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給孩子新買的球鞋,因為和“小霸王”的鞋一樣,被狠狠踩髒,孩子很鬱悶。據說“小霸王”的爺爺和父親都比較有勢力,屬於校園不敢惹的人物。而這種事情求助老師,會被認為小題大做。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我會選擇認慫躲著走,畢竟,和社會資源豐富的人硬懟,先吃虧的是自己。孩子在讀高中,有什麼辦法開解孩子麼?
5
回覆列表
  • 1 # 我是杜佩玉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不知是真是假。

    兩個人鬧到縣衙裡面,只是爭論一個問題,那就是三七二十一還是三七二十四?而相關的最終判斷是,三七二十四的人說對了,因為他下的賭注比較大,如果他輸了,他就自殺。

    另外還有一個案件知道在座的是否還能夠記得,大約是三四年前的一個案件吧,在北京,一個刑滿釋放的人員,酒後開車在一個公共汽車停靠點上,一位母親推著嬰兒車,嬰兒車裡面放著一個孩子,因為這位酒駕的,出獄的,人喝過酒,非要把車停在停靠點上,結果這位母親不依不饒。

    最終結果我們可能很多人還能記得,這位窮兇極惡的人,從嬰兒車裡面把孩子抱出來,然後狠狠的摔在地上,最終這位窮兇極惡的人被判處死刑,其他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我們在事後反思的時候,其實更多的人考慮過這樣一個社會學上的定義,就是垃圾人問題。

    有時候我們可能覺得吃了虧,但是如果真的出現了社會上垃圾人的問題,那麼作為孩子應當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態,而避免因此而喪失了自我,那麼最終的垃圾人將有誰處理呢?其實答案很簡單。

    比如說前段時間的龍哥反殺案,這就告訴過我們,兇狠的人總有一天會遭到報應,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 2 # 楊鍋來了

    這種事情我遇到過,我是聽我一個朋友講的這些事情。

    朋友孩子所在的學校,經常被其他同學欺負,雖然問題都不是很大也不嚴重。但是老想起這件事情,心裡就不舒服,可自己又能怎麼辦?也不能衝進去,把對方打一頓。很多時候老師或者學校都是輕描淡寫的,說什麼都是小孩子之間的矛盾很正常,老師教育一下就沒問題。就算我朋友心裡不高興,但也無可奈何,只能教孩子離那些孩有暴力傾向孩子遠一點。但是自己的孩子還是經常被別人欺負,所以他為這件事情,天天煩惱,經常問我遇到這種事情怎麼辦。

    這不前幾天他的孩子又被學校一個高年級孩子打了一頓。身上被打的青一塊紫一塊的,我的朋友氣沖沖的直接找到學校校長辦公室,可這次校長和班主任老師都特別客氣,一直對朋友說好話,而且還把對方的家長叫過來,很嚴肅的批評了對方,對孩子的管理不到位,而且還對我的朋友恭恭敬敬的承諾,以後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反而我朋友感覺到渾身不自在,居然受到了學校領導和老師高規格的接待和很有禮貌的對待,對自己的孩子被欺負這件事當做學校頭等大事來處理,這在以前是根本不會有的,所以我朋友這一次對學校領導的處理非常非常滿意。

    朋友出了校門就直奔我這兒來,聊了他今天在學校所受到的高規格待遇的情況,但是卻被我罵了一頓,因為我讓他在外面幫我買把菜刀,他居然忘在校長辦公室裡面,氣死我了。

  • 3 # 默恆

    首先那些說忍一忍的,還有那些說直接找校方領導的都有問題,為什麼?因為這樣的回答只是在灌雞湯,完全沒有系統化的邏輯分析,不客氣的講,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回答是極不負責任的!如果你家孩子被欺負了,我來跟你說說具體的操作流程 :

    1.出一張病假條

    首先要做的是“報告損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掌握了自己的情況,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判斷。只要打了架,多少都有“軟組織挫傷”,如果打在頭部,又自訴有眩暈和嘔吐,那醫生一般會下一個腦震盪之類診斷,讓病號在家休息。

    換句話說,只要頭暈噁心,這官司就可以打。

    成年人起衝突的時候,有一派人就堅持不先動手,對方一動手就迅速倒地,等警察來了去醫院對醫生說噁心,然後用腦震盪的診斷跟對方要個三五千元。

    心靈上的損傷比較麻煩,因為大多數的華人,對精神病學都是一知半解,很多人認為抑鬱症可以旅遊一下就好,所以你也很難跟他們解釋諸如“應激障礙”這樣的病。

    綜合醫院的“心理門診”一般實力都比較薄弱,可以不用去,直接去專科醫院掛號是更好的選擇,比如北京的北大六院、安定醫院、回龍觀醫院都是精神科的專科三甲醫院。

    如果孩子睡眠受影響、害怕上學,那就帶他過去看看。不用擔心掛什麼科,那種醫院基本上只有精神科,到分診臺對護士說,孩子被打了,不能上學,她們就會幫你選擇適合的大夫。

    為人父母的人,一定要克服對精神科的排斥感,事實上,你們最關心的孩子的智商,就是這幫精神科大夫們發明出來的。

    2.做一份筆錄書

    我們看警匪片,最後警察總是要對英雄和美女說:“麻煩兩位跟我們回去錄個口供。”

    對,我們也需要一個口供。

    你如果只是聽了孩子的轉述再轉述給老師,那老師可能就會覺得這是一個隨隨便便鬧著玩的事,如果你真的把孩子所說的打印出來,由孩子簽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大多數人都敬畏那種儀式感強烈的人。

    此外,如果你的鋼筆字很好,可以考慮手寫,師範出身的老師們一般都敬佩字好的人,那是接受良好教育的標誌。

    至於具體的格式,不要選擇公安的“詢問筆錄”模板,太誇張了,使用一般的談話筆錄就已經足夠了,筆錄至少要列印兩份。

    詢問孩子的時候,心平氣和,問清細節,用陳述句式,重要的詞句可以用直接引語。最好由全家最冷靜的家長來詢問,如果都做不到,就借一個遠一點的親戚。

    筆錄要包括:

    時間、地點、被怎麼打、打人的是誰、第一個動手的誰、還有沒有其他受害者、孩子有沒有還手,有沒有人使用武器或者物品,有沒有老師或者同學發現或者圍觀。

    筆錄一定要注意細節,還要詢問,對方有沒有碰觸孩子的隱私部位,如果有的話,要加入性騷擾的內容。注意,有性騷擾(哪怕是同性的)的情形就不再是鬧著玩了,對學校來說是一個醜聞,而且是易於傳播的醜聞。

    3.讓老師欠你的

    得到了欺凌者的姓名,透過同學之間的打聽可能還掌握了一點點欺凌者家庭的背景資料,這個時候應該約見老師。

    帶上診斷書和假條,無論開出來的是外科醫生的假條,還是精神科醫生的假條,聯絡老師,約老師見面,如果老師不知道孩子受欺負,那就先不要說,只說談談學習的情況。

    有人說,這不是奇怪嗎?不應該同時把對方家長約來見老師嗎?當然不能。

    滑過雪的同學知道,上山無論是索道還是電梯,都是慢慢的,到了高處,一衝而下,那就是勢能變成了動能,高度變成了速度。現在就是那個上山的過程,要忍耐。

    見到老師,放下筆錄和診斷書(避免給老師看醫生手寫的病歷,我們知道老師最恨的就是一筆髒字兒,而大多數大夫對硬筆書法都毫不擅長)。

    如果老師比較震驚,手足無措,那就反過來安慰一下老師,以退為進,然後再請老師約對方家長談談。經驗豐富的老師會客客氣氣把你送出去,不過沒關係,事情已經好辦了。

    4.正面對決

    恭喜,你已經完成了一個很好的態勢,引而不發。如果是一位母親,這樣冷靜的態度會顯得更可貴。大多數母親可能會當時就暴怒不已,帶著孩子去學校找老師吵架。那是最混亂的局面了。

    一個母親,遇到孩子有危險就應該立刻跟敵人拼了!不對!最好的方案是:越冷靜的人越有力量,越不苟言笑的人,越深不可測。如果做不到喜怒不形於色,至少這一場戲,你要控制自己的角色。

    讓老師來說這件事,等著對方的答覆。如果對方家長第一次見到老師,那恭喜你,昨天的鋪墊會生效。老師因為學生病倒的愧疚感,以及見你之後的熟悉感,心裡多多少少會有點微妙的變化。

    如果對方家長通情達理,該道歉道歉,該做保證做保證,還要賠償損失,那再好不過,問題就結束了。如果對方家長不配合,那好,再上一味藥。

    5.讓對方一片狐疑

    這味藥叫自來熟,餵給對方,對方就會變得多疑。向對方顯示,你跟老師關係很熟,比如特意把“上次交流”說成“上幾次交流”。

    對方如果第一次見到老師,一定會心生疑慮。這個時候老師很容易被誤會。對,就要老師被誤會,對不起了老師。

    有人說這是陰謀,不,這是陽謀。以後你和老師就是可以這麼熟的。我們知道同學們是一個班的成員,老師其實是這個班的皇帝。

    這是一個多麼陳腐的稱呼啊,不過我們都很喜歡。天地君親師,爹孃排第四,老師第五,但是老師心裡住著一個第三。

    先認識到老師是皇帝的家長會走運,堅持老師是學校僱員的,您太莽撞,太勇敢了。歷史上所有的奸臣都有一個共性,和皇帝有私交,其他人恨的、怕的,就是這種關係。這就是讓你跟老師裝熟的關鍵,要讓對方猜忌狐疑,甚至跟老師敵對。

    皇帝的統治方式是什麼樣的?總體上各打五十大板,但輕微地偏向他寵愛的一方。老師也是差不多的。

    6.老師的KPI

    但是老師有個一票否決,那就是安全問題,出了大事老師會保不住飯碗。老師和家長一樣追求不出事,這樣她會懲罰欺凌者,避免下次發生。但是老師又追求不鬧事,這樣她也會安撫勸誡被欺凌者,不要鬧大。

    所以,絕對不要越級上告,看見了孩子受委屈,就直接拉著孩子進教育處或者校長室,老師被叫來都搞不清狀況,那你就把老師給得罪了。你說你一時衝動,老師可能就評優泡湯了。

    換位思考在很多時候很蠢,比如被欺負的父母去換到欺凌者的父母的角色,那就是一個很傻的提議,但是把自己代入一下老師,這個主要的攻略物件,那就非常正常。對老師來說,如果學生能早點告訴自己,這幾次家長都不用見了。這也是為什麼有的老師發現家長找來投訴欺凌的時候,會生氣地問被欺凌的孩子:“你怎麼不早說呢!”

    如果遇到老師這麼責備孩子,不要對老師發作,老師肯定不是想著再恐嚇你的孩子,而是為自己付出的額外辛苦在抱怨和發洩。等著老師發洩完。這時候再放一招:“他也比較擔心,覺得這幾個孩子老師恐怕也管不了,回頭老師不在眼前,不是又要吃虧嗎?”

    話趕話到了這會兒,老師一定會表明心跡,證明自己的管理能力:“不會的,你放心……我跟他們說……”

    7.解決方案

    A.不要求老師或者學校懲處欺凌者

    那超過了家長的許可權。

    事實上,學校管君子不管小人,義務教育的公立學校也沒法勸退或者開除學生。別說開除學生了,總曠工的老師沒能開掉的都有的是。所以不要試圖去決定欺凌者的人生了。

    老師能允許被欺凌者提一點條件,比如把兩個人的座位調開,分在不同的組。學校也能允許被欺凌者提一點條件,比如把被欺凌者調整到別的班去。如果太惡劣,甚至學校可能幫你聯絡轉學。我的建議是,不要去。被欺負的群體當中,很多都是轉學生。

    但學校如果勒令欺凌者轉學,欺凌者的父母會立刻轉型成一個李雪蓮式的上訪者,學校再次被拖入訴訟之中。

    B.不要試圖用把事鬧大來換取學校重視

    這對孩子本身沒有好處,學校擔心的只有真正豁出去的那批人。如果你仍然希望孩子當好孩子,那就不要這麼玩。

    同樣,在學校還在協調解決的時候就投訴到教委,只能讓下面協調的人從此出工不出力,是最傻的決定。

    C.杜絕下一次欺凌才是關鍵

    換句話說,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平安健康度過剩下的幾年,誰在乎那個欺凌者是不是改好了,你管他幹啥?又不是他爸他媽。

    同樣也沒必要讓學校或者老師害怕你,其實名校的校長都是本地政治家,多少縣長副縣長都是從中學老師出身進而縣教育局長,最後當上縣領導的。他們不會真怕你,最多是覺得麻煩。父母要內心強大,“我就是咽不下這口氣。”不該成為你解決孩子問題的口頭禪!

    8.關於不怕事兒

    有兩句話,很多人都喜歡。“平時不找事兒,遇上事兒不怕事”。其實敢以這兩句話自詡的,都是狠角色。

    因為關鍵在後半句,很多人都把後半句解釋錯了,遇見事情腦袋一熱,敲掉啤酒瓶底就撲上去了。“不怕事”,是我遇到意外情況的時候,所有的情況都在我的預料之中、掌握之中,所以我不需要擔心。

    家裡的燈吧嗒一聲滅了,你會看看鄰居家還有沒有電,然後開啟電錶箱把家裡的電閘推上去,這個過程中你不會害怕,因為你知道應對之法。英雄不是腎上腺素多,只是比別人更善於準備。在熟悉的領域裡活動,就會有安全感。

    孟子描繪過一個君子做事的理想狀態:引而不發。弓拉滿了的時候最有威脅,放箭之後就失去了殺傷力。所以,就是那種語言剋制、表情剋制,但冷靜而堅定的家長,才可能真正顯得有力量。一陣王八拳撲上去,看上去效果不錯,一下子就被人掂出了斤兩。

    就像是那個黔之驢的故事:老虎看見驢,嚇壞了,聽見驢子叫,嚇壞了,遇見驢子踢,也嚇壞了,後來發現技止此耳,就把驢子吃掉了。

    9.老師的畫蛇添足

    不要和欺凌者和解,也沒必要和欺凌者和解。

    還有一些家長認為,跟欺凌者的父母見面談談,想靠兩家大人有了交情來解決這種問題,還有的甚至試圖讓自己的孩子和欺凌者做朋友,這裡要奉勸一句:痴心妄想。

    大多數養出欺凌者的父母,自己往往也都迷信暴力、性格古怪,跟這樣的人結交,成本比較高且完全沒有必要。讓孩子加入到欺凌者陣營去當幫兇看上去不受氣了,日後不一定怎麼樣呢,想想李天一的朋友們就知道了。

    類似的,還有一些老師會情願兩個孩子又重新和好,沉浸在一種低幼的、瓊瑤式的感動當中。那種感覺是不是很熟悉:“紫薇,我搶了你的格格名分,但是我仍然是你的好朋友啊。——小燕子。”

    在學校裡,一個理想主義的老師比看重利益的老師可能更糟糕。這要早早告訴他,我們不希望他們和好,我們只要自己的孩子安全。

    10.日常修煉系統

    欺凌一般都是從臨時起意開始的,特別高矮胖瘦的可能受欺凌,和強壯的哥哥在一個小學的也就不太可能受欺凌。

    一般來說,圍牆內的情況是:

    好學生不容易受欺負,壞孩子一般也不會惹最好的學生。家裡會特別重視他的學業的,一般家裡也都比較強。

    練武的孩子不容易被欺負。練體育的話,他可能不會在班裡被欺負,但是傳統體校一直是欺凌的重災區。

    特別有錢的學生不容易受到欺負,同學們會捧著他,壞孩子很快就會發現,欺負有錢同學,不會比巴結他、幫他打架效率更高。

    有特長的學生不容易被欺負,比如樂器、繪畫等文藝才幹,因為素質教育的緣故,老師的KPI不再單純是成績,一些有特長的孩子能夠走名校點招的途徑,特別被老師重視,同樣,如果小朋友專心去學奧數或者英語考級,也是未來容易出成績的苗子,老師也會對他們更用心加以保護的。

    父母單位霸氣或者有用的孩子不容易被欺負。這個不用多解釋,老師們一般也會保護同行的孩子,如果您也是教師,記得早點跟老師有意無意提一嘴。

    要多讓孩子學點課外的東西,任何學習帶來的成就都能讓孩子更自信。最容易被欺負的是成績中等、話少、不自信的、沉默的孩子。

    此外,如果在老師協調之下,事情解決。那可以考慮送老師一點小禮物,以便欺凌下次不發生。現在送禮也比較容易,不需要孩子帶去(過去總覺得會腐蝕孩子的心靈)用包裹發到學校老師收就可以了。

    我們經常聽TVB說“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但現在是有事了獻殷勤,理所當然。有老師的護佑和加持,孩子只會有更大的自信心。

    你要送禮,就大大方方的送,為保全孩子送點禮,是為了省下轉學、搬家這樣的很多錢。

    千萬別跟老師置氣,存了這樣的念頭:

    她沒看好我家孩子,讓我家孩子受了欺負,我還要送她禮物?我瘋了嗎?

    你要考慮的是孩子的處境,不是顯得很威風,為了讓孩子遠離欺凌,甚至獲得更多的機會。

    最後,要提醒你一句,之所以提的建議都是你應該怎麼做,是因為你家孩子知道對方的父母比你要強。(很抱歉這麼說,但從你的描述來看,這恐怕是事實)

    你的孩子很懂事,這也是他保護你,保護家庭的方式,我們要儘可能的,不讓這樣的好孩子受到委屈。

    請記住,雖然相對的強弱是確實存在的,但歷史上的很多弱勢方也並不需要靠搖尾乞憐才能生存,你需要給對方傳達的資訊是:我雖然比你弱,但你欺負了我的孩子,你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

    我再次提醒啊,不是讓你一時衝動,產生暴力衝突,而是要讓家父母明白:你會冷靜地呼叫一切可能的社會資源,讓他們付出經濟、心理、社會輿論等方面的代價。你也要讓他家的“小霸王”明白:任何時候,你敢欺負我家孩子,我都會馬上反擊,絕不手軟!

  • 4 # 玩轉數學

    杜絕欺凌需要更新觀念

    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說:校園應是最Sunny、最安全的地方。越來越多的事例表明,“校園欺凌”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實實在在地存在於我們身邊。這種現象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某種程度上,這不僅是對受虐方而言,施虐一方同樣是受害者。

    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相互間有可能因為種種原因發生矛盾甚至肢體衝突。這雖然不能給“校園欺凌”現象提供絲毫的合理性,但還是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如何正確界定“校園欺凌”,如何將其與“鬧彆扭”“鬧矛盾”進行區分。

    目前國內外關於“校園欺凌”的定義,比較通行的一種是:“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復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這裡的負面行為,既包括毆打這樣的硬暴力,也有侮辱、孤立、造謠等軟暴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杜絕“校園欺凌”的關鍵,不在於監管制度一類的技術手段,恰恰在於觀念的亟待更新。一方面,一味追求“息事寧人”和過於“上綱上線”都不可取,其間尺度或需要在實際中探索和把握。但更應謹記的是,如果尚未對這一現象有明確的認識,要正確對待和杜絕更是無從談起。

    教室和操場最易發生欺凌

    去年9月,馬麗婭在銀川市3所初級中學發放了4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31份。同時,還對共計20名師生和家長進行了訪談。

    問卷以最近一學期為調查時間段。有111名學生曾經遭受過校園欺凌,有12人每週不止一次受到欺負;有65人曾經欺負過別人,其中有6人每週不止一次地欺負別人。另外,還有2人既是受欺凌者,同時也欺凌過別人。

    根據問卷顯示,男生髮生欺凌事件次數比女生多,初二年級的欺凌事件高於初一和初三年級。在這些欺凌事件中,放學後的教室和操場是欺凌發生的高峰時間和地點。從具體資料來看,65%的欺凌事件發生在放學之後,15.4%的欺凌事件發生在下課之後。而欺凌發生的地點上,有16%發生在教室,7.6%發生在操場。

    馬麗婭介紹,教室和操場是人員較多的地方,容易發生矛盾,欺凌者有希望被關注的慾望;放學後之後和下課期間,場所又相對封閉或者僻靜,欺凌者不受外界干涉,而被欺凌者則無法擺脫糾纏。因此,這些時間和地方發生欺凌事件的頻率比較高。

    另外,廁所和學校周邊的網咖、遊戲廳,也具備以上兩個地方的特徵,也是欺凌事件發生相對多的地方。

    非肢體欺凌同樣殺傷力巨大

    在馬麗婭的調查中,有20.6%的被欺凌者遭受了推搡、毆打等發生肢體接觸的欺凌情況。另外,還有32%的欺凌屬於非肢體接觸方式。其中,有25.1%的欺凌是辱罵、恐嚇、威脅的形式;有2.7%的欺凌是個人物品被搶奪、佔有或毀壞;有4.2%的被欺凌者遭到孤立、誹謗。

    這些非肢體接觸的欺凌,往往會被忽略,被看做“小孩子之間的遊戲”,但其殺傷力卻不容忽視,同樣會給受害者留下難以化解的心結。

    本報首篇道過的印小軍,就曾被同學常年以侮辱性的外號稱呼,還經常被欺凌者圍在中間轟炸式地反覆喊這個惡俗的外號。本報前幾天報道過的傾訴者閔建,也是被欺凌者叫了一整年的“小矮子”,還被造謠“偷看女廁所”,造成全班對他“敬而遠之”,最終患上“交流障礙”。

    另外,隨著網路的發展,非肢體欺凌方式還衍生出一種“網路欺凌”。據調查,在欺凌者中間,很多人會利用校園論壇發表對某同學的不實言論,在校內引起“輿論”,導致眾多好事者專門到該同學教室前圍觀、對其指指點點,或是沒有經過當事人同意在網路中釋出當事人照片或者經過剪輯拼接的照片對其進行人格攻擊。

    專家呼籲家長、老師“補課”

    武漢理工大學心理學研究專家雷五明介紹,中學生與小學生相比,想法多樣,情緒衝動;相對於大學生而言,又不夠成熟,內心敏感,抗壓能力也不足,所以中學階段是校園欺凌事件高發階段,並且容易留下嚴重後遺症。

    “家長和老師的處理方式,要麼太簡單,要麼連方向都是錯的。比如忽視、漠視孩子的異常和求助,或者一味地苛責孩子,責問‘他為什麼只欺負你不欺負別人’,說什麼‘一個巴掌拍不響’。”何放勳說,家長和老師應該“補補課”,平時要告訴孩子怎麼保護自己,怎麼躲避欺凌,同時學會善於觀察,發現孩子身上是否有傷、情緒是否異常,是否突然不願意上學,多跟孩子交流,檢視是否遭遇欺凌。當孩子反映說受到欺負,既不能漠視,也不能簡單以暴制暴,要學會耐心聽孩子講完事情,進行情緒撫慰,之後聯絡老師,與孩子一起商量怎麼讓同學間關係融洽,對於心理產生傷害的孩子,要及時進行疏導。欺凌情況嚴重的,要幫助孩子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

    近五成學生遭遇欺凌時“不求助”

    在馬麗婭調查的欺凌事件資料中,有32.9%的被欺凌者從未告訴老師和父母在校遭受欺凌。當“假設自己遇到欺凌時”,選擇自己處理的佔35.30%、息事寧人的佔14.50%。也就是說,有49.8%的學生在遭遇欺凌時,沒有求助意願。

    馬麗婭說,學生做出這樣的選擇,與家長和老師的處理態度、方式有關。

    在對初中老師和家長的訪談中,馬麗婭發現家長和教師的態度中有相互推卸責任的現象。家長認為將孩子送於學校就可以撒手不管,教師認為學校只負責監管孩子學習,欺凌完全是家長教育問題,應當由雙方家長私下解決。實際上,不論學校還是家長,對於欺凌者的責罰力度不大,多數家長甚至包庇孩子,導致欺凌者無人管教,以至變本加厲,更肆無忌憚地欺凌他人。被欺凌者和未參與的學生由於沒有正確的指導教育自己該如何做,告老師或告家長除了被同伴冠上“愛打小報告”的帽子之外,不能改變任何事。

    “當學生遇到欺凌行為,並告訴父母,有65%的家長會理智選擇搞清楚狀況再決定如何處理,12.4%的家長會簡單地讓孩子打回去或是忍耐,甚至會責怪孩子為什麼沒用。老師面對校園欺凌事件,有35.7%的老師把‘叫家長’作為解決辦法。”馬麗婭說,面對欺凌事件,無論是肢體接觸欺凌還是非肢體接觸欺凌,一旦孩子無法解決,向家長或老師求助時,遇到這樣的迴應,孩子的心理上會遭到打擊,下次遭遇欺凌就會放棄求助,選擇自己忍耐,或者採取過激的行為進行報復。

  • 5 # 小談教育

    你好,現在這個現象在校園是有發生的,但極少。

    對於校園欺凌的事情,它有一個特點,就是被欺凌者的越忍讓,施欺凌者就越囂張跋扈。因此你對這件事的處理,不能僅僅止於開解孩子,還要鼓勵孩子要有維護自己正常權利的勇氣,因此要提出預防和解決同樣的事件再次發生的方法。你可以做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並視情況作出對應的選擇。

    1、激勵式勸導法

    和孩子談心,告訴他任何一個做大事的人,都是小不忍則亂大謀,能屈能伸的都是男人大丈夫。你孩子正在讀高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權當是個突發的意外事件,不必過份糾結。

    在這件事上,你要肯定你孩子的忍讓的做法沒錯,人並不是被人挑釁時就一定要馬上打回去。告訴他要給別人機會,但事不過三。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權勢不是暴力,而是利用知識取得社會地位和財富地位,因此要將這件屈辱的事化為心中的傲氣,努力讀書,爭取以後出人頭地,不受別人欺負。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你親身感受了這次屈辱,因此以後做人要將心比心,不要將來取得強勢後去欺凌任何人。

    2、教育孩子做人做事的預防措施

    告訴孩子在此次事件中應該成長,要學會看人和看事。不要去接觸那些有問題的學生,不要去圍觀發生負面的事情。告訴孩子在社會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得當,不要無端去觸碰、損害別人的利益。

    3、激勵孩子維護自己正當權益的勇氣

    你親自把孩子的球鞋洗乾淨交給孩子,告訴孩子想穿的就話就穿,堅持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同時,告訴孩子如何去合法維護自己的利益:如果再次受到“小霸王”的欺凌,第一時間就要報告老師和家長。如果老師不作處理,你便向學校反映此事並明確告知校長如果不作適當的調解或處理,便向教育管理部門投訴(整件事儘可能地錄音錄影片留證據)。

    4、瞭解“小霸王”爺爺和父親的背景

    同時,要了解清楚“小霸王”的背景,無論他們是什麼“道”的人物,你要緊記在現在的社會治理環境下,市民都有投訴檢舉的渠道。

    結語

    希望上面這些做法能幫到你們,能解決你孩子的心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子該努力自己買房買車嗎?