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按照歷史記載來看,元朝好歹是蒙古帝國建立起來的,要知道蒙古帝國曾經侵略過歐洲吧,為什麼卻打不過日本?
10
回覆列表
  • 1 # 日本二三事

    元朝當時被國際上稱為“蒙古帝國”,在東亞可是打的諸多大陸國家聞風喪膽,按照現在的世界地圖來算,當時蒙古帝國的元朝統治地區達到地球陸地地區的25%左右,大約有3300萬平方千米,有3個以上現在的中國陸地面積之大。但是元朝在歷史上曾經兩次正式進攻日本,為何都以告敗而終呢?其中又是什麼緣由導致忽必烈進攻日本呢?

    被蒙古大汗瞄上的日本

    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中,將日本描述成一個到處是黃金的國家,但是日本在海洋之上,造船技術不發達的當時,很難有商人到達日本進行貿易。相傳蒙古第五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聽聞此事,於是最開始友好的向日本派去了使臣,表達了想和日本交好的願望。然而日本認為他是想讓日本臣服於他國之下,便殺了來使同時也無回信。

    蒙古共向日本派去了6次使節團,但是很遺憾沒有一人歸來,全部命喪東瀛。俗話說,再一再二不再三,可是日本方面也無回覆也無聲,讓忽必烈忍無可忍,建造1000艘船決定進攻日本。

    第一次戰役--文永戰役

    1274年10月3日,忽必烈命900艘軍船搭載26000人,向日本進發。10月5日,抵達日本對馬島巖岸,大約有1000人蒙古士兵在對馬島登陸。而日本對馬地區只有80餘人進行反抗,首戰全殲日本兵。緊接著,10月14日進攻壱岐島。10月20日,蒙古軍團在日本福岡博多港登陸日本本土。

    初始的戰役開始前,蒙古兵士憑藉著新式武器讓日本軍吃盡了苦頭。此時日本的武將菊池武房率領日本100名騎兵突入蒙古陣地進行近距離搏殺,傳說是大敗蒙古將士(或許有些誇張)。就是因為此事,導致蒙古軍隊暫時撤離。

    雖然取得了部分性的進展,但是並未深入日本內陸地區,長久未下之際,蒙古陣營出現了兩股意見:繼續戰鬥和物資緊缺暫時撤退。最終將軍認為物資重要,先行撤退。但是很不巧的是,大部分的船隻在撤離途中,遭遇到了暴風雨的襲擊,大約13500人蒙古將士溺亡。這次的戰役並不是日本因為暴風雨而戰勝了蒙古軍隊,而是因為蒙古軍隊在回程途中遭遇到了暴風雨而已,結果雖然蒙古軍隊插羽而歸,但並不是被日本軍隊所擊敗的。

    第二回合--弘安戰役

    隨著上述文永戰役的進行,蒙古也攻破南宋,最終成立元朝。1280年,日本斬殺來使的事情再次傳到忽必烈的耳中,因此忽必烈再次動了進軍日本的意向。於是以南宋降兵為主的軍隊瞬間集結,再次向日本發起進攻。

    1281年5月3日,被蒙古征服的高麗軍和南宋軍並分兩路,稱為東路軍和江南軍,共14萬人,大約有4400艘船進發日本。東路軍和江南軍在日本的壱岐島合流,打算一舉攻下日本博多。東路軍先行達到日本博多所在的九州島,於是見到日本在海岸線上搭建了高達2米的防禦工事,於是東路軍打算兵分兩路,在日本長門發起進攻。另一路東路軍在博多附近的近海進行駐紮,但是日本軍並未給他有任何的喘息機會,對駐紮在博多附近的東路軍進行了夜間突襲,東路軍敗走。

    而原定6月15日與東路君合流的江南軍,卻隨著總指揮使的生病一再延誤,結果6月18日江南軍才出港。盛夏時節,在日本福岡周邊等候江南軍的東路軍軍營中如同蒸籠一樣,食物腐爛、傳染病橫行,導致有3000餘人的死亡。於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終於等來了江南軍,並進行了作戰變更,打算進攻日本防守薄弱的平戶。於是,7月上旬,在日本平戶道附近江南軍和東路軍正式合流。

    終於要打算總攻日本之時,日本九州地區卻迎來了暴風天氣(現在來說就是颱風吧),大約14萬人乘坐的船隻幾乎全部沉沒。結果留下來的殘兵只能隨日軍的處置。最終俘虜了將近3萬人之多。

    結束語

    未戰之前,就已經被日本惡劣的天氣打敗,如果沒有這股被日本稱為“神風”的天氣,14萬大軍與日本進行決戰的勝負確實難料!

    部分文章介紹:

    《孫正義放棄管理權也要爭奪的5G,到底會給未來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新晉中國勢力VS老牌汽車廠家,勝負難測!汽車界已硝煙四起!》

    《日系8家車廠“江湖地位”最新排名,豐田傲視群雄依舊無敵!》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忽必烈登基後,向日本多次派遣使臣,希望日本能和元朝通好,這裡的通好其實就是讓日本臣服元朝,要知道日本從隋朝開始就一直妄圖和中原王朝建立平等的關係,現在元朝讓日本當他的藩屬國,日本當然拒絕。

    這下就把忽必烈惹毛了,打遍天下的元朝居然在日本這碰了釘子。當時南宋還沒有滅亡,忽必烈在高麗造船,並派且由蒙古人,漢人組織成的軍隊再加上高麗人的軍隊共計三萬餘人由高麗出發直奔日本九州。

    開戰之初元軍非常順利的登陸九州,並多次擊敗日本軍隊,但是由於元軍不擅長山地戰,被堵在海邊遲遲不能推進,後來元軍退回船上,誰知道一陣颱風颳起摧毀了元軍大量船隻,元軍只能撤退。

    這是第一次元日之戰,這仗打的實在窩囊,元軍無論是裝備上還是戰術理念都遠高於小日本,但是強龍難壓地頭蛇,地利人和都不佔,最後天時也給你開個玩笑,一陣風吹掉了你的船隊,只能乖乖回家。

    第一次遠征日本無功而返後,忽必烈又向日本遣使,說我也不打你了,你只要名義上臣服我就行,然後你愛咋咋地。

    但是日本是一個給點顏料就敢開染房的國家,當時執政的北田氏見元軍敗退,認為元軍也就那樣,不僅不同意,還斬殺了元朝派來的使節。當然,日本從戰術上還是非常重視的,成功打退元朝第一次進攻後,日本也在不斷加強九州島的防禦,以抵禦元朝第二次的進攻。

    元朝滅宋後,迅速組織了第二次進攻,這次進攻從軍力上來說是上一次的差不多五倍,光船隻就準備了四千四百艘。其中南宋新附軍有十萬人,元軍有四萬人,此戰忽必烈不僅想征服日本,更想借此機會消耗掉新附軍。

    但是這次又犯了上次的老毛病了,準備非常不充分。

    南宋海運發達,海船的建造已經是非常熟練,但是由於忽必烈追的太緊,惹的船工怨聲載道。而且蒙古人對船也不瞭解,所以造船工匠們要不以次充好,要不拿平底的河船來替代海船,導致如此大規模的艦隊又被一場颱風給颳了個乾淨。這次颳風的時候,元軍並未在船上,而是在岸上各個據點駐紮。所以颱風雖然摧毀了船隊,但是對元軍的實力並未造成多大損傷。

    元軍真正失敗的原因還是不熟悉地形,兵力分散,再加上倭人高昂的戰鬥意志。打到最後,大部分軍隊不是被殲滅就是被俘虜,只剩下一小部分殘兵敗將輾轉回國。

    後來元朝還想侵略日本,但是因為國力不支作罷。

    小日本那別雖然兩次擊敗了來犯的元軍,但是這兩仗基本上是傾舉國之力,導致國內矛盾劇增,間接導致鎌倉幕府的滅亡。

  • 3 # 大明湖畔的二狗

    日本屬於漢文化的支系,與其它受漢文化影響的國家比起來,日本乃漢文化的不食之地。漢人政權從來沒有對日本表現出多少食慾。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與中華大陸隔著茫茫大海的原因,也可以說是大海挽救了日本的延續,使其逃脫了漢文化的全面侵蝕。

    不過在中國的歷史上對日本的態度有過一次例外,那就是元朝時期對日本的兩次大規模入侵,這是在漢人政府大宋王朝被摧毀之後發生的,征戰的慣性和一統天下的雄心讓蒙古人政府不顧隔海戰爭的困難而揮師日本。

    但日本的存在似乎有著它的特殊意義,從千年發展歷史上來看日本與中華大陸之間存在一種難以解釋的互促關係。彷彿是天意的安排,留著日本這塊驚堂木,要在中國昏睡不醒的時候敲醒中國。

    所以,即便是強大到地球上沒朋友的元朝大軍,對弱小落後的日本的侵略,都彷彿有神助一般,被不可思議的輕易化解。

    1274年元軍對日本發動第一次侵略戰爭,日本人稱之為“永文之役”。這場原本進展順利的戰事沒想到遇上一場風暴瞬間將元軍劣質的戰船盡數摧毀,日本人抓住戰機輕而易舉的擊敗了入侵的元軍。

    說句題外話,如果元軍擁有了如鄭和那樣的“寶船”,或許情況就會嚴重不同了,沒準現在正和臺灣一樣在鬧獨立呢!所以慣打陸地站的蒙古軍還不具備海軍作戰能力。

    第一次侵日戰爭慘敗後,忽必烈知道這不是戰敗呀,是自然災害嘛,但他堅信透過這次敲打,日本人應該知道元軍的厲害,估計不用再打日本就該服了。於是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而日本人卻根本不買帳,很乾脆地一刀將蒙古使者斬首。

    面對這種態度,身為天朝大國的忽必烈自然不會罷休,曾征服近半個地球的蒙古大軍還搞不定你個小日本?忽必烈嚴重不信。

    在稍作休整之後,元朝便於公元1281年,第二次發動侵日戰爭,日本史稱“弘安之役”。

    此役元帝國調集約二十萬大軍,雄獅猛虎之士,欲將小日本一舉抹平,可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上次幫日本人解圍的風神又來了,而且更大更兇猛,而且持續了四天四夜,那些不能抵抗風暴的元軍戰船再次被拆了積木。這次到直接,還沒有正式開打,一場海難就讓來勢洶洶的龐大元軍瞬間變成海上瓢泊的敘利亞難民。

    與此同時,本來躲在家裡嚇得發抖的日軍抓住戰機大舉反攻,這時候的元軍別說打仗,能逃出海難活下來的就已不錯了,剛剛從天災死裡逃生的元軍,早已毫無抵抗之力,只有坐等被殺,殺剩下的兩萬多人作了俘虜。

    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標準把俘虜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麗人和北方漢人全部被處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漢人)免死後成為部民(賤民)。

    今天的博多灣還有一座名為“元冠冢”的小山,據說是當年元軍將士的集體墓地。

    在這次慘敗中,南方軍只有三名士兵逃脫。

    不可一世的蒙古大軍在弱小,猥瑣,卑劣的倭人面前卻嚐到了史無前列的慘敗。

    天意!天意!留著日本,留給滿清。

  • 4 # 棒槌襖襖

    日本和中國隔海相望,自古以來就有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唐宋時期日本多次到中國遣使入貢,元代征服高麗以後,與日本尚未通使。

    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高麗派趙彝等人來元朝修好。趙彝向元世祖奏稱日本可通,請元朝派遣使者東行。元世祖忽必烈此時已經滅國無數,建立了萬里江山,是一個好大喜功的雄主,聽到趙彝的奏請後十分高興。這年秋天,就任命兵部侍郎赫德擔任國信使,禮部侍郎殷弘為副使,攜帶國書前往日本。使團到高麗後,高麗國王安排好船隻和嚮導,使團一路航海到達日本。登陸以後,並沒有日本官吏民眾前來迎接,使團全然不得要領,只好悻悻返航西歸。此後,元世祖又派遣起居舍人潘阜帶國書前往,潘阜在日本停留了六個月,也沒有得到迎接款待,只好無功而返。

    日本作為一個海中古國,自然有君主臣民。元朝使者往來如織,他們為何置之不理呢?原來,此時的日本是由幕府將軍當政,主張閉關鎖國的政策。掌權的徵夷大將軍北條時宗性格頑固,無論哪國的使臣,他一概不予接待。允許元朝使臣入境,還算是格外客氣的非常之舉。可是元世祖不明情由,認為日本區區一個彈丸小國,竟敢藐視大元帝國,於是決定訴諸武力,征討日本。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世祖鑑於高麗歸附大元多年,態度恭順,將公主忽都魯揭裡迷失嫁給了高麗國王,並命令高麗發兵五千助徵日本。於是,元世祖派遣鳳州經略使實都和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領大小戰船九百艘,裝載水師一萬五千人,會同高麗軍馬,航海登上日本國土。日本聞聽元軍攻來,也不派兵出戰,只是命令士兵百姓堅守要隘,堅壁清野對付元軍。元軍長途跨海而來,對日本地形道路完全生疏,不敢貿然深入日本腹地。耽擱了好些日子,虛費了無數軍餉,終於因為後勤保障跟不上,只得俘虜了幾個日本百姓以及若干牛馬,開船西返。

    第二年,元世祖又派遣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人出使日本,被日本拒絕。到了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再命杜世忠等東行。因為所攜國書措辭嚴厲,致使日本君臣惱羞成怒,竟將杜世忠等人全部殺死。元世祖聞訊勃然大怒,立即派遣左丞相安塔哈、尚書右丞范文虎以及實都、洪茶丘等人率兵十萬,浩浩蕩蕩殺向日本。

    大軍出海以後,南宋降將范文虎急於圖功,不受統帥安塔哈的節制,率領所屬艦隊向日本的平壺島進發。平壺島四面環水,附近海域風向多變,暗礁密佈,日本人稱為“懸海”。元朝艦隊到達平壺島後,正準備靠岸登陸,忽然間天昏地暗,四面陰霾。颶風從海面升起,頓時白浪滔天,狂風呼嘯。各艦無法拋錨,搖盪不止,水手船工紛紛落海喪命。船上的軍將士卒也眩暈嘔吐、東倒西歪。范文虎無計可施,掌控不了局面,眼看各船隨風飄沒,損失殆盡,自己也趕忙轉帆調舵,帶領倖存船隻到附近小島躲避颶風。

    范文虎在小島上修整船隻,安撫士卒,準備乘勢再起。可奈天公不作美,海上的颶風威勢不減,接連不斷。范文虎和屬下各將領都被風暴嚇倒,只好挑選了幾艘堅固的戰船,帶領殘兵剩勇,匆匆向西逃遁。

    元朝水軍失去了主帥,日本艦船趁機駛出海口追奔逐北。此時登上日本本土的元兵尚有數萬人,但是糧草盡失,孤軍無援,退路又被日本艦隊截斷,拼死奮戰了幾天,死傷慘重。一部分陣亡,一部分落海溺死,還有兩三萬人被日本俘虜。凡是蒙古兵和高麗兵,都被日本人殺害,只留下一萬多漢族士兵在日本當奴隸。

    元世祖此次東征日本,派出了幾乎全部水師,但是沒有料到颶風會突然到來,致使十萬人馬全軍覆沒。日本兵微將寡,憑藉颶風僥倖保全了國家,後世為感謝上天的眷顧,將此次戰役稱為“庚辰神風之役”。

  • 5 # 四季文史

    元朝為什麼打不過日本?其中有什麼原因?

    元朝之所以打不過日本,主要原因是他們不喜水戰,甚至跟大海都不沾邊,加上當時他們限於對天文知識的匱乏,導致兩次攻擊日本都大敗而歸。

    一、從今天蒙古海軍建制反觀元朝“海軍”

    也許大家還不知道,如果說大國軍力海陸空協同作戰、共同制敵,在今天的作戰方略中可謂司空見慣,可如果你讓今天的蒙古海軍跟陸軍協同作戰,那簡直讓人忍俊不禁。 蒙古離大海最近的直線距離也有2000公里,不客氣的說,他們未必見過大海。近代的蒙古地區直到1930年才擁有第一艘船,而且還是跑石油作業用船。那麼這個國家就沒有海軍嗎,答案是否定的。蒙古有,只是他們的海軍編制只有7人,網友戲稱“七武海”,據說艦長沒有見過大海,更讓人害怕的是隻有1人會游泳,其他6人還是旱鴨子。

    那咱們再把目光往回挪移,聚焦到元朝大帝忽必烈。從今日的蒙古海軍反觀忽必烈,簡單來說,忽必烈的海軍也是有名無實,一個沒有見過大海的民族,能跟島國軍隊開戰嗎,我覺得理論上,已經輸掉一半了。果不其然,忽必烈的兩次進攻,都已失敗告終。

    二、八幡大菩薩的“神風”

    不禁有朋友要問,為什麼忽必烈的爺爺成吉思汗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呢。我們知道,遊牧民族曾經轟動一時,發展迅速,席捲中原,其主要軍備力量為鐵騎,但是在冷兵器時代,這些力量已黯然失色。所以忽必烈的想法可能過於簡單,低估了當時島國的海軍作戰能力。

    可是遊牧民族的果斷行事一貫雷厲風行,忽必烈想到哪裡幹到哪裡。對日本發起進攻,說幹就幹。元軍分別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攻打日本。

    第一次攻打日本,因為颱風原因,造成大批船隻失事,當時元朝軍力已所剩無幾,據說日軍在臺風后,居然沒有發現元軍一條艦船。

    幾年後,忽必烈第二次東征日本,吸取第一次經驗教訓,他調集重兵15萬,兵分兩路,然而這次搶灘登陸更艱難,一來日軍更加訓練有素,二來元軍受到疾疫困擾,徘徊良久的他們又遭遇到颱風襲擊,這一次幾乎全軍覆沒。就這樣,兩次對日進攻都已慘敗而告終。後來日軍戲稱兩次大戰,都要感謝八幡大菩薩的“神風”,據說今天日本的神風特工隊,就是源於這個典故。

    三、元世祖思愁

    朋友們也許會問,忽必烈為什麼非得攻打日本呢。我覺得原因有三:

    其一,元朝當時攻打沒落的南宋殘餘,而南宋在沿海地區和日本常在歷史上有互通往來,為了切斷兩國貿易,必須給日本一點教訓;

    其二,時值日本鎌倉幕府對元朝存在威脅,因為元朝在攻打北韓的時候,他們曾求助於日本;

    第三,元朝為了擴大版圖,效仿爺爺成吉思汗,讓日本成為附屬國,對自己俯首稱臣。基於上述原因,忽必烈必打日本。

    可能忽必烈的想法也很簡單,為了將爺爺的光輝業績發揚光大,也為了擴大元朝疆域版圖,更為了讓自己在歷史上能留名青史,所以忽必烈不顧勞民傷財,積聚力量,去攻打這一彈丸之地日本。然而,行動的盲目性終究給忽必烈上了一堂嚴肅的軍事常識課,只是這兩次的代價都是以慘痛和追悔而收場。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不甘心的元世祖也曾策劃第三次攻打日本,但限於國力空虛,第三次也就一直在策劃當中而遲遲未能付諸實施。

    朱元璋:昔中國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餘年,後其子孫不能敬天愛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太祖之孫以仁德著稱,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於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孫中山:秦皇漢武、元世祖、拿破崙,或數百年,數十年而斬,亦可謂有志之士矣。拿破崙興法典,漢武帝紀贊,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 6 # 虯髯釣翁

    為什麼蒙古人不能征服日本?

    公元1274年核1281年蒙元帝國兩次渡海攻打日本,對日本民族來說,這是島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受到異族的攻擊。兩場戰爭幾乎耗盡了日本的人力物力資源,而忽必烈憑藉蒙元帝國的精神優勢和投入戰爭的兵力優勢,不僅徹底摧毀了沿海日本,也把驕傲的武士的抵抗意志推到了崩潰極限。

    由於忽必烈的千錘百煉的魔鬼騎兵無法一鼓盪平列島,在持久戰中他的入侵軍隊被無法抗衡的自然力量所摧毀。

    1274年第一次入侵

    1274年秋,元軍水師兵分兩路載著包括蒙古騎兵的陸戰部隊渡海攻打日本本土;一路從中國東南出發,一路從高麗馬山港出發。浩浩蕩蕩的兩路大軍由大約500至900艘戰艦、運兵船和小型淺水登陸船組成。

    11月18日,蒙古無敵艦隊到達了現在的九州島福岡市附近的哈卡塔灣。

    日本的抵抗

    面對這支強大的軍隊,日本天皇只能從互相攻伐不止的武士部族中徵集大約1萬名軍隊。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日本人放棄了正面抵抗的戰略,開始利用地形襲擾元軍,阻滯元軍向內地進攻。

    神明之手

    元軍中的瞭解海情的中韓水手忙著勸說蒙古將軍讓他們起錨離開這片海域,他們擔心強風和大浪會把他們的船隻推到淺灘而擱淺。

    蒙古將軍同意了,龐大的無敵艦隊駛入開闊的海域,殊不知那裡將是颱風中心。兩天後,三分之一的元軍船隻和13000人葬身海底。

    1281年再次入侵

    忽必烈這次決心要徹底粉碎日本,他認為七年前的戰敗只是運氣不好,加上天氣原因天氣,而不是日本武士非凡的戰鬥力。

    在日本,天皇召集4萬名武士和其他戰鬥人員。準備憑藉戰前竣工的防護牆抵抗入侵。

    與上次一樣,忽必烈派出了兩支艦隊,不同的是,這次兵力更強大:高麗艦隊900艘船隻和4萬名漢人、蒙古人和高麗人軍隊;中國艦隊3。5萬蒙古和漢人軍隊。忽必烈下令兩支艦隊進行協同攻擊。徹底碾碎日本武士的抵抗。

    1281年6月23日,南韓艦隊抵達了河田灣,但從中國來的船隻卻不見蹤影。由於實力相當,元軍無法攻破日軍的沿海防禦牆,與1274年一樣,元軍陷入了持久戰。雙方勢均力敵的僵局持續了50天,南韓艦隊只得等待著計劃中的中國艦隊的增援。

    8月12日,元軍主力艦隊終於登陸。儘管現在面對的兵力是自己的三倍多,日本人除了殊死抵抗別無選擇。惟一的希望只能寄託在日夜祈禱的僧侶身上,祈禱的結果,讓神風再次降臨。

    神明之手再現

    1281年8月15日,第二個超級颱風終於在九州登陸,忽必烈的4400艘船隻中,只有幾百艘逃出了颱風肆虐的海域。陷在臺風中的元軍全部葬身海底。在臺風退走後,日本人將那些被困在灘頭的元軍團團包圍住,除了幾個俘虜外,全部殺戮殆盡。

    那些元軍俘虜被放回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返回上京向忽必烈講述在這邊發生的故事。

  • 7 # 史不言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我來回答一下元朝為什麼打不過日本。其實在我看來元朝之所以打不過日本,最主要的原因來自“豆腐渣工程”

    元日戰爭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爭;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來”。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鎌倉、室町時代呼稱(蒙古襲來、異賊襲來、蒙古合戰、異國合戰)亦有用兇徒稱呼之,江戶時代大日本史稱為元寇。這兩次入侵也以北九州為主要戰場。文永之役

    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正式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一方面以摧枯拉朽之勢攻打南宋,一方面也做好了渡海侵略日本的準備。至元十一年六月,元世祖忽必烈委託高麗造大小艦900艘。八月,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徵東都元帥、洪茶丘為右副帥、劉復亨為左副帥,統帥蒙古軍、漢軍2萬人、高麗軍5600人,加上高麗水手6700人,共3萬2千300人,遠征日本。

    元軍從高麗合浦出發,六日成功登陸對馬島,至元十一年十月十九日,元軍成功登陸博多灣,進逼今津,此帶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距大宰府有一日行程,元軍於當晚又撤回到船上,準備次日清晨重新登陸發動進攻。二十日晨,元軍分二路在博多灣登陸。日本幕府聚集少貳景資、大友賴泰、菊池武房、島津久經、竹崎季長等的九州諸國部隊總數約十萬大軍。元軍西路軍在百道原登陸,藤原經資率5000騎前來迎戰元軍,東路軍在博多灣東部的博多箱崎成功登陸,擊敗守軍,佔領岸邊松林,從背後突襲在百道原同元軍作戰的日軍。日軍腹背受敵,死傷慘重,餘部向太宰府水城方向撤退。此時天色已晚,副帥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停止進攻。當晚,元軍召開軍事會議,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撤退。於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當晚竟遭到颱風侵襲,“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軍損失1.3萬餘人,大多死於這場風暴。最後輾轉回到中國的只剩下1萬3千500人解析:忽必烈慘敗原因

    忽必烈野心勃勃,南征北戰,想將全世界都踩在腳下。1274年,忽必烈率兵想要征服日本,但是在海上卻莫名的遭遇了大臺風,使得忽必烈第一次東征日本無功而返,回到中國後,不甘心失敗的忽必烈於1281年,第二次東征日本。但結果依舊是遭遇颱風,無法登陸日本,忽必烈只得再次返回,這也使得日本逃過了一劫。因為此事,後來便在日本流傳開來這樣一個故事,說是元朝時期,蒙古侵略者的船隻在“神風”的阻撓下,才最終沒有進入日本。日本對神風頂禮膜拜,數百年間他們也一直認為是神風救了他們。

    但是英勇的元軍,怎麼可能是因為所謂的神風,而致使失敗那?

    其實在英國《新科學家》週刊的一項考古文章中,科學家們就提出了當日阻止忽必烈的並非是什麼“神風”,而是因為元朝船艦的拙劣的造船工藝和設計,使得元朝船隊在海上行駛時,葬身大海。

    歷史記載,忽必烈第一次東征日本的時候,一開始元軍勢如破竹,很快就佔領了對馬、壹岐兩島,繼而侵入了松浦郡。日軍節節敗退,眼看就要受不住陣地了。但元軍卻在一夜間的暴風雨中,軍艦被海浪打翻了200餘隻。

    按理說軍艦應當是當時最堅固的材料製造的。暴風雨應該不會對其造成太大的影響。但當颱風來臨、暴雨侵盆的時候,元軍將軍艦停泊在博多灣口,船隻在暴雨中飄搖撞擊,無法保持平衡,使得船隻相互撞擊,許多船隻受損,進而導致了沉沒。

    這看似是日本“神風”的幫助,但是從後來打撈上來的蒙古戰艦殘骸研究中可以發現,這些戰艦做工粗糙,質量十分低下,很多戰艦上鉚釘過於密集,這也間接性說明這些材料是經過反覆利用的,需要加固才能不至於破碎。

    根據史料的記載,這些戰艦大部分都是忽必烈命令高麗王朝建造的。高麗王朝並不熱衷於建造戰艦,他們認為建造戰艦會加重他們的兵役。因此建造戰艦時並不認真,很多情況都只是敷衍了事,質量自然也無法保證了。

    總結

    軍艦的粗製濫造,無法抵禦海浪的衝擊,再加上臺風襲來,暴風雨的璀璨,更讓這些本就脆弱的船隻無法戰鬥。估計忽必烈自己都無法想到,自己的雄心壯志,最後竟然是破滅在豆腐渣工程上。

  • 8 # 深深的海洋6207

    蒙古人的特長是騎馬射箭,而揚帆破浪正是其先天難以逾越的短板,故草原上縱橫馳騁的強虜終於葬身日本海,成為魚鱉的美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另類哪吒引教育反思:如何善待孤獨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