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沛縣小張
-
2 # 阿澈的茶
豚鼠是少數不會自身合成VC的動物之一,需要從外界補充的。缺少VC的豚鼠會出現渾身疼痛,四肢無力,走路拖著後退的情況。
檢查一下看看腿部有沒有受傷?如果不是因為受傷而不能站立的,很可能就是得壞血病了。
要趕緊補充VC的。到藥店裡買一小瓶VC,每天半粒摻在水裡。
-
3 # 拐角碰見奇蹟
黑豚非中國本土動物 ,是外來物種,我對這東西是第一次聽說哈哈。
我想黑豚腳軟第一有可能是缺鈣,就像人類缺鈣一樣需要補充鈣片。
第二有可能是患病導致無力而腳軟。我去網上搜索,得知黑豚的常見病裡有一種叫做鼓脹病的會引起黑豚消瘦無力而這個病的防治方法是隔離治療。隔離室要通風乾燥空氣清新,用藥是,取0.2克的土黴素兌水拌入0.5千克的飼料中喂服,也可用穿心蓮煎水喂服,連喂2到3天,每天1—2次即可恢復。
我想我畢竟不是動物專家,所以我的回答只能是一次考場答卷做不得數。動物出了問題還得去請教真正的專業人士。別貽誤了。
很多飼養者認為,黑豚鼠很好養,就是怕黑豚鼠生病死亡。有的可以不惜代價為黑豚鼠治病,但防疫衛生工作卻往往被忽視。“防重於治”,這是衛生工作的一貫方針,也同樣適用於獸醫衛生工作。黑豚鼠是野生馴化而來,它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很強,不易生病。但經人工馴化飼養後,數量由少變多,飼養場的黑豚鼠會因環境、氣溫等條件的改變其抵抗疾病的能力會漸漸退化。如果黑豚鼠養多了,養殖場的衛生防疫工作沒有做好,細菌、病毒就會大量繁殖。那麼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就會在 群中發生,甚至造成死亡。所以,不能因為黑豚鼠有抗病能力就放鬆衛生防疫,反而應加強飼養管理、搞好清潔衛生和預防來提高。
(一)沙門氏菌病(Salmonella Disease)
1、分佈
沙門氏菌對脊椎動物有廣泛的感受性,是較常見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在自然界中分佈很廣。黑豚鼠感染後可呈現嚴重的臨床症狀,小鼠、大鼠感染後,可長期不表現臨床症狀,呈隱性感染狀態,兔、沙鼠、地鼠很少感染本病。
2、病原
本病的致病菌是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37℃培養24小時可長出1~3毫米的光滑菌落,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運動性,在葡萄糖、山梨醇、甘露醇中常產酸、產氣。
3、流行病學
健康黑豚鼠可透過消化道感染,汙染的飼料、飲水、墊料是本病的傳染源,而蒼蠅、野鼠、魚粉等可導致上述物品的汙染。菌株的毒力、血清型,菌的數量、感染途徑,動物的年齡、品系、機體免疫功能情況,周圍環境溫度變化、營養改變、實驗處置等因素均可影響本菌的致病性和動物的敏感性。
4、 臨床症狀
感染沙門氏菌的黑豚鼠的臨床症狀可以表現為急性感染型、亞急性型、隱性感染型三種類型。感染型呈急性經過,臨床症狀非特異性,病鼠常食慾不振、被毛逆亂、體重減輕、眼有分泌物、呼吸困難、流產、排軟便等,一般於幾天內死亡。亞急性經過的黑豚鼠常表現腹部膨脹、腹瀉、結膜炎等。隱性感染型的豚鼠可表現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的輕微症狀。
5、病理解剖
解剖可見急性感染型死亡的豚鼠肝、脾、淋巴結及腸淤血腫大並有灶性壞死,腸內多液體和氣體。亞急性經過和慢性經過的病例脾臟腫大,腸、肝充血腫大,可有明顯的黃色壞死灶,迴腸部的腸繫膜淋巴結腫大突起。
病理學檢查可見急性病例的腸粘膜上皮壞死出血,腸粘膜固有層的組織中充血及嗜中性細胞浸潤。亞急性經過和慢性經過的病例可見肝細胞壞死,在壞死灶和肝竇內,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浸潤,並有肉芽腫形成。
6、診斷
本病可透過臨床症狀、解剖學特點和病理組織學變化進行初步診斷,再進行細菌培養而確診。選結腸、直腸或膽囊內容物接種於去氧膽鹽瓊脂平皿和亞硒酸鹽肉湯中37℃有氧培養24~48小時,觀察菌落。該細菌不能利用尿素,不產生靛基質。應用多價O和H抗血清,做玻片凝聚試驗檢查抗體可作為輔助手段。
7、預防
本病的主要預防措施有嚴格飼養管理,飼料嚴防野鼠汙染,加強飼養中各個環節的消毒滅菌,注意飼養人員的帶菌狀況檢查,以及利用剖腹產手術建立無本病的鼠群。
8、治療措施
① 氯黴素注射液 10-15 毫克汗克體重,肌肉注身。對無嘔吐的患豚鼠可口服 ,20 毫克 / 千克體重, 2 次/日。 ② 卡那黴素 5 萬單位 / 千克體重,肌肉注射, 2 次/日。 ③ 慶大黴素 1 萬單位 / 千克體重,肌肉注射,2 次/日。 ④ 映喃陛酮 10 毫克 / 千克體重,口服, 2 次/日。 ⑤ 對不食、脫水、酸中毒的患豚鼠可用 25 %葡萄糖注射液 10 毫升、 5 %碳酸氫鈉注射液 5 毫升,複方鹽水 40 毫升,靜脈或腹腔注射。⑥ 腸道出血的豚鼠,可用維生素 K3 2-4 毫克 / 千克體重,肌肉注射。
(二)鉅細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s)
黑豚鼠鉅細胞病毒多引起豚鼠的隱性感染,其感染特徵和致病機理與人的鉅細胞病毒感染非常相似,因此常用作人的鉅細胞病毒感染研究的動物模型。
1、病原
黑豚鼠鉅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屬皰疹病毒科乙型皰疹病毒亞科, 為雙股DNA病毒。CMV對乙醚、反覆凍融相對穩定。在-70℃可長期儲存。
2、流行病學
CMV可經接觸和血源傳播,也可經胎盤垂直傳播。它具有嚴格的種屬特異性,大鼠、小鼠等動物不易感。
3、臨床症狀
黑豚鼠感染後,多呈隱性狀態,不表現臨床症狀。實驗條件下可見被毛粗亂、發育遲緩等症狀。
4、病理
解剖可見病鼠脾臟充血腫大,唾液腺腫大,胸腺發育遲緩。組織學可見唾液腺導管細胞變性,細胞核內可見嗜酸性包涵體;導管周圍大量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脾臟散在灶狀出血,嗜中性細胞浸潤。胸腺T細胞減少。
5、診斷和預防
本病的診斷應依據組織學觀察唾液腺導管細胞內的特異性的嗜酸性包涵體。也可利用黑豚鼠胚細胞進行病毒分離,進而血清學檢查CMV抗原。
本病的預防可利用CMV弱毒苗接種黑豚鼠,使之產生免疫力, 然後用剖腹產技術建立無CMV的潔淨黑豚鼠群。進而依靠嚴格的飼養管理措施保持黑豚鼠的無CMV狀態。還可投用抗生素,如:金黴素、土黴素、磺胺三甲氧苄氨嘧啶或泰樂菌素,連續用藥14天。
(三)頸淋巴結炎
1、病原和流行病學
頸淋巴結炎的病原是獸疫鏈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為革蘭氏陽性球菌,常成對或短鏈狀出現。本病透過直接接觸傳播。
本病的另一病原是傷寒沙門氏菌,傷寒沙門氏菌透過眼結膜途徑,可導致典型的頸淋巴結膿腫和上呼吸道感染。
2、臨床症狀
本病的主要臨床症狀是頸部淋巴結腫大。頸部氣管兩側,可見腫大的淋巴結。病鼠消瘦,食慾減退,懶動,呼吸困難,鼻腔有漿液性分泌物,孕鼠發生死產和流產。
3、病理
解剖可見腫大的淋巴結內充滿膿汁,有時可見胸腔積水,肺呈大理石樣病變。
4、診斷
透過本病特異的臨床症狀可得到初步診斷。然後透過細菌培養、分離和生化鑑定可確診。
5、預防
本病的預防可透過剖腹產技術,建立無本病的SPF鼠群, 嚴格管理屏障飼養系統,從而徹底排除本病的發生。
6、治療
目前無特效治療方法,發現發病者建議淘汰。
(四)肺炎
1、病原
黑豚鼠的肺炎可由多種病原菌引起,如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支氣管敗血性波氏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其中以支氣管敗血性波氏菌危害最大。
肺炎鏈球菌為革蘭氏陽性球菌,無鞭毛,不形成芽孢。一般情況下人的上呼吸道常常帶有本菌,是潛在的感染源。豚鼠感染後病菌可存在於上呼吸道,當有運輸等應激因素而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引起發病。本菌透過直接接觸和飛沫傳播。
支氣管敗血性波氏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短桿菌,無芽孢,有運動性。透過直接接觸或接觸汙染物品及呼吸飛沫而被傳染。黑豚鼠飼料中維生素C 的缺乏及機體抵抗力下降可引起本菌大量繁殖而致動物發病。
肺炎克雷伯氏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桿菌,常成對或短鏈存在。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如土壤、水和農產品及林產品中,在人和動物的腸道及呼吸道內也常見,是典型的條件致病菌,常於動物抵抗力下降時引起爆發性流行。
1.1、臨床症狀
黑豚鼠食慾廢絕,可視粘膜蒼白,咳嗽,呼吸有羅音,流鼻涕.被毛粗亂,消瘦。
1.2、剖檢變化
肺瀰漫性出血、水腫、實變,胸膜增厚,附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腹水增多混濁,肝腫大、脂肪變性,脾腫大。
1.3、實駿室檢驗和治療
1.3.1.鏡檢肺肝脾等病變組織觸片染色、鏡檢,見革蘭氏陽性、有莢膜、成對(少數單個)排列的球菌。
1.3.2.分離培養取肺肝脾腹水等病料接種血瓊脂平板與血清清湯,於37℃培養24小時。血平飯上長有圓形、透明、溼潤、扁平的小菌落,有a血環,血清肉湯呈均勻混濁;培養物鏡檢,所見細菌形態與上述鏡檢的相符。
1.3.3.生化試驗菊糖發酵試臉產酸不產氣。膽汁溶菌試驗陽性。乙基氫化脛基奎寧敏感試驗,抑菌圈平均直徑為16.7毫米,即該菌可被乙基氫化脛基奎寧抑制。
1.3.4.使用人用的頭孢類口服抗生素拌料飼餵或灌服,用量要根據體重來計算,一般一隻600g體重的黑豚鼠每次1毫升,每天三次,配合配合相應的化痰、平喘藥治療如祛痰止咳沖劑(每次1g,日兩次),一般10天左右即可治癒。
1.4、小結
1.4.1.很據臨床症狀、病理變化、病原形態、牆養待性反生化試拉,可以確診為黑豚鼠以肺炎鏈球菌病。
1.4.2.據記載,黑豚鼠對肺炎鏈球菌有抵抗力。本批黑豚鼠,因長期餵養於潮溼、不通風的環境中,使機體抵抗力下降,而感染肺炎鏈球菌病,導致肺臟嚴重損害而死亡。
1.4.3.現實操作中,遇到有病黑豚鼠,要馬上隔離,能治療就治療,不能治療就淘汰。對同池黑豚鼠要進行上述藥物治療幾天,並進行養殖池消毒工作。兔子、竹鼠也可參考治療。
(五)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1、病原
金黃色葡萄球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如土壤、空氣、人和動物的體表,是人和動物感染的重要致病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呈球形,葡萄狀排列,革蘭氏染色陽性,無鞭毛,不形成芽孢,可產生具有致病作用的α和β溶血毒素。對乾燥有抵抗性。
2、流行病學
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動物面板、粘膜、上呼吸道、腸道的常在菌群,可透過接觸傳播,不良的衛生條件和應激因素可誘發本病的發生。也是微生物控制級別較高的實驗動物應清除而較難清除的主要病菌。
3、臨床症狀
動物發病後常引起肺炎,敗血症,形成體內多處器官的膿腫和炎症。
當動物面板有傷口時,金黃色葡萄球菌經傷口侵入,並形成皮炎、潰瘍和膿腫。黑豚鼠感染後,常發生口唇炎,剝脫性表皮炎,關節炎。在足底,則形成痂皮,進而發炎腫大,直徑可達1~3cm,然後可形成潰瘍,在關節腱膜部位發生炎性浸潤。使用金屬網底籠具飼養時,由於黑豚鼠體重的壓迫,常發生擦傷,易發生感染。
4、病理
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害部位呈瀰漫性組織炎、壞死及肉芽腫。切片可見大型革蘭氏球菌凝塊,組織內嗜中性細胞浸潤,因組織壞死而發生化膿灶。
5、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病理解剖及細菌分離培養結果,可很容易地確診。
6、預防
保持遮蔽飼養條件,飼養人員隔離衣及時清洗消毒,飼養室用具定期消毒。這些措施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7、治療
對病豚要及時隔離治療。患病豚場的健康兔可採用金黃色葡萄球菌滅能苗,每公斤體重皮下注射1毫升,也可採用藥物預防。抗生素和磺胺藥如慶大黴素、青黴素、四環素、長效磺胺等都可應用。但要注意,金色葡萄球菌可產生抗藥性;有條件時可作抑菌試驗,以確定最敏感藥物。區域性膿腫按一般外科徹底處理。
(六)巴氏桿菌病(出血性敗血病)肺炎型(Pasteurella pneumotropica)
病原多殺性巴氏桿菌,為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呈卵圓形的短小桿菌。組織病料塗片,經姬姆薩或瑞特氏法染色,菌體兩極著色較深。
流行特點 30%~75%的黑豚鼠上呼吸道粘膜和扁桃體帶有巴氏桿菌,但無症狀。當各種因素(氣溫突變、飼養管理不良,長途運輸等)使豚鼠體抵抗力降低時,體內的巴氏桿菌大量繁殖,其毒力增強,從而引起發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春秋兩季較為多見,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主要經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
症狀和病理變化 症狀和病變因病菌的毒力、感染途徑與病程不同而異,常分為以下幾型。
敗血型:多呈急性經過,常在1~3天死亡。精神沉鬱,不食,體溫40℃以上,呼吸急促,流漿液性或膿性鼻液,有時發生下痢。死前體溫下降,全身顫抖,四肢抽搐。有的無明顯症狀而突然死亡。剖檢可見:鼻粘膜充血並附有粘稠分泌物;喉與氣管粘膜充血、出血,其管腔中有紅色泡沫;肺嚴重充血、出血、水腫;心內外膜有出血斑點;肝腫大,淤血,變性,並常有許多壞死小點;腸粘膜充血、出血;胸、腹腔有較多淡黃色液體。
亞急性常由鼻炎型與肺炎型轉化而來,病程約1~2周,終因衰竭而死亡。主要症狀為流粘膿性鼻液,常打噴嚏,呼吸困難。體溫稍高,食慾減退。有時見腹瀉,關節腫脹,眼結膜發炎。剖檢可見:肺為纖維素性胸膜肺炎變化,甚至有膿腫形成;胸腔積液;鼻腔與氣管粘膜充血、出血,並附有粘稠的分泌物;淋巴結色紅、腫大。
鼻炎型:比較多見,病程可達數月或更長。
主要症狀為流出漿液性、粘液性或粘膿性鼻液。病黑豚鼠常打噴嚏和咳嗽,用前爪抓擦鼻部,使鼻孔周圍的被毛潮溼、粘結甚至脫落,上唇和鼻孔周圍皮膚髮炎、紅腫。粘膿性鼻液在鼻孔周圍結痂和堵塞鼻孔,使呼吸困難併發出鼾聲。如病菌侵入眼、耳、皮下等部,可引起結膜炎、角膜炎、中耳炎、皮下膿腫和乳腺炎等。剖檢可見:鼻粘膜潮紅、腫脹或增厚,有時發生糜爛,粘膜表面附有漿液性、粘液性或膿性分泌物。鼻竇和副鼻竇粘膜也充血、紅腫,竇內有分泌物積聚。
肺炎型:常呈急性經過。雖有肺炎病變發生,但臨診上難以發現肺炎症狀,有的很快死亡,有的僅食慾不振、體溫較高、精神沉鬱。肺病變的性質為纖維素性化膿性胸膜肺炎。眼觀,病變多位於尖葉、心葉和膈葉前下部,包括實變、膨脹不全、膿腫和灰白色小結節病灶。肺胸膜與心包膜常有纖維素附著。
中耳炎型:也稱斜頸病。單純的中耳炎常無明顯症狀,但如病變蔓延至內耳及腦部,則病豚鼠出現斜頸症狀,嚴重時豚鼠向頭頸傾斜的一側滾轉,直到抵住圍欄為止。如腦膜和腦實質受害,則可出現運動失調和其他神經症狀。剖檢可見化膿性鼓室內膜炎和鼓膜炎。一側或兩側鼓室內有白色奶油狀滲出物;鼓膜破裂時這種滲出物流出外耳道。如炎症由中耳、內耳蔓延至腦部,則可見化膿性腦膜腦炎變化。
其他病型:豚鼠巴氏桿菌病也可表現為化膿性結膜炎、子宮內膜炎(母豚鼠) 、附睪與睪丸炎(公豚鼠)以及各處皮下與臟器的化膿性炎症。眼結膜和子宮粘膜呈化膿性卡他變化,其表面有膿性分泌物,子宮腔積膿。其他組織器官主要是膿腫形成。
鑑別診斷 本病因表現多種病型,故應和下列疾病鑑別。
黑豚鼠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病:雖有卡他性鼻炎或肺膿腫。但無中耳炎,病原為多形態的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
葡萄球菌病:主要病變為膿腫和腳皮炎。膿腫多發生於皮下和肌肉,肺和其他內臟少見。無化膿性鼻炎、中耳炎等病變。
防 治
(1)黑豚鼠群應自繁自養,禁止隨便引進種豚鼠;必須引進時,應先檢疫並觀察1個月,健康者方可進場;
(2)加強飼養管 理與衛生防疫工作,嚴禁畜、禽和野生動物進場;
(3)有本病的黑豚鼠場可用黑豚鼠巴氏桿菌苗或禽巴氏桿菌苗作預防注射;
(4)—旦發現本病,立即採取隔離、治療、淘汰和消毒措施;
(5)治療可用以下藥物:鏈黴素每公斤豚鼠體重5萬~10萬單位、青黴素2萬~5萬單位,混合一次肌肉注射,一日2次,連用3天;慶大黴素每公斤體重豚鼠4萬單位,1次肌肉注射,—日2次,連用3天;磺胺二甲基嘧啶(sm、)內服量每千克體重0.1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量每千克體重0.07克,每日2次,連用4天。
預防
本病的預防應依靠建立良好的環境衛生條件。可透過剖腹產建立無巴氏桿菌的豚鼠群。
(七)體內寄生蟲
1、黑豚鼠艾美爾球蟲(Eimeria caviae)
該球蟲是寄生於黑豚鼠的唯一的艾美爾球蟲,易在幼鼠中流行。感染黑豚鼠出現腹瀉,甚至死亡。剖檢可見腸炎,腸出血,盲腸粘膜增厚,有斑狀出血點和含有蟲體的白斑。維生素C缺乏,長途運輸等因素可誘發本病。
治療方法:地克珠利 ,廣譜苯乙腈類抗球蟲藥,以每百公斤飼料混1/千地克珠利預混劑100克;氯苯胍,每百公斤飼料拌藥15克。以上兩種藥物輪換,地克珠利使用7-8個月後,換氯苯胍用4-5個月。上述藥物也可用於治療,一般用預防劑量的2~3倍。在治療黑豚鼠球蟲病時,可用1/千地克珠利預混劑,每百公斤飼料加400-500克拌勻,撤出其它飼料和飼草,連續用藥2-3天,待發病得到控制後改為正常預防量。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養黑豚鼠既喂料又喂草,在用藥預防豚鼠球蟲病時,應在飼料中增加用藥量,否則會出現用了抗球藥仍有豚鼠發生球蟲病。在眾多抗球蟲藥中,含有馬杜黴素的各種劑型的藥,不能用於黑豚鼠,否則會發生中毒死亡。
2、有鉤副盾皮線蟲(Paraspidodera uncinata)
有鉤副盾皮線蟲是黑豚鼠常見的蠕蟲。蟲體寄生於盲腸和結腸。卵呈卵圓形,殼厚,有蛋白膜。黑豚鼠透過吞噬感染性蟲卵而感染。蟲卵經60天左右發育為成蟲。其生活史為直接型,無複雜的體內移行過程。
感染黑豚鼠消瘦,而無特異性症狀。查詢並鑑定蟲體、蟲卵可確診本病。
黑豚鼠體內寄生蟲的預防應做好飼料和墊料的消毒工作,防止飼養用具、飼料、墊料的汙染。
治療的方法:採用動物內外殺蟲王拌料飼餵即可解決。
(八)體外寄生蟲(Ectoparasite)
疥蟎(Trixacarus caviae)和黑豚鼠食毛蚤是豚鼠主要的體外寄生蟲, 可引起黑豚鼠脫毛、角皮增生、消瘦、虛弱,發生皮炎、貧血。蚤及其卵附於豚鼠毛上,肉眼可見。疥蟎主要寄生於黑豚鼠的頸、肩和下腹部面板,引起瘙癢,進而繼發感染。
體外寄生蟲的檢查可直接用低倍顯微鏡觀察被毛和面板,也可檢查面板刮屑。另外利用寄生蟲的趨熱性,在動物死後,屍體變涼,寄生蟲從被毛中爬出,直接觀察蟲體從而確診。
治療方法:採用動物內外殺蟲王拌料飼餵即可解決。
(九)壞血病
本病又稱維生素C缺乏症,由於豚鼠不能合成維生素C,當飼料中完全缺乏維生素C時,在10~20天內會出現壞血病症狀。此時豚鼠抵抗力下降,易發生二次細菌感染。
發病早期可見黑豚鼠被毛逆亂、懶動、食慾減退、脫水,進而腹瀉、齒齦出血、傷口癒合慢、關節腫大挫傷而跛行。一般6周齡黑豚鼠症狀較典型。
解剖可見骨膜下、皮下結締組織、肌肉及腸道有出血,長骨近端骺軟骨剝離。
根據臨床症狀、病理解剖可作出初步診斷。然後進行飼料分析即可確診。
治療和預防方法:在飼料中連續新增D-抗壞血酸,沒100公斤飼料新增20克。
(十)膨脹病
多數因進食發黴變質的飼料或飲用汙染水,採食露水未乾的青菜類及水分含量過多的青菜,導致消化不良,多再現為腹部膨脹、精神不振、減少或停止採食、口唇蒼白、糞便多而稀或水樣、青綠、腥臭。防治方法:發現病體,立即隔離,餵給氯黴素或土黴素等藥物,也可用草藥穿心蓮煮水喂,連喂2-3天,每天1-2次,還可用雷公根洗淨,晾乾生喂。
(十一)乾瘦病
因日糧長期單一,缺乏維生素、營養不良或幹喂,不加飲水,致使消化受阻停食,或出現黑豚胃疾病不能及時發現治療,逐日消瘦。防治方法:可採用魚肝油或雞蛋黃補給,熟黃豆拌入飼料喂,經10天后再恢復日常飼料。同時新增禽用多種維生素,如體溫升高,可用2-3萬單位青黴素肌肉注射,每日兩次,連續3-5天。
(十二)豚鼠泰澤氏病的防治方法
泰澤氏病是一種以嚴重腹瀉、脫水和迅速死亡為特徵的疾病。病原為毛樣芽孢桿菌。本病發生於很多國家和地區,死亡率高達95%,是養兔業、豚鼠的一大威脅。
毛樣芽孢桿菌是一種細長的革蘭氏陰性細菌,在肝細胞、平滑肌和心肌以及上皮細胞漿中呈束狀,用高碘酸—Schiff氏染色和Warthin—Stany二氏染色以及姬姆薩、銀染色等。分離本菌十分困難,大多數研究者認為該病原在人工培養基和活培養基上都不能生長。有人報道這種細菌能在小白鼠胚胎細胞上生長,但在第二次繼代後即失去對小白鼠的致病能力。近年來用雞胚卵黃囊內培養分離本菌獲得成功。並且有人在雞胚卵黃囊繼代32次後,在斷乳仔兔複製了泰澤氏病,並從病兔肝臟中重新分離到本菌。據認為最初用雞胚卵黃囊接種分離毛樣芽孢桿菌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為有腸道細菌大量生長之故。如在人工感染的病兔的飲水中加入磺胺喹惡啉,再用雞胚培養分離毛樣芽孢桿菌的成功率就高。腸道細菌容易進入肝臟,這給本菌的分離帶來困難。毛樣芽孢桿菌只能在細胞漿內進行繁殖。此外,本菌能產生芽孢,能運動,並具有多形性。芽孢菌的抵抗力較強,能在土壤底層中保持傳染性達一年之久。
除家兔外,小白鼠、大白鼠、地鼠、豚鼠、麝香鼠、貓和恆河猴等多種動物都已發現有泰澤氏病流行。由於病原體難於分離培養,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泰澤氏病被誤認為是黏液性腸炎或其他類似疾病。本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以6~12周齡的兔發病最多,但斷乳前的仔兔和成年兔也可染病。毛樣芽孢桿菌從病兔的糞便中排出,汙染周圍環境,健康兔吃到以後即可感染。它侵入小腸、盲腸和結腸的黏膜上皮,開始時增殖緩慢,組織損害甚少,無臨診症狀,但如此時受到過熱、過擠和操作等應激因素作用,病菌就可迅速繁殖,引起腸黏膜和深層組織壞死。病菌經門脈迴圈進入肝臟和其他器官,造成嚴重損害。應用磺胺類藥物治療其他疾病時,因干擾了胃腸道內微生物的生態平衡,也易導致本病的發生。
防治措施
1、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環境條件,定期進行消毒,消除各種應激因素。隔離或淘汰病兔。兔舍全面消毒,兔排洩物發酵處理或燒燬,防止病原菌擴散。對已知有本病感染的兔群,在有應激因素作用的時間內使用抗生素,可預防本病發生。
2、治療
黑豚鼠和兔發病初期用抗生素治療有一定效果。用0006%~0.01%土黴素飲水,療效良好。青黴素,每千克體重2萬~4萬單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5天。鏈黴素,每千克體重20毫克肌肉注射連用3~5天。青黴素和鏈黴素聯合使用,效果更明顯。紅黴素,每千克體重10毫克,分兩次內服,連用3~5天。此外,用金黴素、四環素等治療也有一定效果。治療無效時應及時淘汰。
(十三)大脖子病
大脖子病是由於巴氏桿菌引起感染而造成的疾病,發病率約佔總數的5%左右,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此病可以透過簡單的手術治療,效果好,成本低,極少造成手術中黑豚鼠的死亡,是目前最佳的治療方法,缺點是有20%會復發。方法:患處用碘酊擦拭消毒後,用刀片把面板劃開,把裡面的膿性分泌物擠出,然後再用碘酊內外清洗消毒即可。
(十四)脫毛
有時是屬正常情況,季節性換毛。如果不正常如產後母豚,脫毛、毛色無光澤那是因為哺乳期缺水,多喂青料即可,嚴重個體大量青料連供15~20天即可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