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盛漢將軍

    “二百五”,是在說重達二百五十斤的大胖子嗎?

    當然不是,我們一般說某某人是個二百五,意思就是說某某人做事冒失,不計後果。這裡的“二百五”是個完全的貶義詞,可你知道二百五最初的意思嗎?這裡還真有個典故在內。在戰國末期,中國的土地上從周武王當初分封的八百諸侯只剩下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個實力較大的諸侯國,合稱“戰國七雄”。雖然也有其他一些國家但實力及影響力遠遠不如這七個國家。七雄中又以秦國實力最強。其他六個國君為了防範秦國進攻,整天提心吊膽擔驚受怕。這時宇宙超級無敵大騙子蘇秦橫空出世,就是那個我們好學生心中的典範,敢於狠心拿錐子扎自己大腿的那個“錐刺股”故事主人公。蘇秦一直努力說服六國聯合抗秦,經過一系列運作,終於成功建立起抗秦聯合統一戰線,本人也被六國拜為宰相,史稱"六國封相"。那傢伙到哪裡都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水洩不通。好像那時還沒有鞭炮,不管了,總之是相當的風光。但蘇秦在齊國的時候被刺客殺了,齊王為了擺脫干係,抓出刺客,特貼出告示說蘇秦為大內奸,刺殺蘇秦者賞金千兩果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告示剛一貼出,立刻有四個人揭了榜文,聲稱刺殺蘇秦是自己乾的。齊王正恨刺客牙癢癢呢,大怒道:千兩黃金每人二百五,順便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砍了吧。

  • 2 # ZHANGRUPlNG

    “二百五”的來歷是什麼?

    社會在進步,經驗在積累,聰明反被聰明誤,誤的可是卿卿性命喲。

    來歷一:齊王懸賞找刺客。

    戰國時期,七雄逐鹿,秦國勢力越來越強大,多虧了商鞅變法,還有張儀的連橫主張,秦楚,秦齊,秦趙,…互結聯盟,各自受益,以方便把六國各個擊破。楚、齊、燕、韓、魏丶趙六國呢,還有一位能人蘇秦,也就是“頭懸梁錐刺股”的那個,遊說各國合力抗秦,這一主張稱做“合縱”,六國竟然一致同意蘇秦執掌相印,以備擰成一根繩抗秦。不過,事不湊巧,有刺客在齊國殺害了蘇秦,想想齊王會怎麼樣?牙切切,心慌慌,÷國共同的宰相在本國弄丟了,咋辦?懸賞唄。刺客沒啥線索暫時抓不到,那就智取,賞銀一千兩獎刺客,表彰該人殺了大內奸蘇秦。真正的刺客躲得遠遠的,偏有四個冒牌貨想吃易來食,陸續到衙門出具作案工具,以刺客身份來領貢獻獎。悲摧了,真刺客捉拿不了,假刺客領賞欺君,這每人250兩,先領錢,再搭上性命,陪宰相公在九泉下安息吧。有順口溜為證:

    來四個大騙子,剛剛半醉後,貪賞銀;

    賞兩對小傻瓜,恰恰一痴間,圖剜心。

    來歷二:醉鬼銅錢數不清。

    有個醉鬼把一千個銅錢用細麻繩串了一串又一串,本來十個銅錢為一貫,一百個銅錢為十貫,一千個銅錢為一百貫,他卻迷迷糊糊,把五十貫銅錢,分成兩半,拿一半二十五貫去換酒,硬要人家掌櫃打五十貫的酒。掌櫃可不傻,直接開涮:“你個二百五!半吊子(指五十貫)不是你這個樣子的,滾!"從此,酒鬼多了兩個渾名,二百五,半吊子。

    來歷三:捕快冒充刺客一說。

    某位縣官老爺雷厲風行,令衙門內四大捕快限期破案,抓到刺客有賞,大洋一千塊。捕快們努力了,交差的期限剛到,都直呼命苦。怎麼辦呢?四人合夥冒充刺客吧。主意一人出,三人響應。縣令呢?也沒那麼傻,讓師爺搬出一千大洋來,平均分成四份,大聲嚷嚷:“肅靜!四個二百五,賞一一一一,賞二百五十板,打!給我重重地打!”一時間,噼裡啪啦,鬼哭狼嗥,給衙門內其他當差的敲了一次警鐘,心裡竅笑也是免不了的。捕快們怎麼就沒想到會挨頓打呢?

    來歷四:剛出爐的,半斤比八兩多。

    有位老婦人常到村頭賣麻花、饅頭等小吃的。她還時常嘮叨,做麻花油貴了,做饅頭灰面貴了。剛巧遇到一個大主顧要稱她的麻花,八兩就行。她稱了已賣得差不多了的麻花,還剩半斤重,這半斤的芯,她記著呢,剛壓住。大主顧遞給她十元五角錢,大方地說:“就這麼多錢,13元一斤,全給您了!”老太太卻不領情:“不行,不行,半斤比八兩多,你這錢給少了。大夥給俺評個理!”大夥心裡一樂,人家八兩的價錢都出了,十元五角還不夠呀?不知誰嘟囔了一句:“二百五!”從此,老婦人二百五的外號就傳開了。原來她心中的斤總比兩重多了,哪怕是半斤!

    綜上所述,欺騙領賞,半吊子迷糊充酒錢,欺騙官老爺交差,半斤比八兩多,等等,都是二百五的來歷。您也來一個!

  • 3 # ww3721王建文

    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本地人笑話從大城市來插隊下鄉青知的農村的土話。那時農村都在一起勞動幹活掙工分。每天勞動能幹全工是掙十分工。每月掙工分三百分左右上下。

    從大城市下鄉來得,知識青年到農村不懂風俗習慣,又正直剛烈好鬥,玩耍遊戲有休息。與農民格格不入,每月只能掙二佰伍拾分工分。就成生產隊員暗中辱罵他們專用話語,或代表他們蠢笨不會幹活少掙工分專用罵語。就成了正直好鬥人的專門名有數目。而下鄉男女,知青又特愛傳播笑話,談話在火車上人多閒情亂說,很快就在傳開。成為相當最有代表意義數字。在全國流行起來。比京東流行二要廣泛多,象很多禁止小說,也能手抄傳開。使二百伍在各地流行特別廣泛。二百伍也從開始正直好鬥。也慢慢地變味,含義更加廣泛,愚蠢,多嘴,長舌,愛犯錯,犯迷糊,不懂人情事故,做事丟三拉四的人,歲大的農民光桿男女。還有跟不上與時俱進的人,總計差點的人在人群中稍有差錯的人吧,都是成二百五的人,說他們是傻不拉幾的人。說有聰明裝糊塗也成二百伍。那個時代下過鄉的青年人都有當二百伍經歷。

  • 4 # 千島胡

    古時候有一位窮秀才,為了能中個舉人,發憤圖強,寒窗苦讀五十載,到了五十九歲還是名落孫山。老了老了連個兒子都沒有,真是一輩子白忙活了。

    六十歲那年,老秀才終於想通了,這一輩子算是完了,功名考不上就算了,從此以後也不再考了。

    不知咋的,自從放下擔子之後,居然還返老還童了,夜裡跟老太婆努了一把力,竟然得了對雙胞胎兒子。

    這下,老秀才可高興壞了,自己一輩子讀書不成,卻能在老年喜得貴子,一下子還添了雙丁,這真是:一生成敗,喜憂參半,感慨萬千啊!

    老秀才查經據典,想了好幾天才想好兩個兒子的名字。大的就叫“成事”,小的就叫“敗事”!

    為什麼兩兒名字相反呢?老秀才就是為了表達自己一生的成功與失敗。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將兩個兒子教育成材,不能像他一樣一輩子入不了仕。

    有一天,老秀才要上街去走走,順便買些筆墨。他吩咐老太婆道:“我上街逛逛,你在家裡督促兩個頑兒練習書法,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老太婆一邊納鞋底,一邊在兒子身旁監督著。

    老秀才趕集回家之後,連忙詢問老太婆:“兩個兒子在家用功沒有?”老太婆回答到:“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老秀才聽了以後嘆了一口氣說:“老朽無能啊!教出一對二百五!”

  • 5 # 金城郭衝

    關於這個詞的來由說法很多,網上比較流行的五種,在我看來全都是後來人杜撰的。

    一、蘇秦被刺說蘇秦被齊國的大夫派刺客殺害後,齊王用引蛇出洞的方法,故意說要獎賞殺死蘇秦的人,懸賞一千兩黃金。四位刺客前來請賞, 齊王吐槽:你們四個人一人分得多少?刺客回答:一人二百五。於是,齊王把這四個二百五都殺了。

    在《史記·蘇秦列傳》中,確實有蘇秦被刺殺的記載。然而,其一,這個引蛇出洞的方法是蘇秦臨死前想出來的,並非齊王自己;其二,齊王抓到刺客後,並沒有分錢二百五的對話——故而,這條所謂的出處不過是附會《史記·蘇秦列傳》罷了。

    二、秀才寫字說秀才的兩個兒子名叫成事和敗事,他命大兒子寫三百字,小兒子寫兩百字。回來後問妻子,答道:大兒子少寫五十個,小兒子多寫五十個,都是二百五。

    其實,這很明顯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偽造)出處,並非二百五的出處。“敗事有餘”原先多作“壞事有餘”,成語字典給的出處只是清朝小說,相信只是一句俗語。

    三、喝道伍佰說唐朝京兆尹的儀仗隊,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長安群眾將這兩位他們是共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

    很簡單,當時並沒有這個職位。

    四、半封銀子說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有點像我們把硬幣包一包,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以後人們也城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這也是沒有根據的,古代一封銀子相當於一包銀子,裡面的數量並不固定。如《金瓶梅》有“又挐出五十兩一封銀子來”“取出一封銀子,準準三十兩足色松紋”,《儒林外史》有“當下開箱子,取出十兩一封銀子”,可見雖然這說法看似合理,其實沒有根據。

    五、牌九二板五說牌九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這個附會,已經沒邊了,不解釋。

    那反駁了這麼多的不靠譜解釋,究竟什麼才算靠譜的呢?

    我在著名學者王小波《我的陰陽兩界》裡面看到這麼一種說法:

    我住的地方就是這樣。我就是門上寫的那位王工程師。小神經也是我。他們叫我小神經,是因為我有點二百五。過了一百年,也許人們不知道什麼叫二百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因為我只呆了二百五十天就從孃胎裡爬了出來,所以行為怪誕。其實我在孃胎裡呆足了三百天,但是因為我行為怪誕,大家就說我只呆了二百五十天。

    這個說法在我看來還算有點意思,形容早產的新生兒,大家不妨“姑妄聽之”。當然,這也可能只是王小波家鄉(北京)的某些出處說法。

  • 6 # 山色歸讀

    日常生活裡表達某人“不太靈光、有點傻”這個場景,同樣或差不多意思的各種雅俗共賞的“俚語”或調侃話就琳琅滿目,讓人稱奇。當今社會,人們常把說話不正經、辦事不靠譜、處世隨便、好出洋相、近乎傻瓜的人叫做“二百五”。

    關於“二百五”的來源出處,各位方家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與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蘇秦相關。相傳他從鬼谷子老師那裡學成合縱連橫之術後,周遊列國,成為當時最著名的說客和謀略家。他憑舌辯之能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韓、魏、齊、楚、燕、趙六國相印,使秦人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蘇秦威風顯赫一時,但是樹大招風,也因此招惹了很多仇家和嫉妒他的人。後來他在居留齊國任齊國客卿期間,被人刺殺,齊王大怒,要為蘇秦報仇。可就是緝拿不到兇手,後來還是蘇秦臨死之前獻策:讓齊王派人把自己的腦袋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頭,並張榜佈告:“蘇秦是燕國派往齊國的內奸,殺了他的人是功臣,現有黃金千兩,速來領賞!”

    榜文一出,立馬有四人聲稱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事不能妄言呀!”四個人一口咬定,千真萬確是自己乾的。齊王於是問:“一千兩黃金,你們四人各分多少?”四人異口同聲地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於是“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這個說法前半段蘇秦之死基本是史實,後半段讓人覺得是“戲說”。

    有歷史考據癖的人進一步挖掘,“二百五”與唐朝的長安“行政長官”(京兆尹)有關。京兆尹是當時首都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這一職位最早設立於漢武帝太初元年。相傳當時的長安京兆尹權勢極大,每次下巡“基層”時伴以龐大的儀仗隊伍,就是“譜”擺得很大。最初頭前開道的小吏只有一個,官銜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著一根長竿驅趕路邊閒人,後來增值配餉,“喝道伍佰”增為二名,但長安的人民群眾對此不必要的“擺譜”很不感冒,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呼他們,反而戲虐他們是共稱伍佰,於是每人就是“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根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直到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還有莽撞、無禮、粗魯之意。

    “段子手”彷彿為了較勁和對鑽“歷史故紙堆”的不屑,他們拿出了關於“二百五”出處的自有說法。說是早年有個秀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一心只為金榜題名。可是終其一生鬱郁不得志,老大一把年齡連香火延續問題都沒有解決。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卻不經意地喜得貴子,連添雙丁。

    秀才回想自己一生成功和失敗的坎坷境遇,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老大叫做“成事”,老二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課子讀書,小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要出門逛逛,吩咐妻子:我要去集市上散散心,娘子在家督促兩個兒子好好寫字,“成事”寫三百個,“敗事”寫二百個。秀才趕集回家之後詢問兩子在家用功讀書否?娘子回答:“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這類“段子”說法我們大可以一笑置之。

    其實,關於“二百五”來源於古代的金錢活動的說法似乎更可信一些。古代人用銀子習慣按兩劃分(後世就有“銀兩”這個詞),一般有錢人家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類似今天我們經常看見銀行等單位把硬幣一包包地包起來)。當時人們慣稱五百兩一包的為“一封”,這樣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了,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人們靈機一動,稱瘋瘋癲癲的人為“二百五”。

    有認真的人修正了一下,說是與古代成串的輔幣“制錢”有關。從秦統一全國幣制到清末改行機制銅幣,外圓內方的銅錢在中國使用時間已長達兩千多年。古人為了計數和攜帶方便,就用繩子從孔中把錢串起來,一枚錢叫一個大子;一千枚為一貫(或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稱一吊。這樣五百錢就是半吊,用半吊不夠一吊的數,比喻人的心眼不靈光。

    一些資深賭客充分發揮想象能力,將“二百五”關乎金錢的說法進一步延伸到推牌九這種賭博活動。牌九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或“鱉十”,意即牌九里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什麼牌都可以“吃”它,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合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可見人民群眾從來不缺乏幽默和想象力。

  • 7 # 富士康歡哥愛遊玩

    這個是古代一個落泊的秀才的故事,一個兒子叫成事,一個叫敗事,讓兩個兒子練字,大兒子練三百個字,小兒子練二百個字,結果二個兒子都練了二百五十個字,所以秀才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故二百五由此而來,形容大腦不開竅。

  • 8 # 任律說法

    後來蘇秦不幸被刺客殺害。齊王非常生氣,下令捉拿刺客。但是去哪找刺客呢?齊王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命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寫著:“蘇秦是秦國的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速來領賞。”

    沒想到該榜一出,還真的有人為了錢才故意來領獎,一共有四個人過來領賞,他們四個都搶著說,是蘇秦是自己殺的。齊王一看,很明顯,他們都是為了錢,並不是真正的兇手,齊王雖然恨得咬牙切齒。但是還假裝問他們:“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分呀?” 他們四個商量了一下,得意洋洋的說,我們四個一人250。齊王一聽,他們假冒刺客還居然想領賞,更是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給我推出去斬了!”於是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所以從此以後,250就變成了傻瓜,好出洋相的代名詞。

    第二個故事來源於民間傳說。

    據說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一直都不中舉。為了考試,也沒有一子半女。後來這個秀才終於放棄了,沒想到反而喜得貴子,生了兩個兒子。秀才給這兩個兒子取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開始在家培養兩個兒子。

    有一天秀才要去集市趕集,讓妻子在家看著兩個孩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可是兩個兒子並沒有完成秀才佈置的任務,等秀才回到家,問妻子兩個兒子寫字的情況的時候。妻子說,“寫是都寫了,但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 9 # 海語心聲489

    謝友邀請,二百五一詞眾說不一,由來也很廣,我個人覺得應該是這樣的,二伯的故事,從前有一個少年父母早早的離開了他,不得已就和二伯一起生活。年齡越來越大,長大了以後,很多人都給這個小夥子說親,可是說親的人聽說收養他二伯經常會做一些出格的事。就有人對小夥子說離開你二伯你就可以娶一位好媳婦。可小夥子說,我二伯把我養大不容易,就算是我二伯當誤了我的終身大事,我也不能離開他人要知道感恩,這件事就這樣在十里八村傳開了,後來,終於有一位姑娘被小夥的孝心感動,就說了一句二伯誤你,我不誤,從此就有了這個傳說。

  • 10 # 共享投票

    日常生活中,“二百五”往往指那些傻頭傻腦,倔強莽撞好出洋相的人。那麼“二百五”這個詞是怎麼用起來的呢?歷史上有不同說法:

    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春秋戰國時的蘇秦作為說客,一直說服六國聯合抗秦,身佩六國相印,史稱"六國封相",一時威風的很,估計仇人也不少(秦國就是現成的一個)。在齊國期間被刺殺,一時之間拿不到兇手,齊王出一條計策,在城牆貼出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告示一出,立刻有四個人聲稱自己是刺客,而且咬定是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位刺客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正恨刺客,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砍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說法二:說是從前有一個終其一生都沒中舉的秀才,功名失敗,一直膝下無子,晚年喜得貴子,添得雙丁(這個事鬧得,老當益壯,會不會戴帽子了?)。老秀才為紀念一生奮鬥成敗,給兩個兒子起名:大的叫成事,小的叫敗事。淡泊名利的秀才從此在家閉門教子,日子也過得其樂融融。有一天,秀才要出門,給兩個兒子佈置好作業練習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吩咐妻子在家盯著兩個兒子做作業。秀才回來之後檢查作業,老婆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說法三:唐朝時期,長安京兆尹出巡時的儀仗隊伍龐大。在最前邊開路的小吏叫“喝道伍佰”,他的職責就是手用一根長稈趕開路人,可能一個人趕不過來,“喝道伍佰”一職增加一人成為兩人,長安群眾就稱他們每人為二百五,又因為兩個長稈子趕人,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於是二百五、二稈子就成了喝道伍佰的代名詞,由於喝道伍佰對百姓粗魯無禮,久而久之,二百五與二稈子就成了粗魯、莽撞、無禮之人的代名詞,

    說法四:從前有一個傻瓜,要賣自己的傳家寶,標價黃金二百五十八兩,有人要買,和他討價還價,堅決只給250兩,傻子想250兩就250兩吧,反正相差不多,於是就以250兩黃金賣了,很多人笑話他,笨蛋八兩金子價值很高的。從那以後人們就用二百五代稱做事糊塗的人。

    說法五:古代銀庫銀子一般五百兩包一包稱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顯然就是就是“半封”銀子了,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時間長了人們就用“二百五”代稱瘋瘋癲癲的人。

    說法六:牌九中有四個點(二板)和六個點(么五)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稱為“斃十”一共十個點。“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簡稱)是牌九里最小的牌,什麼牌都管不了,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 11 # 九龍山下閒

    應該跟錢有關,二百五就是半吊子錢。在古代為了攜帶方便,就用繩子從孔中把錢串起來,一千枚為一貫,後來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稱一吊。一千枚錢稱一吊,一枚錢又稱一個大子,五百錢就是半吊,用半吊不夠一吊的數,比喻人的心眼不靈透。《紅樓夢》裡鳳姐就說過,襲人月銀是2兩,晴雯等大丫頭月錢是一吊錢。楚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由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楚劇有一出傳統小戲《半吊子賣鞋》,是一個綽號“半吊子”的鞋匠臘月三十賣鞋過年的故事。說明那時就有了“半吊子”一說。

  • 12 # 一眼看穿你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於是喜得貴子,晚年膝下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和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 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 13 # JRTT56956298

    來歷傳說

    源於戰國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訊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裡去捉呢?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源於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源於推牌九

    牌九係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其他說法

    據某中學語文書記載,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從前有一個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金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隻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少要了8兩金子,笨蛋一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到了現代,據說有人學唱歌星伍佰的歌,怎麼也學不象。別人說他頂多算半個五百。

    山東棗莊、微山、江蘇徐州方言“半熟(讀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這裡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稱為“半熟(讀作‘半浮’)”。話說“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個很古老的詞,不用說《爾雅》、《說文》、《康熙字典》不載,即便《辭源》、《辭海》也不見蹤跡,只有《現代漢語詞典》收有詞條,卻也未標明出處,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雜劇《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頭記》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讀書人。”何謂“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比喻一知半解卻好人前賣弄,也叫“半吊子”。其實,《現漢》只說對了一半,且拐了一個“彎兒”。“二百五”說的是“錢數”,與“半吊子”的關係更密切些。

    如同“馬大哈”源於馬三立的相聲《買猴》,俗語“二百五”的“根兒”恐怕也要從文藝作品中去尋。在稍早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發表於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製作了由張石川執導的電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廟》。丁楚鶴出演主角“二百五”,這個第一次走進上海的農民,由於不懂規矩,傻氣四溢,鬧劇不斷,被演得惟妙惟肖,給人印象極深,此後“二百五”不脛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陳獨秀在《收回教育權》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電影公司又攝製了電影《二百五小傳》,描寫一位正直憨厚、愛打抱不平的評戲藝人,其綽號“二百五”。此後,“二百五”的“名氣”更大,幾乎傳遍全國。

    另外,據著名戲劇人翁偶虹說,早年崑曲本有《蝴蝶夢》演繹莊子幻化故事。梆子改名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兩個靈童角色,頗有噱頭,反勝崑曲。京劇《蝴蝶夢》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於連泉)挑班演出不見出色。上海名醜劉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這一角色,獨創漆布長衫、坎肩、小帽,酷肖紙質,其功夫極深,被抱出場後,鵠立椅上,右手拿菸袋,左手彎胸前,歷時一刻,身無少動,觀眾詫為奇技,直呼其“紙人”。京劇《蝴蝶夢》有一對白:雜扮童兒道:“什麼人雞毛喧叫?呀,這個人好像我二百五十大錢買來的童男,怎麼活了?不要緊,待我叫他一叫。特(忒),二百五。”童男答道:“怎叫我二百五……你買的是紙的,我是個人,怎會一樣?”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錢,就是“半吊子”。(但是實際上一吊錢是一千文,半吊子就是五百文了。)從以上分析來看,猜測“二百五”一詞很可能產生於晚清民初。至於“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聲腔劇種,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由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稱楚劇。楚劇有一出傳統小戲就叫《半吊子賣鞋》,是搬演一個綽號“半吊子”的鞋匠臘月三十賣鞋過年的故事。說明那時就有“半吊子”一說。

    二百五是“二桿子、半吊子、無所不至”幾詞各取詞頭“二、半、無”諧音而成,是一句罵人很重的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洋變頻洗衣機xqb65一b1033s顯示eb/e2什麼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