性原因和全身病因兩類。

    ⒈區域性病因

    ⑴鼻和鼻竇外傷或醫源性損傷:鼻骨、鼻中隔或鼻竇骨折及鼻竇氣壓驟變等損傷區域性血管或粘膜,鼻或鼻竇手術及經鼻插管等損傷血管或粘膜未及時發現或未妥善處理,挖鼻、用力擤鼻、劇烈噴嚏、鼻腔異物等損傷粘膜血管。  

    ⑵鼻腔和鼻竇炎症:各種鼻腔和鼻竇的非特異性或特異性感染均可因粘膜病變,損傷血管而出血。變應性炎症是兒童鼻出血的常見原因。

    ⑶鼻中隔病變:鼻中隔各種型別偏曲,鼻中隔糜爛、潰瘍或穿孔等。

    ⑷腫瘤:鼻腔、鼻竇及鼻咽惡性腫瘤潰爛出血經鼻流出。  某些器官惡性腫瘤的鼻部轉移。血管性良性腫瘤常引起大量出血,如鼻中隔毛細血管瘤和鼻咽纖維血管瘤等。惡性腫瘤早期多表現為反覆少量出血,晚期則可侵蝕血管導致大出血。

    ⑸動脈瘤:硬腦膜外或頸內動脈海綿竇處的動脈瘤破裂,可以造成致命的鼻出血。這類病人常有顱腦外傷或手術史,表現為突發單眼失明,腦神經症狀和大量鼻出血。  

    ⑹氣候因素:高原地區氣候乾燥,鼻粘膜乾燥結痂所致鼻出血。

    ⑺鼻腔異物:可致粘膜糜爛出血。動物性異物如水蛭可致大出血。

    ⑻血管畸形:異常血管、異常靜脈曲張、海綿竇附近動靜脈瘻。

    ⒉全身原因

    凡可引起動脈壓或靜脈壓增高、凝血功能障礙或血管張力改變的全身性疾病均可發生鼻出血。  

    ⑴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腎炎、伴有高血壓的子癇等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心病等。為全身因素中最重要的原因。

    ⑵風溼熱:鼻出血是風溼熱早期症狀之一,多見於兒童。風溼熱患者血管脆性增高為出血原因。

    ⑶血液疾病:①凝血機制異常的疾病,如血友病、纖維蛋白形成障礙、異常蛋白血癥(如多發性骨髓瘤)、膠原性疾病大量應用抗凝藥物後等;②血小板量或質異常的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⑷肝、腎疾病:肝硬化影響凝血酶原和纖維蛋白原的合成。尿毒症易致小血管損傷。

    ⑸營養障礙或維生素缺乏:維生素C、K、P或鈣缺乏。

    ⑹中毒:磷、汞、砷、苯等化學物質可破壞造血系統,長期服用水楊酸類藥物可致血內凝血酶原減少。  

    ⑺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常有家族史。因血管壁缺乏收縮成分導致出血後難以自行止血,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功能實驗均正常。

    ⑻內分泌失調:主要見於女性,青春發育期的月經期可發生鼻出血和先兆性鼻出血,絕經期或妊娠的最後3個月亦可發生鼻出血。  

    ⑼急性發熱性傳染病:流感、出血熱、麻疹、瘧疾、鼻白喉、傷寒、和傳染性肝炎等。

    ⑽濫用酒精可以降低凝血因子的合成,出現骨髓抑制、血小板抑制和維生素缺乏。

    除上述鼻出血原因外,臨床上還常可發現一部分鼻出血病人,在疾病的全過程中均不能找出可能的出血原因,鼻出血經治療控制後未再復發,此類出血稱為特發性鼻出血。  

    (二)診斷要點

    1。明確出血部位

    鼻出血就其部位而言,可分為鼻腔前部和深部出血兩大類。前部出血多為鼻中隔前下(即黎氏區)粘膜糜爛,可為出血量較少的滲血,亦可為能見到明顯出血搏動點的動脈出血。鼻腔深部的出血主要源於鼻中隔前上、中鼻道和下鼻道內,其中,鼻中隔前上出血源於篩前動脈,中鼻道和下鼻道內出血多源於蝶顎動脈的二級分支鼻後外側動脈。  此類出血均出血較多甚至為兇猛的動脈性出血。

    詢問患者首先發生出血的鼻腔側別,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休克病人應平臥),用吸引器將鼻腔內血塊吸出,鼻中隔前部、中部小的動脈性出血,在前鼻鏡檢查時較易發現。鼻腔檢查難以明確出血部位者,可用1%麻黃素和1%的卡因棉片置於出血側鼻腔,收斂並麻醉鼻腔粘膜,2~3分鐘取出,用鼻內鏡從前到後仔細檢查,吸引血液檢查出血部位。  

    鼻內鏡下出血點的尋找方法:

    ⑴鏡下仔細檢查鼻中隔最前上部,特別是接近鼻頂部位,此處是篩前動脈分佈區最易出血,同時又是在前鼻鏡凡士林紗條填塞難以達到的部位。

    ⑵鼻內鏡下仔細檢查中鼻道內,特別是中鼻道後段,此處是鼻後外側動脈分佈區易於出血和鼻腔填塞時最易被忽略的部位。  檢查時可將中鼻甲作輕微骨折內移,擴大中鼻道,這樣可順利進入中鼻道後段,達到細緻全面的檢查要求。嗅裂處亦常為出血的部位。

    ⑶鏡下仔細檢查下鼻道穹隆頂,此處血液供應仍然是鼻後外側動脈為主。同樣可對下鼻甲做輕微骨折內移。

    在鼻出血病人就診時,有未接受和已經接受鼻腔填塞兩種形式,同時每種形式又均包括出血和不出血兩種狀態,應區別對待。  

    ①未接受填塞而出血停止或抽出填塞物後不再出血者,可進行鼻內鏡檢查或觀察24小時或更長時間;②未接受填塞仍處於出血狀態或抽出填塞物後繼續出血者,迅速使用的卡因腎上腺素棉片填塞鼻腔,可在止血的同時行鼻內鏡檢查;③填塞狀態下仍出血者,可使用麻醉棉片逐步替代原有的填塞物後,立即進行鼻內鏡檢查。  

    從出血部位判斷哪一血管分支破裂,對於血管結紮止血法有實際意義。自後鼻孔出血,或出血點位於中鼻甲後方,或在蝶竇前壁者,多為蝶顎動脈破裂所致;出血部位在中鼻甲以上者,為篩前動脈破裂所致;凡出血處位於鼻中隔前下區的前方或下方,用手指壓迫患側上唇,則出血停止,放鬆後,復顯出血者,為上唇動脈破裂。  

    ⒉估計總出血量

    估計出血量時,不能完全根據患者的主訴,須注意臨床檢查。根據每次出血情況、發作次數、患者的血壓、脈搏和一般症狀來綜合判斷。一般健康人能適應少量的鼻出血,可不出現任何症狀。失血量達500ml,則有頭暈、乏力、口渴、面色蒼白等 ;失血量在500~1000ml時,可有出汗、血壓下降、脈速無力等;若收縮壓低於80mmHg,提示血容量已損失約1/4。  

    注意以下幾點:⑴高血壓患者在鼻出血過程中,如血壓降至正常,則為嚴重出血的徵象,切不可誤認為血壓“正常”。 ⑵休克時,鼻出血常自止。⑶不能片面依賴化驗室檢查,因在急性大出血後,其血紅蛋白值在24小時內仍可顯示正常。⑷有時大量血液嚥下,片刻後吐出,一部分可能經鼻腔嗆出,仍為鮮紅色,不可誤認為又發生鼻出血。  

    ⒊查找出血原因

    在止血以後進行病因分析,要作進一步檢查,如過去病史及家族史的詢問,必要的區域性和全身檢查,血壓測量,血常規檢查。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測定,血小板計數及毛細血管脆性試驗等,有時須與有關科室共同會診,方能找到病因。

    (三)病情判斷

    1。  少量鼻出血可透過及時治療、嚴密止血,預後良好。對出血較劇者,要在止血同時判斷是否有休克或休克前期症狀,如脈快而細弱,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口渴、出冷汗及胸悶等。需緊急搶救,否則可危及生命。

    2。鼻腔前部如黎氏區的出血即使出血劇烈,但臨床處理較易,可迅速止血,預後良好。  鼻腔後段如下鼻道後端動脈出血,位置隱蔽,出血量大,一般的鼻腔填塞難以止血,反覆出血可導致休克、貧血等併發症。

    3。伴有全身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和血液系統疾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鼻出血,臨床處理困難,易復發,治療時應注意原發疾病的治療,原發病控制後鼻出血較易治療,預後良好。  

    (四)治療措施

    鼻出血一般屬於急症,患者常因出血而情緒緊張、恐懼,醫生應沉著,安慰病人及家屬,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區域性處理前注意全身情況、防治休克,仔細檢查鼻腔,並選擇適宜的止血方法。

    ⒈一般處理

    ⑴嚴重鼻出血常見患者煩躁不安,可注射鎮靜劑,配合治療。  對高血壓所致的嚴重鼻出血患者,不應用降壓藥物,因高齡高血壓患者和有嚴重的動脈硬化的高血壓患者,在心臟供血不足時,不應將血壓降得過低,否則可能造成動脈血栓形成,發生心、腦血管及其他部位的栓塞。住院治療能給患者以安全感,起鎮靜作用,對止血有重要意義。  

    ⑵有休克症狀的,則先按休克處理,注意保溫,使患者側臥,及時吸氧,進行靜脈輸液,並準備輸血。

    ⑶對外傷引起的鼻出血,應注意呼吸道情況,有呼吸道阻塞者,應首先解除之。

    ⑷止血藥:立止血、安絡血、抗血纖溶芳酸(PAMBA)、止血敏、6—氨基乙酸(EACA)、凝血酶等,可區域性或全身應用。  但止血藥只是輔助作用,不能單靠全身用藥而忽視區域性止血。

    ⒉止血方法

    患者採取坐位或半坐位(休克病人應平臥低頭位),據出血情況和出血部位,選用適當方法進行止血。

    (1)少量鼻出血的止血法

    指一般健康人的少量鼻出血,多為鼻腔前段出血,不引起全身狀況。  

    ①指壓法:此為臨時急救措施。用手指捏緊兩側鼻翼(壓迫鼻中隔前下部)10~15分鐘,同時用冷水袋或溼毛巾敷前額和後頸,以促使血管收縮減少出血,患者頭部保持直立,頭低可引起頭部充血,頭仰可使血液流入咽部。告訴患者如咽部有血,不可下嚥。或用浸有1%麻黃素或1‰腎上腺素棉球置於鼻腔暫時止血。  

    ②燒灼法:適用於反覆小量出血,且可見明顯出血點。常用方法有化學藥物燒灼或電灼法。燒灼前,均應粘膜麻醉。化學藥物多用細卷棉子蘸少許鉻酸、30%~50%硝酸銀或30%三氯醋酸燒灼出血點,至出現腐蝕性白膜為止。燒灼後用四環素可的松眼膏塗抹傷口處,以防結痂。  電灼有鐳射、射頻或微波等。燒灼應避免燒灼鼻中隔兩側相對應處粘膜或燒灼時間過長,以防止出現鼻中隔穿孔。

    ③粘膜下注射法:對鼻中隔前段小片狀滲血者,在出血處粘膜下注射1%普魯卡因3~4ml,可起到壓迫止血作用。對鼻腔後段出血,可試用2%利多卡因2~3ml加入少許0 。  1%腎上腺素以細長針頭刺入注射藥物進入翼顎窩,壓迫蝶顎動脈止血。但注射深度不能超過2。8 cm,以避免藥液注入眶內或圓孔。

    對反覆發作的鼻中隔前段出血,可使用硬化劑粘膜內點狀注射,使該處血管硬化封閉而止血,常用藥物有50%葡萄糖、70%酒精等。  

    (2)鼻出血填塞止血法

    此法利用填塞物填塞壓迫鼻腔,壓迫出血部位,使破裂的血管形成血栓而達到止血目的,是目前治療鼻出血主要方法。鼻內鏡下填塞成功率在98%以上。

    ①前鼻孔填塞法(見診療技術)。

    ②點狀填塞法:在鼻內鏡下,看清出血部位,對準之,直接壓迫之,但不接觸其他正常部位。  此法克服了填塞的盲目性,適用於鼻腔各個部位的出血,包括鼻腔後部出血。效果較佳,值得臨床推廣。

    ④填塞物的選擇:短期填塞物一般用凡士林紗條,其表面塗4%鞣酸,以提高止血效果。大血管破裂所致的鼻出血,短期填塞達不到止血目的者需要長期填塞物。  可用塗四環素可的松眼膏紗條或碘仿紗條作長期填塞物。明膠海綿、止血靈等可吸收性填塞物,因能被組織吸收的優點,填塞後不必取出,可以避免對粘膜的損害,適用於血液病所致的鼻出血或術後腔隙內出血。

    (3)血管結紮法:嚴重的鼻出血多數可用上述填塞法止血,少數患者,由於外傷或手術或腫瘤破壞等原因,致大血管破裂,血流猛烈,填塞無效,則需行血管結紮。  中鼻甲下緣平面以下出血者可考慮結紮或栓塞上頜動脈或頸外動脈;中鼻甲下緣平面以上出血者,則應結紮篩前動脈;鼻中隔前部出血者可結紮上唇動脈。

    (5)血管栓塞法:透過介入方法行血管造影,找到出血動脈,然後栓塞之。前後鼻孔填塞失敗的嚴重鼻出血也可採用此法。  

    更多來訪:

  • 2 # 悟空百科匯

    鼻出血(epistaxis;nosebleed)是人體最常見的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見急症之一。鼻出血既是鼻腔、鼻竇疾病常見症狀,也是某些全身疾病的區域性表現。鼻出血病因較多,故臨床表現亦有較多變化。多為單側,亦可為雙側;可間歇反覆出血,亦可呈持續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輕者僅為涕中帶血,重者有引起失血性休克,反覆鼻出血可導致貧血。 (一)病因 可分區域性原因和全身病因兩類。 ⒈區域性病因 ⑴鼻和鼻竇外傷或醫源性損傷:鼻骨、鼻中隔或鼻竇骨折及鼻竇氣壓驟變等損傷區域性血管或粘膜,鼻或鼻竇手術及經鼻插管等損傷血管或粘膜未及時發現或未妥善處理,挖鼻、用力擤鼻、劇烈噴嚏、鼻腔異物等損傷粘膜血管。 ⑵鼻腔和鼻竇炎症:各種鼻腔和鼻竇的非特異性或特異性感染均可因粘膜病變,損傷血管而出血。變應性炎症是兒童鼻出血的常見原因。 ⑶鼻中隔病變:鼻中隔各種型別偏曲,鼻中隔糜爛、潰瘍或穿孔等。 ⑷腫瘤:鼻腔、鼻竇及鼻咽惡性腫瘤潰爛出血經鼻流出。某些器官惡性腫瘤的鼻部轉移。血管性良性腫瘤常引起大量出血,如鼻中隔毛細血管瘤和鼻咽纖維血管瘤等。惡性腫瘤早期多表現為反覆少量出血,晚期則可侵蝕血管導致大出血。 ⑸動脈瘤:硬腦膜外或頸內動脈海綿竇處的動脈瘤破裂,可以造成致命的鼻出血。這類病人常有顱腦外傷或手術史,表現為突發單眼失明,腦神經症狀和大量鼻出血。 ⑹氣候因素:高原地區氣候乾燥,鼻粘膜乾燥結痂所致鼻出血。 ⑺鼻腔異物:可致粘膜糜爛出血。動物性異物如水蛭可致大出血。 ⑻血管畸形:異常血管、異常靜脈曲張、海綿竇附近動靜脈瘻。 ⒉全身原因 凡可引起動脈壓或靜脈壓增高、凝血功能障礙或血管張力改變的全身性疾病均可發生鼻出血。 ⑴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腎炎、伴有高血壓的子癇等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心病等。為全身因素中最重要的原因。 ⑵風溼熱:鼻出血是風溼熱早期症狀之一,多見於兒童。風溼熱患者血管脆性增高為出血原因。 ⑶血液疾病:①凝血機制異常的疾病,如血友病、纖維蛋白形成障礙、異常蛋白血癥(如多發性骨髓瘤)、膠原性疾病大量應用抗凝藥物後等;②血小板量或質異常的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⑷肝、腎疾病:肝硬化影響凝血酶原和纖維蛋白原的合成。尿毒症易致小血管損傷。 ⑸營養障礙或維生素缺乏:維生素C、K、P或鈣缺乏。 ⑹中毒:磷、汞、砷、苯等化學物質可破壞造血系統,長期服用水楊酸類藥物可致血內凝血酶原減少。 ⑺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常有家族史。因血管壁缺乏收縮成分導致出血後難以自行止血,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功能實驗均正常。 ⑻內分泌失調:主要見於女性,青春發育期的月經期可發生鼻出血和先兆性鼻出血,絕經期或妊娠的最後3個月亦可發生鼻出血。 ⑼急性發熱性傳染病:流感、出血熱、麻疹、瘧疾、鼻白喉、傷寒、和傳染性肝炎等。 ⑽濫用酒精可以降低凝血因子的合成,出現骨髓抑制、血小板抑制和維生素缺乏。 除上述鼻出血原因外,臨床上還常可發現一部分鼻出血病人,在疾病的全過程中均不能找出可能的出血原因,鼻出血經治療控制後未再復發,此類出血稱為特發性鼻出血。 (二)診斷要點 1.明確出血部位 鼻出血就其部位而言,可分為鼻腔前部和深部出血兩大類。前部出血多為鼻中隔前下(即黎氏區)粘膜糜爛,可為出血量較少的滲血,亦可為能見到明顯出血搏動點的動脈出血。鼻腔深部的出血主要源於鼻中隔前上、中鼻道和下鼻道內,其中,鼻中隔前上出血源於篩前動脈,中鼻道和下鼻道內出血多源於蝶顎動脈的二級分支鼻後外側動脈。此類出血均出血較多甚至為兇猛的動脈性出血。 詢問患者首先發生出血的鼻腔側別,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休克病人應平臥),用吸引器將鼻腔內血塊吸出,鼻中隔前部、中部小的動脈性出血,在前鼻鏡檢查時較易發現。鼻腔檢查難以明確出血部位者,可用1%麻黃素和1%的卡因棉片置於出血側鼻腔,收斂並麻醉鼻腔粘膜,2~3分鐘取出,用鼻內鏡從前到後仔細檢查,吸引血液檢查出血部位。 鼻內鏡下出血點的尋找方法: ⑴鏡下仔細檢查鼻中隔最前上部,特別是接近鼻頂部位,此處是篩前動脈分佈區最易出血,同時又是在前鼻鏡凡士林紗條填塞難以達到的部位。 ⑵鼻內鏡下仔細檢查中鼻道內,特別是中鼻道後段,此處是鼻後外側動脈分佈區易於出血和鼻腔填塞時最易被忽略的部位。檢查時可將中鼻甲作輕微骨折內移,擴大中鼻道,這樣可順利進入中鼻道後段,達到細緻全面的檢查要求。嗅裂處亦常為出血的部位。 ⑶鏡下仔細檢查下鼻道穹隆頂,此處血液供應仍然是鼻後外側動脈為主。同樣可對下鼻甲做輕微骨折內移。 在鼻出血病人就診時,有未接受和已經接受鼻腔填塞兩種形式,同時每種形式又均包括出血和不出血兩種狀態,應區別對待。 ①未接受填塞而出血停止或抽出填塞物後不再出血者,可進行鼻內鏡檢查或觀察24小時或更長時間;②未接受填塞仍處於出血狀態或抽出填塞物後繼續出血者,迅速使用的卡因腎上腺素棉片填塞鼻腔,可在止血的同時行鼻內鏡檢查;③填塞狀態下仍出血者,可使用麻醉棉片逐步替代原有的填塞物後,立即進行鼻內鏡檢查。 從出血部位判斷哪一血管分支破裂,對於血管結紮止血法有實際意義。自後鼻孔出血,或出血點位於中鼻甲後方,或在蝶竇前壁者,多為蝶顎動脈破裂所致;出血部位在中鼻甲以上者,為篩前動脈破裂所致;凡出血處位於鼻中隔前下區的前方或下方,用手指壓迫患側上唇,則出血停止,放鬆後,復顯出血者,為上唇動脈破裂。 ⒉估計總出血量 估計出血量時,不能完全根據患者的主訴,須注意臨床檢查。根據每次出血情況、發作次數、患者的血壓、脈搏和一般症狀來綜合判斷。一般健康人能適應少量的鼻出血,可不出現任何症狀。失血量達500ml,則有頭暈、乏力、口渴、面色蒼白等 ;失血量在500~1000ml時,可有出汗、血壓下降、脈速無力等;若收縮壓低於80mmHg,提示血容量已損失約1/4。 注意以下幾點:⑴高血壓患者在鼻出血過程中,如血壓降至正常,則為嚴重出血的徵象,切不可誤認為血壓“正常”。 ⑵休克時,鼻出血常自止。⑶不能片面依賴化驗室檢查,因在急性大出血後,其血紅蛋白值在24小時內仍可顯示正常。⑷有時大量血液嚥下,片刻後吐出,一部分可能經鼻腔嗆出,仍為鮮紅色,不可誤認為又發生鼻出血。 ⒊查找出血原因 在止血以後進行病因分析,要作進一步檢查,如過去病史及家族史的詢問,必要的區域性和全身檢查,血壓測量,血常規檢查。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測定,血小板計數及毛細血管脆性試驗等,有時須與有關科室共同會診,方能找到病因。 (三)病情判斷 1.少量鼻出血可透過及時治療、嚴密止血,預後良好。對出血較劇者,要在止血同時判斷是否有休克或休克前期症狀,如脈快而細弱,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口渴、出冷汗及胸悶等。需緊急搶救,否則可危及生命。 2.鼻腔前部如黎氏區的出血即使出血劇烈,但臨床處理較易,可迅速止血,預後良好。鼻腔後段如下鼻道後端動脈出血,位置隱蔽,出血量大,一般的鼻腔填塞難以止血,反覆出血可導致休克、貧血等併發症。 3.伴有全身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和血液系統疾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鼻出血,臨床處理困難,易復發,治療時應注意原發疾病的治療,原發病控制後鼻出血較易治療,預後良好。 (四)治療措施 鼻出血一般屬於急症,患者常因出血而情緒緊張、恐懼,醫生應沉著,安慰病人及家屬,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區域性處理前注意全身情況、防治休克,仔細檢查鼻腔,並選擇適宜的止血方法。 ⒈一般處理 ⑴嚴重鼻出血常見患者煩躁不安,可注射鎮靜劑,配合治療。對高血壓所致的嚴重鼻出血患者,不應用降壓藥物,因高齡高血壓患者和有嚴重的動脈硬化的高血壓患者,在心臟供血不足時,不應將血壓降得過低,否則可能造成動脈血栓形成,發生心、腦血管及其他部位的栓塞。住院治療能給患者以安全感,起鎮靜作用,對止血有重要意義。 ⑵有休克症狀的,則先按休克處理,注意保溫,使患者側臥,及時吸氧,進行靜脈輸液,並準備輸血。 ⑶對外傷引起的鼻出血,應注意呼吸道情況,有呼吸道阻塞者,應首先解除之。 ⑷止血藥:立止血、安絡血、抗血纖溶芳酸(PAMBA)、止血敏、6—氨基乙酸(EACA)、凝血酶等,可區域性或全身應用。但止血藥只是輔助作用,不能單靠全身用藥而忽視區域性止血。 ⒉止血方法 患者採取坐位或半坐位(休克病人應平臥低頭位),據出血情況和出血部位,選用適當方法進行止血。 (1)少量鼻出血的止血法 指一般健康人的少量鼻出血,多為鼻腔前段出血,不引起全身狀況。 ①指壓法:此為臨時急救措施。用手指捏緊兩側鼻翼(壓迫鼻中隔前下部)10~15分鐘,同時用冷水袋或溼毛巾敷前額和後頸,以促使血管收縮減少出血,患者頭部保持直立,頭低可引起頭部充血,頭仰可使血液流入咽部。告訴患者如咽部有血,不可下嚥。或用浸有1%麻黃素或1‰腎上腺素棉球置於鼻腔暫時止血。 ②燒灼法:適用於反覆小量出血,且可見明顯出血點。常用方法有化學藥物燒灼或電灼法。燒灼前,均應粘膜麻醉。化學藥物多用細卷棉子蘸少許鉻酸、30%~50%硝酸銀或30%三氯醋酸燒灼出血點,至出現腐蝕性白膜為止。燒灼後用四環素可的松眼膏塗抹傷口處,以防結痂。電灼有鐳射、射頻或微波等。燒灼應避免燒灼鼻中隔兩側相對應處粘膜或燒灼時間過長,以防止出現鼻中隔穿孔。 ③粘膜下注射法:對鼻中隔前段小片狀滲血者,在出血處粘膜下注射1%普魯卡因3~4ml,可起到壓迫止血作用。對鼻腔後段出血,可試用2%利多卡因2~3ml加入少許0 .1%腎上腺素以細長針頭刺入注射藥物進入翼顎窩,壓迫蝶顎動脈止血。但注射深度不能超過2.8 cm,以避免藥液注入眶內或圓孔。 對反覆發作的鼻中隔前段出血,可使用硬化劑粘膜內點狀注射,使該處血管硬化封閉而止血,常用藥物有50%葡萄糖、70%酒精等。 (2)鼻出血填塞止血法 此法利用填塞物填塞壓迫鼻腔,壓迫出血部位,使破裂的血管形成血栓而達到止血目的,是目前治療鼻出血主要方法。鼻內鏡下填塞成功率在98%以上。 ①前鼻孔填塞法(見診療技術)。 ②點狀填塞法:在鼻內鏡下,看清出血部位,對準之,直接壓迫之,但不接觸其他正常部位。此法克服了填塞的盲目性,適用於鼻腔各個部位的出血,包括鼻腔後部出血。效果較佳,值得臨床推廣。 ③後鼻孔填塞法(見診療技術)。 ④填塞物的選擇:短期填塞物一般用凡士林紗條,其表面塗4%鞣酸,以提高止血效果。大血管破裂所致的鼻出血,短期填塞達不到止血目的者需要長期填塞物。可用塗四環素可的松眼膏紗條或碘仿紗條作長期填塞物。明膠海綿、止血靈等可吸收性填塞物,因能被組織吸收的優點,填塞後不必取出,可以避免對粘膜的損害,適用於血液病所致的鼻出血或術後腔隙內出血。 (3)血管結紮法:嚴重的鼻出血多數可用上述填塞法止血,少數患者,由於外傷或手術或腫瘤破壞等原因,致大血管破裂,血流猛烈,填塞無效,則需行血管結紮。中鼻甲下緣平面以下出血者可考慮結紮或栓塞上頜動脈或頸外動脈;中鼻甲下緣平面以上出血者,則應結紮篩前動脈;鼻中隔前部出血者可結紮上唇動脈。 (5)血管栓塞法:透過介入方法行血管造影,找到出血動脈,然後栓塞之。前後鼻孔填塞失敗的嚴重鼻出血也可採用此法。 更多來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貴妃和武則天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