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嬙遙度天際

    章邯是秦末主要將領,雖有多次討伐反秦義軍之功,但他並不能順應歷史,維護秦的暴政,助紂為虐。後在和項羽的做戰中敗於項羽並投降,坑殺秦軍二十萬,投降即為不忠,殺害二十萬秦軍即為不仁。所以這應該就是他為什麼不能《史記》留名之因。

  • 2 # 減水書生

    秦朝人物,始皇帝本紀,蒙恬列傳、李斯列傳,王翦與白起合傳。

    與蒙恬、李斯和王翦相比,章邯算不了什麼名將強臣。

    《史記》一百三十篇,就安排了三個半秦朝人物。

    你讓司馬遷去選,他為啥要選擇章邯?名望、功業以及影響力都不行。

    先是為秦平叛,結果自己投降了,無功;後是與項羽為伍,這是明顯站錯隊了。

    章邯就這種人設,還能有啥啟示後世的東西?

    1.《史記》列傳要記錄什麼樣的人物

    本紀,章邯就別想了,就是得當了皇帝天子的才能本紀一下。但是,有兩個人特殊,一個是項羽,他是失敗的王者;一個是呂后,這是一個女主。

    至於為什麼把這兩個人加進去?我也想問司馬公,確實琢磨不透。

    戲謔地說:一是為了湊數,非要湊成十二本紀;二是任性地喜歡,司馬公對項羽滿滿地都是愛。

    “既科條之矣”,這句話算是一個理由吧。就是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帝,必須得承認有過一個項羽時代、有過一個呂后時代,這是歷史的框架,所以得本紀一番。

    世家,章邯也別想了,得是股肱之臣,“忠信行道、以奉主上”的,起碼得在歷史上幹過大事情的,比如儒家鼻祖孔子、比如反秦第一人陳涉。

    而列傳呢,列傳得是: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列傳之人都是仗義而行、倜儻風流,能抓住時機、立功天下的。

    2.秦朝人物為什麼如此得少

    首先是因為短暫,這段時間太短了。立國也就是十幾年,所以不可能列敘太多人物。

    其次是因為交匯,上承戰華人物、下接漢初功臣,這前後得有好多人物要敘述,不能讓秦人佔得太多。

    第三是因為意義,列傳某個人物都能講出意義,要麼破壞極大而給出警醒,要麼功德無量而給出榜樣。而秦朝,講講李斯、講講始皇帝,差不多就夠了,這個時代也就可以了。

    再一個就是《史記》也得講政治正確,秦也算是被漢取而代之的,你講秦朝人物,是好是壞,該怎麼講?

    感情豐富的司馬公如果任性用事一把,可能直接把漢朝的合法性給顛覆了。所以,關注歷史趨勢是第一位的,至於歷史細節,該一筆帶過就一筆帶過吧。

    所以,秦朝人物就不能說太多。

    3.為什麼不給章邯列傳

    首先章邯根本就不符合“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的列傳標準。

    匡扶道義,章邯匡扶了什麼道義?

    項羽是被漢所滅,算是開國皇帝劉邦的敵人,結果章邯站隊項羽。

    忠君愛國、保秦社稷,這更不能說了,秦人暴政可以不論,但是章邯投降了、還順帶玩死了二十萬秦軍。

    其次章邯的影響力,也就是立功立名,甚至不做道德評判,就是產生的建設和破壞影響。

    說章邯的破壞,在於終結了秦帝國,最後一支秦軍就是被章邯斷送的。但是,這個破壞力得放到項羽和諸侯聯軍神聖,章邯只能是配角。

    說章邯的建設,在於開啟了項羽時代,但項羽時代的同時,劉邦時代也開啟了,入咸陽受降秦帝國。你章邯開啟的項羽時代,不能喧賓奪主吧。

    所以,破壞和建設,章邯都不是主角:他不是主動地去發起主要作用。

    因此,就是司馬遷再怎麼矬子裡面拔將軍,也拔不到章邯了。

    但是,章邯畢竟交織了一眾秦末風雲人物,他是個很樞紐的角色。秦朝堂,有秦二世、有李斯、有趙高;反秦的,有項羽、有劉邦、有韓信,等等。

    這個司馬公也做了處理。章邯的事蹟散見在《秦始皇本紀》、《高祖本紀》、《項羽本紀》,還有《淮陰列傳》之中。這應該算是對得起他了,所以就別指望司馬公再給他列傳一番了。

  • 3 # 微點觀

    秦朝末年,秦的統治越來越黑暗,底層受壓迫的民眾也越來越不滿,所謂天下苦秦久矣,陳勝吳廣趁勢率先揭竿而起,反秦之火如燎原之勢,迅速席捲全國。

    此時的大秦帝國兵微將寡,早已不復當年大秦雄風。就在這時,章邯受命率領,主要由刑徒等組成的軍隊,迎擊陳勝領導的起義軍,敗陳勝殺項梁,天下義軍為之挫,可謂屢戰屢勝,戰功赫赫。

    因內有趙高弄權被疑,外有項羽兵鋒正盛破釜沉舟,於是率軍降秦,結果秦軍二十萬被坑殺。其後,章邯被封雍王,結果被劉邦暗度陳倉之計大敗之,章邯於是自殺而死。

    章邯臨危受命,率烏合之師,擊天下之英傑,屢戰屢勝幾挽狂瀾於既倒,然終因二世昏庸趙高亂權,使章邯心有疑忌,以至於速降項羽,最後又因兵敗自殺,確實讓人惋惜。

    而司馬遷最後沒有為他列傳,實在是因為章邯生不逢時,為暴秦之爪牙,而殺天下正義之師,且僅以身投降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可謂不忠不義,為天下人恥。

  • 4 # 細說簡史

    章邯,秦朝著名將領,上將軍,也是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

    夫人臣席天下之勢,奮國家之用,身享其利而不顧其主,此尉佗、章邯所以成王,秦失其政也。”

    威震四方

    1、秦末之際,伴隨著陳涉首義而六國景從,秦帝國不得不退回到函谷關以裡,【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則意味著帝國在關東的統治秩序土崩瓦解。除了眾所周知的亭長劉邦,吳芮也是秦國任命的縣令,此外江東殷通也曾謀劃起義,更為危急的是,此時周文已經率領數十萬大軍,直奔函谷關而來。

    2、在這危急存亡時刻,站出來拯救秦帝國的並非累世功勳的蒙氏、王氏,而是少府章邯。【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我們對於章邯此前的經歷一無所知,也無從知曉這位少府此前是否有過戎馬生涯,但在這樣一個時刻,這位主管宮廷內務的少府,卻主動將這個六百年王國的命運扛在了肩上,【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人奴產子生,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這一戰幾乎是秦帝國命運的轉折點,在抗住周文軍的兇猛攻勢後,章邯和他背後的秦帝國,開始醞釀反擊。

    揚名大秦

    1、在徵發動員完成以後,章邯以迅雷之勢接連【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這一系列摧枯拉朽的勝利不過發生於數月之間,也就是在這段時間,章邯幾乎以一己之力扭轉了大秦的國運。

    2、從當時的形勢來看,章邯在軍事上的勝利直接演化成政治上的勝利,在陳涉、項梁先後死去後,六國聯軍陷入了分崩離析的邊緣。為首的楚國,本為傀儡的楚懷王奪取了政權與兵權,他與項家的矛盾引而不發。東方的齊國在田儋死後也陷入內亂,田榮成功奪權也幾乎宣告著齊楚關係的破裂,而在北方戰場,趙國的作壁上觀也代表著各懷鬼胎的六國聯軍幾近瓦解。此時的秦國不僅不再處於滅亡的邊緣,反而正在籌劃著對六國的再征服。

    悲劇人物

    1、章邯,一位讓無數人記得,卻又不記得的人物,是啊,在那個風雲際會,天下群雄奮勇相爭的年代裡,誰又還會記得他呢?誰又還會記得這位曾經一度是那個時代所有群雄的夢魘呢?是的,他,敗了,他不但敗給了敵人,他還敗給了自己人,最終,還是敗給了自身。所以,終究,他還是被大多數人所刻意遺棄了,所以,一代史學大家司馬遷也未曾在《史記》中專門給他立過傳記;所以,記載了秦末那段歷史無數英豪的正史《漢書》,也沒有給他留出一席之地。

    2、他彷彿就是一名孤魂野鬼一般,就只能遊蕩於史書中的一些片段之中,或許在後世看來,他,既不屬於大秦,也不屬於大漢。作為一名敗者,自然也是沒有資格來書寫歷史的,所以,章邯,最終,就只能是成為其它英豪的陪襯,成為那個大時代下的一個悲劇人物。

    結語

    章邯曾為秦國鞠躬盡瘁,也曾為項羽死而後已,在他身上我們隱約能夠看到戰國時代的遺風。那是一個屬於任俠與縱橫家的時代,無論是否被寫入歷史,他都留下了璀璨的一筆。

  • 5 # 北冥說史

    司馬遷不給章邯作傳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章邯效忠殘暴的秦國,鎮壓義軍,助紂為虐;其次司馬遷作史記以漢朝為正統,章邯對漢朝的建立沒有功勞;再次,章邯手下20萬軍隊被項羽坑埋,章邯無動於衷,被人不齒。

    首先要說明的是,章邯確實可以被稱為秦末名將。

    陳勝起義之後,天下諸侯蜂擁而起,秦朝岌岌可危。這時作為一個文官的章邯挺身而出,率領幾十萬囚犯和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百姓臨時組成的部隊先是打敗了陳勝的部下週章,又打敗陳勝,使得陳勝的車伕莊賈殺死了陳勝,接下來他又在定陶襲擊殺死了項梁,消滅了魏王咎。把楚地的名將幾乎都殺死了,才向北渡河在鉅鹿攻打趙王歇。

    二世……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史記·秦始皇本紀》

    即使項羽破釜沉舟,打敗了秦軍一次,章邯也沒有崩潰,還跟項羽僵持了半年多,才讓劉邦有機可乘,攻入函谷關,滅亡了秦朝。

    後來,章邯迫於趙高的威脅,不得已投降了項羽。

    可以說,沒有章邯,秦朝早就滅亡了,只是趙高嫉賢妒能,章邯勝利了,趙高會嫉妒他的功勞,章邯打敗仗了,趙高一定會殺掉他。才讓章邯投敵。

    欣(司馬欣)至軍,報(章邯)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史記·項羽本紀》

    章邯雖然後來被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敗,然後自殺了。但他被項羽封為雍王,也算是諸侯之一了。事蹟卻只散見與《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裡。

    司馬遷沒有單獨給章邯作傳,原因可能出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章邯效忠的是殘暴秦國,鎮壓起義軍,屬於助紂為虐,為虎作倀

    秦王朝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就採用嚴酷的刑法來鎮壓百姓,大肆地使用民力修建長城、修建阿房宮和陵墓,弄得民不聊生。

    秦二世統治期間變本加厲,他驕橫殘暴、濫用民力,橫徵暴斂,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種殘暴的統治才激起了天下人民的反抗。

    (章邯劇照)

    對反抗秦朝的暴政的人,司馬遷是持讚美和同情態度的。

    比如陳勝出身於僱農,以往對農民起義,正史都是極盡汙衊之能事的。司馬遷卻把陳勝寫入《史記》,還把他列入“世家”。要知道“世家”是給諸侯王作傳的,劉邦手下第一功臣蕭何也才被列入“世家”的。

    再如項羽,作為一個失敗者,中國的史書向來是“成王敗寇”的。就因為項羽在滅秦的鬥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馬遷才極力歌頌項羽,把他列記錄皇帝的“本紀”裡面。我們才更加喜歡項羽這個“失敗的英雄”。

    但是章邯卻是這個腐朽政權的維護者,屬於幫兇,司馬遷當然不會喜歡章邯,不會給他單獨作傳了。

    二、司馬遷是漢朝人,以漢朝為正統,為漢朝建立立下較大功勳的人才有資格被單獨列入史書

    司馬遷是漢朝的太史令,他雖然同情項羽,思想上卻是以漢朝為正統的。

    所以我們會發現,為漢朝建立立下大功的文人武將大多都被記入《史記》並且有單獨作傳或者合傳的資格。

    比如劉邦的“漢初三傑”都單獨有傳記,蕭何被列入《蕭相國世家》,張良被列入《留侯世家》,韓信被列入《淮陰侯列傳》。

    (漢初三傑)

    即使是樊噲夏侯嬰等人也都被列入合傳。

    還有一些跟章邯一起被項羽封為諸侯王的人,後來因為投降了劉邦,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也被單獨作傳了。

    比如張耳、黥布、彭越等人都有單獨作傳的資格。

    只是章邯投降項羽後,被封為雍王后,防備劉邦出川。後來在劉邦的攻擊下,眼看就要失敗,最後自殺了。

    可以說,章邯對劉邦的漢朝沒有任何功勞,司馬遷從漢朝出發,也就不給他作傳了。

    三、章邯為自己活命,對手下20萬軍隊被項羽坑埋無動於衷,品行是被人不齒的

    章邯投降項羽後,手下有20萬軍隊。這些軍隊已經不是當初那些囚犯了,大部分是後來秦二世給章邯調來的秦軍主力,都是關中子弟。

    這些士兵跟著章邯投降後,受到項羽手下六國軍隊的欺負,因此人心不穩。項羽擔心這些人不服從自己,就帶著軍隊在夜裡襲擊秦軍,把他們都被坑埋了。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史記·項羽本紀》

    章邯為了自己活命,沒有任何作為。因此,關中父老對章邯等三個將領十分痛恨,項羽以自己的威勢強行讓他們稱王,秦地百姓都不喜歡他們。

    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相比於章邯,曾經被他打敗的魏王咎就很值得人們佩服了。魏王咎被章邯包圍,自知不保,就跟章邯約定:章邯不殺臨濟城的百姓,他就投降。章邯同意後,魏王咎就自己把自己燒死了。

    章邯……進兵擊魏王於臨濟。……圍臨濟。咎為其民約降,約定,咎自燒殺。《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相比於魏王咎的仁慈,章邯的行為就讓人十分不齒。司馬遷瞧不起章邯的所作所為,不為他立傳也就不足為奇了。

    也正因為魏王咎的仁慈,他的弟弟魏豹再次稱王,後來被韓信打敗,投降了劉邦,司馬遷也把他和彭越寫到一個傳記裡了。

    我們說,太史公作史記是有原則的、有溫度的,他在《史記》裡面充分表明了自己的愛恨憎惡,章邯這樣的人品,他自然是看不上眼的,怎麼會給他單獨作傳呢!

  • 6 # 妙眼看歷史

    章邯是秦末名將,為什麼司馬遷不給他做傳呢?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一、史記記載了三千年的歷史,在三千年歷史上,章邯微不足道。

    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三千多年的歷史。史記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記錄重要人臣的列傳才七十篇,在三千年能臣武將中選七十人,章邯還真排不上名。秦華人臣中僅有蒙恬列傳、李斯列傳,王翦與白起合傳。可見相對三千年而言,章邯是微不足道的。

    二、章邯對歷史沒有推動作用。

    章邯是秦末名將,但在歷史中卻是歷史發展的阻礙著。在陳勝發難時,章邯臨危受命,靠臨時組織驪山囚徒,擊破起義軍,後在殲滅起義軍中又屢戰屢勝。史記作者司馬遷站在歷史視野看,章邯雖為名將,但其阻礙歷史的發展,這種逆向歷史潮流的人自然不能立傳。

    三、《史記》為漢代所書,而章邯在楚漢之爭所擔的角色名不見傳。

    章邯驪山組織囚徒,圍剿起義軍,攻打楚軍,鉅鹿之戰,投降項羽,後被劉邦用計水淹城池,章邯遂拔劍自刎。章邯一直在捍衛大秦王朝,與各路諸侯征戰,跟楚國項羽交際較多,跟漢王劉邦交際較少,做為歷史書寫者的漢王,重點自然在楚漢之爭,大秦滅亡上,在這方面上章邯自然是名不見傳。

    綜上所述,史記中沒有章邯的傳便不足為奇。

  • 7 # 野草的沉思

    司馬遷未給章邯立傳,歸根說,還是司馬遷以為章邯不值得單獨立傳。

    《史記》在為人物列傳這方面,遴選得十分嚴格,連范增和項羽手下大將都未得列傳。

    《史記》中為秦將立傳的,只有白起、王翦、蒙恬三人。章邯顯然沒有這三個人名氣大。

    但《史記》中關於章邯的事蹟的描寫並不少,散見於其他傳記中。這也是司馬遷未為章邯單獨立傳的原因之一。

  • 8 # 寄暇學宮

    和《二十四史》裡面的其它史書不同,《史記》是一部通史。在跨度這麼大的年代裡,《史記》卻只有一百三十卷。和《宋史》四百多卷、《明史》三百多卷相比,《史記》的篇幅太少了!

    在這麼有限的篇幅裡,司馬遷必須對人物做出取捨,不可能給每個人都立傳。即便如此,在秦始皇、項羽、劉邦、陳涉、韓信等人的傳記中,章邯的事蹟記載得非常詳細。

    可以說章邯在《史記》中所佔的篇幅並不少!司馬遷在章邯身上花費的筆墨,甚至還超過了某些已經立傳的人物。

    既然章邯在《史記》中所佔的篇幅一點也不少,那麼司馬遷為什麼不給章邯立傳呢?

    由於《史記》通史的這個屬性,司馬遷選擇立傳的人物時,就牽扯到人物在歷史上定位的問題。

    章邯這個人很複雜,前期為秦朝力挽狂瀾,中期卻又變成了反秦的諸侯,後期又是再與劉邦作戰。像這麼樣的一個人物,要給他立傳的話,恐怕是要單獨立傳吧!

    給陳涉單獨立傳,是因為陳勝首義的功績擺在在那裡。最重要的是,劉邦稱帝后,派三十戶為他守陵,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還在享受祭祀。

    以章邯的功績來看,顯然不夠單獨立傳的要求。

    把章邯按照名將來寫吧,章邯還沒到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等人的級別。即便是那些名將,也都是幾個人一起的合傳。

    勉強把章邯看做和他們一樣,把章邯與其他人寫個一起寫個合傳。問題又來了,把他和那些名將一起合寫,章邯的檔次與他們還差一截子。把章邯和司馬欣、董翳一起寫,司馬欣和董翳又不夠章邯的檔次。何況司馬欣死後又被劉邦梟首懸掛於櫟陽。

    既然這麼不好處理,還是不要單獨立傳吧!反正我覺得司馬遷這麼寫章邯就處理得挺好!

    如果非要給章邯立傳的話,我覺得應該把趙括和章邯合寫一個列傳。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坑殺”二字,四十萬趙軍、二十萬秦軍都被坑殺!

    這種慘劇,既有他們個人的原因,也有對手的原因,更主要的還有自己君主的原因!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9 # 長島男爵

    因為缺少直接描述章邯的第一手資料和重要性不足。

    第一是整理已有著作如《世本》《春秋》《戰國策》《秦紀》,

    第二是整理漢朝官方檔案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三是拜訪當事人後人《樊酈滕灌列傳》末尾就有提到司馬遷造訪沛縣,拜會漢初功臣的後人,其中還有樊噲的子孫。

    這三種方式都缺少章邯的直接描述,已有著作、官方檔案都沒有收錄秦末亂世的資料,一般上新的皇帝登基,就會開始整理上一位皇帝在位時的史料,而秦朝剛好二世而亡,而且秦二世統治只有短短三年,可以說秦始皇時代的史料都還沒有整理完畢,秦朝就game over,官方檔案缺少,以此為基礎的二次創作更不會有。

    在這一點上,章邯和項籍、英布、彭越、韓信這些秦末諸侯王處境差不多,都處於亂世,而且還是漢朝的敵人,但章邯的影響力又比不上這後面幾位而且早早退場了。

    對這些反王的描述,相當一部分是建立在漢朝官方側面進行的,也就是說透過漢朝人物的經歷推測其接觸到的反王的經歷。

    並且劉邦也招降了項、英、彭、韓等反王的內部成員,從他們口中得知其君主的情況,這些被招降的成員作為功臣,他們的後代很多還活躍在劉徹司馬遷時期,透過採訪他們完善上述數人的經歷,這些從反王投靠漢朝的成員比如西楚的令尹靈常、左令尹項纏、彭越的太僕(告發彭越造反的)、韓信的舍人(同樣告發韓信造反)、英布的中大夫賁赫(還是告發英布造反),這些人透過各種形式加入的漢朝功臣集團中來。

    而三秦王和其他反王不同,因為漢朝的基本盤,註定了漢朝對其嚴防死守,雖然也會招降其中級官吏和軍官,但對於中上層是不會重用的,意味著知悉三秦王內部情況的高階幹部並沒有活躍在漢朝中期,沒被殺死就算僥倖了,最好的結局就是作為一個平民默默無聞生活下去。

    一方面章邯重要性不如項、韓、彭、英,另一方面缺少其高階幹部的證言,所以章邯的原始資料欠缺,其大部分事蹟是透過作為劉邦、項籍的經驗包存在的,其事蹟記載在劉邦、項籍的傳記就好了,單獨立傳資料太欠缺、重要性不足。

  • 10 # 莽原大語文

    說章邯是秦朝名將,這倒不假,但他也只是個窮途末路的喪家之犬、乏善可陳的敗將,不夠立傳於史籍的資格。司馬遷不想為他作傳,因為在古代名將尤其是秦將群體中做綜合評價,他只能落得個下下品,尤其在人格上更是毫無可取之處。我們一起看看下面的分析。

    一、大秦猛將如雲,戰功卓著者頗多,但被列入《史記》列傳的寥寥無幾。論資排輩,也輪不到章邯。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國力增強,對天下的態勢也由守轉攻。到了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其間,秦國湧現了一大批攻城拔寨、斬將搴旗的名將。惠文王時,庶長疾打敗韓趙等五國聯軍,斬敵8萬;庶長章攻破丹陽,斬首楚軍8萬人;還有後來做了國相的樗裡子等,不一而足。到了昭襄王時,又有甘茂、庶長奐等戰將。戰國第一猛將白起就馳騁於這個時代,長平之戰消滅趙國45萬,戰果空前。此後,秦人摧枯拉朽,名將層出不窮,王齕、五大夫賁、陵、張唐、蒙驁、李信……但是,被司馬遷收入列傳的,也只有白起、王翦和蒙恬。王翦滅了楚國,除掉了秦人心頭大患。蒙恬率30萬眾驅逐戎狄,收復河南。就連未入傳的李信,也成功追殺燕王喜和太子丹。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取到了戰略級的成功。

    歷史沒有讓章邯成功,他也沒有成為失敗的英雄。想當年,他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出關,揹負著秦人扭轉乾坤的希望,要有一番作為,重整河山。章邯一度所向披靡,除掉了陳勝和項梁等指標性人物,在戰場上處於上風。但是,他所面對的多是些未經整合的烏合之眾,勝之不武,更何況沒有在戰略上為秦朝奪回優勢。鉅鹿之戰,章邯完敗於項羽,更是讓人大跌眼鏡。漳紆之戰,章邯又被項羽擊垮,智力孤危,山窮水盡。在投降項羽的時候,這位此前驕橫不可一世的悍將,竟然哭哭啼啼的,像一個弱女子一樣,嚮往日仇敵項羽哭訴趙高之事。本該叱吒風雲,縱橫疆場,力挽狂瀾,不料卻混到如此悲慘地步,吃相太難看,結局太醜陋,實在難以讓人將他錄入名將傳記之中,與光照千古的起翦頗牧同列。

    二、在秦王朝山窮水盡之際,他也沒有表現出挽狂瀾於既倒的氣魄與才能,司馬遷看不起他。

    秦二世發驪山刑徒,湊足了70萬大軍,交由少府章邯指揮,這是秦王朝扭轉戰略頹勢的唯一機遇。其實,此時秦軍在兵勢上相對於義軍還是處於絕對優勢的,因為在原六國土地上興起的反抗者都力量單薄,各自為戰,形成不了合力,容易被各個擊破。章邯在沒有抓住有利時機,徹底剿滅中原一帶的對手,反而誤判形勢,棄虎視眈眈的項羽和劉邦於不顧,把東方的齊地和北方的趙國作為主攻方向,於是傾力出擊。結果,章邯在這兩個地方碰了硬釘子,推倒多米諾骨牌,導致最後的失敗。想當初,他居然沒有意識到項羽和劉邦的威脅性,放任兩股力量做大,最後讓自己敗於疆場,斷了歸路,更何談拯救大秦。從這個角度看,章邯不只是平庸無能,而且有負於大秦。既然如此,怎麼能入選《史記》的列傳呢?

    三、章邯是個沒有靈魂、沒有正義感的人,在正史中,陳述這樣一個人在歷史大變遷時代的往事,沒有價值,沒有意義。

    《史記》立傳的幾位秦將,不僅功高於當時,而且自始至終忠心耿耿報效秦國的,都視社稷利益高於自己。他們有度量,有擔當,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他們也都建立起比較和諧的將士關係,在軍隊中建立起崇高的威望。而章邯在秦朝生死存亡的關頭只計個人私利,片面強調趙高逼迫是自己反叛的原因,為自己開脫,比起含冤自盡的蒙恬,人格判若雲泥。章邯暗於見識,昧於良知,不明天下大勢,當有作為卻無所作為,反倒不自量力,螳臂當車。雖然能力有限,他卻殺害了陳勝、項梁和魏咎等義軍領袖,對天下人犯下滔天大罪,也為漢王劉邦提供了除暴安良的提供了依據。章邯既不忠實於秦王朝,也有負於秦地人民,有罪於天下人,是個不忠不仁不義的人。鉅鹿之戰中,章邯的部下中王離被俘,蘇角戰亡,涉間拒做降俘而自焚,多少都有氣節在。章邯逃命後,失魂落魄,鬥志全無,舉軍投降。從此後,為保住雍王之位,他甘願做項羽的牽線木偶,任憑項羽殘暴地坑殺20萬無辜的秦地子弟兵,毫無作為。章邯此舉最為人所不齒:他不僅涼了關中百姓的心,而且徹底佔到了人民的對立面。喪盡天良,喪失民心,因而走向覆亡是他必然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孩子沒考好的話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