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提起端午節大家會想起什麼呢?吃粽子、賽龍舟以及屈原。當然提起屈原就不能不提楚懷王——畢竟正是他一手導演了屈原的悲劇命運。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楚懷王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五六七八地被張儀欺騙而一再令屈原失望?他是傻子嗎?

    《大秦帝國》中彭波飾演的楚懷王

    《羋月傳》中曹徵飾演的楚懷王

    《思美人》中喬振宇扮演的楚懷王

    提起楚懷王,近來至少有三部影視作品中都出現了他,最近挺忙的哈。不過看看上面三位扮演者有什麼趕腳呢?前兩位是不是一看就讓人覺得十足的昏君派頭,聯絡到歷史上屈原的悲慘命運,這角選得似乎相當到位;至於最後這位有沒有讓大家覺得:這是不是走錯片場了?其實這都是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賢明之君就一定玉樹臨風?昏庸之君就一定其貌不揚?不過仔細論起來楚懷王究竟是不是一個昏庸之君呢?

    在楚懷王繼位之前楚國自楚肅王開始經過近60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又經歷楚悼王時代的吳起變法,到楚威王時代楚國的勢力不僅直推泗水之上,更擴張到長江中下游與江淮地區。楚威王死後繼位的就是楚懷王,此時楚國國勢達到頂峰,與先後崛起的齊秦並列為三大強國,楚國成了當時戰國七雄乃至是全球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

    楚懷王繼位早期任用昭陽、靳尚、上官大夫、昭睢、莊蹻、唐昧、屈原、昭滑、陳軫、蘇代、田忌、公孫衍等人,楚國一度人才濟濟,國勢大盛。楚懷王和唐昧積極變法,恢復了楚悼王、吳起時期的許多法令,調整楚國矛盾重重的各種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抑制楚國的貴族集團。

    這時的楚懷王不僅積極改革強國,同時也關心民生疾苦並因此給後世留下了“雪中送炭”這一典故:話說某年冬天到處下起了鵝毛大雪,天寒地凍。楚懷王叫人在宮殿裡點上爐火,燒得旺旺的,又穿上厚厚的皮大襖,還是覺得身上發冷,直打寒戰。突然他沉思了一會兒,想起了他的臣民們:我把爐火點得這麼大,身上還穿著這麼厚的皮襖,竟然仍然很冷,那我的子民們既沒有爐火烤,又沒有皮襖穿,豈不是更冷得難以忍受?這時的楚懷王心情非常之好,也顯得非常慷慨,於是頒下旨令:給全國的貧苦百姓和遊客送去取暖的煤炭。人們在得到君主送來的燃料後很是高興,也非常感動,十分感激楚懷王,都稱讚他是位好國王。這就是“雪中送炭”典故的最初由來。

    楚威王時代殺死了越王無疆,到楚懷王時代越國已徹底陷入內亂之中無法自拔,早已不復勾踐時代的霸主的形象。楚懷王乘機攻滅越國,設郡江東。隨著越國的覆滅,楚國疆域由長江中游的兩湖、安徽、江西等地拓境至江東地區,獲得了長江出海口。楚國利用這一地緣優勢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與西亞、南亞的一些國家進行經濟交流,這從側面印證了“世界第一大國”之說。楚王為了便於商貿,楚國特地為商隊鑄造了用於免稅的金節,只要出示金節,一律免徵關稅。節用青銅鑄成,上有銘文曰:“得其金節則勿徵”,“不得金節則徵”。從享受國家免稅的優待看,楚國已牢牢把商業控制在官府手中了。

    楚懷王時代和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一同強勢崛起,而戰國初期的老霸主魏國卻日益衰弱。公元前323年楚國打著送魏公子高返回魏國的旗號,派大司馬昭陽帶兵攻入魏國,在襄陵大破魏國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奪取了魏國的八座城池。

    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見楚懷王已壓倒齊國,便與韓宣惠王迅速倒向楚國,表示魏國一直是跟隨楚國的,秦國的強迫不能使魏國脫離楚國,勸楚懷王伐秦。楚懷王在壓倒齊、魏兩個大國後,本來就有意打擊日漸強大的秦國,楚懷王任用公孫衍代表自己為總聯絡人,組織合縱攻秦。公孫衍是魏人,從楚入魏,與魏惠王商議攻秦大計。魏惠王罷免魏相張儀,任命公孫衍為新的魏相,並驅逐張儀回秦。在公孫衍的穿梭下,楚、齊、趙、魏、韓、燕、義渠很快就形成了七國合縱攻伐秦國的局面。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等國公推楚懷王為縱長,從東西兩個方向攻秦。楚懷王聲名大噪,儼然成為魏惠王之後的又一位霸主。但由於列國各有異心,合縱為秦所破。這時的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公元前313年齊楚聯軍攻取秦的曲沃,斬斷了秦東出的觸角。

    楚懷王在位期間正值魏國霸業衰落,楚國獨強的一元政治向群雄並起的多元政治轉變時期,國際間的鬥爭十分激烈。楚懷王先後與戰國時期的名君魏惠王、齊威王、秦惠王、趙武靈王、燕昭王、秦武王、秦昭王、齊閔王鬥法,鄰國眾多的楚國經常成為各國合縱運動的打擊目標,在國際鬥爭中的處境異常複雜艱難。楚懷王趁秦惠王重創齊國,秦國又因秦武王暴斃發生內亂之際,全力滅掉了當時的第二號大國越國,使楚國一下子變成了令人畏懼的巨無霸,對中原國家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引起了秦、齊、韓、魏的恐慌。

    可楚國的國力發展至此也就算達到頂峰了,接下來就不可逆轉地走向沒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楚懷王和後世的唐明皇倒有幾分相似——唐明皇一手開創了開元盛世,卻又導致了安史之亂,大唐王朝自此由盛轉衰;楚懷王一手將楚國打造成當時全世界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可在他執政後期倒真是和《大秦帝國》和《羋月傳》中的形象越發接近了,那頂昏君帽子最終還是戴在了他的頭上,那麼這一切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呢?

    其實楚懷王沒什麼雄才大略,不過也並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庸之君,他只是一個繼承了楚國曆代先王之基業並勤勤懇懇將這基業發揚光大的老實本分之人。看過《大秦帝國》的朋友可能記得其中楚懷王和羋原的一段對話——兩人就楚國身為六國合縱之長卻半途撤軍一事發生爭執,羋原對懷王口出不敬,懷王甩下一句話“你該慶幸你有一位好脾氣的王”。事實上歷史上真實的楚懷王的確算是一位好脾氣的君王,遺憾的是脾氣太好了,幾乎就是一位沒什麼主見的好好先生:雖然他一手提拔了屈原並放手讓屈原改革楚國內政,可與此同時他也寵幸佞臣子椒、子蘭、靳尚、上官大夫,寵愛夫人鄭袖。

    本來作為君王同時任用改革派和保守派兩路勢力並使其互相牽制也無可非議——秦惠文王還為了安撫保守勢力而殺死商鞅,但卻並不廢除商君之法。楚懷王卻沒那麼高超的政治平衡之術:他總是在兩派之間搖擺不定。本來還打算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屈原改革的具體措施內容,結果查閱了很多資料後發現屈原只有改革的方針,卻無具體的具體措施內容。原因其實就是耳根子軟的楚懷王其實從一開始就沒下定變法改革的決心——所謂的屈原改革只有藍圖,卻無實踐。

    從春秋時代的楚莊王起楚國開始學習中原禮樂文明,到楚懷王這一代貴族禮樂文明深入骨髓。然而事實證明:在殘酷的戰國晚期任何一點天真和單純都是無法承受的奢侈;只有鐵一般冷酷堅硬的實用主義之花才能在這個高冷的季節怒放。楚懷王用楚國的國運和他自己的生命證實了這點。

    當張儀以割地誘惑楚國與齊國斷交時楚懷王完全可以口頭上應承下來,但執意要秦國先割地再才與齊國斷交,可楚懷王輕易相信了張儀許下的虛假承諾——結果自己夢寐以求的土地沒得到,反而失去了齊國這個強大的盟友,最終使自己淪落到被秦、齊兩大強國以及秦國的盟邦夾擊的地步。

    楚國在經歷被諸侯圍毆之後國勢大衰,楚懷王被迫向齊國和秦國求和,更為關鍵的是他還親自前往秦國求和。屈原以秦乃虎狼之國為由勸其不要前往,楚懷王拒絕接受屈原的建議,當然他有理由拒絕——春秋戰國時代列國伐兵伐交頻繁,在正面戰場之外列國之間的穿梭外交從沒停止,國君出國訪問也不是什麼稀奇事。然而秦國宣太后和秦昭王卻趁楚懷王入秦之機,不顧國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強行扣留楚懷王,向楚國勒索土地。按當時列國之間的外交慣例: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何況是扣押一國之君。此事之後秦國坐實了虎狼之國的罵名,不過此時的秦國還在乎名譽嗎?秦國已經將天下視為自己唾手可得之物。

    被秦國扣押的楚懷王大概忘了:雖然列國之間有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外交慣例,可最初打破這一規則的就是自己的祖先。當年楚懷王的祖先楚成王扣押宋襄公開了春秋戰國扣押外國君主的先例,如今同樣的命運降臨到楚懷王身上也算是風水輪流轉。楚懷王雖然喪師辱國,但還不至於賣國——在被秦國扣押的時間裡他拒不割地,使秦國一不能得地,二不能以所簽訂盟約為藉口攻打楚國。後來他還找到機會逃出了拘禁地,可此時楚國已有新王,而且這位新王並不歡迎父王的迴歸,最終楚懷王在秦楚邊境止步,又被秦國逮了回去。在被拘禁三年後楚懷王客死於秦,秦國將其屍體連同棺材返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 2 # 秦野雁

    戰國時期,國家之間互相蠶食很激烈,哪怕稍有失誤,就會被人家吞噬,就有滅國的危險。為了強盛國力,大家都在想辦法,都使出渾身解數,各種招賢,各種變法層出不窮。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變得強大起來。形成了秦齊兩個超級大國,秦齊的對立,讓楚國的態度和立場變得十分重要,實力不俗的楚國便成了秦齊兩國爭奪的物件。

    當時,楚國的國君是楚懷王。楚懷王時期,他任用賢能,發展改革,使楚國成為強盛的國家,是當時不可忽視的力量。由於和齊國走的很近,加上實力強勁,所以楚懷王一直有伐秦的想法。

    剛剛發展起來的秦國,看到楚齊的結盟對秦國非常不利。為了拆散這對盟友,秦國便派連橫專家張儀出使楚國。張儀對楚懷王說:“只要你和齊國斷絕關係,與秦國和好,秦國就把600裡的商於之地作為報酬送給您。”楚懷王素有伐秦奪其地之心,現在只要與齊國斷交就可不動一兵一卒,不費吹灰之力佔據秦地。覺得這個買賣很划算,便答應了張儀。當他和齊國絕交後,就去找張儀討地,誰知張儀反悔,只給了楚國6裡地。

    楚懷王氣不過,就於公元前312年,他派大將軍屈丐率軍伐秦。秦惠文王派庶長魏章及樗裡疾、甘茂率軍迎戰,兩軍戰于丹陽,楚軍大敗,被殺8萬餘人。秦國又順便奪取了楚地漢中,楚國對秦國的威脅從此不在,秦國更加強盛的同時,楚國國力一落千丈。楚國被秦國打的一敗塗地的時候,公元前301年,齊國在南韓和魏國的支援下攻楚,又大敗楚軍於垂沙,奪取了楚國大片土地。楚國從此一蹶不振,走向沒落。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以幫助楚國奪回失地為由約楚懷王在秦國武關會面。楚懷王不聽昭睢和屈原的勸告,執意前往秦國會盟,結果被秦王扣留。秦王逼迫他割地,楚懷王拒絕。秦王無奈下一直囚禁楚懷王至死。

    楚懷王本是極有抱負的君主,但是,在張儀強大的利益誘惑面前,顯得不能自拔,目光短淺了一些,但是他卻不笨。否則,先前強大的楚國從何而來?

  • 3 # 花仡佬

    楚懷王客死他鄉,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相信秦國的充份理由。秦國和楚國是世交,代代都是姻親關係,秦國曾經出兵幫助楚國復國,這樣世代的友好關係,但凡講究人情味的都會刻骨銘記。只是戰國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道德的淪喪,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秦國匡騙楚懷王,是因為楚國是秦國最強勁的對手,懷王也是比較有能力的,數次興兵代秦給秦國帶來了很大麻煩,控制了楚王就足以削弱楚國。事實上楚國在這之後一盤散沙,一敗途地,連都城都丟失了,屈大夫也悲憤的投江自盡。扣押懷王,秦國的戰略目的都得到了實現,只是這種卑鄙的手段讓各國認清了秦國的嘴臉,從此秦國再也沒有一個朋友了。

  • 4 # 君山話史

    我們常說,凡事不過三。楚懷王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秦國忽悠,最後淪為階下之囚,客死異國,真不是一般的笨,可以說是傻了。

    我來說說楚懷王三次被耍的經過:

    1、六百里成了六里

    隨著秦國在西方的強勢崛起,東方諸侯深感威脅,楚國與齊國遂結盟,共同對付秦國。為了拆散齊、楚同盟,名嘴張儀親自出馬,出使楚國。

    張儀見到楚懷王,便開出一個令人心動的條件:“大王如果能對齊國閉關絕約,秦國將獻上六百里的商於之地。”

    天下有此等好事?什麼事都不要幹,只是宣佈與齊國斷交,便可得到六百里的土地?這麼便宜的事,楚懷王怎麼肯錯過呢?這筆買賣,真是太划算了。

    於是楚懷王宣佈與齊國絕交,為了讓秦華人滿意,他甚至派人到齊國,當街罵齊宣王。這種潑婦的行徑果然激怒了齊宣王,齊國轉而向秦國示好,以孤立楚國。

    可是當楚懷王派人前去秦國索地時,張儀卻假裝病倒了,臥床三個月,就是不見楚國使者。過了好久,總算露了臉,讓人取來一幅地圖,裝模作樣地比劃著,對楚國使者說:“為了回報楚國,秦國打算割地贈楚,從某地到某地,總計六里。”

    使者怒不可遏地說:“我得到的命令是接收六百里之地,不是六里!”

    張儀帶著誇張的表情說:“您何出此言呢?我明明說的是六里啊。”

    見過坑人的,沒見過這麼坑人的。楚懷王聞訊當然大怒,發兵攻打秦國。只是沒有齊國當盟友,楚國哪是秦國的對手,一戰死了八萬人。

    這一次,楚懷王算是見識秦國的無節操,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是他第一次被忽悠。

    2、第二次被張儀忽悠

    過了段時間,秦國又打起楚國的算盤,打算以秦之漢中地,交換楚之黔中地。

    楚懷王放言:“要黔中也行,只要把張儀交出來,我就送上黔中。”大家都知道楚懷王對張儀恨之入骨,秦國要是交出張儀,不是去送死嗎?

    不料張儀自告奮勇說:“用我一個人換一塊土地,何樂不為呢?請讓我到楚國吧。”看到了吧,在忽悠大師張儀看來,對付楚懷王,小菜一碟罷了。

    於是張儀又一次出使楚國,不出所料,還沒見到楚懷王,就被抓起來,投入監獄。但張儀並不慌張,因為他有一張王牌,早就買通了楚懷王的寵臣靳尚。

    靳尚開始活動,楚懷王有弱點啊,什麼弱點呢?妻管嚴啊,對寵妃鄭袖百依百順。於是靳尚就找鄭袖,對她說:如今楚王一心要報仇,打算殺了張儀。秦王十分器重張儀,打算用六座城池與一打美女以及能歌善舞的宮女,交換張儀。出於對秦國的尊重,楚王必定要寵幸秦女,到時您就要被冷落了。

    摸準女人的弱點,搞定女人原來這麼簡單。

    鄭袖慌了,怎麼辦呢?靳尚說:“只要您能說服楚王,把張儀放了,秦國就沒必要使用美人計了。”

    於是鄭袖對楚懷王說:“大王為什麼把張儀抓起來呢?妾聽說,臣子也是各為其主罷了。您說要用土地交換張儀一個人,土地還沒給秦國,秦國就已經派張儀來了,可見人家是敬重大王的。大王不僅沒有回禮,反倒要殺死張儀,秦王豈不是要雷霆大怒,到時必定攻打楚國。臣妾就不敢想象結局會怎麼樣,懇請大王讓我們母子遷徒到江南去吧,以免被秦華人當作魚肉任意宰割。”

    說完後,鄭袖掩面而哭。

    女人哭的時候,更加楚楚可憐,男人怎會不憐香惜玉呢?楚懷王的殺意,隨著飛揚的淚花飄散空中。

    張儀又自由了,他不僅被釋放,還被楚懷王敬為上賓。

    現在問題來了,當初楚懷王不是放言說,只要秦國交出張儀,楚國情願送給黔中之地嗎?現在張儀來了,楚國豈不是要丟失一大片土地嗎?

    張儀說:不用交出土地,只要答應一個條件就行:楚國要臣服於秦國!

    楚懷王一聽,只要保住地盤就行,臣服就臣服,管他的。

    於是張儀毫髮未損地回到秦國,楚國向秦國臣服。秦國啥也沒損失,楚國卻失去了國家的尊嚴與利益。

    這是楚懷王第二次被忽悠。

    3、自投羅網,客死他鄉

    按理說,被坑兩次後,楚懷王應該學聰明點了。可事實上,他第三次被忽悠了,而且比前兩次更慘。

    楚懷王都認命了,臣服秦國了。可是偏偏出了事。公元前302年,被送往秦國作為人質的楚國太子橫,與一位秦國大夫鬥毆,把秦大夫給打死了,逃回楚國。秦昭王大怒,發兵攻楚;與此同時,齊國也落井下石,糾集韓、魏一起伐楚。楚國以一敵四,兩線作戰,被打殘了。

    公元前299年,秦軍捲土重來,連下八城。楚懷王焦頭爛額,無計可施。

    秦國丟擲和談,這固然很好。問題是,談判地點是在秦國的武關。大夫昭雎、屈原等人都力主不能去,為什麼呢?秦國向來無信用可言,被秦國坑了那麼多次,還不瞭解這個虎狼之國的無節操嗎?

    隨便換個別人,被坑了兩次,也應該學聰明點。可是楚懷王就是很傻很天直,他竟然去了。他跑到秦國的武關,這不是自投虎口嗎?秦昭王壓根就沒去武關,哪是要跟楚懷王談判,就是覷準你這個人傻,不坑你坑誰啊?

    於是楚懷王就淪為秦人的囚徒,永遠回不了故國,最後以囚徒客死秦國。

    楚懷王的經歷,確實很令人同情,但是能怪誰呢?

  • 5 # 正史漫談

    被張儀忽悠了就是笨嗎?那東方其他五國的君主也都是笨蛋了,畢竟他們幾乎都曾被張儀從合縱陣營勸退、選擇與秦國連橫。

    縱橫家之所以能屢屢得手,是因為他們在洞悉大局的基礎上,精準把握了遊說物件的利益訴求、心理動向,再以高超的語言藝術,讓對方不由自主地跟隨自己的思路,這就像咱們今天做業務一樣,不能寄希望於客戶是傻瓜,而是要把心思放在怎麼提高自身水平上。

    時勢造英雄,我們先看看張儀所處的大勢如何。

    張儀以六里地忽悠楚懷王與齊國背盟,發生於公元前313年,這一行動本質上是以連橫破壞合縱。縱橫之術,為啥能在那時成為熱點?

    經過戰國初期半個世紀的博弈後,從公元前340年起,天下格局已經由以往的“一超”、變成“多強”:在韓、趙的內部掣肘,齊、秦的東西夾擊下,曾經的頭號強國魏國被打下了神壇,西邊經過商鞅變法後脫胎換骨的秦國、東邊一向悶聲發大財的傳統豪強齊國、南邊的巨無霸楚國三足鼎立,短期內暫時呈現出勢均力敵、相互牽制的態勢。

    但在其中,秦國憑藉制度優勢發展最為迅猛;加上其向來不甘偏居西陲、積極覬覦中原的心態,讓中原的原有“釘子戶”們感到了威脅,他們需要一個身份中立的中間人把各國串連起來。

    因此,這一“市場需求”成就了蘇秦,自公元前333年起,出自周天子直轄區內的他遊走於各國間,最得意時期曾身佩六國相印、享受的待遇比肩諸侯,讓無數豔羨者跟風模仿。

    但有攻便有防,為了破解六國的合縱(各國南北縱向散佈),連橫應運而生(秦國與各國東西橫向分佈)。而連橫策略的突破點,就在於合縱的理論缺陷:

    對於六國來說,合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本國利益;而壓制秦國東進、避免這一虎狼之國在中原橫行,就符合各國的利益。

    但這只是利益的一方面,各國的根本利益是什麼?對外擴張、擴大地盤、獲得人口和財富,最終取周天子而代之。也就是說,所有諸侯國都想當秦國,只是暫時力有不逮而已,所以姑且聯合起來槍打出頭鳥、針對秦國。

    因此,合縱其實也就成了柄雙刃劍:聯合起來壓制秦國自然毫無問題,但各國也無從對盟友下手了,那還怎麼發展?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各國自身實力有區別,與秦國的距離、所受的威脅也相去甚遠,想要長期保持一致對秦的積極性談何容易。在現實矛盾的刺激下,一旦秦國以讓利的方式丟擲橄欖枝,各國自然很願意拋棄這一鬆散的同盟關係。

    因此,秦國只要搞定一兩個國家,合縱就會瞬間土崩瓦解,比如在公元前333年蘇秦促成了六國合縱,但在下一年秦國就任用犀首聯合齊、魏攻打趙國,蘇秦的心血瞬間付諸東流。

    在隨後,各國視現實的需要,屢屢在合縱、連橫間搖擺,一度給秦國造成了極大困擾,強大的楚國尤為突出。

    橫亙在南方的楚國地大物博、物產豐饒,由於底子厚,當初吳起的變法雖短暫,卻已使楚國霸氣外漏、讓各國頭疼不已:“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後來變法雖廢,但楚國的硬實力尤在。

    公元前333年初(合縱之前),楚國曾揮師北上,在徐州戰勝曾於數年前大敗魏國的齊軍;10年後,楚將昭陽擊魏、伐齊,齊王向縱橫家陳軫求助才消除兵禍。

    不過面對生機勃勃、地形四塞的秦國,楚國並沒有必勝的把握,就像楚威王說的那樣:“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寡人自料,以楚當秦,未見勝焉。”

    因此,楚國長期參與合縱戰略,利用中原各國對秦國的恐懼,提升本國地位、搶佔有利身位。公元前318年,在蘇秦的組織下,楚國曾帶頭率六國聯軍攻秦,一直打到函谷關。

    而東邊齊國也讓秦國無法輕視,公元前314年,該國趁著燕國內亂,用時50天佔領這一鄰國,創造了戰國以來的最強武功。而且,鑑於秦國咄咄逼人的氣勢,當時的齊、楚兩國正在結盟。

    秦國當時在幹啥?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吞併了巴、蜀,實力再次上了一個新臺階:“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積蓄實力再次東進的秦國,首先面臨的是齊、楚聯盟的大問題。只要這兩位巨頭同穿一條褲子,秦國壓根沒什麼戲:“秦王欲伐齊,患齊、楚之從親”。所以,輪到張儀上場了。

    張儀的最大才能,文學作品中體現的是他的“三寸不爛之舌”,但這只是表象,對大局的把控、對各方優缺點的洞悉、對人心的精準把握、縝密的思維邏輯才是撒手鐧,我們看看他是怎麼用六里地騙楚懷王的。

    張儀的這次行動,純粹是詐騙。他找上門後,向楚懷王提出了這樣的條件:楚國與齊國斷交,秦國割讓方圓600裡的商於之地給楚國,雙方和親結盟。

    面對這一橄欖枝,楚國君臣是什麼反應?“楚王說而許之,君臣皆賀”,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這種交換是合理、有利且可行的:

    商於之地位於秦、楚兩國交界處,是當初商鞅在時秦國從楚國手中奪取的,秦國如今借花獻佛,這很合理;

    更可況,春秋戰國以來,把土地、城邑當成外交工具原本就比較常見;

    春秋以來的數百年間,秦、楚本就時常通婚交好;

    齊、楚結盟,楚國只得勢而未得利;若秦、楚結盟,楚國勢、利兩得,這極其符合楚國的現實利益訴求。

    因此,在楚國君臣看來,這是一筆合理的生意。

    張儀正是精準把握了楚國朝廷的上述心思,同時,他對下一步可能發生的情況已經做足了預案:

    送六百里地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純粹的欺詐。但騙局遲早會敗露,張儀的下一項任務,就是把敗露的時刻拖到齊、楚徹底斷交之後。因此他處心積慮的假裝摔傷,繼續跟楚王玩起了心理戰術;而此時楚懷王已經騎虎難下,竟然對此毫無警覺,反而加快了斷交的動作,由此徹底上了張儀的大當。

    而當謊言揭穿之日,就是兩國兵戈相向之時,但在張儀出使之前,他和秦王已經對此做了充足的準備;因此,當惱羞成怒的楚懷王發兵找回顏面時,卻被嚴陣以待的秦軍擊敗;商於之地沒得到,反而失去了漢中郡,還丟掉了跟齊國的盟好關係。

    總而言之,這次張儀的計謀之所以能得逞,在於他精準把握了楚國君臣頭腦中持有的傳統思維,用自己的欺詐、算計使是對方掉入了陷阱。

    只有同為縱橫家的陳軫看出了張儀的心思,並向楚懷王指出了關鍵所在:“秦國之所以向楚示好,關鍵是忌憚齊、楚聯盟;如果楚國與齊斷交,也就失去了手中最大的牌,商於之地必定拿不到。因此不如先拿地、再絕交。”

    但陳軫作為外來人員,在楚國朝廷並沒得到足夠的重用,所以張儀這次計謀得以成功,也有僥倖的色彩。

    但他第二次騙楚懷王,則體現出何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秦國這裡吃了大虧,楚懷王並沒有恢復冷靜、總結教訓,只是陷入對張儀的憤怒之中。其實這也可以理解,像張儀這種以諸侯國信譽為代價的欺詐,可謂是毫無底線,在之前幾乎沒有出現過;吃了這等大虧,換作任何人都會對張儀恨之入骨。

    而此時計劃對楚國進行安撫、抽出精力對付中原諸侯的秦惠文王,也許已經想把張儀送給楚懷王供其出氣。但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張儀竟然自告奮勇要求前往楚國。

    張儀的膽氣,源自他對人性的洞悉、對情報工作的縝密安排:他明白楚懷王恨自己,但也明白對方跟在意楚國的利益;他還知道楚王宮的寵臣靳尚愛財、寵妃鄭袖害怕失寵,而這倆人都能夠對楚懷王產生重大影響;更重要的是,靳尚早就被他收買。

    因此,他抵達楚國後被楚王囚禁,而靳尚很快展開了活動;擔心秦王送來秦女和親、分散自己恩寵的鄭袖一哭二鬧三上吊,成功讓畏懼秦國實力的楚懷王改變了主意。

    而隨後張儀自信滿滿、信口開河,把秦國的優勢吹噓得天花亂墜、把楚國的劣勢說得危言聳聽,並且指出了六國合縱的脆弱性,隨後為楚王指出了一條明路:跟秦國結盟。

    於是乎,張儀不僅沒丟命,反而空手套白狼、說服了楚懷王打落牙齒和血吞,充分向我們展現了何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時勢造英雄,在戰國群雄博弈空前白熱化的大格局下,張儀把握了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縝密頭腦,創造了“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奇觀,不愧為一時英傑。

    但張儀之所以成功,是建立在秦國一騎絕塵的實力之上的。在任何年代,外交都是國家意志和實力的延伸而已,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支撐,任何巧舌如簧、聰明機智都是無根之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利新帝豪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