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家悅讀者

    因為掠奪……那些諸侯們可都是眼睜睜的看著別人家的地盤而眼饞的人。想要拿到別人家的地盤可以找很多種理由……而周天子就不一樣了,其身份是各個諸侯們名義上的統治者。如果他一旦攻擊別人就會遭到別人的攻擊。畢竟周取代商就是這麼幹的……所以周天子不會隨意攻擊別人。但是手底下那幫諸侯可都不是老實的人。他們自然不敢直接幹掉周天子,不過幹掉隔壁鄰居那簡直是小意思,隨便以周天子的名義弄個罪就可以了……

  • 2 # 司馬光遷

    朋友們好,我是歷史胡老師。這個問題我來說說吧。

    其實一開始,諸侯國的地盤都不是很大。西周的地盤還沒有現在大,但牧野之戰西周立國後,一共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大夥想想,他們能大到哪裡去?

    然後,其實是有一個過程,讓我們只看到諸侯國越來越大。這個過程,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大家都按規矩辦事。國君嫡長子繼承君主之位。其他兒子分封出去。這樣的結果就是到了春秋初期,原來的七十一個諸侯國分解成了“千八百”個小國家。

    第二部分,大吃小開始。很顯然 這樣分下去,大家都沒飯吃。於是,大魚吃小魚就開始了。到了春秋中期,透過初級合併,只剩下一百八十四個諸侯國了。

    嚐到了吞併的甜頭,大夥紛紛行動起來,最後只有齊、晉、楚、秦、魯、鄭、宋、衛、燕、陳、蔡、吳、越等十四國被歷史記住。他們開始書寫春秋戰國。

    看到周天子無能為力,無法干涉,大國越發肆無忌憚了。僅春秋時期,齊國就兼併了10個小國家,晉國兼併了18個,秦國兼併了12個,楚國兼併了42個,魯國兼併了9個,宋國兼併了6個。當然,到最後,大家熟悉的也就是春秋五霸了。這五霸當然不是同時當霸王,而是陸陸續續上陣。所以說:“英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

    超級大國形成後,諸侯國內的勢力要麼被國君統一,比如秦國;要麼被士大夫家族把持,比如田氏代齊。

    其中有一個諸侯國被三家把持,最後索性分為三個國家,那就是魏、趙、韓三家分晉。這個事件,標誌著中國歷史大內戰開始:戰國時期來臨。那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官方宣佈三家晉升為諸侯國。

    越滅吳後,於公元前333年被楚所滅。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秦、楚、燕、趙、韓、魏、齊。

    這時候,諸侯國越來越大。當然,實力足夠,也就越來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連周天子的地盤也搶。周天子的地盤就越來越小。

    就這樣一直打,結果大家都知道,只剩一家獨大。秦國統一了中國,不但地域上統一了,文化與科學上也統一了。正是有了“書同文、車同軌”,我們國家才會後來經歷了那麼多戰火依然沒有被分裂。成就了今天的世界大國。

    養一隻公雞真的不容易啊!(我們國家的版圖形狀像公雞)

  • 3 # 一葉碧雲

    春秋戰國諸侯們地盤為啥沒有像周天子一樣越分越小?

    這個問題如果是考試題目的話,應該是考“分封制”和“推恩令”的區別。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先了解一下“分封制”和“推恩令”!

    1、 周代的“分封制”

    “分封制”起源於何時,目前還很難考證,但至少黃帝軒轅氏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甚至在黃帝之前的伏羲、神農時期可能就已出現。

    《史記.五帝本紀》: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

    在三皇五帝時期,實行“部邦共主”制度,當時天下出現了很多的部落和部邦,每個部邦相當於一個諸侯,這些諸侯尊三皇五帝為天下共主。禹傳位啟,建立夏朝家天下後,許多部邦不服,紛紛反叛夏朝,夏朝統治者自然派兵鎮壓,反叛被鎮壓後重新建立新的部邦,這個過程就叫“封土建國”,簡稱“封建”,這些新的部邦又稱“封國”,後來叫“諸侯國”,這就是初步成型的“分封制”。再後來服從夏朝領導的、靠近夏都的部邦也稱“封國”或“諸侯國”,邊遠的部邦及不服從夏朝管理的部邦統稱“方國”。夏朝及各封國、方國的領導人實行“君主世襲”制。正式完成了“部邦共主”制度向“君主世襲”制度的轉變。

    周朝建立後,繼續實行分封制。將打敗的商朝國土留下一部分作為“自留地”以外,將其餘的土地重新賜封有功之人或對歷史發展有貢獻的貴族後人,這種實打實的封國共計71個。共中姬姓封國53個,三皇五帝及夏商後裔、異性有功之人封國18個。除了這71個實打實的封國以外,還有330個沒有被滅國的封國、方國宣佈接受周天子領導,這些又叫“名義封國”,“實際封國”加上“名義封國”共約400個。另外當時在周王朝邊遠地區的大大小小的部落或部邦,為了獲得和平和正統的名義,宣佈服從周天子領導,這些稱為“服國”,共計約800個。71個“實際封國”+330個“名義封國”+800個“服國”,共計1200個。這就是周初封國71個、400個、1200個三種說法的由來。

    周天子把土地分封出去以後,為了加強統治,要求諸侯國必須盡一定的義務,主要包括:服從周天子命令、為周朝保土守疆、隨從作戰、納貢、朝覲述職。

    在諸侯國內,為了表彰嘉獎有功人士或貴族之後,也會進一步對卿大夫進行分封,卿大夫也會對自己的家臣或士進行分封,這就形成了周朝等級森嚴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分封治理結構。

    2、 漢武帝的“推恩令”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分封制,改為實行郡縣制。秦二世而亡後,項羽短暫統一,又恢復了分封制。楚漢爭霸,劉邦建立漢朝後,“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舉。其中,分封為王的只針對劉氏宗族,其它有功之士只能封侯,為劉邦打天下立下不世之功的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也只是被封為酇侯、留侯、淮陰侯。漢初諸侯對中央政府的威脅不大,倒是封王的劉氏諸侯一天天坐大,最終在漢景帝時引發“七國之亂”!

    漢武帝時為了削藩,限制諸侯王的權力,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就是要求各諸侯王將自己封國內的土地,除了自留一部分給自己和嫡長子繼承外,其餘土地都要分給子孫,名義上是對諸侯王的子孫中除謫長子外的其他人施以恩惠,以達到實際上削弱諸侯國勢力的目的。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3、 “分封制”和“推恩令”的本質區別:

    比較“分封制”和“推恩令”,發現兩者很像,都是層層分封,把封國內的土地一層層分下去,越往下分,後分的諸侯封地越少。中山靖王的後代劉備最後無地可分,淪為平民,靠織蓆販屨為生!

    但是兩者又有根本區別,主要有:

    首先,名分上——“推恩令”分封的是“諸侯”,而分封制下的“卿大夫、士”分封的只是“食邑”。

    元狩二年,漢武帝根據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各諸侯王國,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外,要拿出土地分封給其它的子弟,並且分封的是列侯,也就是這些新分封的列侯,在名義上就是比諸侯王等級低一等的侯爵!《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載:“(由於推恩令的實行)齊國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李廣奮鬥一輩子沒有得到的封侯,一個推恩令,就誕生上百個“有名分”的諸侯。

    相比推恩令誕生的那麼多的諸侯,分封制下的“卿大夫和士”就沒那麼好運氣了,他們分封得到的土地,只是他們的“食邑”,土地是你的,土地上的人也是你的,土地上的產出也是你的,就是沒有“諸侯”的名分。比如,孟嘗君的食邑是“薛”,孟嘗君又號“薛公”,但薛公只是表明你是薛這塊土地上的主人,不是“薛侯”!韓魏趙三家分晉後,也不是諸侯,還是卿大夫,只有通過了周王的任命後才是諸侯。田氏代齊以後,也是得到周王的冊封后,才有了諸侯的“名分”。春秋戰國時代,那麼多卿大夫、那麼多家臣、那麼多士,能像韓、魏、趙、田那麼幸運的,廖若辰星!

    其次,主權上——“推恩令”分封的諸侯是“裂土又分國”,而“分封制”下的卿大夫和士是“裂土不分國”。

    “推恩令”的最大殺傷力,是把原來諸侯國的土地一分為多個,並且分出去的都是主權獨立的侯國,和原來的諸侯王國沒有關係。比如齊國一分為七,相當於一國變七國,那麼這六個新諸侯國和原來的齊國是主權平行關係。

    “分封制”下的各卿大夫、家臣、士的食邑雖然他們的主人後代可以繼承,但是沒有獨立主權,依然隸屬於各諸侯國,對各諸侯國君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最後,管理上——“推恩令”分封的諸侯由中央政府管理,而“分封制”下的卿大夫和士的管理仍歸諸侯。

    “推恩令”誕生的諸侯國,其管理許可權全部被漢武帝收歸中央政府,諸侯王只管推恩分土,新誕生的諸侯國的名號由中央政府決定。

    《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序》載:(武帝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名號。

    各諸侯國由所在郡負責管理,且各諸侯國的主要官員都由中央政府任命。並且,為了防止這些小諸侯國坐大,漢武帝還出臺政策,限制各諸侯國參與政治。

    漢武帝《附益之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

    這個法令,事實上把諸侯國變成了“食邑”。

    分封制不管分封多少代,各諸侯國內的卿大夫、士的食邑管理全部由各諸侯國負責,周天子不干預。用現在的行政管理打個比方,現在南京市下轄有11個區,以後不管11個區變成20個區30個區,但南京市的土地面積不會減少;不管多少個區,管理許可權都屬南京市政府。

    4、 結論

    透過以上比較分析,我們清楚知道了,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諸侯的時候,並不是把所有土地都分完,周王室還保有很多的“自留地”,隨著時代的推進,各種王事活動繁多,周天子要褒獎有功之臣,分封新的諸侯,就要從自己的“自留地”中拿出一部分土地分封下去,比如,東周初年,策封秦為諸侯,就把歧豐以西的土地封出去了,這樣越封自留地越少。

    而諸侯內部不管如何分封,都是“肉爛在鍋裡”。新封的卿大夫、士的食邑不管有多大,對外都還是諸侯內部的領土,還是在諸侯主權範圍之內。

    並且隨著東周諸侯之間的兼併和殺伐,活下來的諸侯國土地會越來越多,最後活下來的統一全國,成為新的天子!

  • 4 # 鄭說豫見

    其實都是實力使然,小國可以透過兼併別國成為大國,大國也可能被瓜分成小國。

    就說東周吧,是在鄭國、晉國、虢國的協助下遷到洛陽的,按照規矩王可以直管周圍500裡,但鄭國首先離洛陽就不足500裡,就在王畿範圍之內,虢國也是如此,周國如何做大?

    周國朝政長期被鄭國虢國把持,鄭國反而吞併許多小國逐漸做大,周王對鄭公有意見也無可奈何,鬧翻後鄭公直接甩手不幹。周王想討伐鄭國,帶的小兄弟也不給力,反而被鄭國打敗,以至於成為春秋時代首個霸主,以至於周鄭互相交換質子,周王只是成為名義上的共主了。

    到後來,齊桓公尊王攘夷,周王喜不自持,馬上派使者送上伯的稱號,可以代天子討伐不臣。到晉文公時,周國內亂,在晉文公的幫助下週王復國,為了感謝晉文公,又割讓了黃河之北的周國土地給晉國。為了維持王的地位,在周國之內又封了很多封君,最後無地可封,周王還要暫住在自己分封的公國內,幾無立錐之地。

    其他諸侯之國,主要是生產力的發展,國家透過派遣官員,設立郡縣,可以有效治理大片疆域,隨著戰國時代的幾百年的發展和鬥爭,經過多年的兼併,很多國家消失了,逐漸形成了10個左右的國家,甚至每個諸侯國逗比周國大。但也出現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種大變化,最開始分封的貴族國家,逐漸被富有進取心的權臣所取代,出身平民的人也有機會擔任文臣武將,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誰也不能躺在祖先的功勞薄上世世代代享受下去,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就是王發展不好也會進入歷史的垃圾堆,等到秦國橫掃六國,一切結束了!

  • 5 # 漫漫史路

    關於分封制起源於何時,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但分封制在周朝達到了頂峰。周武王滅商之後,轄地範圍擴大,西至甘肅,東至大海,北至河北,南至長江。那麼該如何統治這麼大的疆域,周武王決定實行分封制。把這些疆域劃分成大小不一的版塊,分封給姬性貴族、功臣和先王的後代(比如堯舜禹的後代),一個地方的封主稱為“諸侯王”。諸侯王再把土地進行分封,這些小的封主稱為“卿大夫”,卿大夫同樣也分封土地,稱為“士”。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構成了西周的統治階級,其餘的平民和奴隸便是被統治階級。

    隨著時間的變遷,周天子名下所能分封的土地越來越少,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僅僅擁有洛陽這一片區域。與此同時,某些諸侯王(比如齊、秦、楚、晉)的封地卻不斷變大,這一切都是因為戰爭兼併或者本來這些諸侯國封國就很大。諸侯國有大有小,比如像曾、蔡、唐國、許等國的國土面積僅僅有一縣之大,有些還沒有一個縣城大。但像晉、齊、楚、秦等國在分封之初國土面積就很大。後來,再加上戰爭兼併,這些國家的地盤還在不斷膨脹。接下來,我們舉幾個例子來具體看一下。

    秦國透過戰爭兼併,國土面積達到340萬平方公里

    秦國建國很晚,但秦國國土面積擴張卻很快。秦國轄地本來在岐山(今陝西寶雞)以西,屬於邊陲之地。秦國擴張的方向主要是向西和向東。公元前7世紀,秦穆公在位期間,秦國滅掉了西方犬戎,向西開闢了國土。

    秦國在戰國時期,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亡等幾代君王的改革,軍隊能力提升,向東侵佔了大量領土。

    透過向東擴張,秦國獲得了巴蜀、楚國、南韓、魏國等土地,一躍成為了戰國最強國。秦國領土擴張的手段主要是戰爭兼併。

    楚國,國土面積本來就很大,佔據長江以南

    除過秦國這種依靠戰爭兼併之外,有些諸侯國在建國之初國土面積就很大,比如楚國。秦國比楚國強大,甚至還戲弄楚國君主楚懷王,但國土面積卻沒有楚國大,楚國這個國家比較特殊,它並不是由周天子分封的,而是自立為諸侯國。公元前四世紀,楚悼王熊疑任用魯吳起變法,楚國聲勢達到鼎盛。國土面積向西延續到陝西,東至大海,北至河南,南到嶺南(今廣東和廣西一帶)。那麼,楚國是建國之初國土面積就很大,後來不斷向外擴張,但之後淪為一個二等諸侯國,連都城都失去了。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因為戰爭兼併土地,並沒有像周天子一樣轄地不斷減少。但有些小的諸侯國,卻在戰爭中被滅國,周天子之後也被秦國所滅。

  • 6 # 西安—豐鎬遺子

    西周以《周禮》治國,周禮的核心就是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設計。西周實行分封制就是其核心,周天子是全國最大的。其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諸侯。諸侯在各自封國內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餘庶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卿大夫。

    隨著西周宗室的越來越多,周天子的王畿越封越小,以至於到了周赧王時期,周赧王成為無領土、無臣民、無城池的三無天子。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一定要維護《周禮》的權威,所以其他諸侯可以征伐攻城奪地,但周天子不能這麼幹,所以周天子地盤越來越小,其他諸侯從春秋五霸變成戰國七雄,周朝滅亡了。

  • 7 # 欲雲談史論今

    周王室之所以會走向沒落,根因之一就在於分封制。長期踐行分封制,周王室能直接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少,導致周王畿實力大大削弱。

    在《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一書中,李峰教授觀察到了一種現象:在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周王室會慷慨地賜予大臣某“土”;但在西周中期以後,周王室更多的是賜予大臣某“田”。從字義而言,“土”的範圍自然要比“田”大得多。從周王室這種封賞的變化就可看出,西周中後期周王室所掌控的土地確實是大大縮減了。

    最後西周走向覆滅,也就成了必然。

    可在歷史進入春秋戰國後,卻很少再有人說哪個諸侯國因分封制而走向衰落,這是為什麼?

    首先,按照分封制與宗法制,周王國內的各個諸侯國也需要逐級向下分封:“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意為:天子建立諸侯國,諸侯設立采邑,卿立側室之官,大夫有貳宗之官,士有徒隸子弟)。因此,本質上各諸侯國也會遭遇與周王室同樣的命運,不會有任何差異。

    從歷史發展的程序來看,也確實是如此。

    著名的案例,就是曲沃代晉:因為晉昭侯將叔叔姬成師分封到曲沃,致使晉國本弱枝強;在曲沃三代人努力之下,花費了六十七年時間最終代晉成功。除晉國外,公室弱而公族強的諸侯國在東周也比比皆是:魯國“三桓”長期把持國政,到春秋晚期時竟然先後驅逐了魯昭公和魯哀公;鄭國“七穆”把持國政後,國君在國內就基本被邊緣化了;宋國的宋戴公之族與宋桓公之族不但把持國政,還經常發起內亂,讓國君長期處於弱勢;齊國公室則在崔杼、慶封、高、欒、鮑、陳等等歷代權臣家族侵蝕下,愈發衰弱,戰國時姜齊還被陳氏所取代……。

    對於春秋時代列國公室走向衰弱的原因,人們往往更關注的是宗法制下公族對公室的掣肘,但卻忽略了宗法制與分封制往往是密不可分。如果沒有分封制賦予公族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的特權,公族勢力又怎麼可能與公室長期抗衡?

    因此,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對諸侯國的侵蝕就與其對周王室的侵蝕一摸一樣,不過是人們忽略了分封制在其中的影響罷了。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曲沃代晉之後,晉國一度崛起而成為東周霸主。但因為晉國公室對分封制改革不徹底,把公室土地全部分給卿大夫,造成了卿族逐漸坐大。在經歷了春秋時代的多次兼併重組後,韓、趙、魏三家最終脫穎而出,成功地瓜分了晉國。

    雖然多數東周諸侯國都深受分封制之害,但也有例外。最早覺察到分封制危害之人,是楚武王熊通。

    公元前741年,在兄長蚡冒過世後,楚武王殺死侄兒篡位成功。此後,楚武王積極對外擴張,並在擴張過程中創立了一項全新的制度——縣制。

    縣制的特點,就是縣尹由國君任命,其職位不能世襲傳承,而且國君擁有絕對任免權。任何一位縣尹失職,國君都能廢黜他,改任其他人。對比分封制下的領主世襲制,就可看出縣制極大地加強了公室的集權。

    自從創立縣制後,歷任楚王都不斷滅國為縣,使得楚國公室實力得到飛速增強。春秋晚期時,在滅了陳國、蔡國、東西不羹之後,楚靈王曾驕傲地向人誇耀道:“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諸侯其畏我乎?”陳、蔡、不羹三地能出千乘之兵,那麼這之前楚國所滅的眾多諸侯國,其徵兵潛力究竟有多大?由此推斷,截止楚靈王執政時,楚國極有可能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兵力達萬乘之國的諸侯國!這就是縣制的巨大威力!

    楚國並非完全廢除了分封制,但是其滅國為縣的做法,卻使得楚國沒有步其他多數諸侯國後塵,公室弱而公族強。楚國情況正好相反,王族勢力太過強大,壟斷了楚國政壇要職,同時施政又過於苛刻,使得楚華人才在國內無用武之地,“楚材晉用”的事件屢屢發生,最終導致了楚國在春秋晚期的沒落。

    但不管如何,楚武王改分封制為縣制的威力,卻當時眾多諸侯國都看到了。所以,在春秋中後期,晉國也開始推行縣制——但基本上是針對非卿族人才的任用,卿族已有采邑的地位已是難以動搖了。

    縣制的出現,可以說是對分封制的一次徹底變革。

    到了戰國時代,時人已清醒地意識到了其巨大威力。著名的商鞅變法,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將楚武王的縣制移植到了秦國,讓秦國日益強大,並最終吞併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因此,說春秋戰國諸侯們的地盤沒有像周天子一樣越分越小的觀點是不確切的:沒有變革分封制的諸侯國,早早地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上;變革過的諸侯國則不斷地吞併周邊弱小諸侯國,地盤不斷擴大。

    這也證明,在叢林法則的春秋時代,唯有對舊有制度改革最徹底的諸侯國,才能生存到最後。

  • 8 # 漩渦鳴人yy

    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是誰啊?那些小霸主咱們可以不用去想,我們就說一下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為什麼突然說到他呢?其實在接下來強國的標準基本上都是按照齊桓公定的標準來辦的,所以說要想找那些諸侯國之所以一直強盛下去的理由,其歸根結底都可以從齊桓公的身上找,也可以從齊桓公制定的那套制度上找!

    我們知道在周王朝時期那個時候比較崇尚分封制度,就是我一大家子兄弟姐妹,我要傳給我自己的嫡長子,但是我不忍心我其他的孩子受罪,所以我就給他一塊封地,然後讓他在自己的這塊封地上面可以吃喝不愁一直養老終生。

    有這麼一代那還說得過去,可是人的數量是按照幾何倍增家的一個人生兩到三個孩子,那這兩到三個孩子又會升六到九個孩子,接著無限地加下去國家,土地越分越少,周王朝他的實力也越來越少,原先的王希千里,甚至於只能夠暫住於別人家,就這種情況之下,還想著自己的兒子過不好日子,還要給自己的兒子分地!

    這種事情在春秋早期的一些小吧主的身上也有體現,畢竟子承父志嗎?這些人原先都是周王朝的一部分,很多人專門就是選擇坑親戚!這種事情也越鬧越大,越鬧越厲害。

    齊桓公這個歷史時期,開始做出改變,齊桓公首先就整個諸侯國內部的實力問題和權力問題展開探討,並且做出一系列規定。

    首先軍隊,我都知道所有的權利之中軍隊的權利是最高的,這也是最優先考慮的等級軍隊,如果管理不好國家就會發生內亂。齊桓公將軍隊分為三個部分,每一個部分1萬人,其中1萬人歸他指揮,剩餘的兩萬人分成兩部分歸兩個大夫指揮。

    這件事情是一件小事情,很多人都沒注意到,但事實上這正是整個齊國內部權力開始發生變化的一個起點!我們看到這個時候,諸侯國家內部從原先的只靠自己的兄弟姐妹,只靠血緣關係開始轉變成什麼開始轉變成我要開始相信手底下的大臣,相信那些貴族此時不再只依靠家族,而是依靠這些貴族大臣共同支撐請你整個國家。

    是一件好事情,我們都知道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面,你們家族很聰明,但也保不齊接下來的孫子輩或者是重孫輩會出現什麼傻子一樣的人物,而其他的家族雖然現在看起來很笨,但是也有可能出現一個聰明的人,在這種情況之下各取所長,各取所需,大家一起抱團取暖,共同維護這個國家不是更好嗎?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齊國的發展蒸蒸日上,而在這之後又發生了一件事情,讓齊國想要分封的事,一下子沒有人再去提,這就是三小亂大國之後,齊桓公的幾個兒子為了爭權奪利,將整個齊國內部搞得烏煙瘴氣。

    也許正是因為這件事情刺激到了齊桓公的繼任者,所以在這之後齊國基本上沒有提過說讓自己的孩子單獨領一塊兒土地出去這種荒唐的事情。

    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齊國為首的很多諸侯大國都不選擇將自己的孩子放出去領,一塊兒土地,而是選擇將他們在朝廷中任職,畢竟在亂世之中,想要維持自己國家的實力,不能夠把自己國家的實力太過於分散。

    很多接下來的公子或者是一些有血緣關係的親戚領到一塊兒土地之後,等到他死了以後,這塊土地還是歸國家所有,不得不說齊桓公起了一個好頭,雖然他本人死相十分慘烈,是被餓死的,而且餓死了以後沒人去收屍體,最後他的屍體的蟲子爬滿了整個宮殿……但不得不說他本人確實開啟了一個時代。

  • 9 # 夢嘗君

    春秋初期,各個諸侯國透過兼併戰爭,領土不斷變化!周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西周政權,為了鞏固新政權,周武王決定在全國實行分封制,在春秋初期,周武王共分封了71個諸侯國,而且姬姓諸侯國就獨佔了53個,而在春秋末期只剩下了齊、楚、秦、燕、趙、魏、韓七雄爭霸,由此可見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透過兼併戰爭,諸侯國的領土面積是一直變化的,有的諸侯國的面積變大了,而有的諸侯國的面積則是縮小或是消失了。

    周天子分封的各個諸侯國只有一定的勤王義務,對於本國內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則完全擁有自主權,但是在諸侯國內再次實行的分封,各個領主往往只是擁有一定的私人武裝,政治、軍事、外交併不獨立。周天子攻滅商朝以後,面對廣袤的領土,創造性的提出了“分封制”,為了穩定各個諸侯國,周天子給了各個諸侯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自主權,使得各個諸侯國能夠因地制宜地發展本國經濟,但是諸侯國在其等地內再進行分封,並沒有給予卿大夫足夠的軍事、經濟、外交權力,甚至在戰國後期出現了“郡縣制”,進一步限制了地方勢力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病源候論中的百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