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文歷史巡禮

    中國古代醫書繁多,主要以中醫為主,其它如藏醫,苗醫,蒙醫等,見於經書的書籍較少。

    最出名的中醫書籍,大概有如下幾本。

    1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靈樞》上下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實則成書於西漢年間。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等學說的理論基礎。也是世人最耳熟能詳的醫書。

    2 《本草綱目》

    明文林郎,醫藥學家,藥聖李時珍所著。其書52卷,192萬字。歷經27年,三易其稿。其書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3 《傷寒雜病論》

    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所著。其書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至今仍然是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4 《神農本草經》

    其書託名神農氏,實成書於漢代。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藥;它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藥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5 《黃帝八十一難經》

    6 《脈經》

    西晉王叔和所作,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系中國現存較早的脈學專書,為後世脈學發展奠定基礎,並有指導臨床實踐之意義。

    7 《針灸甲乙經》

    西晉皇甫謐撰,全書12卷,128篇。總結了魏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吸收了《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的精華。採用分部和按經分類法,釐定了腧穴,詳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和禁忌、針刺深度與灸的壯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絡實際的針灸學專著。

    8 《備急千金要方》

    此書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9 《溫病條辨》

    清代吳瑭著,為溫病通論著作。其書建立了完全獨立於傷寒的溫病學說體系,創立了三焦辨證綱領,倡養陰保液之法,並擬訂了層次分明的溫病治法方藥體系,被稱為清代溫病學說標誌性著作。

    10 《湯頭歌訣》

    清代汪昂撰。古代醫方著作,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00餘方,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便於初學習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方劑學著作。

    除此之外,另有藏醫《四部醫典》

    此書又名《醫方四續》,由著名藏醫學家宇妥·寧瑪雲丹貢布所著,共四部,156章。是一部集藏醫藥醫療實踐和理論一體的藏醫藥學術工具書,藏醫學的主要醫典。

    這些古書,如果覺得文言難懂的話,可以加以”圖解“兩字搜尋。白話加上圖文並茂的方式,可能更好理解這些經典。如果想要系統的學中醫,最好還是要有師傅指點。

  • 2 # 曾經滄桑慎終追遠

    從朝代先後來說,1先秦之前有:《神農本草經》傳說是神農氏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在李時珍出版《本草綱目》之前,該書一直是被看作最權威的醫書。

    《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但是和《神農本草經》一樣,先秦諸子都喜歡假借名人所著,跟現在網紅有點類似,動不動喜歡山寨,所以此書並不是黃帝他老人家親自寫得,用他的名顯得高大尚一點,估計讀的人用的人以及被治的人都有個交代:這是黃帝老人家說的,有出處的),馬王堆漢墓出土有《黃帝內經素問》 ;

    2東漢末年出了三個著名的醫學家:華佗、董奉和張仲景,被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可能華佗大家熟悉一點,對外科尤為擅長。關羽關二爺的箭傷就是這位老兄辦的,不過他當時沒有發明麻沸散,所以二爺要看《春秋》轉移注意力(跟周星馳看Av一個道理);華佗著有《青囊經》,但是很不幸,華佗慘死獄中,把書傳給了牢頭小哥,小哥老婆一看,哎呦,不對,你華佗那麼牛逼都砍頭了,這是害人的書,咱不能學,學會了估計也沒腦袋,不行,一把火燒了,所以呢,小哥搶救不急,所剩無幾就只剩下閹雞閹豬的伎倆了。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特別是《傷寒雜病論》,確立的六經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

    董奉大家可能不認識,為什麼?他老人家懶,沒寫書啊!所以,再會吹再會做也比不上一個會寫的!當時大家平起平坐,到後來就出差距了。

    3晉代葛洪著有《肘後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症侯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其在煉丹方面也頗有心得,丹書《抱朴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製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不過醫學不是他的強項,他是修仙之人,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包括守一、行氣、導引和房中術等; 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 信為本。厲害吧!

    4唐代:孫思邈,這也是牛人,寫了三本書《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孫思邈不僅精於內科,而且擅長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在中醫學上首次主張治療婦女兒童疾病要單獨設科,並在著作中首先論述婦、兒醫學,宣告是“崇本之義”。他非常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可以說是婦女之友,解決了很多難言之隱。

    5到了宋代出來了個組織,弄了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編寫,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撰的成藥標準。後面出名的就是錢乙,史書記載“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言不為過。其一生著作頗多,有《傷寒論發微》五卷,《嬰孺論》百篇,《錢氏小兒方》八卷,《小兒藥證直訣》三卷。現僅存《小兒藥證直訣》,其他書均已遺佚。可以說是兒科專家。

    6元代出了朱丹溪、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並列為“金元四大家”。朱丹溪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丹溪心法》、《金匱鉤玄》、《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格致餘論》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該書以《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兩篇為中心內容,創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護陰氣的重要性,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力倡導滋陰學說,打下牢固的基礎。劉完素因其善用寒涼,後世稱其為寒涼派,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甚豐,《素問玄機原病式》、《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簡稱《宣明論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均為其代表作。張從正一生著述甚多,除今在《儒門事親》中五卷之外,尚有《心鏡別集》一卷、《張氏經驗方》二卷、《張子和治病撮要》一卷、《秘傳奇方》二卷傳世,其餘因年代久遠,沒能流傳下來。李杲就是李東恆,這個字我經常以為是呆,其實多了一根就是不同,名字很重要。他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等,流傳較廣。

    7明代,這又出了個狠的,李時珍。被後世尊為“藥聖”。 代表作是鉅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還有一個就是張景嶽,他根據《黃帝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提出“陽非有餘”及“真陰不足”、“人體虛多實少”等理論,主張補益真陰元陽,慎用寒涼和攻伐方藥,在臨證上常用溫補方劑,被稱為“溫補學派”。時人稱他為“醫術中傑士”、“仲景以後,千古一人”。著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景嶽全書》(含《新方八陣》)、《質疑錄》等中醫學經典著作,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8到了清代就不得不提葉天士了,其人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未刻本葉氏醫案》等。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了。

  • 3 # 巴山雜談

    中國古代有很多醫學研究,也有很多總結出來的醫學書籍,主要如下。

    《神農本草經》神農氏 《皇帝內經》、馬王堆漢墓醫書 《黃帝內經素問》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張仲景《金匱要略》唐代:孫思邈,《千金方》、宋慈《洗冤集錄》回回藥方 忽思慧《飲膳正要》、許國禎《御藥院方》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張子和《儒門事親》、朱丹溪《格致餘論》、李東垣《脾胃論》、、劉文泰《本草品彙精要》、吳又可《溫疫論》、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王孟英《溫熱經緯》、薛生白《溼熱條辨》、王清任《醫林改錯》、《古今圖書整合醫部全錄》、《聖濟總錄》、李時珍與《本草綱目》、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陶弘景《本草經集註》、葛洪《肘後備急方》、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蘇敬《新修本草》 、王燾《外臺秘要》、元丹貢布《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可以看得出宋朝醫書特別多,這主要和宋代的皇帝是重視文化教育有關。這些學文的人一般也學醫,探討醫學是君臣的樂事,促進了中醫的發展進步。同時,北宋的皇帝還特別要求醫生具有足夠的資質,醫學考試在那個時候就開始了。非常正規的學習和考核制度使得醫生必須認真學習醫藥、針灸、推拿這些全科醫術才能掛牌行醫,比現代當醫生還要嚴格。而當時所製作的針灸銅人就是為了考試針灸術而專門鑄造的。

  • 4 # 黃連絲廟杏仁和尚

    《黃帝內經》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先秦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有醫經七家,共計216卷,但絕大部分已經失傳,而《內經》是僅存者.《黃帝內經》包括現存的《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其成書時期一向有爭議.它並非一人一時之手筆,大約是戰國至秦漢時期,許多醫家進行蒐集、整理、綜合而成.中醫學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兩者在《內經》中均有充分反映,尤以整體觀念最為突出.

    《傷寒雜病論》為張仲景著作,成書於東漢末年.《傷寒雜病論》問世以後不久,由於戰亂原著散失,後人分別蒐集其中的傷寒部分和雜病部分,整理成兩部書,即《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它成書以後,一直指導著後世醫家的臨床實踐.

    公元265-960年(晉-五代)

    這一時期,有不少醫家從事《內經》的整理和註釋工作.最早進行此項工作的,為齊梁間的全元起,他註釋《皇帝素問》八卷,書名《素問訓解》.此書到南宋時失傳.

    隋唐時期,楊上善又將《內經》分類編纂和註解,編成《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是現存最早的《內經》注本.

    註釋《素問》影響較大的,是中唐時期的王冰.他歷時十二年,於762年撰成《注黃帝素問》二十四卷.

    《脈經》作者王叔和,成書於魏晉.《內經》《難經》均有關於診脈法的闡述,王叔和蒐集有關脈法的資料,採集各家之說,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脈經》十卷.

    《諸病源候論》於公元610年由巢元方等人編撰.全書共50卷,分67門,論述了1739種病候.該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對疾病記載的廣泛和詳細,對病源的認識.

    《肘後救卒方》晉代葛洪著,他先著成《金匱藥方》100卷,因篇幅浩繁,不便攜帶,將其中救急、多見、簡要實用的部分,摘要編成《肘後救卒方》3卷.《肘後救卒方》現存8卷,書中突出之點是對某些傳染病的認識,達到很高的水平.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為唐代孫思邈著.孫思邈十分重視醫家的醫德.孫思邈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尊古卻不拘泥.他很重視婦科、兒科疾病的診治,《千金要方》首列婦人方3卷,少兒嬰孺方2卷.

    《外臺秘要》是唐代王燾著作.全書40卷,分1104門,是唐代另一部規模巨大的綜合性醫籍.內容包括有今天的內、外、骨、婦產、小兒、傳染病、面板、五官、畜疾等科的證治.本書主要選輯東漢到唐的很多方書而成.臨床各科編排較為合理,先論後方,次序井然.重視急性傳染病,傷寒、溫病、瘧疾等,所佔篇幅較大,說明對傳染病具有相當知識.

    《針灸甲乙經》晉代皇甫謐著,成書於256-282年,為現存最早的針灸專書.全書分12卷128篇.書中敘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重點介紹腧穴總數、釐定部位,詳細介紹了針灸操作方法,並把各種適應證按照臨證需要排列出來.此書影響久遠,其他一些著名的針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此書的基礎上發揮而成的.此書也較早傳到國外.

    《劉涓子鬼遺方》南齊人龔慶宣著,約成書於475-502年之間,是現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內容,載金瘡、癰疽、瘡癤、疥癬及其他面板疾患,有內外治處方140多個.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隋唐藺道人著,約成書於841-846年.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很有學科價值的傷科專書.它反映了隋唐時期治療骨傷科疾病的水平已相當先進.書中載40餘方,為傷科用藥奠定了理論基礎.

    公元960-1368年(宋-元)

    《太平聖惠方》是宋廷編著的大型方書之一.共100卷,分1670門,載方16834首,廣泛地收集宋以前方書及當時民間驗方,內容頗為豐富.對方劑、藥物、病證、病理都進行了論述.

    《聖惠選方》,成書於1046年,由何希彭節選《太平聖惠方》中的精要部分,編輯而成.作為教本應用了數百年,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宋朝詔令太醫裴宗元等人將官藥局所收醫方加以校訂,編成《和劑局方》.全書共5卷,分21門,載方297首.後來《和劑局方》經多次增補,內容日益豐富,1151年,經許洪,定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頒行全國,為世界最早的國家藥局方之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頒行時全書10卷,附《用藥指南》3卷,分諸風、傷寒、諸氣等14門,載方788首.

    《聖濟總錄》:北宋末年,政府組織醫家廣泛收集歷代方書及民間方藥,歷時7年(1111-1117年)編成此書.共200卷,達200萬字,分60餘門,方近2萬首,前代方書幾乎全部被囊括.

    《濟生方》宋代嚴用和著於1253年,是嚴氏五十餘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全書10卷,分80門,載方400首.原書已佚.

    《三陰極一病證方論》,宋代陳言著,全書15卷,分180門,載方1500餘首,有方有論,論後附方,使讀者易於洞曉病因,論因求治,在傳播方劑學上也有貢獻.

    金代劉完素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2卷,《宣明論方》15卷,《傷寒直格方》3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2卷.可靠而價值較大的有《素問玄機原病式》與《宣明論方》二書.

    金代張元素著有《醫學啟源》、《珍珠囊》、《臟腑標本虛實用藥式》等.

    金代張從正著《儒門事親》.

    金代李杲著《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

    元代王好古著有《陰證略例》、《醫壘元戎》、《湯液本草》、《此事難知》等.

    元代朱震亨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註》、《傷寒辨疑》等.

    公元1368-1840年(明-清·鴉片戰爭前)

    《本草發揮》1384年徐用誠編撰.

    《救荒本草》1406年朱驌編撰,它既是15世紀初中國一部藥、食兩用的植物學著作,也是一部植物學圖譜.

    《滇南本草》約1476年,蘭茂編撰.

    《本草集要》1492年,王綸編撰.

    《本草綱要》1578年,李時珍著,共52卷.李時珍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證治準繩》1602-1608年,王肯堂著,全書以證治為主,每證引經據典,結合己見論述,內容豐富,條理清楚,議論持中,選方較精.

    《壽世保元》1615年,龔廷賢著,共10卷.

    《外科正宗》1617年,陳實功編著,此書主要是作者對其外科理論和經驗的總結,書中尚有外科疾病插圖若干.

    《瘟疫論》1642年,吳有性著.該書創立“戾氣”學說,對溫病病因提出了偉大創見,對傳染病方面有獨到見解.

    《溫熱論》葉桂著.書中總結了溫熱病的理論和經驗,在溫病學說的發展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溼熱條辨》薛雪著,此書對溼熱病的病因、證侯、發展變化特點及其診治法則,以條文形式作簡要闡述,其中還註明作者自己的見解,對溫病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

    《本草綱目拾遺》1765-1802年,趙學敏著.載藥921種,其中有716種是《本草綱目》所未收載或敘述不詳者.

  • 5 # 遊目風來

    一、《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藥;它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藥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三、《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 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採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四、《難經》

    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係。

    《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五、《脈經》

    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於公元3世紀,10卷。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

    《脈經》系中國現存較早的脈學專書,首次系統歸納了24種脈象,對其性狀作出具體描述,初步肯定了有關三部脈的定位診斷,為後世脈學發展奠定基礎,並有指導臨床實踐之意義。同時《脈經》還儲存了大量古代中醫文獻資料。

    六、《諸病源候論》

    證候學專著。又名《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於大業六年(610年)。為中國第一部論述各種疾病病因、病機和證候之專著。

    全書分67門、1720候。卷1~27論內科諸病;卷28~30論五官科諸病;卷31~36論外傷科諸病;卷37~44論婦產科諸病;卷45~50論小兒科疾病。此書繼《內經》、《難經》、仲景著作之後,使中醫理論更為豐富。於病因方面尤多創見,使中醫病因學說趨於系統、全面。

    如對傳染性疾病之認識,就明確指出“感其乖戾之氣而發病”。又如山區多“癭”病乃其民“飲沙水”之故;嶺南“瘴氣”系“雜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顯超出前人見解。於病理及病證方面之論述亦較精審,超越古人。

    如消渴病每多發癰癤或水腫,這正是對糖尿病併發面板病及泌尿系統感染之最早描述。其對水腫一病,分述至詳。於婦科則經產帶下、妊娠、無子等類;外科則詳述癰疽疔腫諸瘡之理,證候及預防等;於創傷外科,則記載有難度較大之腸吻合及血管結紮術等。

    在證候分類學上亦有較大發展,其別類分門系統而有條理,且徵引典籍甚富,如《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所載近300種、5300多卷醫書賴此書而儲存。為研究隋以前醫學成就重要文獻

  • 6 # 家是最小國

    中國古代有很多醫學研究,也有很多總結出來的醫學書籍

    《神農本草經》神農氏 《皇帝內經》、馬王堆漢墓醫書 《黃帝內經素問》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張仲景《金匱要略》唐代:孫思邈,《千金方》、宋慈《洗冤集錄》回回藥方 忽思慧《飲膳正要》、許國禎《御藥院方》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張子和《儒門事親》、朱丹溪《格致餘論》、李東垣《脾胃論》、、劉文泰《本草品彙精要》、吳又可《溫疫論》、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王孟英《溫熱經緯》、薛生白《溼熱條辨》、王清任《醫林改錯》、《古今圖書整合醫部全錄》、《聖濟總錄》、李時珍與《本草綱目》、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陶弘景《本草經集註》、葛洪《肘後備急方》、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蘇敬《新修本草》 、王燾《外臺秘要》、元丹貢布《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可以看得出宋朝醫書特別多,這主要和宋代的皇帝是重視文化教育有關。這些學文的人一般也學醫,探討醫學是君臣的樂事,促進了中醫的發展進步。同時,北宋的皇帝還特別要求醫生具有足夠的資質,醫學考試在那個時候就開始了。非常正規的學習和考核制度使得醫生必須認真學習醫藥、針灸、推拿這些全科醫術才能掛牌行醫,比現代當醫生還要嚴格。而當時所製作的針灸銅人就是為了考試針灸術而專門鑄造的。

  • 7 # 睿讀西遊

    中華傳承幾千年,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其中醫學中有許多醫書、治療方法延續到至今還在用。

    1.本草綱目

    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是舉世聞名的博物學鉅著,是世界科技史上宏大的、記述所有生民日常實用品物的百科全書,也是中華醫庫中一部食物養生學及藥物學鉅著。集幾千年食物、藥物的種植、收採、調製及醫養功效之大成。對後世食物養療學、飲食烹飪學、醫藥學、動物學、種植學及人們對日常食物品味的選擇都構成了深遠影響,是天下生民切於實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2.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一部綜合論述中醫學理論的經典著作。它的成書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識為基礎,古代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透過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醫療實踐的反覆驗證,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斷到綜合,逐漸發展而成的。因此,這一理論體系在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原則和學術觀點,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神農本草經

    中國現存早的藥物學專著,由專家全新整理,影響極為深遠。書中總結了中國秦漢以前的藥學知識和用藥經驗,為中藥學和藥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至今仍是研究中藥和方劑的重要的經典文獻之一。

    4.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臨床醫學治療學方面的鉅著。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當外人了!殺入4強不祝福,遭遇橫掃不吭聲,丁彥雨航在忙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