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光看影
-
2 # 使用者伏瑞端
歷史疑案,不能確定。史書無記載,野史傳述,無法證實。“竹影斧聲,千古之迷”。只能從趙光義對其子侄的迫害去進行猜測。歷朝歷代,統治階層爭權奪利,其殘酷及殘忍,無所不用其極。什麼“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套宗法禮制多被統治者玩弄於股掌間。誰奪權篡位成功,則以“正統”自居,打壓對手,以穩固權位。從這個角度去猜測,去分析,則趙光義弒兄篡位,極有可能。
-
3 # 不想那麼多了
首先說一下個人觀點,本人認為太祖並非趙光義所殺。(一家之言)我是這樣覺得歷史的真相,只有當事人本人知道其他史料都只能作為佐證,那麼我們如何分析這件事呢?我們不妨以偵探的角度去觀察這件事。
好現在探案開始。首先我們來看宋太祖的死最大的受益者是誰?太祖死前最後見的人是誰?太祖死後推出“金匱之盟”一說極利證明其繼位的合法性的又是誰。好了,現在可以把趙光義拉出去槍斃了。哎等等他好像還要當二十幾年皇帝才能死啊。這樣拙劣的一個兇手能治國二十幾年?(幹得還算不錯)好,那我們再來看看著名的千古之謎“斧聲燭影”《宋史》對此事諱莫如深,只簡單的寫了一句“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宋史紀事本末》就有此事的經過: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而這樣看的話。趙光義武力幹掉太祖事實不成立,顯然兇器不在他手裡。那麼毒殺一說呢?他如何投毒?又怎樣避免自己不喝有毒的酒?要知道太祖的武力值並不低。在明知有人投毒自己又手握武器的情況下,像投毒者說"好為之"(好好幹的意思)如果太祖真能這樣深明大義,以德報怨,我都不相信他會搞陳橋兵變。
綜上所述我的觀點是輕視動機與線索注重真實的證據。但願有一天發展的科學能夠讓我們找尋到歷史的真相。
-
4 # 香茗史館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因,乃是一樁歷史疑案,被稱為“燭影斧聲”。由於李壽將此事引入《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致使後世開始出現謀殺之說,並由此引發上千年的爭論,至今沒有明確定論。不過,根據各種資料的記載來看,我認為趙光義殺死兄長的可能性較小。
案發經過:趙匡胤突然駕崩,趙光義成最大嫌疑人北宋開寶九年十月壬午(976年11月14日)夜,宋太祖趙匡胤大病,急召晉王趙光義入宮,摒棄左右之後秘密議事,關於兩人到底商議了什麼,史料並無記載,只說“左右不得聞”。
期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趙光義彷彿有離座退避的動作,片刻之後,又聽到以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並聽到趙匡胤大聲說道“好好做”。(各種史料記載各有不同,但意思大致相似)這也是此事被稱為“燭影斧聲”的原因所在。
當夜,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宋皇后得知訊息之後,讓王繼恩去請秦王趙德芳前來,但王繼恩離宮之後,卻徑直來到晉王府,將趙光義請入宮中。宋皇后見來人不是趙德芳而是趙光義,吃驚之下連忙對趙光義說道,“我母子性命,全託付給官家了”。(注:宋朝稱皇帝為“官家”)
△宋皇后
趙光義哭著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趙光義繼承皇位,史稱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由於趙匡胤與趙光義議事時奇怪的現象,再加上趙光義成為了此事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如果趙匡胤不是自然死亡,那麼趙光義無疑便成為了最為可疑的嫌疑人。
趙光義已是皇位的實際繼承人,因而並沒有作案動機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逐與宋太祖趙匡胤、宰相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即太祖百年之後由其弟趙光義繼位,再由趙光義傳給趙光美,最後由趙光美傳給趙德昭(宋太祖長子)。(亦有說趙匡胤傳趙光義,再由趙光義傳趙德昭)
△杜太后影視形象
因當時北宋尚未完成統一,且當時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10歲)和趙德芳(2歲)年紀尚幼,為了防止主少國疑的悲劇再度上演,因而當時立下“金匱之盟”的可能性極大,而從史料記載來看,關於這個盟約是否存在的爭議的確較小,爭議較大的地方在於到底是三傳還是二傳。
開寶六年(973年)8月,一直主張父死子繼,反對趙光義繼位的宰相趙普被罷相,同年9月,時任開封府尹的趙光義被封為晉王,而“親王+京尹”乃是五代十國以來皇儲的標配。趙光義不僅完全符合當時的皇儲身份,而且大權在握,常年參與朝中事務,而當時的趙德昭和趙德芳不過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且從未參與朝政。如此判斷,趙光義極有可能是趙匡胤選定的既定繼承人。
△趙光義“親王+京尹”的身份是儲君標配
可以說,趙光義雖未被明確立為儲君,但卻已經具備成為儲君的所有條件,且已經廣為人知。而從趙光義獲得“親王+京尹”的儲君身份,一直到趙匡胤去世之前,趙匡胤並沒有改立儲君的意圖,因此趙光義並無作案動機。相反,得知趙匡胤駕崩之後,宋皇后要求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的舉動反而更為可疑。
趙光義到底有沒有作案時間,目前仍有爭議這是該事件目前爭議最大的地方,而要分析趙光義有沒有作案時間,關鍵點在於趙匡胤駕崩之時,趙光義到底有沒有在宮中。然而,從各種史料的記載來看,這個爭議難有定論。
△趙匡胤影視形象
1、有作案時間。北宋仁宗時期的僧人文瑩在《續湘山野錄》中,有“是夕,太宗留宿禁內”的記載。如果這個記載為真,那麼便可以證明趙光義當夜是留宿在宮中的,因此趙光義是有作案時間的。而蔡東藩的《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的《宋宮十八朝演義》這兩部野史小說都沿襲了此種說法。
2、沒有作案時間。司馬光的《涑水紀聞》則明確記載,趙光義當時並不在宮中,而是宋皇后要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時,王繼恩才跑去告知了趙光義,並請其從速入宮。且趙光義聽到訊息後的表現是“王大驚,猶豫不敢行”,可見對於趙匡胤的去世完全沒有準備。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那麼可以證明趙光義當時並不在宮中,自然也就沒了作案時間。畢沅的《續資治通鑑》,以及《四庫全書》《宋論》同樣力主這一說法。
△趙光義影視形象
而在《宋史紀事本末》中,對於趙光義是否在宮中則沒有記載,只記載了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兩人秘密議事,之後趙匡胤駕崩之事。《宋史·太祖本紀》更是隻簡單記載了趙匡胤駕崩的時間,其餘沒有提到一個字。
趙光義殺趙匡胤之事疑點重重,其實並不可信自從謀殺說形成以來,雖然各種版本的故事將此事描寫的繪聲繪色,但仔細分析便不難發現其中的疑點:
△趙光義極可能事後才透過王繼恩得知訊息
1、趙光義當夜不該留宿宮中。根據司馬光和李壽等史學家的考證,宋朝的宮廷制度規定,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閣的皇子之外,其他男子是不允許夜宿皇宮的,極有可能是事後透過王繼恩才得知的訊息。因此,趙光義當夜根本不可能留宿宮中,自然也就沒有了作案時間。
2、趙匡胤為何單獨召見趙光義。雖然無從得知趙匡胤當夜召見趙光義的原因,也無從得知兩人具體的談話內容,但從透露出來的隻字片語來看,病重的趙匡胤似乎是在交代後事,讓趙光義“好好做”。如果趙光義不是趙匡胤中意的繼承人,那麼此後必然會再度召見趙德昭或者趙德芳。而且,趙德昭和趙德芳從未直接參與朝政,如果趙匡胤要傳位兩人,豈能不召見顧命大臣行託孤之事?
△趙匡胤從未對兒子進行培養
3、趙匡胤始終沒有培養兒子。如果說當時定下“金匱之盟”乃是因兒子太過年幼,為了防止主少國疑。然而到開寶九年(976年)時,趙德昭已經26歲,趙德芳也已經18歲,如果趙匡胤想要更換繼承人,怎麼可能不提前培養兒子,打壓趙光義,甚至為兒子建立起足夠的勢力,以確保其能順利繼位?歷史並非沒有留給他時間,可直到趙匡胤駕崩之時,趙德昭和趙德芳不僅從來沒有獲取實權,從未參與朝政,甚至沒有一個朝中大臣支援,這豈是趙匡胤這樣的雄主所能犯的低階失誤?
綜上所述,各種證據表明,趙光義極有可能是趙匡胤欽定的繼承人,正因有“金匱之盟”的存在,趙匡胤才始終沒有立太子,且未對兒子進行培養。因此我更傾向於趙匡胤是自然死亡,而並非趙光義所殺。
-
5 # 等風來了嗎
按照我的理解,趙光義應該沒有殺了趙匡胤。現今沒有任何正史指認趙光義是殺兄兇手,都是野史說得天花亂墜,說什麼“燭光斧影”等等都是他們所臆測而已。我認為不是趙光義殺的有兩點理由,第一,按照當時環境,趙光義要是真的殺了趙匡胤,估計很難善後,畢竟跟隨著趙匡胤陳橋兵變的許多大將還在,趙光義沒有力壓他們的能力,並且當時趙匡胤還有一個弟弟趙光美,也是手握實權,如果他們作起亂來,依照趙光義的軍事水平,還不一定搞得定。第二,“靖康之變”之後,趙匡胤的後代,趙構當上了皇帝,真是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如果趙光義的皇位是因為殺兄獲得的,他怎麼可能會讓趙匡胤的血脈流傳下來,具體操作參考唐太宗,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可是把李元吉李建成全家都殺光光,斬草不留根,以絕後患。並且趙構登基後,並沒有清洗趙光義的後代,你想,如果你的祖宗被謀害了,並且當烏龜當了上百年,你能忍?所以我個人認為,“燭光斧影”純粹是後人為了聳人視聽的陰謀論而已!
-
6 # 燕山史話
1、有關趙匡胤死因的“濁影斧聲”已與傳國玉璽和氏璧下落、武則天無字碑之謎、建文帝下落之謎成為中國歷史四大奇案。倘若按照古人記載與趙光義繼位後的行動來看,趙匡胤大機率為其弟趙光義所殺。其分析如下:
2、一是正史與野史記載的印證。
正史記載語焉不詳,耐人尋味,似乎隱瞞著什麼。《宋史·太祖本紀》中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至於死因,壓根沒提。而在《宋史·太宗本紀》中記載“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九個字,正史是官方修史,對於哥哥死後弟弟繼位這種歷史特殊事件,為什麼不提具體情況,真相只有一個——怕被殺人滅口。
野史中文瑩的記載《湘山野錄》“濁影斧聲”的印證。中寫道趙匡胤死前一晚,天氣極寒,他跟趙光義飲酒,兄弟倆一直喝到深夜,期間還用斧剷雪,本不該留宿內廷的趙光義卻廝守在皇帝身邊。當夜,趙匡胤發出莫名其妙的呼喊聲,然後就傳出了他的死訊。這就是“濁影斧聲”的由來。
二是趙光即位後的所做所為疑點頗多。
趙光義即位後,親自主持編修《太祖實錄》並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內容。而《太祖實錄》中忽然冒出了所謂“金匱預盟”,說是杜太后病危前,把趙匡胤和丞相趙普叫到床前,留下一份匪夷所思的“遺囑。第一次編修《太祖實錄》的時候,居然對“金匱預盟”這件重大事件未作絲毫記載。《宋史》裡的“金匱預盟”也是後來才加進去的。
迫不及待地更改年號,行為反常,妄想早日擺脫趙匡胤的影子。一般來說,先帝去世,新君一般繼續沿用舊有年號,直到第二年才啟用新紀元。但趙光義剛即位,就將僅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趙光義反常的舉動只能說明心虛。這種出乎常規的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開批評。
將“金匱預盟”所能覆蓋的接班人挨個消滅。“金匱預盟”的核心思想是“兄終弟及”。趙光義為防止這個遺囑再次生效,他將弟弟趙廷美貶到房州,38歲時抑鬱而終;趙德昭被逼自殺,終年30歲;趙德芳暴病而死,年僅 23歲,三人均不得善終。
3、綜上,倘若按照文獻記載和趙光義即位後的舉動來看,他疑點頗多,嫌疑最大。但定罪需要講證據,“疑罪從有”容易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我們後人看待這段歷史,只能寄託於更多文物和古籍的發現,也有可能,這個謎團將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永遠。
參考文獻:《“濁影斧聲”與宋太祖之死》 王瑞來
《從“濁影斧聲”談趙匡胤之死》 任崇嶽
《中國歷史四大奇案之斧聲濁影之謎》 劉亞賢
《趙匡胤的神秘死亡》 張繼合
-
7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我寫過一篇《奪取孤兒寡母江山,死於燭影斧聲疑案,子孫180多年後再承帝系》,其中提到了趙匡胤的死因,現節錄如下,僅作參考而已:
一切,還得從五代十國時期說起。
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威發動兵變,向南攻破開封,推翻後漢。
次年(951),郭威建立後周,年號廣順。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後周世宗柴榮登基為帝。
顯德六年(959),柴榮病死,繼位的後周恭帝柴宗訓年僅7歲,政局不穩。於是,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禁軍高階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掌握了軍權。
顯德七年(960)農曆正月初一日,忽傳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後周,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問計於宰相範質。範質暗思,朝中大將,唯有趙匡胤可以解危救難。誰料,在委任趙匡胤時,他卻推託兵少將寡,不能出戰。於是,範質只得委趙匡胤以大權,趙匡胤遂可調動全國兵馬。
趙匡胤統軍北上,行至陳橋驛,他與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將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其為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
隨後,趙匡胤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等開城迎接,並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位,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改元建隆(960~963)。
隨即,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被趙匡胤授以節度使位號。
趙匡胤在取得天下之後,其弟也得了要職:
三弟趙光義(本名趙匡義,後因避趙匡胤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被任命為殿前都虞侯;
四弟趙光美(為避趙匡胤諱,改名光美;趙光義繼位後,又避其諱,改名廷美。)被任命為嘉州防禦使。
據說,趙匡胤天性友愛,對自己的同胞非常友好。
有一次,趙光義生病,需要艾灸,趙匡胤親自為其弟灼艾。艾灸時,趙光義覺得有點疼,趙匡胤還親自試了試。
趙匡胤常常對左右侍從之臣說:
“光義龍行虎步,將來必然會成為太平天子。”
建隆二年(961),趙匡胤的母親、皇太后杜氏病情危急。她讓趙匡胤懲周世宗立幼子為帝之弊,說是趙匡胤身後,應當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趙光義傳給趙光美、再由趙光美傳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
趙匡胤對母親十分孝順,回答道:
“謹受教。”
當時,趙匡胤還命令趙普按照太后的命令,擬定了相關事項的詔書,並將詔書藏在金匱之中。此即所謂的“金匱之盟”。
開寶六年(973),趙匡胤封其弟趙光義為晉王,位在宰相之上;封其弟趙光美兼侍中;封其子趙德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趙匡胤很愛護趙光義,曾多次臨幸其弟的府第,對其弟恩禮優厚。
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兄弟二人共宿宮中。
當晚,入夜以後,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二人獨處,所在空虛無人。
趙匡胤的侍從左右不在皇帝身邊,他們在遠處隱隱看見紅燭光照之下,人影搖晃。似乎,晉王趙光義當時曾離開坐席,他好像有退讓閃避的動作。
緊接著,就遠遠看見趙匡胤用柱斧(用水晶制的小斧。一般為朝官所用。)戳地,並大聲對趙光義說是:
“好自為之。”
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
二十一日,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宮闈事密,外面的人沒有辦法猜測其中的真實情況。但是,聯想到權力爭奪,朝廷內外,遂對十九日夜間的“燭影斧聲”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趙光義即位之後,封其弟趙光美為齊王;封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為武功郡王;並下降詔令,趙廷美與趙德昭朝會時,班位在宰相之上;還任命趙匡胤之子趙德芳為興元尹。
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趙光義先派大將潘美等人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二月,趙光義率軍親征,擊退遼國援兵,滅掉北漢。至此,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的混戰局面終於結束,再次在形式上實現了一統全國。五月,不顧眾臣反對,趁伐取北漢之勢,趙光義從太原出發,展開北伐,還一度收復河北易州和涿州。
趙光義此次親征,趙德昭隨行。
其間,有一次,夜間,軍中發生驚擾,眾人都找不到趙光義,遂有人謀劃,準備立趙德昭為帝。
聽到這件事情之後,趙光義非常不高興。
當日,在圍攻燕京時,趙光義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乘驢車倉惶撤離,失敗回師。
回來之後,因為軍中謀立趙德昭一事,趙光義對太原之戰中將士們立下的功勞未予行賞。當趙德昭建議應該對太原戰績行賞時,趙光義大怒,道是:
“等到你當了皇帝,你自己來封賞,到時行賞也不遲!”
趙德昭退出之後,一則氣憤、二則膽寒,遂自刎身亡,時年29歲。
隨後,趙匡胤在世的另外一個兒子趙德芳也在太平興國六年(981)病逝,時年23歲。
趙匡胤公有四子,先有兩子早夭、又有一子自殺、還有一子早逝,至此,趙匡胤的兒子全都死光了。
如此一來,杜太后“金匱之盟”中,可以繼任趙光義大位的齊王趙光美心裡十分不安。
此時,正好有人上告,說是趙光美想要作亂。於是,趙光義便把趙光美貶斥為涪陵縣公,並在房州(今屬湖北)安置,還派人時時監視他的行蹤。
當初,想到傳位問題時,趙光義曾經問及趙普,說是:接下來,改如何處理“金匱之盟”?
對此,趙普的回答是:
“先皇已經誤了陛下,陛下豈能再誤呢?”
於是,趙光美便沒有了榮登大位的機會,在擔憂驚悸之中,他最後死在了房州,時年38歲。
至道三年(997),趙光義駕崩於萬歲殿,時年59歲,在位22年。
隨即,趙光義的第三子、皇太子趙恆登基,是為宋真宗。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8 # 王二的2020
我是回望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一個共性,特別是在讀到歷史重大人物的時候,腦海中往往會有這樣幾個困惑:
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當時記錄的是誰呢?難道他就一定沒有作假嗎?面對這些疑問,我們其實是沒有太大能力去辨別的,唯一能做的是:廣泛看史料,儘量相信歷史學界的泰山北斗,比如司馬遷,司馬光等
他們德高望重,應該不會撒謊和違背自己的道德底線,僅此而已
面對正史和野史,肯定相信正史
面對名人和平民,肯定相信名人
趙匡胤今天,我就大家探討下宋初歷史,圍繞在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之間比較有爭議的“燭影斧聲”
“燭影斧聲”,從字中拆解來看,是有蠟燭和斧子的,也正是此番解讀,後來一些武俠電影電視劇也有一番自圓其說的邏輯:
趙光義覬覦皇位已久,趙匡胤為了防患於未然,在枕頭下面放了一把斧子,最後兩兄弟起了爭執
弟弟呢是幹不過哥哥趙匡胤的,但趙匡胤比較仁慈,沒有殺他,誰知弟弟比較殘忍,直接奪了斧子,一斧子把趙匡胤殺了
燭影斧聲以至於從“燭影斧聲”轉變為“斧光殘影”(有些古代俠客刀光殘影的趕腳)
甚至真的出現了“太宗斧劈太祖”的事件,新加坡電視劇《絕代雙雄》真的就一斧子劈下去了,一地的血
對於趙匡胤的死,後世的理解基本上是偏向於以下這種觀點
“趙光義弒兄篡位”
清代以後!代表作品有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是不嚴肅的演義小說
趙匡胤故事呢,的確也是引用了《續湘山野錄》了這個事情,說的是趙匡胤和趙光義弟兄倆喝酒,期間:
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但字裡行間中,根本沒有殺人的動作,再說,這個柱斧,又叫“柱拂子”,類似於武俠片中公公們常用的拂塵,用這個砍人,是不是有些騙三歲小孩呀
北宋王朝後來不知怎麼就衍變成了趙光義殺兄篡位(可能跟趙光義之前,逼死南唐後主李煜有關),想象力有些豐富
這也就罷了,李燾在引用了《續湘山野錄》這份材料的時候,有註明存疑的,有標註
第一點,是道士語言有點玄幻色彩不可信;
第二點,太祖駕崩當夜,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也被併入《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而《涑水紀聞》中,趙廣義是沒有和太祖飲酒一說的
最後,李燾用了這樣一句話形容此事件:
太祖英武,其達生知命,蓋有如此者
意思就是,太祖老人家英明神武,知道生命就是這般無常,打哈哈就過去了
所以,從這些材料來看,“趙光義弒兄篡位”在是站不住腳的,或者說是幾無可能的
回覆列表
《宋史·本紀第三 太祖三》有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續資治通鑑·卷第八》裡說【冬,十月,帝不豫。壬子,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籙醮。是夕,帝召晉王入對,夜分乃退。癸丑,帝崩於萬歲殿。時夜四鼓,皇后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甲寅,晉王即皇帝位,群臣謁見萬歲殿之東楹,號慟殞絕。】
《宋史紀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宋史》裡記載的比較簡單,癸丑日晚上,趙匡胤死在萬歲殿中;
《續資治通鑑》說壬子日趙匡胤召晉王入對,很晚才走,到了第二天也就是癸丑日,趙匡胤就死了,然後皇后讓王繼恩去召趙德芳,但王繼恩知道趙匡胤要傳位趙光義,所以就沒有召趙德芳,而是直接找了晉王趙光義,所以趙光義順利即位;
《宋史紀事本末》意思差不多和《續資治通鑑》一樣,但有一處“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這個就是“燭影斧聲”的來歷了。
那根據《宋史紀事本末》這個來看,趙匡胤真的是發現了什麼用斧子砍趙光義嗎?所以趙光義即位是不合法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但所謂的“柱斧”根本就不是斧子,而是古代用以撣拭塵埃和驅趕蚊蠅的器具罷了。《宋會要》明確說了柱斧“未嘗有以斧形者”。 大約斧與拂同音,所以,柱斧極有可能是因對柱拂子的訛稱而形成的名稱,而柱拂子就是拂塵。所以,根本也就沒有趙匡胤用斧子砍趙光義的事情。
其次,趙匡胤死後,皇后讓王繼恩去召趙德芳,可以看到皇后是想讓趙德芳即位的,但王繼恩卻知道趙匡胤要傳位給趙光義直接找了趙光義。這裡如果說趙匡胤是要傳位給趙德芳,這個說法也是不合理的。因為趙德芳並不是趙匡胤長子,如果要傳給兒子也是傳給嫡長子趙德昭,而不是廢長立幼。加上當時的趙德芳年僅18歲,從未參與過朝中政務,職位也僅僅就是個掛名的“貴州防禦使”,而且還是個庶子(其生母不詳),所以趙匡胤這樣比較賢明的開國君主應該也不會犯這樣的失誤。
此外,宋史有載【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太宗嘗病亟,帝往視之,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灸。每對近臣言:“太宗龍行虎步,生時有異,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雲。”】,這裡也說明了,傳位給趙光義是受命杜太后。還有一個原因,儘管當時宋朝已建立,當國家的強敵還有很多,只有傳位給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趙光義才能夠讓大宋的江山更加穩固。
因此,歷代正史《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續資治通鑑》《四庫全書》等,甚至文人筆記《宋論》等都沒有懷疑過宋太宗繼位的合法性,而且不認為是宋太宗弒殺了自己的兄長。所謂的斧聲燭影不過是後代文人,在完全不瞭解何為“柱斧”的情況下而妄自揣度,而想象出來的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