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鵬說國學

    孫權是個政治人物,他很有政治才能,也很會韜光養晦!

    曹丕稱帝的時候,殺害關羽奪取荊州剛剛不久,他很清楚,劉備必然要報仇,要發動一場大的戰爭,奪回荊州甚至想滅了他!荊州這個地方太重要了!東吳,曹魏和蜀漢都盯著這塊肥肉!

    孫權知道,不能同時得罪兩個國家,否則自己唄兩面夾擊,那麼東吳就危險了!所以他必須小心必須謹慎!

    果然曹丕稱帝后劉備稱帝,劉備稱帝一年後,就大舉發兵攻打東吳!這個時候他就向曹魏稱臣了,不能兩面受敵!曹魏其實這個時候內部也不穩定,青州兵造反,曹彰逼宮,曹丕要收拾他的兄弟們,同時曹丕還要穩定剛剛實行九品中正制的國內局勢!

    所以曹丕,就答應了孫權,稱臣就稱臣吧!但是孫權一直沒有送質子!

    後來陸遜火燒連營,打敗了劉備!

    曹丕內部也穩定了,覺得孫權一直不送兒子為人質,明明就是不是心服口服,就親征伐吳!

    這個時候劉備死了,諸葛亮也是一個政治家,也知道必須聯吳抗曹,而且這一直是諸葛亮的外交方針!太合孫權的意了!放心大膽的和曹丕打,曹丕最後也是失敗了!

    但是曹丕也是一個不錯的皇帝,後來曹丕死了,曹睿繼位!孫權看來就是一個小毛孩,沒什麼怕的了!

    和蜀漢本來就是聯合的,他這個時候就可以安心的稱帝了!

  • 2 # 白色的風車165

    當時政權基本落在曹家及其擁護者手裡,東漢基本名存實亡,但要行改制禪讓之舉,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裡麵包括了整套政府機構的移交,天下人心的向附,法理程式必須光明正大,名正言順。曹丕稱帝,雖然得到北方世族大家的支援,但是南方和巴蜀在當時還是屬於漢王朝的,對此是反對的,這就導致了蜀漢有了稱帝的藉口,而東吳在這個節骨眼首先置身事外,靜觀其變,不敢輕舉妄動。如果孫權也稱帝,公然招來兩個敵人,那是非常不利的。再者當時魏蜀稱帝都有其相當的合理合法性,特別是魏國,即使有阻力也是螳臂擋車。而孫權在當時不管是內部外部都沒有足夠條件和信心稱帝。加之稱帝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分分鐘授人以柄,魏蜀吳稱帝最不合法的就是東吳,孫權是位謀略家,很清楚其中厲害。魏蜀稱帝的幾年內,孫權不要說稱帝,就是怎樣去跟其他兩家處理好關係,態度和行動上都是首要任務的。十年後,整個三國形式變化,還有孫權對內部的管控程度,才足以使他的稱帝道路比較順利。

  • 3 # 聽榮兒說

    東漢末年,群雄而起,最後剩下三個國家。劉備的蜀漢,曹操的曹魏,孫權的東吳。曹操的繼承人曹丕最先稱帝,年號‘黃初’,隨後劉備也稱帝了,年號‘章武’。但是孫權卻自稱為王,直到劉備和曹丕都死了,孫權才稱帝。原因何在?

    首先,魏蜀吳三個國家就數吳的實力最差,所佔地盤的資源最為貧乏,自然而然國力不強,孫權為了自保,只能採取平衡的戰略,誰強就依附於誰,好吧三國的形勢弄的一塌糊塗,而孫權在其中謀求發展,增強國力。所以說,當時處於最弱的孫權,發展,自保才是第一位,一個皇帝的名號孫權根本就不在乎。

    再者,孫權沒有稱帝的理由。首先曹操是號召天下十八路諸侯討打董賊,深得天下人的擁護,最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不管曹魏的江山乾不乾淨,至少他們是師出有名。而劉備自稱是劉漢後裔,是為光復漢室而來,不管是真是假,但劉備稱帝是有根據的。而孫權卻是沒什麼理由去稱帝的,所以孫權遲遲不肯稱帝。

    最後,在當時那個政治混亂,戰火紛飛的年代,孫權只能等待時機,讓蜀魏相爭,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孫權在佔領了荊州和一些城池之後,國力有了一定的發展,而劉備和曹丕也已經不在人世了,蜀魏的國力也被戰爭消耗了很多的時候,孫權便選擇了稱帝。

    所以說,孫權遲遲不肯稱帝,是一種隱忍,更是一種睿智吧。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孫權是一個極度沒有安全感的人,15歲就跟隨其兄長孫策出來打天下,19歲孫策去世後接過江東基業,27歲時牢牢控制了江東,並且敢於對抗不可一世的曹操,48歲時孫權在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後稱帝。

    正因為如此,養成了孫權一生居安思危、左右逢源、腹黑薄情的性格,孫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已的事業和東吳的帝業,看待孫權,你得從一個標準的政治人物角度去看,作為政治人物,孫權無疑是優秀的。

    公元219年,蜀漢襄陽太守關羽襄樊之戰期間,孫權終於發動了蓄謀已久的毀盟奪荊計劃,白衣渡江、奇襲荊州,表面上看孫權是破壞了聯盟,是一種短視的行為,長遠來看,孫權的行為保證了東吳長江下游的絕對安全,對於東吳來說,就是利益。

    但孫權的行為直接引來了劉備的報復,孫權想必早已想到,在偷襲荊州的當月,就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作為自已向曹魏稱臣的投名狀,以換取劉備報復期間,曹魏對東吳的安全保證。

    誰知道曹操在看到關羽首級的下月也去世了,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曹操的所有職位和魏王的稱號,在當年透過與漢獻帝的合作,而禪讓了大漢四百餘年的江山,從此以後,漢亡魏興。

    於是孫權繼續向曹丕稱臣,是稱臣,不是當附屬國,當時的形勢非常微妙,曹丕禪讓後,建立一個新的朝代“魏”,曹丕成為大魏的皇帝,一年以後,劉備以曹丕殺害漢獻帝為由稱帝,國號“漢”。

    自秦始皇建立皇帝稱號以來,除了王莽動亂時期,華夏大地從來沒有出現過兩個皇帝並存的現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一統的觀念在華夏民族心目中早就已經形成,兩國或三國同時並存的現象在三國時期非常特殊。

    從曹丕的角度來說,魏取代了漢,魏就是天下的正統,就是政府,而劉備而是亂黨,或者是反政府武裝,而孫權就是大魏朝下面的官員,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孫權如果臣服曹丕,就是大魏朝的吳王。

    從劉備的角度來說,劉備認為曹丕殺害了漢獻帝,以漢室皇族的身份延續漢朝,從法理上看也說的過去,當年光武帝劉秀也是這樣稱帝的,劉備認為自已才是漢室正統,而曹丕是亂臣賊子,是反政府武裝,本著王為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角度 ,因而與魏形成對峙。

    而孫權的地位就尷尬了。

    赤壁之戰前,孫權的正式官職是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這算是大漢帝國下屬的地方官。孫權向曹操納了投名狀後,曹操上表朝廷封孫權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封南昌侯,還是大漢帝國的地方官。

    孫權之後繼續向曹丕稱臣,並繼續忽悠曹丕,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督荊州、揚州、交州三州軍事,這個時候孫權的職位就變成了大魏朝的吳王和地方官。

    之後不久,曹丕發現孫權是忽悠自已的,於是大舉發兵攻打孫權,孫權在解除了劉備的威脅後,也不再對曹丕恭敬,孫權的反覆行為,都是為了保證東吳的安全和獨立,是為了東吳的政治利益。

    孫權之所以要等到襄樊之戰十年後的229年才稱帝,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

    1、孫權還沒有解決稱帝的合法性問題。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成為統治階層的治國思想,儒家講君權神授,講忠君愛國,講天無二日 ,人無二帝,孫權如何從一個地方官稱帝,需要解決 一系列的合法性問題,所謂的合法性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孫權能當皇帝,解決了這個問題,孫權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當皇帝。

    2、孫權還沒有解決外部的威脅。

    從219年到221年,孫權要面對來自劉備的威脅,在夷陵之戰後,解除這個威脅,並在劉備死後,與蜀漢掌權的諸葛亮再次結成聯盟,互相罷兵言和。

    與此同時,從221年到226年,孫權由於忽悠了曹丕,要面對來自曹丕在北方的攻擊,事實上從221年到226年的5年間,曹丕數次討伐東吳,將曹魏的絕大部分軍事壓力都壓在東吳身上,孫權沒有安全感,也不敢在這個時間段稱帝。

    曹丕死後,孫權鬆了一口氣。但仍然幹了三件大事:

    一、徵交州。

    孫權在西邊聯盟,北邊緩和的情況下,開始對南邊的交州用兵,解除了可能來自南方的威脅,將交州納入勢力範圍,解除南方威脅。

    二、平內亂。

    平定吳國鄱陽郡(今江西鄱陽)宗賊彭綺叛亂,解除內部威脅。

    三、攻曹休。

    228年,孫權乘魏國新君剛剛即位,地位還不安穩的時候,使用計謀引誘曹休,並在石亭之戰中大敗魏國名將曹休,打擊了魏國的軍事力量,暫時緩和了北方的威脅。

    這三件事做完了,已經公元229年,這個時候孫權才感覺到真正的安全感,於是稱帝的時機成熟,孫權就在這一年於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

  • 5 # 小鴻哥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公元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稱帝,國號漢。這時候孫權接著稱帝也沒什麼不妥,但他卻拖到公元229年才稱帝。比曹丕晚九年,比劉備晚八年。孫權早就有稱帝嗯心,也有那個實力。天下十三州:曹魏佔了九個州多一點,實力最強。蜀漢只佔益州,實力最弱。東吳佔了三州(荊州北部一個半郡在魏手上,楊州北部兩個郡在魏手上),實力弱於魏但強於蜀漢。蜀漢能稱帝,東吳為啥不能稱。孫權遲遲不稱帝只是時機未到。公元220年曹丕稱帝,蜀漢這邊口誅筆伐。併為漢獻帝發喪。

    很多人講是孫權地位卑微才不敢稱帝,這個我認為不對。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論身份地位不過一亭長,不也稱王稱帝開創大漢。三國志講孫堅是孫武之後,就個有點扯。但世代仕吳(就是在江東做官的)這個倒是真的。孫權的父親孫堅怎麼說也在東漢時做過長沙郡太守、破虜將軍、豫州刺史、爵位烏程侯等。論出身地位遠勝劉邦朱元璋等開國之君了。劉備雖然說是西漢中山靖王之後,但實際也不過是賣草蓆鞋。曹丕是宦官之後,爺爺曹嵩是太監曹騰的養子。他們能稱帝,孫權為啥就不能?為啥要自卑?說孫權自卑不過是魏人的說法。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后,孫權派趙諮去見曹丕。趙諮講: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虎視天下才是孫權本質。

    還有人講因為曹丕劉備的稱帝更具合法性。曹丕是漢獻帝禪讓,劉備是以漢室宗親繼承。孫權反而沒有,那麼歷代帝王也有不少不是禪讓的吧,也有不少也不是繼承的。難道他們不合法?照這樣說劉邦合法嗎?朱元璋合法嗎?劉邦朱元璋稱帝都是因為前朝無道,他們應天救萬民於水火。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告天文中就講到漢亡、魏非法、吳才合法。漢亡:漢享國二十有四世,歷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氣數終,祿祚運盡,普天弛絕,率土分崩。魏非法:。孽臣曹丕遂奪神器,丕子叡繼世作慝,淫名亂制。吳合法:遭值期運,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辭行罰,舉足為民。

    孫權早有帝王之志。公元200年孫策死後,孫權接班。周瑜推薦魯肅,孫權接見了。魯肅為孫權做了戰略規劃。魯肅講: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雖然當時孫權講:現在只想治理好江東,輔助大漢。你所說的不是我能去做的。但孫權心動了,對魯肅越來越好。三國志講: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東吳眾人皆勸投降。魯肅對孫權講:我投降的話,曹操會讓我回到家鄉從小官做起。將來做到一郡太守一州刺史州牧也非難事。但將軍你投降,能到那裡去?孫權講:他們的投降論我大為失望,只有你的想法跟我一樣。要當皇帝的現在那能投降呀。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后宴請眾臣,張昭拿著酒杯要歌功頌德。孫權講:當年要是聽了張公你的話,現在不知道在那討飯呢?(赤壁之戰時張昭主張投降)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在登祭臺時回過頭來對眾人講:以前魯子敬就經常對我說這件事,真是明白時勢的發展呀。說明孫權早有稱帝之心。三國志:權稱尊號,臨壇,顧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孫權為啥成立魏國附屬國原因:

    第一避免兩線做戰:公元219年孫權奪了荊州並殺害了關羽,他知道劉備會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的。孫權遷都武昌,並佈下數道防線。第一道吳將陸遜、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第二道朱然諸葛瑾駐守江陵公安。第三道孫權坐鎮武昌。公元221年七月劉備伐吳。八月孫權就向魏國稱大臣。三國志: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于禁等還。因為孫權害怕魏國和蜀漢一起來伐吳。這樣東吳陷入兩線作戰,非常危險。江表傳:聞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內嫌其有挾,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發,便當與西俱至,二處受敵,於孤為劇,故自抑按,就其封王。公元222九月魏國三路伐吳,孫權一邊向蜀漢求和一邊向魏國乞罪。魏國來打他,他都不願意鬧翻。那時因為東吳同時得罪了魏國和蜀漢。對曹魏講: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餘年。對蜀漢: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就是說打勝打敗都是我東吳的錯,你們是沒錯的。

    對待蜀漢:始復通也。對待曹魏:然猶與魏文帝相往來。

    第二內憂未平

    三國志: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故權卑辭上書,求自改厲。東吳的內憂是比較多的。孫權上書魏:都是我的錯薦陛下生氣了,我會改正的。如何陛下的氣還難消,我只能把我所管的土地人民還給陛下。我自願流放交州,一直至老死。孫權真能忍,怪不得陳壽講像越王勾踐。

    我統計了一下從公元200年—公元239年。東吳大小二十次叛(以孫權在位只多不少,有的遺漏的。)數萬人的六次、萬人的有五次,剩下九次數千人和數目不詳。楊州十四次、交州兩次、荊州兩次。平叛時間短則數月、中則一年、長則數年。楊州山越人,東吳用了四十年才平定。荊州也是有暴動。公元220年劉備舊部在武陵起事,當時有人建議派萬人去。公元221年—公元222年武陵蠻夷響應劉備,東吳派步騭率萬人前去。公元222年桂林零陵也有豪強響應。後來武陵郡再次暴動,東吳動用五萬人打了三年才平定。

    十年後才敢稱帝的原因:

    第一避免兩線作戰(這個就不詳述)

    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是東吳蜀漢交戰的時候。八月東吳就向曹魏稱臣。當時魏國分二派。一派認為接受投降、一派認為不接受投降一起打東吳。曹丕覺得人家來降卻去打人家,以後還有誰敢降。如果孫權稱帝了,曹丕還能接受東吳稱臣嗎?魏國封孫權為吳王的時候,東吳上下都覺得不應接受。孫權講當年劉邦不也接受項羽封號,有什麼問題呢。(說明他遲早要稱帝的)

    第二同時得罪了兩家

    公元219年奪蜀漢荊州、公元222年擊敗蜀漢。東吳已經跟蜀漢鬧翻了。而曹魏接受了東吳的投降,卻不會許東吳保持獨立。魏吳交戰時,公元222年孫權改年號為黃武,孫權只是吳王按理是不能有年號的。年號是皇帝才能用但他卻用了年號。無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實。曹魏年號為黃初,蜀漢年號章武。有人講是各取一字,表明孫權要在兩方打太極。

    這時劉備寫信給陸遜:賊人已到江陵,我也要再次東行。將軍你看行不?陸遜回道:你們的傷還沒有養好。孫權馬上派使者求和並講是我們東吳錯了。夷陵之戰蜀漢元氣大傷,蜀漢也沒有力量再次東行。劉備同意議和了,雙方都派了使者。這次孫權也是三手同意準備。1軍事上派三路軍拒魏的三路軍2向曹丕示弱3再次向劉備求和。孫權收到劉備的書信後講:我已深刻知道錯了,乞求還是跟以前一樣通好。孫權卻並未回信給劉備,因為他不知道咋稱呼劉備。寫陛下吧,那不是又再次稱臣了。寫漢中王吧,劉備不高興。(劉備東征前,派諸葛瑾去救和。諸葛瑾是稱劉備是陛下的。但這跟孫權沒半毛錢關係。)孫權這次卻對派去蜀漢的東吳使者講:你還是稱劉備為漢中王吧。有兩個意思1不認劉備繼漢室的帝號2你的漢中王,我是吳王。咋倆一樣高。孫權一邊跟蜀漢求和,一邊對曹魏臨拒守。一邊跟蜀漢復通,一邊跟曹魏猶相往來。所以這時孫權沒必要去稱帝去刺激兩方。

    公元223年曹魏再次徵吳,因為曹丕多次要吳王太子孫登入朝。其實就是人質,曹丕講人到了馬上退軍。孫權當然不肯了,推以年幼找一堆理由。東吳再次打退魏軍。群臣開始第一次勸孫權進位稱帝,孫權堅決不同意。歷來無論是稱帝還是禪讓都要多次勸進的。曹丕不也讓了三次,劉備不也讓了三次。眾人以為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孫權講:大漢朝衰敗成這樣,我一點忙都幫不上。那裡有心意爭大位呀。(這話眾人不信,孫權自己也不信。)於是又講:前年劉備要打過來,如果我不向魏稱臣接受封號。魏和蜀要是同時打過來我們就危險了。這話放到公元221年和222年還有點道理。但現在已打敗蜀漢,也兩次令魏敗而回。正是因為得罪了兩家才不能稱帝。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稱帝了曹丕能放過東吳?相當於打他臉,必竟當初是他要接受稱臣的。曹丕稱帝在蜀漢眼裡篡漢是賊人,孫權稱帝蜀漢能跟他和平相處嗎? 公元223年四月劉備死了,孫權馬上派馮熙去弔喪。接著又派他去使魏。同一個人先使蜀漢再使曹魏。曹丕不高興的對馮講:吳王如果要修好關係,就應該派軍隊去川口江關。攻佔巴蜀的地盤,怎麼還跟蜀漢修好。 馮熙回道:我們使蜀漢是窺伺敵人的間隙,不是在謀劃什麼。曹丕聽了非常不高興。孫權一邊跟蜀漢修好一邊支援蜀漢南中叛亂。三國志:南中豪率雍闓據益郡反,附於吳。權復以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界首。東吳跟蜀漢只是暫時議和。此時正是吳魏交戰之際,稱帝對蜀漢刺激太太。

    第三蜀漢的態度

    公元223年十一月蜀漢派鄧芝使東吳。鄧芝跟孫權攤牌:大王你如還委屈求全於曹魏,卻還想保持獨立。曹魏肯定要上要求大王你入朝,下求王太子入朝為人質。不同意的話曹魏會征伐,我蜀漢也順流東進。這樣江南之地就不是大王你的了。如果我們結為唇齒,進可兼併天下退可鼎足而立。孫權沉默了很久才講:你講的對。於是孫權跟曹魏斷交,跟蜀漢聯盟。但此時孫權還是按住不稱帝:曹丕必竟生氣要打他,此時雖然跟蜀漢是聯盟。冒然稱帝會刺激到蜀漢。因為公元224年曹魏又大舉伐吳、公元225年又再次伐吳。沒必要在步關鍵時刻去刺激蜀漢。

    孫權還是非常想稱帝了,的如果稱帝的話。很有可能蜀漢會斷交和魏國一起伐吳的。公元224年蜀漢鄧芝再次使吳,孫權趁機試探:如果天下太平後,蜀漢東吳分別治理天下那不是很好。鄧芝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滅魏後大王不知道天命在誰那(不降蜀漢)。那我們各自做好各自的準備,那時戰爭才開始。孫權大笑你說的真是大實話呀。得知蜀漢的態度,孫權暫時不稱帝。曹魏隨時會打過來,這時再刺激蜀漢不好。 公元225年蜀漢南征平叛,東吳也有數萬人反叛。江東四大家族顧雍當丞相。另一個江東四大家族陸遜早已經是大都督。東吳政權開始江東化了。公元221—公元228年間,因為孫權一直在做一件事:江東化。東吳開始選拔大量的江東士人進入東吳政權。其頭髮生一小插曲:張溫暨豔選拔江東官員,發現很多人都是有問題的,魚龍混雜。要不就是沒有才能的靠家裡的。十個最多能留下一個人。看起來是為東吳著想忠於孫權,但並不領情。暨豔自殺,張溫下獄。很多人上書求情,孫權都不鳥。(張溫名氣非常大,連張昭都抓著張溫的手講:老夫的意思,君明白了吧)這事傳到諸葛亮耳中,想了幾天下明白:張溫把事非善惡分的太清了。

    公元228年蜀漢在二月左右第一北伐。三國志講是春,我認為蜀漢北伐必然在二月春耕之後。四月蜀漢敗退。接著東吳為支援蜀漢,發動石亭之戰。大約在七月周魴獻詐降書。孫權八月任陸遜全琮朱桓等人各率三萬人伏擊。曹休率十萬人前去。九月石亭之戰大勝,俘斬萬人。曹魏為反擊把前去關中平叛的張郃諸軍調到荊州,聽司馬懿節度準備順江而下伐吳。但因冬天水淺船無法航行,暫停計劃。張郃於是率軍暫屯方城。有人講張郃是去支援石亭之戰的。時間上不對,石亭之戰都打完了。張郃傳講的很清楚: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至荊州,會冬水淺,大船不得行,乃還屯方城。公元228年冬諸葛亮急攻陳倉,魏國又立馬調張郃率軍前去救陳倉。諸葛亮在給他哥哥的信中也講:使賊人不得盡力向東。有了這次的事件,孫權感覺東吳蜀漢聯盟更加穩固了。 公元229年群臣再次勸進,這次孫權不在推讓了。1江東化大體完成2東吳蜀漢聯盟穩固,蜀漢撐權的諸葛亮是支援聯盟的。3曹魏必竟是最強,東吳需要蜀漢,蜀漢同樣也需要東吳。孫權派人去蜀漢講:希望並尊二帝,就是東吳承認劉禪為漢帝。蜀漢承認孫權為吳帝,但都不認魏帝。蜀漢群臣都講跟東吳絕交。諸葛亮力排眾議講:孫權有這個心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了,之所以忍讓是為了犄角之援。如果絕盟北邊要防魏東邊又要御吳。繼續聯盟東吳,魏國的軍隊不得盡力向西。漢晉春秋: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權僣之罪,未宜明也。

    蜀漢派陳震前去東吳,代表蜀漢跟孫權升壇歃盟。並約定共討魏賊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屬吳,並、涼、冀、兗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東吳蜀漢聯盟自公元223年開始到公元263年,四十年間雙方未起峰火。東吳在長江一線牽制著魏國十五六萬人馬。三國志: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孫權如果甘願成為曹魏的附屬,他後來也就不會稱帝了。更何況,彼時的孫權僅僅是向曹魏稱臣而已,稱臣和附屬國並不是同一個概念。以李氏北韓為例,李氏北韓與明王朝、清王朝的關係就是稱臣的宗藩關係。自李氏北韓太祖李成桂起,歷代北韓國王都向明王朝、清王朝稱臣,並接受明王朝、清王朝的冊封。但是,對內其基本上還是保持獨立自主的,並不接受名義上的宗主——明王朝、清王朝的直接管轄與領導。晚清時期,日本透過對清戰爭獲得了中國在李氏北韓原本的地位。但是,日本和中國不同,日本與李氏北韓並不是宗藩關係,而是直接派駐“北韓統監”、架空了全州李氏,成為了李氏北韓的“太上皇”。雖然李氏北韓高宗李熙升格稱帝、名義上比原來還更進了一步,但實際上還不如原來稱王時期,內政外交已經幾乎沒有任何自主權可言,完全淪為了擺設。這個時候的李氏北韓就是日本的附屬國,而不只是稱臣的宗藩關係了。由此也可見,是否稱臣和是不是附屬國並沒有直接的關聯和必然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孫權會選擇向曹魏稱臣呢?這就要從關羽說起了。呂蒙偷襲荊州、關羽兵敗樊城被殺之後,孫權為了把禍水引向曹操、拉曹操下水,把關羽的人頭送給了曹操。目的很明確,就是告訴劉備,殺關羽是曹操的意思。可曹操也不傻,讓我背鍋?門都沒!於是,對關羽風光大葬、極力撇清與這件事的關係。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劉備發兵攻吳……

    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在項羽兵敗後直接將其誅殺,實際上已經是和劉備撕破臉了。短期之內,孫劉兩家想要和平相處幾乎是不可能的。原本打算拉曹操下水,可是曹操躲了,而且不久曹操去世了。接下來曹操的兒子曹丕直接擼了漢獻帝,自己上臺了。初登大寶,曹丕首先需要的就是立威,這時候劉備和孫權撕破臉,摩拳擦掌正準備進攻東吳。如果您是曹丕,您怎麼辦?很顯然,藉機攻吳是最佳選擇!既可以獲得實惠,還可以借軍事勝利立威,一舉兩得。面對曹、劉兩家可能出現的兩面夾擊,孫權只能與其中一方媾和,否則後果很嚴重。跟劉備講和,很難!曹丕則不同,曹丕無非是想趁火打劫,順帶著立個威,和孫權並沒有什麼太大利益衝突。因此,與曹魏媾和的難度要低很多。曹丕你要立威是嗎?好,給足你面子!我孫權向你稱臣,承認你的正統地位,這個威立得還不夠嗎?曹丕目的達到了,也就沒必要去攪這一趟渾水了。同時,孫權只是失了面子,但保全了裡子,雙贏。在穩住曹魏之後,孫權的對手就只剩劉備一個了,接下來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兵敗夷陵、託孤白帝……劉備輸了,而且還掛了!

    說白了,孫權向曹魏稱臣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為的是避免兩面樹敵,恐怕多少還是有那麼點兒心不甘、情不願的,說孫權甘願成為附屬國,言過其實了。而且,孫權也僅僅是名義上承認了曹魏的正統地位、向曹魏稱臣而已,曹魏的勢力根本無法滲透到東吳,孫權在自己地盤上依然是“土皇帝”!

    至於多年之後孫權才稱帝,原因也不復雜。曹丕稱帝之後,一直以漢正統自居的劉備不可能不有所動作。如果劉備不稱帝,等於是默認了曹魏的正統地位,因此劉備必須稱帝,這樣才能繼續他的所謂正統地位。既然曹劉兩家都自認正統,接下來爭鬥是必然的,孫權正好可以左右逢源,而且還可以坐收漁利。如果這個時候,孫權也橫插一槓子、自己當皇帝,那麼等於公開與曹劉爭雄,漁利肯定是沒有了,搞不好還要掀起三國惡戰,得不償失。倒不是暫時不要這個皇帝的虛名,撈點實惠,順帶著發展壯大自身實力。畢竟,曹魏有漢獻帝的“禪讓”、劉備有姓劉的優勢!孫權就是一個三無人員,說白點就是“軍閥割據”,稱帝不稱帝並不是非常急迫的。況且,彼時的孫權還很年輕,他耗得起。

    等到多年之後,曹家已經是第三代掌權、劉家也已經是第二代掌權了,這個時候實際上無論曹魏還是蜀漢政權早已接受了三家並存的既成事實,都知道短期內誰也滅不了誰,不如和平共處,以待時機。這個時候孫權稱帝,不會刺激到任何一家的神經,因為其他兩家早已接受了孫權是準皇帝這個既成事實,孫權稱帝只不過就是將準字去掉而已。因此,孫權稱帝時,蜀漢政權非但沒有過激舉動,反而派出了使者道賀。說到底,並不是孫權不想和曹丕、劉備一起稱帝,而是覺得沒必要,是在尋求利益最大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抓漲停板,有沒有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