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史而行
-
2 # 首席水軍大都督
先說結論:一個德才兼備,文武兼修的曠世全才。
1.品德高尚。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生前兩袖清風,死後身無餘財。而且將廉政建設發揚推及整個蜀漢,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士民同心同德,國以大治。
2.多才多藝。
他是文學家: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表文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他是書法家: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蹟,必珍玩之”。
他是繪畫家: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他是音律家: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他是發明家: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發明木牛流馬。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他是外交家:曾渡江東吳,遊說孫權,通達明辯,促成孫劉聯盟,共拒曹操於赤壁。
3.政績卓越。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4.通修武略。
平益州,定南疆;斬王雙,殺張郃;破武都陰平,敗郭淮費曜;震三郡於隴右,抑司馬於渭河。
其治軍嚴明,將士效死。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5.萬人敬仰。
亮死至今數十年,華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
3 # 一隻青橘子
首先,諸葛亮是一位政治家,他代表了當時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打擊豪強大地主,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第二,諸葛亮一生窮兵黷武,給廣大的人民帶來了深沉的災難,他為了籌集軍糧(蜀道難,軍糧需求量比曹魏要大很多),對農民階級進行了殘酷的剝削,三國之中到了後期只有蜀國在不停的爆發農民起義,而魏國和吳國並無此現象。
第三,我個人認為諸葛亮投錯了人,他不應該投奔劉備,應該投奔曹操,良禽擇木而棲,諸葛亮似乎對這個問題理解不深,或許後來領悟了,但是他應該也是蜀國丞相了,想投奔曹魏也不可能了。
-
4 # 小歷說史
歷史上的諸葛亮
相比之下,為後人所熟知的諸葛亮是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裡那個能呼風喚雨接近神靈的諸葛亮。千百年來,諸葛亮是華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軍事家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而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漸漸模糊,他的生平當真有過“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等這些事蹟嗎?一代武侯的這些故事裡到底有幾分真假?
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故事同樣紛呈多彩,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諸葛亮雖然博學多才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他雖然精通謀略也時常失算。諸葛亮有著高尚的人格,卻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點.
《三國志》這樣寫道“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些就是諸葛亮未遇劉備之前的生平記載。
之後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個時候諸葛亮的《隆重對》,有學者提出懷疑。因為早些年魯肅為孫吳擬劃的軍事策略和《隆重對》相仿,可這個不足以說明諸葛亮抄襲。
《隆重對》有不足之處是事實。它的思想是先取荊州,後奪西川。這本無錯,可諸葛亮要同時擁有荊州,西川,以便將來一路人馬東伐孫權,一路人馬北伐曹操。荊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時守全兩處極其不易,之後的荊州兵敗,關羽喪命,劉備出兵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開始。這也是《隆重對》失誤之處的見證。但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諸葛亮能擬出《隆重對》這樣的軍事策略,足見其高明之處,我們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
諸葛亮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裡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一帶任職,他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長”和“稅務局長”。
在曹操下江南時,劉備在軍事上第一次用上諸葛亮。諸葛亮遊說孫吳,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說之,終於孫劉聯手共抗曹操。期間諸葛亮和周愈並無格對,由此可見“草船借箭”,“借東風”之說,純屬虛構。
曹操敗兵之後,劉備遂收江南,這才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其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在荊州時候劉備還拜了一個軍師,這個人就是龐統,此人與諸葛齊名,除了獻上連環計策,我卻看不出他有哪點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擊張魯。龐統隨去,卻與諸葛爭功,最終落得“落鳳坡”的下場。諸葛亮這才離開荊州,荊州的事務囑託關羽負責,諸葛亮開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只有這幾字記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十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諸葛亮雖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實質政權上的二把手卻是關羽,關羽掌管著西蜀的半壁江山。諸葛亮和關羽之間有一個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關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關羽獨鎮荊州。而當時諸葛亮是借用劉備之意,假設了劉備是想讓關羽坐鎮荊州。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是年關羽攻打曹操。
在關羽北征的半年裡,荊州一直空虛。諸葛一生謹慎,關羽兵出荊州半年之久,他並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關羽捷報頻傳,荊襄卻始終不全。難道說諸葛亮不知道荊襄的重要?還是他認為孫劉兩家幾十年來對荊州的爭奪,孫吳突然放棄窺探荊襄之心?諸葛亮心裡明白的很。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亮不發兵將相助關羽,便與他的盡忠,他的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國複雜的人物關係耐人尋味,諸葛亮忠心劉備不容質疑,關羽忠心劉備更不容質疑,而兩個忠心劉備的頭號人物卻時常鬧矛盾。事實不是華容放曹之後諸葛亮饒關羽一命,關羽就對他言聽必從了,諸葛亮用的人必須是對他言聽計從,這話出自他自己之口。諸葛亮駕御不了關羽,關羽的命運在那個時候也許就有了決定。所以有學者懷疑,諸葛亮藉助東吳之手殺害了關羽,這給諸葛亮鮮活的歷史面貌上濃濃的摸了一黑。
羅貫中寫三國的時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諸葛亮,然而熟讀《三國演義》,從他的筆鋒裡也不難看出這些,這也許就是前輩文字裡的尋味之處。
章武三年春,劉備去世,囑咐劉禪以父事諸葛亮。諸葛亮繼劉備遺志,統一華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標。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於是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
對敵人七擒七縱,以諸葛亮事事小心謹慎的性格,他決計不會有這麼大的軍事冒險行為。一切史料記載上也沒有出現過“孟獲”這個名字。在《三國志》裡,對於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對三國史最有說服力度的《三國志》,太過簡略。
學者們研究諸葛亮南下這場顯赫的戰役裡,有的人說他一直打到今雲南大理附近,有的說他已經打到寮國邊界。至於“七擒孟獲”可能是諸葛亮摧毀了敵人七個軍事基地,如此說法,在歷史一千多年的長河裡,真的是無從稽考了。
在南征的日子裡,諸葛亮發明過一件殺傷力極高的武器“連弩”,這個武器給他北伐曹魏幫了不少忙。
南方平定之後,《三國志》中這麼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這個時候,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寫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師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敗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敗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於沔陽。”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終,馬謖無能,劉備曾囑咐不能委於重用,諸葛亮還是重用了馬謖。他這次伐魏最大的收穫是收復姜維,可收復了他自認將才的姜維,他還是每每事必親躬,沒有給他留下多少實踐的機會。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遺志,卻只知領兵打仗,不會處理人際關係,鬧到最後劉禪疑他,要傷他性命,他還問別人保身之法。諸葛用人可見一斑。
六年冬,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此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糧盡而還。
七年,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這次伐魏,諸葛亮漸漸疏遠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諸葛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木牛流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時,諸葛亮所發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這是《三國志》裡記載的第五次伐魏。司馬義計不如諸葛,謀卻勝於諸葛。堅守不戰,最終熬死諸葛亮。諸葛亮五十四歲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風。
歷史上並沒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諸葛亮一生在軍事上一味逞強,窮兵黷武。在戰略上謹小慎微,不納別策,以致數次北伐無功而返。在政治上獨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員進出無門,後繼乏人,不管在演義裡還是史料中,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一代名相卻始終不能力挽狂瀾,難以改變歷史的潮流。
諸葛亮一生成敗被後人爭論不休,諸家高談闊論見仁見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成敗暫且不論,他的執著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卻一直被後人所景仰,無怪乎羅貫中把他神話成人們心中完美的偶像。
陳壽也誇獎他“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如此好評,等等等等。
-
5 # 一笑讀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們一般都是透過《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而瞭解他的,比如“借東風”、“空城計”、“七擒孟獲”都是非常精彩的章節,在戲曲舞臺及影視劇中永演不衰。
那麼,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樣子呢,他真的像小說、戲曲中那麼神奇嗎?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人(今山東臨沂沂南縣),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被封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的時候,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而到唐代,封“武靈王”。
其代表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還發明有木牛流馬、孔明燈等。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隱居於隆中(今湖北襄陽),平日喜歡吟誦《梁甫吟》,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他一面躬耕讀書,一面留心世事,等待時機施展報負,時人稱之為“臥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三顧茅廬”,登門請教安定天下之計。
諸葛亮分析時局,精闢獨到,條分縷析,統一治國方略,讓劉備心服口服,激賞備至,請到軍中,拜為軍師,總掌方略。
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一生殫精竭慮,輔佐了劉備、劉禪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建安十三年,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劉備東聯孫權,在赤壁大敗北方梟雄曹操,隨引兵奪取了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蜀漢建國後,諸葛亮官拜丞相,錄尚書事,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在劉備逝世,劉禪繼位,諸葛亮忠貞不二,繼續輔佐後主劉禪,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並以丞相兼領益州牧,掌握著蜀漢軍國大權。
諸葛亮他執法嚴謹,賞罰分明,事無鉅細,都親自過問。他特別注重人才的選拔和任用;還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維護都江堰水利工程,鼓勵百姓種植帛桑,在漢中地區大興屯田;同時,他對西南少數民族採取“和撫”政策,改善民族關係,積極推廣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西南各族人民的經濟發展,加強了西南地區的統一,在他的領導下,成都從一度民貧勢弱小城變成了“天府之國”。
諸葛亮他始終堅持與東吳聯盟共同對抗曹魏,以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
從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開始,諸葛亮數次揮師北上,攻擊曹魏,以圖統一全國,卻數次大敗而歸,也間接的消弱了蜀國的國力,給蜀國最終的滅亡埋下的伏筆。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與魏將司馬懿對抗於渭南時,由於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勉縣東南),享年54歲。
諸葛亮的一生,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世人代代敬仰,唐代杜甫曾讚歎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世臣心。出師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補襟。孫中山先生也曾經這樣評價他: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
6 # 觀劇社群
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 ,父親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後來他避亂江東而被孫權重用,並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將軍。諸葛亮的弟弟諸葛鈞史書上記載甚少,只說他一直追隨諸葛亮,後來當過蜀國的長水校尉。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諸葛誕。他在魏國出任軍政要職,位極人臣。諸葛家族在這一時期,不僅僅英才輩出,而且他們在三個相互敵對的國家中都執掌權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而他們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童年甚至於他的一生都是極其坎坷的。他很小時,父母親就先後離開了人世。之後,他們兄妹幾個被叔叔諸葛玄的好友劉表撫養成人。諸葛亮從小受到了系統的儒學訓練。當這位青年學子17歲時決定自立,他在離襄陽城外不遠的一個地方隱居起來,半耕半讀。他居住在襄陽的隆中,讀了許多書。首先他讀過儒家著作。比如:《詩》、《書》、《禮記》、《春秋》等。其次,他還讀過兵家的書,如《左傳》、《戰國策》、《孫子兵法》等。特別是諸葛亮著名的八陣圖,更是研習前人的軍事著作後演化而來的。諸葛亮只是吸取這些學說的營養,卻不盲目迷信這些學說。他曾經這樣評價諸子百家:“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荊州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有襄陽著名的學術領袖、大師級的人物龐德公、大學者司馬徽和黃承彥。其中特別是黃承彥很欣賞諸葛亮的人品和學識。有一天他突然對諸葛亮說,我有一位醜女兒,頭髮黃、臉上黑,不過她的才幹倒是與你相配。諸葛亮聽後居然同意了這門婚事。可能她確實不算漂亮,但是諸葛亮擇妻看重的是她的才幹,而不是她的外貌。這正是諸葛亮的人品與眾不同的地方。所以人們評價諸葛亮說他性情“高逸超群”。據傳說,他們夫婦婚後的生活很幸福。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一直南征北戰,黃月英在家裡辛勤操持家務,撫養孩子成長。傳說這位女士還絕頂聰明,她發明了一個會磨面的木頭機械人,後來,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在黃月英的幫助下發明的。儘管黃月英既聰明又賢惠,但她畢竟長得有點難看。古往今來,總有不少人替諸葛亮感到遺憾。不過,在黃月英的家鄉湖北襄樊,當地人為這位才女修建的廟宇裡,她可一點也不難看,當地還有關於她的動人故事。 儘管荊州境內臥虎藏龍,但荊州牧劉表卻從來沒有看出諸葛亮是個人才。可能在他的眼裡,諸葛亮只是好友諸葛玄那個可憐的侄兒。即使他聽說龐德公這樣的德高望重者都稱諸葛亮為“臥龍”,他也不會相信。畢竟,那需要眼光。《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劉表是“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這就是為什麼荊州境內人才濟濟,而劉表卻無所建樹的重要原因。
-
7 # 輝大少39885331
答: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歷史人物中代表忠臣與智者的傑出人物。被歷代上至天子下至黎民所供奉祭拜並延續至今。可見其代表著正能量、正義、忠義乃至智慧的化身。
我們來看看諸葛先生的修養,‘寧靜至遠,澹泊明志’,這八個字出自於他寫給其子的信中所說,可見其自身涵養及教育子女的用心。大家知道,諸葛亮的一生,並不以文章名世,當然是他的功業蓋過他的文學才華,他的文章,只有兩篇《出師表》,不為文學而文學的寫作,卻成為千古名著,不但前無古人,也可以說是後無來者,可以永遠流傳下去。
諸葛亮一生都在為報劉備‘三顧茅蘆’之誼而傾其所能,輔佐劉禪忠心不二乃至病重身亡。且不論其殫精竭慮以護幼主,威其國,六出祁山而鎩羽而歸;留在世人心中的卻永遠是‘羽扇綸巾’,淡定從容的儒雅形象。
中華歷史悠深,歷朝歷代英雄豪傑輩出,仁人志士亦是不少,如諸葛孔明流芳千古,其實又有幾人哉!如錢穆先生所說: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
8 # LEE幸福快樂
小賊貓nami
LV.5 推薦於 2018-04-16
諸葛亮軍事能力強其實是在三國演義才出現的。小說家之言萬萬不能全信。
歷史上,諸葛亮政治能力是非常強的。在他的管治底下,官員們沒人敢貪,只會努力工作為民辦事。
諸葛亮是位偉大的政治家、理想家,但不是傑出的軍事家。其政治才能堪比周總理,但軍事才能不如毛澤東。
理想家體現在他的政治理想從沒改變,打著重興漢室的口號,屢次討伐魏國。
軍事能力不足體現在這一點:
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國時候,魏延想出來的計謀。計謀就是魏延帶一萬人馬奇襲攻下長安,諸葛亮帶領大軍經秦嶺等地到達長安,以抗關中邊外的魏兵。
計謀若是成功了,北伐魏國就完成了一半。
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採取魏延這個計謀。以至於後來魏軍加於防守,北伐多次都勞而無利。
因為諸葛亮謹慎,導致決策失誤。諸葛亮善於深謀遠慮,但不屬於隨機應變的人。
軍事能力不是很差,只是太過謹慎了,凡事步步為營,紮紮實實的行事。
也對,北伐是件大事,我軍勢單力薄很難對付強大的敵軍,所以諸葛亮慎之又慎是情有可原的。
-
9 # 約定9521
忠奸和解,冷暖自知,
在諸葛亮身上濃罩著一層層迷霧,,就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反反覆覆表示自己士為知己者死,以報答先帝對自己的託孤之恩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惜與李德六出祁山,但是面對關羽的見死不救,廖立的流放,誅殺劉封,李嚴的廢除諸葛亮毫不掩飾的大權獨攬等等,讓人們很難看出他是忠臣還是奸臣不過諸葛亮是個不折不扣的權臣
諸葛亮就是翻版的曹操,以同樣的政治手段挾持蜀漢皇帝劉禪,不過諸葛亮比曹操聰明得多,張口閉口就是先帝如何,如之何,加之自己手裡握有尚方寶劍,君才十倍於曹丕,若嗣子可輔,輔之若不能,君可自取之,劉備的臨終遺言到底是真情流露,還是虛情假意諸葛亮心裡比誰都明白,頭都磕破了才拿到這道事關重要的聖旨,,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廢除劉禪,就是因為自己沒有北伐成功,若是成功了的話,諸葛亮和有可能就是劉裕。。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以長者的口吻訓教劉禪,根本就不聽從劉禪的意見,諸葛亮為了保證自己大權不旁落將自己的死黨安排在劉禪身邊董允連劉禪要娶幾個小妾的事都要管。劉禪可伶的孩子。
諸葛亮,為了更好的管理蜀漢,只能以攻為守,轉嫁國內矛盾,積極對外作戰,這招屢試不鮮,蜀漢是外來政權,強龍壓不住住地頭蛇,既然壓不住,我就給你找事幹。讓反對派無從下手,所以諸葛亮不惜耗費國內財力,民力,屢敗屢戰北伐。這是蜀漢保證自繼的唯一正確做法。諸葛亮除了貪戀權力之外,基本上就是個完人,世人的楷模至於那些所謂迷案,是我們想多了。 -
10 # 三十歷史
要正確看待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就要走出文學著作《三國演義》。雖然羅貫中把諸葛亮描述得神乎其神,高深莫測,但其實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並沒有那麼玄幻,但在從政和治軍上確實古今少有,堪稱歷代為官治軍者的楷模。
諸葛亮出生于徐州的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童年是極其坎坷的,父母早亡,被叔父撫養成人。諸葛亮從小接受的是儒學,讀了非常多書。後來諸葛亮著名的八陣圖就是研習前人的軍事著作後演化而來的。諸葛亮後來還娶了朋友的醜妹為妻,後人評價諸葛亮說他是性情高逸,並不虛圖於外表。
好了,接下來總體評價一下諸葛亮。他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二十七年來說,公元207年前的二十七年,主要是學習和立志階段。在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和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當時最沒有前途的劉備。從他選擇跟隨劉備興復漢室那天起,就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從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諸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最終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秒。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被後世敬仰。
回覆列表
我們瞭解諸葛亮,更多的是透過電視劇《三國演義》以及羅貫中寫的書籍。塑造了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身著八卦衣,頭戴綸巾,手持朱雀羽扇,氣定神閒,胸中智計百出,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
諸葛亮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助劉備奪取荊、益兩州,促成孫劉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草船借箭,舌戰群儒,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一生感念劉備三顧茅廬之情,衷心事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流傳了幾千年,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一直為後世效仿稱道。
雖說電視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裡面帶有藝術技巧,在陳壽的《三國志》裡面能夠真正還原真實的諸葛亮,雖說沒有電視那麼誇張,但是在諸葛亮寫的《出師表》卻是真實的,在高中的時候學過這篇文章,每每讀起,都悲傷感慨,可以說字字泣血,每一句話的都是諸葛亮的肺腑之言,在出師表裡面,我們看到了諸葛亮的忠心,看出了他對於蜀漢江山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是需要英雄的。而諸葛亮成了歷史上的英雄,他的智慧,他的忠心激勵著後人,不管諸葛亮有沒有真正的那麼厲害,但無疑諸葛亮的印象卻是塑造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