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咪媽咪媽
-
2 # 大樸國學
選擇的兩大前提、一個心理準備、兩大決策過程,以及最大的原則
我的一篇文章:如果智慧足夠,給自己留足後手。
我們希望讓經典能夠迴歸理性,就是要讓大家能夠真正的理性的思辨我們的經典,而不是一味的排斥、否定,也不是一味的吹捧;再就是,我們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讓經典回到生活,用我們的經典啟發我們的智慧,讓我們再面臨選擇,甚至是一些重大抉擇的時候,能夠多一點智慧,起碼能夠多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減少選擇和決策的風險。
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選擇。
我們每天都會面臨至少不下幾十個選擇,小到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吃什麼、穿什麼,如何回答朋友、家人的問題等等,大到要為企業、組織、機構制定長遠的戰略規劃,這些都是選擇。
前邊的很多文章也都談到過這個問題,我也系統的講過管子的靜因之道、輕重之法以及因勢利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但是,有些朋友也跟我反映,覺得靜因之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其實,我們面對很多重大抉擇的時候,是什麼讓我們沒法做選擇,或者說什麼阻礙我們做出比較好的選擇(對所謂最優選擇的執著,有時候也會妨礙我們做出好的選擇)。
這篇文章裡的一些內容和觀點,在前邊的文章裡也寫過,今天算是系統性的談一次如何做選擇、做決策。
對於做選擇,我們必須先明確選擇的前提。
第一:兩個前提:
首先:客觀世界的稀缺性
對於做選擇,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其實就是稀缺性。在思考問題的開始,我們可以天馬行空,不用考慮稀缺性的問題,但是,一旦進入到真正的思考和選擇的時候,我們基本上不可能不遇到稀缺性的問題。
我是學經濟學的。經濟學的最為重要的前提就是稀缺性。我們做任何事情,包括學習、工作,以及選擇什麼樣的生活,都會面臨稀缺性的問題。
而最為稀缺的就是我們的時間或者說精神資源。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能夠藉助的,或者說能夠使用的資源,無非就是:自己的體力、智力、精力(包括時間),以及我們可以藉助的別人的這些資源,以及自然資源、社會公共資源等等。每一樣都是稀缺的。越稀缺價值就越高。所以,我們在使用這些資源的時候,首先必須明確的認知到客觀世界的稀缺性。
其次:主觀選擇的潛意識模式:
自我意識,其實是一種心理障礙。是我們潛意識裡的一種防衛機制,它使我們難以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弱點。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有一些根植於內心最深處的需求和恐懼,例如需要被愛,害怕失去別人的愛,需要生存,害怕死亡,需要讓自己有意義,害怕自己無意義。
其實,這些需求都來自於我們大腦裡的一些原始部分,比如杏仁核。這些部分都是大腦顳葉裡的構造,而顳葉負責處理情緒。這些區域會簡單化處理事務,做出本能的反應。這些區域渴望讚譽,把批評視為一種攻擊,儘管我們單腦更高階的部分能夠理解,建設性的批評對我們更為有利。這些區域使我們產生戒備心理,尤其是涉及到對我們進行完美性評價的時候。
而更高階的意識源於我們的大腦皮層,更具體的說是“前額皮層”的部分。這是我們之所以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很重要的區別。因為這一部分能夠清醒的感知到自己在做決策,在引用邏輯和推理。
我們最為經常使用的就是潛意識來做決策,而很多人不明白應該如何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底層邏輯,也就是被潛意識控制部分,而更多的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除非你意識到自己的潛意識,否則潛意識將主導你的人生,而你將其稱為命運。
明白了這兩個前提,我們再來看:
第二:做決策的心理準備
我們很多時候,與其所做了決策,其實要麼是被潛意識控制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決策,要麼是根本沒有決策,隨波逐流,或者是覺得被逼無奈,沒得選擇。
我們經常會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其實,我們可以明確的相信,任何事情,不是隻有兩個極端的選擇,而是存在一條既能有效降低風險,又能大幅度提高收益的方式或者說道路存在,只是我們很多人根本不去思考,而是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樣的名言,就自己堵住了繼續思考下去的可能性。
我們很多古代的帝王或者重要的人物,做重大決策,比如戰爭、繼承人、國策等等的時候,都要進行齋戒沐浴,也有些人為了讓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經常會做一些“心齋”,為什麼要這樣做?
其實,無非就是要破除掉情緒,既包括對未來的恐懼、憂慮等等,也包括喜怒哀樂等等,不被情緒左右,是一切高質量決策的前提。
人這一生,有時候就幾個關鍵決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一些重大決策的時候,不妨透過一些方式,讓自己真正的靜下來。
我自己的說法是,對此進行“誠實的思考”,所謂誠實的思考,首先是破除掉情緒的影響,其實就是要把自己的利益、損失解除關聯,回到事情的本質去思考,如果摻雜進了自己的對利益的渴求或者對損失的恐懼,這也會妨礙我們做出高質量的決策。
但是,很多人把自己的利益算進去以後,自以為可以有一個自洽的邏輯,而且自己很堅定的相信事態會根據自己的推演發展下去。不過這種邏輯自洽,缺乏真正的考驗,很多環節,其實是存滿了邏輯陷阱和自己的腦補,或者天真的認為,運氣會理所當然的站在自己一邊。
說到底,要進行重大決策,所要做的心理準備就是,要做到無我。
也就是要破除掉我們的“自我意識”。《老子》上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更強調要有自知之明。“認識你自己!”——這句刻寫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經常被希臘和後來的哲學家們引用來規勸世人,認識自己真正的價值。
古今中外的先賢大哲們都強調我們要自知、要認識自己,
相對於西方,華人更強調“無我”,前一段,“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很好的做了一次東方文化的普及。
人的煩惱基本都來自於“我”:
“我”是誰,我是什麼?這可能是最經典的哲學命題了。《應帝王》裡有一句:無為名屍。很多人不容易理解。說的直白一些,這裡的屍是指傀儡。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要做名利的傀儡。人的自我意識一是肉體的自我,一是精神意識的自我。而人的喜、怒、哀、樂、悲、恐、驚,這些東西基本都是和“自我”有關。
前一段的文章裡談到過名實的問題。我們現代人總喜歡求名,因為有名就有利。而這個名絕大多數時候是外界對你的評價,而實才是最本真的狀態。
名實不副是常態。我們追求的是名過其實,追求的是利過其用。
正確的做法,正如這一段裡所說:用心若鏡,不將不逆, 應而不藏。
其實,《老子》講:致虛極,守靜篤。
《管子》講的: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故曰“不伐”。“潔其宮,闕其門”:宮者,謂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宮”。潔之者,去好過也。門者,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聞見也。
還有儒家講的止定靜安慮得以及佛家的戒定慧,以及各家的修行次第,都是讓我們先要做到“靜”,其實做到靜,從現代的神經科學來講,就是抑制我們的顳葉部分的作用,就是我們“動物性”的部分。這些部分是我們的祖先們在和大自然、野獸的鬥爭中,為了提升生存機率,提高決策效率,而設定的一種“快捷方式”,就是面對什麼樣的情況,不用經過思考,就能快速反應和應對,因為面對洪水猛獸時,他們沒有什麼時間去思考。
所以《老子》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後邊還講了一句: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我們接著來看:
第三:決策的根本性原則
像我這樣,系統性的講《管子》的人不多,而且,我近期的一個想法越來越強烈,就是逐字逐句的把17萬字的《管子》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完整的講一遍,而且是結合我們日常的生活、管理、經營智慧以及社會治理等等方面。我一直說《管子》總結下來就是:靜因之道,輕重之法,因勢利導。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只有利,沒有弊。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但是每個人對於輕重的具體標準會有很大的不同。這個需要特別注意,這受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沒法統一,這也就是面對相同的情況,很多人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的根本原因。但是,不管我們持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要明白,利中有害、害中也有利。這是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必須要堅持的根本性原則,只是,就像上邊所說,我們每個人對於利與害的標準不同。
很多人讀《周易》,完全讀偏了,其實一部《周易》,其實講的就是如何趨利避害。
利與害可能是最容易讓我們警覺起來的兩個字,一想到利就是繁花錦簇、一片大好,心情愉悅,充滿嚮往,一提到害,心裡就是一緊,渾身一縮。
我們因為利與害所產生的這些感覺,其實,利害本身並沒有發生,而是我們自己在腦補利害發生以後的結果。而對該如何讓利發生,讓害遠離,卻沒有花多少精力去考慮過。
我們這麼說的時候,其實是將利與害對立起來看了,他們真的是完全對立的嗎?從對立的角度去看,是靜態的觀察的方法,而沒有考慮到利與害的互相轉化,利與害其實是一件事物的一體兩面,有利必有害,既能互相轉化,又會此消彼長,更會此長彼也長,就是利越來越大,其可能轉化為的禍也會越大,蘊含的風險也會更大。
司馬遷對管子的評價裡有一句: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
其實,這個根本原則,總結下來就是,利與害的權衡,以及利與害的互相轉化。
我們來看:
第四:決策的過程
決策的過程,簡單點說就是權衡取捨。
我們重點來看一下:權。我們現在一看到權這個字,重要的是和權力聯絡起來。其實用權重這個詞,估計大家更容易理解權的本意。《山權數》的開篇,管子說:天以時為權,地以財為權,人以力為權,君以令為權。失天之權,則人地之權亡。”意思就是說:天最為重要的是時,地最為重要的是財(產出什麼),人最重要的是力氣(現代而言,是能力)。
有這一段作為補充,我們更容易理解這一篇裡的權字的本意,其實就是抓住重點,產品的重點是什麼?就是能給客戶提供什麼價值,這是前提,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再延伸一下就是一件事、一件物品、一個產品,最重要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是權的本意。
簡單點說,權、衡,一個是定性分析,一個是定量分析。那剩下的就是取捨,取捨的度,就是最考驗人的決策能力、決策水準的重要尺度。
其實,取捨,就是你看多長時間的因果。如果你認為眼前的利益高於一切,那你要的是馬上就能得到回報的事情,如果你謀的長週期的因果,你就知道,為了這個果,你要選擇放棄什麼,如果你謀的是更大的尺度和週期,你可能需要捨棄的東西更多。
而任何的決策,說到底,有一個最為根本的東西,就是你對人性的洞察。我在課程裡總結過:管子所有的方法、政策,都是先分析人性,在分析人性的基礎上分析利益,然後再分析利益的基礎上確定方法、制定政策。
我一直說,我喜歡讀《管子》就是因為他對人性認識的透徹,還有就是對人性的寬容。
人性既有善的方面,追求美好,也有惡的方面,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犧牲別人,更有幽暗的方面,說不清道不明,根本沒法用善惡來判定。
建議大家,不管做什麼重大決策,對人性因素的考量,必須放在第一位,而且是最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相信人性都是善,也不要寄期望於人性都是善,更不能高估人與人自己的關係,你選擇相信友好、堅固關係的時候,這其實就成了最大的漏洞。
-
3 # 作家潘大帥
我們需要用理性的分析做出科學的選擇。
最近看了電影《掃毒2》,劉德華和古天樂同臺飆戲。
除了主演的演技以外,我這次還看到了一些考驗人性的選擇題。
劉德華飾演的餘順天,一家三口均為毒品所害。對毒品的恨,讓他開始以牙還牙,懸賞億元毀滅毒梟。以暴制暴固然讓大家看的大快人心,但是現在社會是有法紀的,相當於動用私刑。
從道德上看,可以說是懲惡揚善,但是從法律上來講,這是無視法紀。
現實中類似的兩難選擇題數不勝數,我們往往會糾結如何選擇。
今天推薦五本教大家如何科學決策的書籍。
1.《決策心理》這本書副標題叫做齊別當之道,不是某個人的自傳,而是一個決策模型。
運用齊別當模型的話,在二選一的過程中,會選擇對自己影響更大的維度,而忽略另一個維度的差別。
簡單地解釋一下,你最喜歡吃的早餐是白粥,標價5塊錢,其次是肉包,2塊錢。但是你口袋裡只有10塊錢,等下還要坐3塊錢的公交去公司。
這個時候需要考慮的維度,第一是你喜歡吃什麼,第二是你口袋裡的錢夠不夠。
第一種選擇:就喝白粥吧,晚上怎麼回來再說。第二種選擇:晚上還要坐車,錢不夠了,只能買兩個肉包子。
作者李紓在書中提到了很多現實中存在的選擇問題,用理性的方式去分析不理性的行為。
2.《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有個小巧合,上一本書《決策心理》的作者,是這本書的譯者。
書裡提到很多機率論的知識,打個比方,一個硬幣拋了10次都是正面,那第十一次是正面還是反面。雖然理智告訴我們,正反都有50%的機率。但是總有時候,我們心懷僥倖,都拋了10次正面了,也該出現1次反面了吧。
書裡的例子生活化很明顯,不僅僅只有一堆枯燥的研究和解析,更多的是用現實的問題來引入,從而幫助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我們如果能掌握理性決策的方法,就不會經常為選擇後悔。
特別適用小兩口吵架的時候,別光想著吵爽了再說。本來一個對不起可以解決的事情,最後花了一個腎的錢。
3.《為什麼大猩猩比專家高明》英文原名叫《HOW WE DECIDE》,內容從研究大腦出發,分析大腦不同部位對我們決策的影響。
營銷中經常提到的錨定效應,講的是你先給消費者定一個虛價,然後再打折讓價格回到你真正想要的價位,這樣消費者會覺得自己賺到了。
這是從營銷的角度分析,如果換成分析大腦的話,你可能就會知道這個錨定是如何發生的。大腦的理性腦不善於排除資訊,就算知道了虛價是干擾資訊,但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去想。因為你的前額皮層已經相信,這個東西真的是物美價廉的。
各種購物節的火爆,大多建立在欺騙你大腦的基礎上。為了減少剁手,我們就要謹慎接受這些資訊。比如雙11的時候,我連淘寶都不會開啟,眼不見為富。
4.《決策思維》前面講了那麼多理論,現在來一本方法論調劑一下。
作者王嘉陵曾經是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全球行政級別最高的亞洲女性,這本書是她30年職場經驗的成果。
從商業上來看,可以幫助我們澄清問題,分析商業決策,還可以解決問題。從個人角度來看,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項選擇。
看方法論的時候,最好是跟著作者的思路來實踐一下。不然類似於決策內容高質量GPA,決策過程高質量IPO這些概念,可能看到結尾都忘記了。
正如書本的副標題所言,這是一個口袋書,字數不是很多,出門帶上也很方便。
5.《灰度決策》這本書和前面的稍有不同,評分也是最低的一本,但實際上這本書還是有不少有啟發的點,更多的低分可能是給了翻譯大哥。
灰度形容的是,世界上的所有選擇,不一定都是非黑即白的,也可以有灰色。這一類問題就是無法做到雙贏,也拷問人性,最後還難以解決的問題。
打個比方,在天橋上總是會碰上一些乞討的人,有些人是真的,有些人是假的,但是用肉眼無法判斷。那我們應不應幫助這一些人,還是應該把錢留下來,或者說把這份錢捐到正規的公益機構。
灰度決策這個概念,非常適合糾結症患者去了解。有一些問題,並不是只有AB兩種選項,當我們理解了這個知識以後,就可以讓決策的結果變得更好。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誰對誰錯,每一個選擇的結果不同,用更理性的決策過程,來做出不會後悔的選擇。
-
4 # 洗碗哥小潘
趙東是一個職場裡的一個小小職員,在工作崗位上有一點成就。他的老闆是之前趙東來公司裡第一個見到的人,當時老闆還是一個職員。趙東第一眼看到這個職員只是覺得他是一個小小的職員,沒想到幾年後,他會成為自己的老闆。
如果知道他幾年後會成為老闆,當時趙東一定會好好地向他學習,幫助他。但是沒有如果,幾年前你並不知道他會在幾年後變成老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投資者,人類是群居物種,年輕時投下自己的一生,在周邊尋找事業及婚姻夥伴,是這個選擇決定了你的一生,而不是你的努力。
現在也一樣,你選擇的朋友,選擇的伴侶,他們或將與你一生同行,所以選擇一個人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獨具慧眼,選擇的朋友具有強大創造力與事業心,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你漸漸地也會成為跟他們一樣優秀的人。
就好像洗碗機一樣,你不知道幾年後洗碗機會不會成為一個每家每戶的必需品。這要你自己獨具慧眼選擇一個好的老闆,並在他的手下工作,如果你不滿意現狀,那就必須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念。努力讓自己成為所希望的人,才會做出更理想的選擇。自己的人生自己選擇,因為你的選擇決定你的人生。
-
5 # 在義大利的貴州人
無論選擇什麼,正確的選擇會使我們生命的意義得以延長,而錯誤的選擇則往往使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短暫。但願每個人在人生關鍵處的選擇都是對的,當你年老時回首今世,能夠無怨無悔。
而做出這些選擇前,我們必須洞徹以下問題:
1.痛苦哪來的?
痛苦來自戀愛、婚姻、親朋、兒女等等,這一切都是每個人自己選擇的!
2.為什麼選擇之後會痛苦?
因為人在選擇時只看到了幸福!男歡女愛的幸福、洞房花燭的幸福、溫馨港灣的幸福、天倫之樂的幸福,卻忘了——有牽手就有分手,有結婚就有離婚,港灣也會有風浪,兒孫也會有不孝。
3、那麼人可以不選擇嗎?
不、只是選擇前你得清楚,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佛家講修行:無慾無求,就無需承受因果報應!
4、知道這些有什麼意義?
意義在於未雨綢繆、寵辱不驚、裡性承受面對分手、離異,能像牽手、結合一樣平心靜氣、坦然面對、無怨無悔!能夠做到牽手是夫妻,分手是朋友當痛苦來襲時,也不會大驚小怪怨天光人,不會再有那麼多抱怨!
5.那麼享受就不對嗎?
人更在乎最終的結局,開局再好可下場悲慘的事兒,聰明人是不會選擇的!
6.壓力哪來的?
人自己選擇的!沒有哪條法律規定,人必須得買房子而不能租住,必須開汽車而不能騎腳踏車!必須大學畢業拿文憑而不能中專畢業有
本平!必須創業當老闆而不能擇業當員工。總之,學習壓力、工作壓力,創業壓力、資金壓力都是自己給自己施加的壓力!
7.人為什麼如此看重功利?
因為輩比、虛榮。孔子說:君子三戒,少戒色,壯戒鬥,老戒得可現今人們和聖訓反其道而行之:少迷色,壯爭鬥,老貪財
8.選擇有風險嗎?
是的!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司馬遷的選擇沒有錯,因為他一直沒對自己的選擇後悔,即使閥割肉體,也絕不接受思想的
閥割。最終還是漢武帝輸了,輸在他後悔自己當初對司馬遷選擇的懲罰,將功補過允許司馬遷繼續著書立說。
9.所有人都有資格選擇嗎?
不,只有敢於和有能力對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的人,才有資格選擇。我考察過眾多和睦的家庭,不管高官還是百姓,都是因為能夠各自對
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才避免了攀比、抱怨、指責、分離等一系列的矛盾發生!
回覆列表
人生面臨多種選擇,特別是生病的時候。
昨天,我收到了資訊,遠在大慶的表哥去世了。
這是一年內我舅舅家傳來的第三個死訊。
第一個——選擇手術
第一個是我表弟,去年託人在北京某大醫院做了腹部手術,據說是長了腫瘤,需要手術,術後回大慶一個月就去世了。
第二個——選擇絕食
我表弟的去世,對於我舅舅一個當年的腹部外科醫生無疑是個致命的精神打擊,他是解放前畢業的醫生,早年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慶油田建設,舉家遷移到大慶,是大慶市從荒蕪到現在的現代化城市建設者之一,歲月流逝現如今的大慶市已經日漸衰退。白髮人送黑髮人,表弟50多歲去世後,舅舅精神和身體都已經不能承受,原本好好的身體開始漸漸衰弱,最終他拒絕進食,絕食幾個月後離開了人間。
第三——選擇手術
第三個是我表哥,據說是長了腫瘤,在哈爾濱某醫院做了手術,術後大出血,回大慶幾天就去世了。
這第三個表哥是2019年1月來北京看病的,60多歲,結結實實的,只有高血壓,其他狀況都好,春節前他和女兒一起來看北京某醫院找給他弟弟做了腹部手術醫生看病,想做手術;順便來看我父母,聊天間才知道單位給職工查體時發現他胃有些問題,平時他偶爾有疼痛感,看他的基本狀況還是不錯的,大家一起吃飯,飯量也不小呢!粗粗問了他的病情,真的搞不懂他們為什麼還找這個大夫做手術,他們的理由非常簡單,怕是癌症,要早早切除踏實,而且相信北京大醫院的大夫。——我表示理解。
過了幾天,外甥女告訴我他們要進一步檢查,做加強CT,約好了時間。時間到了我電話問結果如何?被告知沒有做成,因為外甥女告訴過大夫“病人海鮮過敏”,放射科大夫不敢做。這件事使得我外甥女產生了疑問,為什麼手術大夫這麼不知道不能做呢?耽誤我們一週的時間呢?對是否讓他手術產生了疑慮,聊天中我理解她的心情,勸他們回家過年,年後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看看專家啥意見再定。於是他們返回了大慶家中,踏踏實實過了春節。。。。。。
我老媽對錶哥得死表示遺憾,她說:“他是自己要死的,好好的一個人非要做手術,來北京我們勸他回家過年再說。。。他還多活了幾個多月呢!”
因為我是學醫的,在家裡多多少少說話要特別加以小心,不敢隨便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任何家人的疾病治療選擇都不敢幹涉,這是我幾十年來的最大變化,由於網路的發達,使得資訊量巨大,往往讓人難甄別,以前我實話實說是受過埋怨的!!!
那麼針對我表哥和表弟的去世,我真的感覺可惜了。舉個例子,我媽今年92歲,十年前一次感冒住院檢查,發現她腎臟上有個雞蛋大的腫瘤,醫生就是不讓出院,要求轉外科手術,泌尿外科主任和我溝通說,他認為我媽身體好,手術沒有問題。但是我媽沒有任何不舒服呀,檢查一切都在正常,我是個保守的人,不敢冒險,生怕外一,於是我寫了保證書(出院後外一。。。一切責任有我負責,與醫院無關)。大夫要求出院後每三月複查一次,看腫瘤生長速度,及時處理。結果我老媽拒絕檢查,至今與腫物共生存,沒有不適,現在健健康康的生活自理。
我同意老媽的觀點,活到80多歲已經夠本了,不難受就不做手術!其實腫瘤往往給人的心理壓力特別大,以至於可以影響正常生活。其實若腫物突然長大,病人有不舒服的情況下,是要考慮手術的,但是同時要考慮到手術的風險。
話外音:記得80年代,我在臨床七樓二病房實習時遇到個病人,主動脈瘤,26歲,帥帥的小夥子,是軍人,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手術,風險極高。病人知道手術可能讓他結束生命,但是他愛著個姑娘,姑娘打算和他結婚,為了不耽誤女孩的一生,他反覆思考後決定手術,那種愛是我見過的最最最真摯的愛情,手術前他把意願全部完成,他微笑著和大家告別,親朋好友和醫護人員送他進入手術室。他的病是致命的,就像炸彈不手術也隨時都可能引爆,病人和家屬都清楚,病人決定手術,手術停止了所有愛他的人對他的擔心,他也不再有任何痛苦了。
其實,我想告訴大家,疾病面前選擇很重要,我們心理上往往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疾病的無奈使我們素手無策,對於各種腫物都特別懼怕,往往我們不是死於疾病,而是跨不過去心理陰影(疾病)這個坎!
腫瘤有良性、惡性之分,只有取其部分組織做病理,才能定性。有的可以長期與我們共存亡,比如:子宮肌瘤。我們往往不手術又怕錯過最佳手術時間,手術又要承擔手術的風險,術後又怕病理結果是惡性的,腫物往往讓人往壞處想。。。。。。
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重生活質量,在關鍵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