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人的歷史

    知我用我,以死為報

    最主要的原因是趙襄子與人合謀,殺死了豫讓的主人智伯。按照豫讓自己的說法,士人當為知己的人犧牲性命,女子當為愛自己的人修飾容貌,智伯知我用我,我一定要為他報仇而死,只有這樣回報智伯,那麼我的魂魄才沒有什麼慚愧的。

    謀主不忠,謀生不義

    為了殺死趙襄子,豫讓全身塗漆,使面板長滿痤瘡,把嗓子變啞,使自己的相貌被別人認不出來。他的朋友問他:“憑你的才能,委身去侍奉趙襄子,趙襄子一定會親近你,甚至寵幸你,到那時你便可以達到目的,這難道不更簡單嗎?何苦要摧殘身體,醜化形象,像你這樣去報復趙襄子不是更艱難嗎?”

    豫讓說:“我委身侍奉那人又要殺他,這是懷了不忠之心來侍奉主人,我豫讓不這樣幹,所以選擇了這極其艱難的辦法。然而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天下那些懷著不忠之心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

    後來豫讓被趙襄子所擒,他最後的請求是讓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來,讓自己砍上三劍,了卻自己的心願,自己也可以對得起主人智伯的知遇之恩了。趙襄子答應了他的請求,豫讓在砍了三劍之後拔劍自刎。

    心中無我,捨生取義

    在我看來,這就是士人的大義之所在,豫讓為了成就這個義,為了表示對君主的忠心,為了讓不忠之人感到羞愧,才選擇了以死明志。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並不是一個刺客,而是一位義士,在他心目中義是高於一切高於生命、高於一切的存在。

  • 2 # 大意覺迷

    春秋末期豫讓刺殺趙襄子的故事,身為刺客的豫讓付出的代價之大,一般人難以想象。中國先秦史上幾個有名的刺殺事件,刺客都比較悲慘,所以他們的故事也比較能夠流傳廣泛。豫讓作為一個先秦時期的下級武士,他們要想養活自己,首先要找到一個不錯的主子服務,據說豫讓也換過幾個主子,前幾個主子對他不是很好,到了投奔智伯之後,算是過了幾天好日子。智伯在晉國以霸道聞名,但畢竟手底下也養了不少人,不可能對所有人都壞。所以豫讓對智伯算是感恩戴德。智伯本來想吞併趙家,沒想到被趙魏韓三家反撲而滅亡,智伯本人據說死後頭骨被製作成飲器。趙襄子這種行為既是洩憤,也是為了震懾智伯的餘黨。豫讓作為智伯余黨自然無法接受這一事實,所以情願用最極端的手法來偽裝自己找機會刺殺趙襄子,他已經一無所有,除了殺死趙襄子再也沒有其他追求,哪怕是象徵性地刺殺,也能滿足他悲愴的內心。

  • 3 # 空城北島

    春秋末期,晉國由智、趙、魏、韓、範、中行六家共同統治,六家瓜分了晉國的土地與人民,晉國君主有名無實。在後來的發展中,智、趙、魏、韓又相繼消滅了範氏、中行氏。豫讓本是範氏、中行氏門客,因不受重視,轉而成為知伯(荀瑤)門客,知伯對豫讓以禮相加,使得豫讓大為感動,自此將知伯知遇之恩放在心中重要位置。

    晉陽之戰後,知氏被趙、魏、韓三家滅掉,土地被三家瓜分,知伯的頭顱也被趙襄子做成酒器,豫讓為報答知伯知遇之恩,決定行刺趙襄子(趙毋恤),他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我定要報答知伯的知遇之恩!”於是豫讓改名換姓,扮作雜役,想趁趙襄子上廁所時刺殺他,但被趙襄子認出,事未成。後來他又將自己全身上下塗滿油漆,使其長滿惡瘡,又透過自殘的方式改變容貌,再以吞碳的方式改變自己聲音,他的朋友看見他這樣做之後,勸他說:“以你的才能,主動接近趙襄子的話,趙襄子肯定會親近你,到時候成功的機會不就大多了嗎?”豫讓卻回答說:“這是替早先了解我的人去謀害後來瞭解我的人,是為舊主去謀害新主,必為道義所不容;況且投身別人手下做事,又想去殺了他,這是懷著異心去侍奉主人,我之所以要採取這樣困難的方法,就是要使天下後世懷著異心去侍奉主子的人感到慚愧。”

    豫讓埋伏在趙襄子出行巡視的必經之橋下,趙襄子在到達這座橋旁邊時,他的馬兒忽然一陣猛叫,趙襄子就說在橋下的那個人肯定是豫讓,派人前去探問,果然就是他,趙襄子責備豫讓說:“你不是曾經在範、中行氏手下辦事嗎?知伯滅了範、中行氏,你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轉投到知伯手下,現在知伯已經死去,你為什麼這麼執著於為他報仇?”

    豫讓回答說:“範、中行氏以眾人之禮待臣,臣以眾人之禮報之;知伯以國士之禮待臣,所以臣以國士之禮報之。”

    趙襄子感嘆地說道:“豫讓,你為知伯所做的事情,已經讓你成名了,我饒恕你已經很多次了,你自己盤算一下吧,我不會再放過你了。”

    豫讓說道:“臣聽說賢明的主子不會埋沒別人的正義,忠臣不惜一死來成就自己的名聲,你從前已經寬容我,天下都稱讚你的賢明,今天我本應該伏法,但我請求能用劍刺你的衣服,這樣即使我死也沒有遺憾了。”趙襄子被他的話所感動,於是脫下自己的衣服讓人遞給豫讓,豫讓拔劍刺穿衣服三次,說:“老天作證,我已經報答了知伯的知遇之恩了。”話音落下就舉劍自殺。他死的這天,趙華人聽說了,都忍不住為他落淚。

    豫讓行刺趙襄子的行為,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士”這一階層的精神楷模,體現了這一時期以豫讓為代表的“士”階層的精神風貌和人性的悲哀之美:縱使不顧性命,也要報答主人知遇之恩;即使是刺殺行動,也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曾有陰暗謀劃。這正是華夏民族早期清新剛健、質樸勇武的民族性的集中反映,也是春秋末期貴族精神的絕唱,從此,波詭雲譎的戰國曆史拉開了帷幕,狡詐與謀略成為了之後的時代主流。

  • 4 # 歷史倪說

    豫讓之所以陰魂不散,誓殺趙襄子,可以借用《史記·刺客列傳》的記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

    智瑤計劃是聯合韓、魏滅掉趙,然後三家分了趙家的領地。沒想到反而被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更有甚者趙襄子為了發洩仇恨還砍下了智瑤的頭,塗上漆,用它來喝酒。

    恩人被殺,豫讓發誓一定要為智伯報仇。《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豫讓誓言:“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在這裡我們要交待一下豫讓的履歷,《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

    豫讓被擒,趙襄子當面斥責他,《史記·刺客列傳》記錄了他們的對話。

    趙襄子指責說:“你曾經也做過範氏、中行氏的臣子,智伯把他們都殺了,你為什麼不替他們報仇?反而還繼續做智伯的家臣。如今智伯同樣是死了,你為什麼非要為他報仇?”

    面對趙襄子的指責,人家豫讓有自己的見解,《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即供職於範氏、中行氏的時候,他們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要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但是智瑤就不同了,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對我有知遇之恩,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豫讓的說法確實讓千百年來為君者深思。

    聽了豫讓的話,趙襄子感動的流淚了。趙襄子有意原諒豫讓,《史記·刺客列傳》記載:“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

    豫讓卻不領情,即是不能親手殺掉趙襄子,也要為智伯盡忠,並懇請能刺一次趙襄子的外套。

    《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原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讎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趙襄子面對如此俠義之士,沒法不答應,於是派人把外套給豫讓拿去刺。事後豫讓感慨說:“吾可以下報智伯矣!”於是拔劍自殺了。

    豫讓自殺那天,天下有志之士聽到這個訊息,均被他的事蹟感動的流淚了。豫讓的大義也千古流傳。

  • 5 # 百里不奚

    刺客豫讓是春秋時期晉華人,晉國到了戰國時期就被瓜分了。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國家消失的?

    當時有個國君,晉獻公。晉獻公疑心重,他將宗室子弟斬殺殆盡,因此外姓士大夫、公卿開始興起。大臣的權力越來越大,國君的權力越來越小。到後來逐漸形成了六卿把持朝政的局面:趙氏、韓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

    接著範氏和中行氏被滅,剩下了四卿,國君已然大權旁落了。

    四卿中智氏勢力最大,智氏首領叫智瑤,也尊稱為智伯。他文武雙全,相貌出眾,但是為人貪鄙,極為狂妄!

    豫讓最開始投靠的是六卿中的正規化,範氏讓他做馬伕,然後投到中行氏帳下,中行氏也只讓他做一個小兵,默默無聞。直到他投靠智伯以後,儘管他並未展露身手,卻得到了智伯的重用。智伯目中無人,對豫讓卻很尊重。

    智伯根本不把韓趙魏三家放在眼裡。他在酒席宴上百般侮辱韓康子、無端向魏氏索要萬戶的封地、公然干涉趙氏內政。

    尤其趙襄子對智伯恨之入骨,二人不共戴天,智伯脅迫韓魏兩家攻打趙襄子,眼看趙氏即將被滅,韓魏兩家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因此兩家和趙襄子裡應外合,滅掉了智氏。

    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24年,韓趙魏三家上表,要求冊封自己為國君,又過了30年,三家徹底廢掉了晉國國君,瓜分了剩下的土地,立國700多年的晉國從此消失。

    智伯雖然被殺,趙襄子還不解恨,他將智伯的頭蓋骨製成了“夜壺”。

    已經逃到山裡的豫讓聽到這件事之後,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我一定要為智伯報仇”,他開始著手自己的復仇計劃。

    他先是化裝成一個受刑的犯人,混到王宮做洗刷廁所的工作。趙襄子入廁所時,突然感到一股殺氣,於是他馬上調人拘拿了洗廁所的,一看是豫讓,豫讓也沒有隱瞞,直言不諱的說,就是要為智伯報仇。

    侍衛要除掉他,趙襄子卻說:“智伯死後沒有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能來為他報仇的,一定是有氣節的賢士,豫讓是天下義士,我以後只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於是就把他放了。

    豫讓沒有因為趙襄子的大度而停止刺殺。

    為了使刺殺順利進行,豫讓決定毀容。他把毒性很強的漆塗抹到身上,使身上長滿了爛瘡;他又剃光了鬍鬚和眉毛,用利刃在臉上刻字,最後削掉了自己的鼻子。

    為了驗證自己的偽裝是否成功,他在自己家附近乞討,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的面貌,只是說這個人的樣子並不像我丈夫,可是聲音卻很相似。豫讓聽到之後,為了更徹底的消除自己的印記,他吞下火炭,燒燬了自己的嗓子。

    朋友看到他這副模樣,流著淚說:“你的這個辦法很難成功,如果你想行刺,憑著你的才幹,去侍奉趙襄子,他必然會重視你、信賴你,等到你得到他的信任之後再去刺殺,保證十拿九穩,何苦這樣作踐自己?”

    豫讓說:“你的這種做法是為了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做了人家的臣子,卻又在暗中計劃刺殺,這就等於有了二心,這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我行刺,本就是為了申明君臣大義,是為了讓後世那些懷有二心的臣子感到羞愧。”

    有一次趙襄子外出巡視,在將要渡過赤橋的時候。趙襄子的馬忽然驚跳起來,死活不肯往前走。這匹馬極有靈性,遇到敵情或猛獸大蟲就會示警。趙襄子猜到附近肯定有人行刺,而且可能又是豫讓。於是派人搜捕,果然又是他。

    趙襄子責備豫讓,說:“你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和中行氏嗎?智伯滅了他們,你不但不為主報仇,反而曲節忍辱 侍奉智伯。如今智伯死了,你為什麼單單要為他復仇呢?“

    豫讓說了一番擲地有聲的話:“他們拿我當普通人,我就用普通人的態度報答他們;智伯以國士待我,我就用國士的態度報答智伯。”

    趙襄子很感慨,說:“你為智伯報仇,已經使你成為忠臣義士了,而我對待你也已經仁至義盡了,我不能再放你了。

    豫讓見大勢已去,自己生還無望,就對趙襄子說:“你以前放過我一次,天下沒有不為這件事而讚揚您的,今天按理您可以將我處死,但是,據我所知,一個賢人不能阻擋別人的忠義之行,一個忠臣為了完成志向可以捨棄自己的生命。請將您的王袍交給我,我要刺他幾下,就當為主報仇了。”

    趙襄子感慨豫讓的忠義,滿足了他這個要求,豫讓拔出佩劍,刺向袍子,然後仰天大呼:“我豫讓總算為智伯報仇了。”

    隨後豫讓伏劍自刎。

    豫讓的事蹟傳開以後,趙國的忠義之士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多落淚惋惜。

    豫讓試圖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人的氣節和忠義。

    在人格方面,豫讓遠超刺客列傳中其他的幾位,他的行刺沒有政治目的,他的身後也沒有強大的政治集團,也沒有高人相助,他就是憑藉自己的血肉之軀,踐行自己的諾言。

    為什麼說孔夫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春秋大義,為報知遇之恩而能做到如此地步,古代俠士的人生價值著實讓人汗顏無地!

    他們的行為儘管偏激,但處事絕不苟且,對人一片忠誠,這是值得肯定的。

    詠史詩·豫讓橋_ 胡曾

    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橋上行人過,誰有當時國士心。

  • 6 # 小楊品史

    豫讓不惜毀容、吞碳的代價接連兩次刺殺趙襄子,原因有三:一是智伯瑤對豫讓很不錯,士為知己者死;二是趙襄子將智伯瑤的腦袋砍下來做成了酒葫蘆,太過分了;三是豫讓是個很執著的人或者說很軸的人。

    智伯瑤以國士身份對待豫讓,豫讓知恩圖報

    豫讓本來是范家家臣,後來炒了老闆,跑到中行家,中行家被智家滅了後,豫讓就做了智家的家臣。為什麼豫讓不為中行家報仇,而要給智伯瑤報仇?原來豫讓是一個十分驕傲的人,前兩家就把他當做一般家臣,到智家後,智伯瑤很尊重他,把他當成國士來對待,豫讓覺得智伯瑤就是自己的知己,從此死心塌地的跟著智伯瑤。

    看到沒有,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是多麼的重要!很多時候有人願意幫助你,感謝你,並不是你給他帶來了多大的好處,而是他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和重視。

    趙襄子對智伯瑤恨之入骨,將他的腦袋做成酒器

    智伯瑤發達時,囂張跋扈,貪婪無度,伸手就向韓趙魏三家要土地,韓魏兩家惹不起,就乖乖的給了,趙襄子心裡十分不爽,祖宗好不容易掙得的家產憑什麼要給你這個混蛋,於是就乾脆利索的拒絕了。智伯瑤很生氣,率領韓魏兩家攻打趙家,戰爭進行的很激烈,趙家差點兒就被滅了。韓魏兩家覺得滅掉趙家對自己更不利,就臨時反水,結果智家大敗,智伯瑤身亡。趙襄子恨死了智伯瑤,就把他的腦袋砍下來,做成了酒葫蘆。

    殺人不過頭點地,智伯瑤已經死了,趙襄子還不依不饒的,侮辱他的屍體。豫讓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決定行刺,替智伯瑤報仇。

    豫讓的堅持和執著

    豫讓這個人怎麼說呢,只要別人尊重他,他就死心塌地的跟著誰,什麼大局觀對他來說就是廢話。智伯瑤之前囂張跋扈時,有部下勸過他好幾次,這時並沒有看到豫讓的影子。智伯瑤攻打趙家的時候,也沒聽到豫讓反對的聲音。豫讓這種朋友雖說給你提不了什麼大建議,但是一旦認準了你,就絕不會背叛。豫讓為了給趙襄子報仇,不惜自殘,先是用漆毀了面容,後來怕被人認出,吞下紅碳,燒壞聲帶,這種執著勁兒很恐怖。要是生活中不小心得罪了這種人,那可就慘了。

    總結:豫讓刺殺趙襄子這件事,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1、不要輕視任何人,最好以禮相待。

    2、凡事不可做絕。

    3、遇到執著的人一定要謹慎。

  • 7 # 歲月抹平了誰

    春秋戰國四大刺客分別為:專諸、聶政、豫讓、荊軻。那誰是四大刺客之首?很遺憾,不是荊軻,而是精神領袖豫讓。豫讓雖為刺客,但是他不會武功,也沒有刺殺成功,並且是多次未遂,正是因為多次未遂,屢敗屢戰,他才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刺客。

    他有一句話,讓他名垂至今——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中國先秦時期的刺客,行動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政治目的,多受人恩惠,動機單純而具有俠義氣息。通常被人們稱之為“義士”。

    李白在《俠客行》裡面深入刻畫了古代刺客這一形象: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佛衣去,深藏身與名。

    據劉向的《戰國策》記載,豫讓原本是姓姬,是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他先後侍奉過範氏、中行氏,但是都沒有得到重用,豫讓感覺很失敗。

    在鬱郁不得志之際,豫讓遇到了智伯。智伯是晉國執政,相當於宰相。智伯和晉國卿大夫趙襄子有過節。智伯看不慣趙襄子的所作所為,曾經罵他“相貌醜陋,懦弱膽怯。”

    還有一次,在共同攻打鄭國的時候,智伯藉著喝醉了酒,把酒杯扔到了趙襄子的臉上。

    話說智伯當上晉國執政以後,要求趙襄子獻出封地,趙襄子肯定不幹。智伯聯合魏氏、韓氏一起攻打趙襄子。

    沒想到趙襄子派人向魏、韓兩年陳述厲害,使他們臨陣倒戈,擊殺了智伯,瓜分了智伯的屬地,還順便瓜分了趙國,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的故事。

    智伯死後,家僕四散而去,豫讓無處可去,逃到了山裡。對於智伯,豫讓奉為知己,未能盡忠,空留一身遺憾。對趙襄子,他暗下決心:“吾其報知氏之仇矣!”他要替智伯報仇。

    一、初次報仇。

    豫讓想要報仇,必須改頭換面。他更改了姓名,偽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還臨時學會了修理廁所的本事。

    他潛伏進了趙襄子的廁所,只等趙襄子來蹲坑,然後一擊致命。

    終於,趙襄子來上廁所,但是始終感覺氣氛不對,這位修廁所的工匠,趙襄子不認識。他心悸一動,把豫讓抓了起來。結果,在豫讓的衣服裡面發現了一把小刀。

    豫讓沒有屈服,在審問的時候,直接承認是來替智伯報仇的。侍衛吆喝著要殺掉豫讓。

    趙襄子卻說:“他是義士,我以後小心躲避即可。再說智伯無後,家臣挺身而出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就把豫讓放了。

    按理說,豫讓被逮個現形,還被仁慈的趙襄子釋放,應該心懷感恩,放棄心中的執念。

    豫讓卻不,他幹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他把油漆塗滿全身,使自己的面板潰爛。同時剃光了自己的眉毛和鬍鬚,使自己完全變了一個人。結果,妻子憑藉聲音認出了他。

    豫讓接著又活活吞下木炭,燒燬自己的聲帶,變得徹底讓人不認識自己。

    朋友都規勸他不要幹傻事,為他支招說:“憑藉你自己的才能,如果去輔佐趙襄子,肯定能夠得到他的信任,取得他的信賴之後,報仇豈不是更容易一些?”

    豫讓說:“為老朋友去攻打新朋友,為舊君主攻打新君主,這是很不齒的行為,這是一種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行為。今天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闡明君臣大義,並不在於是否順利報仇。”

    他的內心世界已經很明白了——復仇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復仇本身。

    豫讓又一次出發了。

    二、再次行動。

    毀容之後的豫讓提前摸清了趙襄子出行的時間和地點。在他出行的那天,埋伏在一座橋下,只等趙襄子路過。

    這座橋叫做豫讓橋,現在成了名勝古蹟。據說有兩座:一座在河北邢臺,一座在太原西南的赤橋村。

    趙襄子沒有讓豫讓失望。騎馬經過這座橋,還沒有過橋,馬兒受驚,也許豫讓的外貌把馬兒嚇著了。

    趙襄子又一次感覺氣氛不對。立馬吩咐手下人搜尋。豫讓再次被拿下。

    趙襄子生氣了,決定和豫讓理論理論。

    趙襄子:“你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智伯把他們都滅了,你為何不去報仇?反而拖身於智伯,智伯死了,又如何著急為他報仇?”

    豫讓:“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以眾人遇,我故以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大意就是:範氏、中行氏拿我當普通人,我以普通人待之。而智伯以國士待遇對我,我當然要以國士回報之。

    趙襄子很受感動,但是,已經無法在放他走。豫讓自知生還無望。他向趙襄子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請求:請脫下您的一件衣服,讓我象徵性的刺幾下,以完成我當初的誓言。

    最終趙襄子滿足了豫讓的願望。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伏劍而死。

    豫讓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義”,他死之日,趙國之士聞之,皆涕泣。

  • 8 # 肖屾小聲讀文史

    要說豫讓的故事,還要從“三家分晉”說起。

    隨著晉國實力的衰弱,晉國的軍政大權完全由六個大卿把持著,後來,6家變成了智伯和韓、趙、魏這4家。胃口很大的智伯打算聯合韓、魏兩家來攻打趙家。然而韓、魏兩家非常擔心自己會成為智伯的下一個目標,於是就反過來聯合趙家,一起打敗了智伯。

    他們不僅奪走了智伯的土地,還把智伯給殺害了。然而,一個堅持為智伯報仇的人就登場了。他就是豫讓。

    其實,智伯不是豫讓唯一投靠過的人。但是,豫讓覺得只有智伯信任自己,也只有智伯看重自己,因此就是這份信任成為了豫讓要不惜一切代價,為智伯報仇的原因。

    在智伯被殺害後,豫讓先是逃到了山裡,他需要等待一個時機。

    後來,趙襄子準備修建宮殿,需要一批工人,豫讓就混在工人中,準備伺機殺害趙襄子。不過,他帶著的匕首卻露出了馬腳。趙襄子看見了他的匕首就問他,你為什麼幹活還要帶著匕首。眼看事情敗落,豫讓卻非常淡定地說,我帶匕首就為了要刺殺你。

    趙襄子被豫讓的坦誠給打動了,於是便放掉了他。

    可是,在豫讓看來,自己為智伯報仇的目標沒有達成,他不能就這麼放棄,帶著心中的不甘,他繼續等待時機。

    不過,這時擺在他面前的問題就是,趙襄子已經見過自己的面目,再次靠近趙襄子行刺無疑比登天還難。

    豫讓想出了“漆身吞炭”的辦法。

    他把生漆塗在了自己身上,由於生漆的腐蝕性,他的面板都破損,很多地方都爛得不成樣子了。為了怕他的聲音被認出來,他又吞下滾燙的炭火,燒燬自己的嗓子。這一次,他覺得已經做好了準備,不被發現出來。

    又一次,豫讓埋伏在趙襄子經過的道路旁,準備趁其不備行刺,然而就在趙襄子路過時,他的馬突然受到驚嚇。趙襄子立刻警覺到,有人要行刺,於是派人檢視,結果發現了豫讓。

    趙襄子非常想不明白,為何豫讓如此堅持,非要刺殺自己。豫讓告訴趙襄子,因為智伯是自己投靠的人中,唯一能信任自己的,所以自己無論如何都要為智伯報仇。

    豫讓知道,趙襄子這次無論如何都不能放過自己,就請求他能否讓自己死前,刺一刺他的衣服,以此向智伯表達自己的心願。趙襄子感嘆豫讓對智伯的忠誠,滿足了他的心願。而豫讓死後,趙國仁人志士無人不為他感動。

    豫讓的俠義體現在哪裡?

    說完了豫讓的故事,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豫讓身上究竟有哪些俠義的表現,讓後世對他有非常高的評價。

    首先,豫讓的俠義體現在他對智伯的情感上。在春秋戰國這個充滿了戰亂,充滿了爾虞我詐、波詭雲譎的環境中,似乎除了利益,沒有什麼永恆的存在。但是在智伯和豫讓之間,存在了一個可以永存的價值,那就是信任。

    在豫讓看來,智伯是自己投靠的人中,唯一一個信任自己,把自己當做人來看的人。豫讓認可這份信任,所以他也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報答智伯。

    從三家分晉的故事來看,智伯在某種程度上是“死得其所”的,豫讓完全可以選擇劃清與智伯的界限,或者狡猾一點去投靠新的主人。但是他沒有選擇苟且,沒有選擇讓自己安度餘生。他決定站出來的那一刻,就說明了他對智伯的態度。

    其次,豫讓的俠義體現在他行刺趙襄子的方式上。說到刺客,很多人會覺得他們是一群不太光明的人,似乎他們的所有行動都是偷偷摸摸進行的,或者說為了行刺可能會採取許多卑劣的手段,比如先騙取對方的信任,然後再行刺對方。然而,從豫讓兩次的行動來看,他採取的都是非常直接的行刺行為。

    也許如果豫讓先潛伏到趙襄子的身邊,他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能夠輕而易舉地刺殺趙襄子。但是豫讓沒有選擇這種方式,而是難度更大、承擔更多痛苦的方式,他這麼做恰恰是在殺生取義。

    最後,豫讓的俠義體現在他堅持上。豫讓第一次刺殺趙襄子被發現了,趙襄子也大發慈悲地放了他。其實,豫讓這時也大可遠走高飛,開始自己的新生活,畢竟他為智伯報仇的態度被看到了,也被認可了。然而,豫讓覺得這樣自己將沒法面對自己。於是他選擇了毀容,選擇了繼續等待時機。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堅持的東西,可能不是其他人能夠理解的。但是在面對著種種不利時,還能夠堅持自己內心的想法。僅此一點,是不是就足以獲得尊重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史之亂,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兵20萬,卻為何打不過史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