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雄風投資
-
2 # 譚浩俊
這個問題,可以這樣來理解,金融危機很有可能是貨幣超髮帶來的,金融危機會帶來貨幣的超發,金融危機也能讓超發的貨幣變成無形。
眾所周知,此次的全球金融危機,是從美國的次貸危機開始的。美國為什麼會發生次貸危機,是因為美國的房產被泡沫化了,當泡沫發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風險,最後演變成危機。日本的金融危機,也是因為房產泡沫化。
那麼,為什麼次貸會演變成泡沫、演變成風險呢?原因就在於,資金的槓桿化,亦即金融機構為了賺取暴利,無節制地給貸款主體加槓桿,從1倍、2倍,加到10倍、20倍,甚至更多,自然,風險就會越來越大。一旦資金鍊斷裂,風險也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美華人喜歡貸款買房,買房的資金又是槓桿率極高,豈能不發生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為何又能轉化成全球金融危機呢?這裡有個背景,那就是在次貸危機發生前的這些年,很多國家都在過度發展金融,都在給金融加槓桿,都忽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美國又是全球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的影響力又非常大。美國在發生了次貸危機後,必然會透過不同方式把危機轉嫁給其他國家。讓金融危機爆發,當然是最佳的轉移方式了。所以,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後,美國政府並沒有採取積極的救治措施,而是任其發展、任其蔓延、任其擴散。表面上,也有雷曼兄弟、美林等出現風險,甚至破產,但對美國金融整體而言,則是利遠大於弊。美國能夠率先復甦,也主要源於這個方面的因素。
而一旦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為了應對危機,各國還會進一步加大貨幣發行力度,造成貨幣進一步超發。直到危機風險全面釋放,才會由各國、尤其是風險較大的國家慢慢吸收。這也是為什麼危機總是來得那麼突然,度過危機需要那麼長時間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總體上講,金融危機是會對超發的貨幣予以消化的,但消化的過程也是極其痛苦,代價極其慘重的。特別是企業和居民,會在買單過程中遭受極大的利益損失。不讓風險爆發,才是維護企業和居民利益最有效的辦法。
-
3 # 寧遠智慧
金融危機的確會吞噬超發的貨幣。可是這樣說並不準確。因為金融危機是人為製造的,大量被吞噬的貨幣並非消失了,而是集中到了少數財團的手裡。所以,金融危機實則上,就是一起起割韭菜、剪羊毛的遊戲。因此,金融危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
-
4 # 雲無相22974309
金融危機是消滅過剩商品,而不是吞噬貨幣。
貨幣本身沒價值,是商品流通中間橋樑,評估雙方商品的價值,然後透過貨幣的數字是表現出來價格交易。
貨幣也是社會信用與相互信任承載工具。貨幣發行流通是國家信用,信譽的體現。國與國之間的貨幣交換匯率,是代表著國家綜合實力之間的差異化。
貨幣總量代表經濟總量,商品總量。貨幣是衡量商品價值用價格表示,那麼貨幣總量背後是商品總量,商品增加,貨幣也要對應增加,才能方便交易。
貨幣也是對國家社會一種預測,隨事件與影響變化,對未來發展價值觀預測。商品變化,人們信心,國家態度………
金融危機中,本質是生產過剩,與消費乏力,債務無法償還………市場追求貨幣,而貨幣總量無法提供增長。通俗話說就是差錢。78年到現在,每次危機不是差錢鬧的。貨幣充裕的情況下,經濟反而騰飛。所以說金融危機它的實質表現是差錢,而且商品數量是處於一種過剩的狀況之下。
商品數量之所以過剩,是因為其在價格上的一種體現所造成的。這裡頭包含著國家的稅收制度,生產者所想獲得的利潤。原始的投入。國家對於貨幣價值的管控。市場追尋貨幣的衝動………種種措施與因素,商品的價格無法下滑。商品價格無法下滑之時,貨幣的價值反而被無限性的拉高了。但受限於投放貨幣的總量。因為這後面要有政府的信用去背書的。任何一個政府都會對這方面市謹小細微。投入貨幣總量增長十分之有限。而市場的商品價格就是為了追尋貨幣而制定的。從而市場缺乏貨幣。商品總量又不斷增長,價格下滑不是很大。市場可流通貨幣總量是增長了,還是下滑了。
銀行放貸更是加劇市場狂潮,到期利率要支付貨幣量增長多少。市場交付銀行的一定貨幣量以後,同樣也減少了在市場流通的貨幣量。市場對於貨幣的需求,更加性的渴望了。
但又為保障貨幣價值,避免密西西比股票重現,投放貨幣總量嚴控。加劇市場貨幣交易的缺乏,危機自然發生。表面上是各種各樣的問題,實際上是缺錢的表現。
金融危機最大的貢獻,是消滅了過剩的商品。讓貨幣的價值重新性的樹立與建立。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減稅,與貨幣寬鬆量化。08年的貨幣寬鬆。都讓各自國家迅速陷的走出了危機的陰影。因為市場不缺錢了。
18年的美國減稅以及對商品的價格打擊。其本質是就是那貨幣的價值重新迴歸合理性。讓商品價格,價值下滑。從而確保貨幣的價值的回升。市場不再缺乏貨幣。
-
5 # 腦洞經濟學
金融危機是超發貨幣造成的,它吞噬的不是超發貨幣,而是真實財富。
超發貨幣是怎麼製造金融危機的呢?
首先,在超發貨幣的激勵下,一些企業拿到了低息的資金,盲目投資,這個時候,經濟一片繁榮。泡沫中大家很開心。參考1997年之前的東南亞,以及2008年之前的世界經濟。
但是,超發貨幣其實用用虛假信用在扭曲經濟結構,使得真實信用受到擠壓。經濟結構的錯誤表現在什麼方面呢?往往是鋼鐵、能源、礦產、重機械等行業開始擴張,擠佔了其他行業的資源,用於基建等方面。
然而,隨著這種虛假的“繁榮”的推進,這種錯誤的經濟結構必然得到清算。因為,其他行業的人由於資源被搶走,效率降低,收入下降,買不起擴張行業的產品,於是很多產品表現為“過剩”,其實不是真的過剩,而是投資錯誤。錯誤的投資虧本,倒閉,經濟陷入蕭條。參考1997年之後的東南亞,以及2008年之後的世界經濟。
此時如果停止超發貨幣,市場經過調整後,資源重新配置,慢慢會走出蕭條,走向復甦,然後繼續繁榮。所以,一個經典的商業週期包括“繁榮-衰退-蕭條-復甦”的過程。
但是,現在很多國家在經濟剛衰退時就喜歡以更大的超發貨幣來刺激經濟,使得市場沒有經歷調整期,就再度走向虛假繁榮。看起來,凱恩斯主義奏效了。
但其實,每一輪刺激,繁榮的程度是不斷降低的,直至最後沒有了繁榮期,經濟一直是半死不活的狀態。可以說,目前世界上信奉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全部是這個表現。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凱恩斯主義成功地調控了經濟週期,實際上,他們是成功地葬送了繁榮。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如果判斷一個經濟體還經得起刺激,會出現虛假的泡沫繁榮,可以投機賺一筆,比如買房。但是一定要及早退出,否則會比較慘。千萬別用太高槓杆,因為退出時機沒把握好的話,高槓杆會很致命。
您認為呢?
-
6 #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金融危機的本質就是生產過剩、負債過高帶來的流動性危機,通俗的理解可以比作人的身體疾病,屬於經濟正常執行的 規律,並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經濟的發展規律本著復甦--繁榮--過熱--蕭條的週期規律,週而復始,往復迴圈,只是時間的跨度有所不同而已,類似1987---1997--2008年的十年一遇的週期規律,本質上是在修正經濟不良因素,就像人過於勞累會得病一樣,其實本質上就是說明經濟迴圈出現問題,就要開始修正了。
從經濟學角度看,金融危機本質上是對資產負債表的修正,過於資產龐大、負債過高的不良因素進行效率調整,與此過程,帶來了資產價格的急劇暴跌,樓市、匯市、股市都會暴跌,資產價格泡沫蒸發,目的是調整過剩的供給與無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也導致了貨幣的縮水現象,畢竟原來價值100元的資產暴跌後現在只能換回來幾十元的貨幣,所以一定程度上消滅了超發的貨幣,雖然這個說法並不是很科學,但是表象上如此。
嚴格意義上說金融危機是消滅了過剩的商品,調整了供求關係的均衡性,為下一個經濟週期的騰飛做好了基礎準備。
-
7 # 家族財富密碼
金融危機的確可依吞噬掉大量的超發貨幣。
表現在:股市指數下滑,房地產價格回落、投資品貶值。。。
但是出現一個悖論:超發的貨幣大多在富裕階層手中,為什麼在金融危機時感受最深的確是貧困階層?原因是:一旦貨幣超發,流入市場,它就與實際貨幣混在一起。也就是說,雖然超發的貨幣流向了富裕階層,但是實際購買力的貶值是全社會一起分擔的。這就相當於一盆水,原本正好是滿的,又倒了一盆進去,流出來的會是剛剛多倒進去的水嗎??必須不是!原來盆裡的水和新注入的水都會有流失。
而且這一部分流失掉的貨幣,對於貧困階層,痛感最深,主要是由於本身持有的資產就少。就拿流失的水來說,都流失了等量的水,富人佔總資產的比例勢必要小。所以,他們抗風險能力就強。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機不僅是金融業的危機,更是實業的危機。會帶來大量工人的失業、企業的破產、產品的滯銷,社會經濟的倒退。
所以,不僅是超發的貨幣被吞噬了,實際的貨幣也被部分吞噬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害怕金融危機,人人難逃劫難,經濟繁榮時,富人階層獲得的財富比例最多,窮人也跟著有湯喝;經濟衰退時,首當其衝、影響最大的卻是中產階級和窮人們。
-
8 # 陳思進
金融危機,在我學過的金融教科書上定義非常清晰簡潔:A financial crisis is any of a broad variety of situations in which some financial assets suddenly lose a large part of their nominal value。即,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週期的惡化。也就是說,資產價格大跌。
另外,正好在回答《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是如何發生的?》(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76526175118557447/)中提到,金融危機是指貨幣與資本的執行中出現了某種持續性的矛盾,上次次貸危機引發了08年的“金融海嘯”就是最典型的金融危機,其根本原因在於資本市場的貨幣信用透過金融衍生工具被無限放大,在較長的時期內帶來了貨幣信用供給與支付能力間的巨大缺口(如那65萬億美元的 CDS),最後嚴重偏離了現實產品市場對信用的有限需求。
用大白話來說,金融危機就是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
因此,嚴格而言,雖然金融危機並非是用來吞噬超發貨幣的,不過,從某個角度而言,金融危機的確會吞噬部分(或很大部分)之前超發貨幣,即紙面富貴縮水。
-
9 # 富時投資
不是,貨幣超發是不可逆行為,央行發行的貨幣是無法回收的。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你老闆給你發工資又往回要,你願意給麼?
金融危機是經濟危機的一種。你可以記住一點,所有的經濟危機都是社會資本的集中投機引起的。
如果你回顧一下近些年來的危機歷史,就不難發現這個特徵:1990年日本房地產崩盤;2007年亞洲金融危機(也叫匯率危機);2000年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破滅;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等等。
這一切危機的直接原因,都是資本集中投機驅動下,資產價格遠遠高於資產價值,引起的價格迴歸價值的過程,由於這個迴歸過程時間太短,所以震盪劇烈。我們把這個過程稱之為“經濟危機”。而由於現在所有的社會資產都可以“金融化”,所以我們也稱之為“金融危機”。
需要說明的是,貨幣超發確實是引發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它從側面為投機需求提供了資金支援,但它不是唯一原因。
-
10 # 胡楨浩
貨幣的創生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基礎貨幣,即央行以自有的可信資產為基礎,所發行的可流通憑證即貨幣,在會計方面對應於央行的負債。另一種是信用派生貨幣,即銀行得到存款(對客戶負債),進行貸款發放(形成銀行資產),由於貸款仍進入銀行系統,再次變成企業(流動資金)或個人存款(薪資收入),因此會迴圈放貸,從而產生貨幣乘數效應。如果沒有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存貸比和存款準備金等要求,銀行就可以透過貸款活動創造無限的流動性,這個過程被稱為信用派生貨幣的過程。
在現實當中,銀行在信用擴張過程中賺取息差,當然希望貨幣乘數越高越好。但經濟活動存在時間週期性,在經濟越過頂峰向下時,資產端的風險會急劇擴大,使得信用擴張無法持續,而信用收縮會導致銀行資產端風險進一步擴大,進而進入螺旋收縮狀態,並最終導致銀行負債端即客戶存款的損失。一般這個過程總是隨著經濟週期而反覆發生,其最終結果就是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在西方國家以銀行和企業大批倒閉來體現,常常使得大批銀行客戶血本無歸,經濟活動陷於蕭條,其本質是大規模的信用違約,具有社會破壞性。
即使央行沒有超發基礎貨幣,貨幣總量(一般看M2)仍可能因為銀行信用擴張而氾濫成災。中國央行的基礎貨幣發行,其主要資產是外匯約3萬億美元,按當前匯率計算,價值超過20萬億人民幣,加上其他資產如黃金、MLF等,總量也就30萬億左右,但貨幣乘數超過5,是M2超發的主因。如果央行外匯資產流失,則人民幣要麼變成注水豬肉(那就變成委內瑞拉式惡性通脹),要麼對外貶值(容易引起輸入性通脹),要麼被動去槓桿(容易引發金融危機)。
被動去槓桿,往往是導致金融危機的主因。金融危機時期,隨著企業大批倒閉,銀行貸款資產被動歸零,最終導致銀行倒閉,銀行資產負債表清零,這時信用擴張走向信用收縮,更多資產如房地產、股票崩潰,進一步加劇危機。在這個過程中,以金融信用為基礎的貨幣超發被動縮減,M2斷崖式下跌,直至再平衡。因此,金融危機不是主動收回超發貨幣,而是強制性被動通縮,或可稱為被動去槓桿,其結果基本是悲劇性的。
回覆列表
金融危機與貨幣的關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學規律,在此與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的專業答案:
一,金融危機的規律。
全球經濟每隔10年,就會爆發一次金融危機或者經濟危機,在1998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在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2018年,對全球經濟和各個國家都是一個挑戰和考驗,是否會發生金融危機,我們還需要半年的時間觀察和檢驗。
二,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
每一次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都是金融系統出現問題,引發債務危機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因此,金融危機與貨幣有著緊密的聯絡,當貨幣不斷超發的時候,債務和槓槓率就會不斷增加,導致資產泡沫,最終引發金融危機。
三,金融危機消滅資產。
金融危機,沒有消滅貨幣,也無法消滅貨幣,因為貨幣已經進入資產之中,所以每次金融危機都會消滅資產,導致資產的大幅縮水,也是間接的減少貨幣。但是,每次金融危機的時候,都是貨幣緊縮的情況,也會降低貨幣的超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