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豐鎬遺子

    西夏是宋朝時期中由党項人李元昊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西夏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以及陝西北部地區,佔地兩萬餘里。

    按照葛劍雄《華人口發展史》推算,西夏人口的峰值在夏景宗超過300萬。按照《宋史.夏國傳》的說法: “諸軍兵總計五十餘萬。別有擒生十萬。興、靈之兵,精練者又二萬五千。別副以兵七萬為資贍,號御圍內六班,分三番以宿衛。” 合計69.5萬,相當於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可謂全民皆兵。

    西夏是遊牧民族,有70萬鐵蹄,又全民皆兵,所以在遼、北宋、西夏三足鼎立時不落下風,遼國北宋相繼滅亡,西夏獨存。在南宋、金國、盟國、西夏四雄爭霸的年代,對蒙古造成重大損失的還是西夏,成吉思汗就是死在西夏戰事,足見党項人之兇悍。

  • 2 # 靜夜史

    西夏是個神奇的存在。

    地方小,和周邊國家比起來無論是地盤還是人口都不是一個檔次,但是它卻能在強鄰環伺中獲得將近兩個世紀的國祚,確實令人稱奇。

    之所以會這樣,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自身又臭又硬

    這是西夏成功的關鍵因素。回答第一問:西夏全國有多少軍隊?根據各國史料的記錄,西夏的軍隊常年保持在50萬人左右,這在總人口只有幾百萬的西夏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要知道,人口好幾千萬的北宋才有一百多萬的軍隊,所以所西夏軍力強大絕不是開玩笑。

    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今天的半島北部,這個總人口只有千萬級別的小國,軍隊規模達到了可怕的110萬,成天嚇唬南方的小夥伴,和美國找不痛快,還試驗著核武器,整個就是一個茅坑的石頭。

    所以對於當時的鄰居來講,吃掉它太過費事,還不如留著,讓它當小弟,而西夏也非常上道,於是就這樣一直延續了下來。

    但是我們要知道,雖然北宋弱,但遼國和金國可不弱,他們對領土慾望如此之強,不可能縱容西夏的放縱,所以西夏還有一個重要的技能,那就是全民皆兵。

    供養50萬軍隊確實費勁,所以讓男子平時種地,戰時打仗就成為必然選擇,幾乎所有的西夏男子都會騎馬射箭,這是戰鬥力強悍的重要基礎。而且西夏的騎兵被稱為“鐵鷂子”,戰鬥力了得。

    想當年瑞士為什麼可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獨善其身,除了中立國的頭銜,就是瑞士全國境內皆山地,國內百姓人人都可參軍作戰,這讓周邊的德法意等國都有所忌憚。

    2、敵人又笨又蠢

    這個敵人,是北宋。

    北宋一朝是比較窩囊的,尤其是最後的徽欽二帝,窩囊得不要不要的,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宋徽宗時期,北宋對西夏的戰爭幾乎取得了滅其國的空前勝利。

    西夏就如同卡在喉嚨的魚刺,難受得不行,必須予以消滅。西夏建立後,多次犯邊,打得宋軍沒脾氣,直到宋神宗時期。

    此時,王安石變法如火如荼,為檢驗變法效果,王安石派遣王韶經營西北,王韶出兵青海,在西夏右翼出擊,對西夏形成了包圍態勢,同時,在正面的戰爭也不斷取得勝利。

    但是很快變法失敗,司馬光等人將所有土地送還,西夏起死回生。

    正是由於北宋朝堂的多次反覆,致使西夏不斷起死回生,最後成為北宋的心腹大患。

    3、命運總是垂青

    西夏的命,不是一般地好。

    首先,在宋徽宗時代即將徹底碾壓西夏的時候,靖康之難爆發,北宋覆亡,北宋在西北的勢力不復存在,西夏得以延續百年的國祚。

    而在金朝想要吃掉西夏的時候,宋金開戰,這裡被遺忘,等到金國回過頭來,西夏已經完成了戰線的鞏固以及認大哥的甜言蜜語,金國威脅隨即消除。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3 # 一點點歷史

    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一個巔峰時期人口不過300萬的割據小國,卻能和宋,遼,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在宋和遼相繼覆滅後,尚能獨自支撐,不禁讓我們對於西夏軍隊的戰鬥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西夏主力部隊的前身為唐末鎮壓黃巢起義的“定難軍”,宋朝建立後,李氏雖然“俯首稱臣”但還是處於相對割據的狀態,太宗趙光義曾想徹底結局割據問題,沒想到李繼遷卻僥倖逃脫,並不斷壯大,宋真宗時期,西夏基本上已經獲得獨立的地位。

    西夏的常備軍按照名稱可分為,“鐵鷂子”、“步跋子”、“強弩兵”、“擒生軍”、“炮兵”。最多不過十萬左右,李元昊自立為帝后,宋朝曾派大軍討伐,但是大敗而歸,幾次大戰西夏均能調動數十萬軍隊,這都得益於西夏的“全民皆兵”政策。

    公元1070年西夏發兵攻打北宋綏州,就是進行了全國總動員“七十以下,十五以上”全部派去參戰。最誇張的一次則是“十丁取九”可見西夏數十萬大軍並非虛言。

    而西夏能在各個大國的夾縫中生存,除了部隊的人數多,戰鬥力強,還有其對外政策也是根據其利益需求,隨機應變,非常靈活,這也是西夏政權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 4 # zdwhly

    五十萬軍隊 因為西夏地偏國窮遼金都沒有真心想滅掉他 宋是真心想滅了他 宋神宗五路出兵差一點滅了他 由於將帥不和後大敗 宋徽宗也是由於金攻北宋不但使西夏躲過還乘機將領土擴到最大 西夏有軍隊五十萬人

  • 5 # 史海悠遊閭春暉

    西夏立國後的軍事制度,在嵬名元昊稱帝后,即已確定:劃全國疆域為左、右廂軍,立十二監軍司,諸軍並設都統軍、副統軍、監軍使各一名,多以皇親貴戚或党項諸部首領擔任。這十二監軍司的各支部隊,平時戍守各地,戰時充當主力。此外,還有由貴族子弟組成的皇家侍衛軍五千人;京城衛戍軍兩萬五千人。上述三部分的軍力,人數最多時近五十萬,但這還不是西夏所能調動的全部軍力,因為党項各部及歸附西夏的吐蕃、達旦各部,還都擁有多少不一的部落軍隊,在必要時,仍可以徵調出征。所以,西夏政權雖然版圖不大,但軍事實力頗強,這也是其能在大國爭雄的夾縫中壯大的基礎。

    西夏在對外關係上,對宋、遼兩大強鄰,都曾有過激烈的軍事對抗時期,但有一點是西夏曆代統治者都堅持遵守的原則,即萬不可與宋、遼同時處於敵對狀態,以避免腹背受敵的險境。西夏統治者總是利用宋遼間的矛盾,時而借宋抗遼,時而聯遼制宋。對南部的吐蕃和西面的甘州回鶻、草頭達旦等割據勢力,在西夏立國初期,採取的是堅決攻伐兼併,先後覆滅了甘州回鶻、西涼六穀部,招撫了草頭達旦、蒙古克烈部,與吐蕃唃廝囉政權連年廝殺。。。。到了中期,面對宋軍對河湟地區吐蕃諸部的打壓、兼併,西夏又改為聯合唃廝囉後裔阿里骨等,對抗宋軍。

    在西夏戰史上,最主要的軍事對手依然是北宋王朝,除了在元昊及其子諒祚幼年沒藏氏主政期間,西夏與遼國間發生過大規模戰爭外,其餘歲月裡,遼夏間基本沒有軍事對抗,遼國成為了西夏政權抗擊宋朝軍隊的主要後盾。

    宋夏戰爭綿延多年,從早期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等,到中期的一系列堡寨爭奪戰、熙河之戰,到宋軍五路伐夏、西夏靈州保衛戰、永樂城之戰、蘭州之戰等,到晚期宋軍的紹聖開邊。。。。北宋與西夏王朝間的戰爭可謂始終不斷,給雙方造成了重大損失,都有無數的名將銳卒喪命其間,直到北宋王朝滅亡前夕,宋夏間在西北的衝突依然不斷,這實在是歷史的悲劇。

  • 6 # 蜀北一

    西夏是以党項人為主體而建立的國家,党項人遊牧民族出生,建國後,其軍隊的構成還是保持了原來遊牧部族時的全民皆兵。

    在李元昊時期,西夏共有人口在300萬左右,但此時的西夏卻有50萬左右的軍隊,他們農時耕作,戰時從軍,按照史料記載,党項人“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冑而行”。而至於為何西夏能在強大的宋,遼,金,吐蕃等國的包圍下還能立國兩百年,這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党項人的狼性。

    在網路上,不少人把北宋,遼金等國滅不掉西夏歸結為西夏偏僻落後,宋遼等國根本就不想要這些蠻荒之地,著實是令人笑掉大牙,要真能滅掉西夏,能讓西夏存在200年還有鬼了。

    党項人遊牧民族出生,戰鬥力極強,且全民皆兵,樂於戰死。根據史料記載,党項人“民俗勇悍,其民習於用兵,善忍飢渴,能受辛苦,樂鬥死而恥病終。此中國(宋朝)之民所不能為也。”看到了吧,樂於戰死而恥於病死,這是一個何等彪悍的民族?且党項人的風俗十分的獨特,党項人記仇,據《舊唐書·党項羌傳》党項人“尤重複仇,若仇人未和,必蓬頭垢面,跣足蔬食,要斬仇人而後復常”。只要有仇未報,党項人會蓬頭垢面,吃糠咽菜,直到最後復仇才回復正常生活。

    這些都是党項人能征善戰的原因所在,因此,西夏立國雖只有77萬平方公里,卻能傳國十帝,歷經189年,直到遇到開了掛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崛起,才亡於蒙古人的鐵蹄之下。党項人還有一個十分獨特的風俗,如果相愛的男女得不到雙方家人的祝福和支援,他們會相約自殺殉情,而這時,雙方的家人不會悲傷,他們會在二人的葬禮上載歌載舞,因為他們認為,二人是為情而死,此生沒有任何遺憾,兩人攜手而去,是已經找到了他們真正的幸福。

    很難想象,在党項人粗狂血性的民族風格背後,竟然還有這樣柔情的一面。總之,西夏能在宋,遼,金,吐蕃等國的四面包圍下,立國近兩百年,絕對不會是因為党項人的土地荒蕪,說這種話的人,第一個是酸,第二個怕是不知道什麼叫做塞上江南吧。

    党項人,能在賀蘭山中,河西走廊一帶叱吒風雲,那絕對是有他們狂妄與立國的資本的。

  • 7 # 歷史哨聲

    在回答之前,先說一些很多對西夏不注意的細節:

    1、西夏的國名,來自唐朝唐僖宗的賜封。881年平夏部拓拔思恭因為平定黃巢之亂的戰功,被唐僖宗封為夏州節度使,賜軍號為:定難軍。在協助收復長安後,拓拔思恭又被封為夏國公。這就是西夏國名為什麼是夏的原因。

    2、五代十國時期,雖然夏州節度使在名義上服從五代和北漢,但擁有完全的自治區,和十國的唯一差別就是沒有正式稱王而已。為了反對中原政權對其的干涉,西夏先後反對後唐和北宋對其內部的干涉,並最終獨立建國。

    西夏能夠對抗遼宋200多年的原因(實質上從夏州節度使開始算,西夏存在的時間更長):

    1、番漢政治體制。西夏主要的統治民族是党項族,除此之外還聯合漢族、吐蕃族、回鶻族進行共同統治。西夏前期主要採取的是遼朝的番漢分開官制,中後期時受到北宋影響,全面採取北宋官制。

    西夏體制主要設定:

    漢官體制:中書司管理行政、樞密司管理軍事、三司(鹽鐵司、度支部和戶部)管理財政,御史臺負責監察,其他還有:

    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苑、磨勘司、文思院、番學與漢學等機構。

    番官體制:番官主要是由党項貴族擔任,主要設定有:

    寧令(大王)、謨寧令(天大王)、丁盧、丁弩、素齋、祖儒、呂則、樞銘等

    西夏的番官設定很多又複雜,上面的只是一部分。但基本上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慣設職位。

    西夏的法令,主要是夏仁宗頒佈的《天盛改舊新定律令》。

    2、重視外交政策。由於西夏出於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但和鄰國相比,疆域太小,導致西夏不得不注重和周邊大國保持良好的關係。因此西夏的基本外交策略就是:聯合或依附強國,攻擊弱者,以戰求和。

    西夏在夏州節度使時期就以唐朝和五代、北宋為宗主國,但保持自己的實質獨立權。北宋初期,北宋要併吞西夏,李繼遷即舉兵反抗。李繼遷採取尊奉遼朝為宗主國、聯合遼朝攻打北宋的策略,成功建立西夏政權。990年,遼聖宗封李繼遷為夏國王。1006年西夏皇帝李德明和北宋簽署景德和議。

    夏景宗時正式稱帝建國,自稱邦泥定國。宋仁宗對此非常不滿,於是派兵攻打西夏。夏景宗取得了對北宋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的勝利,最後夏宋雙方在1044年簽署慶曆和議,北宋正式承認西夏地位。

    金朝時由於西夏很快放棄和遼朝的聯盟,而和金朝聯盟,並且二國關係保持得比較良好。

    成吉思汗時的蒙古時期,由於成吉思汗不斷的破壞夏金聯盟。由於金朝衛紹王不援助被成吉思汗攻打的西夏,致使西夏被迫臣服蒙古。西夏和金朝彼此失去盟友,導致了雙方都被滅國。

    3、軍事制度。西夏是以遊牧民族的部落兵制為基礎,吸取一些宋朝的兵制。西夏兵最小單位為抄。每抄由3人組成,主力1人,輔助1人,負擔1人。

    樞密司是西夏最高軍事機構,指揮系統有統軍、行主、佐將、首領、佐首領、小首領等。

    西夏軍分為中央軍和地方軍,和北宋的禁軍、廂軍類似。在佈防上以賀蘭山、興慶府、靈州三地為主要駐守重地,根據形勢對邊境進行增援。

    中央軍主要分為:擒生軍(約十萬人,負責俘虜人口和牲畜)、衛戍軍(約2.5萬主力,和7萬副軍,是西夏軍主力部隊,主要佈防在興慶府)、侍衛軍(約5000人,由貴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組成的衛戍部隊,負責包圍皇帝)、潑喜(約200人,是西夏炮手軍,負責火蔟黎和拋石機)、鐵鷂子(早期約300人,後為1萬人,為重甲騎兵)、撞令郎(由被俘虜漢人組成的炮灰軍)、步跋子(擅長山區作戰的步兵,經常和鐵鷂子配合作戰)。

    地方軍主要是左廂、右廂和十二監軍司,人數最高時為50萬,主要是步兵和騎兵。

    綜述,番漢利益平衡的官制,附強凌弱、一戰求和的外交策略,遊民騎兵和北宋軍制的雙重結合,讓西夏保持政治穩定,外交靈活,戰鬥力強悍,這才是西夏能夠在遼、宋、金、蒙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 8 # 地緣谷

    小小西夏何以屹立西北200年不倒?|Booker不客

    對於地域遼闊,同時各地差異又相對明顯的東亞大陸來說,中央王朝的統一往往是一個常態。所謂“治亂更替”,小國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存率,一直以來處在一個極低的水平。

    但是這其中也總有例外,與整個宋王朝,以及遼、金帝國同時代並存的西夏,以自己相對於同時期其他並立政權幾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在西北地區維持了200年時間的統治,這種特立獨行的反常表現中,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奧秘呢?

    『 得天獨厚的“塞上江南”

    西夏王朝的疆域以河套地區為經濟、政治中心,向四周輻射開來,最大領土範圍約是今天的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以及內蒙古和陝西北部地區共83萬平方公里。

    主體民族是党項人,党項人根據《隋書》和《舊唐書》所載,是羌族的一支,大約在唐初的唐高宗時代開始慢慢的繁衍生息至形成自己的民族結構,直至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躲避吐蕃人的侵襲和進攻,党項部落慢慢的遷徙到今天的西北地區。

    與我們固有印象裡西北地區遮天蔽日的黃沙彌漫和乾涸貧瘠的千里荒原不同,在內蒙古和寧夏地區交界的交界地,本身作為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而聞名的“幾”字彎——河套平原,在民間歷來就有所謂“黃河九曲,唯富一套”的美名,其土地馥郁和水草豐美更被譽為“塞上江南”。

    之所以有這樣優越的自然環境,源自於河套平原剛好位於整個東亞大陸的中部地帶,從地理上看處在中溫帶包圍區,使其既能接受到來自西北的乾冷季風,又能夠受到微弱的暖溼季風影響,多元化的整體氣象結構讓河套地區的年降水量充沛而溫度適中,加之黃河水文活動帶來的肥沃河泥,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適宜農業生產的區域。

    而党項人也在此地生根發芽,本身具備發達的畜牧業和商業基礎,加之環境優渥,很快的党項人就步入奴隸制的部落結構,而人口的大規模擴張,也讓党項部落一直對河套地區擁有極高的掌控力,可以說正是這片土地,奠定了西夏王朝崛起的基礎和發展的優勢。

    『 中原亂局以及精銳的軍事力量

    不可否認的是,党項人的崛起伴隨著的正是中原王朝的衰落和分裂,一個最明顯的證據是,党項人被中原王朝認可成為正式的藩鎮,正是源自於唐僖宗時代的黃巢之亂。党項首領拓跋思恭因參與鎮壓黃巢之亂,而被唐僖宗賜姓李,並授定難軍節度使。從此以後,党項人開始正式以割據一方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

    黃巢起義

    隨後中原陷入了數十年的五代十國分裂狀態,北方走馬燈一般的更換著不同的政權,武人政權於內部平定驕兵悍將的反叛尚且自顧不暇,更何況去幹涉西北的地方政權,党項人抓住這個機會,開始迅速的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將唐帝國在西北地區的政權存在如歸義軍等一一併吞,直到北宋建立之時,党項人已成氣候,擁有了夏、綏、宥、銀等四州的廣大土地。

    然而直至此時,党項人對宋帝國依舊在表面上處於一種恭順的態度,宋太祖趙匡胤也延續了五代時中原王朝對於西北的政策,許以世襲來換取商貿,尤其是馬匹的流通,在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產馬地後,宋代的騎兵軍隊基本上依賴於西北地區的榷場交易,而交易物件正是党項人的定難軍。但這種態勢在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後被打破,趙光義企圖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北問題,重新恢復唐王朝在西北的疆域和直接統治。

    於是他將時任定難軍節度使的李繼捧全家接入首都開封,並且嚴加看守,意圖讓李氏徹底臣服,然而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用計逃脫,重新整合地方上的党項以及其他遊牧民族勢力,之後又多次擊敗宋帝國的進攻,徹底撕毀於宋帝國的藩屬關係,接受遼帝國冊封,之後雖被吐蕃人暗殺而死,但其子李德明在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延續他的施政方針,終於在其孫李元昊時代於了三川口,好水州以及河曲將宋遼的軍事幹涉力量徹底擊敗,於1038年正式稱帝,建立西夏。

    西夏能夠建立和維持,跟他自身卓越的軍事能力密不可分。西夏的主要軍事力量共分為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種,其中侍衛軍相當於首都衛戍部隊,約三萬人,主要負責對京畿興慶府一代的守護和維持,兵源大多來自於豪族子弟以及各地選拔的強健勇士,侍衛軍集合了西夏帝國幾乎所有的精銳,例如精銳的重灌騎兵“鐵鷂子”,以及駱駝載運的運動投石部隊“旋風炮”。

    地方軍為國家軍事基礎,分駐各地,約五十萬人,主要構成是步兵與騎兵的混編,因西夏採取全民皆兵的服役制度因而平時耕作,戰時作戰,軍民一體。擒生軍為西夏特有的兵種,名稱來源於生擒捕捉奴隸的軍隊特色,約五萬人,專門負責攻堅克難的苦戰和機動性強的突襲作戰,尤其在西夏王朝的中後期,擒生軍幾乎成為了西夏王朝的中堅力量和國勢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夏王朝的武器製作技術極為精良,其所產的刀劍和鎧甲在宋遼被譽為“天下第一”,鋒利和堅固無比,而遠端兵器中的“神臂弓”威力驚人,更為後來宋帝國所仿製。正是軍力和武器的雙重保重,讓西夏得以在強鄰包圍中獲得自己的生存空間。

    『 地緣優勢和靈活的外交手腕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儘管西夏王朝從環境上過度依賴於河套地區,而其他領土大都處在漫漫大漠中難以為國力提升提供支援,但是相應的,荒原和沙海也成了為西夏王朝天然的屏障。無論是多麼龐大規模的帝國進攻,在陷入一望無際的沙漠之時,軍隊的後勤補給以及戰力維持也成為了一個無法解決的致命問題,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夏與強鄰接壤的邊境幾乎都以山巒為阻隔,六盤山,祁連山,賀蘭山等等天然的險要地勢,易守難攻,使得西夏只需憑藉微弱的兵力駐守,就可抵禦強敵大範圍和多數量的進攻。

    也正是這種地緣優勢,讓西夏在保障自我的生存上可以遊刃有餘的施展自己的外交手腕,縱觀西夏前期和中期的外交政策,時而聯遼抗宋,時而聯宋擊遼,從容不迫的遊走在幾個地方強權中,而當遼和北宋突然的相繼滅亡,西夏王朝又能審時度勢的倒向金王朝,為自己爭取了最大的主動和利益。

    從這點看党項人也許是天生的外交家和地緣政治家。而西夏王朝的外交政策又在最大程度上同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聯動起來,利用中原王朝統治者的遲疑和疏漏,將兵力活用至最大化,不停地吞食弱小的鄰邦和擴充自己的國力。可以說,這種一體兩面的國家政策,是西夏牢牢地屹立於西北,稱雄一時的根本,直到遇見了真正的霸主——蒙古,西夏才從歷史舞臺上謝幕,結束了長達二百年的精彩表演。

  • 9 # 茯苓新語

    根據《宋史.夏國傳》的記載:

    “諸軍兵總計五十餘萬。別有擒生十萬。興、靈之兵,精練者又二萬五千。別副以兵七萬為資贍,號御圍內六班,分三番以宿衛。”

    可以計算得出軍隊人數則大概在70萬左右,根據兵力對比,較突厥稍弱,但相比匈奴以及分裂後的東、西突厥都要更強。西夏總人口根據記載,巔峰時期約為280萬人,可以稱為全民皆兵,戰鬥力強橫。

    兵種:

    騎兵被稱作“鐵鷂子”,是重灌騎兵,世襲傳承鎧甲,賞罰制度嚴格,對臨陣脫逃或者戰爭中作戰不利的部隊懲罰嚴重。

    步兵被稱作“步跋子”,是中型步兵,由走路輕足善走之人組成的部隊。

  • 10 # 葡萄很好吃

    西夏党項族長期活動於青藏高原和中國西北地區。“河湟間,少五穀,多禽獸,以射獵為事”。這裡地勢險峻,與外隔絕,生產落後,加之氣候多變,霜雪期長,屬於高寒地帶。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把党項人民鍛鍊成了吃苦耐勞、健壯勇敢、“能耐寒暑飢渴,長於騎射”,而且一般都身軀高大。嚴酷的客觀環境培養了党項民族剽悍好鬥、善於戰爭的生活習俗。就連党項婦女也是勇悍好鬥,唐憲宗元和十五年七月,鹽州送到劫烏白池鹽賊拓跋三娘並婢二人,党項婦女竟然帶奴婢劫鹽,其強悍由此可見一斑。

    在党項族的發展史上,經常受到周邊大民族的殘酷欺壓和奴役。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他們必須強大自己,同敵人頑強戰鬥。在反抗民族壓迫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鐵骨錚錚,尚武好勇的民族精神。

    尚武重義、吃苦耐勞、堅忍不拔、頑強善戰是党項人最突出特點。元代西夏後人餘闕在《送歸彥溫赴根赴河西廉訪使序》中有對同族人品格的描述:“其性大抵質直尚義,平民相與,雖異姓如親姻。凡有所得,雖簟食豆羹不以自私,必招其朋友。朋友之間有無相共,有餘即以予人;無即以取諸人,亦不少以屬意。”西夏有諺語稱:“唯利是圖,不與之交;為人眼饞,不與之處”;“與人相親,不吐心聲,友情似黃昏短暫;與人相嫌,勿置惡言,胸懷如天地寬廣”。這些記載都說明了西夏純樸的民風和人與人真誠相處的美德,這也是党項人民特別團結的重要原因。

    公元1036年,西夏開國皇帝元昊開始完善改革各項軍事制度。除了組織由党項羌組成的“族內兵”之外,還增加了“族外兵”。所謂“族外兵”,指的是在被俘擄的漢人中挑選勇敢善戰者組成軍隊,取名為“撞令郎”,讓他們在前面衝鋒陷陣,這樣可以減少党項軍隊的傷亡。

    西夏主要有兵種:一、“鐵鷂子”,西夏最精悍的騎兵。這種騎兵約有3000人,分為十隊,每隊300人,隊有隊長。這支騎兵裝備精良,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元昊除了用它作為自己的貼身護衛外,還用它作為衝鋒陷陣的“前軍”。二、“擒生軍”計10萬人,裝備精良,是西夏軍隊的精銳。主要職責是在作戰中擄掠牲口和奴隸。擒生軍有三萬正軍,七萬“負擔”,每一正軍平均有“負擔”兩人以上。三、“侍衛軍”——在党項貴族子弟中挑選能騎善射者組成的輪番宿衛的軍隊,大約5000人,號“御國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每月給米二石,作為給養。這是一支侍衛軍,又是一支質子軍。它用來保衛夏國奴隸主的統治,又可用以控制各部落豪強。四、炮兵部隊,只有200人,稱“潑喜迭”,立旋風炮於駱駝鞍上,發拳頭大的石彈攻擊敵人。

    西夏實行徵兵制,成年壯丁二丁抽一,並編入軍籍。全民皆兵,西夏軍隊除了“鐵鷂子”、“擒生軍”、“衛戍軍”、“侍衛軍”、“潑喜”等為常備軍隊之外,還有大量的召之即來的軍隊。這種軍隊平時從事生產、訓練,戰時由部落首領點集出征。

    西夏軍隊訓練有素,軍容整肅。史載:“西賊首領各將種落之兵,謂之‘一溜’,少長服習,蓋如臂之使指,既成行列,舉手掩口,然後敢食,慮酋長遙見,疑其語言,其整肅如此。”

    西夏軍隊總數為50餘萬人,在全國設十二個軍區(監軍司),分割槽防守,重點放在賀蘭山、靈州、興慶府三角地帶和四鄰邊界。既拱衛了首都,又加強了邊防,可謂內外並重,佈防合理。在邊防部隊中,幾乎都配備了戰鬥力很強的橫山羌兵,被稱之為“山訛”,是邊防軍中的主力部隊。

    除了以上的軍事政策之外,李元昊父子還推行了一種新的軍事政策——“血夫”政策。党項人為了提高自身的軍事實力和彌補自身人員的短缺。經常會在宋夏邊境去搶一些8歲以下的男孩。把後腦勺較平的留下來集中在一起,然後進行殘酷的封閉式的軍事訓練。訓練十分嚴酷,讓孩子們從小搏鬥廝殺,稍大一點,就仿照對敵作戰,讓這些孩子對打,被打倒的一方只要有一口氣就會站起來與對手繼續對抗。待他們長到14-15歲後,就被派出去與敵人作戰。這樣訓練出來計程車兵,戰鬥力極強,作戰中不顧生死,勇往直前。後人對党項人為什麼單選後腦勺較平的進行培訓的猜測是,可能是因為這種人在戰鬥中躲避刀劍梟首要容易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社會上彩禮高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